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清 張志聰


卷五 刺熱篇第三十二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此論五臟之熱病。夫五臟者。五行之所生也。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人之十二經脈。上應天之六氣。傷寒之邪。病三陰三陽之氣。是以死於三日六日。而愈以十二日也。五臟之熱病。病涉于五行。是以死生皆系于十干也。病六氣者。外因之邪。病在肌形。病五臟者。內因之病。傷五臟之神志。靈樞經之所謂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病形也。曰先者。謂先有此內因之熱。而先見是証也。肝主疏泄。故小便赤黃。肝脈環陰器。抵少腹而上。故腹痛也。肝藏魂。魂傷。故多臥。木火主氣。故身熱也。此言內因之病。始在氣分。先下而上。內而外也。倪沖之曰:先者。謂先有此內熱之証。而未與外熱交爭也。
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熱爭者。寒與熱爭也。此言外淫之邪。內干五臟。與內因之熱。交爭而為重病也。外因之邪。內干五臟者。即陰陽應象論之所謂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是也。蓋風寒之邪。始傷皮毛。留而不治。則入於肌腠。以及於經脈。留而不治。則內干五臟。故曰: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與內因之熱。交爭而為重病者。即玉機論之所謂傳化。有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者是也。謂外感風寒之邪。內傷五臟。移皆有次。又因五志內傷。故令不得以次相傳。致令人有大病也。魂傷則狂言。東方肝木。其病發驚駭。肝脈布脅肋。故脅滿痛。風木之熱甚。故淫於四末也。人臥則血歸於肝。肝氣傷而不能納血。故不得臥也。王子方曰:寒已化熱。故曰熱爭。
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病在肝。加於庚辛。庚辛不死。起於甲乙。大汗者。正勝邪而外出也。氣逆者。熱淫而反內逆也。
刺足厥陰少陽。(黃帝曰:外因之病。難易之治。奈何?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臟者。刺之半其日。臟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此外內難易之治也。夫形先病而未入臟者。謂外因之邪。未內入而與臟熱交爭也。臟先病而形乃應者。謂五臟之熱。出於形身。而與外熱相應也。蓋邪並而逆於內者難治。內熱出而外合於形身之間。刺之易愈也。楊元如曰:此篇乃記述之書。是當複引君臣問答以証之。
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沖頭也。(圓圓、周轉也。此言肝臟之熱發於外。而與形熱相應。熱甚而上逆於頭。故頭痛而員轉也。蓋三陽之脈。上循於頭。肝熱與少陽交爭。因脈引而上沖於頭也。當知病在氣者關於脈。病在脈者關於氣。脈氣之道。大宜體會。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心志在喜。而恐勝之。先不樂者。為恐所傷也。夫心為君主之官。臟熱乃神志之病。故獨舉心臟。以申明五臟之熱。乃五志之為病也。
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外內交爭。熱干神臟。故卒然煩痛也。少陰病者。欲吐不吐。故善嘔。心為陽中之太陽。故頭痛。心之華在面。故面赤。心主血。故無汗也。董帷園曰:論熱爭。當在內因外因之証兼看。
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心病者。加於壬癸。壬癸不死。起於丙丁。逆則無起色矣。
刺手少陰太陽。(手少陰太陽。相為表裡。故宜刺二經。以瀉其熱。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陰氣從足上行至頭。故先頭重。陽明之脈巡頰。故頰痛也。脾絡注心中。故心煩而顏青。熱邪干胃。故欲嘔。脾主肌肉。故身熱也。
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泄。兩頷痛。(經云。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陰臟熱於內。陽熱甚於外。陰陽外內交爭。故腰痛不可用俯仰也。腹者脾土之郛郭。故腹滿泄。胃之悍氣。上沖頭者。循牙車。下人迎。故頷下痛也。
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脾病者。加於甲乙。甲乙不死。起於戊己。如反逆而內干於臟。則不能外出而汗解矣。
刺足太陰陽明。(足太陰陽明。相為表裡。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皮毛者。肺之合。臟氣熱於內。故淅然寒栗於外而惡風寒。蓋熱盛則寒也。肺上連於喉嗌。故舌黃。臟真高於肺。主行榮衛陰陽。故身熱也。
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熱干肺臟。故喘咳不得太息。肺主胸中之氣。氣傷。故痛走胸背也。五臟之應天者肺。而手陽明之脈。上循於頭。故頭痛不堪。熱爭於內。故汗出而生寒也。王冰曰:肺之絡脈。上會於耳中。故頭痛不堪。倪沖之曰:肺臟居於胸中。而俞在肩背。
