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馮楚瞻
《經》曰︰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又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總之,頭為諸陽之首,以象天,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會於頭,為至清至高之處,故為天象,謂之元首,言其至尊,不可犯也。凡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以為常度,則無頭痛之患。若外因風寒霧露之觸,內因痰火濕熱之熏,痛由起矣。至於真頭痛者,其腦盡痛,而手足寒,且青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蓋四肢為諸陽之本,痛盡腦而寒至節,則元陽虧敗,氣血虛極,陰邪真中髓海於泥丸宮中,非藥所能愈,蓋其根先絕也。書又曰︰腦為髓海,受邪則死,灸百會穴,猛迸大劑參附,亦有生者焉。
頭痛頭風,非二証也,在新久去留之分耳。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卒然而至,易於解散速安也;深而遠者,名頭風,其痛作止不常愈後遇觸複發也。手足三陽之脈,皆上循於頭,為諸陽之會,六陰脈至頸而還,惟厥陰上入吭嗓,連目系出額,故當於七經辨之,屬痰者,居多,然有風寒濕熱火痰,及氣虛血虛,食郁瘡毒之別,皆能傷於脈道而為病也。傷於太陽則在後,陽明在額,挾鼻與齒,少陽兩角,厥陽屬巔頂,而多吐涎,須尋風尋火,在氣在血,晰其虛實表裡,而便得病情矣。
《經》之論頭痛,風也、寒也、虛也。皆六氣相侵,與真氣相搏,經氣逆上,乾於清道,不得營運,壅遏而痛也。天氣六淫之邪,人氣五賊之變,皆能相害,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經絡,與氣相搏,郁而成熱,脈滿而痛。若邪氣稽留,脈滿而氣血亂,則痛乃甚,此實痛也。寒濕所侵,真氣虛弱,雖不相搏成熱,然邪客於脈外,則血泣脈寒,卷縮緊急,外引小絡而痛,得溫則止,此虛痛也。因風痛者,抽掣惡風;因熱痛者,煩心惡熱;因濕痛者,頭重而天陰轉甚;因痰痛者,昏重而欲吐不休;因寒痛者,絀急而惡寒戰栗;氣虛痛者,惡勞動其脈大;血虛痛者,善驚惕,其脈芤。頭痛自有多因,古方必兼風藥者,以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升上者也。在風寒濕者,固為正用,即虛與熱者,亦假引經,且散其抑遏也。若疏散太過而痛,及服辛散而反甚者,不防用酸收以降之。若年衰氣弱,清氣不能上升,而濁陰犯之,以作痛者,宜升陽補氣而自愈。若血虛之頭痛,必處眉尖後,近髮際而上攻頭目,宜用芎歸養血而自愈。然新而暴者,但名頭痛,深而久者,名為頭風。頭風必害眼者。
《經》所謂東風生於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竅,肝風動,則邪害空竅,且由精髓腦之不足,而外邪易於以深入也。
厥頭痛者,手三陽之脈,受風寒而伏留不去,上乾於頭,其氣不循經隧而逆行,故名曰厥。
久頭痛病,略感風寒便發,而至塞目重綿濃帕包裹者,此屬郁熱。本熱而標寒,世人不識,率用辛溫解散之藥,暫時得效,誤認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郁熱,毛竅常疏,故風寒易入,外寒束其內熱,閉逆而為痛,辛熱之藥,雖能開通閉逆,散其標之寒邪、然以熱濟熱,病本益深,惡寒愈甚矣。惟當瀉火涼血為主,佐以辛溫散表之劑,以從治法治之,則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蓋火性炎上,其痛發劈,有可吐者,有可下者,東垣曰︰濕熱在頭而痛者,當以苦吐之,如瓜蒂散、濃茶之類是也。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有屬於風者,有屬於寒者,有屬於半寒為偏頭痛者,有屬於濕者,有屬於火鬱者,有屬於外感有餘,有屬於內傷不足,傷食傷酒,種種症候,皆以頭痛,總由清陽不升,濁陰上犯也。
感冒頭痛,宜防風、羌活、 本、白芷,即所謂新沐中風為首風。風熱在上頭痛,宜天麻、蔓荊子、台芎、酒製黃芩。肥白人頭痛,是氣虛,宜黃 酒洗生地、南星。形瘦蒼黑之人頭痛,是血虛,宜當歸、川芎、酒黃芩之類。太陽頭痛,惡風寒,脈浮緊,其痛在巔頂,與兩額角,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為沖頭痛。少陽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其痛連耳根,柴胡黃芩為主。陽明頭湧,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其痛連目 ,鼻乾齒頰目疼,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或痰癖,脈沉緩,以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厥陰頭項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以吳茱萸湯主之。然太陰、少陰,有身熱而無頭痛,厥陰有頭痛而無身熱,若身熱又頭痛,屬陽經也。血虛頭痛,連魚尾相連者,當歸、川芎為主,以潤風燥經。所謂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氣虛頭痛,人參、黃耆為主,以升清陽,《經》所謂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頭為之苦傾是也。偏頭痛者少,少陽相火也。有痰者多,在左屬風屬火,多血虛,宜薄荷、荊齊、川芎、當歸,在右屬痰,屬熱,多氣虛,宜蒼朮、半夏、酒芩為主。若屬濕痰,川芎、南星、蒼朮為主。氣血俱虛頭痛,調中益氣湯,內加川芎三分,蔓荊子二分,細辛二分,其效如神。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以羌活附子湯主之。腎虛頭痛,即《經》所謂下虛上實,由相火上沖,氣逆上行,痛不可忍,用補中東加芎歸,或薑附理中湯。太陰頭痛,必有痰也。少陰頭痛,足寒而氣逆也。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頭,然痰與氣壅於隔中,頭上氣不得暢而為痛也。痰厥頭痛,所感不一,發時惡心,嘔吐痰水,甚則手足厥冷,吐去痰涎,其痛見減,雖由乎痰,然痰之始也,必有本,是知方者,體也,法者,用也。徒知體而不知用者弊。若體用不失,可謂上工矣,宜以白朮、半夏、天麻湯主之。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解。平人頭痛屬火與痰者多,若肥人多是濕痰,二陳加蒼朮;人瘦多是血虛與火,酒炒芩連荊防薄荷芎歸之類。巔頂痛甚,加 本酒炒升柴。東垣曰︰頂巔痛,須用 本去川芎。
頭痛不可專泥風藥愈虛其虛,使風入於腦,永不可拔。亦不可偏於逐火,使風火上乘空竅而從眼出,如腐之風火相煽,而成衣焉。諺云︰醫得頭風瞎了眼,此之謂也。
總之,頭痛、頭風,皆因清陽之氣有虧,精華之血有損,不能交會衛護於首,以致濁陰外邪犯之。若從標疏散清理,不過徒取近功。然益虛其虛,旋踵愈甚,(張)每重用八味湯,加牛膝、五味子,食前早晚服之,濁陰降,真陰生,雷火熄,真火藏,上下整肅,不惟頭病既痊,精神亦可倍長矣
頭搖者,本屬於風,實因於火,《經》所謂︰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木得風則搖動,乃肝經火盛,而生虛風也。故高年病後辛苦,人多犯之,因氣而虛,而火犯上故動也。是以小兒有病搖頭三年不止者,以河車入常服藥中而愈。
《靈樞》曰︰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浸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
眉眶骨痛有二,俱屬肝經風熱與痰,或作風痰,其治類痛風。然腦為髓海,而腎主骨,多由腎陰不能養骨髓,少以致腦,虛火起於中,寒束於外,疼之所始也。梵谷骨之處,及眉毛所生之地,皆屬本臟之精氣榮養。若其臟之精氣虧損,則其地之毫毛骨肉不榮矣。故《靈樞》曰︰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由是觀之,眉棱骨痛者,此肝血既失其養,而腎水亦不榮於骨矣。故主三年之內,有大風疾至,明其根本既拔,而外邪乘襲也。治之者,必宜滋補肝腎為主,少佐風藥,以使上達。如不知此,徒以辛熱發散為事,則陰道愈虧,益增其害矣。
東垣曰︰頭重如山,濕氣在頭也,紅豆散搐鼻取之。蓋病上頭腦,若藥攻腸胃,是誅伐無過矣。故於鼻內取之,猶物在高巔之上,必用射而得之也。
邪客三陽則痛,寒搏則筋急,風搏則筋弛,左屬血,右多屬痰,丹溪治之用二陳湯,加酒芩、羌活、紅花,服二劑而愈。有閃挫及失枕而項強痛者,皆由腎虛,不能榮筋也,六味地黃東加秦艽。
治風熱上攻,頭痛不止。
甘菊花 石膏 防風 旋複花 枳殼 蔓荊子 甘草 羌活(各一錢五分) 薑水煎服。
治頭重。
羌活 連翹 紅豆 三味等分,為末,搐鼻。
一方
治頭痛連眼痛,此風痰上攻,須用白芷開之。
川芎 白芷 防風 本 細辛 當歸 雨前芽茶(各等分) 水煎服。
治頭痛不可忍者。
元胡索(十枚) 青黛(二錢) 豬牙皂角(肥實者,刮去皮及子,二兩)
為末,水丸,小餅子,如杏仁大,用時令病者,仰臥,以水化開,竹管送入,男左女右,鼻中覺藥味至喉少酸,令病者坐,卻咬定銅鐵一個,於當門齒上,當見涎出成盆即愈。
治著濕頭痛身重,眩暈痛極。
附子 白朮 川芎 桂心 甘草 薑棗水煎服。
治氣虛頭痛,此藥升陽補氣自愈。
黃耆(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甘草(炙,七分) 白朮 陳皮 當歸 芍藥(各五分)升麻 柴胡(各三分) 細辛 蔓荊子(各二分) 川芎
水煎食後服。
治血虛頭痛。
川芎 當歸 白芍 水煎服。
一方加甘菊去心蒂。
治婦人血風,眩暈頭痛。
菊花 當歸 旋複花 荊芥穗(各等分)
為末,每服一錢,用蔥白茶末煎湯,食前溫服。
治風熱上攻,眉棱骨痛。
酒芩 白芷(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 柴胡(一錢) 荊芥(八分) 川芎(一錢二分) 羌活(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食後服。
治痰厥頭痛。
川芎 細辛 南星(各一錢五分) 半夏 茯苓(各一錢二分) 陳皮 片芩(酒炒,一錢二分) 枳實(一錢) 甘草(五分)
如挾風熱甚者,加石膏三錢,菊花一錢,薑水煎,食後服。
治產後敗血作梗,頭痛諸藥不效。
大附子一枚,釅醋一碗,用火四畔炙透,蘸醋令盡,去皮、臍,加川芎一兩,並為細末,每服一錢,茶清調下。
凡頭內如蟲蛀響,名天白蟻,用茶子細一吹鼻中。
古一婦人,患偏頭痛,鼻塞不聞香臭,常流清涕,或作臭氣,遍服頭痛藥不效,人無識此,或曰︰腦癰,但服局方芎犀丸,不十數服,忽作噴涕,突出一挺稠膿,其疾即愈。
治年久偏正頭疼,不聞香臭。
