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五章‧諸驚論治 |
|
一、急驚起源
小兒臟腑薄弱,氣血未充,內因飲食之所傷,外受時邪之所侵,正氣偶衰,邪從虛襲,初由口鼻以潛入,繼由經絡以傳布,病勢鴟張,熱自內生,熱甚侵肝,肝升風動,於是發為驚狀,此為驚風之起因。驚風之作,既由肝升風動,故其勢剽疾,筋受熏灼,則驟見四肢螈 ,抽搐無定;風循脊背,則驟見角弓反張,脊硬項強;風升巔頂,則驟見頭痛如劈,目痙神昏;痰隨風升,則驟見喘息不勻,喉中鳴響。病勢既疾,病狀至急,此急驚風之所由名也。顧何以別于慢驚風乎?曰︰急驚風之証狀,全由邪實所致,邪勢益實,正氣益亟,不治其邪,病必不愈;慢驚則得之也漸,元氣早虧,動見虛象。無實可攻,無熱可清,自與急驚風有天淵地隔之別矣。至近今有所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者,雖成人亦有感染,而患者究以小兒為多,病之急者,不過一二日而亡,此蓋急驚風之尤重者,歲時不正,時邪必盛,一經感染,不易施治。此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証之所以多死亡累累也。雖然,驚風之起源既明,則觸類旁通,活法在人,因勢利導,病非必不可痊者,是在司命者之審慎從事耳﹗
二、急驚病理
小兒為純陽之體,諸邪感受,化熱至速。小兒又多血氣未充,肝虛易為邪乘。準是二因,故急驚之病理,率為肝升太過,肺失清降,昔人所謂木旺無製,金氣不伸也。因肝升之太過,故熱勢上炎,病多面紅目赤,下肢反冷;因肺失清降之權,故關竅不通,邪無泄路,郁久化火,上侵腦府,中爍肺胃,當其初起之時,邪循太陽之經,故多惡寒項強,寒熱無汗,繼則由少陽而轉屬陽明,或徑襲陽明之經,故或由發熱惡寒而漸見壯熱,或驟見壯熱不清之証,此時雖有汗出,邪已內傳,故患是症者,恆多有汗而熱不解者。邪既內傳,肝升風動,輕者痰升嘔吐,肺胃受病,重者神志昏 ,心君為蒙,故患是症者,恆見發熱而渴,有痰,及神昏不語之狀也。至於頭痛項強,角弓反張,四肢抽掣,目竄或痙,則以太陽經脈所屬,由目內 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絡腎,下屬膀胱,循髀外,下至踝,終足小指,此諸証狀之所以疊現也。劇者太陽之本病未解,邪反愈趨愈深,熱勢不退,津液告竭,神氣不續,終至虛脫。輕者邪從汗解,熱從溲泄則霍然以愈。此急驚風病理之大概也。
三、急驚症狀
小兒初起,有惡寒微熱之象,繼則驟然四肢抽掣,牙關緊閉,項背強硬,漸至壯熱無汗,面紅目赤,痰升氣促,此急驚風也。甚者頭痛如劈,起臥不安,角弓反張,手足厥冷,其間或兼嘔吐,或兼泄瀉,或大便堅結,或小溲不利,則因人而互異,亦有僅見搐搦之狀,而無口噤反張之象者,則感寒、傷風、痧痘將發每多有之,非急驚風也。急驚風最重之証,狀見目睛翻轉,手足攣急,頭反至背,口噤不開者,多屬不救。此急驚風症狀之一斑也。
四、急驚治法
急驚風之原因及病理,既如上述,則急驚風之治法,固可推想而知,要不外解表祛邪,清熱平肝而已。昔賢有云︰小兒急驚,屬肝木風痰有餘之症,宜平肝鎮心,驅風消痰,降火勢,清內熱。寥寥數字,亦足以盡急驚風之治法也。惟病有淺深,治有先後,初起宜發表以祛邪,寒重則辛以兼溫,熱重則辛以兼涼,繼則熱勢內盛,宜內清外澈,表裡並治。重証神昏痙厥,宜平肝鎮心;危証邪深津耗,宜解毒生津,此其綱也。至於自始至終,病變繁複,臨機應變,則有下列諸法︰
附方
天南星(炮) 僵蠶(炮。各一錢) 麝香(少許) 豬牙皂角(一枚) 赤腳蜈蚣(炙,一條)
共研細末,以手點薑汁蘸藥少許,擦牙。
燈芯灰(一兩) 羊躑躅(三錢) 北細辛 蟾酥 牙皂(各二錢) 牛黃 梅片 麝香(各一錢)
共研極細,瓷瓶緊裝,毋令泄氣,每用少許,吹入鼻中,得嚏則生。
半夏(一錢) 豬牙皂角(五分)
研為末,每用如一豆許,以管子吹入鼻,立醒。
葛根 麻黃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薑 大棗
人參 紫蘇梗葉 干葛 前胡 半夏 赤苓 枳殼 陳皮 桔梗 甘草 加生薑 大棗
防風 川芎 當歸 白芍(酒炒) 大黃(煨) 蘇薄荷葉 麻黃連翹 芒硝 石膏 黃芩 桔梗 滑石 生甘草 荊芥穗 白朮 梔子 加蔥白 生薑
黃芩(錢半) 甘草 白芍 濃朴 草果(各一錢) 知母 檳榔(各二錢) 加生薑 大棗 柴胡、桂枝、葛根、豆豉、菖蒲、蔥白等,可量証酌加。
山慈菇 五倍子(各二兩) 大戟 千金子(去油用淨末,各一兩) 蚤休 雄黃(各五錢) 麝香(三錢)
共為末,每服三五分。
大黃 甘草 芒硝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梔子 豆豉
青蒿(二錢) 鱉甲(五錢) 細生地(四錢) 知母(二錢) 丹皮(三錢)
青礞石( 飛) 沉香 百藥煎 川大黃 黃芩
共為細末,水泛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錢。
天竺黃 防風 鉤藤 白僵蠶 乾全蠍 白附子(各五錢)
研為細末,煉蜜和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二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