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清 張志聰


卷九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謂三陰三陽之各有類聚。因以名篇。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臟最貴?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臟最貴。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此論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五臟之氣。合於三陰三陽。三陰三陽之氣。上通於天道也。夫天道者。昭昭為陽。冥冥為陰。春夏為開。秋冬為闔。寒暑往來為樞。其合於人也。三陽為陽。三陰為陰。太陰太陽為開。陽明厥陰為闔。少陰少陽為樞。肺主氣而上合昭昭。腎主水而下合冥冥。蓋在天四時之氣。通於人之陰陽。陰陽之氣。內合五臟。五臟之氣。外見於經脈。非經脈之主時也。故帝貴其最下。何臟最貴者,意謂肺主氣。腎主水。以二臟合天道之最貴也。
雷公致齋七日。旦複侍坐。(取七日來複。天道運轉之義。

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此知五臟終始。(三陽者。天之道也。在天為至陽。應於四時。有春夏之開。秋冬之闔。寒暑往來之樞。合之於人。太陽主開而為經。陽明主闔而為維。少陽主樞而為游部。以此而知五臟之終始。蓋因天之四時。以應肝木之主歲首。腎水之主歲終也。夫經者。徑也。維者。絡也。周天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星為陰。是天之陽而又分陰陽也。太陽主開而為陽。故三陽為經。陽明主闔而為陰。故二陽為維。是人之陽而又分陰陽也。游部者。游行於外內陰陽之間。外內皆有所居之部署。
三陽為表。二陰為裡。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此論陽外而陰內。陽生於陰也。三陽者。太陽也。乃至陽之氣而主表。二陰者。少陰也。乃至陰之氣而主裡。一陰者。厥陰也。厥陰為陰中之少陽。乃陰盡而陽生。是以一陰至絕。作晦朔觀之。卻具合陽生於陰。陰陽消長之理。夫月始生。則人之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人之肌肉衛氣。隨月之消長。從陰而複生長於外也。是以一陰絕而複生。猶月之晦而始朔。上節論陰陽之經緯。以知五臟之始終。此以月之晦朔。以應人之表裡陰陽。生長虛實。蓋月行一月而一周天也。閔士先曰:太陽少陰。乃陰陽水火之主。故上章以三陽並于一陽。一陽、太陽也。以三陰並于一陰。一陰、少陰也。此節曰:三陽為表。二陰為裡。即是陽為表而陰為裡。陽從裡陰之所生也。
雷公曰:受業未能明。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此言太陽之氣。在表而合於天。在上而應於日。與手太陰少陰之相合也。手太陰者。肺也。肺主表而主天。心乃君火之陽以應日。太陽之氣。生於水中。肺主氣而發原於腎。是以三陽脈至於手太陰。則陰陽相合。皆從陰而樞出於陽也。弦者。樞脈也。浮而不沉者。太陽太陰之主開也。決、判斷也。以此而察度之。以心合之。正合於陰陽之類論。蓋太陽主表。肺主皮毛。應天氣之包乎地之外。是太陽與手太陰之同類也。太陽之氣。坎中之滿也。少陰與太陽。標本相合。故心為陽中之太陽。猶日之隨天氣而繞地環轉。是太陽與手少陰之同類也。故以此察其陰陽。斷其行度。正合於陰陽之論。陰陽類論。論天之道也。
所謂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此言二陽與手太陰少陰之不相類也。二陽者。陽明也。陽明主闔。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者。太陰之開。反從陽明之合。不能鼓動而外出也。是以炅至而為陽明太陰之病者皆死。蓋太陰之氣主開而反沉。是天氣之不營運矣。陽明主清涼之金氣。反為炅熱所傷。是以二氣皆死。乃陰陽類而不相合者也。炅者。日中之火氣也。此言陽明之氣。不與天氣相合。而亦不與太陽之相合也。
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此言一陽與手太陰之不相類也。一陽者。少陽也。少陽主樞。樞者。從陰而出於陽。從陽而入於陰。外內出入之無息者也。如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不絕者。少陽惟從太陰之開。而不能樞轉複入。此少陽為太陰之所病也。如專於陰而不能樞出於陽。是少陽之氣絕於內矣。閔士先曰:手太陰主氣。而上屬於天。故止與太陽相合。與腎臟膀胱之水相合。與足太陰之地氣相合。與餘氣則不相合矣。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三陰者。五臟六經之所主也。五臟內合五行。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太陰者。脾土也。三陰之氣。交於太陰。猶六氣之歸於地中。燥勝則地乾。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故脈伏鼓而不浮。乃六氣伏鼓於地中。而不浮於外。是以上空志心。謂不及於心腎也。莫子瑜曰:先天之氣。從水火而化生五行。是六氣乃心腎之所主。因伏鼓於地中。是以上空志心。
