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清 張志聰


卷三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平人、平常無病之人。無病之人。自有平常之脈。反常則為病矣。故曰平人氣象論。氣者。經脈之氣。象者。脈之形象也。

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出氣曰呼。入氣曰吸。一呼一吸為一息。平人之脈。一呼再動。一息再動。呼吸定息。脈計五動。蓋閏以太息。故五動也。閏、餘也。太息者。呼吸定息之時。有餘不盡。而脈又一動。如歲餘之有閏也。蓋人之呼吸。乃陰陽之氣。出入循環。有若寒暑往來而成歲。故宜閏以太息之有餘。
當以不病調病患。醫不病。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為法。不病者其息平。病者其息亂。醫者不病。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是為候診之法。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榮氣宗氣行於脈外。衛氣行於脈中。榮衛相將。脈隨氣轉。人一呼一動。一吸一動。減于平人過半。故主氣之衰微。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痺。(一息之中。脈六動者。氣之太過也。躁、急也。吸而躁者。有餘之邪。從外而內也。溫病者。冬傷於寒。至春發為溫病。冬傷於風。至春發為風溫。此皆伏匿之邪。由內而外。從陰而陽。故尺中熱也。風為陽邪。傷人陽氣。故尺不熱。氣分之邪。留而不去。則迫於經。故脈滑也。痺者閉也。邪積而不行。故脈澀泣也。蓋言從內而外者為溫病。從外而內者為風邪。留著於外內之間者為痺也。上節言不及者。緣正氣衰少。此言太過者。乃邪氣有餘。而有餘之邪。又有陰陽外內出入之別。
人一呼吸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四動以上。太過之極也。脈絕不至。不及之極也。乍疏乍數。或太過。或不及。氣之亂也。此皆不平之甚。故為死脈。以上論脈平者。命曰平人。太過不及則病。劇者死矣。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此論四時之脈。當以胃氣為本也。平人之常。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是生機已絕。絕則死矣。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氣者。中土柔和之氣也。弦乃東方春木之象。微乃胃氣之和。故春得胃氣而脈微弦曰平。弦多而少柔和之氣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楊元如曰:春胃微弦者。言四時之中。有此胃氣。由胃氣而養此五臟之真。此節以四時而合於五臟。末節以五臟之氣。而合於四時。
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毛為秋脈。屬金。如春雖得微弦之平脈。而兼有輕浮之毛。此金來克木。至秋金令之時。則當病矣。如毛脈過甚。此木受金刑。當主即病。此複言四時之脈。各有所主之氣。如見克賊之脈。雖有胃氣。而亦能為病也。
臟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上臟葉臟下臟葉臟臟真者。真臟所藏之神也。神在臟為肝。在體為筋。言真臟之神散於肝。而主藏筋膜之氣。如春木微弦之脈。乃因胃氣而至於手太陰。故曰脈不得胃氣。肝不弦。腎不石。是弦鉤毛石之脈。亦皆胃氣之所生。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鉤乃南方夏火之象。微則柔和之胃氣也。夏得胃氣而脈微鉤曰平。鉤甚而少微和之氣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
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石乃冬令之脈。微鉤而帶石。乃火中有水。至冬水氣所主之時而為病矣。如水氣太甚。此火受水克。當即病矣。
臟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夏臟之元真通於心。而主藏血脈之氣。
長夏胃微 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 葉軟。長夏濕土主氣。微 弱者。中土柔和之氣也。代者。相離之脈。蓋脾主四季。四時有交相更代之氣。是以柔和相離。脾之平脈也。如但代而無微 之和。此胃氣已絕。故為死脈。蓋脾之得以灌溉於四臟者。由胃氣之所生。故但代無胃曰死。
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 弱有石。是所不勝之水氣。反來侮土。至冬時水氣反虛而為病矣。弱甚者。脾氣太弱。當主即病。蓋言乘侮太甚者即病。而本氣虛者。亦即病也。
