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清 張志聰


卷七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厥陰有餘病陰痺。不足病生熱痺。滑則病狐疝風。澀則病少腹積氣。(此論六氣之內合於五臟也。曰厥陰、少陰、太陽、少陽。論六氣之為病也。曰皮肉筋骨脈者。因六氣而及于五臟之外合也。曰心肝脾肺腎者。因六氣而及于五臟之次也。有餘者。多氣少血。不足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痺者。閉也。血氣留著於皮肉筋骨之間而為痛也。氣病之謂疝。血病之謂積。蓋氣盛而生熱。則為疝痛。血多而凝泣。故成積也。厥陰者。陰之極也。陰極而陽生。得中見少陽之火化。故有寒有熱也。厥陰主春生風木之氣。故首論厥陰焉。張兆璜問曰:厥陰止曰寒熱。而以少陽病筋病肝者何也?曰此論病在六氣。而及于五臟者也。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
少陰有餘病皮痺隱軫。不足病肺痺。滑則病肺風疝。澀則病積溲血。太陰有餘病肉痺寒中。不足病脾痺。滑則病痺風疝。澀則病積。心腹時滿。陽明有餘病脈痺。身時熱。不足病心痺。滑則病心風疝。澀則病積時善驚。太陽有餘病骨痺身重。不足病腎痺。滑則病腎風疝。澀則病積。善時巔疾。少陽有餘病筋痺脅滿。不足病肝痺。滑則病肝風疝。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三陰三陽。有多血少氣者。有多氣少血者。惟陽明血氣皆多。蓋血氣之生於陽明也。榮血行於脈中。乃陽明水穀之精。上歸於心。淫精於脈。脈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者。在外之皮肉筋骨也。腑精與神明相合。而通於五臟。氣複歸於權衡。此脈氣之生始出入也。是以陽明之有餘不足。則為脈痺心痺。心主脈而上歸於肺。肺主皮毛。毛脈合精於皮膚之間。是以少陰之為皮痺肺痺也。脈氣散於皮毛。複從太陰所主之肉。少陽所主之筋。太陽所主之骨。而內通於五臟。是以有餘而在外。則為肉痺筋痺骨痺。不足而陷於內。則為脾痺肝痺腎痺矣。至氣有餘於內而為熱。則為疝。血有餘於內而為寒。則為積矣。故所謂風者。熱所生也。所謂身重者。病在氣也。所謂溲血腹滿。善驚目痛者。病在血也。此三陰三陽所主之血氣。生始出入。各有太過不及之為病也。愚按此章無問答之起句。乃伯承上章而言。
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此承上文而言脈氣之隨四時生長收藏。外出於皮膚。內通於五臟。環轉之無端也。

