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陳修園
治面色痿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脈來虛弱者。若內熱或飲食難化作酸。乃屬虛火。須加乾薑。
治脾胃虛弱。痞滿痰多。
治氣虛腫滿。痰飲結聚脾胃不和。變生諸症者。
健脾進食,為病後調補之良方。
苓朮參甘四味同。(人參茯苓白朮各二錢。炙甘草一錢,加薑棗煎。名四君子湯。)方名君子取謙沖。增來陳夏痰涎滌。(前方加陳皮一錢順氣。半夏二錢除痰。名六君子湯。)再入香砂痞滿通。(六君子東加木香砂仁各八分。以行氣消脹。名為香砂六君子湯。)水榖精微陰以化。(飲食增則津液旺。充血生精。以複其真陰之不足。)陽和布護氣斯充。(食入於陰氣長於陽。晝夜循環。周於內外。)若刪半夏六君內。錢氏書中有異功。(六君子湯內。去半夏。名五味異功散。)
陳修園曰:胃氣為生人之本。參朮苓草。從容和緩。補中宮土氣。達於上下四旁。而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一切虛証,皆以此方為主。若加陳皮,則有行滯進食之效。再加半夏,即有除痰寬脹之功。再加木香砂仁,則行氣之藥。多於補守。凡腫滿痰飲結聚等証。無不速除。此猶人所易知也。而為數方之主,則功在人參。人皆曰人參補氣補陽。溫藥藉之以盡其力量。而余則曰:人參補陰養液。燥藥得之則臻於和平。故理中湯中薑朮二味。氣勝於味。以扶陽。參草二味。味勝於氣。以和陰。此湯以乾薑易茯苓。去其辛而取其淡。亦陰陽兼調之和劑也。凡醫家病家。俱重人參。全未識人參之性,皆不讀神農本草經之過也。今錄本草經原文而釋之。或數百年之誤。於茲而一正也乎。
按神農本草經云。人參氣味甘。微寒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原文只此三十七字。其提綱云。主補五臟。以五臟屬陰也。精神不安。魂魄不定。驚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陰虛為亢陽所擾也。今五臟得甘寒之助,則有安之定之止之明之開之益之之效矣。曰邪氣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陰虛而壯火食氣。火氣即邪氣也。今五臟得寒甘之助,則邪氣除矣。余細按經文。無一字言及溫補回陽之性。
仲景於汗吐下陰傷之証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陽方中。絕不加此陰柔之品。反緩薑附之功。故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為回陽第一方,皆不用人參。而四逆加人參湯。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湯用之者。以其煩燥在汗下之後也。今人輒云。以人參回陽。此說倡之宋元以後。而大盛於薛立齋張景岳李士材輩。而李時珍本草綱目。浮泛雜沓。愈亂經旨。
學人必於此等書焚去。方可與言醫道。○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參者。只有一十八方。
新加湯。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桂枝人參湯。半夏瀉心湯。四逆加人參湯。茯苓四逆湯。 生薑瀉心湯。黃連湯。旋複代赭石湯。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濃朴生薑半夏人參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炙甘草湯,皆因汗吐下之後。亡其津液。取其甘寒以救陰也。抑或辛剛
柯韻伯曰:經云。壯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蓋人在氣交之中。因氣而生。而生氣總以胃氣為本。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晝夜循環。周於內外。一息不運。便有積聚。或脹滿不食。或生痰留飲。因而肌肉消瘦。喘咳嘔噦。諸証蜂起。而神機化絕矣。四君子。氣分之總方也。人參致沖和之氣。白朮培中宮。茯苓清治節。甘草調五臟。諸氣既治。病從何來。然撥亂反正。又不能無為而治。必舉夫行氣之品以輔之,則補品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陳皮以利肺金之逆氣。半夏以疏脾土之濕氣。而痰飲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滯氣。砂仁以通脾腎之元氣。而 郁可開也。四君得四輔。而補力倍宣。四輔有四君。而元氣大振。相須而益彰者乎。
治陰虛內熱。頭痛口渴。表熱自汗。不任風寒脈洪大。心煩不安。四肢困倦。懶於言語。
無補中參草朮歸陳。耆得升柴用更神。(黃耆蜜炙錢半。人參甘草炙白朮各一錢。陳皮歸身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加薑棗煎。)勞倦內傷功獨擅。陽虛外感亦堪珍。
柯韻伯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風木內干於中氣。用建中湯。寒水內凌於中氣。用理中湯。至若勞倦形氣衰少。陰虛而生內熱。(陰者。太陰也。)表症頗同外感。惟東垣知其為勞倦傷脾。榖氣不盛。陽氣下陷於陰而發熱。故製補中之劑。得發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倍。此用藥相須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補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補心肺。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也。亦可以補肝木。郁則達之也。惟不宜於腎。陰虛於下者。不宜升。陽虛於下者。更不宜升也。
