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 清 羅國綱 |
(初起為痔,久則成漏。痔屬酒色、郁氣、血熱,或有蟲痔。漏屬虛與濕熱。)
痔漏有五,曰牝、牡、氣、血、酒之異。又有腸風痔、脈痔、雌雄痔,皆五痔之別名。此方書多立名色以炫人。而《內經》只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 為痔。”其始也,肛邊狀如鼠乳,久而不治,則傍穿數穴,腐潰膿血,即成漏矣。夫痔輕而漏重,痔實而漏虛,蓋以痔止出血,始終是熱,治宜涼血清熱。漏流膿水,初宜涼血清熱,兼用燥濕,久宜溫散。以始是濕熱,終屬濕寒,不用溫藥,何以去濕而散寒乎﹗非止痔漏,百病多有始熱而終寒者,其脈其証,顯然可驗。丹溪下血條云︰“下血久而不愈者,後用溫劑”,正此義也。
凡痔屬肝、脾、腎三經之証,若肺與大腸二經風熱、濕熱,熱退自愈。不守禁忌,亦成漏証。此因酒色過度,或炙 過食,或勞傷元氣,陰虛火熾,皆成斯疾。其瘡潰爛不一,治頗相似。其腸頭成塊者,濕熱也。痛者,風熱也。大便燥結者,火也。潰而為膿者,熱勝血也,當各推所因而治之。
凡痔漏下血,服涼藥不應者,必因中氣虛,不能攝血,用補中升陽之藥而愈。至如兼疝兼下疳者,皆肝腎不足之變証也,用地黃丸、益氣湯、以滋化源為善。若專用涼藥治火者,無不致禍。且血氣出於穀氣,當以胃藥收功,胃氣一回,血自循經絡矣。脈弦絕澀者難治,滑大柔和者易治。氣虛者脈遲,血虧者脈澀。
敗毒散 治痔瘡初起,先以此解散脾胃風邪,証屬熱者。
人參(隨便) 茯苓 枳殼 甘草 川芎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桔梗(各等分)
薑引,宜多服。
不換金正氣散 治証同前,但此屬寒者。
濃朴(薑炒) 藿香 半夏 蒼朮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薑棗引,加當歸錢半、川芎一錢,更妙。
秦艽防風湯 治痔漏作痛,大便結燥。
秦艽 防風 當歸 白朮 黃柏 陳皮 柴胡 大黃(煨) 澤瀉(各一錢) 桃仁(去皮尖)紅花 升麻 甘草(各五分)
空心服。如火甚腫痛,加芩連、荊芥。如大便溏而氣血虧,去大黃,加黃 、川芎、白芍,後服補中益氣湯為主,亦須隨証加入。
六君子湯 治痔漏日久,脈數而澀,飲食日減,肢體愈倦,一切不足之証。先當服補中,交服此方收功。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陳皮 半夏(各一錢)
薑棗引。如中寒,上嘔下瀉,加炮薑。如氣虛,加黃 、扁豆。如體弱,兼臟毒下血,加芎、歸、枳殼、槐花、地榆。
芎歸湯 治氣血不調,致痔漏、日下膿血等証。
當歸(六錢) 川芎(三錢)
熱加赤苓、槐花。冷加白苓、木香。熱則血清而色鮮,冷則血濁而色黯。或再照命熱加入。
痔漏腸紅方 治痔漏下血,十日全愈,其效無比。
黃連(一兩,好米酒浸一夜,撈起陰乾,余酒後用) 百草霜(用茅柴燒者,不用松柴燒者,一兩。二味共研末)
烏梅蒸軟,取肉一兩,用前浸黃連酒蒸爛,三味同搗為丸,乾加前酒,每空心酒下四五十丸,三日見效。
下品錠子 治五漏,瘰癧,及翻花瘤,氣核,腦疽,發背,諸惡毒瘡。
白礬(二錢) 白砒(錢半) 乳香 沒藥(各二分半) 真牛黃(三厘)
上將砒末入紫泥罐內,次用礬末蓋之,以炭火 ,煙盡取出,研末,並各藥俱研極細末,用糯米粥糊為小繞香樣,陰乾,每用二、三厘, 瘡內三、四次,年深者五、六次,其根自腐。如瘡露在外,以蜜水調搽。
○嘗有一媼,治瘰癧,以錠子 瘡內,上用膏藥貼之,其根自腐,未盡再用,去盡,更搽生肌藥,數日即愈,人多異之。若氣血虛者,內服補藥,如十全、補中、歸脾之類。
