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清 顧世澂


卷十二 顴臉部

凡屬顴臉、腮頰、頤鼻一切癰疽瘡毒,皆匯於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面部望色辨証門主論

面顴頰赤,在午後,此虛火上升,不可作傷寒治。
面赤,脈數無力,此伏陰病,假熱也。
面赤,脈沉細,此少陰病,外熱內寒,陰盛格陽,宜溫,誤用寒涼者死。
面赤,脈弦數,此少陽病,宜小柴胡和解。
面部通赤色,此陽明表証未解,宜解肌不可攻裡。
面唇青,是陰寒極。
面青兼舌卷囊縮,是陰寒。
面青兼小腹 痛,是夾陰傷寒。
面目身黃,兼小水短澀,是濕熱。
面目身黃,小腹脹滿硬痛,小便利,是蓄血傷寒。
面白而無神,或汗多,是脫血所致。
面白人不宜大汗。
面黑人在傷寒內涉虛,不宜參朮大補,蓋氣多實故也。

面熱門主論

《靈樞》曰︰手面與身形也,天寒則裂地凌冰,或手足懈墮,然而其面不衣,何也?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濃,其肉堅,故天熱甚寒,不能勝之也。

東垣曰︰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而火上獨燎其面,蓋陽明經多氣多血,又兼挾風熱上行,諸陽皆會於頭面,故令面熱如醉。治宜先散其風熱,或以調胃承氣東加黃連、犀角,疏下兩三行,徹其本熱,散其風熱,以升麻東加黃連主之。

馮魯瞻曰︰手足六陽之經,皆上至於頭,而惟陽明胃脈,起鼻交 中,入上齒中,挾口環唇,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故人之面部,陽明之所屬也。其或胃中有熱,有鬱火,則面熱,升麻東加黃連;若風熱內甚而上攻,令人面目浮腫,或面鼻紫色,或風刺癮疹,隨証治之。

面熱門主方

升麻加黃連湯 治面熱。

升麻 葛根(各一錢) 白芷(七分) 炙甘草 白芍 生犀角 川芎 荊芥穗 薄荷(各五分) 黃連(酒炒四分) 水煎溫服。

面寒門主論

馮魯瞻曰︰胃中有寒則面寒,宜先以附子理中湯,溫其中氣,次以升麻東加附子主之。

面寒門主方

升麻加附子湯 治面寒。

升麻 葛根 白芷 黃耆 熟附子(各七分) 炙甘草 人參 草豆蔻(各五分) 益智仁(三分) 連鬚蔥頭二莖,水煎溫服。

面痛門主論

馮魯瞻曰︰面痛為火,蓋諸陽之匯,皆在於面,而火,陽也;心之華在面,而心,君火也。然暴痛多由火實,久痛多因血虛,蓋胃主正面,而以腸胃為市,因飲食之熱毒聚於中,則發於外,故為痛。更有過勞與飢則痛者,此中氣不足也。

粉花瘡門主論

澄曰︰粉花瘡多生於室女,火浮於上,面生粟累,或痛或癢,旋滅旋起。亦有婦女好搽鉛粉,鉛毒所致。兼有欲後汗出,迎風揮扇而生。

粉花瘡門主方

婦女面上粉花瘡

鉛粉(五錢) 輕粉(五分) 枯礬(三分)
研勻,菜油調稠塗磁碗底內,外用蘄艾一兩,放炭火上燒煙熏碗內,待艾盡為度,覆地上出火毒。逐早搽面上,瘡自愈。

驗方 上淨桶出恭時,用粗紙先從臉往下一揩,再揩恭,隨手擲淨桶內,數次自消。

又方 乾荷葉揉碎,每用五分,每日沖滾湯服之,久服之自消。

面游風毒門主論

王肯堂曰︰面游風毒,此積熱在內,或多食辛辣濃味,或服金石剛劑太過,以致熱壅上焦,氣血沸騰而作,屬足陽明胃經。初覺微癢如蟲蟻行,搔損則成瘡,痛楚難經。(《準繩》)

《心法》曰︰此症生於面上,初發面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乾燥,時起白屑,細如魚鱗,次後極癢;抓破濕熱盛者津黃水,風燥盛者津血,痛楚難堪。皆由平素血燥,過食辛辣濃味,以致陽明胃經濕熱受風而成。癢甚者、宜消風散痛,甚者宜服黃連消毒飲,外搽摩風膏。

面游風毒 p04-a41a61.bmp (缺)

面游風毒門主方

摩風膏

麻黃(五錢) 白檀香 白芨 當歸身(各一錢) 升麻 防風(各二錢) 羌活(一兩)
香油五兩浸五日,文火熬黃去渣,加黃蠟五錢,熔化絹濾冷塗。

面上熱毒惡瘡門主論

書曰︰面上熱毒惡瘡,乃醇酒炙 ,飲食熱毒,聚於胃腑,故發於外,宜柏連散主之。

面生熱毒惡瘡門主方

柏連散

胡粉 黃柏(炙) 黃連(各等分)
研末,豬脂調敷。

肺風粉刺門主論

申斗垣曰︰肺氣不清,受風而生,或冷水洗面,熱血凝結而成。(《啟玄》)

粉刺即粉疵。乃肺熱而風吹之,多成此疵,雖無關人累,然書生嬌女,各多此病,亦欠豐致。治以滅瘢丹為之添容。(《秘錄》)

馮魯瞻曰︰肺風,是鼻生紫赤刺、癮疹。(《錦囊》)

陳實功曰︰肺風屬肺熱,粉刺、酒 鼻、酒刺,屬脾經,此四名同類,皆由血熱郁滯不散。又有好飲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臟而成。經所謂有諸內形諸外,當分受於何經以治之。(《正宗》)

又曰︰酒刺俗名谷嘴瘡。

又曰︰面上酒刺並酒 ,切忌手搔手擠,只用無灰好鹽炒過,如癢,即將炒鹽擦之;如出血出水,即將鹽按在傷處立止。久即除根。

肺風粉刺門主方

面上粉刺(《肘後方》) 搗菟絲子絞取汁塗之。

滅瘢丹 (岐天師)

輕粉 白附子 黃芩(微火略炒) 白芷 防風(各等分、研細末)
蜜丸。于每日洗面之時多擦數次,臨睡之時又重洗面擦之,不須三日,自然消滅瘢矣。

肺風、粉刺、酒 鼻、鼻頭腫、面赤

杏仁(二十粒,去皮,瓦上焙,勿焦) 油核桃(二枚連皮,瓦上焙,勿焦) 大楓肉(三粒) 水銀(三分,唾津在手掌心內研成黑水)
共研勻搽之,二三次即愈。

面部鼻臉生瘡赤風粉刺神方(《準繩》)

生硫黃 白芷 栝蔞仁 膩粉(各五分) 蟬蛻(洗) 芫青(去翅、足) 全蠍(各七枚)
上研細聽用。以麻油、黃蠟火熬化,離火入藥在內,每用少許塗面上,勿沾眼內。

清肺散 治谷嘴瘡。

連翹 川芎 白芷 黃連 苦參 荊芥 山梔 黃芩 貝母 桑白皮(各一錢) 河水煎服。

面上酒刺

枯礬(一兩) 白附子 硫黃(各二錢)
研細末。臨晚以唾津調搽,朝上洗去。

肺風、酒刺、赤鼻

大楓子仁 木鱉子仁 輕粉(各等分)
研細,夜以唾津調塗。

酒刺、粉刺、面生 黠、小瘡,並能去垢潤肌

皂角(三斤) 桃花瓣(一升) 升麻(八兩) 楮實子(五兩) 白芷 天花粉 綠豆 白芨(各一兩) 砂仁 白丁香 甘松(各五錢) 三柰(三錢)
共為細末,糯米飯搗丸或加肥皂肉搗丸。洗面時擦之。如擦下部,換用煉蜜搗成團擦洗。