血虛身熱有奇方。古有當歸補血湯。五倍黃耆歸一分。(分。去聲。黃耆一兩。當歸二錢五分。水煎服。)真陰濡布主之陽。
陳修園曰:凡輕清之藥,皆屬氣分。味甘之藥,皆能補中。黃耆質輕而味微甘。故略能補益。神農本草經。以為主治大風。可知其性矣。此方主以當歸之益血。倍用黃耆之輕清走表者為導。俾血虛發熱。郁於皮毛而不解者。仍從微汗泄之。故症象白虎。不再劑而熱即如失也。元人未讀本經。此方因善悟暗合。其效無比。究之天之仁愛斯民特出此方。而假手於元人。非元人識力所可到也。吳鶴皋以陽生陰長為解。亦是庸見。故特詳之。
治氣血虛弱之總方也。小兒驚。痘家虛甚。最宜。
補養諸湯首保元。參耆桂草四般存。(黃耆三錢。人參一錢。甘草一錢。肉桂春夏二分。秋氣。
柯韻伯曰:保元者保守其元氣之謂也。氣。一而已。主腎,為先天真元之氣。主胃,為後天水榖之氣者。此指發生而言也。又水榖之精氣。行於經隧,為營氣。水榖之悍氣。行於脈外,為衛氣。大氣之積於胸中而司呼吸者,為宗氣。是分後天運用之元氣而為三也。又外應皮毛。協營衛而主一身之表者,為太陽膀胱之氣。內通五臟。司治節而主一身之裡者,為太陰肺金之氣。通行內外。應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裡者,為少陽三焦之氣。是以先天營運之元氣而為三也。此方用黃耆和表。人參固裡。甘草和中。三氣治。而元氣足矣。昔李東垣以此三味。能瀉火補金培土,為除煩熱之聖藥。鎮小兒驚。效如桴鼓。魏桂岩得之。以治痘家陽虛頂陷。血虛漿清。皮薄發痒。難灌難斂者。始終用之。以為血脫須補氣。陽生則陰長。有起死回生之功。故名之為保元也。又少佐肉桂。分四時之氣而增損之。謂桂能治血。以推動其毒。扶陽益氣。以充達周身。血在內。引之出表,則氣從內托。血外散。引之歸根,則氣從外護。參 非桂引導。不能獨樹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血氣。亦不能緒其條理。要非淺見寡聞者。能窺其萬一也。四君中。不用白朮。避其燥。不用茯苓。恐其滲也。用桂而不用四物者。惡芎之辛散。歸之濕潤。芍之苦寒。地黃之泥滯故耳。如宜燥,則加苓朮。宜潤。
加歸。除煩,加芍。散表,加芎。斯又當理會矣。
治元氣虛而不支。脈微欲絕。及婦人血崩。產後血暈。
功建三才得令名。(參者,參也。其功與天地人並立為三,故名參。)脈微血脫可回生。人參煎取稠粘汁。專任方知氣力宏。(柯韻伯曰:世之用參者,或以些少姑試之。或加他味以監製之,其權不重力不專,人何賴以生。)
陳修園曰:陰虛不能維陽。致陽氣欲脫者。用此方。救陰以留其陽。若陽氣暴脫。四肢厥冷。宜用四逆湯輩。若用此湯。反速其危。故古人多用於大汗大下之後。及吐血血崩產後血暈諸証。今人以人參大補陽氣,皆惑於元人邪說。及李時珍綱目等書。不知人參生於上黨山谷遼東幽冀諸州。背陽向陰。其味甘中帶苦。其質柔潤多液。置於日中。一晒便變色而易蛀。
治一切血症熱血燥諸症。
氣血雙補。
四物歸地芍川芎。血症諸方括此中。(當歸酒洗熟地各三錢。白芍二錢。川芎一錢半。)若與四君諸品合。(參朮苓草。)雙療氣血八珍崇。(四君補氣。四物補血。)
陳修園曰:四物湯,皆鈍滯之品。不能治血之源頭,即八珍湯氣血雙補。亦板實不靈。必善得加減之法者。方效。
氣血雙補。十補不一瀉法。
治脾肺俱虛。發熱惡寒。肢體瘦倦。食少作瀉等症。若氣血兩虛。變見諸症。勿論其病。勿論其脈。但用此湯。諸症悉退。
桂 加入八珍煎。大補功宏號十全。(八珍加黃耆肉桂。名十全大補湯。)再益志陳五味子。去芎辛竄養榮專。(十全大補湯。去川芎,加陳皮五味子遠志。名人參養榮湯。方用白芍一錢五分。人參白朮陳皮炙 茯苓當歸桂心炙草各一錢熟地七分半。遠志五分。五味子十四粒。薑棗水煎。)
陳修園曰:十全大補湯,為氣血雙補之劑。柯韻伯病其補氣而不用行氣之品,則氣虛之甚者。無氣以受其補。補血而仍用行血之藥於其間,則血虛之甚者。更無血以流行。正非過貶語。而人參養榮湯之妙。從仲景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套出。何以知之以其用生芍藥為君知之也。芍藥苦平破滯。本瀉藥。非補藥也。若與甘草同用,則為滋陰之品。若與生薑大棗肉桂同用,則為和榮衛之品。若與附子乾薑同用,則能急收陽氣。歸根於陰。又為補腎之品。雖非補藥。昔賢往往取為補藥之主。其旨微矣。此方以芍藥為君。建中湯諸品俱在。惡飴糖之過甜動嘔。故以熟地當歸白朮人參諸種甘潤之品代飴糖。以補至陰。然飴糖製造。主以麥。麥為心榖。心者化血而奉生身也。故又代以遠志之入心。麥造為 。能疏遠而暢氣也。故又代以陳皮之行氣。建中湯中。原有胸滿去棗加茯苓之例。故用茯苓。細思其用意無非從建中套來。故氣血兩虛變見諸症者,皆可服也。其以養榮名湯奈何。心主營而苦緩。必得五味子之酸以收之。使營行脈中而流於四臟。非若十全八珍之泛泛無歸也。
○按神農本經云。芍藥氣味平苦無毒。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止痛利小便益氣。原文只此二十九字。後人妄改聖經。而曰微酸。是沒其苦泄攻堅之性。而加以酸斂和陰之名,則芍藥之真面目掩矣。不知古人用法。或取其苦以泄甘。或取其苦以製辛。或取其攻利以行補藥之滯,皆善用芍藥以為補。非以芍藥之補而用之也。但芍藥之性。略同大黃。凡泄瀉必務去之。此聖法也。本經不明。宋元以後。無不誤認為酸斂之藥。不得不急正之。
主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寧。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瘡等症。
天王遺下補心丹,為憫山僧請課難。歸地二冬酸柏遠。三參苓桔味為丸。(道藏偈云。昔志公和尚日夜講經。鄧天王憫其勞。錫以此方。酸棗仁當歸各一兩。生地黃四兩。柏子仁麥門冬天門冬各一兩。遠志五錢。五味子一兩。白茯苓人參丹參元參桔梗各五錢。煉蜜丸。每兩分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燈心棗湯化下。食遠臨臥服。或作小丸亦可。各書略異。)
陳修園曰:小篆。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耳。火不欲炎上。故以生地黃補水。使水上交於心。以元參丹參二冬瀉火。使火下交於腎。又佐參茯以和心氣。當歸以生心血。二仁以安心神。遠志以宣其滯。五味以收其散。更假桔梗之浮為向導。心得所養。而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枯舌瘡秘結之苦哉。
