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 清 張志聰 |
四失謂精神不專。志意不理。上章論不得病者之情。此章論醫者失神志之專一。故曰疏者。謂疏得五中之情。征者懲創醫之四失。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黃帝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請聞其事解也。(謂持診之道。謹守神志。始得其情。無有過失。方為十全。)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耶。將言以雜合耶。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雜合、言不專一也。持診者當守其精神。調其志意。內得於心。而外應于手。如失此精神志意。故時殆而不能十全。)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陰陽之理。有順有逆。診者不知。治之失也。)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為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此言針砭之道。必得師傳。忌務雜術。若自詡功能。必遺身咎。)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濃。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用針之道。當適人貧富貴賤之所居。則知形志之苦樂矣。薄濃。謂肌肉之濃薄。針經曰:肌肉瘦者。易於脫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年質壯大。血氣充盈。皮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細理者身熱。脂者其肉堅。細理者熱。粗理者寒。此形之寒溫也。又曰:已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飢勿刺。已刺勿飢。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故當適飲食之所宜。勇者謂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怯者謂嬰兒。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發。日再可也。比類者。比類天地陰陽日月星辰之道。不明此道。足以自亂。此治之三失也。)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失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持診之道。不得人之志意苦樂。飲食起居。或名傷於五氣五味之毒。不審問而失言此數者。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醫。反為粗工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論。診無人事。治數之道。從容之葆。(言世人多夸大其語。而不明寸尺之微。失寸尺之毫厘。而有千里之謬。蓋人之日用事物。飲食起居。莫不有理。如失其和平。皆能為病。診無人事之審。是忽近而圖遠也。葆、寶同。言治診之道。惟天理人事之為葆也。)
持其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于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上節言不審察病者之情。此言不明五脈百病之診。此皆受師不卒。更自為功。精神不轉。志意不理。如棄術于市。招眾人之所怨惡也。設妄治之。而或有時愈。庸愚之心。以為自得。此亦行險以僥幸耳。豈真學問之功哉。)
嗚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此複結真道之合於天道也。窈窈冥冥。天之道也。複嘆其延醫之道。若視深淵。若迎浮云。視深淵。尚可測。迎浮云。莫知其極。言道大之難明也。四海、謂地居水之中。天運於地之外。夫天有日月星辰之晦明。人有晝夜出入之血氣。如不受師之傳諭。不明道之體原。是以天道之明而為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