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証治全書

清 許璉


卷四 內景証治(計八証)

內景

喉下為肺,在咽前,主出氣。喉系堅空,接連肺管,為氣息之道路,呼吸出入,下通心此肺之象也。

心包絡 胸下 即心之位,包絡捧護位居心之四旁,即兩乳之中,膻中穴是也。凡筋脈中。

鬲膜 人心下有鬲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遭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十二經脈惟膀胱脈不貫膜。

三焦 隔下為胃上口,在臍上五寸上脘穴,即上焦,臍上四寸為中脘即中焦,肺脈起中焦在此。臍上二寸為下脘,即胃下口屬下焦。

胃者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大源,故胃氣為一身之本。咽下柔空,下接胃,為飲食之路幽門,傳入小腸。

脾在胃左,與胃同膜而附其上,聞聲則動,動則磨胃,食乃消化。

大小腸 小腸在胃之左,胃下口曰幽門,即小腸上口,盤十六曲至下口曰闌門,分泌別清濁,即大腸上口。大腸即回腸,當腑之左,亦盤十六曲至廣腸。廣腸即直腸,下至肛門。

肝膽 包絡下有鬲膜,肝在鬲膜之中,有獨葉者,有二、三葉者。其系上絡心包為血海,下無竅。肝短葉中有膽附焉。膽有苦汁,藏而不泄。

腎分左右,一身之中有命門,附脊骨對臍。其右旁一小竅乃三焦之氣所自出,即先天無命門居於中,各開一寸五分。

膀胱 膀胱齊腰,在廣腸左側,乃津液之府。五味入胃,其津液上升,精者化血脈或骨髓,上無所入之竅,止有下口,全假三焦氣化施行溲便注瀉,三焦氣餒則閉隔不通而為病。


人身之氣稟於肺,肺氣清肅則周身之氣莫不服從而順行,肺氣壅濁則周身之氣易致橫逆而犯上。痛而舌下生如細豆一粒。再心口之上,隱隱內作微痛,此皆肺中生毒之征也,即用甘桔湯服之。服下如覺稍安,肺之患毒無疑矣。以犀黃丸十服,分十日同桔梗湯早晚輪服痊愈。此是預識預治之法。若見腳痛醫腳,咳嗽醫咳,遷延日久,膿成肺壞,多致不救。且如舌下一粒患未成膿,其色必淡,患愈亦消,患篤其色紫黑,倘用刀點立死。此証吐出膿色皆白,稠濁腥
有一塊塞上塞下,塞至數次方能吐出惡膿,日服至愈。凡患此証者,終身戒食鴨蛋、白鯗、紅蘿卜,石首魚、甲魚,食則複發莫治。

甘桔湯

生甘草 桔梗(各三錢)
上水煎,去渣,溫服。

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忌服破氣辛熱藥,調息丸主之。

調息丸

海石 白豆蔻 橘皮 射干 紫菀 旋複花 桑白發 白芥子 桔梗 上為末,石鹼水丸。


伏梁︰心之積也,起臍下,大如臀至心下久則令人心煩。因心經氣血兩虛,以致邪留不去。伏丸主之。

震伏丸

鬱金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五靈脂 當歸 延胡索 赤芍 遠志 石菖蒲 茯神牡蠣
上為末,酒丸。


痞氣︰脾之積也,脾虛血瘀氣鬱,患居中脘。患處皮膚定無毫毛,須看準以筆圈記,用消痞膏貼之。初起貼膏一張可消,年久須貼兩張方消,內服克堅酒,至愈乃至。

克堅酒

水紅花(三錢淨末)
上用火酒二斤浸之,時時呷服。或用水紅花子熬膏,每日取二錢酒化下。

消痞膏

方有秘傳消痞膏,香油斤許密佗熬(六兩,)再入阿魏(五錢)羌活倍(一兩),水紅花子(一兩,麝香調,退火攤膏隨患貼,積年惡痞化全消。


肥氣,肝之積也,在左脅下如覆杯,痛引小腹。由氣血兩虛,逆氣瘀血相並而成。宜和肝散積行血,瘠肥丸主之。

瘠肥丸

川芎(一兩) 當歸(一兩) 肉桂(五錢) 沉香(五錢) 紅花(一兩) 延胡索(一兩) 香附(一兩) 莪朮(五錢) 赤芍(一兩) 青皮(一兩)
上為末,酒丸或醋丸,每服二、三錢。


奔豚,腎之積也,其積無形,發於少腹,上沖至心欲死,若豚竄奔突之狀,複還乃止,上下,治宜瀉腎補心,桂枝加當歸茯苓湯主之。

桂枝加當歸茯苓湯

桂枝 白芍 甘草(炙) 當歸 茯苓 生薑 大棗
上水煎,溫服。


胃脘脹痛,心下漸高,堅硬拒按,寒熱如瘧,身皮甲錯,飲食不進,或咳嗽或嘔膿唾血,皆胃中生毒之証,急宜忍冬湯、犀黃丸早晚輪服愈之。

忍冬湯

忍冬藤(四兩) 生甘草(三錢)
上煎服。能飲,酒煎服。

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患在小腹之內,腹皮腫急,按之如掌,堅硬而熱,微痛,小便頻數,汗出憎寒,腹色如故,丸、薏苡仁湯輪服。如膿成腹中脹痛,裡急後重則以薏苡仁東加大黃一錢五分、當歸三錢以下其膿,接服蠟礬丸收功。患者若遇事驚恐動跳,則腸斷而死,坐臥轉側皆宜徐緩防護,少進薄粥,靜養調攝,庶可保生無虞。臍間出膿者不治。

薏苡仁湯

薏苡仁(五錢,炒) 栝蔞仁(三錢) 丹皮(二錢) 桃仁(二錢,去皮尖)
上水煎,去渣溫服。

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蠟礬丸(備用二。)

腹內生瘡不可藥治者,取皂針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七分溫服,其濃血悉從小便出,極效。不飲酒者水煎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