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李子毅
小兒赤游丹毒,雖有十種,皆由心火內盛,熱與血搏。或起於手足,或發於頭面胸背,游移上下,其熱如火,痛不可言,赤如丹砂,故名丹毒。自腹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入腹者難治。療此症者,其法必先用表藥,以解熱毒,方可搽敷。若遽用藥搽,便氣無所洩,而入於裡,傷人者多矣。
小兒丹毒,一歲以上者,易治。未周歲者,難治。
有因驚後而發丹者,此毒氣由內出外,易治。有先發丹而後驚者,此毒氣由外入內者,多死不治。
一從頭項起著,名飛灶丹。
二從頭上起者,名走灶丹。
三從面上起者,名鬼火丹。
四從背上起者,名天火丹。
五從兩手起者,名天灶丹。
六從兩脅起者,名水丹。
七從臍起者,名葫蘆丹。
八從兩腳起者,名野火丹。
九從兩腳背起者,名煙火丹。
十從陰上起者,名胡漏丹。
飛灶丹:先用蔥白取自然汁搽。
走灶丹紅腫痛:用赤小豆末,雞子清調擦。
鬼火丹:用伏龍肝、雞子清調搽。
天火丹:用桑白皮末,羊脂調搽。
天灶丹:用柳木燒灰,水調搽。
水丹:用生鐵銹末,豬油調搽。
葫蘆丹:用檳榔末,米醋調搽。
野火丹:用乳香末,羊脂調搽。
煙火丹:用豬槽下土,清油調搽。
胡漏丹:用屋漏處的土,羊脂調搽。
以上十種丹毒,俱先服防風升麻湯,以解其熱毒。次用蜞針法,以去其毒血,如無蜞針,用砭針法,然後用救急法。
升麻、防風、山梔仁、甘草、麥冬(去心)、荊芥穗、木通、葛根、薄荷葉、玄參、連翹、牛蒡子。便秘者加大黃,水煎服。
用水蜞[44]數條,放於紅腫處,令吃出毒血,立癒。
用磁瓦片,打成尖鋒,以筷子夾定紮住,連刺令出惡血。
取灶心對鍋底焦土,研末,以新汲水調搽,乾則易之。
小兒丹毒,腹脹,氣喘,悶亂,不乳,反驚搐者,皆不可治。
小兒生後,百日之內,半歲以上,忽兩眼胞紅暈微起,面青黯色,夜則煩哭,或臉如胭脂,此因伏熱在內,發之於外,初則滿面狀如水痘,腳微紅而不壯,出沒休息無定,次至頸項,赤如丹砂,名為驚丹[45]。以三解散治之。
人參、防風、天麻、鬱金、茯神、白附子、大黃、黃芩、僵蠶、全蝎、枳殼、薄荷葉、粉草、赤芍,燈心引。
小兒驚風後,風從氣行,血從氣使,毒氣蓄於皮膚,流為腫毒,多在腮頰、耳根間,成癰成癤,謂之毒風。宜內服當歸百解散,外用拂毒散敷之。
當歸、赤芍、大黃、川芎、升麻、薄荷葉、干葛、麻黃、黃芩、甘草、枳殼、皂角刺,蔥萎引。
半夏一錢,貝母、大黃、樸硝、五倍子各二錢半。
共為末,淡醋調敷患處,乾則易之。
小兒或因跌僕,刀斧破傷皮膚,風邪侵襲傷處,發此謂之破傷風。宜內服疏風活血散,外以紫金丹塗之。
疏風活血散
當歸、生地、川芎、赤芍、荊芥、防風、甘草、紅花、蘇木。水煎服,入酒少許。
西 江 月
小兒赤遊丹毒,雖有十種原根,皆由心火熱多深,上下遊移不定,
其色澤如丹石,故稱丹毒之名,治法方冊甚分明,全在醫家體認。
小兒流丹最毒,十種發出不同,自上而下莫至胸,上下至腎可慟,
半周之內休見,滿周病此宜攻,蜞針的的有神功,內解外敷兼用。
內解歸梢赤芍,羌活荊芥防風,升麻甘草地黃通,竹葉玄參煎用。
外用益元敷貼,更加寒水相同,三朝五日急相攻,驚搐靈丹如夢。
治丹用功次第,從頭一一舖陳,解表下毒藥先行,次用蜞針吮進。
若是蜞針不便,須臾急用砭針,然後塗藥救孩身,此法前人已定。
捷法先須解毒,或將利藥疏通,初起塗敷莫胡攻,毒入於裡遏壅。
解毒無價散子,防風升麻湯同,利藥靈應有神功,只在醫人善用。
經驗治丹妙法,而今說與後人,先將靈應滌病身,下後才施塗潤。
田螺搗餅敷貼,或用水調灶心,又將南星大黃停,芒硝研勻水浸。
烘熱衣與兒,火丹遂成之。芒硝寒水石,青黛石膏奇。赤痣因何起,
胎中受熱多。原來無大害,不必請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