川芎 石膏 薄荷(各四兩) 朱砂(四兩,內用一兩為衣) 人參 茯苓 甘草(炙)細辛(各二兩) 犀角(生用、鎊) 梔子(各一兩) 阿膠 蛤粉(炒一兩五錢)麥冬(去心,三兩)
為末,蜜丸,彈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或二丸,食後茶清化下。
雷頭風者,結核塊於頭上而痛者是也,用茶調散吐之,次用神芎丸之下,後服消風散熱。又曰︰雷頭風者,痰結核塊,先有於頭上,隨遇而發,或勞役酒色,及食 炙動風發毒之物,或紅或腫,而痛作矣。憎寒壯熱,狀如傷寒,急則治其標,針而血出,風散火滅,痛因減去。東垣曰︰病在三陽,蓋三陽之脈,皆會於頭也。不可過用寒藥,宜清震湯治之用荷葉者,取色青而香,形仰象震,如類象形也。
所謂實者下之,能去膈上滯痰,一切熱症,除痰飲,消酒食,清頭目,利咽膈,能令結滯宣通而愈。
大黃(錦紋者) 黃芩(中枯者,各二兩) 牽牛 滑石(各四兩)
為末,水丸或蜜丸,小豆大,溫水下十丸,至十五丸,每日二服。
瓜蒂 茶葉 為末,齏汁調服,取吐。
升麻 蒼朮 薄荷 為末,每服五錢,水煎七分,燒全荷葉一個,研細調藥,食後溫服。
又曰︰前論俱以結核疙瘩,而用風藥論治,且指震為雷,恐猶未盡了,夫此病未有不因於痰火者,蓋痰生熱,熱生風,故核塊疙瘩,皆有形可征。痰火上升,壅於氣道,兼於風化,則自然有聲。輕則如蟬之鳴,重則如雷之響,以聲如雷而為名,或以其發如雷之迅速也。設如前論盡作風熱治之,恐認標而忘其本,故複附痰火一方於後。
白僵蠶(五分) 粉草(二錢) 半夏(牙皂薑汁煮,一兩) 連翹(五錢) 片芩(七錢,酒炒) 陳皮(去白,鹽煮) 桔梗(各五錢) 大黃(酒蒸九次,二兩) 薄荷葉(三錢)白芷(二錢) 天麻(五錢,酒浸) 青礞石(二錢) 為末,水法為丸,如綠豆大,食後臨臥,茶吞二錢,以痰利為度。後用清痰降火煎藥調理。
頭風白屑,肝經風盛也。大便實,則瀉青丸,虛則消風散。
外用山豆根,浸油塗之,或以乳汁調塗。
又方用白芷、零陵香各等分,為末,浸香油塗之,候三五日,篦去,二三次,永不再生。
頭眩之症,多主於痰,中風之漸也。有因寒痰、濕痰、熱痰、風痰;有因氣虛挾痰;有因血虛挾痰。夫寒痰濕痰作眩,或因外感寒濕,或因內傷生冷;熱痰風痰作眩,或因外感風暑,或因內動七情;氣虛眩暈,或因脾虛,不進飲食,或因胃弱嘔吐泄瀉,血虛眩暈,男子每因吐血下血,女子每因崩中產後。夫頭痛頭眩者,乃病之標,必治其病之本而痛方已。如產後眩暈,只補其血,脾虛眩暈,只補其氣,即所謂治其病之本也。《原病式》曰︰靜順清謐,水之德也。動亂勞擾,火之用也。腦者,地之所生,故藏陰於目,腎水至陰所主,二者,喜靜謐而惡動擾,靜謐則清明內持,動擾則掉搖散亂,故腦轉目眩也。《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此症乃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眩言其黑,暈言其轉,雖曰無痰不能作眩,亦本於氣血虛,而後痰火因之,風以感入於腦,故助痰火,而作眩暈,誠因上實下虛所致。所謂下虛者,血與氣也。所謂上實者,痰火泛上也。急則治痰火,緩則補元氣。又或因七情郁而生痰,痰因火動,隨氣上厥,此七情致虛而眩暈也。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氣虛而眩暈也。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攝榮氣,故使諸血失道妄行,此血虛眩暈也。詳其脈候,而分其端,因其端而治其本,病無不愈。總之,猶樹木根本不固,而枝葉為之動搖,縱有外觸,亦氣血兩虛,而痰濁不降也。
眩暈不可當者,以大黃酒炒為末,茶湯調下,此治痰火有餘之症也。昔有一婦,患赤白帶年餘,頭眩坐立不得,睡之則安,專治帶疾,帶愈,其眩亦安,此以証治氣血不足者也。如頭面喜暖,手按則暈定者,此陽虛也,宜補其陽。如面紅耳熱,遇煩暈甚者,此陰虛也,宜滋其陰。
治感寒濕,頭目眩暈。
甘草 川芎 附子 白朮 官桂 薑水煎服,食前服。
治氣虛頭眩神效。
人參(一錢五分) 天麻(煨,一錢二分) 當歸(一錢) 白朮(炒,二錢) 橘紅(鹽湯煮,五分)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茯神(一錢二分) 半夏(一錢) 五味子(四分) 薑棗水煎服。
治風痰上厥,眩運頭疼。
全蠍(炒,五錢) 白附子(炮) 南星(炮) 半夏 旋複花 甘菊 天麻 川芎 橘紅 僵蠶(炒) 乾薑(生,各一兩)
為末,生薑半斤,取汁,打糊丸,桐子大,煎荊芥湯下五十丸。
治婦人血風攻腦,頭旋悶倒,用喝起草,即蒼耳草也。取嫩心,不拘多少,陰乾為末,每服二錢,酒調服。
頭痛腫大如斗是天行時疫病也。
人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邪熱客於心肺之間,陽明、少陽之火複熾,且感天地四時瘟疫之氣,所以上焦壅熱不散,得犯清道,溫熱上乘,巔頂而為腫,木挾火邪而為痛,甚至潰裂,膿血複染他人,所以謂之疫癘。輕者,名發頤腫,在兩耳前後,有以承氣下之,瀉胃中之實熱,是誅代太過矣。治法不宜藥速,速則過其病,所謂上熱末除,中寒複生,必傷人命,宜用緩藥,徐徐少與,再視腫勢在於何分,隨經治之。陽明為邪,首大腫;少陽之邪,出於耳前後也,大概普濟清毒飲主之。黃連、黃芩味苦,瀉心肺熱,以為君;橘紅、玄參苦寒,生甘草甘寒瀉火補氣,以為臣;連翹、鼠粘、薄荷味苦辛平,板藍根味甘寒,馬屁勃、僵蠶味苦平,散腫消毒以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陽陽明,不得伸之郁氣,桔梗味辛溫,為丹楫不令下行,如是調治方可保全。
神治大行疫毒,大頭諸病。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各五錢) 橘紅 玄參 連翹 鼠粘子 板藍根馬屁勃 生甘草 柴胡 桔梗 僵蠶(炒,各二錢) 新升麻(七分) 人參(三錢)
為末,湯調服之。或蜜丸噙化。或有加防風、當歸、川芎。加大便硬,加酒煨大黃利之;腫熱甚者,砭法刺之。
一方有薄荷一錢,無人參。
一方
治大頭天行病,此為濕氣在高巔之土,勿用降藥。
羌活 酒芩 酒蒸大黃 水煎服。
又方
治大頭疫如神。
貫眾(三錢) 葛根(三錢) 甘草(一錢五分) 白僵蠶(一錢) 加黑豆,水煎服。
人中黃,解疫毒最妙,用甘草製造者,方見本草下。
《靈樞》曰︰手面與身形也。天寒則裂地凌冰,或手足懈墮,生而其面不衣何也?
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濃,其肉堅,故大熱甚寒,不能勝之也。
東垣曰︰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而火上,獨療其面,蓋陽明經多氣多血,又兼挾風熱上行,諸陽皆會於頭面,故令面熱如醉,治宜先為散其風熱,或以調胃承氣湯,加黃連犀角,疏下兩三行,徹其本熱,散其風熱,以升麻湯,加黃連主之。
手足六陽之經,皆生至於頭,而惟陽明胃脈之鼻交額中,入上齒中,挾口環唇,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故人之面部,陽明之所屬也。其或胃中有熱,有鬱火則面熱,升麻東加黃連。胃中有寒,則面寒,宜先以附子理中湯溫其中氣,次以升麻東加附子主之。若風熱內甚而上攻,令人面目浮腫,或面鼻紫色,或風刺癮疹隨症治之。
面黃面白鼻冷,乃陽氣大弱,宜大劑參 則附子主之。面痛為火,蓋諸陽之匯,皆在於面,而火陽也,心之華在面,而心君火也。然暴痛多由火實,久病多因血虛,蓋胃主正面,而以腸胃為市,因飲食之熱毒聚於中,則發於外,故為痛,更有過勞與飢則痛者,此中氣不足也。
髮乃血之餘,枯者,血不足也。忽然脫落,頭皮多癢,須眉並落者,乃血熱生風,風木搖動之象也。病後瘡後產後髮落者,精血耗損,無以榮養所致也。然鬚屬腎,稟水氣,故下生。陰虛陽盛,則鬚白而有光,髮屬心,稟火氣,故上生。勞心過度,則火上炎而血耗,故髮白而早落。所屬雖殊,然烏鬚黑髮,無出乎滋補精血二者而已。故《靈樞》曰︰足陽明之脈,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也。
治面熱。
升麻 葛根(各一錢) 白芷(七分) 甘草(炙) 白芍(各五分) 酒黃連(四分)生犀角末 川芎 荊芥穗 薄荷(各五分) 水煎,溫服。
治面寒。
升麻 葛根 白芷 黃耆 附子(炮,各七分) 甘草(炙) 人參 草豆蔻(各五分)益智仁(三分) 連鬚蔥頭(二莖) 水煎,溫服。
治面上熱毒惡瘡。
胡粉 黃柏(炙) 黃連(各等分) 為末,豬脂調敷。
一方治指爪爬破面皮,用生薑汁,調輕粉敷好無痕。
治面上黑 雀斑。
甘松 山柰 茅香(各五錢) 白芷 白僵蠶 白芨 白蘞 白附子 天花粉(各一兩)肥皂(二個) 綠豆粉(一兩) 防風 本 零棱香(各三錢) 為細末,每洗面用之。
古一人登廁,被臭氣熏觸,隱忍良久,明日滿面皆黑色,月餘不散,相士斷云︰不出月必死。一良醫令以沉檀香各一兩,銼碎,安爐中,燒熏帳內,以被蓋定,令病者瞑目端坐,候香盡方可出帳,明日引鑒照之,面上黑色漸散矣。蓋臭腐屬水,香屬土,土勝水也。
女人髮易落而不潤者,用榧子三個,胡桃二個,側柏葉一兩,搗浸雪水,梳發則潤不而落。
頭瘡者,乃臟腑不和之氣上沖,血熱之毒上注,小兒陰氣未足,陽火有餘,故最多犯之,宜內服連翹、荊防、花粉、貝母、玄參、赤芍、牛蒡、生地,清涼解毒,涼血和血之劑。俟毒氣少解,方外用藥以塗之,切不可驟加寒涼塗遏,以致熱毒內攻不救。蓋小兒臟腑嬌嫩,易入難出也。
治滿頭癩瘡,及手足身上,陰器膚囊,抓爛淋漓。
黃連(五錢) 蛇床子(二錢五分) 五倍子(一錢二分半) 輕粉(二十五帖) 為細末,先以荊芥蔥白煎湯,洗拭候乾,清油調敷。
治小兒白禿,不生發燥痛。
陳香薷(二兩) 胡粉(一兩) 豬脂(五錢) 火一大盞,煎香薷取汁三分,去豬脂和勻塗上,日日頻用之。
咽痛頷腫,脈洪大面赤者,羌活勝濕湯,加黃芩甘桔各五分。丹溪治兩腮腫,用細辛、草烏等分,為末,入蚌粉,豬脂調敷,口含白梅,置腮邊良久,出涎,腫退消時,腫必先向下。
古一人因驚駭後,常用手指甲掐住兩頰,遂致兩頰破損,心中懊& 25017;不安,脈數而實,諸藥不愈,用活幼方中,牛黃清心涼膈丸,敷服而愈。
方見兒科濕門。
治卒中風,頭面腫,杵杏仁如膏敷之。
又方
治 腮如神,用雞子清,醋調,赤豆末敷之。
一方
治喉下諸般腫痛,用蝸牛灰,面研勻,貼腫處。