主治腎精不足。虛火上炎。腰膝痿軟。骨節酸痛。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遺精夢泄。
水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下元衰憊。臍腹疼痛。夜多漩溺等症。六味滋陰益腎肝。茱薯丹澤地苓丸。(山茱肉薯蕷又名山藥各四兩。丹皮澤瀉白茯苓各三兩熟地黃八兩。煉蜜丸。每服二錢。淡鹽湯送下。)再加桂附扶真火。(前方加肉桂一兩。附子一大枚炮。名八味地黃丸。原名腎氣丸。此丸於水中補火。)八味功同九轉丹。(柯韻伯曰:水體本靜。而川流不息者。氣之動。火之用也。命門有火,則腎有生氣。故不名溫腎。而名腎氣也。)
陳修園曰:六味丸補腎水。八味丸補腎氣。而其妙則在於利水。凡腎中之真水不足。真火衰微者。其溺必多。二方非補腎正藥。不可因薛立齋之臆說而信之。近效白朮附子湯。極佳。其方列於熱劑。宜細玩之。○腎氣丸。金匱要略凡五見。一見於第五篇。云治腳氣上入小腹不仁。再見於第六篇。云治虛勞腰痛小便不利。三見於第十二篇。云夫氣短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腎氣丸主之。四見於第十三篇。云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飲一斗小便亦一斗。五見於第廿二篇。云治婦人轉胞不得溺。但利小便則愈。觀此五條,皆瀉少腹膀胱之疾為多。不可以通治火衰之症。且此方金匱不入於五水之門。今人謂治水通用之劑。更為可怪。
治脾腎俱虛。飯食無味。面少精採。腰膝無力。夢遺或少年陽痿等症。
楊氏傳來還少丹。茱蕷苓地杜牛餐。蓯蓉楮實茴巴枸。遠志菖蒲味棗丸。(山茱肉山藥茯苓熟地黃杜仲牛膝肉蓯蓉楮實子小茴香巴戟天去骨枸杞遠志去骨石菖蒲五味子。各二兩。紅棗一百粒。薑煮去皮核。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錢。淡鹽湯下。一日兩服。此丸功同八味丸。火未大虛者。更覺相宜。)
陳修園曰:此交通心腎之方也。薑附椒桂。熱藥也。熱藥如夏日可畏。此方諸品。固腎補脾。溫藥也。溫藥如冬日可愛。故時醫每奉為枕秘。然真火大衰者。斷非此方可以幸效。且柔緩之品。反有減食增嘔致泄之虞也。
大補精髓。益氣養神。
人有三奇精氣神。求之任督守吾真。二仙膠取龜和鹿。枸杞人參共四珍。(鹿角血者十斤。龜板十斤。枸杞二十兩。人參十五兩。用鉛鐔如法熬膏。初服酒化一錢五分。漸加至三錢,空心服下。)
李士材曰:人有三奇。精氣神。生生之本也。精傷無以生氣。氣傷無以生神。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鹿得天地之陽氣最全。善通督脈。足於精者。故能多淫而壽。龜得天地之陰氣最濃。善通任脈。足於氣者。故能伏息而壽。二物氣血之屬。又得造化之微。異類有情。竹破竹補之法也。人參清食氣之壯火。
所以補氣中之怯。枸杞滋不足之真陰。所以補神中之火。是方也。一陰一陽。無偏勝之憂。入氣入血。有和平之美。由是精生而氣旺。氣旺而神昌。庶幾龜鹿之年矣。故曰二仙。
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睡臥不寧。五心煩熱作渴等症,即四物東加人參黃耆。
柯韻伯曰:此方取參 配四物。以治陰虛血脫等症。蓋陰陽互為其根。陰虛則陽無所附。所以煩熱燥渴。而陽亦亡。氣血相為表裡。血脫則氣無所歸。所以睡臥不寧。而氣亦脫。然陰虛無驟補之法。計在存陽。血脫有生血之機。必先補氣。此陽生陰長血隨氣行之理也。故曰: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前輩治陰虛。用八珍十全。卒不獲效者。因甘草之甘。不達下焦。白朮之燥。不利腎陰。茯苓滲泄。礙乎生升。肉桂辛熱。動其虛火。此六味皆醇濃和平而滋潤。服之則氣血疏通。內外調和。合於聖度矣。
陳修園曰:此方為一切失血之良藥。及血後煩熱。睡臥不寧。五心煩熱作渴。可以兼治。其止血。妙在川芎一味。其退熱。妙在黃耆一味。其熟睡止渴。妙在人參一味。柯韻伯以參 為氣分陽藥。取配四物等語。亦未免為俗說所囿也。經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之流行。半隨沖任而行於經絡。半散於脈外而充於肌腠皮毛。凡一切失血之症。其血不能中行於經絡。外散於肌腠皮毛。故從竅道涌出不止。妙得川芎之溫行。又有當歸以濡之。俾血仍行於經絡。得川芎之辛散。又有黃耆以鼓之。俾血仍散於肌腠皮毛。源流俱清。而血焉有不止者乎。至於血後燥熱。得黃耆以微汗之,則表氣和而熱退,即當歸補血湯意也。睡臥不寧。血後陰虛所致。五臟屬陰。唯人參能兼補之。五臟之陰長,則五心之煩熱自除。煩熱既除,則津液自生。燥渴自已。諸症可以漸退矣。自宋元以後。無一人能讀本草經。此方疑有神助。非製方人識力所到也。
柯韻伯卓卓不凡。但未讀本草經。未免闕憾。○五臟有血。六腑無血。觀剖諸獸。腹心下夾脊包絡中多血肝內多血。心脾肺腎中各有血。六腑無血。近時以吐血多者為吐胃血,皆耳食昔醫之誤。
凡五臟血。吐出一絲即死。若吐血衄血下血及婦人血崩,皆是行於經絡與散於肌腠之血。溢於上為吐衄。滲於下為崩下也。
治上熱下寒。服涼藥更甚等症。
即桂附地黃丸倍用桂附,加芍藥元參各四兩。
陳修園曰:此孫真人千金翼方也。芍藥能斂木中之火氣。以歸其根。元參能啟水中之精氣。以交於上。故加此二味於八味丸中。一以速附子之下行。一以防肉桂之上 。凡口舌等瘡。面紅目赤。齒牙浮動。服涼藥而更甚者。此為秘法。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時陰火上沖,則頭面赤熱。眩暈惡心。濁氣逆滿,則胸脅刺痛。臍肚脹急,即四君子東加山藥黃耆。(人參三兩。用川附子一兩五錢煮汁收入。去附子。○黃耆一兩五錢。用川芎一兩酒煮收入。去川芎。○山藥一兩。用乾薑三錢煎汁收入。去乾薑。○白朮二兩。用陳皮五錢煮汁收入。去陳皮。○茯苓二兩。用肉桂六錢酒煮汁收入。去肉桂。○甘草一兩五錢。用烏藥一兩煮汁收入。去烏藥。○上五味。除茯苓用文武火緩緩焙乾。勿炒傷藥性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紅棗一枚。煎數沸。入益一捻和滓調服。服後飲熱酒一杯。以助藥力。○按煉蜜為丸。每服三錢。更妙。