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此言二陰之氣。上通於天。下歸於泉。中連於土也。二陰者。少陰也。少陰主水。二陰至肺者。肺腎之相合也。其氣歸膀胱者。陰陽雌雄之相應也。外連脾胃者。水津通貫於地中也。上節言太陰之土氣。不及於心腎。此言二陰之氣。複通貫於地中。蓋言少陰之氣。與手足太陰。足太陽陽明之相類也。
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一陰者。厥陰也。厥陰為陰中之生陽。是以經絕者。陰脈之伏於內也。氣浮者。生陽之氣。浮於外也。不鼓者。厥陰之主闔也。不鉤者。厥陰主相火而非心火也。滑者。陰陽經氣。外內出入之相搏也。此承上文而言二陰之氣。與肺臟脾胃膀胱相通。是少陰之有類聚也。厥陰乃陰中之少陽。為一陰之獨使。故曰一陰獨至。謂一陰之無類聚也。倪仲玉曰:一陰與一陽相合。
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並。繆通五臟。合於陰陽。先至為主。後至為客。(六脈。手足三陰之六脈也。乍陰乍陽者。謂陰中有陽。或陰或陽之交至也。交屬相並。繆通五臟。合於陰陽者。謂六經之氣。屬陰屬陽。交相合並。互通五臟。五臟之氣。合於五行之陰陽也。然心腎二臟。並主少陰。脾肺二臟。並主太陰。肝與包絡。並主厥陰。原無手經足經之別。不過以先至為主。後至為客。如心之陽脈先至。即以心為主而腎為客。腎之陰脈先至。即以腎為主而心為客。乍陰乍陽。或先或後。各有主客之類合也。前三陽為經節。論陽中有陰。此論陰中有陽。
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言得從容之道。以合於天道。不複知有陰陽雌雄之類論也。

帝曰: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此言三陰三陽之外內。而合有雌雄之相類也。三陽為父。太陽之為乾也。三陰為母。太陰之為坤也。二陽為衛。陽明之氣。主衛於外也。二陰為雌。少陰之為裡也。一陽為紀。少陽為出入游部之紀綱。一陰為獨使。謂厥陰為外內陰陽之獨使。此蓋言三與三類。二與二類。一與一類。各有內外雌雄之相合也。莫子瑜曰:少陰主水。故為雌。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 而動。九竅皆沉。(此承上文而言二陽為衛而主外。又不同厥陰之主闔也。二陽一陰者。陽明與厥陰之類聚也。二陽為衛。是陽明主病當在外。不勝一陰者。不能勝厥陰之闔也。脈 而動者。陽欲外出而無力也。陽明主生津液。九竅為水注之氣。陽明不能外出。是以九竅之氣皆沉。閔士先曰:陰陽之有開闔樞者。乃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開者類開。闔者類闔也。三陽為父。三陰為母者。謂陽主外而陰主內。各有外內雌雄之相類也。
三陽一陰。太陰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此陰陽類而開闔之不合也。三陽主開。一陰主闔。二氣類聚而太陰脈勝。是一陰不能止其開。則內亂五臟。外為驚駭。蓋三陰之氣。繆通五臟。陰不能內守。而從陽外出。是以五臟內亂。經云。東方肝木。其病發驚駭。上節論陰陽類而陽不勝其陰。此論陰陽類而陰不勝其陽。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此二陰二陽相類而為病也。夫腎精之上通於肺者。從脾土而上升。若鴻漸之沖於天也。二陰二陽相類而病在肺者。腎水從陽明而直乘於肺。是以肺反病也。少陰脈沉。是心腎不交矣。水不濟火。則火熱炎上而勝肺。水不灌於土中。則土燥而脾氣損傷。外傷四肢。蓋土受水津之濕。而後能灌溉於四旁。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巔疾為狂。(皆交至者。言二陰二陽之經氣。交屬相並。而上至於陽明也。病在腎者。謂腎氣病而精液少。其虛氣反上奔也。病氣傳於陽明。是以罵詈妄行。巔疾為狂。上節論精水行於脈外。此論腎氣上逆於脈中。
