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清 張志聰


卷五 痿論篇第四十四

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痿者。四肢無力委弱。舉動不能。若委棄不用之狀。夫五臟各有所合。痺從外而合病於內。外所因也。痿從內而合病於外。內所因也。故帝承上章而複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

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夫形身之所以能舉止動靜者。由臟氣之 養於筋脈骨肉也。是以臟病於內。則形痿於外矣。
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 也。(肺屬金。肺熱則金燥而葉焦矣。肺主皮毛。肺熱葉焦則皮毛虛薄矣。夫食飲於胃。其精液乃傳之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臟腑。是五臟所生之精神氣血。所主之皮肉筋骨。皆由肺臟輸布之精液以資養。皮膚薄著則精液不能轉輸。是以五臟皆熱而生痿矣。靈樞經云。皮膚薄著。毛腠夭焦。著者。皮毛燥著。而無生轉之氣。故曰著則生痿 矣。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心為火臟。心氣熱則氣惟上炎。心主脈。故脈氣亦厥而上矣。上則身半以下之脈虛而成脈痿也。夫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以利關節。故經脈虛則樞折於下矣。樞折。即骨徭而不安於地。骨徭者。筋緩而不收。故筋骨徭挈不收。足脛緩縱而不能任地也。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膽者中精之府。其應在筋。是周身之筋膜由膽藏之精汁以營養。膽附於肝。肝氣熱則膽汁泄而口苦矣。膽汁泄則筋膜無以營養而乾燥矣。筋膜乾則攣急而發為筋痿也。
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陽明燥金主氣。從中見太陰之濕化。是以脾氣熱則胃乾而渴矣。脾胃之氣。並主肌肉。陽明津液不生。太陰之氣不至。故肌肉不仁而發為肉痿也。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腎主藏精。腎氣熱則津液燥竭矣。腰者腎之府。是以腰脊不能伸舉。腎生骨髓。在體為骨。腎氣熱而精液竭。則髓減骨枯而發為骨痿也。

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 。此之謂也。(此申明五臟之熱而成痿者。由肺熱葉焦之所致也。臟真高於肺。朝百脈而行氣於臟腑。故為臟之長。肺屬乾金而主天。居心主之上。而為心之華蓋。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心志靡寧。而火氣炎上。肺乃心之蓋。金受火刑。即發喘鳴而肺熱葉焦矣。肺熱葉焦。則津液無從輸布。而五臟皆熱矣。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而成痿 者。此之謂也。 者。足痿而不能任地。故曰:謂下經本病篇有此語也。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此以下複論心肝脾腎。各有所因。而自成痿 也。胞絡者。胞之大絡。即衝脈也。衝脈起於胞中。為十二經脈之海。心主血脈。是以胞絡絕則心氣虛而內動矣。陽氣、心氣也。心為陽中之太陽。故曰陽氣。未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悲哀太甚。則神志俱悲而上下之氣不交矣。是以胞絡絕而陽氣內動。心氣動則心下崩而數溲血矣。
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痺。傳為脈痿。(本病、即本經第七十三篇之本病論。大經、胞之大絡也。胞乃血室。中焦之汁。奉心化赤。流溢於中。從衝脈而上循背裡者。貫於脈中。循腹右上行者。至胸中而散於脈外。充膚熱肉。生毫毛。是胞絡之血。半行於脈中。半行於皮腠。脈外之血少。則為肌痺。脈內之血少。則為脈痿。是溲崩之血。從大經而下。先傷皮膚氣分之血。而複及於經脈之中。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痺。傳為脈痿。按皮膚之血。臥則歸肝。五臟生成篇曰:人臥血歸於肝。正此血也。故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再按男子絡唇口而生髭須。女子月事以時下者。肝經衝脈之血也。是以崩溲或大吐衄而不致於死。若心主脈中之血。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壞判矣。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此論肝氣自傷而發為筋痿也。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思想無窮。所願不得。則肝氣傷矣。前陰者。宗筋之所聚。足厥陰之脈。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意淫於外則欲火內動。入房太甚則宗筋縱弛。是以發為陰痿。及為白淫。白淫者。欲火盛而淫精自出也。
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下經、即以下七十三篇之本病論。今遺亡矣。言本篇所論筋痿者。又生於所願不遂而傷肝。兼之使內入房之太甚也。
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痺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有漸於濕者。清濕地氣之中於下也。以水為事者。好飲水漿。濕濁之留於中也。若有濕濁之所留。而居處又兼卑下。外內相濕。以致肌肉濡漬。痺而不仁。發為肉痿也。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此論勞倦熱渴而成骨痿也。遠行勞倦則傷腎。逢大熱則暑 傷陰。渴則陰液內竭。是以陽熱之氣。內伐其陰。而熱合於腎矣。腎者水臟。水盛則能製火。今陽盛陰消。水不勝火。以致骨枯髓虛。足不任用於身。而發為骨痿也。

帝曰:何以別之?
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願。(痿病之因。皆緣五臟熱而精液竭。不能營養於筋脈骨肉。是以有因肺熱葉焦。致五臟熱而成痿者。有因悲思內傷。勞倦外熱。致精血竭而臟氣熱者。皆當診之於形色也。爪者筋之應。齒者骨之餘。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論言、即本病論中之言也。帝以伯言痿病之因於臟熱。當從五臟所合之皮肉筋骨以治之。如夫子言可矣。然論言治痿。何獨取於陽明?

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陽明者。水穀血氣之海。五臟六腑。皆受氣於陽明。故為臟腑之海。宗筋者。前陰也。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諸筋皆屬於節。主束骨而利機關。宗筋為諸筋之會。陽明所生之血氣。為之潤養。故諸痿獨取於陽明。
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溪谷者。大小分肉腠理也。衝脈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滲灌于溪谷之間。與陽明合於宗筋。是以宦者去其宗筋。則傷衝任。血瀉不複。而須不生。
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少陰太陰陽明。衝任督脈。總會於宗筋。循腹上行。而複會於氣街。氣街者。腹氣之街。在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間。乃陽明之所主。故陽明為之主。長、主也。
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帶脈起於季脅。圍身一周。如束帶熱。三陰三陽。十二經脈。與奇經之任督沖維。經循於上下。皆屬帶脈之所約束。督脈起於會陰。分三歧為任沖。而上行腹背。是以衝任少陰陽明。與督脈皆為連絡。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陽明為水穀之海。主潤宗筋。陽明虛則宗筋縱。宗筋縱弛。不能束骨而利機關。則成痿 矣。故諸痿獨取於陽明。
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陰陽經脈。皆屬帶脈之所約束。如帶脈不能延引。則在下之筋脈縱弛。而足痿不用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帝曰:善。(伯言治痿之法。雖取陽明。而當兼取其五臟之滎俞也。各補其營者。補五臟之真氣也。通其俞者。通利五臟之熱也。調其虛實者。氣虛則補之。熱盛則瀉之也。和其順逆者。和其氣之往來也。筋脈骨肉。內合五臟。五臟之氣。外應四時。各以其四時受氣之月。隨其淺深而取之。其病已矣。按診要經終篇曰: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月四月。人氣在脾。五月六月。人氣在頭。七月八月。人氣在肺。九月十月。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腎。故春刺散俞。夏刺絡俞。秋刺皮膚。冬刺俞竅。春夏秋冬。各有所刺。謂各隨其五臟受氣之時月。合其淺深而取之。不必皮痿治皮。而骨痿刺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