滿臉肺風、酒刺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杭粉(各三錢) 花椒(五分) 膠棗(一枚) 白果(三枚)
共研細為丸。清晨洗臉時擦。

酒刺

榧子肉(一千個) 甘菊花(二兩)
水酒各一碗同煮乾,再用微火烘脆。每日嚼食,食完自愈。

顛倒散

硫黃 大黃(各等分)
研末,涼水調敷。

肺風瘡 無灰酒于砂缽內,磨鹿角
尖濃汁敷。

雀斑門主論

陳實功曰︰雀斑,乃腎水不能榮華於上,火滯結而為斑。治當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搽洗兼施。(《正宗》)

又曰︰面生黑斑,乃水虧不能製火,血弱不能華肉,以致火燥結成斑,黑色枯不澤。宜服腎氣丸以滋化源,用玉容丸早晚擦之。

雀斑門主方

玉容丸 男婦雀斑、酒刺及身體皮膚粗糙。

甘松 明天麻 本 北細辛 白蘞 白僵蠶 防風 山梔仁 川椒 香白芷 荊芥 密陀僧 山茶 枯白礬 白芨 檀香末 羌活 甘菊花 獨活(各一錢) 紅棗肉(七枚)
磨細末,用去淨弦膜肥皂一斤同捶作丸。如秋冬加生蜜五錢,如皮膚粗願加牛骨髓三錢。早晚洗之,肌膚自然瑩潔如玉,溫潤細膩。

玉肌散 一切風濕、雀斑、酒刺、白屑風、皮膚作癢。

白附子 白芷 滑石(各二錢)
加綠豆半升研細。每用三匙,早晚洗面。

改容丸

大貝母(去心) 白附子 菊花葉 防風 白芷 滑石(各五錢)
共為細末。用大肥皂十莢蒸熟,去筋膜搗丸,同藥做丸,早晚擦面。

又方

白丁香(五錢,即小鵲糞) 鷹糞(三錢) 羊蹄根(二兩) 白附子(一兩) 白蘞(八錢) 白芨(七錢)
共研末。肥皂一斤去皮弦,同藥搗丸擦於面上。

又方

雄雀糞 瓦花(各等分)
研細同菜油調,搽一月即光。

又方

霜梅肉 櫻桃枝 牙皂角 紫浮萍
共搗丸,擦面。

又方 萆麻仁同肥皂捶擦。

又方

白丁香 白蘞 白僵蠶 白芷 白附子 白梅肉 夜明砂 皂角 白芨 甘松
共研細,蜜搗做餅,洗面時擦之。

玉盤散 男婦面上雀斑、粉刺。

白牽牛 甘松 香附 天花粉(各一兩) 本 白蘞 白芷 白附子 宮粉 白芨 大黃(各五錢)
肥皂一斤捶爛同藥和勻,每日擦面有效。

玉容肥皂 去白瘢、黑點、白癬、諸般瘡痕,令人面色好。

白芷 白附子 白蒺藜 白僵蠶 白芨 白丁香 甘松 草烏 杏仁 綠豆粉(各一兩) 兒茶(三錢)密陀僧 樟腦(各五錢) 白蘞 三柰 豬牙皂(各四錢) 肥皂(去裹外皮筋並子,只取淨肉一茶盅)輕粉(三錢)
先將肥皂肉搗爛入雞子清和,晒去氣息,將各藥末同肥皂雞子清和丸,擦面。

澡豆方 (洛生) 雀印或面生瘡癤,疤痕色變赤黑,大效。

密陀僧(另研) 甘松 杏仁(生用) 白芷 蛇床子(各一兩) 白果肉(四十個) 萆麻仁(四十九粒) 白蒺藜(杵去刺) 白牽牛(酒浸,各三兩) 白僵蠶(二兩) 肥皂(去皮弦子三斤,搗細)
同藥末為丸,早晚擦面,洗去。

面生黑斑門主論

陳實功曰︰女子面生黧黑斑,此乃水虧不能製火,血弱不能華肉,以致火爍結成黑斑,色枯不澤。婦人生此,不利於夫主。又疑事不決者,多有之。治當朝以腎氣丸以滋化源,早晚玉容丸洗擦自退。當戒憂思、動火勞傷等事。(《正宗》)

古一人登廁,被臭氣熏觸,隱忍良久,明日滿面皆黑色,月餘不散。相士云︰不出月必死。一良醫令以沉、檀香各一兩,銼碎安爐中燒熏帳內,以被蓋定,令病者瞑目端坐,候香盡方可出帳門,日引鑒照之,面上黑色漸散矣。蓋臭腐屬水,香屬土,土勝水也。

面生黑斑門主方

驗方

白僵蠶 黑牽牛(各二兩) 北細辛(二兩)
研細蜜丸彈子大,日洗數次。一月後其斑自退,並治雀斑面生黑點。神效。

面生黑斑 p04-a41a62.bmp (缺)

玉容散 面上黑點雀斑。

甘松 三柰 茅香(各五錢) 白芷 白僵蠶 白芨 白蘞 白附子 天花粉 綠豆粉(各一兩) 肥皂(二個) 防風 本 零陵香(各三錢)
為細末,每洗面用之。

痣門主論

陳實功曰︰痣名黑子,此腎中濁氣,混滯於陽,陽氣收束,結成黑子,堅而不散。凡人生此,終為不吉,面部不善者,去之。(《正宗》)

又曰︰冰螄散點之,自落。

《心法》曰︰痣,乃孫絡之血滯於衛分,陽氣束結所致。

痣門主方

點痣法 糯稻數粒去殼,用銀爐灰少許入水拌勻,以糯米插灰中,將痣用針挑破,將稻米點之,任其自脫。

又方 糯米七粒搗爛,鍛石和勻,挑破點之,即落。

又方 用櫟炭灰半盅,以水調不乾不稀,以手按實;入糯米數粒按在灰中仍按實;將碗覆於地上勿動,俟明早灰中流出白漿如飴,用盞取下,看痣大小點之。聽其自落。

又方 夏至或冬至用酵鹼同鍛石搗勻水磨,點之,自落。

又方 白降丹水調少許,點之,自落。

臉發門主論

申斗垣曰︰臉發乃足陽明胃經,多氣少血,其瘡發於眼下臉上四白穴、(在目下一寸,直目瞳子。)巨 穴。(挾鼻旁八分,直目瞳子。)色似葡萄,形漸大或生子母瘡者,八日死。在左用內托藥加當歸兩倍,右加三倍,妙在斯也。(《啟玄》)

臉發 p04-a41a63.bmp (缺)

周文采曰︰氣血上壅,結聚脾經,故毒發於面,名曰面毒。(《集驗》)

竇漢卿曰︰面發毒,多起於房勞太過,乘虛風入經絡,陽明經虛,發於面也。或面生癤瘰,患者欲求速愈,而庸醫或以毒藥敷點,或以艾火炙之,或以針刀刺之,或犯尻神惡宿,或破後房事不戒,或受狂風霜雪寒露暴戾之氣,或服金石草木諸部惡毒相攻相反之劑,以致病症日劇。殊不知面為諸陽之首,禁火、禁刀、禁毒,況耳目口鼻之官,總系一處,比四肢不同,若不保重,命亦難生。何也?面為陽,火氣入之,熏蒸肌肉;刀針刺之,即傷經絡;毒藥點之,暴剝皮肉。輾轉為患,繼之以風邪入之,則頭面虛腫,目鼻腫脹,患處日腐,其臭穢難聞,脾胃日削,寒熱交作,痛楚萬狀,難以盡言。若有五善而無七惡,外敷清涼拔毒之藥,內服參朮內托之劑,再合犀角鬱金散服之,以拔積毒,其命方可保也,否則難生。(《全書》)

