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七章‧吐瀉論治

 


第三節‧瀉証述要

甲、概況

大便不實,利下無度謂之瀉。瀉有溏、泄、利、滑、洞五種,因虛實寒熱之別而証狀遂有不同也。溏者,下稠粘垢穢,溏薄之物,多屬於濕,多屬於熱,間亦有屬於寒者;泄者,腹瀉注下,多屬於寒,然暴注下迫有聲,有屬於熱者;利者,瀉而利也,不利者則屬於痢之一類;滑者,泄下不禁也,多屬於寒;洞者,泄瀉過甚,空洞無物也,多屬於虛。而瀉之寒熱之大別,大概其色黃赤而其味臭者為熱,其色灰白嫩黃臭不甚者為寒,其間夾痰者為痰濕,渣滓不化者為食積也。惟小兒之瀉,食積為多,故恆見氣味酸臭,渣滓不化之狀,瀉出色黃者病淺,以胃氣盛也,瀉出色青者病深,以胃氣衰也。更有小兒多病脾弱,泄瀉為半化之狀,時止時瀉,則宜健脾為主,因循必傷脾,轉成慢驚之証,則難治矣。又小兒腹瀉,恆多大腹膨脹,初起膨脹,按之堅結者,積滯不行而脹也,宜攻下之,積去宜急和其脾;繼則雖脹而不堅,能食而不化者,虛脹也,宜扶脾健胃。然腹脹多兼有蟲積,故須參看疳証治法以為之變通。總之,泄瀉者,腸之病也。其源因脾受水濕,不能轉運,致使小腸無由分別水穀,遂並入大腸而成瀉。《經》稱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今腸病泄瀉,無由出其化物之用,則飲食之精微,盡為糟粕而下注,勢必脾傷水潰,津液枯竭,終至陷成不治之証。故泄瀉一証,決不可以等閑視之也。

乙、治法

瀉証之於小兒,非因食積,即為脾弱,故主治宜以消積扶脾為大法。但消積之中,食積宜消,寒積宜溫,熱積宜瀉,痰積宜化,消積同而用藥各別也。扶脾之中,濕盛宜滲,土衰宜培,扶脾同而用藥各別也。大凡初起之瀉,先宜祛濕消積,用二陳湯去甘草加豬苓、澤瀉、神曲、濃朴主之。瀉之多稀水者,宜多加祛濕之劑;瀉之多滓渣者,宜多加消積之劑;再如溏薄之瀉謂之溏,不似水之稀,不似食之積,所下稠粘垢穢者,如屬酸臭,多由濕熱,宜胃苓東加黃連,暑月用六一散加陳皮、澤瀉、佩蘭、神曲;如屬清冷,多由於寒,宜用陳皮、煨薑、蒼朮、白朮、白豆蔻、吳萸、紫蘇,甚者用附子理中湯;再如注下之瀉謂之泄,若完穀不化,困倦少力者,多虛而夾濕,宜四君子湯合升陽除濕湯;若暴注下迫,稀而熱臭者,多熱而夾暑,宜白虎湯或桂苓甘露飲;再如瀉下不禁謂之滑,大腸寒冷,收縮無權,宜固腸丸;再如泄瀉過甚,空洞無物謂之洞,虛而兼寒,宜萬全丸加人參、白朮、陳皮、黃耆、禹余糧。此外有夾火而瀉者,腹痛一陣瀉一陣,雖瀉而仍覺後重,小便赤澀,宜黃芩芍藥湯;有盛暑傷於外,陰冷傷其中,內外受迫而瀉者,多腹痛足冷自利,但小便赤而口氣濁,宜連理丸;有由寒濕化熱而瀉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作痛,宜八正散加木香、檳榔通之;有腎虛無火而瀉者,天明則泄,一注而空,宜四神丸;有暴注而瀉,大便如水,中有小結屎,欲起又瀉,欲止不止者,小便多清,身冷自汗,此屬於寒,宜漿水散溫之;有夾痰而瀉者,宜二陳東加神曲、薑竹瀝蕩滌之。此諸瀉之治法也。總之,治瀉綱領,初宜淡滲理濕,久則升舉之,必滑脫不禁,乃可止澀,虛寒悉現,始進溫補,在小兒尤不宜過事消導,傷其脾陽,庶無貽誤之慮也。

附方

  1. 二陳湯 見第一章第四節。

  2. 胃苓湯 和血,補血。治脾胃受濕,飲食停積,霍亂嘔吐,浮腫泄瀉,四肢酸痛,小便短少,及濕瘧水蠱。

    蒼朮 濃朴 陳皮 白朮 茯苓(各一錢五分) 澤瀉 豬苓(各一錢) 甘草(六分) 肉桂(五分)
    加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清水煎服。

  3. 六一散 治諸熱証,及熱泄煩躁,小便不通,石淋,麻疹色紫黑者。

    滑石(水飛淨,六兩) 甘草(一兩)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

    此方為暑令常飲妙品,加辰砂名益元散,熱病加豆豉、蔥白,熱吐用薑汁調燈芯湯下,白痢加吳萸,血痢加紅曲,止泄加炮薑,消斑加青黛,肺熱咳嗽加薄荷,胃熱口渴加石膏。

  4. 附子理中湯 見第五章第四節。

  5. 四君子湯 見第三章第五節。

  6. 升陽除濕湯 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腹鳴泄瀉,四肢困弱,溺黃脫肛。

    蒼朮(一錢) 升麻 柴胡 羌活 防風 神曲 澤瀉 豬苓(各五分) 陳皮 麥芽 甘草(炙。各三分)
    清水煎服。

  7. 白虎湯 見第五章第二節。

  8. 桂苓甘露飲 治霍亂,溫熱病,煩渴引飲,小便不通,大便泄瀉者。

    滑石 赤苓 澤瀉 石膏 寒水石 甘草(炙) 白朮 豬苓 肉桂

  9. 固腸丸 治滑泄。

    龍骨 附子 訶子 枯礬 丁香 石脂 高良薑 豆蔻仁 縮砂仁 木香

  10. 萬全丸 治滑泄。

    赤石脂 炮薑(各一兩) 胡椒(五錢)
    共研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

  11. 連理丸 治胃虛挾食,痞滿發熱及暑瀉。

    人參 白朮 甘草 乾薑 黃連 茯苓

  12. 黃芩芍藥湯 治太陽少陽合病,自利。

    黃芩 甘草(炙) 白芍

  13. 八正散 治膀胱結熱,熱淋血淋,甚至大便閉塞,及大小便不利作痛者。

    瞿麥 蓄草 木通 山梔 車前子 大黃 滑石 甘草
    加燈芯,清水煎服。

  14. 四神丸 治脾腎虛寒,五更泄瀉,不思飲食,或久痢虛痛,腰酸肢冷。

    肉豆蔻(曲裹煨) 五味子(炒。各二兩) 補骨脂(酒浸炒,四兩) 吳茱萸(鹽湯泡淡再炒,一兩)
    研為末,用生薑八兩,紅棗百枚,清水煮爛去皮核,與藥末搗和丸,如梧子大。

  15. 漿水散 治太陰少陰中暑,泄瀉身冷,多汗脈弱。

    半夏 乾薑 肉桂 附子 炙甘草 高良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