《經》曰︰目者,五臟六臟之華,榮衛魂魄之精常營也。又曰︰諸脈者,皆屬於目,目得血而能視,故臟腑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睛。白睛屬肺,黑睛屬肝,瞳人屬腎,上下胞屬脾,兩 屬心,而內 又屬膽與三焦,上綱屬太陽膀胱小腸,下綱屬陽明大腸五臟。五色各有所司,心主赤,赤甚者,心實熱也;赤微者,心虛熱也。肝主青,青甚者,肝熱也;淡青者,肝虛也。脾主黃,黃甚者,脾熱也;淡黃者,脾虛也。目無精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腎俱不足也。晝視通明,夜視罔見者,稟受陽氣衰弱,遇夜陰盛,則陽愈衰,故不能視也。赤脈翳物,從上而下者,屬足太陽經;從下而上者,屬足陽明經。若上眼皮而下,出黑白翳者,屬太陽寒水。從外至內者,屬少陽風熱。從下至上而綠色者,屬足陽明及肺腎合病也。然翳膜者,風熱內蘊也。邪氣未定,謂之熱翳,而浮於外。邪氣既定,謂之熱翳,而沉於內。邪氣若深,謂之陷翳,此宜升發以消之。更有疳眼看,因肝火濕熱上沖,脾氣有虧,不能上升清氣,故生白翳捷閉不開,眵淚如糊,久而膿流,遂致損目。雀目者,上午能視,臨晚失明,此因肝氣衰弱也。蓋木生於子,旺於卯,絕於申,所以午上而能視,至申酉而失明,況目得血而能視,午後肝氣漸衰,且陰虛則火必盛,弱陰不能以勝強火,故夜轉劇,天明以陽用事,陽主動,濁陰暫消,故稍明。大要治肝養血,兼理脾胃為主,更有目閉而不能開者,有因過服寒涼之劑,致使陽氣下陷,不能升舉而然。有因胃氣虧損,眼睫無力而然,並宜升陽益胃。更有暴赤腫痛,風火熾盛者,有因多淚羞明,肝心積熱者,一宜疏風散火,一宜涼血清肝。若風沿爛眼者,是膈有熱也。若時時作癢者,是膿潰生蟲也。若眼睫連扎者,是肝經風熱也。若初生目黃壯熱,二便秘結,面赤眼閉者,此胎熱也。更有痘後精血既虧,餘毒上侵,及斑瘡入眼者,有視物不明,不腫不痛,但見黑花而無精光者,此皆肝腎並虛也。若外無翳膜內障如雲,視物不見,俗名青盲者,若非腎水枯涸,則必久病成疳。脈洪大者,養血為先,脈沉細者,補陽為上。蓋如天無日色,雖有火鏡,何能便晶光相射乎?若吐瀉後,而眼如上膜,不能升舉,及無清光者,此精滋瀉脫元神已久也,難治。更有熱毒眼小,積毒眼小者,更有時氣流行,而腫赤者,然治法總忌寒涼及單行發散。蓋寒則凝,熱則行,而風則燥耳。況目病雖由火熱,然多因初感風寒,腠裡閉密,火熱不得外泄,上乘空竅而為病。若散其外感,則火熱泄而痛自止,兼之養血涼血退翳諸劑,必兼風藥,始能上達頭目,且火鬱則發之,以減其盛勢。若概用寒涼,則邪愈凝滯,亦不可發汗,汗則津液耗而血亦燥,燥則其疾愈甚矣。更有以目疾,血瘀血熱,而投以破血涼血之劑者,或投以寒涼損脾之劑者,皆為不可。蓋脾為至陰,歸明於目,況目得血而能視,血少則熱火愈動,而目愈昏。夫血者,水之精脈也。
精光者,木之華彩也。脾胃者,木之根本也。故莫若以上病治下之法,用引火藏源之方,服於食前,峻補其肝腎,則濁陰降而上熱自除,下陰足而目光自還,陷翳自浮,冰翳自化。倘翳膜過濃者,另以養榮藥中,佐以消障疏風之味,服於食後,則標本俱得其功,上下咸受其益,(張)因幼年讀書過勞,而常目病,今看書寫字略多,便易於舉發,發時惟以八味丸加牛膝、五味子者,每日食前各進五六錢,一日共有一兩五六錢矣。外用以黃連錢餘,入銅青分許,煎濃汁,洗淨,兩三次,俟紅障少淡,再入人參二三分於內,溫和洗之,則光還而能視物如故矣。
治小兒目內淡紅者,心虛熱。
犀角 地骨皮 赤芍藥 柴胡 乾葛 甘草 水煎,食後服。
羅氏煮肝丸 見兒科疳病門。
草決明(炒,三錢) 白疾藜(炒,去刺,四錢) 防風(二錢) 為細末,用豬肝一塊,竹刀薄剖,入末藥在內,飯上蒸熟,去藥食之。
治疳眼流膿生翳,此濕熱為病。
羌活 龍膽草(各三錢) 青蛤粉(五錢) 黃芩(炒,二錢) 蛇蛻(五分) 麻黃(二錢五分)穀精草(五分) 為末,每服二錢,茶清送下。
一方
治暴發腫赤作痛。
羌活 荊芥 升麻 黃芩 桔梗 甘草 薄荷 歸尾 赤芍 連翹 川芎 如血熱壅痛者,加龍膽草石膏;白睛紅障者,加桑白皮菊花,水煎服。
黃連(七分) 當歸(一錢) 郁李仁(打碎,一錢) 荊芥(八分) 杏仁(去皮尖,七粒) 防風(一錢) 膽礬 明礬(各三分) 水煎,溫和淨目避風。
又方
治目痛星障俱效。
朴硝(一錢) 綠礬(一分) 用紅棗七個,去核,入藥棗內,用水一大碗,鍋中水亦一大碗,隔湯煎,鍋中水乾為度,置一夜用。
一方
治瞳子散大。
山茱萸 枸杞子 山藥(蒸,各三兩) 丹皮(一兩) 熟地(四兩) 澤瀉(五錢)五味子(七錢) 當歸身(二兩) 為末,蜜丸,圓眼湯下。
一方
治倒睫拳毛,用三棱針出血立愈。又法,用木鱉子一個,去殼為末,綿裹塞鼻,左眼塞右,右眼塞左。
治疳積,眼合不開,翳障遮睛。
穀精草(晒燥,研細,四分) 石燕( 醋淬研,六分) 紫口蛤蜊( ,研,一錢)
用不見水雄豬肝,竹刀剖開,將藥入內,線扎煮之,去藥食肝。
治疳積,初起紅障。
雄黃(一錢) 石膏 (一兩) 共為細末,雄雞軟肝一個,酒釀頓熟,醮藥錢餘,食之。
耳者,宗脈之所聚,腎氣之所通也。有小兒腎經氣實,其熱上沖於耳,遂使津液壅而為膿,或為清汁,然則厥陽之與足陽明,手少陰之與足太陽,為症尤甚。推其所致之由,其原有七,有實熱有陰虛;有因痰;有因火;有氣閉;有肝風,有胎元及發而為病也。症有五焉,鳴、痛、聾、腫、 、是也。實熱者何?即腎氣有餘,積熱上沖,津液壅結,故成 耳。 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黃膿者,謂之 耳;常出紅膿者,謂之膿耳;耳內疳臭者,謂之冱耳;白膿出者,謂之纏耳;耳內虛鳴,時出青膿者,謂之囊耳。其名雖異,總由積熱上壅,或風水入耳所致。若不速治,久則成聾,法宜清火養血,或去濕化毒,陰虛者何?其候手足心熱,體瘦色黑,口渴腸燥,兩尺脈大,時或作癢,耳聾及鳴,所主在滋陰疏肝。因痰者何?其候氣壅口燥,不痛而癢,體重脈弦,耳鳴 耳者是也。所主在二陳竹瀝之類。因火者何?或暴怒之乍乘,或情欲之自肆,或因有餘之火,或因不足之火,故耳聾及痛者,所主在芩連歸芍之類。氣閉者何?有因怒傷及肝,痰生於火,或一時卒中,或久病氣虛,故耳聾及鳴者,所主在舒郁調血,外用導引宣通之法。肝風者何?有因火壅上焦,忽作大痛,或流或脹者,有因縱怒縱酒,濕熱相乘,耳腫及痛者,所主在平肝,除熱疏風。胎元者何?是因父母不謹,故先天之毒攻沖,膿臭流處成瘡,四傍腫赤,時發時愈,所生在化毒滋腎,更有風入於腦,停滯於手太陽之脈,則令氣塞耳聾。若風濕相搏,則生耳瘡。更有以手指月,遂使兩耳之後生瘡者,名曰月蝕瘡,及凍耳蟲傷撥損之類。外因者,並從外治。更有耳根及牙床腫痛者,屬上焦風熱,陽明、少陽二經受病也,當用清胃辛涼而散之。實熱盛者,酒蒸大黃,微利之。至若大病後,而耳聾者,是血枯而氣弱也,當服地黃丸以療之。若耳中忽作大痛,如有蟲在內奔走殊痛,或出血或水或乾,痛不可忍者,用蛇蛻火燒存性為末,鵝管吹入立止。取蛇之善脫,以解散鬱火也。
治膿耳。
枯礬 龍骨( ,各一錢) 黃丹(二錢) 胭脂(一錢) 麝香(少許) 海螵蛸(五分)
為細末,以綿杖子榐去膿水,用一字摻在耳內,日一用之,勿令風入。
治風熱上壅,耳門腫痛,膿水流出。
菖蒲 犀角 赤小豆 赤芍藥 木通 玄參 甘菊花(各一錢) 甘草(五分)
薑水煎服。
熟地 五味子 當歸尾 丹皮 乾山藥 柴胡 茯苓 澤瀉 生地
蜜丸,辰砂為衣,白湯下。
治腎虛耳聾。
磁石(炙) 巴戟(去心) 川椒(炒,各一兩) 沉香 石菖蒲(各五錢)
為末,每服二錢,用豬腎一枚,細切和以蔥白少鹽,並藥濕紙十重裹煨,令熟,空心嚼,酒送下。
治風熱搏之,津液結 ,成核塞耳。
豬脂(生) 地龍(各等分) 研末,以蔥汁和捏如棗核,綿裹入耳,令潤挑出。
一方
治膿耳,用萆麻子去皮十粒,棗肉七枚,打成膏,綿裹入耳中,一日一易。
又方,用寒水石, 為末,加麝香吹。又方,用橄欖核燒灰,加麝,吹耳中,如治凍耳,清油調敷。
一方
治耳爛,用貝母末,加輕粉乾摻。
一方
治小兒耳後生瘡者,名曰月蝕瘡。
黃連 枯白礬 胡粉 蛇床子(各等分)
為末,敷之。
用椒末一錢,醋半杯,浸良久,少少滴入,自出。有用桃葉打爛,塞亦出,有用麻油灌入,有用生蔥、生薑、生韭汁俱可。臭蟲入耳,貓尿滴入自出。
夫鼻為肺竅。《經》曰︰天氣通於肺。若肺胃無痰火積熱,則平常上升,皆清氣也。肺家有病,則鼻不利,如傷熱之不散,或傷寒之久郁成熱,皆能使塞而不利。若平人而多涕,或黃或自或帶血,如膿狀者,皆腎虛所致,不可過用涼藥。更夫嚏者,鼻出聲也。欲名噴嚏,《經》曰︰是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向日而嚏者,金畏火也。傷風多嚏者,火鬱於肺也。撥孔即嚏者,金扣乃鳴也。更有風邪客於皮毛,是以津液不收,致流清涕,頭楚若鋸者,名曰鼻鼽。更有金不生水,則元陽虛火上升,而成鼻乾者。更有鼻淵者,謂其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名之也。《經》曰︰是膽移熱於腦。蓋膽脈起於目銳 ,上抵面門,入絡於腦,然陽明之脈,亦挾鼻絡目,傍約太陽之脈者也。今因腦熱,則足太陽逆,與陽明之脈俱盛,泊於額中,是以鼻額酸痛,涕下不止矣。更有寒邪未盡,虛熱漸熾,是以膿涕結聚,香臭不聞,此名鼻 。更有熱血入面,為寒所拂,是以污濁凝滯,則成鼻 。或得之酒刺生面,上焦火盛者。更有鼻生紫赤刺癮疹,欲名肺風。更有風濕之氣,壅成內熱,或因氣疳,故鼻下兩傍,瘡濕癢爛,是名鼻疳,俗呼鼻 瘡。不甚痛,汗所流處,即成爛瘡。更有肺中積熱,六陽上蒸,或成赤鼻者。更有或心或肺或胃,蘊熱過極,迫血妄行,上乾情道,而為鼻衄者。更有溫熱之氣,外鬱皮毛,內應太陰,故三焦之火,得以上炎,為鼻生贅,如灶火上炎,而成煤也。又有胃中食積,熱痰流注,是以上療而鼻生 肉,猶濕地得熱而生茵也,治宜利膈去熱,切勿因礙傷動,否則便成鼻痔矣。更腦病者,其候有二,若清水流出而不痛者為寒;若流黃臭水而痛者為熱,久而不愈,即名腦漏,治法當內服清利膽熱,外於囟會通天二穴灸之。
治鼻塞。
甘菊 防風 前胡(各五錢) 細辛 桂心(各二錢五分)甘草(一錢五分)
為末,臨臥荊芥湯下。
治鼻淵濁涕。
黃芩 甘草(炙) 人參 川芎 麥冬(去心,各五錢) 防風(二錢五分)
為末,百沸湯,每服一錢。
治衄血不止。
阿膠(蛤粉炒) 茜根 黃芩(各一兩) 生地 側柏葉(各一兩) 甘草(炙,五錢)
水煎服。
一方
治鼻衄,用山茶花為末,童便薑汁酒調下。有加鬱金者。
又方,用大蒜搗泥,隨左右貼足心。又法,左鼻衄,以線扎左手中指,右如之,兩鼻者,雙手俱扎。
治 肉。
輕粉(一錢) 雌黃(五錢) 杏仁(一錢,去皮尖) 麝香(少許)
先將杏仁搗成泥,餘藥研細勻,收瓷合蓋定,夜臥點米粒許於鼻中,夜一次。
黃柏 苦參 檳榔(各等分) 為末,以豬脂調敷。
瓜蒂(炒) 甘遂(各四錢) 白礬(枯) 螺青(炒) 草烏尖(各五分,炒)
為末,用真麻油搜和丸,如鼻孔大,將藥納鼻,達痔肉上,其肉化為水,一日一次。
一方
治鼻下一道赤者,名曰 。以黃連末敷之。
唇本脾之外候,然足陽明之脈,亦起於鼻,而環於唇,故凡停滯傷脾,必氣粗唇堅而發腫,名曰唇腫。至有傷寒,或發驚候,是以眉棱骨痛,厥熱眩悶,氣穢頤浮,或舌苔,或齒擊,或狂逆,則又色白腫甚,名曰繭唇。至若胃傷極而唇糜,壯熱穢甚見痘者,名曰胃爛唇梟,十救一二。如憂愁勞極,滿唇破裂者,亦名口糜。如風寒乍乘,唇青帶白者,宜溫胃驅風。如吐後而唇白者,治宜養胃調氣。如怒氣上沖,唇青者,治宜順氣,平肝和胃。更有唇口蠕動者,脾虛不能收攝也。誤治為痰,則津液愈枯,筋脈失養,抽搐諸候來矣。
口瘡者,心脾蘊熱也。小兒陰氣未生,陽熱偏盛,又因將養過溫,心脾積熱,熏蒸於上而成瘡,治宜瀉心化毒,清涼為主。若月內諸病,而口無涎沫者,凶。
治舒舌弄舌。
防風 黃芩 天花粉 濃朴(薑炙) 石膏 枳殼 黃連 陳皮 甘草 水煎服。
治鵝口重舌,及舌瘡。
青黛 朴硝(各一錢) 龍腦(一字)
為末,鵝翎少許,敷上。
治舌口一切諸瘡。
升麻 射乾(各三兩) 柏葉(一升) 苦竹葉 地黃汁(各五合) 大青(二兩)生玄參汁(三合) 薔薇 根白皮 生蘆根(各五兩) 赤蜜(八合)
水四升,先將藥煎至一升,去滓,入玄參汁,再煎,下地黃汁,各煎兩沸,下蜜煎濃,安舌上細咽。
一方
治小兒心有客熱,滿口生瘡。用天南星末,醋調貼腳心。又有用吳茱萸末,米醋調塗,俱妙。
用亂頭髮, 存性,為極細末,豬脂調敷。