帝曰:余願聞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守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夫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是血氣之從經脈而外溢於孫絡。從孫絡而充於皮膚。從皮膚而複內溢於肌中。從肌肉而著於骨髓。通於五臟。是脈氣之散於脈外。而複內通於五臟也。夫天為陽。地為陰。陰陽合而血氣始生。腎主冬令之水而為生氣之原。陽明乃血氣所生之府。故曰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而血乃成。然藉腎中之生氣。戊癸合化。而後生此水穀之精微。故天氣開。地氣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腎臟之冬令。已得春生之氣。而人氣始在脈。是人氣之通於天也。故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日中人氣長。夕則人氣收。夜半人氣在臟。人與天地參也。愚按繆刺篇。論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榮氣乃滿。而經脈大盛。是衛氣之通於脈內也。此篇言血氣之從經而絡。從絡而皮。複從皮膚肌肉而內著骨髓。通於五臟。是榮血之行於脈外也。當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者。論通體之經脈也。至於血氣之生始出入。營於脈中。滲於脈外。充膚熱肉。生毫毛。內入於募原而通於臟腑。表裡上下。無處不周。醫者能洞悉血氣之原流。而後能導邪病之 卻。故帝曰: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習上乘者。可不于針刺諸篇。用心求之。
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邪氣者。在天六淫之邪也。四時之血氣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者。謂天有六淫之邪。而人有形層六氣之化也。如邪留於外。則為皮肉筋骨之痺。合於內。則為心肝脾肺之痺矣。如留於氣分則為疝。留於血分則為積矣。如身中之陽盛則為熱。虛寒則為寒矣。此皆吾身中陰陽虛實之變化也。然必從其四時之經氣。辟除其邪。則變亂之氣不生矣。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
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此言血氣之隨時環轉。自有出入之度。不可使之妄行也。夫刺者。所以取氣也。春氣在經脈。而取之於絡脈。則血氣外溢。而令人少氣矣。至於肌肉。則血氣環逆。而令人上氣矣。環逆者。逆其環轉也。言血氣之從經而絡。從絡而皮。從皮膚而複環轉於肌中也。至於筋骨。則血氣內著。而令人腹脹矣。王芳侯曰:此後添出筋字。蓋以四時六氣而言。則春主筋。而少陽主筋。以形層而言。則皮而肉。肉而筋。筋而骨也。
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 。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夏氣盛長。而血氣已外出於孫絡矣。若再取之於經脈。則血氣內竭。而令人懈惰也。血脈出於陽明。外溢於肌腠。夏氣在孫絡。而使之溢於肌中。則血氣虛卻於內矣。陽明脈虛。則恐如人將捕之。夏氣浮長於上。而反逆之使下。則氣鬱不疏。而使人善怒也。上逆當作下逆。
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絡脈。氣不外行。令人臥不欲動。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栗。(秋令降收。而反令其生長。故使血氣上逆。而令人善忘也。血氣從絡脈而充於皮膚。從皮膚而內溢於肌肉。秋刺絡脈。則血氣不外行於皮膚肌肉之間。故令人臥不欲動。蓋肌肉者。脾所主也。脾病者。嗜臥不欲動。夫秋令始降。而反取之筋骨。使血氣散於內。而令人寒栗矣。按秋氣在皮膚。長夏之氣在肌肉。長夏者。夏秋之交也。此篇論經脈之氣。從經脈而外出於孫絡。從孫絡而充於皮膚。從皮膚而內溢於肌中。從肌中而著於筋骨。是皮膚尚屬出機。至肌肉始屬回轉之降令。故此章以肌肉主秋令者。從脈氣之環轉故也。
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冬刺絡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痺。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冬主閉藏。以奉春生之氣。應藏而反泄之。故使血氣皆脫於內。而令人目不明。蓋五臟之精。皆注於目而為之睛。冬者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血氣內脫。則五臟皆虛。故令人目不明也。冬刺絡脈。則內氣外泄。而留為大痺。大痺者。臟氣虛而邪氣痺于五臟也。陽氣生於陰中。出於肌腠。至冬令之時。複歸於陰藏。冬刺肌肉。是取所藏之氣於肌腠之外。故使陽氣竭絕於內。而令人善忘也。
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凡逆刺其四時之經氣。則變生大病。故不可不從也。亂氣、變亂之氣也。相淫者。血氣淫 也。此言不從四時之氣。則正氣變亂而為病也。
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薄。(此言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故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使正氣內亂。而邪與精相薄矣。此篇重在六經之氣血。還轉出入。宜順而不宜逆。故上節先論正氣為病。此始論其邪。下節複論其正氣。
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此言知四時之逆從者。必審察其九候也。九候者。有天有地有人。在天主氣。在地主血。在人主脈。知血氣經脈出入之源流。則正氣不致內亂。而精氣不逆回矣。

帝曰:善。刺五臟。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傷人五臟必死。其動則依其臟之所變候。知其死也。(刺五臟者。謂刺傷其五臟之氣也。蓋三陰三陽之六氣。名合於皮肉筋骨脈。脈肉筋骨。內合於五臟。如病肺痺肺風。脾痺脾疝。則當取氣於皮。取氣於肉。不可逆刺以傷其臟真。故曰:刺傷人五臟必死。各依其藏之所變候。而知其死期。蓋刺五臟。則動其臟氣。動臟氣。則變候見於外矣。按五臟外合五時。六經上應六氣。診要經終篇。以六氣應五臟而終於六經。此篇以六經應四時而終於五臟。診要篇以經脈之生於五臟。而外合於六經。此篇以經脈之本於六氣。而內連於五臟。蓋脈氣之循於皮肉筋骨。內合五行。外合六氣。外內之交。相生始出入者也。是以一篇之章句雖同。而旨意各別。學人宜分析體會。不可以其重而忽之。張兆璜曰:診要篇論逆刺其臟氣之所出。而中傷五臟。故曰: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此篇論刺六經之內入而中傷五臟。故曰內通五臟。刺五臟中心一日死。謂刺外合之皮肉筋骨脈。而不可中傷其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