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
大黃 濃朴 枳實 芒硝
陽明病。潮熱譫語。腹滿而喘。手足 然汗者。大便已硬。此湯主之。 潮熱者。陽明內實也。譫語喘滿者。熱聚於胃也。手足汗出。知大便已硬。非大承氣不能療也。承者順也。胃為水穀之海。邪氣入胃。胃氣壅滯。糟粕秘結。必蕩滌之。正氣乃順。故有承氣之名也。王冰曰。宜下必以苦。枳實苦平。潰堅破結為君。濃朴苦溫。逐氣泄滿為臣。熱淫於內。治以鹹寒。芒硝除熱軟堅為佐。燥淫所勝。以苦下之。大黃蕩滌潤燥為使。 王海藏云。濃朴去痞。枳實泄滿。芒硝軟堅。大黃泄實。惟痞滿燥實四症全具者。方可用之。若不宜下而誤下之。變症不可勝數。 按承氣有三種。用者大須審酌。必真有大熱大實者。方與大承氣湯。小熱小實者。可與小承氣湯。若但結熱而不滿堅者。僅與調胃承氣湯,此為合法適宜也。若病大而以小承氣攻之,則邪氣不伏。病小而以大承氣攻之,則正氣必傷。仲景曰。凡欲行大承氣。先與小承氣。轉失氣者。有燥屎也。可與大承氣。若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攻之則脹滿而難治。又曰:服承氣得利者。慎勿再服。何其諄諄致謹乎。
大黃 濃朴 枳實
小熱微結。此湯主之。 小熱微結者。示亞於大熱堅結也。惟其熱不大甚。故去芒硝。結不至於堅。是以稍減枳朴也。
豬苓 茯苓 澤瀉 滑石 阿膠
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此湯主之。 按浮字上應有不字。詳見後釋。 活人云。脈浮者。五苓散。脈沉者。豬苓湯,則知此湯論中。脈字下脫一不字也。按太陽篇內五苓散。乃豬苓澤瀉茯苓三味中。加桂與白朮也。陽明篇內豬苓湯。乃豬苓澤瀉茯苓三味中。加阿膠滑石也。桂與白朮。味甘辛為陽主外。阿膠滑石。味甘寒為陰主內。南陽之言。可謂不失仲景之旨矣。但竟以沉字易之。不若不浮為妥。
用蜜微火煎凝。如飴狀。捻作挺。內穀道中。欲大便乃去。汗出小便自利。此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待自欲大便。以此導之。
(治症同上)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汗出,則津液枯於上。小便利,則津液竭於下。若強攻之。危症立見。
如上二法導之,為虛弱人立權巧法也。然此惟燥在直腸者宜之。若燥屎在上者。非其治也。
茵陳蒿 梔子 大黃
陽明病。發熱。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腹微滿。身發黃。如橘子色。汗出者。熱得以越。但頭汗出而他處無汗。且小便不利,則熱不得越。郁而發黃。黃如橘子色者。是熱甚於外。津液不行也。非大寒之品。不能徹其郁熱。茵陳酸苦。梔子苦寒。二物之性。皆能導丙丁之邪。屈曲下行者也。黃為土之本色。奪土郁而無壅滯者。大黃有專掌焉。夫三物偕行,而水泉湧決,則發黃之症。可使遄已。
吳茱萸 人參 生薑 大棗
食穀欲吐者,屬陽明也。此湯主之。 脾胃虛寒,則不能納穀。以參棗益其不足。以薑茱煦其中寒。當有速效。若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火逆於上。食不得入,或小柴胡湯,或黃芩湯。可選用之。
麻仁 芍藥 枳實 大黃 濃朴 杏仁
趺陽脈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此丸主之 趺陽者。脾胃之脈。浮為陽。知胃氣強。澀為陰。知脾氣約。約者。約束也。經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於膀胱。致令小便數。水液只就州都。大腑愈加燥竭。大便乃秘。與麻仁丸。通幽潤燥。
梔子 甘草 黃柏
陽明身熱發黃。此湯主之。 身黃者。本於濕熱。去濕熱之道。莫過於清膀胱。故投黃柏。直入少陰。以達膀胱之本。投梔子導金水而下濟。甘草入中宮。調和升降。剖別清濁。庶幾直搗黃症之巢矣。
麻黃 連軺 赤小豆 梓白皮 杏仁 大棗 生薑 甘草
瘀熱在裡。身必發黃。 按內經曰:濕土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正此方之謂也。又煎用潦水者。亦取其水味薄。不助濕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