《經》曰︰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五臟各有其精而心專之。)目者,其竅也。(目為肝竅,然能辨別事物,故又為心竅。)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之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成,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諺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胃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腦為髓海與腎流通,)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淚出也。由是觀之,哭而無淚者,腎氣腦髓枯願也。目之紅腫赤痛者,水精不足也。目之青目內障者,火精不足也。
泣涕久而目盲者何?《靈樞》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而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液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經》曰︰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亦脈法於陽,故陰陽合傳於精,明此則眼具陰陽也。又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然腎臟主藏精,故治目者,以腎為主。雖為肝竅,子母相生,腎肝同一治也。其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氣血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此眼具五腑六腑也。後世以大赤者屬心,君火為實火,小 赤者屬心包,相火為虛火。上下兩胞屬脾,白眼屬肺,黑眼屬肝,瞳人屬腎,謂之五輪,本諸此也。又有八廊之說,無義無據,不可宗也。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故精散則視歧。又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勞神則魂魄散,志意亂,且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精神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也。且人之有兩眼,猶天之有日月也。視萬物察纖毫,日月有時晦者,風雲雷雨之所致也。目有時失明者,四氣七情之所害也。凡在腑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為裡,當養血安神。如暴赤腫痛,昏澀翳膜眵淚,斑瘡入眼,皆表也。風熱也,宜表散以去之。如昏弱不欲視物,內障見黑花,瞳神散大,皆裡也。由血少神勞腎虛也。宜養血補水,安腎以調之。久則有瘀,當以破血生新之味兼用。白珠屬陽,白珠痛者,則晝甚;黑珠屬陰,黑珠痛者,則夜甚。或有體肥氣盛,風熱上行,目昏澀者,此由胸中濁氣上行也。重則或為痰厥,亦能損目,若常使胸中氣清,自無此病。若瘦人眼痛,多是血少血熱也。有病眼逢春夏便發者,此肝腎虛,而且多鬱火也。又因有服目疾涼藥過多,陽氣因損者,久之眼漸昏弱,乍明乍暗,不能視物也。有視物不明,見黑花者,腎氣弱也。有暴失明者,眼居諸陽交會之所,而陰反閉之,陽亡已極,而陰邪內滿,當有不測之患焉。目閉不開者,足太陽之脈,為目上綱,足陽明之脈,為目下綱,平則約束,熱則筋縱,故目不能為之開也。海藏曰︰目瞑者,肝氣不治也。
眼赤腫痛,古方用藥,內外不同,在內湯散,則用苦寒辛涼之藥以瀉火,兼利小便以導肝經風熱;在外點洗,則用辛熱辛涼之藥,以散其邪,故點藥莫要於冰片,而冰片大辛熱,故借以拔出火邪。古方用燒酒洗眼,或用乾薑末,生薑汁點眼者,皆此意也。蓋赤眼是邪火內炎,上攻於目,故內治用苦寒之藥,是治其本。然火邪既客於目,從內出外。若外用寒涼,以阻逆之,則鬱火內攻,得不散矣。故點藥用辛熱,洗眼用熱湯,是火鬱則發之從治法也。世人不知冰片為劫藥,而誤認為寒,常用點眼,遂致積熱入目,而香竄走泄清光,則昏暗障翳,故云,眼不點不瞎者此也。又不知外治忌寒涼,而妄將冷水冷藥挹洗,嘗致昏瞎者有之。
眼疾所因,不過實虛二者而已。虛者,眼目昏花,腎經真水之微也。實者,眼目腫痛,肝經風熱之甚也。熱焉則散其風熱,虛焉則滋其真陰,虛熱相仍,則散風熱,滋真陰兼之,此內治之法也。至於久而失調熱壅血凝,而為攀睛瘀肉、翳膜赤爛之類,不假點洗,外法之法,則何由則愈?蓋病情有標本,治法有內外,又嘗論之。氣有餘便是火,故散火在於抑氣,古方多用枳殼、柴胡者是也。血不足則陰虛,而補陰在於滋水,故古方必用歸芍地黃者是也。常使血能配氣,水能製火,則眼疾胡為則作也。
肝開竅於目,膽汁減則目暗,目者,肝之外候,膽之精華也。故諸膽皆治目疾,點服說云︰病有內外,治各不同,內疾既發,非服不除;外疾既成,非點不退。內疾始盛,浚流不如塞源,伐枝不如去根,不服藥而除者,未之見也。外障既成,如物污須濯,鏡垢須磨,不點而去,未之有也。若內障不服,而外點反激其火,動其血氣,無益反損。若外障已成,雖服藥不發不長,而所結不除,必內外夾攻,方盡其妙。然目 白珠屬陽,故晝痛,點苦寒藥則效。黑珠屬陰,故夜痛,點苦寒藥則反劇,則點藥外治之法,亦當以陰陽區別矣。
倒睫拳毛者,其毛入眼中央是也。由伏熱內攻,陰氣外行,而目急皮縮之故,當去其內熱火邪,使眼皮緩,則眼毛立出矣。故眼楞緊急縮小者,即倒睫拳毛之漸也。蓋陽主散,陽虛則眼楞緊急,而為倒睫拳毛。陰主斂,陰虛則瞳子散大,而為目昏眼花。故東垣治眼楞緊,用參 補氣為君,佐以辛味疏散,而忌芍藥五味之酸收。治瞳子散大。用地黃補血為君。佐以五味子酸味收斂,而忌茺蔚子、青箱子之辛散,一開一闔,大有徑庭矣。
華元化云︰目形類丸,瞳神居中,而煎如日月之麗,東南而晦西北也。有神膏神水神光,真氣真血五精,此滋目之源液也。神膏者,目內包涵膏液,此膏由膽中滲潤精汁,積而成者,能涵養瞳神,衰則有損神水者,由三焦而發源,先天真一之氣所化,目上潤澤之水是也。水衰,則有火勝燥暴之患,水竭,則有目輪大小之疾,耗澀,則有昏眇之危,虧則多盈者少,是以世無全精之目,神光者,原於命門,通於膽,發於心,是火之用也。火衰則有昏瞑之患。瞑者,目閉不開,是肝氣不足也。火炎則有焚爍之殃,雖有兩心而無正輪。心,君主也,通於大 ,故大 赤者,實火也。包絡為小心,小心相火也,代君行令,通於小 ,故小 赤者,虛火也。若君主拱默,則相火自然清寧矣。真血者,即肝中升運滋目注絡之血也。此血非肌肉間易行之血,從天一所生之水,故肝腎同源也。真氣者,即目之經絡中往來生用之氣,乃先天真一發生之元陽也。
真精者,乃先天元氣所化,精汁起於腎,施於膽,而後及瞳神也。凡此數者,一有損,目則病矣。大概目圓而長,外有堅殼數重,中有清脆肉包,黑稠神膏一函,外則曰稠神水,神水以滋神膏,水外則皆血,血以滋神水,膏中一點黑瑩,是腎膽所聚之精華,惟此一點燭熙,鑒視空闊無窮者,是曰水輪,內應於腎,北方壬癸亥子水也。五輪之中,惟瞳神乃照,或曰︰瞳神。水耶、氣耶、血耶、膏耶?曰︰非氣、非血、非水、非膏,乃先天之氣所生,後天之氣所成,陰陽之妙蘊水火之精華。血養水,水養膏,膏護瞳神,氣為運用,神即維持,喻以日月,理實同之,男子右目不如左目精華,女子左目不如右目光彩,此皆各得其陰陽氣分之正也。人之邪正壽夭貴賤,皆可驗目而得之,豈非入身之至寶乎。
《經》曰︰目流KT KT 無所見者,陰內奪。又曰︰脫陰者,則精喪而目盲,此房勞目昏也。右腎陰虛,益陰地黃丸,如六味地黃丸。右腎陽虛,補腎丸,或八味地黃丸。若能遠視,不能近視者,陽氣有餘,陰氣不足也。海藏云︰目能遠視,責其有火,不能近視,責其無水。《秘要》云︰陰精不足,陽光有餘,病於水者,故光發見散亂而能收斂近視,治之在心腎,心腎平則水火調,而陰陽和。夫水之所化為血,在身為津液,在目為膏汁。若貪淫恣欲,餓飽失節,形脈勞甚,過於悲泣,皆能斷耗陰精,陰精虧則陽水盛,火性炎而發見,陰精不能製伏挽回,故越於外而遠照,不能近之而反視也。治之當如何?壯水之主,以鎮陽光。若能近視不能遠視,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也。海藏云︰目能近視,責其有水,不能遠視,責其無火。《秘要》云,此証非謂稟成近窺之病,乃平昔無病。素能遠視,而忽然不能者也。蓋陽不足,陰有餘,病於火者,故光華不能發越於外,而偎斂近視耳,治之在膽腎,膽腎足則水火通明,神氣宣暢,而精光遠達矣。夫火之所用為氣,在身為威儀,在目為神光,若從恣色欲,喪其元陽,元陽既備,則雲霾陰翳,腎中之陰水,僅足以回光自照,焉能健運精汁,以滋於膽,而使水中之火,速布於空中耶。《靈樞》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治之當何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又有陽虛不能抗陰者,因飲食失節,勞役過度,脾胃虛弱,下陷於腎肝,濁陰不能下降,清陽不能上升,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令人耳目不明。夫五臟六腑之精,皆稟受於脾土,而上貫於目,此精字乃飲食所化之精,非天一之元精也。
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氣之宗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況胃氣下陷於腎肝,名曰重強,相火挾心火而妄行,百脈沸騰,血脈逆上,而目病矣。若兩目暗昏,四肢不怠者,用益氣聰明湯。若兩目緊小,羞明畏日者,或視物無力,肢體倦怠,或手足麻木,乃脾肺氣虛,不能上行也,用神效黃耆湯。若病後,或日晡,或燈下,不能視者,陽虛下陷也,決明夜光丸,或升麻鎮陰湯。如不知此,而徒以滋陰清涼為事,則苦寒傷胃,中氣愈虛,飲食少而運化遲,氣血不生,精華俱耗,諸陰之首有虧,而欲眼目光明者,鮮矣。
張子和云︰目不因火則不病,白輪病赤,火乘肺也。囟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脾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但子和一味寒涼治火,不若獨補水以配火,亦一句可了。況目病而有火者,則為浮翳外障,雖腫痛難忍,無害於目也。若病目而無火者,便為冰翳,內障雖無,所苦必致於喪明矣,治目者,豈可專以去火為事耶﹗譬諸燈燭而無火,則不能濟其光明之用矣。
五輪雖分五臟,實肝腎致病居多,非肝榮不足,暴赤腫疼,即腎水有虧,昏花內障,氣虛則目無精光,血虛則黑睛散大,除初病風熱,應用疏散外,其餘俱宜肝腎二家,滋榮補水為主,久患而陽光不足者,補水之中更兼補陽,陽光一壯,精明乃能昭著。若過用寒涼之藥,浮翳為冰翳,外障成內障矣。
外障者,有火者也。翳膜浮紅腫痛,非若冰翳陷翳之沉於內也。《經》云︰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以其主表,必連眉棱骨痛,或腦項痛,或半邊頭腫,治法宜溫之散之,卯簡要夏枯草散,選奇湯之類。蓋夏枯草稟純陽之氣,可勝濁陰,能散諸郁,補肝血,緩肝火,故治厥陰目痛夜甚者如神耳。至於內障者,無火者也。在睛裡昏暗,與無患之人相似,惟瞳人裡有隱隱青白者是也。然無隱隱青白者,亦有之,此真陽已竭於中,而精光方絕於外,惟峻補元陽,或可複明一二。若或遲滯,雖大補無及也。盡黑睛連目系,屬足厥陰,足太陽手三陰三經,此三經血氣有虧,則邪乘虛入,經脈鬱結從目系而入黑睛,內起翳障,遮蔽瞳神,所謂腦脂不清,流下作翳也。治宜按脈隨經,以疏濁陰,不使上攻,調補真陰,以使內養。如脈緩氣弱者,主以參 朮草。若妄用消障克削,是速其喪明也。至於眼科,多用羚羊角,以其入厥陰經最捷,且清肺也。惟翳在黑珠,而有熱者最宜,倘非厥陰經而用之,則猶開門揖盜,陽虛之症,益冰其翳矣。
