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萬全
脾所生病 腫病經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腫有二。經云:面腫曰風。足腫曰水。凡腫自上起者。皆因於風。治在肺。宜發散之。所謂開鬼門者是也。鬼門。汗孔也。參蘇飲合五皮湯主之。 腫自下起者。因於腎虛。宜滲利之。所謂潔淨府。是利其小便也。故仲景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檳榔主之。 有一身盡腫者。宜胃苓五皮湯主之。經郁則折之。謂上下分消。以去其濕。發汗利小便。此方是小兒者。胃苓丸煎五皮湯送下。 胃苓丸 此家傳十三方也。 蒼朮(泔浸) 濃朴 陳皮 豬苓 澤瀉 白朮 茯苓(各一兩) 甘草 官桂 草果仁(各三錢) 先翁治小兒腫。只用胃苓丸正方。順收長流水。入燈心煎湯送下。每日午時。用五加皮煎湯未有不效者。 五皮湯 桑白皮 陳皮 生薑皮 茯苓皮 大腹皮 水煎。 經紀萬邦瑞女。二十七歲。病腫甚異。寅後午前。上半身腫。午後丑前。下半身腫。上下盡消。 濕之法。唯半夜陰戶腫。不得小便。此又當從肝經求之。蓋厥陰肝經之脈。丑時起於足上。環陰器。又肝病者。則大小便難。用胃苓五皮湯。發汗利小便也。內有茯苓。所以伐腎肝之邪。木得桂而枯。又以辛散其肝經之水。以溫腎之真寒濕也。連服十一劑。而腫盡消去矣。 予奉先翁之教。凡腫微者。只用胃苓丸本方治之。如面腫甚者。胃苓丸本方內。加紫蘇錢。苦葶藶一錢隔紙炒。以去肺經之風。足腫甚者。本方內加漢防己二錢。牽牛炒取頭末一錢。共為丸。燈心煎湯下。 吾有一二門人。不守先訓。專用葶藶牽牛為治腫之藥。隨消隨腫。殺兒甚多。累吾之德。雖禁之不能阻也。 湖廣右布政使孫。隆慶丁卯。入場監試。為書經禮記總裁。有小姐病。留全司中調理。誤食菱角傷脾。面腫而喘。夫人憂之。命余進藥。余立一方。用錢氏異功散。加藿香葉以去脾經之濕。紫蘇葉以去肺經之風。一劑而安。場罷後公出。見其方。謂全曰:此方甚好。取筆札令舍人孫環書記之。 小兒病嗽病瘧病瘡後腫者。皆虛腫也。 如受風雨水濕之氣而腫者。實腫也。通用胃苓丸主之。此家傳之法也。 小兒諸腫。不問虛實。並用胃苓丸五皮湯主之。此家傳也。 如因喘嗽面目浮腫者。宜消腫。葶藶丸主之。 如瘧後遍身浮腫者。此因瘧發之後。外中風邪。內傷冷水得之。宜胃苓丸。用長流水順取。入燈心煎湯送下。更於日午浴之。法如前。 如無他病浮腫者。視其腫起之處治之。如自面起。上半身先腫者。此風腫也。宜五皮湯加紫蘇葉防風主之。如從足起。下半身先腫者。此濕腫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木通主之。 如腫久不消。氣實能食者。宜利其水。商陸胃苓丸主之。腎者水之根。濕則傷腎。小兒久坐濕地者多此疾。 如氣弱食少者。只以補脾為主。脾屬土。土能勝水。脾強則水去。而腫消矣。宜參苓平胃散。加藿香葉紫蘇葉木香砂仁為丸服之。 有腎虛者。安腎丸服之。 有面目俱黃。遍身俱黃且腫者。此黃腫也。宜胃苓丸加茵陳服之。 如黃而不腫者。此疸証也。觀其色之明黯。如黃而色鮮明。小便色黃且澀者。此熱也。 宜三黃金花丸主之。如黃色昏黯。小便不利者。此濕也。宜茵陳五苓散主之。 安腎丸 大腫不消。腎虛不納也。 川烏(炮去皮尖) 桂心(各一兩) 白茯苓 白朮 石斛(酒炒) 白蒺藜(炒去刺) 巴戟天 蓯蓉(酒洗焙) 故紙(炒) 桃仁(微炒去皮尖) 萆 (各三兩) 胃苓五皮湯 治腫要藥。平胃 五苓(方見前) 商陸胃苓丸 病腫氣壯能食者。宜此治之。謂去菀陳 潔淨府也。上共為末。水煮面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止。大便後快。又服。衰其半而止。 一兒瘧後腫。用胃苓丸。長流水煎燈心湯下。又用浴法。調理二十日而安。 