枯痔水澄膏 治痔護肉。
鬱金 白芨(各一兩)
共研細末。如患內痔,候登廁時,翻出在外,側臥於床,洗淨,以蜜水調藥,敷穀道四邊好肉,留痔在外,以紙蓋藥良久,然後用後枯藥搽痔上,仍用溫水於紙上潤之,勿令藥乾。
白礬(四兩) 生信石(二錢半) 朱砂(一錢,研極細末)
先將信末入紫泥罐底,次將礬末蓋之,用火 令煙盡,將礬研末,置於掌中,乃入朱砂末少詳,以唾調之,搽痔上周遍,一日三上,看痔頭有焦色為效,有黃水出盡為妙。中夜上藥一遍,來夜又上藥,小痛不妨。換藥時,以溫水洗去舊藥,或用荊芥湯洗淨,藥照前法上之。二、三日黃水將盡,可於藥中增朱砂,減白礬,其濃薄看瘡色用之,方是活法。今人言能取痔者,皆此方也。
如神千金方 治痔皆效。
好信石(三錢,打碎) 白礬(一兩,為末) 黃丹(飛過,五錢) 蠍梢(七個,焙乾為末)草烏(光實者,去皮生研,五錢)
用明礬入罐內,燒令沸,次下信拌勻,火 ,令罐紅煙起為度,取為末,方入後三味同研,以瓷罐收貯。如欲敷藥,煎甘草湯洗淨,然後用麻油調藥塗患處,每日上藥三次,必出黃水,則痔頭漸消,黃水出盡,搽生肌之藥,十日全愈。
水銀棗子膏 治蟲痔癢不止。
水銀(二錢) 棗肉(四錢)
和研水銀不見星,捻如棗核狀,少用綿裹納肛門中,明日蟲盡出。
備揀古來治痔漏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酒痔便血,用青蒿葉為末,糞前血,冷水調服;糞後血,酒調服,以青蒿涼血而不壞胃也。痔痛,用木鱉仁雌雄各五個,研作七丸,碗覆濕處,勿令乾,每夜一丸,開貼痔上,自消。
○蟲痔,用槐白皮煎洗,良久,欲如大便,當有蟲出。三次愈。
○痔漏腫痛,用椒目研末,酒服二錢。
○熏痔神方︰用白芷、黃柏、夏枯草、紫花地丁各五錢,明礬、皂礬、甘草各一錢,煎水,先熏後洗,二次立愈。後用便桶刮垢焙乾,每一錢加冰片二分,研末,攤紙上,按痔上,二次斷根。
○痔漏作痛,先以木鱉仁一兩煎洗,次搗蔥葉汁,和蜜塗之,三時即安。
○翻花痔,用木瓜研末,鱔魚涎調貼。
○翻花痔,用荊芥、防風、朴硝各五錢,煎湯洗之。
次用木鱉子仁、鬱金研末,入冰片少許,水調敷之。
○丹溪云︰漏瘡須先服補藥,外以附子為末,唾津和為餅,如三錢濃,安瘡上以艾炷灸之。但灸令微痛,不可令大痛成泡,或數十壯,以多灸為貴。附子餅干,易之,來日再灸,直至肉平為效。如是者,或灸至七日、十日,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而易收功,切勿以潰而不灸也。此法最妙,百治百愈。
○遠年痔漏,用木賊、蓮蕊、牽牛、當歸等分研末,水調服。
○外痔寸長,用槐花日服,並洗之。
○凡雞、鴨、鵝、牛膽,俱搽痔有效。
(附︰論邪祟。)
經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又曰︰“陽虛陰實則癲,陰虛陽實則狂。”而其証亦異。癲病之來,忽然僵仆,或歌或泣,如醉如痴,常昏多倦,多屬不足,此心血之虧也。狂病之來,一發猖暴,或詈罵,或憤怒,登高逾垣,不知畏忌,多屬有餘,此痰火之盛也。由此觀之,其陰陽寒熱,迥然不同,不得概謂癲狂悉屬熱也。至於癇病,即癲病也。觀《內經》所言癲証甚詳,而癇則無言,即此可知。而後世有風癇、牛癇、豬癇之多種者,此不過因其聲之相似,遂立此名,徒滋惑亂,無足憑也。
痰氣俱安湯(新) 治癲因氣逆痰滯,塞心竅,壅經絡,僵仆搐搦,強直香迷。至於火之有無,宜察其脈証而加減之。
陳皮(去白,二三錢) 半夏(二錢) 膽星(一、二錢) 海石(二錢) 白芥子(炒研,七分)澤瀉 木通(各一錢三分)