奎光曰︰面癰,大抵屬郁,防內攻,宜用碧丹。(方載咽喉門)兼服煎藥,外敷三黃散。

臉發門主方

犀角鬱金散 (竇漢卿) 治面發毒。

犀角 鬱金 珍珠 西牛黃 粉甘草 乳香 真粉 辰砂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噙化。

顴癰門主論

《心法》曰︰顴癰,初小漸大如榴者,發陽分,由風熱而生。初起 紅、浮腫、疼痛,七日即潰,為毒輕、根淺,易愈。顴疽者,發陰分,由積熱而生,色紫漫腫,堅硬、麻木、疼痛,三七方潰,為毒重、根深,難愈。俱發於顴骨尖處,不論左右,皆屬小腸經。

澄曰︰治法悉同癰疽,但不可妄用追蝕之藥。蓋顴部骨多肉少,防其穿潰過深,致令顴骨倒陷之患,不可不慎。

顴骨肉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顴骨肉疽,顴骨內卒然而痛,經宿而痛甚,寒熱大作,屬上焦與陽明經鬱火所致。汗之可消,藥宜水酒同煎。(《準繩》)

顴骨肉疽 p04-a41a64.bmp (缺)

《靈樞經》曰︰心病者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然則當察其色赤者,宜以黃連安神丸降心火,補心丸養心血;黑者,宜以地黃丸滋腎水,未可專委之陽明鬱火也。

疔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兩腮及鼻下 腫生瘡,惡血淋漓,此名疔疽,屬足陽明胃經。三日口噤如痙,角弓反張,按之如疔釘著,骨痛不可忍者是也。治之稍緩,則毒攻心,嘔吐不食,昏迷躁亂,譫語者死。(《準繩》)

疔疽 p04-a41a65.bmp (缺)

澄曰︰疔疽者,乃醇酒炙 ,膏粱濃味,或誤食自死牛馬、宿茶陳菜,食中汗毒而成。不可妄用刀針,當照疔瘡門方法治之。故毋庸另立主方。

托腮癰門主論

奎光曰︰托腮癰,生腮下,乃飲食濃味,醇酒熱毒所結而成。

腮頷發門主論

王肯堂曰︰腮頷發生腮臉,屬足陽明經風熱所致。(《準繩》)

又曰︰金腮瘡,生於頰腮,初如米粒,漸大如豆,久而不治,潰蝕透頰,屬陽明經。治不得法,潰爛不斂,口吐臭痰,喘急神昏者死。

馮魯瞻曰︰腮癰,乃胃家經絡也。(《錦囊》)

又曰︰咽痛頷腫,脈洪大面赤者,羌活勝濕東加黃芩、甘草、桔梗各五分。

朱丹溪治兩腮腫,用細辛、草烏等分為末,入蚌粉、豬脂調敷。口含白梅,置腮邊良久,出涎,腫退消時,腫必先向下。

古一人因驚駭後,常用手指甲掐住兩頰,遂致兩頰破損,心懊憹不安,脈數而實,諸藥不愈。用《活幼方》中牛黃清心涼膈丸,數服而愈。

澄曰︰腮頷發者,其勢大,即腮癰,又名魚腮毒。而金腮瘡者,其勢小,多生於嗜酒之人,糟粕之味熏蒸胃腑,是以腮頷結腫 痛。初起,四妙湯主之,寒熱加荊芥、防風、葛根、赤芍;已成加白芷;將潰加穿山甲、皂角刺;潰後四妙東加白芷排膿。二三劑膿盡,速于生肌收口,不得妄自追蝕提藥,防其透膜。此症全賴補托,兼戒房事,庶不致收口腮凹,亦可免夫成魚腮漏,終年淌水也。均照癰疽門治法,毋庸另立主方。

腮頷發 p04-a41a66.bmp (缺)

頤發門主論

王肯堂曰︰頤發生於顴骨之下,腮頷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古云不治,屬足陽明胃經熱毒上攻。若治不得法,延及咽嗌潰爛,穿口不食者死。(《準繩》)

又曰︰《素問》云︰腎熱者頤先赤。故頤屬足少陰腎經也。而今醫師以耳後一寸三分發銳毒者,名曰發頤,則是少陽分野,而薛氏亦以為屬足少陰經,當補腎水者,何也?蓋腎為相火之宅,宅完且固,而火得歸息焉,則治腎正所以治少陽也。此証傷寒汗出不徹者,多患之。亦有雜証客熱,久而不散,而發於頤者,宜以藥速消散之。失治成膿,則費手矣。倘誤服克伐之藥,而不滋補其氣血者,即穿口破唇而死。

申斗垣曰︰頤發,乃足陽明胃經多氣少血,在唇旁腮上頰車穴、(穴在耳下曲頰端陷中。)大迎穴。(穴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陷中動脈。)上下左右相同,雙發最凶。如腫痛不可忍者,八日可刺。膿汁出,四畔軟者生;如反硬,牙關緊,不能食,似蜂窠涓流黃水,十無一生。女子患此,主四五日死。(《啟玄》)

頤發 p04-a41a67.bmp (缺)

竇漢卿曰︰發頤乃傷寒發汗未透而成。在頭耳一寸三分、在心窩兩脅、在身者可治;在身後,相連咽喉,恐毒氣內攻,難進飲食藥餌,鼻流清膿,兩耳閉塞者,即死不治。

陳實功曰︰發頤又名汗毒。此症原因,風寒用藥發表未盡,日久傳化為熱,不散,以致項之前後結腫疼痛。初起身熱口渴,當用柴葛湯清熱解毒;如患上紅腫熱痛者,如意金黃散敷之。(《正宗》)

又曰︰如身涼不渴者,宜牛蒡甘桔湯。

馮魯瞻曰︰頭痛腫大如斗,是天行時疫,大頭病也。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邪熱客於心肺之間,陽明少陽之火複熾,且感天地四時瘟疫之氣,所以上焦壅熱不散,干犯清道,濕熱上乘巔頂而為腫,木挾火邪而為痛,甚至潰裂膿血,複染他人,所以謂之疫癘。輕者名為發頤,腫在兩耳前後,有以承氣下之,瀉胃中之實熱,是誅伐太過矣。治法不宜藥速,速則過其病,所謂上熱未除,中寒複生,必傷人命。宜用緩藥,徐徐少與;再視腫勢在於何方,隨經治之。陽明為邪,首大腫;少陽之邪,出與耳前後也。大概普濟消毒飲主之。

頤發門主方

牛蒡甘桔湯 頤毒表邪已盡,耳項結腫,微熱不紅,疼痛者。

黃連 赤芍藥 桔梗 廣陳皮 蘇木 牛蒡子 川芎 天花粉 甘草 水煎服。

汗頤 腮

平頭紅豆(即平常紅豆,每升用生薑四兩,取自然汁拌晒,研為細末)
用雞蛋清調敷,中留一孔透氣,乾以蔥汁潤之,一日立消,又且定痛。

腮門主論

陳實功曰︰ 腮乃風熱濕痰所主,或冬溫後,天時不正,感發傅梁,兩腮腫痛。初發寒熱,以柴胡葛根湯散之,外敷如意金黃散;如在裡,內熱口乾,二便不利者,四順清涼飲利之,表裡俱解;如腫仍不消必欲作膿者,托裡為主。膿熟者針之。(《正宗》)

p04-a41a68.bmp (缺)

馮魯瞻曰︰胸膈蘊積熱毒,致生風痰,上攻頭面,壅滯不散,發為 腮,重則磁鋒刺去惡血,輕則或塗或點,次投湯劑,散風清熱,解毒消痰,自愈也。(《錦囊》)

