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 清 張志聰 |
道之大原出於天。聖人以天道教化於人。故篇名著至教。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王冰曰:明堂、布政之宮也。八窗四達。上圓下方。在國之南。故稱明堂。夫求民之瘼。恤民之隱。大聖之用心。故召引雷公。問拯濟生靈之道。愚按岐伯乃帝王之師。故稱伯曰天師。是以七十四篇。皆咨訪于伯。然帝之神靈敦敏。具生知之質。乃上古繼天立極。傳道教化之至聖。其訪咨於伯者。蓋以証明斯道也。是以末後七篇。乃帝之所以複教化於臣僚。閔士先曰:首篇亦帝與伯論畢。而即歸於帝論。)
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知侯王。(由誦而解。解而別。別而明。明而彰。皆漸積日進之功。蓋天縱之聖。自能先知先覺。以明此道。在群僚之賢者。非講習討論。不能貫通於心。故止可主於臣僚之位。而不能至聖人之聰明睿智也。)
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樹天之度者。所謂立端于始。表正於中。蓋立端表以測天之四時陰陽。星辰日月之度。以著於經書。乃傳於後世。倪仲玉曰:此即量天尺璇璣玉衡之類。)
上通神農。著至教。疑於二皇。(二皇、謂伏羲神農。言能通天之道。可以上通於神農。以彰著至教。而疑於二皇。易系曰: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故曰疑於二皇者。謂上合於伏羲神農。取天地之道。以垂教後世。)
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常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上下、謂天運之環轉於上下。以應人之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表裡、中外也。即所謂根於中而運於外也。雌雄、陰陽之相合也。言明乎陰陽之道。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垂永久。以教眾庶。合於醫道論篇。可傳於後世。以為保命養生之大寶。)
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意言非生知之聖。必諷誦講解。而後能明此道。)
帝曰:子不聞陰陽傳乎。曰:不知。(乃上古傳論陰陽之書。)
曰:夫三陽天為業。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害陰陽。(三陽者。至陽也。至陽者。天之陽也。富有之謂業。言天之大而無外也。上下無常。天行健也。合而病至者。以天之陰陽不和。合於人之病至。則有陰陽偏害之大患矣。此言天為陽。地為陰。在上為陽。泉下為陰。日為陽。夜為陰。一晝一夜。天道繞地一周。陰陽相貫。上下氣交。晝夜環轉之不息。而人亦應之。氣為陽。血為陰。火為陽。水為陰。亦晝夜環轉之不息也。一陰一陽。雌雄相應。少陰與太陽相合。太陰與陽明相合。厥陰與少陽相合。故氣從太陰出注陽明。陽明行於太陽。太陽合於少陰。少陰行於少陽。少陽合於厥陰。厥陰複出於太陰。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若三陽並至則為偏害之患。)
雷公曰:三陽莫當。請聞其解。(莫當者。言人之陰氣。不能當三陽之並至。)
帝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泄。(獨至者。三陽合並而為一陽也。天之風氣為陽。雨水為陰。三陽並至。則陽氣上行而為巔疾。下行而為漏泄。猶天之陽氣獨盛。而在下之泉水竭也。)
外無期。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以書別。(陰陽離合論曰:陽予之正。陰為之主。陰陽離合。不相失也。言三陽並至。外無陰陽出入之可期。內無生陽之陰正。不中經脈之紀綱。故不能以脈經上下編之書別。蓋言此在氣並。而不形於血脈之診也。玉師曰:不形于診。是以大奇篇之腸 下血。陽甚而脈反沉小滑澀。)
雷公曰:臣治疏愈。說意而已。(治、理數也。言於天地陰陽之理甚疏。止可聞其大意而已。)
帝曰:三陽者。至陽也。積並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 礪。九竅皆塞。陽氣滂溢。乾嗌喉塞。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 。(至陽者。謂陽之至盛而無極。有如天之疾風。若 礪之雷火驟至。陽盛則為驚也。九竅為水注之氣。使九竅之水氣皆竭。而陽氣溢於竅中。夫肺屬天而主氣。與腎水上下交通。陽獨盛而水液竭。故使嗌乾喉塞也。並於陰。則使陰氣之上下無常。搏於陰液。則為腸 下痢。蓋陽甚而血液將絕。即所謂下為漏泄也。)
此謂三陽直心。坐不得起臥者。便身全三陽之病。(三陽者。太陽也。太陽者。巨陽也。為諸陽主氣。而與少陰標本相合。故心為陽中之太陽。是太陽之氣。在表而合於天之氣。在上而合於君火之陽。直、當也。謂三陽並至。正當於心。是三陽之合並于太陽也。夫三陽之離合也。合則為一。離則有三。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起者。太陽之主開也。臥者。陽明之主闔也。坐者。不起不臥。少陽中樞之象也。蓋言三陽之氣合。則正當於心。分出於形身。則為坐不得起臥之象。便身全三陽之病矣。此申明三陽者。乃二陽合並于太陽。有離而有合也。上節論三陽之氣。滂溢於外竅。而內薄於陰。此言太陽之氣。正當於心。而分出於形身之外。)
且以知天下。何以別陰陽,應四時,合之五行?(天下者。謂人居天之下。何以別陰陽,以應天之四時,合地之五行?閔士先曰:此乃承上啟下之文。)
雷公曰:陽言不別。陰言不理。請起受解。以為至道。(此言知天之道。而後能理別陰陽。至道。即所謂至誠無息之道。)
帝曰:子若受傳。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教。語子至道之要。病傷五臟。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別。是世主學盡矣。(合至道者。謂人合天地之道也。人之陰陽。合天之四時水火。人之五臟。合天之五方五行。五臟之氣。外合於皮肉筋骨。如病傷五臟。則在外之筋骨以消。是以不明別陰陽之氣。五臟所合之皮肉筋骨。則傳世之主學盡矣。蓋言陰陽五行。各有分別。此論陰陽水火之氣。而不病五臟之有形。如所謂腎且絕。是腎之水液。陰氣並絕。非臟傷之骨消也。莫子瑜曰:人有病氣而不病形者。有病形而不病氣者。有形氣之兼病者。此二篇論病陰陽水火之氣。故當以明別之。)
腎且絕。惋惋日暮。從容不出。人事不殷。(夫天一生水。在上為天。在下為泉。天包乎地。水通乎天。陰陽相貫。上下循環。在人則太陽在上。精水在下。如三陽並至。並於陰而上下無常。薄為腸 。則腎之精氣且絕矣。惋惋、驚嘆貌。殷、盛也。古者日中為市。人事正殷。至日暮陽盡而陰受氣。則萬民皆臥。蓋言在天之道。陽氣為陽。精水為陰。晝為陽。夜為陰。在人之道。三陽為陽。精液為陰。晝出為陽。夜入為陰。蓋以比天之陰陽。晝出夜臥。陰陽和平。可常保其天年。若能和於陰陽。調於四時。亦可壽敝天地。如有陽無陰。有陰無陽。且斃在旦夕。又焉能如天之常。地之久乎。是以天下萬民應天之道。至陽盡而陰受氣之時。驚嘆其日暮。則從容不出。人事不殷。蓋以天之陰陽。比類人之陰陽。絕者絕而生者生。在天之道。不過陰陽亢極。豈至於有陽無陰。有晝無夜哉。靈樞經曰:日暮陽盡而陰受氣。萬民皆臥。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朱永年曰:腎且絕三字當節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