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清 張志聰


卷七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主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此章論十二經之絡脈。分絡於皮膚之間。病之始生。必先於皮毛。入客於絡脈。隨皮部所循之脈。而傳入於經。入舍於所主之臟腑。如不入於絡。則留於筋骨之間。而為筋攣骨痛也。分部分屬之部署也。經、徑也。紀、維也。言脈絡有徑之經。橫之維也。結、系結也。絡、連絡也。言筋之系于分肉。連於骨節也。度量、大小長短也。邪在皮肉筋骨絡脈臟腑。各有淺深。或為筋攣骨痛。肉鑠破 。或入舍於臟腑。而為臟腑之病也。別其絡脈所分之上下左右。十二經脈之陰陽所在。而知病之始終也。

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夫徑而深者為經。浮而見於皮者為絡。紀、記也。欲知皮之分部。當以所見之絡脈分之。然又當以經脈為紀。蓋絡乃經脈之支別。如肺之經脈。循于魚際尺澤 腋之間。即其間所見之絡脈。乃肺之絡。而絡外之皮。即肺主之部矣。視其色多青則寒。黃赤則熱。絡盛則入客於經。經滿則入舍於肺臟。十二經皆然。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陽明之陽絡。名曰害蜚。蜚、飛動也。陽明者午也。為盛陽之時。如萬物之飛動。陽盛而陰氣加之。有害于飛。故名曰害蜚。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上下同法。謂手足二經皆同此法。部中、皮之分部中也。
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痺。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夫邪之中人。始於皮膚。次於絡脈。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經。故視其皮部之浮絡。多青則痛。多黑則痺。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為寒熱。絡盛而不瀉其邪。則入客於經矣。在陽明之部分。則為陽明之病。在少陽之部分。則為少陽之病。在三陰之部分。則為三陰之病。故列於首節。而六經皆然。
陽主外。陰主內。(此言經絡之分陰陽外內也。經云。內有陰陽。外有陰陽。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故見於皮膚間者。為絡為陽而主外。絡於筋骨間者。為經為陰而主內。蓋在陽者可從外解。在陰者則內入而舍於臟腑矣。按通評虛實論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蓋以絡為陽而經為陰也。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樞、樞機也。持、主持也。少陽主樞。故名樞持。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此複論經氣之從內而外出也。夫五臟內合五行。地之陰陽也。六經外合六氣。天之陰陽也。天之六氣。下合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氣。是以在外六經之氣。從陽而內。在內經脈之氣。從陰而外出於皮膚。複從皮膚而入於肌肉筋骨。以滲於臟腑募原之間。而內通於五臟。此論經脈之氣。環轉無端。蓋從內而外也。詳本經四時刺逆從論。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關、衛固也。太陽主諸陽之氣而主表。陽氣生於陰中。樞轉而外出。太陽之氣。從內而出。衛固於外。故曰關樞。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上下謂手足二經。六氣止合六經。足之六經。上合於手。故止曰上下同法。而不言手之小腸。足之膀胱也。六經皆然。
少陰之陰。名曰樞儒。(儒、說文。柔也。王氏曰:順也。少陰為三陰開闔之樞。而陰氣柔順。故名樞儒。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四時刺逆從論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此言經脈之氣。從經脈而出於孫絡。從孫絡而溢於皮膚。複從皮膚而入於肌肉筋骨。故曰: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陰、謂經脈也。言脈氣之環轉。從經而出。複從外而內注於骨。諸經皆然。此論三陰。而少陰又主冬主骨。故複申明之。王芳侯曰: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論邪氣之從外而入。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論正氣之從內而出。
心主之陰。名害肩。(陰、謂厥陰之絡也。兩陰交盡。故曰厥陰。肩、任也。謂任一身之陰。陰極而一陽加之。故曰害肩。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曰: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上謂手厥陰心主。下謂足厥陰肝經。此篇論絡脈經脈。而手厥陰心主主脈。故提手厥陰焉。
太陰之陰。名曰關蟄。(蟄者。陰藏蟄動之蟲。蓋氣藏於陰。而欲動蟄於外。乃太陰關之。故名關蟄。夫內為陰。外為陽也。榮衛篇曰:太陰主內。太陽主外。樞轉外出之陽。而太陽關之。故名關樞。陰藏動蟄之氣。而太陰關之。故名關蟄。兩陽合明。故曰陽明。兩陰交盡。故曰厥陰。以陽盛而一陰加之。故曰害蜚。陰極而一陽加之。故曰害肩。少陽主三陽之樞。故曰樞持。少陰主三陰之樞。故曰樞儒。以三陰三陽對待論之。命名之義自得矣。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六臟六腑。所合十二經之絡脈。各分屬於皮之部署。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此言邪入於經。有不動臟而溜於腑者。傳入於腑。謂入於大腸小腸胃腑也。廩、積也。夫經絡受邪。則內干臟腑。其臟氣實者。不必動臟。則溜於腑矣。蓋陽明居中土。為萬物之所歸。邪入於胃。則積於腸胃之間。為賁響腹脹諸証。
邪之始入於皮也。 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鑠 破。毛直而敗。(此論邪之有入於經絡。而虛陷於內者。有留於筋骨之間。而為筋攣骨痛者。蓋皮肉筋骨。皆屬氣分。絡脈經俞。皆屬血分。經絡內連臟腑。是以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如不入於絡。則留於皮肉筋骨之間。為外皮膚所中也。 然、寒栗逆起之貌。邪盛於絡。則變見青黃赤黑之色於皮部。轉入於經。則感臟腑之氣虛而陷下也。如留於筋骨之間。則為筋攣骨痛。鑠肉破 。毛直夭焦之敗証。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帝曰:善。(此言邪入於經。而內干臟腑也。不與、不及也。言皮毛之表氣微虛。以致邪入於經。而為干臟之危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