陳修園曰:此方出虞天益製藥秘旨。頗有意義。張石頑醫通之注解亦精。石頑云。方本千金方一十三味。卻取附子等辛燥之性。逐味分製。四君 薯之中。其力雖稍遜原方一籌。然雄烈之味。既去真滓。無形生化有形。允為溫補少火之馴劑。而無食氣之虞。真千金之功臣也。
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怪盜汗。嗜臥少食。或大便不調。心脾疼痛。瘧痢郁結。或因病用藥失宜。克伐傷脾。以致變症者。最宜之。歸脾湯內朮 神。(白朮黃耆炙茯神各二錢。)參志香甘與棗仁。(人參酸棗仁炒研各二錢。遠志木香各五分。甘草炙一錢。)龍眼當歸十味外。(龍眼肉五枚。當歸二錢。)若加熟地失其真。(本方只十味。薛氏加山梔丹皮各一錢。名為加味歸脾湯。治脾虛發熱頗效。近醫加熟地黃。名黑歸脾湯,則支離甚矣。)
陳修園曰:此方匯集補藥。雖無深義。然亦純而不雜。浙江江蘇市醫,加入熟地黃一味。名為黑歸脾湯,則不通極矣。內經陰陽二字。所包甚廣。而第就臟腑而言。言陽盛陽衰者。指陽明而言。言陰盛陰衰者。指大陰而言。太陰者脾也。神農本經。補陰與補中二字互用。
蓋以陰者中之守也。陰虛即是中虛。中虛即是陰虛。後人錯認其旨。謂參 白朮為氣藥。補陽。歸地芍藥為血藥。補陰。謂薑桂附子為熱藥。補陽。謂知柏生地為寒藥。補陰。滿腔都是李士材薛立齋張景岳之庸論,則終身為誤人之庸醫矣。今即以此方言之。方中諸品。甘溫補脾,即是補陰之劑。而命方不為補而為歸者。歸還其所固有也。妙在遠志入心以治其源,即內經痿論所謂心主身之血脈。生成篇所謂諸血者皆屬於心之旨也。木香入脾以治其流。本草經名為五香。五為土數。香又入脾。藉其盛氣。以噓血歸脾之義也。方雖平鈍。頗得金匱要略。調以甘藥。令飲食增進。漸能充血生精。以複真陰之不足。若加入熟地黃,則甘緩劑中。雜以壅滯之品。恐緩者過緩。壅者增壅。脾氣日困。不能輸精入腎。欲補腎反以戕腎矣。又有逍遙散加入熟地黃。名為黑逍遙散。更為無知妄作。吾知數年後。必將以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生脈散等方,加入此味。名為黑四君子黑六君子黑生脈散矣。堪發一嘆。
降陰火。補腎水。
大補陰丸絕妙方。向盲問道詆他涼。地黃知柏滋兼降。龜板沉潛製亢陽。(黃柏知母各四兩。俱用鹽酒炒。熟地黃酒潤。龜板酥炙黃。各六兩為末。用豬脊髓蒸熟。和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薑湯鹽湯黃酒隨意送下。)
陳修園曰:知柏寒能除熱。苦能降火。苦者必燥。故用豬脊髓以潤之。熟地以滋之。此治陰虛發熱之恆法也。然除熱只用涼藥。猶非探源之治方中以龜板為主。是介以潛陽法。丹溪此方。較六味地黃丸之力更優。李士材薛立齋張景岳輩。以苦寒而置之。猶未參透造化陰陽之妙也。
治痿神方。
即前方加味。(黃柏知母熟地各三兩。龜板四兩。白芍當歸牛膝各二兩。虎脛骨瑣陽陳皮各一兩五錢。乾薑五錢。酒煮羯羊肉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薑湯鹽湯或黃酒送下。)加味虎潛丸(治諸虛不足。腰腿疼痛。行步無力。壯元氣。滋腎水。)即前方再加味。(照虎潛丸方再加人參黃耆杜仲菟絲子茯苓破故紙山藥枸杞。去羊肉乾薑。以豬脊髓蒸熟。同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服法照前。)
陳修園曰:觀此二方。可知苦寒之功用神妙。非薛立齋張景岳輩所可管窺。喻嘉言寓意草。謂苦寒培生氣。誠見道之言也。
能補諸虛百損五勞七傷。功效不能盡述。人製一料服之。可以延年一紀。其法須四人共製一鹿。分而服之。逾年又共製之。四人共製四年,則每人得一全鹿。若一人獨製一料。恐久留變壞。藥力不全矣。法用中鹿一隻。宰好。將肚雜洗淨。同鹿肉加酒煮熟。將肉橫切。
焙乾為末。取皮同雜。仍入原湯煮膏。和藥末肉未加煉蜜為丸。其骨須酥炙為末。同入之。(人參白朮茯苓炙草當歸川芎生地熟黃耆天冬麥冬枸杞杜仲牛膝山藥芡實菟絲子五味子瑣陽肉蓯蓉破故紙巴戟肉葫蘆巴川續斷覆盆子楮實子秋石陳皮。各一斤。川椒小茴香沉香青鹽各半斤。法須精製諸藥為未。候鹿膠成就。和搗為丸。梧桐子大。焙乾。用生絹作小袋五十條。每條約乘一斤。懸直透風處。用盡一袋。又取一袋。陰濕天須用火烘一二次為妙。每服八九十丸,空心臨臥薑湯鹽湯送下。冬月酒下。)
陳修園曰:此方冠冕堂皇。富貴之家。無不喜好。修園不韻不注。明者自知然亦有不得不言者。肥濃痰多之人。內蘊濕熱者。體此丸,即犯膏粱無厭發癰疽之戒也。惟用瘦過於勞苦。及自奉淡薄之人。或高年瘦弱。用此早晚兩服以代點心。不無補益耳。○重可KT 法
治神水寬大漸散。昏如霧露中行。漸睹空中有黑花。睹物成二體。及內障神水淡綠色澹白色。又治耳鳴及耳聾○
柯韻伯云:治聾癲狂癇如神。
磁砂丸最媾陰陽。神曲能俾榖氣昌(磁石二兩。朱砂一兩。神曲三兩生。更以一兩水和作餅煮。浮入前藥。煉蜜為丸。)內障黑花聾並治。若醫癲癇有奇長。
王又原曰:經曰: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則目之能視者。氣也。目之所以能視者。精也腎惟藏精。故神水發於腎。心為離照。故神光發於心。光發陽而外。映有陰精以為守,則不散而常明。水發陰而凝結。有陽氣以為布,則洞悉而不窮。惟心腎有虧。致神水乾涸。神光短少。昏 內障諸症。所由作也。千金以磁石直入腎經。收散失之神。性能引鐵。吸肺金之氣。歸藏腎水。朱砂體陽而性陰。能納浮游之火而安神明。水能鑒。火能燭。水火相濟,而光華不四射與。然目受臟腑之精。精俾於榖。神曲能消化五榖,則精易成矣。蓋神水散大,緩則不收。賴鎮墮之品,疾收而吸引之,故為急救之劑也。其治耳鳴耳聾等症,亦以鎮墮之功能,製虛陽之上奔耳。