夫玄府者,乃大氣升降出入之門戶也。眼鼻口舌,皆有神識為用,夫清明者,其神全也。血氣者,人之神,神衰則清明減,而火獨炎上,火與元氣不兩立,火既熾則玄府閉塞,攻耳則 ,攻目則朦,口鼻舌可類推矣。
一人眼目久患,滋陰清涼,久服不效,診之兩手微弱,乃以八珍加麥冬五味子,一月而全愈。
要知飲食不運,腸胃枯澀,髮落皮皺,噎膈淋閉,目昏耳聾,悉由氣液,血脈有虧,不能升降出入,於是濁火炎上,而亂其神明,百病皆然,豈止耳目。若徒用四物,脾胃轉傷化源之機一絕,血氣生發無由。如樹木根本壯實,而後華葉蕃茂。血者,木之津液也。神光者,木之華葉也。脾胃者,木之根本也。可不重歟。
丹溪曰︰諸經脈絡,皆走於面,而行空竅,其清氣散於目而為精,走於耳而為聽。
若心事煩冗,飲食失節,脾胃氣虧,心火太甚,百脈沸騰,邪害空竅,而失明矣。況脾為諸陰之首,目為血脈之宗,脾虛則五臟之精華皆為失所,不理脾胃,養神血,乃治標而不治本也。《薛氏醫案》載張給事目赤不明,服祛風散熱藥,反畏明重聽,脈大而虛,此因勞心過度,飲食失節,以補中益氣,加伏神、棗仁、山藥、山茱、五味頓愈。又勞役複甚,用十全大補,加前藥而痊。
一少年酒色過度,兩目腫痛,兩尺洪大,以六味丸料加麥冬五味,數劑頓明。此皆治本而罔顧標,所以為效最捷。若兼以眼藥,則徒事虛文,既無專功,便無實效矣。卒然目無精光者,此湯氣大虛也。
丹溪曾治一人,目忽不見,他無所苦,急煎人參膏與之服,二日方見。一人予以磁石藥,服之即死。
《醫余錄》云︰有患赤眼腹痛脾虛,不能飲食,肝脈盛,脾脈弱、用涼藥治肝,則脾愈虛,用暖藥治脾則肝愈盛,但於溫平藥中倍加肉桂,殺肝而益脾,一治兩得矣。
一人生平好飲熱酒,忽目盲脈澀,此因熱酒所傷,胃中污濁之血,凝滯於內,阻隔清陽之氣,不能歸明於目也。丹溪以蘇木作湯,調人參末與之,服二日,鼻及手掌皆紫黑,此病退而滯血已行,乃與四物加蘇木、桃仁、紅花、陳皮,煎調人參末,服數日而愈。此丹溪以血蓄於中,則沖和胃氣傷矣。故消瘀藥中,佐以人參,則胃氣得以行,蓄血因之下,滯既去而無氣無傷,眼目自著光明之用矣。
凡目忽不明者,皆為陽虛氣脫,宜用補氣之藥,追回者也。然有臥濕冒濕而得之者,又宜於溫補劑中,加以白朮、茯苓燥濕之味。若視歧者,精散也。腎膽之汁不足,心肝之火獨炎,則陽光失其倚,而神水不能斂重,則瞳神散大也。患目昏者,不拘時候,靜坐閉息,以兩目輪左轉七遍,右轉七遍,緊閉少時,忽大睜開,久行勿閉,則鬱火濁陰運出,清陽精氣獨光。
治翳當辨其起自何經?及翳形何色?各加引經藥。如東垣治一婦,綠色自下而上,知其陽明來也。但綠非五臟正色,殆肺腎相合而為病也。乃就書家以墨調膩粉合成色,諦視之與翳同,則肺腎為病無疑矣。乃以瀉肺腎之邪為君,以陽明藥為使,服之甚效。他日複病者三,其所從來之經,與翳色各異、因思必經脈不調,以致目病不已,詢之果然,遂用養血滋陰藥作丸服之,而永不發,觀此則辨色分經,詎可忽哉﹗治眼有以三棱針,刺出血而愈者,即《內經》“血宜決之”之義。然必初起血盛而熱者宜之,在太陽陽明二經方可,蓋二經氣血俱多故耳。他經出血,其病轉劇,故曰︰刺太陽陽明則目愈明;刺少陽陽明則目愈昏。
東垣治一人,因用豬肉煎餅,與蒜醋同食,複大醉而臥熱坑,次日瞳子散大,視物不真,諸方不應,乃以酒炒芩連,瀉熱為君,歸身生地,養血涼血為臣,五味子酸收瞳神散大,人參、二冬、地骨皮、生甘草、枳殼,苦甘補中,抑氣為佐,柴胡引經為使,服之頓愈。
丹溪治一壯年人,早起忽視物不見,就睡片時,略見而不明,食減倦甚,其脈緩大,重則散而無力,意其中濕所致,詢之果臥濕地半月,乃以白朮為君,黃耆、陳皮為臣,附子為使,十劑而愈。皆治本之神見也。
海藏治一女,及笄而病,目三年紅腫難開,服散風清熱之藥反生翳,從銳 遮瞳神,右目之翳,從下而上,其脈短而實。潔古曰︰短為有積。《經》曰︰從內走外者。
少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乃少陽陽明有積滯於中,抑遏臟腑,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乃以雲積之藥,加黃連、龍膽草,每早化服一丸,一日便下黑血塊,如黑豆大,而甚堅硬,由是翳退目明矣。
《夏子益奇疾方》云︰目睛忽垂至鼻,如黑角塞,痛不可忍,或時時大便血出痛,名曰肝脹。羌活一味煎汁,服數盞目愈。
凡臟腑之精華,皆上注於目,然所以能光燭遠近者,陽之用也。濟之以令光明不竭者,陰之力也。陰陽合德而為精明,非氣血獨能充其力也。蓋氣血止為陰陽之標,非即可以稱精華也。而陰陽實為氣血之本,所以能致精華也。陰虧則熱,故病於目也。紅赤暴痛,眼珠刺疼,夜則更甚,然雖極腫極疼。若視物則能見,豈非陰虛則熱,而邪火乘之,益耗其精神,無以為佐助清陽之用,所以赤腫刺疼,雖不能開目,而開則視物仍見,可見陰病而陽不病,是為有火者也。陽虛則寒,故病於目也。白翳遮睛,珠不甚痛,或全不痛,但如青盲,仍能開目,而視物則不見,豈非陽虛則寒,而濁陰犯之,遂失其如天與日之光而不彰乎?乃陽氣自病,是為無火者也。熱者,補其真陰,六味湯;寒者,補其真陽,八味湯。如是則陰陽自複,複能合德而為精明之用矣。(張)幼年時苦病目,及長而知醫,寤寐求之,始得其理,既自濟獲效,複以是法濟人,不論老幼男女,產後痘後。投無不應。《經》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諸病真陰真陽之謂歟﹗或以為疑,請以淺近易見之理而喻之,猶燈之能明者火也。資其明之用者,脂膏也。有脂膏而無火,何以能明?有火而無脂膏,則燎然猛烈,力窮乃止,二者,偏廢其一,便難以成光明之象矣。所謂火中求水,其源不竭,水中求火,其明不滅,一屬有形,一屬無形,惟其無形,故能生出有形,蓋造化之理,皆生於無也。
真川黃連(三錢) 杏仁(八粒,去皮,生用) 粉甘草(六分,生用) 膽礬(一分)銅青(三分) 大元棗(一枚)
上味秤極準,不得加減分厘,頭煎與二煎和勻,用新棉花收之,乘熱擦眼,以喉中作苦為度。餘者,晒乾可藏數十年。此料可治十數人,不拘風火時眼,頻洗立效,老眼昏花流淚者,洗之仍如少年。
治風毒熱氣攻沖,眼目暴赤癮澀羞明,及腫痛多睜,迎風有淚,翳膜攀睛, 肉癮痛。
龍膽草(洗去) 菊花(去根) 木賊 草決明(微炒) 甘草(炙,各二兩) 香附子(炒,去毛) 川芎(不見火,各四兩)
為末,每服三錢,用麥門湯入砂糖少許調,食後服。或泔調下亦可。
專治男子腎藏虛耗,水不上升,眼目昏暗,遠視不明,漸成內障。
白茯苓(去皮,八兩) 真枸杞(四兩,酒浸) 當歸(二兩,酒洗) 青鹽(一兩,另研) 菟絲子(二兩,酒浸蒸)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熱湯下。
治血虛陰虛,眼目昏花。
生地黃 熟地黃 金釵石斛 玄參(各一兩)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
治目赤流淚痛癢,晝不能視,夜惡燈光。
羯羊膽 蜂蜜 入蜜膽中,蒸熟候乾,細研為膏,每台少許,或點目中。又法,脂月入蜜膽中,紙籠套住,懸屋檐下,待霜後掃取點眼。
此足少陽厥陰藥也。羊膽苦寒,益膽瀉熱,蜂蜜甘潤,補中緩肝,曰二百味草花膏者,以羊食百草,蜂採百花也。(時珍曰︰肝開竅於目,膽汁減則目暗,目者,肝之外候,膽之精華也。故諸膽皆治目疾。)
又方 治內障。
羯羊肝(一具,新瓦上焙乾) 熟地(二兩) 菟絲子 蕤仁 車前子 麥門冬 地膚子(去殼) 澤瀉 五味子 嫩防風 黃芩 白茯苓 杏仁(炒) 枸杞子 茺蔚子苦葶藶 青葙子(各一兩) 細辛(五錢) 上甜肉桂(去皮,三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日三服,白湯送下。一人久病目,方士為灸肝俞,遂失明,服此良愈。以餘藥與一盲者服,一日,覺燈火有一線如門縫中火光,次早翳膜俱烈如線。又服月餘,目明如初。
烏賊骨,去目中浮翳,細研和蜜點之。
蕤仁(淨仁,一兩,用紙裹,壓,去油) 白硼砂(一錢) 麝香(三分)
共研細末,瓷罐貯之,每日少許,點眼專去翳障。
治遠年近日一切眼疾。
爐甘石(一斤, 過,用黃連半斤,水二碗,煎五七沸,淬七次,止取淨末,二兩)
硼砂(一兩) 片腦(一錢) 麝香(二分) 海螵峭(二錢) 珍珠(一錢) 血竭(三錢)乳香 沒藥(各一錢)
研極細末,以後黃連膏子和劑,捏成錠子,淨火磨化點。
黃連(八兩) 當歸 龍膽草 芍藥 大黃 黃柏 黃芩 川芎 生地黃 白芷 防風木賊 羌活 紅花 薄荷葉 菊花(各等分)
用水七八碗 浸藥三日,煎成膏子,和前藥成錠子。
又方
治眼赤腫作痛,用生地酒浸,搗爛濃塗眼上。又用草烏、南星、乾薑、桂枝為末,醋調貼兩足心。
治目疾內障。
夜明砂(淨淘) 蟬蛻 木賊(去節) 當歸(一兩,酒洗) 羊臟(四兩,煮熟或生用)
以羊肝去筋膜,水煮,搗爛和丸。
此足厥陰藥也。蚊食血之蟲,夜明砂皆蚊眼也。故能散目中惡血而明目。木賊輕揚而善磨,木故能平肝散熱而去障。蟬性善蛻,故能退翳。當歸能入厥陰養血而和肝,用羊肝者,羊性屬火,取其氣血之屬能補氣血,肝則性冷,故引諸藥入肝以成功也。
一方
治一切翳障神效,每日用柿餅一個,穀精草五錢,水煎八分,食遠服,其餅亦食之。
治肝腎不足,眼目昏暗,常見黑花多淚。
枸杞子(三兩) 蓯蓉(酒浸,炒) 巴戟(各一兩) 甘菊(二兩) 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酒鹽湯送下。
治目珠痛,夜則痛甚,或用苦寒藥點上反疼甚者,神效。蓋夏枯草夏至陰生則枯草,純正陽之氣以勝濁陰,補養厥陰血脈,故治厥陰鬱火目疼如神不可忍也。
夏枯草 香附子(各一兩) 甘草(四錢) 為末,每服一錢五分,茶清調下,才下咽即痛減。
治內障。凡男子腎虛,眼目昏暗,或見黑花,常服明目暖水臟,活血駐顏壯筋骨。
甘菊花 熟地(各一兩) 枸杞(四兩) 山藥(五錢)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食後服。
治瘡疹人眼,及昏暗障翳。
兔矢二錢,茶清調下,或吞服,須待瘡疹瘥後服之。此足厥陰陽明藥也,兔者,明月之精得金之氣,其矢名玩砂,能解毒殺蟲,故專能明目,又可兼治勞疳也。
飛絲芒塵入目,用陳京黑濃磨點之。
《經》云︰耳者,腎之竅也。腎主藏精者也。故精脫者,則頰黑而耳聾。耳者,宗脈之所聚也。以竅言之,水也。以聲言之,金也。以經言之,手足少陽,俱會其中也。有從內不能聽者,主也。有從外不能入者,經也。腎和則能聞五音矣。
又曰︰耳聾少氣隘乾者,肺虛也。又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腸胃不足,故氣弱不充,傷寒及大病之後,多有此症,以補中益氣湯治之。耳聾多恐者,肝虛也。《經》云︰肝虛則目KT KT 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治法用四物湯,加防風、羌活、柴胡、菖蒲、茯神主之。
耳聾皆屬於熱,然有左耳聾者,有右耳聾者,有左右耳俱聾者,不可不分經而治也。左耳聾者,少陽火也,龍薈丸主之。右耳聾者,太陽火也,六味丸主之。左右耳俱聾者,陽明之火也,通聖散滾痰丸主之。凡有所忿怒過度,則動少陽膽火,從左起,故使左耳聾也。有所色欲過度,則動太陽膀胱相火,從右起,故使右耳聾也。有所醇酒濃味過度,則動陽明胃火,從中起,故使左右耳俱聾也。左耳聾者,婦人多有之,以其多忿怒也。右耳聾者,男子多有之,以其多色欲也。左右耳俱聾者,膏粱之家多有之,以其多肥甘也。
