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 清 張志聰 |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按此篇承上章而複記病在形身之外。經絡之間。令人腰痛者。有刺取之法也。夫身半之中。在內為腹。在外為腰。腹中之血氣。不循經而灌于膜原郛郭之間。是以為病則胸滿腹脹。為治所不宜灸砭。至於陰陽經脈。皆從腰而循轉。是以為病則痛于有形。為治皆所當刺取。此形身外內之各有別也。所謂經脈者。足之三陰三陽。及奇經之八脈。皆循腰而上。惟足太陰之脈。從膝股內廉。入腹屬脾。以主腹中。故不論於外也。張兆璜問曰:足之三陰三陽。及奇經八脈。有從腰脊而上循於頭項。有從胸腹而上屬於膺喉。今獨主腰痛者。何也?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而帶脈橫束於其間。是以無病則天地交而經脈調。病則經氣阻滯於其間而為痛。故諸脈皆令人腰痛也。)
刺其 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足太陽之脈。從巔別下項。挾脊抵腰中。經脈阻滯於其間則腰痛。上下不能疏通。故引項脊。尻背如重狀也。王冰以委中為 中。在膝後屈處。出血者。瀉而疏之也。春無見血者。正月太陽寅。故不宜出血。以泄太陽方盛之氣。按此篇記經脈為病。而痛於腰之實証。與內傷肝腎外病筋骨之虛痛者不同也。)
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少陽之氣主夏。而夏氣在皮膚。故皮中如針刺。循循、漸次也。少陽主樞。循循不可以俯仰者。經脈病而樞折也。足少陽之脈。從目銳 。循頸至肩。故不可以回顧。)
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膝外廉。陽陵泉之下。有獨起之骨為成骨。蓋足少陽主骨。至此筋骨交會之處。為成骨也。少陽為心之表。主夏之三氣。故夏無見血。莫仲超曰:太陽之氣。生於水中。故主正月寅而始盛。少陽為君火之相。故為心之所表。夫少陽主初生之氣者。少陽先天之所生也。少陽為心之表者。少陽之上。相火主之也。太陽正月寅者。太陽從水中之所生也。太陽主夏火之氣者。太陽之後天也。陰陽之道。推散無窮。學人當詳究其妙。)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顧、回視也。足陽明之脈。循喉嚨。入缺盆。經脈強急於前。故不可回顧於後。夫血脈榮衛。陽明之所生也。血脈和則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陽明脈病則神氣乃虛。精神虛亂。卒然見非常物。神不足則悲也。)
刺陽明於 前三 。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 前三 者。足之三里。及上廉下廉也。陽明居中土。故當上下以和之。陽明主秋令。故秋無見血。楊元如曰:少陽太陽之氣。生於下焦水中。而合於上焦君相之火。故有先後天之分。陽明之氣。生於中焦水穀而居中土。故獨主於秋令也。)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足少陰之脈。上股內廉。貫脊屬腎。故痛引脊內廉也。)
刺少陰於內踝上二 。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複也。(內踝上二 。取左右之太溪也。夫血乃精水之所生。腎主閉藏。以奉春生之氣。春時出血。則泄其所藏。是以多則不可複矣。)
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足厥陰之脈。抵少腹。布脅肋。故腰痛如張弓弦。蓋 弱端長。肝之平脈也。肝脈病。故強急如弓弩弦。)
刺厥陰之脈。在 踵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 、腿肚也。踵、足跟也。魚腹、謂 之形如魚腹也。視 踵之間。魚腹之外。循之有脈累累然者。乃刺之。)
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 。(肝主語。故其病令人善言。默默、安靜貌。謂雖善言而不狂妄也。不慧、語言之不明爽也。其病若此者。于踵之外。刺之三 。三 者。取經外穴也。按腰中如弓弦者。所病在經也。善言不慧者。病厥陰之氣而有是証也。三陰三陽之主腰痛。有單病在經者。有病經而及於氣者。故以此筋分而論之。)
解脈令人腰痛。痛引肩。目KT KT 然。時遺溲。(KT 音荒。解脈者。散行橫解之絡脈也。蓋經脈為裡。浮而橫者為絡。絡脈橫散於皮膚之間。故名曰解脈。諸絡脈者。在皮之部。皮主太陽之氣分。故痛引肩目。時遺溲。而宜取太陽之 也。散上聲。)
刺解脈在膝筋肉分間。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而止。(膝後筋肉分間。太陽之委中穴也。 外廉之橫脈。穴外之橫絡也。針經云。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故宜瀉出其血。黑變赤而止。倪沖之曰:邪在橫解之絡脈。故亦取橫脈以瀉之。)
解脈令人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恐。(此複論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是以令人腰痛如引帶。腰似折者。太陽之氣病也。橫盛於中。則上虛下實。下實則氣並於陰。故善恐也。)
刺解脈在 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有結絡如黍米。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同陰之脈。令人腰痛。痛如小錘居其中。怫然腫。(此論陽蹺之脈而令人腰痛也。蹺脈有陰陽。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是男女陰陽。經絡交並。故為同陰之脈。其脈行健。故名曰蹺。有阻於中。則不上行。故痛如小錘居其中。怫然、怒意。言腫突如怒起也。按蹺脈為病。少腹痛裡急。腰及髖 下相連陰中痛。陰疝。本經言痛如小錘居其中。即裡急陰疝之証也。)
