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清 羅美


卷之一 人道部

六腑說

六腑皆以出入名陽。而有重輕之別。其得與於三陽者。唯陽明胃。與少陽膽。連及三焦。他若大小腸膀胱。皆使器傳道受盛之官。不得列於陽數。其以六腑名者。以其同為形臟。同有出入。故名之耳。後學不察。以為生人之陽在此。而加諸五臟之上。以經絡表裡之故。遂從而夫妻之。此大謬不然。試明之。夫陽明胃能合於二陽者。以胃為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以養五臟氣。是以五臟六腑之氣。皆出於胃。而即為五臟之藏耳。五臟不得胃氣。則不能至於手太陰。與胃氣。腎能為營衛周身臟腑之主。而其脈同變見於氣口。故陽明獨得列一位於五陰之間。本經曰:氣口亦太陰也。診胃氣者。亦得以右寸與關上。當肺氣寧靜。而右寸獨盛者。此胃脈之盛也。且胃腑之位。為兩陽合明。其經屬相火。夏氣當乎二陽。經為二陽為衛。二陽為維。以其氣用之大也。知氣用之大。則知陽明之大矣。次則少陽膽。膽列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又指為中精之腑。則其所主已異乎形臟。而其腑之氣。直得先天甲氣。而起於少陰。發於厥陰。是二陰之真精所生。以為一陽之妙也。經曰:少陽連腎。腎上連肺。夫少陽起於夜半之子。為腎之天根。其氣上升。以應肺之治節。是所謂中和。極通之上下。故得游行於三焦。而即三焦之所治。以致用於陽明。凡諸腑臟不得此氣。則不能以為和。是膽之為用。能起九地。而升其地德。亦能出三陽。而布其天德。不止為中正之官。五神之決斷。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經之所謂謂此也。要其為腑。雖微有出入。勞則有之。而其體則獨居於清靜之腑。以沖和之氣。溫養諸臟。故有中精之目也。若膀胱者。其邪雖大。而其本則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待氣化而後能出。夫州都之下邑。絕遠京師。且津液必待化而出。則膀胱之為器。絕不得與諸陽並。而其經反納太陽者。以太陽起於少陰。今歸之以陽。故借納之於此也。其實太陽為三陽之主。為經為父。膀胱雖其本臟。而要不得竟以為父之太陽目之也。後學不詳本經。皆謂膀胱為太陽寒水。以主寒令。豈知六氣寒水之所主。本為少陰腎。人身太陽之經。實非寒令。而膀胱之水。亦非寒水也。二腸者。受盛傳化之官。為胃之器使。亦供役動用之物耳。其腑無靈。其經亦非當陽之用。要以營氣之隧道與心肺相接。故經絡得與心肺為表裡。非曰此二物能與心肺為互用也。脈經以其絡列寸口心肺之上。其說遺誤後學。莫此為甚。夫心肺為陽。在上主諸關前。以主夏秋。此豈可使二腸當之。即脈經偽揆種種。竟無二腸脈狀。知其無以加心脈之浮大。肺脈之浮澀。而別撰二腸絡矣。經又曰: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出入者也。此皆至陰之類。通乎土氣。內經明指其陰。叔和以其為陽。讀書無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