一兒病腫。有庸醫假專門之名。不守家傳之法。嘗稱得異人之術。用牽牛葶藶為治腫方藥。作散服之。元氣下陷。肚大坐不得臥。陰囊腫大。莖長而卷。予見之嘆曰:脾土已敗。肝木獨旺。乃賊邪也。不可治矣。果死。 一兒病腫。腹大。彼有庸醫妄談。五日消一分。乃取繩子圍其腹量之。投以牽牛葶藶服利下數行。腫減十分之三。父母甚喜。約至五日再消三分。未三日又大腫。較大於前。庸醫聞之走去。病勢益甚而死。 一義子十五歲病疸。面目俱黃。予問之。對曰:傷食起。腹中大熱又痛。乃立一方。用黃柏梔積。茵陳蒿倍用以去其黃。共為細末。酒糊丸。車前子煎湯下。三日後吐去黃水一碗許。胃中不熱。又二日泄三行。腹中不痛。十日以後。小便漸清。黃亦減矣。(此一段在疸門) 脹病脹病有二。屬虛者多。實者少。東垣錢氏等從虛治。內經云:太陰從濕。謂寒濕也熱治者誤矣。當以脈証辨之。實脹者。或因食積。或因癖塊。先有物在胃腸中。而後脹形於外也。按之則堅。宜消導以去之。不可攻之。攻之愈虛。不可治矣。宜胃苓丸主之。 虛脹者。或因吐瀉瘧痢之後。脾胃久傷而病。此虛氣在於膜肓之外。其外雖脹。其中無。按之則濡。扣之有聲。不可用攻。攻之即死。宜用溫補。錢氏加減異功散。作丸服之。 人參 白朮 甘草(炙各一錢) 陳皮 青皮 枳實(炒) 濃朴(炒) 半夏曲 黃連(薑汁炒口乾飲水。神識不清。無時譫妄。宜三黃丸。河間涼膈散。仍作膽導法。 河間涼膈散 連翹(一錢) 黃芩(二分五厘) 薄荷葉(二分) 梔子仁(三分) 甘草 大黃 朴硝(各五分) 因於宿食者。必惡食吞酸。腹中時痛。宜三黃枳朮丸。方見後。木香檳榔丸主之。 因於積者。腹中陣痛。丁香脾積丸主之。 小兒腹脹。與大人不同。多因傷食得之。宜胃苓丸合丹溪保和丸主之。 如果傷食。腹脹或痛。吞酸惡食。大便不利者。宜木香承氣丸主之。 木香承氣丸 枳實(炒) 濃朴(薑汁炒) 檳榔(酒浸各等分) 木香(減半) 大黃(酒浸分兩同上三味) 木香檳榔丸 治傷一切熱積。兼治痢疾腹痛。 木香 檳榔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莪朮(煨) 黃連 黃柏 香附子 枳殼(麩炒各一 加減塌氣湯 治腹脹。 蓽茇 砂仁 青皮 陳皮 丁香 全蠍(炒) 萊菔子(炒各等分) 予外甥女。有食積脾虛病。出痘後又傷食。腹脹不喜食。予用胃苓丸方。加枳實炒神曲麥青皮作丸服之。 予孫。邦子也。先病瘧。傷食成疳。又傷食。甚瘦。腹脹大而堅。見人則哭。予立一方: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半夏曲枳實炒濃朴黃連木香莪朮砂仁使君子神曲麥芽鱉甲夜明砂當歸川芎等藥。 一小兒瀉後腹脹。予用加減塌氣丸服之愈。 一小兒瘧久不退。腹大而堅。予用化癖丸服之愈。 一小兒五歲。腹大善食。予見之。謂其父母曰:乳多必損胃。食壅即傷脾。令郎腹大如是。又不知節。縱其口腹。吾恐腸胃受傷,不成腸癖。必成疳也。後果成疳。肚大青筋。請予治。以集聖丸調理而愈。 一兒善食腹大。予用保和丸胃苓丸二方。相間調理而愈。 一兒因傷食腹痛脹。醫用藥下之愈。又傷食腹脹。醫再下之。予聞之曰:非其治也。誤殺此脾虛不能消食。食飽則脹者。此宜補脾。以助其傳化可也。豈可下乎。此兒初脹。食飽傷脾也。不行消導。乃下之。誤矣。後又腹脹。則脾虛之病也。再三下之。不大誤乎。屢下屢脹。故令腹大無紋。臍突背平而死。雖醫之誤。不聽吾言。父母之過也。 腹中有癖。瘧後多有之。兒有癖者。常作寒熱似瘧。不可作瘧治也。癖去則寒熱自止。家傳消癖丸甚效。 人參 陳皮 三棱 莪朮 木香 黃連 砂仁 鱉甲 枳實 夜明砂 使君子 干蟾 半夏曲 麥芽 海昆布 先翁治癖只用香蟾丸。此家傳十三方也。 木香 人參 黃耆 當歸 桔梗 三棱 莪朮 鱉甲 綠礬 枳實 使君子 楝根皮 訶子 干蟾(七錢五分) 黃連(一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