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為三。(陽蹺者。足太陽之別脈。起於跟中。出於外踝。下足太陽申脈穴。當踝後繞跟。以仆參為本。上外踝三寸。以附陽為。直上循役外廉。故宜取外踝絕骨之處。)
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此論陽維之脈而令人腰痛也。陽維、總維一身之陽。陽氣盛。故痛上怫然腫。)
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 下間。去地一尺所。(陽維起於諸陽之會。其脈發於足太陽金門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會足少陽於陽交。為陽維之 。故當與太陽合 下間而取之。蓋取陽維之 也。 上去踝七寸。是離地一尺所矣。)
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絕。惡血歸之。(此論帶脈為病而令人腰痛也。衡、橫也。帶脈橫絡於腰間。故曰橫絡之脈。夫足之三陽。循腰而下。足之三陰。及奇經之脈。皆循腰而上。病則上下不通。陰陽間阻。而為腰痛之証。惟帶脈橫束於其間。無上下之相貫。故必因舉重傷腰。以致橫絡之脈絕傷。而惡血歸之。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也。)
刺之在 陽筋之間。上 數寸。橫居為二出血。( 陽謂足太陽之浮 。在臀下腿筋之間。上 數寸。是在腰尻之下矣。橫居二 者。蓋隨帶脈之橫形而取之。按靈樞經曰:足少陽之正主 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是帶脈。之下連於足少陰太陽。故當從浮而上。循太陽之絡以取之。)
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乾令人欲飲。飲已欲走。(此論任脈為病而令人腰痛也。任脈起於至陰。與督脈交會。分而上行。故名曰會陰。任脈統任一身之陰。汗乃陰液。故漯漯然汗出也。汗乾則液竭。故令人欲飲。走者陽象也。任與督脈。上下相交。飲已欲走者。陰液周而交於陽也。)
刺直陽之脈上三 。在蹺上 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直陽之脈。督脈也。督脈總督一身之陽。貫脊直上。故曰直陽。其原起於腎下胞中。循陰器。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故取蹺上 下者。循足太陽之絡以瀉之也。按會陰節後。當有刺條。刺直陽前。宜有腰痛。或簡脫與。抑督與任交病在陰而取之陽耶。滑伯仁曰:任督二脈。一源而二歧。一在於身之前。一行於身之後。又督脈別絡。自長強走任脈者。由小腹直上。貫臍中央。入喉上頤。會太陽于晴明穴。是任督二脈。陰陽合並。分而上行。然其間又有交會之處。張兆璜曰:飲已欲走。是陰入於陽。故當從督以瀉任。且任脈循于腹。而其痛在腰。是所病之因在任。而所成之証在督也。)
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此論陰維之脈而令人腰痛也。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陰維之脈。起於足少陰築賓穴。為陰維之 。故名飛陽者。謂陰維之原。從太陽之脈。走少陰而起者也。怫怫、郁怒貌。腎病者。意不樂。氣並於腎則恐也。朱永年曰:任督二脈。與陽維陰維陽蹺陰蹺。皆陰陽互相交會而起。)
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陰維之脈。在內踝上五寸。 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腹。故於此取之。蓋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乃足少陰與陰維交會之處。)
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KT KT 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此論陰蹺之脈而令人腰痛也。陰蹺者。足少陰之別。其脈起於跟中。同足少陰。上內踝之上二寸。以交信為 。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出人迎之前。至咽喉。交目內 。合於太陽陽蹺。是以痛引膺。目KT KT 然。交足太陽。故甚則反折。循咽喉。故舌卷不能言也。馬蒔曰:昌陽、即足少陽穴名。一名複溜。又名伏白。)
刺內筋為二 。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內筋謂大筋之前分肉也。太陰後。大筋前。上踝二寸所。即陰蹺之 。交信穴也。)
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此論衝脈為病而令人腰痛也。衝脈者。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灌於皮膚。滲於脈外。故名散脈也。衝脈為十二經脈之原。心主血脈。故痛而熱。熱甚生煩。其循于腹者。出於氣街。挾臍下兩旁各五分。至橫骨一寸。經脈阻滯於其間。故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起於胞中。故甚則遺溺。)
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 。(衝脈者。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故取膝前外廉者。取衝脈之下俞也。以上論奇經之八脈。皆循腰而上。故並主腰痛。)
肉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此論肉裡之脈而令人腰痛也。肉者分肉。裡者肌肉之紋理也。經云。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分肉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其小痺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蓋謂溪谷分肉之間。亦有穴會。循脈往來。邪氣淫溢。用微針取之。與取絡脈之法相同。夫分肉起於筋骨。屬於氣分。咳則動氣。故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也。)
