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 清 羅美 |
經云、微妙在脈。不可不察。今察脈之精。莫過內經。內經於診法甚詳。於脈法甚約。自叔和脈經興。而脈象繁為二十四。撰出七表八裡九道之名。以為診脈之法。莫盡於此。不知名象愈繁。診道愈莫準。將求精而愈失之也。夫脈為胃氣之本源。其陰陽精要。即相為對待。相去懸絕之間。而有甚精之察。固不必多名象以求之也。且診脈求病。求其為病之表裡虛實寒熱順逆而已。故內經設脈。止於浮沉緩急大小滑澀八脈。特於對待微甚懸絕。著其相去之三等。而脈之情變已察之極精。及仲景又兼以陰陽著脈為十。以浮大滑動數為陽。沉弱澀弦微為陰。而察陰陽之法。莫過於此。於是診脈之精。至此大備。何以言之。人之先天稟於陰陽。而陰陽複生於胃氣。唯谷神興。而營氣足。故脈行焉。中涵先天四時五臟之正。而養於胃氣。以微見其間。是以脈常有神。而可診以陰陽逆從之法。而陰陽逆從之法。必首診其胃氣。以及五臟四時。診胃氣者。診其力。診五臟者。診其神。診四時者。診其順。何謂力。胃之在三陽搏而勿浮。在三陰搏而勿沉。其為洪圓有力。而陰陽兩和。是平胃脈也。四至而閏以太息為五至。於何有病。此謂有力。若胃氣衰耗。則必先見不搏而浮沉矣。何謂神。五臟以五神而主五行。則恆見微弦微鉤微 微毛微石之平衡。所謂藏真也。此謂有神。過則相凌。弱則受克。而臟神失。再過則真藏現矣。何謂順。五臟以胃氣各自主時而奉天令。故春肝夏心秋肺冬腎。如天之被物生長化收藏。以一旺主時。而群藏從。毋得以錯迕爭見者。此謂以順反順則為逆矣。逆時則逆藏。並逆胃矣。是三者病本之診也。於是審其陰陽以別柔剛。而知其逆順之所在。是以別於陽者。知病起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此診之大源。不可不知也。嗣是乃有相去之三診。則並於其病情而知之。一法為對待。如浮沉緩急大小滑澀。各為對待。皆兩不相侔。判然可識者也。一法為微甚。從對待而推之。或甚浮微浮。甚沉微沉之過不及。可以從容而知之也。一法為懸絕。如太過之三倍四倍。不及之迥絕絕無之殊。此為關格。真藏出見。脈可察而辨也。辨其對待。以察生克。辨其微甚。以察間甚。辨其懸絕。以察死生。而又參仲景之陰陽十脈。合而察之。前三法為經。後四法為緯。不待多脈之名象。而死生順逆之機。燎若指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