臟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土藏之元真濡於脾。而主藏肌肉之氣。楊元如曰:肝主疏泄。故曰散。心主血脈。故曰通。脾主灌溉。故曰濡。肺臟居尊。故曰高。腎為水臟。故曰下。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乃秋金之脈。微則柔和之胃氣也。秋得胃氣。而脈微毛曰平。毛多而少柔和之氣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
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毛而有弦。是所不勝之木氣。反來侮金。則木虛其本位矣。至春當木旺之時。而木氣反虛。是以為病。所謂侮反受邪。寡於畏也。弦甚者乘侮太過。而金氣當即病矣。按平脈篇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是四時之中。皆有縱有橫。縱者。雖得胃氣而所不勝乘之。故曰:胃而有毛。胃而有石。橫者。臟氣不足而所勝妄行。故曰毛而有弦。石而有鉤。此臟氣橫行。是以本位虛而反招仇複。按四季長夏之中。文義三換。當知四時之氣。皆有縱有橫。有客氣甚而有本氣虛也。
臟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金藏之元真。高居於肺。而主行榮衛陰陽。肺主周身之氣。而朝百脈也。元如曰:相傳之官。燮理陰陽。宣布政令。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乃冬藏之脈。微則柔和之胃氣也。腎得胃氣而脈微石曰平。石多而少柔和之氣曰腎病。但石而無胃氣曰死。
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石而有鉤。火侮水也。立夏火氣反虛。而為病矣。若乘侮太甚。當主今病。
臟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水藏之元真。下藏於腎。而主藏骨髓之氣。五營運大論曰:腎生骨髓。髓生肝。
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此言五臟之脈。資生於胃。而胃氣之通於五臟者。乃宗氣也。宗氣者。胃腑水穀之所生。積於胸中。上出喉嚨。以司呼吸。行於十二經隧之中。為臟腑經脈之宗。故曰宗氣。胃之大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而動應衣者。乃胃腑宗氣之所出。此脈以候宗氣者也。楊元如曰:首句之其動應衣。跟著脈宗氣而言。言乳下之應衣而動者。此宗氣所出之脈也。後句之其動應衣。跟著宗氣泄也而言。言動而應衣。此宗氣外泄。蓋動之甚矣。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此言四時胃少曰病者。宗氣之為病也。五臟無胃氣曰死者。宗氣或絕於內。而或泄於外也。宗脈貫膈絡肺。如喘盛而乳下之脈數絕者。宗氣病於膻中也。如脈結而有止者。虛裡之橫絡有積滯也。是胃氣少而為五臟之病者。宗氣之有虛有實也。如虛裡之脈絕不至者。胃腑之生氣絕於內也。乳之下其動甚而應衣者。宗氣欲泄於外也。此無胃氣而為五臟之死脈也。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此以寸口而候外因之病也。夫寸為陽。尺為陰。外為陽。內為陰。皮肉筋骨為陽。腹中脅內為陰。蓋天地四時之氣。從外而內。由陽而陰。故以寸口之浮沉。以候外因之外內也。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此惟在寸之陽部。故主頭痛。諸陽氣之在上也。寸口脈中手長者。寸脈直下於尺中。此陽邪直行於下部。故主足脛痛也。中手促上擊者。浮而搏擊應手。此陽邪不上不下。故主在肩背之中也。此以外邪在於形身之外。而有上中下之分也。沉為在裡。浮主在外。寸口脈沉而堅。主病邪堅積在裡。若浮而盛。主邪病在外。此以寸口之浮沉。而別外邪之在形身之外內也。寸為陽。沉為陰。寸口脈沉而弱。此正氣虛而陽邪直入於裡陰。陰陽相乘。故主寒熱。陽邪入裡。故又主疝瘕而少腹痛也。此緣正氣弱而陽邪直入於裡陰之下也。脅下主身半之中。腹中為形身之裡。寸口脈沉而橫。是外邪入於裡陰之中。故主脅下腹中有橫積也。邪氣上逆則喘。寸口脈沉而喘。此外因之陽邪。入於裡陰而上逆。陰陽相搏。故為寒熱。此又以寸口之沉。候外因之邪。入於裡陰。而亦有上中下之別也。莫子晉曰:春胃微弦。夏胃微鉤。乃天地四時之氣。而合於人之五臟也。是以天地四時之邪。亦從外而內。故當以寸口之浮沉別之。
