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清 沈金鼇


卷二 癇痙

仆地作聲。醒吐●涎。異於驚病。命之曰癇。小兒惡候。癇其一焉。所以然者。氣骨不堅。臟腑尚弱。血脈未全。乳哺失節。客氣相干。惟風驚食。乃癇之原。風屬外感。驚屬內緣。不內不外。食所是專。蓋此三因。三癇各纏。別其經絡。脾與心肝。然古癇症。稱有五端。五臟配合。六畜殊看。一曰馬癇。馬叫連連。此其所屬。心火熬煎。二曰羊癇。羊叫綿綿。此其所屬。肝風作愆。三曰雞癇。雞鳴關關。此其所屬。肺部邪干。四曰豬癇。豬叫漫漫。此其所屬。右腎病傳。五曰牛癇。牛吼 。此其所屬。脾土濕湮。應聲而發。俱各仆顛。心則面赤。吐嚙舌尖。肝則面青。手足掣攣。腎則面黑。體直尸眠。肺則面白。驚跳頭旋。脾則面黃。四肢緩癱。古人分辨。若是班班。然諸癇症。莫不有痰。咽喉梗塞。聲出多般。致疾之由。驚食風寒。血滯心竅。邪犯心官。隨聲所發。輕重斷聯。雖似六畜。詎竟確然。奚分五臟。附會戔戔。 通心主。血脈調宣。豁痰順氣。治法真詮。醫者識此。慎毋改遷。癇為心病。痙乃肝 。風邪所襲。太陽最先。肝風內煽。相與招延。內外風合。強直難扳。角弓反張。發則如弦。不搐不搦。目惟上觀。有剛有柔。悉心以探。大約氣虛。病根內拴。兼痰挾火。病勢難安。治痙之法。其旨甚元。搖頭噤口。相類為緣。乘脾合膽。區別其間。

癇痙之分

張元素曰:身軟時醒者為癇。身反張。強直如弓。不時醒者為 。十無一生。 與痙。亦驚風之屬。

陳藏器曰:驚癇。即急驚之症。但驚癇發時。仆地作聲。醒時吐涎沫。急慢驚。俱不作聲。不吐沫也。

楊士瀛曰: 者。手足冰冷。痙者。舉身強直。 痙本一病。當以陽剛陰柔別之。剛者無汗。柔者有汗。其症肢體強直。腰身反張。甚於風癇。大抵不治。癇者。卒然暈倒。目瞪流涎。神氣鬱勃。四肢搐搦。沉默昏憒。似死似生。其聲惡叫。過後惺惺。治法惟以驚風食三種。陰陽二症。別而治之。如驚癇者。恐怖積驚而發。啼叫恍惚。宜定魄丸、沉香天麻湯。風癇者。風邪外襲。先屈手指。如數物乃發。宜追風祛痰丸。食癇者。乳食時遇驚停積。或成癖。或大便酸臭。宜紫霜丸。始也身熱。抽搐啼叫。是為陽癇。易治。宜龍腦安神丸。始也身無熱。手足清冷。不抽掣。不啼叫。是為陰癇。難治。宜引神歸舍丹。因急驚成癇。宜三癇丹。因慢驚成癇。宜來複丹。取利。胎中受驚成癇。宜燒丹丸。癇病方萌。耳後高骨間。必有青紋紛紛如線。見之。急用爪破。須令血出啼叫。尤得氣通。更易效也。

薛己曰:錢云。角弓反張者。由風邪客太陽經也。足太陽主周身之氣。其脈起於目內 而行。肝屬木主風。所以風邪易侵也。夫小兒皮膚未密。外邪易傷。肝為相火。其怒易發。若身反張強直。發熱不搐者。風傳太陽也。宜人參羌活湯。丹溪云。痙比癇為虛。宜帶補。多是氣虛有火兼痰。用人參、竹瀝治之。不用兼風之藥。此論實發前人所未發。前輩雖云十無一生。蓋未嘗有此法施於人也。