新聾多熱,少陽陽明火多故也。舊聾多虛,腎常不足故也。一宜散風清熱,一宜滋腎通竅。故大病後耳聾,須用補陰降火,然在病後,則氣血俱虛,必診兩手之脈,孰勝而為之治。若脈大無力,或右手細小沉弱者,陽氣大虛也,宜甘溫之劑,仿陽生陰長之義,少加血藥佐之。若純視為陰虛,而用滋陰降火之劑,則陽氣愈弱、非惟耳聾不痊,反增惡心胸滿泄瀉之患矣。
《經》曰︰腎開竅於耳。夫腎之為臟,水臟也。天一生水,故有生之初,先生二腎,而一陰藏焉。又有相火存乎命門之中,每挾君火之勢,而侮所不勝,《經》所謂一水不能勝二火也。況又嗜欲無節,勞役過度,或中年之後,大病之餘,腎水枯涸,陰火上炎,故耳癢耳鳴,無日不作也。《經》曰︰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是以鳴甚如蟬,或左或右,或時閉塞,然有作腎虛治而不效者,何也?此有痰火上升,鬱於耳中而為鳴,郁甚則壅閉矣。凡遇此疾,若平昔飲酒濃味,上焦素有痰火者,只作清痰降火治之,多因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惱怒而得,怒則氣上,少陽之火,客於耳也。若是腎虛而鳴者,亦是膀胱相火上引,故鳴必不甚,其人必多欲,當兼見勞怯之症。
有氣逆而聾者,所屬有二。凡手太陽氣厥而耳聾者,其候聾而耳內氣滿也。手少陽氣厥而耳聾者,其候耳內渾渾烹烹,此皆氣逆而聾也。治法宜四物湯,加降火通氣之藥。然臟氣逆而為厥聾,必有眩昏之症,風聾必有頭痛之症。勞役傷其氣血,淫欲耗其精元,昏昏 是謂勞聾也。必有虛損之症,其聲嘈嘈眼見黑花,此乃虛聾症也。
凡耳聾因濕熱痰及氣實者,並宜檳郎丸,或神芎丸下之。如耳濕腫痛者,用涼膈散,加(酒炒)大黃、黃芩(酒浸),防風、荊芥、羌活主之。
耳者,雖足少陰之所主,然人身十二經絡,除足太陽,手厥陰,其餘十經絡,皆入於耳,惟腎開竅於耳,故治耳者,以腎為主。然心亦開竅於耳,何也?蓋心竅本在舌,以舌無孔竅,因寄於耳,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腎治內之陰,心治外之陽,清淨精明之氣,上走空竅,而聽斯聰矣。若二經不調,陰陽不和,皆令暴聾,然五臟開於五部,分陰陽言之,在腎肝居陰,故耳目二臟,陰精主之。在心脾肺居陽,故口鼻舌三竅,陽精主之。是以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凡一經一絡有虛實之氣入於耳者,皆足以亂其聰明,此言暴病者也。若夫久聾者,於腎亦有虛實之異,左腎為陰,主精,右腎為陽,主氣,精不足,氣有餘,則聾為虛。若瘦而色黑,筋骨健壯,此精氣俱有餘,固臟閉塞是聾為實,乃高壽之兆,二者,皆稟受所致也。若耳聾頰黑者,為脫精腎憊,用安腎八味蓯蓉等丸選而用之。若腎經虛火,面赤口乾,痰盛內熱者;六味丸主之,此論陰虛者也。至於陽虛者,亦有耳聾,《經》曰︰清陽出上竅,胃氣者,清氣元氣春升之氣,同出而異名也。今人飲食勞倦,脾胃之氣一虛,不能上升,而下流於腎肝,故陽氣閉塞,地氣冒明,邪害空竅,令人耳目不明,此陽虛耳聾,須用東垣補中益氣湯主之。有因心氣虛實不調,虛則不能治其陽,下與陰交,實則恃陽強而與陰絕,《經》曰︰至陰虛天氣絕是也,宜以補心丸加減主之。更有地氣冒明者,或憂愁不解,陰氣閉塞,不與陽通,或內外濕飲痞膈,其氣不得升降,而耳中赤渾渾烹烹者,宜以升陽除濕之劑主之。然以陰精陽氣而論,則耳目二竅,陰精主之。陰精主者,貴清涼而惡煩熱。陽氣主者,貴溫暖而惡寒涼。潔古老人嘗有是論,信乎耳目之不可以溫補也﹗《仁齋直指》云︰腎通於耳。所主者精,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得聽斯聰矣。故能調養得所,氣血和平,則其聾漸輕。若不知自節,日執勞煩,不禁欲,不戒性,不戒酒,乃爆炙濃味,雖服藥無效也。
又有耳痛,耳鳴、耳癢、耳膿、耳瘡,亦當從少陰正竅,分寒熱虛實而治之,不可專作火與外邪。凡耳鳴以手按之而不鳴,或少減者,真虛也。手按之而愈鳴者,火實也。昔王萬里時患耳痛,魏文靖公,勸以服青鹽鹿茸,煎雄附為劑,且言此藥,非為君虛損服之,易不觀易之,坎為耳痛,坎水藏在腎,開竅於耳,在志為恐,恐則傷腎,故耳痛。氣陽運動常顯血陰流行常幽,血在形,如水在天地之間,故坎為血卦,是經中已著病症矣,競餌之而愈。
人身有九竅,陽竅七,耳目口鼻是也。陰竅二,前後二陰是也。陽氣走上竅,若下入陰位,則有溺泄腹鳴之候;陰氣走下竅,若上八陽位,則有窒塞耳鳴之候。高年之人,腎水已竭,真火易露,故腎中之氣易出難收,浮趙上竅,竅內有聲如蛙鼓蚊鑼,是以外入之聲,與內聲相混,聽之不清,至年邁陰氣內竭,不能上通,而失聽斯聰矣。非若少壯之人,濁陰遮蔽其竅,外聲不得內人,故用菖蒲、麝香,透氣導達為事也。故治高年逆上之氣,全以磁石為主,取其重能達下,性主下吸,兼用地黃龜膠群陰之藥佐之,更助五味子山茱之酸收之,令陰氣自旺於本宮,而不上觸於陽竅,由是空曠無礙,耳之受聲,猶谷之受響,故耳之妙用,全在虛而能受也。
治心腎不足,諸虛耳聾。
熟地(四兩,焙) 柏子仁(焙,去油) 人參(一兩,焙) 石菖蒲(五錢,蜜酒拌,焙) 遠志肉(甘草炙,一兩,焙) 五味子(七錢) 白茯神(一兩,人乳拌炒) 山藥(二兩,炒黃)
為末,蜜丸,早晚食前食遠,白湯各服三錢。
治暴怒氣閉腫脹。
茴香 石菖蒲 人參 延胡索 陳皮 木香(各一錢) 羌活 僵蠶 川芎 蟬蛻(各五錢) 穿山甲(二錢) 甘草(一錢五分)
為末,酒調服。
治耳痛不可忍者,用磨刀鐵漿滴入耳內即愈,神效。
耳諸方俱前耳病門參看。
鼻塞不聞香臭者,俗謂肺寒,而用解利辛溫之藥不效,殊不知多因肺經素有火邪,故遇寒便塞也。治法清肺降火為主,佐以通氣之劑。如原無鼻塞舊症,但一時偶感風寒而致窒塞聲重,或流清涕者,自作風寒治之。然氣虛之人,氣弱不能上升,則鼻塞滯,所謂九竊不通,腸胃之所生也,多服補中益氣湯自通。
肺開竅於鼻,陽明胃脈,亦挾鼻上行腦,為元神之府,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經》曰︰天氣通於肺。若腸胃無痰火積熱,則平常上升皆清氣也。故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升於面,而走空竅,其宗氣出於鼻而為臭,謂陽氣宗氣者,皆胃中生發之氣也。若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則生發之氣弱,而營運之氣不能上升,乃邪塞空竅,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治法宜養胃實營氣,陽氣宗氣上升則通矣。然《難經》云︰心主五臭,肺主諸氣。鼻者,肺竅也。反聞香臭者,何也?蓋以竅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若因衛氣失守,寒邪客於頭面,鼻亦受之,不能為用,是以不聞香臭矣。《經》云︰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鼻為不之利也。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治法宜先散寒邪,後補胃氣,使心肺之氣,得以交通,則鼻利而香臭聞矣。
鼻流濁涕不止者,名曰鼻淵。乃風熱爍腦,而液下滲或黃或白,或帶血如膿狀,此腎虛之症也。《經》曰︰腦滲為涕。又曰︰膽移熱於腦。《原病式》曰︰如以火爍金,熱極則反化為水。然究其原,必腎陰虛而不能納氣歸元,故火無所畏,上迫肺金,由是津液之氣,不得降下,並於空竅,轉濁為涕,津液為之逆流矣。於是腎肝愈虛,有升無降,有陽無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此最宜戒怒以養陽,絕欲以養陰,斷爆炙,遠酒面,以防作熱,然後假之良醫,滋腎清肺為君,開鬱順氣為臣,補陰養血為佐,俾火息金清,降令腎行,氣暢郁分,清竅無壅,陽開陰闔,相依相附,臟腑各司乃藏,自換以培其根,藥餌以卻其病。問有可愈者,苟或驕恣不慎,或誤投涼藥,雖倉扁不能使其長生矣。鼻為呼吸之門戶,熱氣蒸於外則為肺風赤鼻,不獨因於酒也。熱氣至於內,則為息肉鼻瘡,故 肉者,上焦積熱,郁塞而生也。
凡鼻頭白者,血亡出。赤者,血熱也。蓋面為陽中之陽,鼻居面中,一身之血,運至面鼻,皆為至清至精之血。若血亡無以運,則色白而不榮,血熱而沸騰,則獨紅而且赤,蓋肺之為臟,其位高,其體脆,性畏寒,又惡熱,故多酒之人,酒氣熏蒸,則為鼻準赤,得熱愈紅,熱血得冷則凝,污而不行,故色紫黑。其治之法,亡血者,溫補之;熱血者,清利之;寒凝者,化滯生新,四物湯加酒芩、酒紅花之類;氣弱者,更加(酒浸)黃 以運之,其酒 鼻,治法亦然也。久患鼻濃涕極臭者,即名腦漏。氣虛者,補中益氣湯。陰虛者,麥味地黃湯。
治鼻內窒塞不能,不得喘息。
菖蒲 皂角(等分) 為末,每用一錢,綿裹塞鼻中,仰臥片時。
治鼻不聞香臭,多年不愈者,皆效。
用生蔥分作三段,早用蔥白,午用中段,晚用蔥未段,塞入鼻中,令氣透方效。
治鼻 肉。蓋 肉因胃中有食積,熱痰流注,故宜兼治其本。
蝴蝶礬(二錢) 細辛(一錢) 白芷(五分)
為末,以舊綿裹藥,納鼻中,頻頻換之。
鼻中生肉贅,臭不可言,痛不可搖,以白礬加 砂少許,吹上化水而消,內服清濕熱之藥。
枇杷葉(去毛,蜜製,四兩) 連翹(二兩,去實) 梔子(四兩,童便炙炒黑色)
玄參(酒浸一宿,焙乾) 桑白皮(一兩,去粗皮,蜜製) 共為細末,每服三錢,甘草湯下,再用後敷藥。
雄黃(五分) 麝香(一分) 明礬(一錢) 半夏(二錢) 硫黃(一錢)
共為細末,清晨用水調搽,臨睡依些,飲淡酒,能戒酒更妙。
茄花(陰乾) 赤小豆(各等分)
共為細末,吹之,不三次而愈。
治鼻流濁涕不止,名曰鼻淵。
辛荑仁 蒼耳子 香白芷 薄荷葉
為末,每服二錢,蔥茶清,食遠調下。
鼻衄不止,用乳發燒灰存性,細研水服,並吹鼻中。
又方,用白芨末,新汲水調服。
又法,用濕紙數十層,安頂中,以火熨之,紙乾立止。
又法,以線扎中指中節,左孔出血,扎左指,右孔扎右,兩孔出,俱扎。
治鼻流涕不止,鼻塞頭痛。見前頭風門。
重舌者,心脾有病也。蓋心候於舌,而主血,然脾脈絡於舌下,火土又子母也。有熱即與血氣俱盛,其狀附舌下,而近舌根,生形如舌,而微短小色異,亦宜針刺。如至生著頰裡及上 者,即名重 。若著齒齦者,即名重齦。
木舌者,因臟腑壅滯,心脾積熱,其氣上沖,是以舌腫尖大,塞滿口中。若不急治,則致害人,更不可用手去按,按則舌根乃損,長成語言不正。如至啼叫無聲,面色頻變,而驚疼者,不治,然舌病固屬心脾,但肝脈亦絡舌本,故傷寒邪傳厥陰,則舌卷囊縮,概可見矣。
弄舌者,是脾臟小熱,舌絡微緊,時時舒舌,治之勿過用涼藥,即有飲水者,亦脾虛津液不足耳。若於大病之末,而弄舌者,凶。凡出長而收緩者,名曰舒。微露即收,舌乾腫澀者,名曰弄。若舌上無故出血者,名曰舌衄。總心脾熱症也。
治鵝口口瘡。
雄黃(三錢) 硼砂(一分) 龍腦(少許) 甘草(五分)
為末,乾摻患處。或用蜜調揀。
治鵝口重舌,口瘡垂癰。
龍腦(一分) 青黛 朴硝(各一錢)
一方有牛黃,為末,蜜調,用鵝翎敷上少許。
治重 重齦。
天南星,生,去皮、臍,為極細末,用醋調塗腳心,男左女右。濃皮紙貼,如乾時,再用醋潤。
治胃中客熱,口氣作臭,齒齦痛腫。
人參(一錢) 赤茯苓 麥門冬 天門冬 生地 熟地 白茅根(去皮,各二兩) 水煎服。
治心脾有熱,重舌木舌。
當歸尾(三錢) 連翹(三錢) 川白芷(二錢) 大黃(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治舌腫。用黃柏以竹瀝浸一宿,點舌上。
一方
治舌退場門數寸,以冰片為末,敷愈。
治內蘊邪熱,咽膈不利,重舌木舌,一切熱毒等症。