柯韻伯曰:此丸治癲癇之聖劑。蓋狂痴是心腎脾三臟之病。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心者,神明之主也。經云:主不明,則十有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即此謂也。然主何以不明也。心法離而屬火真水藏其中。若天一之真水不足,地二之虛火要行。所謂天氣者蔽塞,地氣者冒明,日月不明,邪害空竅,故目多妄見。而作此奇疾也。非金石之重劑以鎮之,狂必不止。朱砂稟南方之赤色,入通於心,能降無根之火,而安神明。磁石稟北方之黑色,入通於腎,吸肺金之氣以生精墜炎土之火以定志。二石體重而主降,性寒而滋陰,志同道合,奏功可立俟矣!神曲推陳致新,上交心神,下達腎志,以生意智。且食入於陰,長氣於陽,奪其食則已。此內經治狂法也。食消,則意智明而精神治,是用神曲之旨乎。煉蜜和丸,又甘以緩之矣。
(治痰嗽氣喘)降氣湯中蘇半歸。橘前沉朴草薑依。風寒咳嗽痰涎喘。暴病無妨任指揮。(蘇子、橘皮、半夏、當歸、前胡、濃朴各一錢。沉香、炙甘草各五分,加薑煎。一方無沉香,加肉桂。○蘇子、前胡、橘皮、半夏降氣。氣行則痰行也。風寒郁於皮毛,則肺氣逆而為喘。數藥妙能解表。氣。以血為家。喘則流蕩而忘返。故用當歸以補血。喘則氣急。故用甘草以緩其急。然出氣者肺也。納氣者腎也。故用沉香之納氣入腎或肉桂之引火歸元,為引導。)
陳修園曰:仲景云。喘家作桂枝湯,加濃朴杏子佳。蘇子降氣湯,即從此湯套出。時醫皆謂切於時用。然有若似聖人。惟曾子以為不可耳。
治心神昏亂。驚悸怔忡。寤寐不安。
安神丸劑亦尋常。歸草朱連生地黃。(朱砂另研黃連各半兩。生地黃三錢。當歸甘草各二錢為末。酒炮蒸餅。丸如麻子。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臨臥時津液下。)昏亂怔忡時不寐。操存(孟子云操則存。)須令守其鄉。
陳修園曰:東垣之方。多雜亂無紀。惟此方用朱砂之重以鎮怯。黃連之苦以清熱。當歸之辛以噓血。更取甘草之甘。以製黃連之大過。地黃之潤。以助當歸所不及。方意頗純。亦堪節取。
治七情感傷。上氣喘急。妨悶不食。
四磨湯治七情侵。參領檳烏及黑沉。(人參天台烏藥檳榔黑沉香四味等分。各磨。濃水取十分煎二五沸,空心服。或下養正丹妙。)磨汁微煎調逆氣。虛中實症此方尋。
王又原曰:七情所感,皆能為病。然愈於壯者之行。而成於弱者之著。愚者不察。一遇上氣喘急,滿悶不食,謂是實者宜瀉,輒投破耗等藥。得藥非不暫快。初投之而應。投之久而不應矣。夫呼出為陽吸入為陰,肺陽氣旺,則清肅下行,歸於腎陰,是氣有所收攝。不複散而上逆。若正氣既衰,邪氣必盛。縱欲削堅破滯,邪氣必不伏。方用人參,瀉壯火以扶正氣。沉香納之於腎,而後以檳榔烏藥。從而導之。所謂實必顧虛,瀉必先補也。四品氣味俱濃。磨則取其味之全。煎則取其氣之達。氣味齊到。效如桴鼓矣。其下養正丹者。暖腎藥也。本方補肺氣。養正丹溫腎氣。鎮攝歸根喘急遄已矣。
治脾元久冷。上實下虛。胸中痰飲。或上攻頭目。及奔豚上氣。兩腳膨脹。並陰陽氣不升鎮納浮陽黑錫丹。硫黃入錫結成團。葫蘆故紙茴沉木。桂附金鈴肉蔻丸。(黑錫硫黃各三兩同炒結砂研至無聲為度。胡蘆巴沉香熟附子肉桂各半兩。茴香破故紙肉豆蔻金鈴子去核木香各一兩。研末酒煮。曲糊為丸梧子大。陰乾。以布袋擦令光瑩。每服四十丸。薑湯下。)
陳修園曰:此方一派辛溫之中。雜以金鈴子之苦寒為導。妙不可言。
喻嘉言曰:凡遇陰火逆沖。真陽暴脫。氣喘痰鳴之急証。舍此丹別無方法,即痘疹各種壞症。服之無不回生。予每用小囊,佩帶隨身,恐遇急症不及取藥。且欲吾身元氣溫養其藥。藉手效靈,厥功歷歷可紀。
徐靈胎曰:鎮納元氣,為治喘必備之藥。當蓄在平時。非一時所能驟合也。既備此丹。如靈砂丹養正丹之類。可不再備。
滋陰降火之神方。
即生脈散。(方見寒劑)加熟地五七錢或一兩。白朮三錢。牛膝附子各二錢。水煎服。
陳修園曰:此馮氏錦囊得意之方。無症不用。俱云神效。其實大言欺人。修園不信也。
方以熟地滋腎水之乾。麥冬五味潤肺金之燥。人參白朮補中宮土氣。俾上能散津於肺。下能輸精於腎。附子性溫以補火。牛膝引火氣下行。不為食氣之壯火而為生氣之少火。從桂附地黃丸套來。與景岳鎮陰煎同意。然駁雜淺陋。不可以治大病。惟痘科之逆症相宜。以諸藥皆多液之品。添漿最速也。
治虛勞不足。男子失精。女子夢交吐血。下利清榖。浮熱汗出。夜不成寐等症。
即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見真方歌括虛勞門。)去桂枝,加白薇一錢五分。附子一錢。(白芍生薑各三錢。炙甘草一錢五分。細棗三枚。龍骨三錢。生牡蠣四錢。白薇一錢五分。附子一錢。水煎服。)
陳修園曰:此方探造化陰陽之妙。用之得法。效如桴鼓。庸醫疑生薑之過散。龍骨牡蠣之過斂。置而不用。以致歸脾湯人參養榮湯等。後來居上。詢可浩嘆。宣聖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方所以然之妙。修園亦不說也。予友林雨蒼有神農本草經三注。採集予之注解。頗多逐味雜對。後再讀此方。便覺有味。○輕可去實(即發汗解肌之發也。)
一名沖和湯。四時感冒發散之通劑。
沖和湯內用防風。羌芷辛蒼草與芎。汗本於陰芩地妙。三陽解表一方通。(羌活防風蒼朮各錢半。白芷川芎黃芩生地甘草各二錢。細辛九分,加生薑蔥白煎。)
陳修園曰:羌活散太陽之寒,為撥亂反正之藥。能除頭痛項強。及一身盡痛無汗者。以此為主。防風驅太陽之風。能除頭痛項強。惡風自汗者。以此為主。又恐風寒不解。傳入他經。以白芷斷陽明之路。黃芩斷少陽之路。蒼朮斷大陰之路。(多汗者。易白朮。)川芎斷厥陰之路。細辛斷少陰之路。又以甘草協和諸藥。使和衷共濟也。佐以生地者。汗化於液。補陰即托邪之法也。
治傷寒瘟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痛目眩。四肢痛。增寒壯熱。項強睛疼。老人小兒皆可服。
人參敗毒草芩芎。羌獨柴前枳桔同。瘟疫傷寒噤口痢。托邪扶正有奇功。(人參、茯苓、枳殼、桔梗、柴胡、前胡、羌活、獨活、川芎各一錢。甘草五分,加生薑煎。○煩熱口乾,加黃芩。)
汪 庵曰:羌活理太陽游風。獨活理少陰伏風。兼能去濕除痛。川芎柴胡。和血升清。
枳殼前胡,行痰降氣,甘桔參茯,清肺強胃。主之以人參者,扶正氣以匡邪也,加陳倉米三錢,名倉廩湯,治噤口痢。
治四時感冒。發表輕劑。
香蘇飲內草陳皮。(紫蘇葉二錢。香附炒陳皮各一錢五分。炙草一錢,加薑蔥。水煎服。微之郁。從皮毛而散。視時方頗高一格。)艽芥芎防蔓子入。(再加秦艽荊芥川芎蔓荊子各一錢。醫學心悟,名加味香蘇飲。)解肌活套亦須知。
