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三 | 清 高士宗 |
風雨寒暑,皆為瘧病。日作之瘧,衛氣應乃作,邪客脊背,循風府而日下一節,則發日晏。出於風府,注伏膂而上出缺盆,則發日早。邪薄五臟,橫連募原,則間日乃作。邪與衛氣,客於六腑,循行失度,則間二日,或休數日乃作。夏傷水寒,秋傷於風,則為先寒後熱之寒瘧。冬中風寒,藏於骨髓,夏暑乃發,則為先熱後寒之溫瘧。肺素有熱,用力勞形,氣不歸陰,內藏於心,舍於分肉,則為但熱不寒之癉瘧。
黃帝問曰︰夫 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
瘧,陰瘧也。《生氣通天論》云,夏傷於暑,秋為 瘧。帝問 瘧皆生於風,謂 瘧不必盡生於暑,而有生於風者。 ,陰瘧也。瘧,陽瘧也。故曰皆也。蓄,猶藏也。作,猶發也有時,或日發或間日發也。
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頜,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凍飲料。
伸欠,欲伸而欠不自如也。凡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之伸欠,乃作寒栗鼓頜,而腰脊俱痛。始則寒栗鼓頜,繼則寒去,內外皆熱,始渴,腰脊俱痛,繼則頭痛如破,內外皆熱,則渴欲冷凍飲料。
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
道,猶路也。寒熱之作,何氣使然?而願聞其出入之道。
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
更,平聲,下同。瘧之發也,陰氣不和於陽,陽氣不和於陰,故陰陽上下交爭。陽爭於上,則陽實陰虛;陰爭於下,則陰實陽虛,上下交爭,則虛實更作。交爭更作,則陰陽相移也。
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
相移者,相並之義。如陽氣相移而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須知陰氣相移而並於陽,則陽實而陰虛,不言者,省文也。
陽明虛,則寒栗鼓頜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
所謂陰實陽虛者,如陽明虛則寒栗鼓頜也。陽明經脈,行身之前。頜,面下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巨陽經脈,行身之背,從頭至腰,皆在背也。陽明太陽既虛,而少陽亦虛,則三陽俱虛,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少陽屬腎主骨,此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少陽經脈,行身之側,樞轉陰陽,司中外也。此申明陽並於陰,則陰實陽虛也。
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凍飲料也。
申明陽實陰虛者,陽主外,陽盛則外熱;陰主內,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陽氣過盛,則喘而渴,故欲冷凍飲料也。此申明陰並於陽,則陽實陰虛也。由此推之,則上文之寒栗鼓頜,腰背俱痛,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凍飲料,皆病三陽之氣,亦陰實陽虛,陽實陰虛之所致也。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
藏,如字,空、孔通。通承上文之意,而言此三陽瘧病,皆得之夏傷於暑,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夫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暑熱傷榮,則肌表不和,此令人汗孔疏而腠理開也。汗孔疏,腠理開,暑月之時,因得秋涼之氣,是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風水之氣舍於皮膚之內,則于衛氣並居也。夫衛氣者,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瘧之發也,必衛氣應乃作。此衛氣得日陽而外出,得夜陰而內薄。內外相薄,遇邪則發,是以日作。此言暑風寒水之氣,而有三陽之瘧病也。
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
間,去聲,下間日之間同。承上文日作,而問間日之作也。
岐伯曰︰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于五臟,橫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此段,舊本在故作日益早也之下,今改正於此。其瘧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于五臟之陰,橫連膏膜之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道遠氣深,其行於皮膚也遲。衛氣夜行於陰,日行於陽,一日乃出。五臟之氣,三日乃出,不能與衛氣俱行,一日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而交於三日之首也。
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
此複申明上文之意,橫連募原,則其氣之舍深,薄于五臟,則內薄於陰,道遠氣深行遲,則陽氣獨發,陰邪內著矣。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則陰與陽爭不得出矣,是以交三日之首,間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
間日之瘧,其氣舍深,日作之瘧,氣舍不深,帝故善之。其瘧日作而早晏不同,則何氣使然?