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曰病在內。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脈滑曰風。脈澀曰痺。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此複以寸關尺之三部。而候病之外內新故也。曰脈盛脈小者。概左右三部而言也。夫以寸口之浮沉。以候病之外內上下者。候表裡陰陽之氣也。蓋天地四時之邪。始傷氣分。留而不去。則入於經。然亦有始終留於氣分者。有即轉入於經者。邪之中人。變幻不一。故當以脈征之。是以氣分之邪。只見寸口之浮沉長短。如入於經。則有滑澀緊急之形象矣。夫脈乃陰血。氣分之陽邪入經。陰陽相搏。其脈則滑。是以脈盛滑者病在外。有餘之病。故堅而有力也。夫經脈外絡形身。內連臟腑。病在內者。故小實而堅也。此以三部之盛滑小實。而分別邪正之在外在內也。始受之病。邪正相持。故滑浮而疾。久則血脈已傷。故小弱以澀也。諸急為寒。故主疝瘕在內。滑主陽熱。故主風邪在陽。此又以三部之急滑。以別邪病之在陽絡陰絡也。痺者閉也。風寒濕邪。皆能為痺。或在於皮肉筋骨之間。或內舍於五臟六腑。故痺病於外內之間者。其脈皆主澀也。緩為脾脈。滑則熱盛於中。緊則為寒。故主腹脹也。此外因之邪。入於腹中。而有寒熱之分也。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臟曰難已。(所謂陰陽者。氣血外內上下也。言臟腑之脈。陰陽並交。雌雄相應。內外循環。此為順也。如陰陽反逆。其病為難愈。脈得四時之順者。春脈微弦。夏脈微鉤。此得四時生氣之順。而無他變也。反四時者。春胃而有毛。夏胃而有石也。間臟者。相生而傳也。不間臟者。相克而傳也。如外淫之邪。始傷皮毛。則內合於肺。肺欲傳肝。而腎間之。腎欲傳心。而肝間之。肝欲傳脾。而心間之。心欲傳肺。而脾間之。脾欲傳腎。而肺間之。此節乃總結上文之義。
臂多青脈曰脫血。(此論內因之病。自內而外。從尺而寸。由血而經。經而氣也。臂多青脈者。臂內浮見之絡脈多青。蓋因血脫而不華于色也。靈樞經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可為上工。
尺脈緩澀。謂之解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謂之後泄。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此以尺部而候五臟之病也。緩為脾脈。澀主臟氣不足。解 、懈惰也。此脾臟之為病也。尺屬陰而主血。脈宜沉靜。盛者。肝臟之火盛而血不藏也。靈樞診尺篇曰:尺膚澀者。風痺也。夫邪迫於經。其脈則滑。以風之陽邪。閉於皮膚之間。而迫於經脈。故主多汗。所謂陽加於陰謂之汗。汗乃陰之液也。此以診尺而知肺合之表汗也。診尺篇曰: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夫陽氣生於陰中。尺膚寒。生陽之氣少矣。陽氣衰於下。故主虛泄。泄則亡陰。故脈細也。此以診尺而知腎藏之生陽。下焦之虛泄也。尺膚粗常熱者。火熱下行。故主熱中。此診尺而知心火之下行也。夫陰陽氣血。由陰而陽。從下而上。是以診尺而知病之外內上下也。
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脾見甲乙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是謂真臟見者死。(此論真臟脈見而死於勝克之時日也。夫五臟之氣。地之五行所生。地之五行。天之十干所化。是以生於五行。而死於十干也。按此節當在篇末。辟辟如彈石曰腎死之下。誤脫在此者也。楊元如曰:此章引靈樞診尺篇之文。以証診尺之義。而靈樞篇內。亦無此節文。宜改正為是。
頸脈動喘疾咳曰水。目內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溺黃赤安臥者黃膽。已食如飢者胃疸。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目黃者曰黃膽。(此以視疾而知其病也。按此節引靈樞論疾診尺之文。少加刪改。以証診尺之義。上節論診尺。此節言論疾。所謂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也。是以見頸脈動疾。目內微腫。足脛腫者。知水病之在裡也。溺赤安臥。已食如飢者。知為黃膽胃疸也。面腫者。知為風水也。此又不待持脈。而知其病也。楊元如曰:診尺而知解 多汗之病在外。視疾而知水飲黃膽之病在內。故曰論疾診尺。謂論証視尺。皆可以知病。又曰:此章論診尺。若以手少陰心脈言之。于二經之旨皆不合矣。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此複言診尺之微妙。非惟知病。而婦人之妊子。亦可以分別也。子、男子也。以婦人之兩手尺部候之。若左手之少陰腎脈動盛者。當妊子。以左男而右女也。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從、順也。後章論五臟之氣。外合於四時。故雖未有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之臟形。而陰陽出入之大概。不可逆也。
