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清 沈金鼇


卷四 大小二便

蓋聞二便。均司於腎。元陽上蒸。肺脾符吻。脾腐水穀。大腸導引。大便通調。登圊勿窘。肺主化原。膀胱氣醞。小便通調。無須堅忍。二便自利。惟腎無損。若夫閉澀。各有其本。傷暑傷寒。風熱相等。驚癇客忤。疳積可憫。類皆煩熱。燥渴引飲。二便秘結。乃其兼症。原其所由。哺乳失準。酸鹹凝滯。甘甜食並。腸胃風壅。心胸癖梗。水穀不行。氣脈如捆。三焦熱焚。臟腑毒蘊。治之之法。疏導為穩。至於癃淋。陰莖諸 。腸頭癢痛。癰毒高墳。尿血腸紅。一切宜審。二便病除。陰陽分畛。

大便不通原由症治

王肯堂曰:百問云。小兒大便秘。乃是肺家有熱在裡。流入大腸。以致秘結不通。乃實熱也。當以四順清涼飲加柴胡。熱甚者。加山梔、黃芩流利之。其表裡俱熱者。面黃頰赤。唇燥口乾。小便赤澀。大便焦黃。無汗者。先解表。宜柴胡散汗之。解後大便秘。或肚疼者。以清涼飲、大柴胡湯、承氣湯皆可下之。積熱者。神芎丸尤妙。

小便不通有陰閉陽閉癃閉

曾氏曰:小便不通。有陰陽二症。陰閉者。為冷濕乘虛入裡。因而不通。以白芍藥東加南木香。及用炒鹽熨臍四圍。陽閉者。因暴熱所逼。澀而不通。又有癃閉。乃五內氣虛。受熱壅滯。宣化不行。非澀非痛。但閉不通。腹脹緊滿。宜木通散、玉露飲。

薛己曰:東垣云。小便不利。有在氣在血之分。在氣分者。病居上焦。必渴。肺中有伏熱。水不能生。絕小便之源也。法當淡滲。能泄肺中之熱。而滋水之化源。在血分者。病居下焦而不渴。熱蓄膀胱。是熱澀其流。而溺不泄也。須用氣味濃。陰中之陰藥治之。

諸淋皆由腎虛

巢元方曰:諸淋症。皆腎虛所致。腎與膀胱為表裡。至水下入小腸。通於胞。行於陰。而為溲。腎氣通於陰。下流之道也。淋有五。曰膏淋。小便有肥脂似膏。浮在上。此腎虛不能製其肥液而下行也。曰冷淋。先戰栗而後小便。此亦腎虛而下焦受冷。冷氣入胞。與正氣交爭。故小便澀而戰栗。曰熱淋。下焦有熱。熱氣傳於腎。流入於胞。其溺黃多而澀。間有鮮血。曰血淋。熱之極也。心主血。外行經絡。內行臟腑。熱盛則失其常道。心與小腸表裡。故下流入胞。為血淋。曰石淋。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腎為熱所乘。遇小便則莖中痛。不得流利。痛引小腹。則沙石從小便出。甚至寒痛。令人昏悶。遍身有汗而後醒也。並以局方五淋散。下龍腦雞蘇丸。自愈。

遺尿有寒熱異因

劉完素曰:遺尿不禁者。為冷。腎主水。膀胱為津液之腑。腎與膀胱俱虛。而冷氣乘之。故不能拘製其水。出而不禁。謂之遺尿。睡中自出者。名尿床。此皆腎與膀胱俱虛。而挾冷所致也。以雞腸散主之。亦有熱客於腎部。干於足厥陰之經。廷孔鬱結極甚。而氣血不能宣通。則痿痺而神無所用。故液滲入膀胱。而旋溺遺失。不能收禁也。

尿白

薛己曰:小便如泔。或良久變白。亦有脾虛食積。濕熱下注者。先用茯苓散五七服。次用四味肥兒丸。

王肯堂曰:小便初出微赤。良久白濁者。乃熱疳之邪也。初出黃白。久白濁者。乃冷疳之候也。冷者益黃散。熱者牛黃丸。冷熱兼者蘆薈丸。純下白濁者。濃朴丸。

陰腫疝

巢元方曰:諸筋會於陰器。邪客於厥陰、少陰之經。與冷氣相搏。則陰囊腫痛而引縮。經中雖分四症。曰腸 、氣 、水 、卵 。然小兒患此。若治之不早。則成痼疾。如腰曲腹痛。冷汗自出。而陰囊二子吊縮入腹。痛止方出。名曰內吊。用勻氣散及金鈴散。

曾氏曰:有陰莖全縮不見。有陰囊光腫不痛。此因肝腎氣虛也。宜金鈴散、勻氣散。蓋筋遇寒則引縮。遇熱則弛張。故三因用法。以寬小腸氣疏風為治。然小兒此症。多因坐陰冷之處。及感風濕而得。用當歸散加檳榔、蒼朮。水薑煎服。有外腎無故而膚囊腫大。不燥不痛。光亮如吹。此氣虛所致。宜三因家韭子丸、勻氣散。一症外腎膚囊赤腫通明。及女兒陰戶腫脹。乃心熱之所傳。皆以木通散、導赤散為治。間有啼叫怒氣閉系於下。結聚不散。加以水竇不行。以致陰腫核腫者。宜桃仁丸。小兒狐疝。氣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者。此名偏墜。以蜘蛛十四個炒焦。桂枝五錢。共為末。每服八分。日再。酒調下。蜜丸亦可。外敷黑散。

尿血

錢乙曰:溺血者蓋心主血。與小腸相合。血之流行。周遍經絡。循環臟腑。若熱聚膀胱。血滲入脬。故小便血出也。

薛己曰:熱入大腸。則大便下血。熱入小腸。則小便出血。小兒多因胎中變熱。或乳母六淫七情。濃味積熱。或兒自食甘肥積熱。或六淫外侵而成。小便出血者。實熱。清心蓮子飲。虛熱。六味地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