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清 張志聰


卷九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精者天一所生之精。微者天道之幽遠也。此九九數終。複歸於真元之論。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受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資。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請問有才愚仆漏之問。不在經者。欲問其狀。帝曰:大矣。(悲哀喜怒。人之情也。燥濕寒暑。天之氣也。陰陽者。天之道也。婦女者。天癸之所生也。此通天之道。故極贊其大焉。
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經有也。(靈樞經有悲哀涕泣之論。
複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帝曰:若問此者。無益於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精液下通於上。應水之上通於天。此通天之大道。非止有裨於治也。工止知涕泣之所由出。而不知道之所由生。
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五臟。主藏精者也。心者。五臟六腑之主。故為五臟之專精。心開竅於目。故目者心之竅。五臟生成篇曰: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故華於色者。心之榮也。有德者。見於色而知心氣之和也。
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悲哀則動其心志。故泣下而水所由生。水宗者。宗脈之所聚。上液之道也。腎臟之精水。由宗脈而上通於心。上注於目。故曰:目者宗脈之所聚也。如志不悲。則精持於下。輔之裹之。水精不出於宗脈。故水不行於上也。此言精水之在下。必動其腎志而後上行。
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 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此言心腎相通。神志交感。心悲而未有不動其志者。故 有之曰:心悲名曰志悲。蓋心之所之謂之志。心志之合。一也。心者。五臟之專精。故水精與心精。共湊於目而為泣。莫子瑜曰:神志相合。而精亦相合。
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此言神生於精。志生於心。離中有虛。坎中有滿。水火上下之互交也。靈樞經曰:所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是神氣之生於精也。故曰俱悲。則神氣傳於心。謂心臟所藏之神氣。本於腎精之所生。又曰: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是志之生於心也。故曰精上不傳於志。謂精不上傳於志。而志獨悲於上。故泣出也。上節言心悲名曰志悲。此言志悲即是心悲。心志之合一也。閔士先曰:動其心志。則心精湊於目而為泣。不待腎精之上傳也。
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此言涕之所從來者。由腎精之上通於腦。腦滲下而為涕也。腦者。陰髓也。骨之精髓充于骨。髓從骨空而上通於腦。故腦滲之為涕也。夫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與志悲而腎精出於目之為泣者。相同類也。
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涕泣皆出於腎水。而分兩岐。猶兄弟之生於一母。而分伯仲也。故腎死脈來。辟辟如彈石之急。則兄弟俱死。生則俱生。而出為涕淚也。是以其志早悲。則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緣腎臟所屬之同類也。玉師曰:志悲則涕泣俱出。志絕則神氣俱死。蓋言神氣生於天乙之真。而真元之不可損也。
雷公曰:大矣。(雷公始悟人道之通於天道。故複贊其大焉。
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帝曰:哭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此複申明泣出於神而志。涕出於志而神。故神不慈。則志不悲而精不出。志動。則神不守而涕泣俱來。是神守則志守。志動則神動也。慈、悲也。陰陽相持。謂水火之神志。主持於內。則精不出也。惋惋、驚動貌。沖陰、謂志上沖於腦也。夫目系上屬於腦。故志上沖陰。則志去走於目。志去則神不獨守其精。精神並去。出於目。而涕泣皆出也。
且子獨不誦不念夫經言乎。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 肓。(此言神志相守。水火相交者也。經、謂靈樞口問諸篇。厥、謂水火不相交而相逆也。骨之精為瞳子。腎之精氣。不上貫於目。故目無見也。並者。謂諸陽之氣。合並於上。諸陰之氣。合並於下也。心乃陽中之太陽。而為五臟之專精。故陽並於上。不得陰氣以和之。則火獨光於上也。腎為水臟。受藏五臟之精。陰脈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陰並於下。不得陽氣以和之。則足寒。足寒則臟寒生滿病也。一水、謂太陽之水。五火、五臟之陽氣也。夫太陽之水。隨氣而營運于膚表。猶水之隨天氣而環轉於上下。少陰之水火。以應天之日月。交相會合。而不相離者也。是以陰陽厥逆。則目肓。 者。謂太陽之兩睛明。以應天之日月也。張兆璜曰:通篇論精神。此後提出氣字。夫五臟之精氣。皆會於目。氣並於上。精並於下。故為五火。
是以沖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于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此言人氣之與天氣相通也。風者。天之氣也。陽氣者。神氣也。火氣者。陽氣也。謂神氣內守于精。陽氣外通於目。見風則氣隨風動。而神不守精。致精神共去於目而泣下也。
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比者。以天之精氣神。而比類人之精氣神也。風乃天之陽氣。火之精為神。雨乃水精之上通於天而複下降者也。火疾風生乃能雨者。謂氣生於神。神生於精。精隨神氣而運者也。夫天之日月精水。隨天氣而營運無息。人之精神。亦隨氣而環轉無端。人之兩目。應天之日月晝夜而開闔者也。按本經八十一篇。所論之道天地人。所用之數三六九。蓋人生於天地氣交之中。通天之道。應地之理。地居人之下。大氣舉之。無所馮依。是天包乎地之外。而營運無息者也。數之始於一而成於三。三而兩之成六。三而三之成九。乃自從無極而生天地陰陽之數也。聖人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能養精氣神以配天。吸地之精氣神以自養。至於不生不化。與道合約。出乎天地之外。複歸於無極。而無有終時。是以立數萬餘言。後七篇。單論天道以應人。九九數終。解明精氣神以複於天真。蓋欲使天下後世子孫黎民。不罹苛疾之患。同歸生長之門。聖人之教化大矣。求道之士。若能研窮此經。存養真性。皆可壽敝無窮。超凡入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