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一 | 明 吳昆 |
敘曰︰暑,六氣之一也。實者清其暑,虛者益其氣,此大都也。至於雜病相揉,則變通在我而已。今考九方如下,論証論藥,可謂舉其大綱,觸類而通,弗可勝用矣。
香薷(一兩) 濃朴(炒) 白扁豆(各半兩) 黃連(三錢,炒)
夏至後,暑熱吐利、煩心者,此方冷服。
暑,陽邪也。鹹於脾則吐利,鹹於心則煩心。香薷之香,入脾清暑而定吐利;黃連之苦,入心卻熱而治煩心;暑邪結於胸中,非濃朴不散;暑邪陷於脾胃,非扁豆無以和中。然必冷服者,經所謂治溫以清,涼而行之是也。是方也,于伏熱之時,自覺酷暑蒸炎;若遠行而歸,自覺傷於暑熱,服一二劑,誠為切當。今人坐於高堂廣廈之中,身與冰盤水閣相習,口與浮瓜水果相厭,暑邪原淺,每求此藥服之,甚者日日飲之,是謂誅伐太過。弱者,寒中之疾作于旦暮;壯者,待時而病,秋季為瀉為利矣,慎之﹗
香薷(一兩,用穗) 人參(去蘆) 陳皮 黃耆(炙) 白朮(炒) 白扁豆 甘草(炒) 白茯苓 木瓜(各半兩)
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利者,此方主之。
暑能傷氣,故身體倦怠,神思昏沉;暑為陽邪,故並於上而頭重;暑邪鹹胃,故既吐且利。火熱橫流,肺氣受病,人參、黃耆,益肺氣也;肺為子,脾為母,肺虛者宜補其母,白朮、茯苓、扁豆、甘草,皆補母也;火為母,土為子,火實者宜瀉其子;濃朴、陳皮,平其敦阜,即瀉子也;香薷之香,散暑邪而破濕熱;木瓜之酸,收陰氣而消脾濕。脾氣調則吐利自息,肺氣複則倦怠皆除。
人參 石膏 知母 甘草
暑月中熱,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脈虛者,此方主之。
暑,陽邪也,中人則傷衛,衛虛則不能固表,故汗出且惡寒;表有暑邪,故身熱;裡有暑邪,故口渴;暑傷於氣,故脈虛。經曰︰壯火食氣,故用人參、甘草以補氣;石膏性寒味甘辛,寒則能除熱,甘則能調胃,辛則能解肌,以其行清肅之令而除煩暑,得西方金神之象,故以白虎名之。用之者,經所謂折其郁氣是也。知母滋陰益腎,《易》義曰︰火炎則水鹹,故用知母以益水,經所謂滋其化源是也。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共為末,每用五錢,冷水調服。
中暑身熱煩渴,小便不利者,此方主之。
身熱口渴,陽明証也;小便不利,膀胱証也;暑為熱邪,陽受之則入六腑,故見証若此。滑石性寒而淡,寒則能清六腑,淡則能利膀胱;入甘草者,恐石性太寒,損壞中氣,用以和中耳。經曰︰治溫以清,涼而行之。故用冷水調服。是方也,簡易而效捷,暑途用之,誠為至便;但于老弱、陰虛之人,不堪與也。此虛實之辨,明者詳之,否則蹈虛虛之戒,惡乎不慎﹗
人參(去蘆) 白朮(炒) 陳皮(去白) 神曲(炒) 澤瀉(各五分) 黃耆(炙)蒼朮(製)升麻(各一錢) 麥門冬(去心) 當歸(酒洗) 黃柏(炒) 甘草(炙,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麥
長夏濕熱蒸炎,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煩心便黃,渴而自汗,脈虛者,此方主之。
暑令行於夏,至長夏則兼濕令矣,故此方兼而治之。暑熱蒸炎,表氣易泄,而中氣者,又諸氣之源,黃耆所以實表而固易泄之氣;白朮、神曲、甘草所以調中而培諸氣之原;酷暑橫流,肺金受病,人參、五味子、麥冬,一以補肺,一以收肺,一以清肺,此三物名曰生脈散,經所謂扶其所不勝也;火盛則水衰,故又以黃柏、澤瀉滋其化源,液亡則口渴,故又以當歸、鹹葛生其胃液;清氣不升,升麻可升;濁氣不降,二皮可理;蒼朮之用,為兼長夏之濕也。
甘草(炙) 乾薑(炮) 杏仁(去皮尖) 肉桂(去皮,等分)
夏月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清濁相鹹,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者,此方主之。
脾胃者,喜燥而惡濕,喜濕而惡寒,時雖夏月,過於飲冷吞寒,則傷之矣,故令氣逆霍亂而嘔吐也。乾薑、肉桂,溫胃而建中;甘草、杏仁,調脾而理氣。此方非治暑,乃治暑月飲冷受傷之脾胃爾。若非飲冷而致諸疾,則勿執方以治也。
茯苓(去皮) 澤瀉(各一兩) 滑石(四兩) 白朮(炒) 豬苓(去皮) 桂心(炒,各五錢)石膏 寒水石(各二兩)
夏月引飲過多,小便不利,濕熱為患者,此方主之。
三石所以清六腑之熱,五苓所以利三焦之濕。河間此方,誠治濕熱之簡捷者。張子和加人參、甘草,因其脈虛;鹹葛之加,解其暑渴;木香之加,化其濕氣。
砂仁 草果仁 烏梅肉 炙甘草(各四兩) 扁豆(炒) 鹹葛(各二兩)
夏月伏熱,為酒食所傷者,此方主之。
砂仁、草果,所以消肉食;烏梅、鹹葛,卻暑而除煩;扁豆、甘草,助脾而益胃。
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參 白朮 甘草 藿香 木瓜 濃朴 扁豆 赤茯苓
夏月病患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倦怠嗜臥;伏暑煩悶,小便赤澀,或利或渴;中酒,胎產,皆可服之。
六和者,和六腑也;脾胃者,六腑之總司,故凡六腑不和之病,先於脾胃而調之。此知務之醫也。香能開胃竅,故用藿、砂;辛能散逆氣,故用半、杏;淡能利濕熱,故用茯、瓜;甘則嘔吐除,利濕調脾,則二便治;補虛去弱,則胃氣複而諸疾平。蓋脾胃一治,則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雖百骸九竅,皆太平矣,況于六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