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三冊

明 王肯堂


第三冊

下血

赤小豆當歸散(《金匱》)

赤小豆(五兩,水浸令芽出,曝乾) 當歸(一兩)
上搗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黃土湯(《金匱》)

甘草 熟地黃 白朮 附子(炮)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升)
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黃連湯(潔古)

黃連 當歸(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半)
每服五錢,水煎。

芍藥黃連湯(潔古)

芍藥 黃連 當歸(各半兩) 大黃(一錢) 淡桂(五分) 甘草(炙,二錢)
每服五錢,水煎。痛甚者,調木香、檳榔末一錢。

升麻補胃湯(東垣)

升麻 柴胡 防風(各一錢半) 黃 羌活(各一錢) 獨活 白芍藥 牡丹皮 熟地黃 生地黃 甘草(炙。各五分) 葛根 當歸身(各三分) 肉桂(少許)
上作二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渣,稍熱食前服。

和中益胃湯(東垣)

熟地(三錢) 當歸身(酒洗,三分)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蘇木(一分) 本(二分) 甘草(炙,三分) 益智(三分)
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渣,午飯前服。

升陽除濕和血湯(東垣)

生地黃 牡丹皮 炙甘草 生甘草(各五分) 白芍藥(一錢半) 黃耆(一錢) 升麻(七分) 熟地黃 當歸身 蒼朮 秦艽 肉桂(各三分) 陳皮(二分)
水四大盞,煎至一盞,稍熱空心服。

益智和中湯(東垣)

白芍藥(一錢五分) 當歸身 黃耆 升麻 炙甘草(各一錢) 牡丹皮 柴胡 葛根 益智仁 半夏(各五分) 桂枝(四分) 肉桂(一分) 乾薑(少許)
上為粗末,水三盞,煎一盞,去渣,食後溫服。

七味白朮散(見消痺。)

升陽除濕防風湯(東垣)

蒼朮(泔浸,去皮淨,炒,四錢) 白朮 白茯苓 白芍藥(各一錢) 防風(二錢)
上除蒼朮另作片,水一碗半,煮至二大盞,納諸藥,同煎至一大盞,去渣,稍熱空心食前服。

如饗泄不禁,以此藥導其濕。如饗泄及泄不止,以風藥升陽,蒼朮益胃去濕。脈實,腹脹閉塞不通,宜從權,以苦多甘少藥泄之。如得通,複以升陽湯助其陽。或不便,以升陽湯中加泄藥通之。

結陰丹(《寶鑒》) 治腸風下血,臟毒下血,諸大便血疾。

枳殼(麩炒) 威靈仙 黃耆 陳皮(去白) 椿根白皮 何首烏 荊芥穗(各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陳米飲入醋少許,煎過放溫送下。

平胃地榆湯(《寶鑒》)

蒼朮 升麻 黑附子(炮。各一錢) 地榆(七分) 白朮 陳皮 茯苓 濃朴 乾薑 葛根(各半錢) 甘草(炙) 當歸 炒曲 白芍藥 益智仁 人參(各三分)
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胃風湯(《易簡》)

人參 茯苓 川芎 官桂 當歸 芍藥 白朮(各等分)
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粟米百餘粒,同煎七分,去渣,稍熱空心服。小兒量力增減。

若加熟地、黃耆、甘草等分為十味,名十補湯。若虛勞嗽加五味子,若有痰加半夏,若發熱加柴胡,若有汗加牡蠣,若虛寒加附子,若寒甚加乾薑,皆依本方等分。若骨蒸發熱,飲食自若者,用十補東加柴胡一兩。若氣弱加人參,若小便不利加茯苓,若脈弦澀加川芎,若惡風加官桂,若脈澀加當歸,若腹痛加白芍藥,若胃熱濕盛加白朮。

連蒲散

黃連 蒲黃(炒。各一錢二分) 黃芩 當歸 生地黃 枳殼(麩炒) 槐角 芍藥 川芎(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酒毒加青皮、干葛,濕毒加蒼朮、白朮。

理物湯 即理中湯、四物湯並用。

黃連阿膠丸(見滯下。) 香連丸(見滯下。) 四物湯(見虛勞。) 理中湯(見霍亂。) 黑神散(見鼻衄。) 膠艾湯(見溲血。) 震靈丹(見泄瀉。) 駐車丸(見滯下。) 吳茱萸丸(見噎。) 平胃散(見中食。)五苓散(見消痺。) 神應丸(見傷食。)

枳殼散(《和劑》)

枳殼(去穰,炒,二十四兩) 甘草( ,六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點服。

酒煮黃連丸(見傷暑。) 烏梅丸(見傷寒厥。) 小烏沉湯(見鼻衄。)

烏連湯(《三因》)

黃連 烏頭(炮。各等分)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五分,空心溫服。熱加黃連,冷加烏頭。

荊梅花丸(缺。)

蒜連丸(《濟生》)

獨頭蒜(一個) 黃連(去鬚,不拘多少,研末)
上先用獨頭蒜煨香熟,和藥拌勻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陳米飲送下。

烏荊丸(《和劑》) 治諸風縱緩,言語謇澀,遍身麻痛,皮膚瘙癢;並婦人血風,頭疼眼暈;及腸風臟毒,下血不止;有病風攣搐,頭頷寬 不收,六七服瘥。

川烏(炮。去皮臍,一兩) 荊芥穗(二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湯任下。有疾,食空時日進三四服;無疾,早晨一服。

棕灰散(《事親》)

敗棕(不拘多少,燒灰存性,為細末)
上每服二錢,空心,好酒或清米飲調服。

三灰散(《楊氏》)