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夫天地有四時之寒暑。而人之氣血。有浮大沉瘦之陰陽。即受病之脈氣。亦有外內虛實之相應。是以脈不應病者。命曰反四時也。如風熱之病。氣應浮動。而脈反靜。泄脫之病。氣應虛散。而脈反實。病在中者。氣應沉實。而脈反虛。病在外者。氣應升浮。而脈反堅澀。此脈証之不相應者。正氣亂也。故為難治。高士宗曰:此以脈病之虛實。知反四時。上章云。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亦以精水之有餘不足為反四時。是反逆二字有別矣。故曰反四時有正應。不在四脈氣論上。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此言五臟元真之氣。亦皆胃腑水穀之所生也。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氣者。水穀之所資生。故人以水穀為本。胃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也。所謂無胃氣者。真臟脈見。而不得微和之氣也。又非惟微和之為胃氣也。即真臟之脈。亦胃氣之所生也。故曰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者。春為弦。夏為鉤。秋為毛。冬為石。皆得胃氣而為之也。故曰: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是以前章論四時之脈。得胃氣之和者。命曰平人。後章論五臟之真。亦四時以胃氣為本也。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此言陽明胃氣。不獨行於五臟。而亦行氣於三陽也。夫脾與胃。以膜相運耳。是以胃氣之行於五臟者。由脾氣之轉輸。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是以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焉。故太陽之洪大。陽氣之盛也。少陽之乍忽。初生之象也。陽明之浮大而短者。兩陽合明。陽盛而間于二陽之間也。此三陽之氣。亦胃腑之所生也。
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 。曰心平。夏以胃氣為本。(此言臟真之脈。四時以胃氣為本也。累累如連珠者。滑利如珠。連綿相貫。心臟和平之象也。琅、美石之似珠者。取其溫潤而柔滑也。此臟真之脈。柔 和平者。得四時之胃氣也。前節以四時胃氣。資於臟真。故曰:春胃微弦。夏胃微鉤。此節以五臟之真。得四時胃氣。故曰平心脈來。夏以胃氣為本。平肺脈來。秋以胃氣為本。是以脈象之少有不同也。蓋弦鉤毛石者。臟真之氣象也。如連珠。如榆莢者。臟真之體象也。楊元如曰:前論四時之氣生五臟。故肝而心。心而脾。序四時之相生。此論五臟之真合四時。故心而肺。肺而肝。序五行之相製。製則生化也。
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喘喘、急疾貌。喘喘連屬。心氣不安也。曲者。鉤之象。其中微曲。心氣虛也。故當主心病。居、不動也。曲而不動。如操帶鉤。無如珠生動之象矣。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厭厭、安靜貌。聶聶、輕小也。落、降收也。如榆莢者。輕薄而中不虛。蓋肺脈雖主收降輕虛之象。而資生於脾土。是以有如榆莢之輕而中不虛也。
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不上不下。往來澀滯也。如循雞羽。較之榆莢。更屬輕虛。其中又不得生我之土象。而反有賊我之木體。故主肺病。如物之浮。虛無根也。如風吹毛。散亂劇也。
平肝脈來。 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 弱、初生柔和之氣也。以手相呼曰招。招招、乍起乍伏之象。形容其初生之脈象也。長竿梢末。長而 也。此皆本於胃氣。故臟真之脈。得以柔 和平。
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盈實則非 弱招招之象矣。如循長竿。非若梢末之 弱矣。滑脈如珠。弦長帶滑。如竿之有節矣。辨脈篇曰:累累如循長竿者。名陰結也。此肝氣病而阻結也。急益勁。如新張弓弦。強勁之劇。胃氣絕也。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和柔、中土柔和之氣也。相離、時一代也。蓋脾為孤臟。中央土以貫四旁。故柔和之中。而有相離之代散也。雞足有四爪。踐地極和緩。形容脾土之灌溉四臟。有如雞之踐地。和緩而四散也。
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實而盈數。阜實而無柔和之氣也。如雞舉足。拳而收斂。不能灌溉於四臟也。
死脾脈來。銳堅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喙音誨。如烏之喙者。堅止而無柔和相離之象也。如鳥之距者。較雞舉足更拳急也。如屋之漏者。點滴稀疏。而不能灌溉也。如水之流者。濕土之氣四散也。蓋言脾主中和之氣。如太過不及之甚者。皆為死脈也。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喘喘累累。沉石生動之象也。如鉤者。浮而中空。水之體也。按之堅石。石之象也。莫子晉曰:琅、石之美者。鉤乃心之脈也。心脈如循琅 。腎脈如鉤者。心腎水火之氣。互相交濟者也。
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如葛如索者。木象也。蓋沉石者腎之本體。如引葛而按之益堅。是腎氣不藏而外泄矣。如奪索者。如引葛而更堅勁矣。如彈石者。無喘累生動之氣。腎之死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