岐伯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
瘧邪隨經,經氣不足,病氣下入,則瘧作日晏。經氣有餘,病氣上出,則瘧作日早,故假邪氣之入於風府,出於風府者,以明之,邪氣客於風府,經氣不足,則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於風府,衛氣之行,其明日日下一節,周時至於風府,不與邪遇,必循膂而下乃遇,故其作也晏。此從風府而下,乃邪氣之先客於脊背也。
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申明邪氣之所以客於風府者,以衛氣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瘧病作,邪氣循膂而下,以此日作稍益晏也。益者,漸次之謂。
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 骨。二十二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若其氣不循膂而下,則出於風府。夫衛氣之行,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 骨。二十二日,入于脊內,注於伏膂之脈,今病氣不循膂而下,則其氣上行,衛氣循經,一月一周,故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上行,則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此假病氣之入於風府,則從上而下,出於風府,則從下而上,以明日作之瘧,而有早晏之不同也。
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
複舉岐伯之言,而問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不當風府,其日作而不早晏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于背者,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於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中,去聲。此言衛氣與邪相合之處,即為風府,邪中異所,無常府也。衛氣日下一節,不當風府者,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經氣虛則循膂而下,經氣實則其氣上行,故虛實不同,有從風府而入,有不從風府而入,是邪中異所,不得定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頭項者,衛氣至頭項而病,中于背者,衛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衛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衛氣至手足而病,此衛氣循行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乃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與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愚按上文風邪客於頭項,行身之背,太陽經氣之瘧也。其氣上行,出於缺盆之中,行身之前,陽明經氣之瘧也。此邪中於頭項背腰手足,無有定處,少陽經氣之瘧也。
帝曰︰善。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
風邪合而為府,不必定當風府,帝故善之。複問風之與瘧,風則善行數變,瘧則寒熱更移,相似同類,而風傷經脈,風獨常在,瘧之發也,得有時而休,其故何也?
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
處,去聲,下同。風傷經脈則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外發,隨經絡而沉以內薄,則有時而休,故明日衛氣應乃複作。此一節,論陰陽寒熱之瘧,有日發間日之淺深,早晏經絡之虛實也。
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岐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藏,如字。先寒後熱,名曰寒瘧,夏暑無寒,有淒滄之水寒,至秋複傷於風。先傷寒,後傷風,故先寒後熱,病以時作者,發作有時,無早晏也。
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
先熱後寒,名曰溫瘧,乃先傷於風,後傷於寒,故先熱後寒,亦以時作,無早晏也。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承上文,溫瘧而言,其但熱不寒者,名曰癉瘧,絕無陰寒之氣,是陰氣先絕,陰氣先絕,故不寒,獨有陽氣之發,是陽氣獨發,陽氣獨發,故但熱。陰氣先絕,水不濟火則少氣煩冤,陽氣獨發,火熱上炎,故手足熱而欲嘔。癉症之外,更有牝瘧,見《金匱要賂》中。
帝曰︰夫經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為有餘,寒為不足。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願聞其說。
瘧必自衰乃刺,故引《靈樞‧根結》論之言,而言當寒熱之時,雖良工不能止,其故何也?
岐伯曰︰經言無刺 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
為,去聲,下同。《靈樞‧逆順》論云,刺法曰,無刺 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故為其病逆,猶言其病與脈相逆也,此皆未可刺治也。引經言,而對帝之經言也。
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栗也。
瘧發有先寒栗者,故夫瘧之始發也,陽氣內並於陰,當陽氣並陰之時則陽虛而陰盛;陽主外,主氣,陽虛故外無氣,外無氣而陰盛,故先寒栗也。
陰氣逆,極則複出之陽,陽與陰複並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
瘧發有先熱渴者,陰氣虛而內逆,極則陰氣複出之陽,是陽與陰,複並於外,並於外則陰虛而陽實,陰虛則熱,陽實則渴,故先熱而渴也。
夫瘧氣者,並於陽則陽勝,並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則複至。
瘧發先寒則後熱,先熱則後寒。故夫瘧氣者,並於陽則陽勝而熱,並於陰則陰勝而寒。風氣為陽,陽勝則熱,寒氣為陰,陰勝則寒。是症者,風寒之氣不常也。寒極則熱,熱極則寒,故病極則複至。
病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故經言曰,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
經言,《靈樞‧逆順》論之言也,毀,傷也。瘧病之發也,熱如火之熱,寒如風雨不可當。故經言曰,方其盛時而治之,正氣必毀,因其衰也而治之,事必大昌,即此火熱風雨不可當之謂也。
夫瘧之未發也,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
自衰乃刺,不若因其未發而調治之,故夫瘧之未發也。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瘧之已發,雖良工不能治,為其氣之逆亂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攻,治也。早謂治其未發。晏謂治其已衰,承上文治其未發,刺其已衰之意,而複問也。
岐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
刺其已衰,上文已詳言之,故此但言治其未發,且者,未定之辭,瘧之將發未發也。陰陽之將移未移也,必從手足之四末始也。蓋三陰三陽之氣,從手足之井滎而出入更移,如病在陽,而陽已傷,則陰從之而亦傷,故當先其未發之時,堅束其四末之處,令邪氣之在此經者,不得入於彼經,彼經之陰氣,不得出而並於此經,審候其脈,而見其証,見其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刺之,此真氣自往而未得交並之時也,此治未發之也道。
帝曰︰瘧不發其應何如?