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肺病者。加於丙丁。丙丁不死。起於庚辛。如氣逆。則遇勝克之日即死矣。
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此言六經之刺。皆宜瀉而不宜補者也。肺乃五臟之長。故舉肺以申明之。
腎熱病者。先腰痛 。苦渴數飲。身熱。(腰者腎之府。故先腰痛。腎主骨。故 。腎為水臟。津液不能上資。故苦渴數飲也。按五臟之熱病。皆主身熱。蓋內因之熱。從內而外也。五臟之熱爭。多主內証。蓋外淫之熱。交爭於內也。
熱爭則項痛而強。 寒且 。足下熱。不欲言。(外熱在太陽。則頭痛而強。內熱在腎。故 寒且 。足下熱者。熱流陰股也。不欲言者。腎為生氣之原也。
其逆則項痛員員淡淡然。(其爭氣上逆。則為項痛。員員淡淡。痛之微也。膀胱者腎之府。太陽為諸陽主氣。其氣上升。腎藏之熱。隨太陽之氣。而上沖於頭也。此陰陽熱氣。外內交爭。一隨脈引。一隨氣升。皆陰出之陽。故只頭痛而不死。
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腎病者。加於戊己。戊己不死。起於壬癸。從則外出於形身故汗出。逆則內干于真臟。故死。
刺足少陰太陽。(足少陰太陽。相為表裡。五臟六腑。經氣之相通也。
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本氣旺日。謂之所勝。汗出。則熱隨外泄而自愈矣。所謂自得其位而起也。按此節乃論經氣之兼証。故曰大汗。曰汗出。蓋氣分之汗大。經脈之汗微。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此言內因五志之熱病者。必先見於色也。五色之見。各有其部。肝屬木而位居東方。故左頰先赤。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今始見於色者。尚在氣也。故曰治未病。未病者。病未及於臟也。
心熱病者。顏先赤。(五色篇曰: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心合火而位居南方。故顏先赤。顏、額也。
脾熱病者。鼻先赤。(土位中央。故鼻先赤。
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肺屬金而位居西方。故右頰先赤。
腎熱病者。頤先赤。(腮下謂之頤。腎屬水而位居北方。故頤先赤。此後天之卦象也。
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臟氣熱於內。必先見於色。病雖未發者。謂雖病而未與外熱交爭也。見其色而即刺之。名曰刺未病。言臟氣病而形未應者。當先刺之。勿使榮交而為難治也。
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此複申明五臟之熱。先見於色者易愈也。部、面部也。從部所起者。如肝熱病左頰先赤。至甲乙大汗而病已矣。此病在五臟之本氣。而不與外熱交爭。故至期而愈。如小便先黃。腹痛身熱。是涉于有形之形層。將與外熱交爭。而有反逆之危險矣。
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則死。(反者。謂反逆為順也。言不能治其未病。以致外內交爭。其氣反逆於內者。急當以刺取之。至三日而後已。如再不急治。使外內陰陽之熱。重逆於內則死矣。按伯高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應形。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三刺者。三周也。九日者。病久而外內交爭也。
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也。(此言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當自大汗而病已也。勝日、謂本氣勝旺之日。如肝之甲乙。心之丙丁。
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諸熱者。謂表之三陽。裡之五臟。外內之熱交爭也。飲之寒水。裡之使寒也。寒衣寒處。表之使寒也。以刺取之。必俟其身寒而後止。
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此言外因之熱。病在三陽者。各有刺取之法也。先胸脅痛者。病發於少陽也。足少陽主筋。熱甚則筋急。故手足躁擾。靈樞經曰:熱病手足躁。取之筋間。故當刺足少陽。以瀉陽分之熱。補足太陰。以御外入之邪。蓋邪在少陽。三陽為晝。太陰當受邪也。
病甚者。為五十九刺。(病甚者。陽熱甚而及於內也。水熱穴論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伯曰:夫寒甚則生熱也。此言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甚於表陽。而入於內者。當為五十九刺也。又按。孔穴圓經無 骨穴。有肩 穴。又腰俞穴。一名髓空。
熱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身半以上。手太陰陽明皆主之。熱病始於手臂者。病在上而發於陽也。故當刺手陽明太陰。手太陰之主表也。
熱病始於頭首者。刺項太陽而汗出止。(始於頭首者。太陽之為病也。刺項者。刺風池風府也。太陽為諸陽主氣。其脈連於風府。故刺之而汗出乃止。
