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清 張志聰


卷三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診要者。診度奇恆之要。經終者。六經之氣已終。蓋奇恆之道。論五臟之三陰。陰陽合並而成六。是其生五。其終六也。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此承上章而複問也。

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伯言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而人氣在肝。肝主東方寅卯木也。夫奇恆之勢。乃六十首。蓋以六十日而氣在一臟為首。五臟相通。而次序旋轉者也。
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三月四月。天地之氣正盛。而人氣在脾。辰巳二月。足太陰陽明之所主也。
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生長之氣。從地而升。故肝而脾。脾而直上於巔頂也。歲六甲而以五月六月在頭者。只論五臟也。故曰奇恆五中。又曰章五中之情。按奇恆之道。論五臟之神氣。五臟者。三陰之所主也。人氣在頭者。厥陰與督脈會於巔。與五臟合而為三陰也。三之氣。乃少陽相火所主。相火者。即厥陰包絡之火也。
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始殺者。氣始肅殺也。申酉二月屬金。而人氣在肺。
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收藏之氣。從天而降。肺屬乾金而主天。為心臟之蓋。故秋冬之氣。從肺而心。心而竣]。C少陰主冬令。故先從手少陰而至於足少陰。王氏曰:火墓于戌。
十一月十二月。冰複。地氣合。人氣在腎。(冰複者。一陽初複也。地氣合者。地出之陽。複歸於地。而與陰合也。腎主冬藏之氣。故人氣在腎。
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也。(此言五臟之氣。外循於皮膚絡脈分肉而環轉也。夫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陰陽氣盡。度人脈者。言人之脈氣。從奇恆之勢。而有陰陽順逆也。度臟者。度五臟之氣。從內膈而外出。不可逆刺以傷其臟也。度肉度筋度俞者。度五臟之氣。外循于分肉俞絡之間。各有淺深。而四時之刺法不同也。度陰陽氣盡者。言五臟之氣。合於三陰三陽。而各有經終也。散俞、絡脈之俞穴也。分理、分肉之腠理也。蓋春氣生升於外。故當於散俞溪谷之間而淺刺之。血出則脈氣通而病止矣。如逆之甚者。深取之而傳導其氣。輕者不待傳氣而即環轉矣。夫經俞絡脈溪谷。各有三百六十五穴。皆臟腑之氣所游行。是以四時之刺。或在皮膚。或在俞穴也。針經曰:刺之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複針。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是以四時之刺。必候其氣至之所在而刺之也。
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絡俞者。孫絡之俞。見於皮膚之間。蓋夏氣浮長於外。而更宜淺刺者也。若盡傳其氣。則反閉其環轉之機。而痛病於下矣。蓋言經隨氣轉。夏時之氣。浮越於外。氣至即止。而不宜太過。此反結上文之義也。傷寒論曰:臟腑相連。其痛必下。言經氣逆於上。病必痛於下。謂其經絡上下之相通也。
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刺逆從論曰:秋氣在皮膚。蓋七月八月。人氣在肺。而肺主皮毛。是以或上或下。皆宜刺皮膚。循于肉理。神氣變轉而脈即循行矣。神者。五臟之神。即轉而不回之神氣也。
冬刺俞竅于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俞竅。諸俞之穴竅。更深于散俞。而近於筋骨者也。分理者。分肉之腠理。乃溪谷之會。溪谷屬骨。而外連於皮膚。是以春刺分理者。外連皮膚之腠理也。冬刺俞竅于分理者。近筋骨之腠理也。蓋冬氣閉藏。而宜於深刺也。直下者。循經而下針。欲深而留之也。散下者。循絡而下針。言病之輕者。不必太深也。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藏之所宜也。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此總結上文。而言四時之刺法。各有淺深之所在也。
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厥陰心主主脈。無故而損之。故脈亂。血氣外溢。故令人氣微也。少陽主骨。厥陰不從標本。從少陽中見之化。故入淫骨髓也。病不在夏分。故病不能愈。肝氣仍逆。故令人不嗜食。肝主春生之氣。故又且少氣也。
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臟真高於肺。主行榮衛陰陽者也。榮衛氣血。所以濡筋骨。利關節。病在肝而反傷其肺。是以筋攣。血氣環逆。故令人氣逆而轉為咳嗽也。東方肝木。其病發驚駭。肝藏魂。魂魄不安。故使人邪哭也。
春刺冬分。邪氣著臟。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春主生升。冬主閉藏。春刺冬分。反導其血氣內著。故令人腹脹。肝主語。故又且欲言語也。病不愈者。言四時所主之臟病不愈。又且者。言不惟病不愈而又有此証也。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懈惰。(三月四月。人氣在脾。脾病不愈。故令人懈惰。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五月六月。人氣在心主包絡。心主言。心主不能代君行令。故心中欲無言。經曰: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搏。故恐也。夏刺秋分。則陽氣入而與陰相搏。故如人將捕之。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經曰: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蓋夏月陽氣外張。而反逆歸於冬分。故不惟病不愈。而更令人少氣善怒也。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秋主下降。刺春分。是反導其血氣上行。故令人惕然欲有所為。四時刺逆從論曰: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又且善夢。(秋氣在皮膚氣分。刺夏分之絡脈。則氣不外行。故令人益嗜臥。肺藏魄。經云。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安而喜夢。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時寒。(冬主閉藏。而反傷之。則血氣內散。故令人寒栗也。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春令所以泄冬藏之氣也。人臥則氣歸於陰。而反泄之。故令人欲臥不能眠。氣行於陽則目張。行於陰則目瞑。眠有所見者。目不得瞑也。
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痺。(冬主閉藏。夏令浮長。氣應藏而使之外泄。故發為諸痺。痺者閉也。氣留閉於外而為痛也。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腎藏津液。肺乃水之化原。故善渴也。此言五臟之氣。隨時而升浮降沉。非五臟經脈之謂也。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此言五臟之神氣。從內膈而外達於胸脅。從胸脅而環轉於形身。故不可逆刺其膈。以傷其臟焉。內膈上連於胸。中連於腹。下連於脅。臟氣從此而外出。故曰:刺避五臟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膈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反之者。逆刺其所出之神氣也。
中心者環死。(環者。一周時也。蓋日為陽。心為陽中之太陽。一晝一夜。日環轉一周。故至周轉而氣終也。
中脾者五日死。(五日者。土數終也。
中腎者七日死。(天乙生水。地六成之。七日者。生成之數終也。
中肺者五日死。(天數五。地數五。肺屬乾金而主天。脾屬坤土而主地。故皆死於五日也。只言四臟而不及肝者。或簡脫也。楊元如曰:五臟經脈。俱不上循於頭。惟厥陰與督脈會於巔。故曰五月六月。人氣在頭。抑厥陰之氣。不從胸脅外出。而直上於頭與。
中膈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五臟六腑之氣。俱從內膈而外出於胸脅。故刺中膈者。皆為傷中。一歲死者。盡五行六氣之終而死也。按內膈上連胸之鳩尾。中兩分于腹上。下連兩旁季脅。後連脊之十一椎。刺中膈者。即不中臟速死。其中臟腑之氣。皆為所傷矣。行針者慎諸。莫子晉曰:此複兼六腑之氣而言。即陰陽合並之義。蓋中臟氣者死之速。中腑氣者死之遲。
刺避五臟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膈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避五臟者。避五臟神氣之所出也。五臟之氣。所從而出者。膈與脾腎處也。膈者。胸膈之上。鳩尾處也。脾處者。胸骨兩分之下。交腹之處也。腎處者。兩脅之下也。言五臟之氣。從膈外出。旋轉不回。若反刺之。是逆其氣而傷其臟矣。
刺胸腹者。必以布 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複刺。刺針必肅。刺腫搖針。經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音激。此言刺胸腹者。宜微針而淺刺之。勿使有傷膈氣也。 、定也。以布定著於胸腹。乃從單布上刺之。蓋欲其極淺也。不愈而複刺者。言其至淺而或不得其氣也。肅、靜也。言氣之難得。宜肅靜其針以候焉。搖針者。刺之瀉法也。腫乃邪實。故宜搖針以瀉其邪。經刺勿搖。守其正也。此補瀉之法。刺之要道也。