王肯堂曰︰所患在肌肉、浮而不著骨者,名曰 腮。屬足陽明經風熱所致。

《心法》曰︰ 腮一名髭髮,一名含腮瘡,生於兩腮肌肉不著骨之處,總發端于陽明胃熱也。初起高腫色紅 熱者,系陽明風熱;若平腫色淡不鮮者,由胃經濕熱。

腮門主方

敷 腮 染坊靛花頻敷自消。

又方 肥皂同砂糖搗敷,紙蓋留頂出氣。

又方 黃柏、鉛粉各等分,研勻涼水調敷。

又方

豬膽汁(三個) 生薑汁 米醋(各半酒杯)
和勻磨京墨,一敷即消。

腮腫

土茯苓(二斤) 天花粉 苦參(各二兩)
咀片分七劑,每劑加皂角子七粒水煎,露一宿,食後溫服,並治瘰癧。

時行風熱腮腫 赤小豆搗細,雞子清或米醋調敷,立消。

又方 霜後絲瓜 存性,豬膽汁調敷,即消。

又方 扁柏葉搗汁,調蚯蚓泥搽上,立消。

宋仁宗患 腮,道士贊寧用赤小豆七粒為末敷之,立愈。(《朱氏集驗方》)

腮毒 大黃末、薑汁調敷,中留一孔透氣,自消。

兩腮紅腫

百合(一兩) 貝母 山芝麻根(去皮) 元明粉(各一錢) 銀朱(七分) 白面(少許) 同搗敷。

大頭傷寒門主論

發於鼻額,紅腫,以至兩目腫盛而不開,額上面部皆赤而腫者,屬陽明也。或壯熱氣喘,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不利,脈來數大者,用普濟消毒飲主之。如內實熱盛者,用通聖消毒飲。若發於耳之上下前後,並頭角紅腫,此屬少陽也。或肌熱日晡熱,寒熱往來,口苦嗌乾,目疼脅下滿,宜小柴胡東加花粉、羌活、荊芥、連翹、芩、連主之。若發於頭上,並腦後項下,及目後赤腫者,此屬太陽也,宜荊防敗毒散主之。若三陽俱受邪,並於頭面耳目鼻者,以普濟消毒飲,外用清涼救苦散敷之。治法當先緩後急,否則邪伏也。先緩者,宜退熱消毒;虛人兼扶元氣;胃虛食少者,宜助胃氣;候其大便內結熱甚,方以大黃下之,拔其毒根,此先緩後急之法也。蓋此毒先腫於鼻額,次腫於目,又次腫於耳,從耳至頭,上絡後腦,結塊則止,若不散必成膿也。俗云︰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染者多不救。泰和間多有病此者,醫以承氣加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漸至危篤。東垣視之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面為腫盛,以承氣瀉胃中之實熱,是為誅伐無過,遂處普濟消毒飲子,全活甚眾。

傷寒瘥後遺毒門主論

傷寒汗下不徹,余部結在耳後一寸二三分,或兩耳下俱硬腫者,名曰遺毒。宜速消散,緩必成膿,以連翹敗毒散治之。如項腫痛,加威靈仙;大便實,加大黃、穿山甲。如發腫有膿不消,或已破未破者,但用內托消毒散加皂針、升麻、銀花、甘草之類。然古人方書之論如此,但實多由於久熱傷陰。蓋少陽、少陰,陰虧已極,乃因虛火上沖,所以腮頰耳後腫痛也。經曰︰榮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況耳後方圓一寸,皆屬於腎,有何毒之謂歟﹗治宜以滋陰化痰,散郁和肝,而腫自愈。如熟地、麥冬、土貝母、白芍、連翹、甘、桔之類,略佐青皮、柴胡少許足已。若尺脈甚弱者,竟用上病療下之法,投以引火歸源之藥,則腫不治而自散。若誤認以毒為事而攻之,不惟腫結愈固而愈甚,必致變生別病而危矣。當詳酌之。

時毒門主論

陳實功曰︰天行時氣感之而發,初起與風寒相類,惟頭面耳項為真。寒熱、體強、頭眩、脈浮緊數者,為邪在表,宜荊防敗毒散、萬靈丹發汗;如兩目鼻面漸次傳腫者,乃正陽明受病,其患 腫,發熱便秘,多熱少寒,口乾,脈數有力,為邪在裡,宜五利大黃湯下之。又頭角兩耳前後結腫者,乃手少陽經受之,其患耳鳴筋痛,寒熱嘔吐,口苦嗌乾,煩躁時甚,當以知母石膏湯、小柴胡湯和之;如凶荒沿門傳染者,普濟消毒散、藿香正氣散以安之。表裡俱解,腫尚不消,宜砭去惡血;腫熱甚者,如意金黃散敷之。自後仍不消者,必欲作膿,宜托裡消毒散加白芷、皂角針托之;膿穢食嘔者,香砂六君子湯。又有毒中三陽,自頸項以上俱發腫,光如水色,雙目合縫,唇似豬形,口角流涎,腫痛不消,聲音不出,飲食不入,咽喉腫閉,牙關難開,破流臭水,穢氣連綿不絕者,犯此俱為不治。(《正宗》)

時毒 p04-a41a69.bmp (缺)

李東垣曰︰夫時毒者,乃四時邪毒之氣,而感之於人也。其候發於鼻面、耳項、咽喉,赤腫無頭,或結核有根,令人憎寒壯熱、頭痛、肢體作疼甚者,恍惚不寧,咽喉閉塞,人不識者,將謂傷寒,便服解藥一二日,腫氣增益,方悟始召醫治。原夫此疾古無方論,世俗通為丹瘤,病家惡言時毒,竊恐傳染。嘗考之與經曰︰人身忽經變赤,狀如塗丹,謂之丹毒,此風熱惡毒所為,謂之丹瘤,與夫時毒特不同耳。蓋時毒者,感四時不正之氣,初發狀如傷寒,五七日之間乃能殺人,治之宜精辨之。先診其脈滑數浮洪,沉緊弦澀,皆其候也。蓋浮數者,邪氣在表也;沉澀者,邪氣深也。

識的時毒氣實者,攻之下之;有表者發之;年高氣弱者,連翹湯主之。又於鼻內 通氣散,取十餘嚏作效。若 藥無嚏者,不可治之。如出膿血者,治之必愈。如左右看病之人,日日用 藥取嚏,必不傳染。病患每日用嚏藥三五次,以泄熱毒,此治時毒之良法也。經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頭面腫起高赤者,可服托裡黃耆散,宜針鐮砭割出血泄其毒氣;十日外不治,自愈也。

此病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聲不出,頭面大腫,食不知味者,必死之候,治之無功矣。然此疾有陰有陽,可汗可下,切不可但云熱毒只用寒藥混治。(《精義》)

竇漢卿曰︰時毒乃凶荒勞役患之,安裡為主,用普濟消毒飲最善。然而此症有陰有陽,有可汗有可下,若誤認為熱毒而用寒藥,則誤矣。(《全書》)

《心法》曰︰時毒初起狀類傷寒,或兼咽痛,一二日間,發於腮項頷頤,作腫無頭,漸漸紅赤疼痛,或似結核,方有根漫腫色赤,俱由感冒四時不正邪氣,客於經絡釀結而成,非發於病後之頤毒也。惟在醫者精察瘡色,辨別虛實,治法須宜疏解,不可驟用寒涼,致毒不得外發,而內攻咽喉者,則險矣。

時毒門主方

加味甘桔湯

甘草 桔梗 荊芥(各三錢) 牛蒡子(炒,二錢) 貝母(一錢五分) 薄荷(五分) 水煎服。
若兩頤腫盛者加丹皮三錢,柴胡一錢五分。

普濟消毒飲 神治天行疫毒、大頭諸病。

牛蒡子(炒) 連翹 桔梗 甘草 板藍根 馬屁勃 橘紅 玄參 柴胡 僵蠶(炒,各二錢)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各五錢) 新升麻(七分) 人參(三錢)
為末。湯調服之或蜜丸嚼化,或有加當歸、川芎。如便閉加酒炒大黃一錢利之,腫熱甚者砭法刺之。一方有薄荷一錢,無人參。