鼠粘子(四錢,微炒) 荊芥 甘草 黃芩(各一錢) 防風 犀角(各五分) 水煎服。
治口舌生瘡。
玄參 麥冬 天冬(各等分)
為末,蜜丸,綿裹,噙化咽津。
咽喉者,一身之總要,水穀之道路也。若胸膈之間,蘊積熱毒,致生風痰,壅滯不散,發為咽喉之疾,或內生瘡,狀如肉腐,窒塞不通,吐咽不下。如單肉娥、雙肉娥,及腮腫脹,甚者內外皆腫,上攻頭面,治宜先吐風痰,以遁咽膈,然後解熱毒,清肺胃,遲則不救。其單雙肉娥,可針即針,有不可針者,亦用吹點劫藥,吐去風痰,以圖捷效,次服煎劑,蓋急症難於久待也。 腮腫脹者,重則瓷鋒刺去惡血,輕則或塗或點,次投湯劑,散風清熱解毒消痰自愈也。
喉痺者,即纏喉風類也。其候面赤氣粗,咽喉腫閉,乃蓄熱生風,積聚毒痰而作。甚者,內壅肉瘤一塊,氣閉不通。若至鼻面青黑,寒噎頭低,痰膠聲鋸者不治。更有臟寒,亦能令人咽閉,而吞吐不利者,蓋諸症下寒過極,則上熱反盛,不獨此也。其候與前論娥症相近,而治法不能無異,大抵無形腫閉者,為痺,有形腫痛者,即是娥耳。先吐風痰者,急則治其標也。後解熱毒者,緩則治其本也。至於上熱下寒者,用熱藥食前冷服之,不可誤服涼藥也。
治喉痺。
牛蒡子 玄參 升脈 桔梗 犀角 黃芩 木通 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解風熱上攻,咽喉腫痛。
桔梗(一錢五分) 薄荷 荊芥 甘草 山豆根(各一錢五分,俱焙,為末) 牙硝 硼砂朴硝 雄黃 朱砂(各一錢,俱不見火,研為細末) 和勻,乾敷舌上,或溫濃茶調搽少,咽下亦可。
治痰熱上攻,纏喉喉痺,雙鵝腫痛,湯藥不下,咽痛頦腫,用此吐之。
雄黃(一兩) 巴豆(去油,十四個) 鬱金(一錢)
為末,醋糊丸。如黍米大,熱茶清下七丸至十丸,吐出頑涎即蘇。如口噤,以物挖開灌之,纏喉急痺,緩治而死。雄黃能破結氣,鬱金能散惡血,巴豆能下稠涎,下咽無不活著。
又方
治喉痺。
用陳年霜梅,入蜒蚰令化,每患喉痺等症,用梅噙於口中,神效。
《經》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一陰,少陰君火也。一陽,少陽相火也。手少陰心脈挾咽,足少陰腎脈循喉嚨,其人膈間素有痰涎,或因飲酒過度,或因忿怒失常,或因房室不節。蓋飲酒過度,胃火動也,富貴者,多犯之。忿怒失常,肝火動也,婦人多犯之。房室不節,腎火動也,男子多犯之。火動痰上,而痰熱潘灼,壅塞咽隘之間,痰者,火之本,火者,痰之標,火性急速,所以內外腫痛,水漿不入,乃外症之最危者。治療之法,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治標用丸散以吐痰散熱;治本用湯藥以降火補虛。奈何治者?但云治脾肺火,而未云降肝腎火也。必須以《內經》從治之法,切不可驟用寒涼,蓋促其危耳。故實火須用正治,虛火須用從治,須分明白,不可少誤。
咽與喉,會厭與舌,四者同在一門,其用各異。喉以納氣,故喉氣通於天;咽以納食,故咽氣近於地︰會厭管乎上,以主開辟。掩其氣喉,令水穀能進食喉而不錯,四者,交相為用,關一則飲食廢而死矣。云喉痺者,謂喉中呼吸不通,言語不出,而天氣閉塞也。云咽痛及嗌痛者,為咽喉不能納唾與食,而地氣閉也。云喉痺咽嗌痛者,謂咽喉諸病,天地之氣並閉塞也。嗌即咽之低處。咽在後主食,喉在前主氣。十二經中,唯足太陽主表,別下項餘經,皆內循咽喉,盡得以病之,而統在君相二火,喉主天氣,屬肺金,變動為燥,燥則澀而閉。咽主地氣,屬脾土,變動為濕,濕則腫而脹,皆火鬱上焦,致痰涎氣血結聚,咽喉腫達於外,麻癢且痛,為纏喉風。腫於兩旁為喉痺,其單蛾雙蛾,水舌舌脹,纏喉風,走馬喉風,病同於火,故不分也。惟纏喉走馬,殺人最速,子和曰︰治喉痺,用針出血,最為上策。《內經》“火鬱發之”,發謂發汗,出血者,乃發汗之一端也。喉痺多屬痰熱,重者,用桐油探吐,肺絕喉閉,其脈浮散而微細,其聲如鼾,有如痰在喉中響者,此為肺絕之候,宜速用人參湯調入竹瀝薑汁服之。若早者,十全七八,次則十全三四,遲則十不救一。纏喉風亦屬痰熱,謂其咽喉裡外皆腫者是也。亦用桐油,以鵝翎探吐。喉閉者,取山豆根汁,含咽即開,有藥不能進者,急取病患兩臂捋數十次,便血聚大指上,以發繩扎住拇指,針刺指甲縫邊出血,如放沙一般,左右手皆然,其喉即寬。咽瘡喉痛,多屬虛熱、血虛,虛火游行無製,客於咽喉也。虛者,八味加牛膝,五味子煎與食前冷服。實者,黃連、荊芥、薄荷、薑汁硝蜜噙化。喉痛必用荊芥,陰虛火炎上必甲玄參。有方,用茜草一兩,作一服者,以其能降血中之火也。有咽痛而諸藥不效者,此非咽痛,乃是鼻中生一條紅線如發,懸一黑泡,大如櫻珠,垂掛到咽門而止,難用深取,宜用土牛膝根,(即鼓槌草,)獨條直而肥大者,搗碎入好醋三五滴,同研取汁,滴入鼻中二三點,即系斷珠破,吐出瘀血立安。痰結塊在喉中,如梗狀者,梅核氣也,宜噙化丸。陰虛咳嗽,久之喉中痛者,必有瘡名肺花瘡,坎離加玄參甘桔,不可用冰片吹藥。恐辛散瘡轉潰也。
喉與咽不同,喉者,脘呼吸之門戶,主出而不納。咽者,胃脘。谷之道路,主納而不出。蓋喉咽司呼吸,主升降,此一身之緊關橐禽也。《經》曰︰足少陰所生病者,口渴,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素問》云︰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咽痛,不可納食。又曰︰足少陰之絡,循喉嚨通舌本。凡喉痛者,皆少陰之病,但有寒熱虛實之分,少陰之火,直如奔馬逆沖於上,到此咽喉緊鎖處,氣鬱結而不得舒、故或腫或痛也,其症必內熱口乾而赤,痰涎湧上,尺脈必數而無力,蓋緣腎水虧損,相火無製而然。須用六味地黃麥冬五味大劑,作湯服之。又有色欲過度,元陽損虧,無根之火游行無製,客於咽喉者,須八味腎氣丸大劑,煎成冰冷與飲,引火歸源,庶幾可救。此論陰虛咽痛者,如此治法,正褚氏所謂上病療下也,其間有乳鵝纏喉,二名不同,腫於咽兩旁者為雙鵝,易治。腫於一邊者為單鵝,難治。如有惡寒表症,用荊防敗毒散散之。不惡寒而無表症者,惟為辛涼清利,外用鵝翎蘸米醋攪喉中,去盡痰涎,複以鵝翎探吐之。令著實一咯,咯破鵝中紫血即潰,或紫金錠磨下即安,慎勿輕用刀針。古方有用巴豆油染紙作燃子,點火吹滅,以煙熏鼻中,即時口鼻流涎,牙關自開,再用此搐患處即愈。有陰氣大虛,虛火無製、孤陽飛越,客於咽喉,遂成咽痛者,脈必浮大,重取必澀,去死為近,宜人參一味濃煎,細細飲之。如作實症,用以清降之藥,禍在反掌。
(愚見人參必同童便製附子同煎,溫和食前頓服,則監製虛火下歸乃愈。如單用人參細細飲之,恐浮火益熾,亦非穩當。)奈世人但知熱咽痛,不知有寒咽痛也。
《經》曰︰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咽痛頜腫。陳藏器用附子去皮、臍,炮,炙,切葉,以蜜塗炙,令蜜入內,噙咽其津,甘味盡更易之。仲景云︰下利清穀,裡寒外熱,脈微欲絕,而赤咽痛,以通脈四逆湯。又曰︰冬月伏寒,在於腎經,發則咽痛下利,附子湯溫其經則愈。又有司天運氣,其年鄉村相染。若惡寒者,多是暴寒折熱,寒閉於外,熱郁於內,切忌膽礬酸寒之劑點喉,反使陽郁不伸。又忌︰硝黃等寒劑下之,反使陽陷入裡,禍不旋踵,須用表散。若甘桔湯之類,東垣曰夏傷寒伏於腎,少陰之經,多咽痛者名腎傷寒也,宜熱藥冷凍飲料之。
又有喉間作痛,潰爛久而不愈,此必楊梅瘡毒,須以萆薢湯為主,隨症佐以別藥。
治少陰咽痛。
桔梗 甘草(各等分) 每服五錢,水煎服。
治急慢喉痺,咽喉腫塞不通。
盆硝(四錢) 白僵蠶(微炒,去嘴,為末,八錢) 甘草(生末,八錢) 青黛(八錢) 馬勃末(三錢)蒲黃(五錢) 麝香(一錢) 龍腦(一錢)
為末,藏貯瓷盒,每用一錢,新汲水調咽,如是喉痺即破,出血便愈。若非喉痺,自然消散,諸般熱腫,用藥五分擦在舌上,咽津即愈。
治咽喉痛大效。
田豆根(一兩) 硼砂(二錢) 龍腦(少許) 麝香(少許)
為末,用毒魚膽為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噙化咽津。
治喉痺。
僵蠶(直者,十個) 牙皂(一挺,去皮、弦) 全蠍(十個,頭角全者,去毒) 硼砂雄黃 明礬(各一錢) 膽丸(五分)
為末,每用一字,吹喉中即愈。
一方
治乳鵝。用野芥菜搗汁,醋調,以鵝翎探入喉中,吐出涎水即愈。
用白礬一塊,挖空,入巴豆一粒,火沸過,去豆為末,吹入少許。
治諸喉病, 腮腫毒俱效。
連翹 防風 貝母 荊芥 玄參 枳殼 甘草 白芥子 赤芍 天花粉 桔梗 牛蒡子 黃芩 射乾 加燈心,水煎服。
一方
治纏喉風,用白礬細末五分,烏雞子一個,二味調勻,灌喉中立效,活人甚多。
治咽喉腫痛,不能咽物,及口舌生瘡。
龍腦(五分) 硼砂(一錢) 朱砂(三錢) 馬牙硝(五分) 寒水石( 熟,二錢) 研勻,每用一字摻於舌上,津咽之。
治感寒咽閉不能咽。
大附子一枚,生,去皮、臍,切作大片,蜜塗炙令黃,每用一片,口含咽津,候甘味盡,再換一片含之,以效為度。
口者,五臟六腑所貫通也,為脾之竅,臟腑之氣,皆由此出入。若門戶小,臟腑有偏勝之疾,則口有偏勝之症,故肝熱口酸,心熱口苦,或口舌生瘡,脾熱口乾,肺熱口辛,腎熱口鹹,胃熱口淡或口臭。更有因謀慮不決,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蓋肝主謀慮,膽主決斷。倘事或膽不決則害怒,膽汁上益而口苦。)有脾胃氣弱,水乘土位,而口酸者;有膀胱移熱於小腸,而口糜潰爛者,然口舌生瘡,初起不可便用涼藥敷摻,恐寒凝不散,內潰奔走,久而難愈,必先用辛輕升散而後清涼,使鬱火達外,再視其所因而治之。更有中氣不足,脾胃虛衰,不能斂納下焦陰火,被逼上炎,以致虛陽口瘡。丹溪所謂︰勞役過度,虛火上炎,游行無製,舌破口瘡者,又當從理中東加附子治之。若作實熱,誤投涼藥,則所害不止口瘡矣。口瘡者,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所致,當分別治之。如發熱作渴飲冷,實熱也。輕則用補中益氣,重則用六君子湯。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中氣虛也,用人參理中湯。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氣虛寒,用附子理中湯,晡熱內熱,不時而熱,血虛也,用八物加丹皮、五味、麥冬。發熱作渴吐痰,小便頻數,腎水虛也,用八味丸。日晡發熱,或熱從小腹起,陰虛也。用四物參朮五味麥冬不應,則用加減八味丸。若熱來複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或無定處,或從腳起,乃無根之火也,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補加麥冬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調抹湧泉穴。若概用寒涼,損傷生氣,為害匪淺﹗或問虛寒何以生口瘡,而反用附子理中耶?蓋因胃虛谷少,則所勝者,腎也。水氣之逆而承之,反為寒中,脾胃衰微之火,被迫炎上,作為口瘡。《經》曰︰歲金不及,炎火乃行,複則寒雨暴至,陰厥乃格,陽反上行,民病口瘡是也,故用參朮甘草,補其土,薑附散其寒,火得所助,則接引退舍矣。
《折衷》云︰脾臟應腎,通口氣,脾口為合,足陽明胃之經,其脈挾口環唇,故脾胃受邪,則唇為之病,風則動,寒則緊,燥則乾,熱則裂,氣鬱則生瘡,血少則澀而無血色。然六腑之華,亦在唇。《經》云︰脾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者,倉稟之本,營之居也。其華在唇,且肝脈、督脈、衝脈、任脈皆絡於唇,一有受邪,則唇為之病。凡唇白者,主唾涎嘔逆,諸失血症也。唇黃者,主脾受積熱也。唇紅紫者,主蟲齒積痛也。唇青者,主血虛,脾寒也。唇紅者,主煩躁,渴飲也。又有傷寒狐惑,上唇生瘡,蟲食其臟,下唇有瘡,蟲食其肝者。然唇者,肌肉之本也。人中平滿者,為唇反,唇反者,肉先死也。