帝曰: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此論臟腑陰陽之合並也。所論五臟之氣者。三陰之所主也。三陰之氣。與三陽交並。陽氣先至。陰氣後至。合於十二經脈。內絡臟腑。外絡形身。外內出入。循環無端。故曰: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不知並合。診故不明。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當知五行而生三氣。三而三之。合為六氣。六六之氣。以應十二經脈。一經之氣已終。是不複陰陽相貫。而環轉無端矣。

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皮折 。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音契 音縱。戴眼、目上視也。反折、背反張也。、手足屈伸也。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挾脊抵腰中。手太陽之脈。循臂上肩。至目外 。太陽主筋而為諸陽主氣。陽氣者。柔則養筋。太陽之經氣已絕。是以筋脈急而戴眼反折。手足牽引也。手太陽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絕汗者。津液外亡也。色白者。亡血也。津液外脫。則血內亡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音瓊手足少陽經脈。皆循於耳。經氣絕。故耳聾也。少陽主骨。諸節皆屬于骨。少陽氣終。故百節皆縱。經絡篇曰:少陽是主骨所生病者。諸節皆痛。●、目驚貌。手足少陽之脈。皆至目銳。終則牽引於目。故目如驚而邪視也。絕系、目系絕也。少陽屬腎。腎藏志。系絕則志先絕。故一日半死也。青者。甲木之氣外脫也。白者。三焦之榮內亡也。夫陽生於陰。色生於氣。是以六經之氣終而先見於色。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手足陽明之脈。皆挾口承目。故口目動作而牽引歪邪也。聞木音則惕然而驚。是陽明之善驚也。罵詈不避親疏。是陽明之妄言也。色黃、陽明之土氣外脫也。上下經盛。胃氣絕而無柔和之象也。榮衛者。中焦水穀之所生。肌膚不仁者。榮衛之氣絕也。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心之華在面。面黑者。水氣上乘。火氣滅而水氣脫矣。齒長而垢。骨氣泄也。腹脹閉而上下不通者。心腎水火之氣並絕。而不能上下交通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足太陰脈。入腹屬脾。故為腹脹。手太陰脈。上膈屬肺而主呼吸。故為不得息。脹滿則升降難。不得息則氣道滯。故為噫為嘔。嘔則氣逆於上。故為面赤。不逆則痞塞於中。故為上下不通。脾氣敗則無以製水。故黑色見於面。肺氣敗則治節不行。故皮毛焦。
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手厥陰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足厥陰肝脈循喉嚨。入頏顙。其下者。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厥陰木火之氣欲絕。故中熱嗌乾也。肝所生病者遺溺。善溺者。肝氣下泄也。心煩者。包絡之氣上炎也。肝者筋之合。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甚則舌卷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三陰三陽之氣終也。按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化生天之六氣。五行生五臟。六氣合六經。是六經之氣。五臟之所生也。故曰診要者。診五行相生之要。經終者。陰陽之氣有終。蓋言人之生於五行而終於六氣也。莫子晉曰:地之五行。合天之十干。天之六氣。合地之十二支。此皆天地陰陽。互相生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