此方黃連、黃芩味苦,瀉心肺熱以為君;橘紅、元參苦寒,生甘草甘寒,瀉火補氣以為臣;連翹、鼠粘、薄荷味苦辛平,板藍根味甘寒,馬屁勃、僵蠶味苦平,散腫消毒以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陽、陽明不得伸之郁氣,桔梗味辛溫為舟楫,不令下行。如是調治,方可保全。

耳邊腮腫 五倍子濕紙包燒存性研末,雞子白調糊遍敷,立消。

無風寒腮赤腫 安絲魚煨湯吃自消。

敷法 如意金黃散用蔥汁、黃蜜調敷,中留一孔透氣,外用桑皮紙扯碎貼之,如乾,紙外以蜜水潤之,自消。

時毒 腮 治風寒郁熱,耳邊腮頤結腫,惡寒發熱, 赤口乾,每年仲春小陽時令,必多此症。有只腫一邊者,有先腫一邊,一二日又腫一邊,亦有兩邊齊腫者,名曰時毒。更有兩頦硬腫頷下腫者,名曰蛤蟆毒。均宜疏寒散熱,不得驟用寒涼冰伏。

葛根 荊芥 防風 桔梗 甘草 白芷 赤芍 連翹 澤瀉
白水煎。二三劑後加貝母、牛蒡子、玄參、銀花、夏枯草、丹皮、山梔、柴胡,按症加減,七日自消。

頭疼,耳邊發腫,太陽 腮,俱疼不可忍(周鶴仙)

生大黃(一兩) 青木香 薑黃 檳榔(各三錢)
共為細末,醋蜜調敷患處,中留一孔出氣,乾則換敷,二三次即愈。

又方 生大黃末蔥汁調敷四圍,中露一頂自消。

又方 醋調鍛石,敷之即消。

又方

生大黃 黃柏 赤小豆 石膏 穿山甲(各等分)
共研細末,醋調敷。

傷寒瘥後碗頭瘡門主論

馮魯瞻曰︰碗頭瘡者,亦有汗下後餘毒不盡,故瘥後而發碗頭瘡也。只以黃連、甘草、歸尾、紅花、防風、苦參、荊芥、連翹、羌活、白芷之類煎服,外用芒硝、赤小豆、青黛為末,以雞子清和豬膽汁調敷瘡上,最效。勿動其靨,待其自脫。

鼻部望色辨証門主論

鼻色青,主腹中痛,苦冷者死。
鼻色微黑者,有水氣。
鼻色黃,主小便難。
鼻色白,主氣虛。
鼻色赤,屬肺熱。
鼻色鮮明者,有留飲。
鼻孔乾燥者,必衄血。
鼻色燥如煙煤者,陽毒熱極。
鼻孔冷滑色黑者,陰毒冷極。
鼻流濁涕者,屬風熱。
鼻流清涕者,是肺寒。
鼻孔癖脹者,肺熱有風。
黑氣入耳、目、鼻、舌者死。

過梁疔門主論

申斗垣曰︰過梁疔,乃勞傷太甚,憂慮傷於肺經,致氣血停滯,熱毒內攻,穿於心胸,纏於四肢,筋骨酸疼,六七日添惡心,八九日腫過耳目,至十一日命促。此疔生於眉心鼻上,初起未見疔形,最難識認,五六日頭破身寒,若痛甚冷汗出者,不治。救治均同疔瘡門施治。(《啟玄》)

鼻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鼻疽生於鼻柱,屬手太陰肺經風熱及上焦鬱火所致。(《準繩》)

鼻疽 p04-a41a70.bmp (缺)

澄曰︰鼻疽乃肺經蘊積熱邪,或憂思損傷脾肺,或過食五辛,嗜飲炙 而成。初起鼻柱壅腫,兩竅不通, 痛難經。因蘊熱嗜飲而成者,當用銀花甘草東加麥冬、花粉、貝母、赤芍、當歸,以清肺熱,稍分其炎燔之勢。如憂思內傷而成者,又當保固肺脾為主。敗毒清涼損氣傷脾之藥,均不可濫施也。治法于癰疽門中采擇用之,毋庸另立主方。

鼻疔門主論

申斗垣曰︰鼻疔乃憂郁太過,勞傷太重,臟腑毒氣傳於經脈而成。二三日神思困倦,筋骨酸痛;四五日寒熱交作,毒氣攻心,頭面腫大;八九日嘔逆昏迷,痰升氣促,十難救一,醫者不可不察。初起治法,從疔瘡門施治。(《啟玄》)

陳實功曰︰鼻疔生於鼻內,痛引腦戶,不能運氣,脹塞鼻竅。甚者唇腮俱腫,先宜針刺,次照疔瘡治法。(《正宗》)

澄曰︰鼻疔生於鼻竅之中,乃憂郁傷肺,或房欲傳腎,火乘金位,燔灼而成。治當悉按疔瘡治法,毋庸另立主方。

鼻腫門主論

岐天師曰︰鼻腫者,乃肺經火盛也。用皂角末吹入,打清嚏數十即愈。蓋鼻因氣塞,今打嚏則壅塞之氣盡開散,故不用甘桔湯清肺而鼻腫自消也。(《秘錄》)

又曰︰有人鼻大如拳,疼痛欲死,此乃肺經之火,熱壅於鼻而不得瀉。法當清其肺中之邪,去其鼻間之火可也,以解壅湯主之。此方全在群入肺經,以去其火邪,又何壅腫之不消耶。

鼻瘡門主論

澄曰︰鼻乃肺之竅,肺有蘊熱,或醇酒炙 ,胃熱薰金,或肺火亢甚,是以鼻竅生瘡,燥裂作痛,多起赤靨。當用石斛麥冬湯清之,或六味地黃東加麥冬治之。

陳實功曰︰鼻瘡乃肺經實火鬱熱,故生瘡也。(《正宗》)

鼻瘡門主方

解郁湯 (岐天師)

桔梗 天門冬(各五錢) 黃芩 麥門冬 甘草 天花粉(各三錢) 紫菀(二錢) 紫蘇葉 百部(各一錢)
水煎服。四劑鼻瘡全消。

鼻瘡

宮粉 血丹 松香(各一錢) 艾葉(五錢)
研細。紙卷香油浸透,火燃滴油,搽鼻內神效。

又方 杏仁研爛人乳和敷。

又方 烏牛耳垢敷。

鼻下生瘡 牛鼻中舊木卷 研,敷之。

鼻頭紅腫破裂 皂礬和灰面研勻,水調貼之。

鼻疳門主論

馮魯瞻曰︰風邪客於皮毛,是以津液不收,致流清涕,頭楚若鋸者,名曰鼻鼽。更有金不生水,則六陽虛火上升,而成鼻乾者。更有風濕之氣,壅成內熱,或因氣疳,故鼻下兩旁瘡濕癢爛,是名鼻疳,俗呼鼻 瘡。不甚痛,汁所流處即成爛瘡。(《錦囊》)

又曰︰鼻下一道赤者,名曰 ,以黃連末敷之。

申斗垣曰︰鼻疳,鼻乃肺竅,鼻孔生疳,乃肺中有積熱。若不早治,蝕其鼻內關竅,令人言語不明。(《啟玄》)

鼻疳門主方

驗方(《啟玄》)

兒茶(五錢) 雄黃 輕粉(各一錢) 冰片(一分)
研細吹之。如臭加鍋墨五分。

又方

杏仁(不拘多少,去皮、尖,搗碎,取連四紙壓去油如白粉一樣,只用二分) 輕粉(一錢)
吹患處。三四次自愈。

鼻疳爛通其孔者。

鹿角(銼碎,焙焦) 枯白礬(各一兩) 頭髮(五錢,燈上燒灰)
共研極細末。先用椒水洗淨疳孔,然後搽之。如不收口,可用瓦松燒存性,研末搽之。

鼻痔門主論

陳實功曰︰肺氣不清,風濕鬱滯,而成鼻痔也。如鼻生息肉,結如榴子,漸大下垂,閉塞孔竅,氣不宣通,宜服辛夷清肺飲,外用點藥,漸化為水,自愈。(《正宗》)