水煎,溫服。如大便閉結,而火不下者加大黃;不應,加芒硝。如痰盛火不降者,加童便。如舌黃,小水不利者,加梔子。如口渴喜冷者,加生石膏。如胸脹痛者,加青皮。如痰因風鼓,加鉤藤鉤、薑蠶。如經絡痰滯不活,加竹油薑汁。但所加者分量宜重。
○凡昏迷,或一時,或半日乃蘇者,由氣之倏逆修順,不必驚惶也。
滾痰丸 治痰迷心竅,昏不知事,癲風百出。
礞石( ,金色,一兩) 大黃(酒蒸) 黃芩(各半斤) 沉香(五錢)
共研細末,滴水為丸。臨臥時,用熱水一口許送三、五十丸,過喉即仰臥,令藥徐徐而下,大半日勿飲食起坐,必使藥氣逐上焦滯痰,過膈入腹,然後動作,方能中病。或病甚者,須連進二、三次,或多至百丸,亦覺無妨。
吐痰方 治胸膈痰滯,時發癲病。
用白礬一兩,水煮一時,入蜜一合,更煮一刻,溫服即吐。如未吐,再飲熱水一盞,吐痰為效。
服蠻煎 治水不製火,心腎微虛而癲者。
生地 麥冬 白芍 菖蒲 石斛 丹皮 茯神(各二錢) 陳皮(一錢) 木通 知母(各錢半)
水煎服。如痰盛多郁者,加貝母二錢。如痰盛兼火者,加膽星錢半。如陽明火盛狂躁者,加生石膏二、三錢,或加大黃二錢。
朱砂安神丸 治心虛有火,癲癇香迷。
朱砂(三錢,細研,水飛,為衣) 生地(二兩) 當歸(兩半) 甘草(五錢) 黃連(一、二兩)
共研細末,湯浸蒸餅為丸,朱砂為衣,用溫水送下二、三十丸。
抱膽丸 治男婦一切癲癇風狂,或因驚恐所致,悉效。
水銀(二兩) 黑鉛(兩半) 朱砂(細研) 乳香(細研。各一兩)
上將黑鉛入銚子內溶化,下水銀結成砂子,次下朱砂、乳香,乘熱研勻,為丸雞豆大。每服一丸,空心井花水吞下。病者得睡,切莫驚動,覺來即安。再一丸,可除根。
靈苑辰砂散 治風痰諸癇,狂言妄走,一發仆地,吐沫戴眼等証。
辰砂(佳者,一兩) 棗仁(微炒) 乳香(明者。各五錢)
上研細末。先令病患飲醉,但勿令吐,居靜室中,將前藥作一服,用溫酒一鐘調勻,令頓飲之,便令安臥。或一、二日,或三四日,切勿驚覺,待自醒即愈。若驚寤,則難治矣。
龍腦安神丸 治男婦小兒癲癇,不論遠近,服之悉愈。
龍腦 麝香 牛黃(各三分,細研) 犀角屑 人參 茯神 麥冬 朱砂(水飛。各二錢)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炙。各一錢) 馬牙硝(二分) 金箔(十片)
共研細末,煉蜜丸,彈子大,金箔為衣。寒用熱水,熱用涼水,不拘時,化下一丸;小兒半丸。病久者,日進三服。但牛黃必須真者,方得奏效。
凡癲癇無火者多,若無火証、火脈,不可妄用涼藥,損傷脾胃,致有氣血暴脫凶証。宜用八珍、十全大補等湯,或乾薑、桂、附之類,皆所必用,不得謂概屬實邪而禁用補劑也。
三補丸 治三焦火熱,邪乘心胃二經,狂暴不寧,宜治火為主。而或痰或氣,察其甚者而兼治之。
黃連 黃柏 黃芩(等分)
為丸,淡鹽湯送下。如痰甚者,加膽星。如氣滯者,加香附、白芥子、陳皮之屬。如大便燥結,屬陽明胃火者,加大黃;不應,加芒硝。如口渴,加生石膏。如小便短澀,加澤瀉。如舌燥而黃,加山梔子。
清心湯 治心受熱邪,狂言叫罵,動履失常,脈實便結者。
黃連 黃芩 梔子 連翹 薄荷 甘草 芒硝 大黃 竹葉(二十片)
溫服。如系陽明火盛者,宜白虎湯亦可。(方載下三消。)
生鐵落飲 治因火致痰甚者,狂怒橫暴,病出於肝,屬木。鐵落,金也,以金製木之意,能墜痰鎮心。
鐵落(系鐵砧下錘鐵落下者,收十餘斤,煮水以煎藥) 石膏(五錢) 元參 秦艽(各四錢半)龍齒 茯苓 防風(各七錢)
上研末,每用一兩,入鐵汁中煎好,加竹瀝半杯合服,每日三次。甚者宜滾痰丸。如水不製火而兼心腎微虛者,用上服蠻煎,或朱砂安神丸亦可。