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游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肢別離。(此言水從中土而上交於肺。複隨天氣而營運於上下四旁。二陰、謂少陰所主之兩腎。一陽、乃腎臟所生之少陽。空竅、謂汗空。乃肺主之毛竅。如水不隨氣而營運于膚表。則空竅閉塞不通矣。堤、所以防水者也。水不滲入於土中之理路。則堤閉塞不通。而四肢不能受氣於中土矣。此緣腎臟病而津液少。不能滲灌於脾肺。其虛氣反從少陽。而客游於心下也。愚按隨太陽之氣。而營運于膚表者。膀胱之水也。故表汗出於太陽。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出。是水液之營運於上。受天氣而複降於下也。又曰:津液當還入胃中。是津液生於胃腑水穀之精。複還入胃中。而上交於肺。是汗液皆由氣化而出。非止溲也。其滲於中土。而上交於肺者。腎臟之精水也。故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此少陰之水。上交於手足之太陰。而外通於皮腠也。至於腎臟膀胱。上與心交者。乃標本相合。上下之互交者也。能明乎天地陰陽之道。斯為神智上工。若止求之脈証。帝所謂粗工耳。閔士先曰:今之粗工。尚不可得。
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土脾。(此複申明腎水之上通脾肺者。隨陰中之生陽而出也。一陰、厥陰也。一陽、少陽也。乃陰中之生陽也。若一陰一陽之氣代絕。則水不能隨之上升。止陰氣自至於心下。上下無常者。或上或下也。古者以腹中和。小便利為知。出入不知。謂脾肺燥而不能出灌於四肢。不利於小便也。是以水液不能上交於肺。則喉咽乾燥矣。不能滲灌於中土。則土燥而脾病矣。上節論陰氣隨少陽而客游於心下。此言少陽絕。而陰氣自上至心。皆主腎液。不能通貫於脾肺。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瘕。沉為膿 。(此複結陰陽類而各司開闔也。二陽者。陽明之主闔也。二陰者。太陰之主開也。脾為陰中之至陰。至陰皆在者。言脾胃之氣。皆在於中。而為開為闔者。乃二陽三陰之氣也。陰欲開而不能過於陽之闔。陽欲闔而不能止其陰之開。陰陽之氣。不相和合。而陽與陰絕。陰與陽絕矣。如脈浮則病在脾而為血瘕。沉則病在胃而為膿 。蓋陰陽之氣不從。而血為之病也。
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此總結人氣之通於天道也。陰陽皆壯者。謂太陰之肺。少陰之心。太陽之陽。皆壯盛於上。而可上合昭昭之天。下至陰陽者。下至少陰之精。太陽之水。皆壯盛於下。而可下合冥冥之泉。以天之道。診決死生之期。遂合四時之歲首。蓋言此遂可以肝脈應春也。
雷公曰:請問短期。黃帝不應。(不應者。謂在經論中有之。貴其卻念上下經。而不博覽于群書也。
雷公複問。黃帝曰:在經論中。雷公曰:請聞短期。(經論、乃上古所傳之經。聞、謂願聞經中所論之短期。
黃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於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征。皆歸出春。(此以下。論上合昭昭。下合冥冥。遂合四時。以決死生之期。冬三月之病。水之為病也。病合於陽者。合病太陽之氣也。至春正月。有死征之脈見。皆歸於所出之春氣。蓋春氣之本於冬。而陽氣之生於水。陽氣已病。複從春氣外出。故死。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理、謂土中之理路。上文言水病之合於陽者。隨太陽之氣而外轉者也。此言在理已盡者。謂水之從地理而上通於天也。冬三月之病。水之病也。在理已盡者。水竭而不能通於地理也。故至草與柳葉所生之時。而天地陰陽之氣皆殺。夫春取榆柳之火。柳得先春之氣者也。草木得春氣而生。人病感春氣者死。
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陰陽之氣。始於歲首。故交春而陰陽皆絕。期在孟春而死。
春三月之病。曰陽殺。(春三月陽氣正盛。病傷其氣。故曰陽殺。倪仲玉曰:此殺字。照應前之皆殺。皆者。謂陰陽之氣皆殺也。
陰陽皆絕。斯在草乾。(陰陽者。謂木火之陽。厥陰少陰之所主。皆絕者。無生長之氣也。故期在肅殺之時而死。
夏三月之病。至陰不過十日。(陰、謂歲半以下。陽氣病傷。故交陰即死。
陰陽交。期在濂水。(在夏之陰陽交病。病少陰之火也。濂水、水之清也。在三秋之時。
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已。(秋三月乃陽明主令。陽明者。兩陽合明。間于二陽之中。三陽俱起。是謂乾剛中正。勿藥有喜。
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七月八月。乃太陰主氣。九月十月。乃陽明主氣。至秋令而陰陽交合者。太陰陽明之合病也。太陰欲開。而不能勝陽明之闔。陽明欲闔。而不能止太陰之開。是以立不能坐。坐不能起。
三陽獨至。期在石水。二陰獨至。期在盛水。(此總結太陽少陰為水火陰陽之主。標本互合。陰陽氣交。如三陽獨至。是有陽而無陰矣。二陰獨至。是惟陰而無陽矣。石水。堅冰之時。孤陽而無陰氣之和。又值水性堅凝。故死。盛水、立春雨水之時。獨陰而無陽氣之和。又值春陽外泄。故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