馮魯瞻曰︰濕熱之氣,外鬱皮毛,內應太陰,故三焦之火,得以上炎,為鼻生贅,如灶火上炎,而成煤也。又有胃中食積,熱痰流注,是以上燎而鼻生息肉,猶濕地得熱,而生菌也。治宜利膈去熱,切勿因礙傷動,否則變成鼻痔矣。(《錦囊》)

又曰︰鼻為呼吸之門戶,熱氣蒸於外,則為肺風赤鼻,不獨因於酒也。熱氣壅于內,則為息肉鼻瘡,故息肉者,上焦積熱,郁塞而生也。

竇漢卿曰︰鼻居面中為一生之血運,而鼻孔為肺之竅,其氣上通於腦,下行於肺,肺氣壅盛,一有阻滯,諸病生焉,故有鼻痔之患。

又曰︰亦有熱伏於腦,外寒侵襲,鼻流臭涕,所謂腦寒、腦漏、鼻淵,均由此成。

鼻痔門主方

鼻痔鼻生息肉

砂(五分) 枯礬(二錢)
研細,每用少許點鼻痔上即消。

驗法 先用麻油掃鼻孔四周,再以白降丹少許,清水調點其痔自落。

又方

明礬(一兩) 甘遂(一錢,灰火煨) 白降丹(一分或二分) 明雄(五分)
共乳細,吹痔上自愈。

又方

明礬(一兩) 萆麻仁(七粒) 鹽梅(五枚,去核) 麝香(一分)
共研成丸如棗核大,綿包塞鼻內自化。

又方 枯礬末和豬脂綿包,塞數日自消。

又方 藕節有毛處燒存性為末,吹之。

腦崩鼻息 甘草四兩煎湯,用有嘴壺貯,以鼻嗅之。

鼻中息肉下垂 冰片點之。

又方 黑牛耳垢敷之。

又方 雄黃塞之,十日自落。

又方 雄雞腎塞之,十日落。

又方

黃連 白蒺藜

煎汁灌鼻中,涕出息落。
鼻漏、鼻孔中長出一塊。

辛夷(去毛) 桑白皮(蜜炙,各四兩) 梔子(一兩) 枳實 桔梗 白芷(各二兩)
共為細末,每服二錢,淡蘿卜湯調服。

鼻淵門主論

馮魯瞻曰︰夫鼻為肺竅。經曰︰天氣通於肺。若腸胃無痰火積熱,則平常上升,皆清氣也。肺家有病,則鼻不利,如傷熱之不散,或傷寒之久郁成熱,皆能使塞而不利。若平人而多涕,或黃或白,或帶血如膿狀者,皆腎虛所致,不可過用涼藥。(《錦囊》)

又曰︰鼻淵者,謂其涕下不止,如淌水泉,故名之也。經曰︰是膽移熱於腦。蓋膽脈起於目銳 ,上抵頭角,入絡於腦。然陽明之脈亦挾鼻,絡目旁,約太陽之脈者也。今因腦熱,則足太陽逆,與陽明之脈俱盛,泊于額中,是以鼻額酸痛,涕下不止矣。

又曰︰更有寒邪未盡,虛熱漸熾,是以膿涕結聚,香臭不聞,此名鼻 。

又曰︰更有熱血入面,為寒所拂,是以污濁凝滯,則成鼻 。

又曰︰腦病有二︰若清水流出而不痛者,為寒;若流黃臭水而痛者,為熱。久而不愈,即名腦漏。治當內服清利膽熱,外于囟會、通天二穴灸之。

又曰︰鼻流濁涕不止者,名曰鼻淵。乃風熱爍腦而液下滲,或黃或白,或帶血如膿狀,此腎虛之証也。經曰︰腦滲為涕。又曰︰膽移熱於腦。《原病式》曰︰如以火爍金,熱極則反化為水。然究其原,必腎陰虛而不能納氣歸元,故火無所畏,上迫肺金,由是津液之氣不得降下,並于空竅,轉濁為涕,津液為之逆流矣。於是腎肝愈虛,有升無降,有陽無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此最宜戒怒以養陽,絕欲以養陰,斷炙,遠酒面,以防作熱。然後假之良醫,滋腎清肺為君,開鬱順氣為臣,補陰養血為佐,俾火息金清,降令胥行,氣暢郁分,清竅無壅,陽開陰闔,相依相附,臟腑各司乃職,自慎以培其根,藥餌以治其病,間有可愈者。苟或驕恣不慎,或誤投涼藥,雖倉扁不能使其長生矣。

又曰︰久患鼻流濃涕極臭者,即名腦漏。氣虛者,補中益氣湯;陰虛者,麥味地黃湯。

經曰︰肺和則能知香臭矣。肺中壅遏不和,故鼻竅窒塞不聞香臭矣。

陳實功曰︰鼻淵又名腦漏,總由風寒凝入腦戶,與太陽濕熱交蒸而成。其患鼻流濁涕,或流黃水,點點滴滴,長濕無乾,久則頭眩虛暈不已,治以藿香湯主之。如日久虛眩,內服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可也。(《正宗》)

陳遠公曰︰人有無端鼻流清水,日久則流鼻涕,又久則流黃濁之物,如膿如髓,腥臭難聞,流至十年而死矣。此得之飲酒太過,臨風而臥,風入膽中,膽之酒毒,不能外泄,遂移熱於腦,腦得熱毒之氣,不能久藏,從鼻竅出矣。腦竅通於鼻,而膽氣何以通於腦,酒氣何以入於膽耶?凡善飲者,飲酒必先入膽,膽不能受酒,而能滲酒,酒經膽滲則氣盡解,倘飲多則膽不及滲矣。膽不及滲,則不勝酒,既不及化酒,則火毒存於中,人臥則膽氣不行,又加寒風之吹,膽更不舒矣。膽木最惡者,寒風也,內寒相侵則內熱益甚,膽屬陽,頭亦屬陽,膽熱不能久藏膽中,必移熱上走於頭矣。腦在頭中,頭無藏熱之處,必遇穴即入,況膽腦原相通者乎。腦之穴大過於膽,遂安居而不還于膽矣。及居腦,久動則思遷,又尋竅而出,乃順趨於鼻矣。火毒淺則涕清,深則涕濁,愈久愈流愈重,後則涕無可流,並腦髓盡出,欲不死不可得矣。治法︰治其腦而仍治其膽者,探源之治也。用取淵湯︰辛夷二錢,當歸、黑山梔各三錢,柴胡、貝母各一錢,元參一兩,水煎服。二劑涕減,三劑全愈。(辛夷入膽,引當歸以補腦之氣,引元參以解腦之火,加柴、梔舒膽之郁,則膽不來助火,自受補氣之益也。不止鼻之涕者,清腦中之火,益腦中之氣,正所以止之也。蓋鼻原無涕,遏上游出涕之源,何必又截下流之水乎﹗或疑當歸過於多用,不知腦髓盡出,若不大補,則腦氣不生。辛夷耗散之物,非可常用,故乘其引導,大用當歸補腦滲精,不必日後再用。倘日後減去辛夷,即重用當歸無益矣。此用藥先後之機也。人疑當歸不可多用,不過嫌其性滑,有妨於脾耳。誰知腦髓直流之人,必髓不能化精者也。精不化則必少矣,精少則不能分布於大腸,大腸必有乾燥之苦,然則以當歸潤之,正其所喜,何患之有耶﹗)

