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清 張志聰


卷六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黃帝問曰:願聞刺淺深之分。(齊者。所以一之也。言刺有淺深一定之分。無使其太過不及。

岐伯對曰: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前四句言宜深者勿淺。後三句言宜淺者勿深。所謂各至其理。無過其道。

帝曰:余未知其所謂。願聞其解。岐伯曰: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無傷脈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此申明刺宜深者。勿淺而去也。刺骨無傷筋者。言其病在骨。刺當及骨。若針至筋而去。不及于骨。則反傷筋之氣。而骨病不除。是刺骨而反傷其筋矣。蓋皮肉筋骨。各有所主之氣。故必當至其處。而候其主病之氣焉。盧良侯曰:脈在肉中。肉有溪谷。脈有脈道。理路各別者也。所謂至脈而去。不及肉者。謂刺在皮膚絡脈之間。不及裡之筋骨。非針從脈而再入於肉也。是以略去刺脈無傷肉句者。使後學之意會也。
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針入皮中。無傷肉也。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之謂反也。(此言無過其道也。病在皮。針入皮中以候皮氣。不至於肉。則不傷其肉矣。如病在肉。針過肉而中筋。則傷其筋矣。此謂刺之反也。盧良侯曰:皮肉筋骨。是屬一道。而各有淺深之分。絡脈經脈。另屬一道。而亦有淺深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