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四章‧痧痘論治 |
|
痘証証前施治合法,痘後餘恙,可以盡無,所患者不過虛。則調補之中,略寓清化可也。至痘前失治,則痘後餘恙滋多。茲擇要述之如下。
凡病後餘熱最不易退,痧痘之後為尤甚,治宜分別虛實。凡大便難,小便赤,能食而煩渴者,此實熱也,宜先用四順散之屬,以解裡熱,後用升麻葛根東加地骨皮以解表熱;凡大便不閉,小便不赤,坐立振搖,飲食不進者,此虛熱也,宜保元湯加知母、麥冬,甚則可加乾薑附子。浮腫多由虛而脾氣不行,其皮如鼓,按之難下,當理氣為主,宜人參五皮散。其有感濕而腫者,多足下先腫,其形光亮,按之有窩起,好飲而小便赤澀,當健脾利水為主,宜用蒼朮、木通、濃朴、車前、滑石、瞿麥、澤瀉、豬苓、茯苓皮、大腹皮之屬,俟小便自利,其腫自消;因感冒而腫者,多頭面先腫而身熱口渴,宜用升麻、柴胡、茯苓、木通、車前、防風、大腹皮、甘草、薑、蔥汁水煎服,使微汗而腫自退;因血不行而腫者,其皮;膚之內,隱隱皆有血路,當活血為主,用四物湯加人參、陳皮、香附、木通、茯苓。總之,浮腫一証,初起能表則表,繼則以五皮湯為主方,而至浮脹如鼓,按之微急者,皆脾虛,宜培土健運為主。發癰由於痘瘡餘毒,留藏經絡,失於解利,外不得泄於皮膚,內不得入於臟腑,致東流西注,一有著處即成癰毒,多生於肌肉空虛處,或肢節動搖處。毒淺者,只生結核瘡癤,毒重者,頭項、胸脅、手足、肢節一齊 腫作痛,流注起伏,根深蔓引,輕則潰筋脫骨,為殘廢之疾,重則竟致死亡。治宜人參敗毒散、五福化毒丹。大都腫而不潰者,氣血兩虛宜托,已成膿者宜清解,潰後宜清補兼施,而潰後不愈,則培土健運扶氣以使其收斂。至於詳悉治法,則宜參考外科醫籍也。
附方
人參 白朮 黃耆(蜜炙) 山藥 茯苓 粟米 甘草(各等分)
研為細末,加薑、棗,清水煎服。
木香(二錢) 黃連 陳皮 白朮(各三錢) 枳實 山楂肉 連翹 神曲 麥芽(炒) 砂仁 萊菔子(各一錢五分)
當歸 生地 熟地 黃柏 黃芩 黃連(各一錢) 黃耆(炒,二錢)
故蒲扇(燒存性)
研細末,烏梅湯下。
陳皮 青皮 訶子 甘草 丁香
人參 大腹皮 陳皮 桑皮 薑皮 白朮 茯苓皮 官桂 麥冬 木香 澤瀉 車前子 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