《靈樞》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為經絡之海,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故衝任之脈,不榮口唇而須不生,宦者,去其宗筋陰器,傷其衝脈,血瀉不複,皮膚內結,唇口不榮,故須不生。其有天宦者,天生陽氣不舉,不能御婦,未嘗被傷,不脫於血,然其須不生,何也?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衝任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亦不生。由此觀之,唇口不獨脾胃也。呵欠者,脾胃中氣不足,精神勞倦所致也。《經》曰︰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振寒善伸數欠。欠者,陽引而上陰引而下,乃精與神不相依,而陰與陽不相守也。
《經》曰︰舌乃心之苗。又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又曰︰心脈系舌本,脾脈絡舌旁,系舌下,故發為病,或生瘡,或重舌木舌諸症,皆二經之所致也。然肝脈亦絡舌本,故風寒所中,則蜷縮而不言,七情所郁,則熱腫滿而不消,心熱則裂而瘡,脾熱則滑而苔,而脾閉則白胎如雪,肝壅熱則血上湧。
若舌無故自痺者,不可作風熱治,蓋由心血不足,血虛火爍耳,理中湯合四物湯治之。
昔有人舌上生瘡,久蝕成穴,服涼藥不效,此下元虛寒,虛火不降,投養正丹遂愈。
治上膈壅熱,口舌生瘡,咽嗌腫塞。
朱砂(一錢五分,研) 寒水石( 通赤,三錢二分) 腦子(二分半,研)
為末,每日三五次,夜臥摻貼。
甚者,加西牛黃一分更好。
冰片(二分) 人中白( ,二錢) 麝香(一分) 銅青(三錢五分) 上研極細,令濃茶淨口,吹少許,候痰涎流盡,再吹一二次即煎。
一方
治舌腫,用百草霜為末,好醋調敷立
治上膈熱壅,口舌主瘡,先用此升發。
升麻(一兩五錢) 赤芍藥 人參 桔梗 葛根 薄荷 防風(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食後服。
治三焦實熱。
黃芩(春四兩、夏秋六兩、冬三兩) 大黃(春三兩、夏一兩、秋二兩、冬五兩)黃連(春四兩、夏五兩、秋冬三兩)
為末,蜜丸,每服百丸,食後白湯下。
治膽痺口苦。
柴胡(一錢) 黃芩(七分) 人參 黃連 天冬 麥冬 山梔 生甘草 龍膽草 知母(各五分) 五味子(七粒) 水煎服。
治胃經客熱口臭,牙宣赤眼口瘡,上焦消渴,此心肺胃藥也。
熟地 生地 天冬 麥冬 枇杷葉(去毛) 黃芩(各一兩) 茵陳 枳殼 石斛 甘草(各一兩)犀角(五錢) 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煎,食後臨臥溫服。
治口臭。用香薷煎濃湯含之。丹溪云︰香薷能治口臭如神。
治口瘡,用砂仁火 存性為末,摻上即愈。又方用檳榔火 存性為末,入輕粉敷
用連翹為末,糊丸,食蒜韭之後,茶吞二三錢,口中濁氣,化為清氣,甚效。
歌曰︰心痛口瘡,紫桔紅蒼,三錢四兩,五服安康。上件紫菀、桔梗、紅芍藥、蒼朮各等分細末,羊肝四兩,批開摻藥末三錢,用麻扎定,火內燒令熟,空心食之,白湯送下,大效。
治舌痺或麻,此因痰氣滯於心胞絡。
半夏(用白礬生薑皂角煮過,一錢五分) 茯苓 橘紅 栝蔞(去油) 貝母 黃連桔梗 香附(便製) 枳殼(各一錢) 甘草(四分) 薑水煎服。
理中湯
方見中寒門。
口不能開合以萆麻子,棉紙取去油,將此紙作燃,燈上點著,吹滅將煙熏之,良久則消。
昔人年二十餘歲,口臭如登廁。醫者曰︰肺金本主腥,金為火為乘,火主臭而然也。久則成腐,腐者,腎也。亢極則反兼水化,其病在上,宜湧之,如法果愈。
走馬疳者,多因氣虛受寒,郁熱在內,或食甜酸鹽膩之物,積滯日久,蘊熱上沖,齒焦黑爛,間出清血,血聚成膿,膿臭成蟲,侵蝕口齒,甚有腮頰穿破,乳食難進,氣喘熱作而危矣。治法宜內服清解,先去積熱,外用溫鹽水淨,吹以去涎拔熱之藥,切不可純以寒涼斂遏,以致郁熱無從發泄,厥潰更深矣。以走馬名之者,蓋齒屬腎,腎氣一虛,則虛火邪熱,直奔上焦,勢如走馬耳。
牙痛者,陽明胃火也。宜內服清胃之劑,外用擦藥,拔散火邪。然有氣虛,脾胃不足,或服寒涼過多,抑遏陽氣於脾土之中,是以身反發熱者,當以火鬱湯,或補中益氣湯,不應則用八味地黃東加牛膝、五味子以導下之,蓋牙本骨之餘,多屬腎經虛火所致耳。
治口疳。
牛黃(一分) 人中白(四分) 青黛(四分) 冰片(一分) 象牙(燒灰,四分) 珍珠(乳炙,七粒) 白馬蹄(燒灰,四分) 胡黃連 血竭(各四分) 麝香(少許) 為細末,冷濃茶淨患處吹之。
治牙疳牙痛。
升麻(六分) 石膏(一錢二分) 連翹(一錢) 生地(一錢二分) 牛蒡子(一錢,研)丹皮(八分) 桔梗(四分) 甘草(三分) 荊芥(四分) 薄荷(四分) 加燈心,水煎。
青黛 蘆薈 胡連 黃柏 兒茶 硼砂(各五分) 冰片(一分) 用冷濃茶,淨口吹之。
治小兒走馬牙疳,一時腐爛即死,此方極效。
用婦人溺桶中白垢(火 ,一錢) 銅綠(二錢) 麝香(一分) 冰片 牛黃(各一分) 研細敷上立愈。
乾薑 南棗(各燒存性) 枯白礬(等分) 為末,敷之即愈。
《經》曰︰男子八歲,腎氣實,而齒更;三八真牙生;五八則齒願;八八而齒去矣。女子亦然,以七為數。蓋腎主骨,齒者,體之標,髓之所養也。凡齒屬腎,上下斷屬陽明,上齦痛,喜寒飲而惡熱飲,取足陽明胃,下斷痛,喜熱飲而惡寒飲,取手陽明大腸,故病有惡寒熱之不同也。凡動搖疼痛出血,或不出血,齒縫疏豁,全具欲落之狀者,皆屬腎也。《經》曰︰腎熱者,色黑而齒願。又曰︰少陰經病者,面黑齒長而垢,其蟲疳斷腫,不動而滯爛痛穢者,此屬陽明,或諸經錯雜之邪,與外因為患,俱分虛實而治,腎經虛寒者,安腎丸、還少丹,重則八味丸。其冬月大寒犯腦,連頭痛齒牙動搖,疼痛者,此太陽並少陰傷寒也。仲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凡腎虛者多有之,加齒痛搖動,肢體倦怠,飲食少思者,脾腎虧損之症,安腎丸補中益氣並服。如喜寒惡熱者,胃血傷也,消胃湯。惡寒喜熱者,胃氣傷也,補中益氣湯。
齒者,骨之餘,腎之標,寄於齦,養於氣血,上齦屬足陽明胃,下齦屬手陽明大腸。然齒者,骨也。本乎乾元以資始,齦者,肉也,本乎坤元以資生,譬之木生於土,藉土以為養也。故齒之為病,手陽明、足陽明、足少陰三經之所致,蓋上下齦屬陽明金也。齒屬少陰,水也。故陽明實,則榮蔭其齒而堅牢,陽明虛,則齒失所養而浮豁。故凡動搖脫落,牙脆剝下齒縫漸稀,畏冷畏熱浮豁不堅。隱隱而艱,乃腎之本虛,以致標亦虛焉。至於蟲牙浮腫,牙宣出血,臭穢腐爛者,乃腸胃濕熱壅盛,所謂熱勝則肉腐也。虛者補之,濕熱者瀉之,胃火壅者清之,風寒外束者散之,外以末藥擦之,甚而斷爛齒落者,猶土崩而木倒也。其治在斷,斷堅則齒自固矣。走馬疳者,熱毒上攻,虛臟所受,腎臟主虛,齒為骨餘,上奔而潰,勢如走馬,故名之。
牙床腫痛,齒痛動搖,或黑爛脫落者,此屬陽明濕熱,蓋此雖屬陽明,而生於牙床上下,乃屬陽明大腸與胃,猶木生於土也。腸胃傷於美酒濃味,以致濕熱上攻,則牙床不清,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由是齒不得而安。如地土不堅而樹木為之搖動矣。此宜瀉陽明之濕熱,則牙床清寧,齒自安固。如調理不退,落齒一二個者,多死不治。
凡齒病退勞即發,及午後甚者,或口渴面黧及遺精者,皆脾腎虛熱,用補中益氣,及六味丸或十全大補湯。
海藏云︰牙齒等齲,臭穢不可近,數年不愈,當作陽明蓄血治。好飲者,多有此症,桃仁承氣湯,為末,蜜丸服之,甚效。然牙得清涼而痛甚者為寒;口汲涼風而痛止者為熱。
牙痛之症,自因傷胃,而素有濕熱,故上浮於牙齦之間,遇風寒或冷凍飲料所郁,則濕熱不得外達,故作痛也。其病情有標本之分,用藥有濕涼之異,當以寒為標,故外擦漱之藥,宜用蓽茇、細辛之類,辛溫以散寒開鬱,兼可拔散郁熱也。以熱為本,故內服之藥宜用生地、丹皮、連翹、薄荷之類,辛涼以散熱清中。如此內外交攻,標本俱得,豈有不愈者乎。若驟發大痛者,多屬龍火。如疾風暴雷,焚灼草木,最速最烈,必用從治之法,熱藥冷凍飲料,則火得其源而歸之矣。若投正治,妄用寒涼,益增其病至若痛不可忍,牽引入腦,喜寒惡熱,脈洪數有力者,涼膈散,倍加酒蒸大黃瀉之。
治風熱攻注,牙根腫痛。
羌活 防風 川芎 生地(各一錢) 升麻(一錢二分) 細辛(四分) 荊芥 獨活 薄荷(各六分) 石膏(二錢) 甘草(五分) 水煎食後服。如惡熱飲者,加龍膽草(酒洗);濕熱甚者,加黃連、山梔。
治腎虛牙齒豁落隱痛,久服固精補陽。
青鹽(炒) 補骨脂(鹽水炒) 山藥 石斛 白茯苓 巴戟(去心)菟絲子(酒炒)杜仲(薑汁炒,各一兩)肉蓯蓉(酒浸) 白蒺藜(炒,各二兩) 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治胃有實熱牙痛,或上牙腫痛。
升麻 知母(各一錢) 石膏(一錢五分) 大黃(酒蒸,二錢) 山梔 薄荷 茯苓 連翹(各八分) 朴硝(六分) 甘草(五分) 水煎,食遠服,頻頻口咽即愈。
一方
治牙痛甚者,為末,擦噙即愈。
防風 羌活 青鹽 細辛 蓽茇 川椒(等分) 為末。
又方
雄黃(一錢) 樟腦(五分) 研細末,痛時擦上,涎出即止。
用清涼藥轉痛者,用從治之藥擦之。
蓽茇 川椒 薄荷 荊芥 細辛 樟腦 青鹽
為末,擦牙痛患處,拔出熱涎。
一方
神治牙痛。
芹艾(一兩) 大蜂窩 用好醋,同二味煎依,漱口一日即愈。
又方
用牛蒡子,生研綿裹塞痛處,漱去苦水即愈。
又方
牙痛百藥不效,用荔枝殼,包青鹽燒灰存性,擦牙痛處屢驗。
上好食鹽塊(煨,四兩) 骨碎補(四兩) 生軟石膏(四兩) 鮮槐花(二兩)
搗爛為團,晒乾,再磨末擦牙甚妙,且能固齒。
治尺脈無力,虛火上攻,寒束內熱,頰腫齒疼者,神效。
羌活(二錢) 細辛(八分) 石膏(三錢) 製附子(一銓) 水三鐘,煎一鐘,食前服。
雄鼠骨 當歸 沒石子 熟地 榆皮 青鹽 細辛(各等分) 上研為細末,綿紙裹成條,置牙床上,則末自不落矣。常有人齒縫出血者,以六味地黃,加骨碎補大劑一服即瘥,間有不痰者,腎中火衰也。再加五味子、肉桂而愈。
揩齒瑩淨令白,及治口臭。
沉香 麝香(各五分) 細辛 升麻 本 藿香葉 甘松 白芷(各一錢二分五厘)石膏(一兩) 寒水石(一兩)
為末,早晚擦牙。
一方加看鹽。
雄鼠骨一副,(其鼠要八兩以上者,越大越好,連毛用草紙包七層,再用稻草包緊,黃泥封固,用谷糧火煨熟,去肉揀出全骨,酥油炙黃,研為細末,入後藥),北細辛一錢五分,(洗淨土晒),破故紙五錢,(青鹽水炒),香白芷三錢,(青鹽水炒),白石膏五錢,(青鹽水炒),全當歸五錢(酒炒),懷生地三錢(酒炒),綠升麻二錢(焙),沒石子雌雄一對,(酒煮火烘)、真沉香一錢五分,骨碎補五錢,(去毛淨蜜水炒),旱蓮草五錢,(酒炒),上為細末,同鼠骨末,合在一處,拌勻用銀盒或鉛盒盛之,每早擦牙漱咽,久而不斷。牙齒動搖者,仍可堅固,不動者,永保不動,甚之少年有去牙一二,在三年以內者,竟可複生,頗小而白,久則如故,妙不可言。
生軟石膏(五錢) 骨碎補(六錢,去毛,蜜水拌,晒乾,微火焙) 青鹽(六錢)槐花(五錢,晒燥) 寒水石(五錢) 沒石子(五錢,油煮火烘) 共為細末,每日擦牙固齒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