乾側柏(略焙,為末,五錢) 桐子炭(再燒作炭,為末,二錢) 棕櫚(燒存性,為末;勿令化用白灰,三錢)
上分作二服,空心糯米飲調下。

敗毒散(見傷濕。)

槐花湯(《統旨》)

槐花(炒) 側柏葉(杵) 荊芥穗 枳殼(麩炒黃色。各二錢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空心溫服。

斷紅丸(《濟生》)

側柏葉(炒黃) 川續斷(酒浸) 鹿茸(火去毛,醋煮) 附子(炮,去皮臍) 阿膠(蛤粉炒成珠子) 黃耆(去蘆) 當歸(去蘆,酒浸,以上各一兩) 白礬(枯,半兩)
上為末,醋煮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十全大補湯(見虛損。) 黃耆飲 即黃耆六一湯。(見自汗。)

附方

〔痔下血不止〕

芎歸丸

川芎 當歸 神曲(炒) 槐花(微炒) 黃耆 地榆(以上各半兩) 荊芥穗 頭髮(燒存性) 木賊阿膠(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飲送下。

黑丸子(《良方》) 專治久年痔漏下血。

百草霜 白薑(各一兩) 木饅頭(三兩) 烏梅 敗棕 柏葉 亂髮(以上各一兩二錢半,俱各燒存性,為末) 桂心(三錢) 白芷(五錢)
上為細末,研勻,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用米飲湯送下。

加味四君子湯 治五痔下血,面色萎黃,心忪耳鳴,腳弱氣乏,口淡食不知味。

人參 白朮 茯苓 白扁豆(蒸) 黃耆 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點服。一方,有五味子,無甘草。

臭樗皮散(《良方》) 治痔漏下血及膿不止。

臭樗皮(微炒) 酸石榴皮 黃連(去鬚) 地榆 阿膠(炒令黃。各一兩) 艾葉(三分,微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粥飲調下。

神效方(《良方》) 治痔疾下血,日夜不止。

白礬(五兩) 綠礬(三兩) 黃丹 伏龍肝 皮(各二兩)
上搗碎,入瓷罐子內,用炭火五七斤,燒炭盡為度,候冷取出,研如粉,以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米飲下。

地榆散(《良方》) 治血痔。
上用地榆為細末,每服二錢匕,食前米飲調下,日三服。

治血箭痔
上用苦楝子肉,為細末,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蒼耳子煎湯送下,日三服。

止血方 治痔瘡血出不止。
上用明血竭,為末敷之。

治痔疾便血方
上用活鯽魚一個,八兩重者,洗淨,鱗、尾、腸、肚皆不去。用棕皮二兩,洗淨寸截,先將棕一兩,鋪在瓦罐子內,次安魚,上面卻將棕一兩蓋之,即閉罐口,黃泥固濟、火畔炙乾。量罐子開一地坑,先安小磚一片,後坐罐子,四面用熟炭火六七斤燒 ,候煙絕取罐子,于淨地以瓦盆合定,淨土擁,勿令透氣,經一宿出火毒,開取藥細研。每服一錢,食前用米飲調下。忌動風之物。

豬臟丸 治大人小兒大便下血日久,多食易飢,腹不痛,裡不急。先用海螵蛸炙黃,去皮,白者為末,以木賊草煎湯調下,三日後效。

黃連(二兩,銼碎) 嫩豬臟(二尺,去肥)
上以黃連塞滿豬臟,扎兩頭,煮十分爛,研細,添糕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米飲送下。

槐角散 治脾胃不調,脹滿下血。

槐角(二兩) 枳殼 當歸 蒼朮 陳皮 濃朴(製。各一兩) 烏梅 甘草(各半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豬臟丸 治痔 下血。

豬臟(一條,洗淨控乾) 槐花(炒,為末,填入臟內,兩頭扎定,石器內米醋煮爛)
上搗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當歸酒下。

鯽魚方 治腸風血痔,及下痢膿血,積年瀉血,面色萎黃。

大活鯽魚(一尾,不去鱗肚,下穿孔,去其腸穢,入白礬) 白礬(一塊,如金橘大)
上用敗棕皮重包,外用濃紙裹,先煨令香熟,去紙,于熨斗內燒,帶生存性,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溫米飲調下。一方,瓦瓶內蓋定,炭火燒為灰,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粥飲下。

勝金丸(一名百藥散) 治腸風下血,溺血不止,及臟毒或便血。

百藥煎(三兩,一兩生用,一兩炒焦,一兩燒存性)
上為細末,軟飯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一方,為細末,米湯調二錢服。

四季側柏散 治腸風臟毒,下血不止。

側柏葉(燒存性,春採東,夏採南,秋採西,冬採北)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糯米飲調下。一方,用葉一斤,洗炙為末,每服二錢,食前枳殼湯調下。

腸風黑散 治臟毒下血。

荊芥(燒) 枳殼(炒。各二兩) 亂髮 槐花 槐角 皮(炙) 甘草(炙,各一兩半。)
上同入瓷瓶內,泥固濟,燒存三分性,出火氣,同枳殼炙木饅頭為末,每服二錢,食前溫酒調服,水煎亦可。

黃連散 治腸風下血,疼痛不止。

黃連 貫眾 雞冠花 烏梅肉 大黃(各一兩) 甘草(炙,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米湯調下。

椿皮丸 治痔漏下血疼痛。

東行椿根白皮
上為細末,醋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湯送下。

卷柏丸 治臟毒。

卷柏(生石上,高四五寸,根黃如絲,莖細,上有黃點子,取枝焙乾用) 黃耆(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服。

治腸風臟毒方

山裡果(晒乾)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