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 清 羅美 |
虛實者。百病之定體。所謂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二者而已。然而標本逆從之治。皆起於此。不可無緩急有無之辨。以進求其詳也。緩急者。察虛實之緩急也。無虛則急在邪氣。多虛則急在正氣。微實則雖治實而當固守根本。微虛則雖治虛而當兼防不測。有無者。察邪氣之有無也。表裡臟腑。邪有所居。永得其本。而直取之。是有為。邪之實也。情欲傷內。勞倦傷外。非邪似邪。病在元氣。而明辨之。是無為。真之虛也。苟不審此。以逆為從。以標作本。傾人命矣。
虛有脈象。岐伯曰:氣虛。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人之元本。主在元氣。而元氣之主在肺。故氣虛則肺虛。肺虛而一身之元氣。無不皆虛矣。虛則必見氣逆。其氣逆者。足寒也。人之陰陽。其氣皆起於足。若足寒則陽不足而陰乘之可知矣。凡虛宜以此為斷也。
有重虛者。經曰、脈虛上虛尺虛。是謂重虛。脈虛者。不象陰也。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 然。重虛蓋謂陰陽兩虛。故引此條為兩虛之榜樣。其一在脈。而雲不象陰者。脈出於陰分之營。營衰則神脫。神脫則不能如五臟應四時之象。其不應時而回應病。甚至不應病而又不應時。則全失其陰象矣。故曰:不象陰也。其一在上。即謂肺虛。肺虛則氣逆。恆見之上而脈氣不定。故言無常。其一在尺。尺腎脈也。腎主骨與精。所以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今行步然。將根本傾撥。不能立矣。占虛者以此三事。所謂虛者盡此矣。
內經言百病之生。皆有虛實。皆生於五臟。而必皆見於神氣血肉志凡五者。至於邪之入。亦即此五者而診其先後次第焉。凡根本虛實。與邪入虛實。莫不從此辨治。故心藏神者也。若有餘則笑不休。不足則悲肺藏氣者也。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肝藏血者也。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脾主內以為形也。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腎藏志者也。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此其有餘。所謂邪氣盛則實。此其不足。所謂正氣奪則虛也。至若風邪之猝入。亦必先犯此五者。而自其形層次第以入之。仲景分六經以治傷寒。稟此法也。是以經於邪入之。又每曰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見邪必自外而入。不遽內並也。故曰:邪客於形。則洒淅起於毫毛。以未入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夫心部於表。腎部於裡。自神至腎。所部有表裡之分。方邪客之洒淅起毫毛。則神先覺。是故命曰神微。次則入皮膚。皮膚微病。犯肺之氣矣。命曰氣微泄。又次則邪入孫絡。孫絡外溢。犯肝之血矣。所謂動其營也。故曰維有留血。又次則邪犯肌肉。肌肉蠕動。此犯在分肉之間。脾之所主矣。命曰微風。又次骨節有動。則邪入經而動骨節。惟志覺之。所謂動志也。邪入乃深矣。然所謂神先覺者。愴然淒然。不快不樂之謂。所謂氣者。畏寒畏風之類。所謂血者。翕翕發熱之類。
所謂形者。轉輾疼痛之類。所謂志者。煩而不安之類。皆邪之次也。內經按次五層以針法。循次五治。豈非後世所謂表法解法耶。觀其虛實。則五臟之有餘不足如彼。循其治法。則形層之淺深次第如此。後之治邪。思過半矣。有相並之虛實。陰陽相傾。氣血以並。氣亂於衛。血逆於經。氣血離居。一實一虛。所以然者。血氣喜溫而惡寒。寒則留滯。溫則消散。此相傾以並之因也。故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是以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如血並於陰。氣並於陽。為驚狂者。血並陰。是重陰也。氣並陽。是重陽也。重陰者顛。重陽者狂。故為狂驚。血並於陽。氣並於陰。為炅中者。陰在表則陰內虛。陽在裡則陽內熱。故為炅中。炅。熱也。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者。血並上則陰邪抑心。故煩惋。氣並下則火動於肝。故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神亂而喜忘者。血並下則陰氣不升。氣並上則陽氣不降。陰陽離散。故神亂而喜忘。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複反則生。不反則死。蓋血與氣相失則為血虛。與氣相並則為實。至夫氣血並走於上則上實下虛。下虛則陰脫。陰脫則根本離絕。下厥上竭。是為大厥。所以暴死。若氣極而反。陰可漸回。一去不反。不能生矣。此相並之大概也。
有外感內傷之為虛實者。邪生於陽。得之風雨寒暑。此生於外也。為外感。邪生於陰。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此生於內也。為內傷。外感多有餘。內傷多不足。然有內傷而致外感者。則虛中微實。外感而仍內傷者。則實處多虛。此中之虛實。固當細辨。而要即外感內傷。亦各自有虛實。如風雨傷人。客毛滿絡。極於分腠。其脈堅大。此則為實。而寒濕之傷人。必傷衛氣。致皮膚不收而縱緩。肌肉堅緊而削瘦。營澀脈中。衛去脈外。此則為虛。又如內傷之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陰虛於下。而陽邪湊之。此則為實。然實因於虛。則實為假實也。若夫喜則氣下。悲則氣消。下與消則脈空虛。或因飲食寒氣薰滿。則血澀氣去。此則為虛。此外感內傷之大概也。
有主乎虛實之大要者。其一在氣。人之元氣。所以充形而統血。故氣實則形實。氣虛則形虛。若形氣相反。則偏實偏虛之病生矣。其一在穀氣。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所謂食入於陰。長氣於陽者也。五臟六腑。皆已受氣。谷之謂矣。其一在脈。脈為血之府。脈實血實。脈虛血虛。常相應也。而時有反者。岐伯曰:氣盛身寒。此謂反也。氣虛身熱。此謂反也。夫氣盛為熱。虛為寒。今反寒反熱。此陽內鬱而陰外襲。陰內虛而邪外盛。皆形氣之相逆。故謂之反也。又其反者。谷入多而氣少。穀不入而氣多。一則二陽有餘。三陰不足。一則邪並肺胃也。又其反者。脈盛血少。脈小血多。
一為陽實陰虛。一為陽虛陰實也。
有診虛實之大概者。氣充滿於內。所為氣入。實也。氣滿泄於外。所謂氣出。虛也。氣為陽氣。實則陽實。必熱也。虛則陽虛。必寒也。此虛實寒熱之見於氣者。可診矣。
五實五虛。以決死生。何謂五實。脈盛皮熱腹脹及前後不通悶瞀。是也。何謂五虛。脈細皮寒氣少及前後泄利飲食不入。是也。備此者皆死。而有不死者。粥漿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