承上文治未發之意,問瘧病不發之時,其脈候証候,何如而應。
岐伯曰︰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與,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複病也。
瘧氣者,寒熱相勝,陰陽交極,故必更盛更虛,無有定也。由此言之,則瘧不發,無所應矣。惟當瘧氣之所在也,如病在陽則身熱而脈躁,病在陰則身寒而脈靜,此其應也。病極則陰陽之氣俱衰,陰陽俱衰則衛氣與邪氣相離,故病得休,此其所以不發也,如明日衛氣集與邪相遇,則複病也。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帝承相離則休之意,問瘧發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當其發也。有熱甚而渴,有熱不甚而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
其間二日或數日者,邪氣與衛氣並寒于六腑,衛氣入腑,周時不能外出,而有時相失矣,有時相失,不能與病氣相湯,故間二日,或休數日乃作也。
瘧者,陰陽更勝,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常有或渴或不渴之問,故日症者乃陰陽之氣,更相勝也。或陽熱之氣過甚則渴,或陽熱之氣不甚,則不渴也。
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
《生氣通天論》云,夏傷於暑,秋為 瘧,帝舉以問,今瘧有不必為是者,何也?
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
惡,去聲。邪氣伏藏而病瘧,此應四時之升降出入者也,其病異形者,感一時之氣而為瘧,此反四時也,其以秋時病瘧者,冬傷於寒,陽氣內藏,故寒不甚,以春時病瘧者,春傷於風,氣機始發,故惡風,以夏時病瘧者,夏傷於暑,腠理開,故多汗,此春夏秋冬,皆能病瘧,所以明其不必應也。
帝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於何臟?
上文夏受水寒,秋傷於風,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發則先寒後熱,名曰寒瘧。溫瘧只言先傷於風,後傷於寒,未言所受之時,未明所藏之處,帝欲詳明溫瘧之由,故問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於何臟,上文因寒瘧而及溫瘧,故寒瘧詳而溫瘧略,此問溫瘧而兼寒瘧,故下文但論溫瘧,而不複言寒瘧也。
岐伯曰︰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複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上中,去聲。藏如字,下同。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邪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在骨髓,氣行經脈,故邪氣不能自出,至夏因遇大暑,暑熱上炎,則腦髓爍,暑行肌肉,則肌肉消,暑開腠理,則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勞其形體,則骨髓之邪氣,與汗皆出而為瘧,此病邪藏於腎,其氣先從內之骨髓,而出於肌肉腠理之外也。如是者,大暑消爍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陽熱衰,則氣複反入,既衰反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後寒,名曰溫瘧。寒瘧已悉於前,故不複論。
帝曰︰癉瘧何如?
因溫瘧而複問但熱不寒之癉瘧也。
岐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沖,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反於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
反,舊本誤及,今改。癉瘧者,其人肺素有熱,肺主氣,肺熱則氣盛於身,肺氣不能外出於皮毛,則厥逆上沖。上沖者,中氣實,而不能外泄也,肺熱而實,因有所用力,勞其形體,則腠理開,腠理在皮膚之內,分肉之間,因其開也。風寒複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為瘧病,發則陽氣盛,故先熱,陽氣盛而不衰,故但熱不寒,則病癉瘧矣。上文溫瘧,氣複反入,故先熱後寒,癉瘧,其氣不反於陰,故但熱而不寒,申明氣不反陰,但熱不寒者,邪熱之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是以氣不反陰,但熱不寒,故命曰癉瘧,所以詳明癉瘧之所藏者如此。
帝曰︰善。
由癉瘧而推之,則上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亦火熱之氣內藏於心,帝故善之。
此一節,論寒瘧溫瘧癉瘧之所由來,及治瘧早晏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