陰陽二癇

史演山曰:陽癇者。因感驚風三次發搐。不為去風下痰。則再發。曰三次者。或一月。或一季。一發驚搐。必經過三度。故曰三次。非一日三次也。所謂驚風三發即為癇者是也。其候身熱自汗目上視。嚼沫切牙。手足掣搐。面紅紫。脈皆浮數。以白解散加五和湯疏解。下痰用水晶丹、半夏丸。陰癇者。因慢驚後去痰不盡。痰入心包而得。四肢逆冷。吐舌搖頭。嚼沫。牙關緊閉。不甚驚搐。作啼。面色或白或青。脈沉微。治以固真湯。調寬氣飲和解。

王汝言曰:癇。小兒之惡候也。蓋小兒血脈不斂。氣骨不聚。為風邪所觸。為乳哺失節。停結癖積而得之。其候神氣怫郁。瞪目直視。面目牽引。口噤流涎。肚腹膨脹。手足掣搐。似死似生。或聲或啞。或項背反張。或腰脊強直。但四體柔弱。發而時醒者為癇。若一身強硬。終日不醒者。則為痙症。不可不辨。

風驚食三癇

王肯堂曰:全嬰方云。風癇因將養失度。血氣不和。或濃衣汗出。腠理開舒。風邪入之。其病在肝。肝主風。其症目赤面青發搐。宜琥珀散、驅風膏、大青膏。有熱。四順飲。退後與利驚丸下其痰涎。驚癇因血氣盛實。臟腑生熱。或驚怖大啼。精神傷動。外邪入之。其病在心。心主驚。其症忽然叫聲發搐。宜琥珀散、鎮心丸。有熱。四順飲。利驚丸下之。不生別病。食癇其病在脾。脾納食。其症噯吐 氣。即發搐。此症或大便酸臭。紫丸子下之。以上三症。大同小異。並屬陽也。各目睛翻斜。手足潮搐。或作豬聲。發過即瘥。皆十生一死。

五臟癇

薛己曰:面赤目瞪。吐舌嚙舌。心煩氣短。其聲如羊。曰心癇。面青唇青。兩眼上竄。手足攣掣。反折。其聲如犬。曰肝癇。面黑目振。吐沫。形如尸。其聲如豬。曰腎癇。面如枯骨。目白反視。驚跳反折。搖頭吐沫。其聲如雞。曰肺癇。面痿黃。目直腹滿。四肢不收。自利。其聲如牛。曰脾癇。五癇通用五色丸為主。參以各經之藥。

王肯堂曰:按千金敘六畜癇。無五臟之分。錢氏始分之。而無馬癇。曾氏謂初發作羊犬聲者。咽喉為風痰所梗。聲自如此。其理甚明。言六畜者。強名之耳。故丹溪謂於經既無所據。而治法亦未有五者之分。所以不必分五也。

癇症治法

劉完素曰:大抵血滯心竅。邪氣在心。積驚成癇。通行心經。調平血脈。順氣豁痰。乃其要也。假如小兒有熱有痰。不欲乳哺。眠睡不安。常常驚悸。此皆發癇之漸。即以紫霜丸導之。時間量與此丸。減其盛氣。則無驚風癇釣之患。諸癇發不能言者。蓋咽喉為氣之道路。風傷其氣。以掩聲音道路之門。抑亦血滯於心。心竅不通所致耳。南星炮為末。豬膽汁調和少許啖之。極效。若錢氏五癇丸、南星散。以菖蒲湯調下。治癇之要藥也。

諸癇不治症

錢乙曰:五癇甚者死。病後甚者亦死。

婁全善曰:小兒癇病。目直無聲。目睹不轉。眼生白障。唇黑眼慢。瞳人瞬動。目間青黑。面青指黑。口出涎沫如白膿。口噤肚脹不乳。喉如牽鋸之聲。多睡不乳。身熱下血不乳。身體痿軟不醒。腹內虛鳴。痞逆而痛。吐利不止。汗出壯熱不休。臥久不寢。身體反張。大人脊下容一手。小兒脊下容一指。並不治。

痙必拘攣

張渙曰:小兒痙病。所受肝風。怯弱。致筋脈攣縮。兩手拳。伸展無力。是名拘攣。宜薏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