陳修園曰:仲景麻桂諸湯。從無他方可代。後人易以九味羌活湯。人參敗毒散。及此湯。看似平穩。其實辛烈失法。服之得汗。有二慮。一慮辛散過汗。重為亡陽。輕則為汗漏也。一慮辛散逼汗。動臟氣而為鼻衄。傷津液而為熱不退渴不止也。服之不得汗。亦有二慮。一慮辛散煽動內火。助邪氣入裡而為狂熱。不得寐。一慮辛散拔動腎根。致邪氣入陰而為脈細。但欲寐也若用仲景之法則無是慮。
治陽明表熱下利。兼治痘疹初發。
錢氏升麻葛根湯。芍藥甘草合成方。(升麻三錢。葛根芍藥各二錢。炙草一錢。)陽明發熱兼頭痛。(及目痛鼻乾不得臥等症。)下利生斑疹痘良。新訂症同太陽。而目痛鼻乾不眠稱陽明者。是陽明自病。而非太陽轉屬也。
此方仿仲景葛根湯。惡薑桂之辛熱。大棗之甘壅而去之。以升麻代麻黃,便是陽明表劑。與太陽表劑迥別。葛根甘涼。生津去實。挾升麻。可以托散本經自病之肌熱。並可以升提與太陽合病之自利也。然陽明下利,即是胃實譫語之兆。故以芍藥之苦甘。合用以養津液。津液不乾,則胃不實矣。至於疹痘。自裡達表內外皆熱之症。初起亦須涼解。
六經中風之通劑。
小續命湯(子金)桂附芎。麻黃參芍杏防風。黃芩防己兼甘草。風中諸經以此通。(通治六經中風。 邪不遂。語言謇滯。及剛柔二痙。亦治厥陰風瀉。防風一錢一分。桂枝、麻黃、人參、酒芍、杏仁、川芎、黃芩、防己、甘草各八分。附子四分。薑棗煎服。)
陳修園曰:天地之噫氣為風,和風則生長萬物,疾風則摧折萬物。風之傷人者,皆帶嚴寒肅殺之氣。故此方桂芍薑草,即傷寒論之桂枝湯。麻杏甘草,即傷寒論之麻黃湯。二方合用。立法周到。然風動則火升,故用黃芩以降火。風勝則液傷。故用人參以生液。血行風自滅。故用芎芍以行血。防風驅周身之風,為撥亂返正之要藥。附子補腎命之根,為勝邪固本之靈丹。防己紋如車輻。有升轉循環之用。以通大經小絡。藥品雖多,而絲絲入扣。孫真人詢仲景下之一人也。
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此謂少陰氣厥不至。急當溫之。名曰痱症。
地黃飲子少陰方。桂附蓉苓並地黃。麥味遠蒲萸戟斛。薄荷加入煮須詳。(肉桂、附子、肉蓯蓉、茯苓、熟地黃、麥冬、五味子、遠志、菖蒲、山茱萸、巴戟天、石斛各五分。薄荷葉七片。水一杯二分。煎八分溫服。)
陳修園曰:命火為水中之火。昔人名為龍火。其火一升。故舌強不語。以腎脈榮於舌本也。火一升而不返。故猝倒不省人事。以丹田之氣。欲化作冷風而去也。方用桂附蓯蓉巴戟以導之。龍升則水從之。故痰涎如涌。以痰之本則為水也。方用熟地茯苓山藥石斛以安之。
火迸於心,則神識昏迷。方用遠志菖蒲以開之。風動則火發,方用麥冬五味子以清斂之。腎主通身之骨,腎病則骨不勝任,故足廢不能行。方用十二味以補之。然諸藥皆質重性沉,以鎮逆上之火。而火由風發,風則無形而行疾,故用輕清之薄荷為引導。又微煎數沸不令諸藥盡出重濁之味。俾輕清走於陽分,以散風,重濁走於陰分,以鎮逆。劉河間製方之妙,汪庵輩從未悟及,無怪時醫之憒憒也。
治中風脾緩,舌強不語,半身不遂,與地黃飲子同意。但彼重在腎。此重在脾。資壽特名解語湯。專需竹瀝佐些薑。羌防桂附羚羊角。酸棗麻甘十味詳。
(羌活五分。防風、附子、羚羊角、酸棗仁、天麻各一錢。肉桂八分。甘草炙五分。水二杯煎八分。入竹瀝五錢。生薑汁二錢。調服。
○喻嘉言治腎氣不縈於舌本,加枸杞、首烏、天冬、菊花、石蒲、元參。)
陳修園曰:此與前方相仿。但表藥較多。外証重者相宜。方中羚羊角一味。甚妙。
治外受四時不正之氣。內停飲食。頭痛寒熱。或霍亂吐瀉。或作瘧疾。
藿香正氣芷陳蘇。甘桔陳苓朮朴俱。夏曲腹皮加薑棗。感傷(外感內傷。)嵐障並能驅。
(藿香白芷大腹皮紫蘇茯苓各三兩。陳皮白朮濃朴半夏曲桔梗各二兩。甘草一兩。每服五錢。加薑棗煎。)
陳修園曰:四時不正之氣。由口鼻而入。與邪傷經絡者不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只用芳香利氣之品。俾其從口鼻入者。仍從口鼻出也。蘇芷陳腹朴梗,皆以氣勝。韓昌黎所謂氣勝則大小畢浮。作醫等於作文也。茯半朮草,皆甘平之品。培其中氣。孟子所謂正己而物正。
醫道通於治道也。若邪傷經絡。宜審六經用方。不可以此混用殺人。○按夏月吐瀉。多是伏陰在內。理中湯為的方。時醫因此湯有治霍亂吐瀉之例。竟以為夏月吐瀉通劑。實可痛恨。
嘉慶丁巳歲。醫生鄭培齋患此症。自服藿香正氣散不效。延孝廉陳倬為商之。再進一服。少頃元氣脫散。大喘大汗而死。是向以誤人者。今以自誤。設使地下有知。當亦悔不讀書之過也。
三物香薷豆朴先。(香薷辛溫香散。能入脾肺。發越陽氣。以散蒸熱。濃朴除濕散滿。扁豆清暑和脾。名三物香薷飲。)若云熱盛益黃連。(名黃連香薷飲。活人。治中暑熱盛。口渴心煩。)草苓五物(前方加茯苓甘草。名香薷五物飲。)還十物。瓜橘參 白朮全。(前方加木瓜橘皮人參黃耆白朮。名十味香薷飲。)
葉仲堅曰:飲與湯。稍有別。服有定數者名湯。時時不拘者名飲。飲因渴而設。用之於溫暑,則最宜者也。然胃惡燥。脾惡濕。多飲傷脾。反致下利。治之之法。心下有水氣者發汗。腹中有水氣者利小便。然與其有水患而治之。曷若先選其能汗能利者用之。香薷芳草辛溫。能發越陽氣。有徹上徹下之功。故治暑者君之。以解表利小便。佐濃朴以除濕。扁豆以和中。合而用之為飲。飲入於胃。熱去而濕不留。內外之暑悉除矣。若心煩口渴者。去扁豆,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加茯苓甘草。名五物,加木瓜參 橘朮。名十味隨証加減。盡香薷之用也。然勞倦內傷。必用清暑益氣。內熱大渴。必用人參白虎。若用香薷。是重虛其表。而反濟其內熱矣。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麻黃。氣虛者尤不可服今人不知暑傷元氣。概用以代茶。是開門揖盜也。
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背拘急。惡寒嘔吐。肚腹疼痛。及寒濕客於經絡。腰腳骨髓酸痛。及豆瘡寒勝等症。○去麻黃酒煮。治痢後鶴膝風甚效。
局方五積散神奇。歸芍參芎用更奇。橘芷夏苓薑桂草。麻蒼枳朴與陳皮。(當歸麻黃蒼朮陳皮各一錢。濃朴乾薑芍藥枳殼各八分。半夏白芷各七分。桔梗炙草茯苓肉桂人參各五分。
川
陳修園曰:表裡俱寒,外而頭項強痛,內而肚腹亦痛。較桂枝症更甚者,服此湯。
治瘧病初起。
即小柴胡湯(方見真方歌括上卷少陽編。)去人參,加青皮二錢。
陳修園曰:瘧症初起。忌用人參。時醫之伎倆也。然相沿既久。亦姑聽之。第初起無汗者,宜加麻黃二錢。多汗者,宜加白芍桂枝各二錢。寒多者,宜加桂枝乾薑各二錢。熱多者。宜加貝母。)
