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高武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 ,故灸 者,亦從北方來。
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陷下則灸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經絡堅系,火所治之。
灸寒熱之法,先灸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撅骨,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趾次趾間灸之, 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動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
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
王臟癰發,四五日逞灸之。
犬嚙,犬所嚙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當灸二十九處。
傷食灸之。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
背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間,心俞在五焦之間,鬲俞在七焦之間,肝俞在九焦之間,脾俞在十一焦之間,腎俞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其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武按︰血氣形志論、及遺篇刺法論,並載五臟俞刺,而此雲可灸不可刺。故滄州翁謂《素問》非出於一時之言,非成於一人之手。焦當作椎。又按︰華陀傳彭城樊阿皆從陀學,凡醫咸言背及胸臟之間,不可妄針,針之不過四分,而阿針背入一二寸,巨闕胸臟乃五六寸,而病皆瘳。是知《素問》立言致謹之道,而明醫縱橫變化,不拘於常法,而卒與法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