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清 張志聰


卷三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黃帝問曰:余聞揆度奇恆。所指不同。用之奈何?(病能篇曰: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脈理也。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奇恆者。異於恆常也。指、示也。言奇恆之道。有色脈陰陽。淺深順逆。指示多有不同。將用何法以得其要?

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恆者。言奇病也。請言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此篇論脈因度數出入。五臟之氣。相生而傳。一以貫通。外內環轉。如逆回則為病矣。與脈要精微平人氣象諸論之脈病不同。故曰奇病也。夫脈始於足少陰腎。生於足陽明胃。輸於足太陰脾。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灌溉於四臟。至數者。脈因出入之度數也。五色脈變者。五臟之脈。變見於色也。一者。神也。神者。五臟血脈之神氣也。蓋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旁。五臟受氣。轉而不回者也。如逆傳其所勝。是回則不轉。乃失其相生旋轉之機矣。故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莫子晉問曰:此篇章旨。與辨脈篇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平脈篇之寸口脈弱而遲諸節同義與。曰:仲祖之傷寒論。原本於靈素諸經。而更闡發其未盡之旨。子也知此。可予言會悟矣。
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言五臟經氣相通。陰陽並合。至切近而微。故曰: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
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機。(玉版、玉機、二篇名。言脈行至數之要。若板籍之有格有序。故方盛衰論曰:脈事因格。玉機論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合玉機者。又如璇璣玉衡之旋轉也。
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容、面也。疏五過論曰: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恆五中。決以明堂。審於終始。可以橫行。言奇恆之病。發於五臟之中。而五脈之氣色。外見於明堂之上下左右。各在其淺深順逆之要耳。
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色見淺。其病亦微。故以湯液治之。而十日可愈。夫奇恆之道。五臟皆稟氣於胃。足太陰為之轉輸。病則逆回而色見於面。故用湯液治之。蓋以稻米之液。助土氣之資生。十干已周。俾五臟之氣複。
其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已。(色見深。其病亦深矣。故必齊毒藥攻其中。二十者。偶數之終。一者。生陽之始。以十干而再周。複得甲而化土。五臟為陰。氣色為陽。二十一日。五臟之生氣已複轉矣。
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大深。則病更深矣。醪醴、熟谷之液。其氣 悍。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榮衛營運。則所逆之色亦散矣。因色大深。至甲十複而後已也。所謂色者。因五臟之變而見於五色也。
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脈短氣絕死。(五臟之氣榮於脈。五經之脈見於色。氣血衰。則面色脫而夭然不澤。故至百日。五臟之氣盡而已矣。若脈短氣絕。乃虛脫已極。喪無日矣。上節言回則不轉。而見色之淺深。此言氣血虛脫。而為不治之死証。下節言受外淫之邪。而致榮衛內陷。
病溫虛甚死。(上節言脈氣之從內而外。此論榮衛受邪。反從外而內。即下文所謂八風之勝。終而複始。玉機篇之所謂風寒客於人。從毫毛皮膚傳於五臟是已。溫病者。外感風寒。發為溫熱之病。辨脈篇曰:風則傷衛。寒則傷榮。又曰: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蓋榮衛氣機。從內達外。風寒之邪。從外內侵。榮衛受傷。則脈氣反陷。然猶藉其根氣盛強。則邪隨正而複出於外。若正氣虛甚。邪惟內侵。邪盛正虛。必死之候也。
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易。重陽死。重陰死。(此言色見上下左右。各有男女順逆之要焉。五色篇曰: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女為陰。右亦為陰。故女子色見於右為逆。見於左為從。男為陽。左亦為陽。故男子色見於左為逆。見於右為從。易、謂如男女之左右反易。是為重陽者死。重陰者死。
陰陽反他。治在權衡相奪。(反他、言男女陰陽之色反逆也。權衡脈也。相奪者。奪其逆於右者從左。逆於左者從右。蓋色生於脈。治其脈順。則色亦順矣。按方盛衰論曰:陽從左。陰從右。蓋男子之血氣從左旋。女子之血氣從右轉。是以男子之色見於右。而從左散者順也。女子之色見於左。而從右散者順也。
奇恆事也。揆度事也。(承上文而言。奇恆、脈事也。揆度、度事也。言揆度奇恆者。度脈之事也。方盛衰論曰:度事上下。脈事因格。度事者。度陰陽上下順逆之事也。脈事者。言脈因前後度數出入。而有一定之格也。
搏脈痺。寒熱之交(此言脈不循度旋轉。而反陰陽相搏。則又為痺 寒熱之病矣。但臂不遂者名曰痺。 乃足之疾也。蓋經脈五俞。出於手足。陰陽相貫。上下循行。如反相搏擊。故為手足痺 寒熱之病。蓋陰乘於陽則為寒。陽乘於陰則為熱。陰陽相搏。則為寒熱之交也。
脈孤為消氣。虛泄為奪血。孤為逆。虛為從。(此言神轉不回者。五臟之神氣也。蓋血隨氣行。神氣虛消。則脈不能至於手太陰。而脈孤弱矣。此太陰陽明之生氣漸消。乃危殆之逆証也。如經虛下泄。此為奪血。非生氣消滅。故為從。平脈篇曰: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此脾胃之氣虛消。而脈不能循經外轉。致有身冷膚硬之危。所謂逆者此也。辨脈篇曰: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又曰:少陰脈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陽明脈微沉。少陰脈微滑。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金匱要略曰: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野狼牙湯洗之。又曰: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膏髮煎導之。此皆虛陷之証。治之即愈。所謂順者此也。
行奇恆之法。以太陰始。(五臟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旁。五臟相通。次序環轉。是行奇恆之法。從太陰始。
行所不勝曰逆。逆則死。行所勝曰從。從則活。(行所不勝者。五臟相克而傳。即回則不轉也。行所勝者。五臟相生而傳。即神轉不回也。故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
八風四時之勝。終而複始。逆行一過。不複可數。論要畢矣。(八風、八方之風也。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也。終而複始者。言脈之逆行。而亦循度環轉也。前節論本氣虛消之逆傳。此複論八風之邪。四時之勝。以致脈氣逆行。榮衛內陷。而亦循度回轉也。逆行一過。不複可數者。言風寒客於人。始傷皮毛。而內舍於肺。肺傳之肝。肝傳之脾。脾傳之腎。腎傳之心。逆行一過則死矣。不複如順行之循環無端之可數也。風之邪。四時之勝。逆行環轉一周。不複可數。奇恆之道。盡於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