又曰︰人有鼻流清涕,經年不愈,人以為內熱成腦漏也,誰知肺氣虛寒乎?夫腦漏,即鼻淵也。有寒熱二証,不獨膽熱而成之也。何以別之?蓋鼻涕濁而臭者,熱也;清而不臭者,寒也。熱屬實,寒屬虛,今流清涕而不臭,正虛寒也。熱宜清涼之藥,寒宜溫和之劑,若概用散而不用補,則損肺氣而肺益寒,愈流清涕矣。用溫肺止流丹︰人參、荊芥、細辛各五分,訶子、甘草各一錢,桔梗三錢,水煎,調石首魚腦骨五錢, 末服,一劑即止。(此方氣味溫和,自能暖肺,性又帶散祛邪,故奏功如神。或謂石首魚腦骨古人以治內熱之鼻淵,疑石首魚腦骨為物,何以用治寒証鼻淵耶?恐鼻淵皆屬熱,而非寒乎?不知鼻淵有寒熱二証,而石首魚腦骨皆兼治之。但熱病之涕通於腦,寒証之涕出於肺,所用之藥皆入肺,無非溫和之味,肺既寒涼,得溫和自解,又得石首魚腦骨,截腦中之路,則腦氣不下陷,肺氣更閉矣,所以一劑止流也。)

又曰︰人有鼻塞不通,濁涕稠粘已經數年,人以為鼻淵,火結於腦也,誰知乃肺之鬱火不宣,而非鼻淵也。夫郁証五臟皆有,不獨肺能郁也。《內經》曰︰諸氣憤郁,皆屬於肺。肺郁則氣不通也。《難經》曰︰肺熱甚則出涕。肺本清虛之府,最惡熱也。肺熱則氣必粗,液必上拂,而結為涕,熱甚則涕黃,熱極則涕濁,則濁之物,豈容于清虛之府,必從鼻之門戶出矣。用加味逍遙散︰柴胡、白朮、白茯苓各二錢,桔梗、白芍、當歸各三錢,黃芩、半夏、白芷、甘草各一錢,陳皮五分,水煎服。二劑輕,八劑全愈。(此治肝郁之方,何以治肺郁亦效?不知此方善治五郁,非獨治肝一經已也。又佐以桔梗散肺之邪,黃芩瀉肺之熱,且引眾味入肺,何郁之不宣乎?故塞通濁化也。)

李東垣曰︰鼻塞不聞香臭者,俗謂肺寒,而用解利辛溫之藥不效,殊不知多因肺經素有火邪,故遇寒便塞也。治當清肺降火為主,佐以通氣之劑。如原無鼻塞舊症,但一時偶感風寒,而致窒塞聲重,或流清涕者,自作風寒治之。然氣虛之人,氣弱不能上升,則鼻塞滯,所謂九竅不通,腸胃之所生也,多服補中益氣湯自通。

朱丹溪曰︰肺開竅於鼻,陽明胃脈亦挾鼻上行,腦為元神之府,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經曰︰天氣通於肺。若腸胃無痰火積熱,則平常之升,皆清氣也。故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升於面而走空竅,其宗氣出於鼻而為臭。謂陽氣、宗氣者,皆胃中生發之氣也。若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則生發之氣弱,而營運之氣不能上升,乃邪塞空竅,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治法宜養胃實營氣,陽氣、宗氣上升則通矣。然《難經》云︰心主五臭,肺主諸氣。鼻者,肺竅也,反聞香臭者,何也?蓋以竅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若因衛氣失守,寒邪客於頭,而鼻亦受之,不能為用,是以不聞香臭矣。經曰︰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也。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治法宜先散寒邪,後補胃氣,使心肺之氣得以交通,則鼻利而香臭聞矣。

鼻淵門主方

奇授藿香湯 鼻淵黃水,濁涕長流,致腦戶虛眩不已。藿香連枝帶葉者五錢,水一碗煎七分,加公豬膽汁一枚和勻,食後通口服之。至重者不過三服。如此藥味苦不能服,用藿香葉一兩,公豬膽汁熬稠膏為丸,每服二錢,食後白湯送下亦效。

鼻流涕不止。

白芷(一兩) 蒼耳子(炒,二錢五分) 辛夷仁 薄荷 甘菊花(各五錢)
研細。每服二錢,清茶食後調服。

腦漏(《濟生》)

當歸頭(酒洗,五錢) 辛夷仁(三錢) 真川芎(酒洗) 羚羊角(鎊,各二錢) 石青(水飛,一分)
研絕細和勻。每服一錢,臨臥時溫酒調下即睡。

古拜散 荊芥穗為細末,每服三錢,生薑湯調下。有火者用陳茶調服。

防風散 鼻淵腦熱滲下,濁涕不止。

人參 黃芩(酒炒) 麥門冬(去心) 防風(各二兩) 川芎 生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鼻流臭涕 百草霜研細,空心冷水調,服三錢,五次可痊。

腦漏 裝佛店中絞漆綿子 灰研細,蘆管吹鼻中三四次。

鼻淵(周鶴仙)

辛夷 防風 白芷(各八分) 蒼耳子(一錢二分) 川芎(五分) 北細辛(七分) 甘草(三分)
白水煎,連服四劑全愈。忌牛肉。

腦寒神方(江仍度)每用頭火燒酒一斤,入小嘴砂壺內,蓋旁四周封固,將酒燉滾熱以鼻向壺嘴內聞酒味,冷則又燉又聞,聞至酒淡無味,又換一斤如法燉聞。重者五斤,輕者不過三斤,即可全愈。

腦漏 白雞冠花不拘新陳,用酒一斤煎服。

天羅散 治鼻中常流黃臭水,名控腦砂。絲瓜藤取根下三寸或五寸,燒灰存性。溫酒調服,數次即愈。

鼻淵。

陳香櫞 砂仁 扁柏葉 川芎 廣木香(各等分) 水煎服。

鼻出臭氣。

黃芩 石菖蒲 生地 遠志肉 本 黃連 赤芍(各八分) 甘草(水浸炒,三分) 水煎服。

腦寒。

辛夷頭 黃芩(各二兩) 白芷(八兩,蔥汁煮三次)
共磨細末。水法疊丸。每服二錢,白湯送下。

赤鼻門主論

陳實功曰︰平素嗜飲,胃經濕熱糟粕之氣,上熏肺金,故有赤鼻之証也。(《正宗》)

馮魯瞻曰︰赤鼻,乃肺中積熱,六陽上蒸而成。(《錦囊》)

又曰︰凡鼻頭白者,血亡也;赤者,血熱也。蓋面為陽中之陽,鼻居面中,一身之血,遠至面鼻,皆為至清至精之血。若血亡無以運,則色白而不榮;血熱而沸騰,則獨紅而且赤。蓋肺之為臟,其位高,其體脆,性畏寒,又惡熱,故多酒之人,酒氣熏蒸,則為鼻 。準赤得熱愈紅,熱血得冷則凝,污而不行,故色紫黑。其治之法,亡血者溫補之;熱血者清利之;寒凝者,化滯生新,四物湯加酒芩、酒紅花之類;氣弱者,更加酒浸黃耆以運之。其酒 鼻,治法亦然也。

又曰︰鼻為呼吸之門戶,熱氣蒸於外,則為肺風赤鼻,不獨因於酒也。熱氣壅于內,則為息肉、鼻瘡。故息肉者,上焦積熱郁塞而生也。

赤鼻門主方

驗方 金色密陀僧二兩研極細,用人乳或白蜜調如薄糊樣。每晚略蒸將熟為度,敷鼻上;次早以漱口水洗去。一月可痊。

又方

核桃肉(連皮) 枸杞子 元眼肉(各三斤)
搗爛作點心,不時食之,其紅自落。

又方 食鹽擦牙,漱口水淋洗。久而自退。

又方 生白果嚼爛敷鼻上。

赤鼻、酒 。

黃柏 苦參 檳榔(各等分)
研末。以豬脂調敷。

血熱入肺而成酒 鼻。(秘方)