刺肉裡之脈為二 。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為二 者。取左右二足穴也。足少陽陽輔穴。又名分肉穴。在太陽膀胱經之外。少陽絕骨穴之後。去足外踝四寸。乃其脈也。夫肌肉之紋理。屬骨而生。從筋而起。足少陽屬骨主筋。故取少陽之分肉穴也。按分肉之間。溪谷之會。小痺淫溢。循脈往來。能令人腰痛也。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令人腰痛。是以首論橫解之絡脈為痛。末論肉裡之間。亦循脈而為腰痛也。)
腰痛挾脊而痛。至頭KT KT 然。目KT KT欲僵仆。刺足太陽 中出血。(KT 音除。此論經俞為病。而令人腰痛也。夫五臟六腑之俞。皆在太陽之經。而足太陽之脈。挾脊抵腰。上至於頭目。是以腰痛挾脊。而上及於頭目者。邪入於經俞也。KT KT 短羽之鳥。背強欲舒之象。陽盛者不能俯。故欲僵仆也。夫邪之傷於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絡。孫絡滿則傳入於絡脈。留而不去。傳舍於經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俞。邪中於人。雖有淺深。然皆在於形身上下之間。故並主腰痛。是以論肉裡之膚腠。解脈之橫絡。足之三陰三陽。及奇經之經脈。以至於太陽挾脊之經俞。為痛之見証。各有不同。而取刺亦各有法也。)
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 中出血。(此論陰陽之氣不和而令人腰痛也。痛上寒者。腰以上寒也。痛上熱者。腰以上熱也。夫陰陽二氣。皆出於下焦。陽氣不能上升。則腰痛而上寒。陰氣不能上升。則腰痛而上熱。蓋氣阻於陰陽上下之間。故腰痛也。太陽、巨陽也。為諸陽主氣。陽明間于二陽之間。為陽盛之經。故上寒者。當取此二經。以疏三陽之氣。少陽主樞。故不可俯仰者。當取足少陽也。厥陰主一陰初生之氣。故上熱者取足厥陰。少陰之氣。中合於陽明。上合於肺臟。陰氣逆於下。故中熱而喘也。 、隙也。謂經穴之空隙為 。陰 者。足少陰之築賓穴也。)
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按此以下至引脊內廉。刺足少陰。系衍文。謹照王氏原注。王冰曰:上寒。陰市主之。在膝下三寸。伏兔下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不可顧。三里主之。在膝下三寸 外廉。兩筋肉分間。足陽明脈之所入也。)
上熱刺足太陰。(王冰曰:地機主之。在膝下五寸。足太陰之 也。)
中熱而喘。刺足少陰。(王冰曰:湧泉大鐘悉主之。湧泉在足心陷者中。足少陰脈所出。大鐘在足跟後街中動脈。足少陰之經也。)
大便難。刺足少陰。(王冰曰:湧泉主之。)
少腹滿。刺足厥陰。(王冰曰:太沖主之。在足大趾本節後內間。動脈應手。足厥陰脈之所主也。)
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舉。刺足太陽。(王冰曰:如折。束骨主之。不可以俯仰。京骨昆侖悉主之。不可舉。申脈仆參悉主之。束骨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赤白肉際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注也。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者中。按而得之。足太陽脈之所過也。昆侖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細脈動應手。足太陽脈之所行也。申脈在外踝下五分。容爪甲。陽蹺之所生也。仆參在跟骨下陷者中。足太陽陽蹺二脈之會。愚按王氏所取之穴。不過承襲前人。或彼時醫家任取。非出於經旨也。)
引脊內廉。刺足少陰。(王冰曰:複溜主之。從腰痛上寒不可顧。至此件經語。除注並合朱書。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並太素。自腰痛上寒至此並無。乃王氏所添也。今注云。從腰痛上寒。至並合朱書十九字。亦非王冰之語。蓋後人所加也。)
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此複結足太陰之絡而為腰痛也。控、引也。 、季脅空處也。足太陰之絡。從髀合陽明。上貫尻骨中。與厥陰少陽。結於下 。而循尻。內入腹。上絡嗌。故腰痛引少腹而控 也。腹 拘急。故不可以仰息。按此篇承上章之論腹中。而並記刺形身之腰痛。足之三陰三陽。皆循腰而上下。而足太陰之脈。從股內廉。入腹屬脾。以主腹中。是以首節只論少陰厥陰。而不及於足太陰也。然太陰之支別。從髀貫尻。亦令人腰痛。故複記於篇末。以使後學知形身外內經絡之各有別也。)
刺腰尻交者。兩踝胂上。以月生死為 數。發針立已。(胂音申。腰尻交者。腰下胯骨間。乃足太陰厥陰少陽三脈左右交結於其間。故曰腰尻交也。兩踝即腰下兩旁起骨。胂即兩踝骨上隴起肉也。以月生死為數者。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漸多之。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漸少之。蓋月生則人之血氣漸盛。月虧則人之血氣漸衰。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數。蓋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故以月之生死為期。張兆璜曰:月晦始蘇曰朔。每月朔日。是月始生之一日也。)
左取右。右取左。(脈之大絡。左注右。右注左。此邪客於大絡。故當以左右兩間取之。若在橫解之浮絡。是又當總取 外廉之橫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