凡瘧症三發之後,皆可服。天明時一服。瘧未發前一時一服。神效。
即柴胡東加常山三錢。生用不炒。(如服後欲吐者,即以手指探吐。痰吐盡則愈。)
陳修園曰:常山一味。時醫謂為堵截之品。誤信李士材薛立齋之說。不敢用之。而不知是從陰透陽。逐邪外出之妙品。仲景用其苗。(名蜀漆。)後世用其根。實先民之矩 ,即云涌吐。而正取其吐。去積瘧,則瘧止。○宣可決壅(以君召臣曰宣。宣者涌吐之劑也。又郁而不散為壅。必宣以散之。如生薑橘皮
治風痰不下喉中如牽鋸。或中濕腫滿。
稀涎皂半草礬班。(皂角一個。大半夏十四粒。炙甘草一錢。白礬二錢為末。每服一錢。用生薑少許。沖溫水灌之。得吐痰涎即醒。此奪門之兵也風國中時宜用之。)直中痰潮此斬關。更有通關辛皂末。(細辛皂角為未。吹鼻中。名通關散。)吹來得嚏保還生。(卒中者。用此吹鼻。有 )
陳修園曰:頑痰上塞咽喉。危在頃刻當以此攻之然痰為有形也痰厥宜涌吐以出其痰。氣。無形也氣厥。宜取嚏以宣其氣。二者皆所以開其閉也。若脫症昏倒。不省人事。亦用此法以開之。是速其死也。慎之。
治臟腑一切痰食氣血諸郁,為痛為嘔為脹為利者。
六郁宜施越鞠丸。芎蒼曲附並梔餐。食停氣血濕痰火。得此調和頃刻安。(吳鶴皋曰:香附開氣郁。撫芎調血郁。蒼朮燥濕郁。梔子清火郁。神曲消食郁各等分。麥芽煎湯泛丸。
又濕郁加茯苓白芷。火郁加青黛。痰郁加星夏栝蔞海石。血郁加桃仁紅花。氣郁加木香檳榔。食郁加麥芽山楂。挾寒加吳茱萸。)
季楚重曰:經云。太陰不收。肺氣焦滿。又云。諸氣 郁,皆屬於肺。然肺氣之布。必由胃氣之輸。胃氣之運。必本三焦之化。甚至為痛為嘔為脹為利。莫非胃氣不宣。三焦失職所致。方中君以香附快氣。調肺之拂郁。臣以蒼朮開發。強胃而資生。神曲佐化水榖。梔子清郁導火。於以達肺騰胃。而清三焦。尤妙撫芎之辛。直入肝膽。以助妙用,則少陽之生氣上朝。而營衛和。太陰之收氣下肅。而精氣化。此丹溪因五郁之法而變通者也。然五郁之中。金木為尤甚。前人用逍遙散。調肝之郁。兼清火滋陰。瀉白散。清肺之郁。兼潤燥降逆。要以木郁上沖即為火。金郁斂澀即為燥也。如陰虛不知滋水。氣虛不知化液。是又不善用越鞠矣。
陳修園曰:諸病起於郁者難醫。時醫每以郁金統治之。是徇名之誤也。此藥本經不載。唐本有之。唐本云。氣味苦寒無毒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原文只此二
治肝家血虛火旺。頭痛目眩。頰赤口苦。倦怠煩渴。抑郁不樂。兩脅作痛。寒熱小腹重墜。婦人經水不調。脈弦大而虛。
逍遙散用芍當歸。朮草柴苓慎勿違。(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炙五分,加煨薑薄荷煎。)散郁除蒸功最捷。(醫貫曰方中柴胡薄荷二味最妙。蓋木喜風搖。寒即摧萎。溫即發生。木郁則火郁。火郁則土郁。土郁則金郁。金郁則水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也。余以一方治木郁。而諸郁皆解。逍遙散是也。)丹梔加入有元機。(如丹皮梔子。名八味逍遙散。治肝傷血少經枯)
趙羽皇曰:此治肝郁之病。而肝之所以郁者。其說有二。一為土虛。不能升木也。一為血少。不能養肝也。蓋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虛。則木不升而郁。陰血少,則肝不滋而枯。方用白朮茯苓者。助土德以升木也。當歸芍藥者。益榮血以養肝也。薄荷解熱。甘草和平。獨柴胡一味。一以為厥陰之報使。一以升發諸陽。經云。木郁則達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之曰逍遙。
○通可行滯(火氣郁滯。宜從小便利之。通為輕。泄為重也。)
治心熱口糜舌瘡。小便黃赤。莖中痛熱急不通。
導赤原來地與通。草梢竹葉四般攻。口糜莖痛兼淋瀝。瀉火功歸補水中。(等分煎。生地涼心血。竹葉清心氣。木通瀉心火而入小腸。草梢達腎莖而止痛。)季楚重曰:瀉心湯用黃連。所以治實邪。實邪責木之有餘。瀉子以清母也。導赤散用地黃。所以治虛邪。虛邪責水之不足。壯水以製火也。
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澀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為膏汁或熱怫便血。
五淋散用草梔仁。歸芍茯苓亦共珍。(赤茯苓三錢。芍藥山梔仁各二錢。當歸細甘草各一錢四分,加燈心水煎服。)氣化原由陰以育。調行水道妙通神。
柯韻伯曰: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又申其旨曰:氣化則能出。何也。蓋膀胱有上口而無下口。能納而不出惟氣為水母。必太陽之氣化。而膀胱之溺始出。是水道固藉無形之氣化。不專責有形之州都矣。夫五臟之水火,皆生於氣。氣平則為少火。少火生氣。而氣即為水。水精四布。下輸膀胱。源清則流潔矣。氣有餘則為壯火。壯火食氣,則化源無藉,為癃閉淋澀。膏淋豆汁。砂石膿血。而水道為之不利矣。總由化源之不清。非決瀆之失職。若以八正舟車禹功浚川等劑治之。五臟之陰虛。太陽之氣化絕矣。故急用梔苓治心肺,以通上焦之氣。而五志火清。歸芍滋肝腎。以安下焦之氣。而五臟陰複。甘草調中焦之氣。
而陰陽釐清,則太陽之氣自化。而膀胱之水潔矣。此治本之計。法之盡善者也。
又名滋腎丸。治下焦濕熱。小便點滴不通。以致腹悶欲吐。溺癃不渴下焦疏。(病在下焦。故不渴。宜清下焦之熱。疏通水道。)知柏同行肉桂扶。
(黃柏知母俱酒炒各二兩。肉桂二錢。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下。名通關丸。)丸號通關能利水。又名滋腎補陰虛。(原方為肺痿聲嘶喉痺咳血煩躁而設東垣借用以治癃閉喘脹。)
陳修園曰:溺竅一名氣門。以溺由氣化而出也。氣者陽也。陽得陰則化。若熱結下焦。上無口渴之症。以此丸清下焦之熱,則小便如涌矣。此証若口渴。宜濟生腎氣丸。金匱瞿麥丸主之。然又有巧法焉譬之滴水之器。閉其上竅,則下竅不通。去其上竅之閉,則水自流矣。用補中益氣湯或吐法。甚妙。又於利水藥中。入麻黃之猛。能通陽氣於至陰之地。配杏仁之降。俾肺氣下達州都。此從高原以導之。其應如響。虛人以人參麻黃各一兩水煎服。亦妙。
夏月以蘇葉防風杏仁各三錢水煎溫服。覆取微似汗亦妙。