當歸 苦參(各四兩)
研末。酒糊為丸桐子大,食後熱茶送下八十丸。藥盡自愈。

赤鼻。

硫黃 皮硝(各等分)
研如面。臨臥擦,一月全愈。

又方

牛黃 明雄 嫩色硫黃(各五分) 白硼砂(一錢) 明礬(一兩)
乳極細末。不時以津唾潤赤鼻上,蘸藥擦之。臨睡擦,過夜尤效。

赤鼻神方

血餘(三斤,用米泔水洗淨,再以長流水洗,用黃芩一斤,當歸、白芍各八兩,用無根水五大碗煎三碗,渣再煎汁濾清,分作三次煮血餘,倘有餘汁又拌血餘,日晒夜露,以汁盡為度)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熟地黃 白茯苓(各四兩) 山梔 干葛 桔梗 枳殼 甘草(各二兩)
上藥連血餘共一處,以棉紙包扎成球,外以熟黃泥包裹約二寸濃成圓球,晒乾倘有裂縫須添泥補固,用桑柴火在八卦爐中至煙起。白煙一起即取出埋土內,七日去土研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朝晚食後白湯送下二錢或三錢,服至七日,其紅即退矣。

赤鼻年久諸藥不效。

茶葉 天門冬(去心) 側柏葉(各一兩)
共研。每日用一撮入罐內滾水泡,勿泄氣,用湯當茶,日飲五七次,一月愈。

酒 赤鼻 新生白果,口嚼數枚,夜敷七次。如舊加酒糟塗之亦可。

又方 使君子肉以香油浸潤,臥時嚼五枚。久久自愈。

又方 密陀僧末人乳調搽。

又方 檳榔用茄汁浸拌,晒乾為末,津唾調搽。

又方

苦參(淨末四兩) 當歸(淨末二兩)
酒糊丸。食遠,熱茶送下二錢。

赤鼻糟鼻。

硫黃(四兩)
放砂銚內,以燒酒三斤為率煮硫,逐漸加添,待乾為度取起。每用少許,將口唾放手心內化開搽之。

鼻衄門主論

岐天師曰︰火氣鬱勃於上焦,不能分散,故上沖而為吐血、衄血也。七孔流血者,乃腎虛熱也。用六味地黃東加麥冬、五味子、骨碎補治之。(《秘錄》)

馮魯瞻曰︰鼻衄者,或心或肺或胃蘊熱過極,迫血妄行,上干清道而衄也。鼻氣通於腦,血上溢於腦,故從鼻而出,名曰鼻衄。若因風寒暑濕,流傳經絡,湧泄清道而致者,皆外所因;積怒傷肝,積憂傷肺,煩思傷脾,失志傷腎,暴喜傷心,皆能動血隨氣上溢而致者,皆內所因;飲食過多,炙 辛熱,或墜車損撲而致者,皆不內外因也。《原病式》曰︰衄者,陽熱怫郁於足陽明經。丹溪曰︰衄血出於肺,言肺者,以竅言也。言陽明者,以血海言也。又有洗面而衄,日以為常,猶風行水動,面熱而陽明之火上升,血亦隨之也。(《錦囊》)

又曰︰若產後口鼻有黑氣及鼻衄者,名胃絕。此証多不可治。遇有此者,急取緋線一條,並產婦頂心發兩條,緊系中指節即止。如衄不止,而頭汗者死。

陳實功曰︰鼻中出血,乃肺經火旺,逼血妄行,上從鼻竅而出也。用紫土散敷囟頂上,內服羚羊清肺湯自止。(《正宗》)

《東醫寶鑒》云︰產後氣血散亂,入於諸經,不得還元,故口鼻黑色起,及傳變鼻衄,名曰胃絕肺敗。此証不可治,宜用犀角地黃湯救之,或急用荊芥散。

胡景周曰︰上下失血過多,氣息幾微,心慌神困,脈細如絲,或惡寒發熱,作渴煩躁,急用人參一兩,大棗十枚去核,水煎服。蓋血生於氣,故血脫補氣,陽生陰長之義也。

一女子因往後一跌,鼻血長流,止後一有所感,其血即出,諸醫不效。後一醫以水和白面,包大附子一個在內,火煨熟,去附子,只用面燒存性,為末,每用二錢,白湯和服。用此永不再發。

《傷寒論》曰︰衄家不可發汗。

張景岳曰︰雜病衄血,責熱在裡;傷寒衄血,責熱在表。

又曰︰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蓋陽明之脈絡於口鼻,今其漱水不欲咽者,以熱在經,而裡無熱,故當鼻衄也。

又曰︰有動陰血者,又非衄血之謂。論曰︰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故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此陰血也,乃為危証。

澄曰︰書以產後口鼻黑氣及見鼻衄,為不可治者,何也?蓋五臟之華,皆上注於面,凡色紅赤者,陽熱之生氣也;青黑者,陰寒之絕氣也。況口鼻為陽明多血多氣之部,而見陰寒慘殺之氣,則胃中陽和之氣衰敗,可知矣。複至鼻衄,則陽亡陰走也。胃絕肺敗,陰陽兩亡,故不可治。及產後舌紫黑者,為血先死,不治。蓋心主血,少陰氣絕,則血不上蔭耳。

鼻衄門主方

神方(岐天師)

生地 當歸 川芎 玄參 黃芩 三七根 荊芥穗(炒) 甘草 水煎服。

茜根散 (《錦囊》) 治衄血不止。

阿膠(蛤粉炒) 茜草根 黃芩 側柏葉 生地(各一兩) 炙甘草(五錢) 水煎服。

二神湯 (《保命集》) 耳鼻出血。

生地 麥門冬(各一兩) 水煎服。

鼻衄不止。

生地 當歸(酒洗,各三錢) 白芍(酒炒,二錢) 辛夷(五分) 木通(六分) 茅花 荊芥穗(酒炒黑,炒存性,各一錢)
水煎服,服後即臥,立止。

水灰散 山梔仁、香白芷各等分,研細,吹少許於鼻中,立止。

又方 大蒜搗泥隨左右貼足心。

又方 左鼻衄以線扎左手中指。右如之。兩鼻衄者雙手俱扎。

又方 千瓣紅石榴花,晒乾,研極細,用少許吹鼻中,即止。

又方

血竭 蒲黃(各等分)
研極細,用竹管吹鼻內,即止。

又方

人乳 童便 好酒(各等分)
碗盛重湯煮,熱飲。

又方 小兒胎髮燒灰吹鼻內。

又方 胎髮燒灰存性為末,用水調塗眉心,其血立止。急忙去藥,略遲則鼻塞矣。

又方

人中白 髮灰(各一錢) 麝香(一分)
共為末,吹鼻中少許。

又方 亂溺器內人中白,新瓦上焙乾,以溫湯調服錢許。

又方 將患人頂發分開,于百會穴上以新汲水滴之,立止。

又方

驢糞(焙乾) 髮灰(各等分)
研勻吹鼻。

又方 五倍子為末吹鼻。

又方 屏風上舊紙燒灰,酒調一錢服。

又方 茅花塞鼻中,仍以茅花煎濃汁飲。大能止血。

又方 青苔放囟門上頂之立止。永不再發。

又方 馬藺頭(即本草馬藺草,走肺經)揉熟,塞鼻孔即止。

鼻冷門主論

馬魯瞻曰︰凡鼻冷與夫面黃面白,乃陽氣大弱。宜大劑參 加附子主之。

鼻祟証門主論

岐天師曰︰倘人鼻中生紅線一條,長尺許,少動之則痛欲死,人以為飲酒之病也,而余以為不然,亦祟死。方用硼砂、冰片各一分,研為末,以人乳調勻,輕輕點在紅線中間,忽然覺有人如將病患打一拳一般,頃刻即消,奇絕之治也。蓋硼砂亦是殺祟之物也。(《秘錄》)

書云︰凡人喜食豬、羊、鹿血,血分積熱壅盛,鼻毛如繩,痛不可忍,氣塞不能呼吸,用乳香、 砂各等分,飯丸桐子大。每早晚冷水送下十五丸,自然消落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