熱病始於足脛者。刺足陽明而汗出止。(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熱病始於足脛者。發於陽而始於下也。故當刺足陽明以取汗。
熱病身先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此病發於陰而為熱病者。當取足少陰也。腎主骨而為生氣之原。氣傷故身重。腎開竅於耳。故耳聾。少陰病但欲寐。故好瞑也。病甚者。亦當為五十九刺。靈樞熱病篇曰: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蓋足少陰主骨。故取之骨也。五十九刺骨者。取骨空之穴也。夫少陽少陰主樞。熱在少陽者。可入於裡陰。熱在少陰者。可樞轉而外出。故在陰分陽分之病甚者。皆當為五十九刺也。張兆璜曰:少陽之上。火氣治之。少陰之上。熱氣治之。故病在少陽少陰。而皆為熱甚。
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此言少陰少陽之二氣相通也。夫陰陽出入。皆從樞轉。熱病先眩冒而熱。病發於少陽也。胸脅滿。將入於裡陰矣。故當刺足少陰少陽。從樞轉而外出。按以上三節。用十六先字。蓋言有先於內者。有先於外者。有先從氣分者。有先見於色者。皆當先治之。勿使其外內之交爭也。張兆璜曰:首節論熱甚於少陽。上節論熱甚於少陰。此論少陰與少陽相合。蓋君火與相火之相合也。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日。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此言外病六氣之熱。內有五臟之熱。始在氣分。而未及於經榮者。當急取汗而解。勿使外內相交。而成不救也。傷寒論曰:太陽之為病。脈浮。見太陽之脈者。乃六氣之病。始在太陽之表陽。此外因之熱病也。榮、華也。謂赤色之榮於顴頰之間。乃五臟之熱。始病氣而見於色。此內因之熱病也。曰骨者。謂尚在內而隱見於皮膚之間。當此之時。五臟之榮色。尚未與表陽之氣相交。表陽之熱。尚未與五臟之榮氣相交。故良工曰:病在太陽者。可從表汗而解。熱在五臟者。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今且得汗。是可待時而已矣。若不急從汗解。則太陽之熱。與臟熱相交。而太陽與厥陰之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矣。按此節與玉機真藏論之所謂傳化。有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之義相同。蓋表陽之邪。始病太陽。六氣相傳。移皆有次。不以次入者。因五志內傷。而五臟內熱。太陽之脈與厥陰脈爭見者。是太陽之熱。與肝熱相交矣。蓋太陽為陽之始。厥陰為陰之終。舉太陽與厥陰交爭。是表陽之邪。不以次入。而與五臟之熱。隨所乘傳。陽脈與陰脈爭見者。皆為死証。故不必備言五臟也。當知表陽之熱。先氣而經。經而臟。五臟之熱。亦先從氣而經。內而外也。外內之熱。交出於陽分者生。重逆於陰臟者死。首節論內熱與外熱交爭。此論外熱與內熱交爭。
其熱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此言表陽之熱。與臟熱交爭。不以次入。惟少陽與腎脈相連耳。本輸篇曰:少陽屬腎。蓋少陽之氣。發原於腎。故熱病內連腎者。少陽之脈色也。
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日。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頰前、頤也。外見少陽之脈。少陽之熱病也。色榮頰前。腎臟之熱病也。
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膈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此言刺未病者。當取之氣穴也。氣穴者。瀉五臟氣分之熱。故曰三椎下間。四椎下間。乃溪谷之穴會。與五臟之俞穴不同也。胸中膈上。乃心肺之宮城。主胸中熱者。瀉肺熱也。膈中熱者。瀉心熱也。不曰心肺。而曰胸中膈中者。意言熱在氣分。而不干於臟真也。
榮在 也。項上三椎。陷者中也。(此言五臟之熱。入於經榮者。當取之骨穴也。脊背之盡處曰 。謂如取榮穴。當在 而至項上之三椎。陷者中而取之。蓋氣為陽。榮血為陰。故取氣穴。在三椎至七椎之間。從上而下也。取榮俞之穴。在 骨之十四椎。而上至項上之三椎。陷者中而取之也。靈樞經曰:窮骨者 骨也。張兆璜曰:此所謂刺之反者。
頰下逆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者。膈上也。(此複結內病五臟之熱。不重感於外邪者。無外內之交爭。而止於在內之臟腑。自相乘傳也。頰下為頤。如頰下之色。上逆於顴。是腎熱乘肝。當為大瘕泄。如下於牙車。是腎熱乘胃。當主腹滿。逆於顴後。是熱邪乘膽。當為脅痛。如逆於頰上者。是在膈上心肺之分也。蓋言五臟之熱。色見於面部。而有外邪之熱者。當治其未病交爭。勿使外內相合。而成不救之死証。如五臟之熱。見於面部而無外因之熱病者。亦當治未病乘傳。勿使其有瘕泄腹滿之病。張兆璜曰:此篇首言五臟之熱病。末結五臟之熱色。自相乘傳。蓋五臟之熱。有重感外邪者。必有外因之交爭。如止病在內。而不感於外邪者。只當於在內之臟腑中求之。張應略曰:有在外之熱病。有在內之熱病。有病在外而內不病者。有病在內而外不病者。不必定有外內之交爭。故複以此証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