一名天水散。治夏時中暑。熱傷元氣。內外俱熱。無氣以動。煩渴欲飲。腸胃枯涸者。又能催生。下乳積聚水蓄。裡急後重。暴注下迫者宜之,加朱砂三錢。名益元散。
六一散中滑石甘。熱邪表裡可兼探。(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為末。燈心湯下。亦有用新汲水下者。)益元(散。)再入朱砂研。(加朱砂三錢。名益元散。)瀉北元機在補南。
柯韻伯曰:元氣虛而不支者死。邪氣盛而無製者亦死。今熱傷元氣。無氣以動。斯時用參以補氣,則邪愈甚。用苓連以清熱,則氣更傷。惟善攻熱者。不使喪人元氣。善補虛者。不使助人邪氣。必得氣味純粹之品以主之。滑石稟土沖和之氣。能上清水源。下通水道。蕩滌六腑之邪熱。從小便而泄矣甘草稟草中沖和之性。調和內外。止渴生津。用以為佐保元氣。而瀉虛火,則五臟自和矣。然心為五臟主。暑熱擾中。神明不安。必得朱砂以鎮之,則神氣可以遽複。涼水以滋之,則邪熱可以急除。此補心之陽。寒亦通行也。至於熱利初起。裡急後重者宜之。以滑可去著也。催生下乳積聚蓄水等症。同乎此義。故兼治之。是方也。益氣而不助邪。逐邪而不傷氣。不負益元之名矣。宜與白虎生脈三方。鼎足可也。
○泄可去閉(邪盛則閉塞不通。必以泄劑。從大便逐之。)
治寒氣冷食稽留胃中。心腹滿痛。大便不通者。
薑豆大黃備急丸。(乾薑大黃各二兩。巴豆一兩。去皮研如脂。和蜜丸如豆大。密藏勿泄氣候用。每服三四丸。滾水或酒下。)專攻閉痛及停寒。兼療中惡人昏倒。陰結垂危得此安。
柯韻伯曰:大便不通。當分陽結陰結。陽結有承氣更衣之劑。陰結又製備急。白散之方。
金匱用此治中惡。當知寒邪卒中者宜之。若用於溫暑熱邪。速其死矣。是方允為陰結者立。乾薑散中焦寒邪。巴豆逐腸胃冷積。大黃通地道。又能解巴豆毒。是有製之師也。然白散治寒結在胸。故用桔梗佐巴豆。用吐下兩解法。此則治寒結腸胃。故用大黃佐乾薑巴豆。以直攻其寒。世徒知有溫補之法。而不知有溫下之法。所以但講虛寒。而不議及寒實也。
即大承氣湯(方見真方歌括上卷陽明編。)加甘草二錢。
陳修園曰:仲景三承氣湯。盡美盡善。無可加減。劉河間於此方加甘草一味。便逾仲景矩。然意在調胃。於外科雜症等頗亦相宜。視陶節庵六一順氣湯。更高一格。
又按張憲公云。承者。以卑承尊而無專成之義。天尊地卑。一形氣也。形統於氣。故地統於天。形以承氣。故地以承天。胃。土也。坤之類也。氣。陽也。乾之屬也。胃為十二經之長。化糟粕。運精微。轉味出入。而成傳化之府。豈專以塊然之形。亦惟承此乾行不息之氣耳。湯名承氣。確有取義。非取順氣之義也。憲公此解。超出前人。故余既錄於真方歌括後。而又重錄之。愈讀愈覺其有味也。惜其所著傷寒類疏。未刊行世。憲公諱孝培。古吳人也。
主治錮冷在腸胃間泄瀉腹痛。宜先取去。然後調治。不可畏虛以養病也。
溫脾桂附與乾薑。朴草同行佐大黃。泄瀉流連知痼冷。溫通並用效非常。(附子乾薑甘草桂心濃朴各二錢。大黃四分。水二杯。煎六分服。)
喻嘉言曰:許叔微製此方。深合仲景以溫藥下之之法。方中大黃一味不用,則溫藥必不能下。而久留之邪。非攻不去。多用恐溫藥不能製。而洞泄或至轉劇。裁酌用之。真足法矣。
風熱壅盛。表裡三焦皆實。○發表攻裡並用法。
防風通聖(散。河間。)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甘桔芎歸膏滑石。薄荷芩朮力偏饒。(大黃酒蒸、芒硝、防風、荊芥、麻黃、梔子、白芍、連翹、川芎、當歸、薄荷、白朮各五分。桔梗、黃芩、石膏各一錢。甘草二錢。滑石三錢,加薑蔥煎。)
吳鶴皋曰: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風淫於鬲。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游火。風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朮。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真氏長於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哉。亦治失下發斑。
三焦火實。全方除硝黃名曰雙解散。解表有防風麻黃薄荷荊芥川芎。解裡。有石膏滑石黃芩梔子連翹。複有當歸芍藥以和血。桔梗白朮甘草以調氣。營衛皆和。表裡俱暢。故曰雙解。本方名曰通聖。極言其用功之妙耳。
河間製此解利四時。冬寒春溫。夏熱秋燥。正令傷寒。凡邪在三陽表裡不解者。以兩許為劑,加蔥薑淡豉煎服之。候汗下兼行。表裡即解。形氣強者。兩半為劑。形氣弱者。五錢為劑。若初服因汗少不解,則為表實。倍加麻黃以汗之。因便硬不解,則為裡實。倍加硝黃以下之。連進二服。必令汗出下利而解也。今人不知其妙。以河間過用寒涼。仲景傷寒初無下法。棄而不用。真可惜也不知其法神捷。莫不應手取效。從無寒中痞結之變,即有一二不鮮者。非法之未善,則必已傳陽明故也。
瀉三焦六經諸火。
涼膈硝黃梔子翹。黃芩甘草薄荷饒。再加竹葉調蜂蜜。(葉生竹上。故治上焦。)膈上如焚一服消。(連翹一錢五分。大黃酒浸芒硝甘草各一錢。梔子黃芩薄荷各五分。水一杯半。加竹葉七片。主蜜一匙。煎五分服。)
汪 庵曰:連翹薄荷竹葉。以升散於上。梔芩硝黃。以蕩滌於下。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加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緩之也。張潔古減硝黃加桔梗。使諸藥緩緩而下。留連膈上。頗妙。
治產後心腹絞痛欲死。或血迷心竅。不省人事。或胞衣不下。○並治心痛血滯作痛。
失笑(散)。蒲黃及五靈。(蒲黃五靈脂等分。生研。每服三錢。酒煎服。名失笑散。)暈平痛止積無停。山楂二兩便糖入。獨聖功同更守經。(山楂二兩。水煎。用童便砂糖調服。名獨聖散。)
吳於宣曰:五靈脂甘溫走肝。生用則生血。蒲黃辛平入肝。生用則破血。佐酒煎以行其力。庶可直抉厥陰之滯。而有推陳致新之功甘不傷脾。辛能散瘀,則瘀痛惡寒發熱昏暈胸膈滿悶等症悉除。直可一笑置之矣。至於獨聖散獨用山楂一味。不惟消食健脾。功能破瘀止兒枕痛。更益以砂糖之甘。溫中而兼逐惡。童便之鹹。入胞而不涼下。相得而相須。功力甚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