大承氣湯 治三焦熱甚,狂暴非常。因據《內經》奪食即已之義,(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陽旺而狂也。)故用此湯下之。或者火極似水,六脈隱伏,身表如冰,而發則叫呼聲高,詈罵逾垣者,亦用此湯數下之。身溫脈生,方得愈也。然亦有心血不足,神無所依,而變亂不常者,此屬癲証,宜補不宜瀉。二者誤認,頃刻凶危。(方見傷寒下証。)
《內經》十八卷,未嘗論及邪祟,其言邪氣盛則實者,指六淫之邪耳,非世俗所謂神鬼妖怪也。丹溪云︰“虛病、痰病,有似邪祟。蓋氣血兩虧,痰客中焦,以致視聽言動,皆為虛妄,以邪治之,其人必死。”由是觀之,何邪之有﹗……然必因虛而入,蓋正氣虛,則陽明之氣不足以勝其幽潛,更必因心而客。蓋邪心起,則淫亂之怪,適足以招其類聚,乃致面黃肌瘦,或奇夢驚心,或昏倦嗜臥,或飲食久絕而神色不變,或妄言禍福而明征不謬,或脈乍疏乍數,乍大乍小。凡遇此証,以補虛安神為主。有痰者吐之、消之,有積者下之、攻之。用灸法以治其外,正言以醒其心,未有不愈者。若張皇無主,純用攻擊,不惟病不去,而命亦危矣。
備揀古來治癲狂邪祟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丹溪曰︰“治癲狂大法,以行痰為主,如黃連、南星、栝蔞、半夏,尋火尋痰,分多少而治。若痰盛者,必用吐法,吐後用朱砂安神丸及平肝之藥青黛、柴胡、川芎之類。”
○邪狂橫暴,用苦參為末,蜜丸,茶清下,上方也。
○又法︰將兩手兩足大拇指,以二指並縛一處,用艾灸爪甲旁七壯,須於甲肉之半,令四處著火,此名鬼俞穴……○邪附而癲,燒蠶蛻紙灰,酒調服,或於手拇指甲下針之血出,即止。
○心虛癲風,用鬱金七兩,(須四川蟬肚者為真。)生明礬三兩,共研末為丸,湯水任下六十丸,治痰裹心竅者最妙。
○陽狂橫暴,用大黃五錢,芒硝三錢,去胃中實熱;當歸五錢,補血和陰;甘草二錢,緩中瀉火;
加薑棗者,引入胃也,以大利邪去為度。經謂︰“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此之謂也。
○癲風邪祟,用朱砂一兩,細研水飛,青靛淨花二錢,以豬心血糊為丸,每用茶下二十丸,甚者不過三服。
○猝癇,用鉤藤、甘草煎服。
○風癲,用南星九蒸九晒,薑汁糊丸服。
○鬼附啼泣,或中惡腹痛,用升麻煎服。
○中五尸鬼祟,用忍冬藤(即俗名金銀藤。)煮汁服,或煎膏酒化服。
○邪祟,用大蒜搗溶,同香墨磨汁,醬汁合服。又方︰同雄黃、杏仁研末服。
又方︰用安息香燒之,能去鬼祟,並治婦人夜夢鬼交。如丹參、白鮮皮、白蒺藜,俱可治邪。
(上消、中消、下消。)上消者,渴証也,隨飲隨渴,上焦之津液枯涸,其病在肺,而心脾陽明之火,皆能熏蒸而然,故又謂之膈消。中消者,中焦脾胃病也,多食善飢,而身日瘦,又謂之消中。下消者,下焦腎經病也,小便黃赤,或為淋濁,或如膏脂,面黑體瘦,又謂之腎消。此三消者,屬火証也。然有實火者,以邪熱之有餘也;有虛火者,以真陰之不足也。若不辨虛實治之,則未有不誤者矣。
白虎湯 治上焦、中焦實熱,脈証悉實,身熱舌黃,溺赤口渴。
生石膏(二兩) 知母(三錢) 甘草(錢半) 糯米(一撮)
溫服。如渴多飢少,汗甚,右寸脈虛者,加人參一錢。中焦火証善飢者,亦用白虎湯。
玉女煎 治水虧火甚,六脈浮洪滑大,煩熱乾渴。若溏泄者忌用。
生石膏(三、五錢) 熟地(五錢,或七、八錢) 麥冬(二錢) 知母 牛膝(各錢半)
溫服,或冷服。如火盛者,加梔子、地骨皮之屬。如多汗者,加北五味十四粒。如小水不利,或火不能降者,加澤瀉錢半,茯苓一錢。
六一甘霹散 治陽明內熱,口渴班黃,及熱痰喘嗽,二便閉結。
石膏(六兩,生用) 甘草(一兩)
研細末,用涼水或用溫水,每調服三錢。
凡中消善飢,古以調胃承氣湯下之。既已善飢,自無停積,何堪攻擊﹗如有閉結,或可暫用,否則用上三方清火可也。或各加升麻四、五分,引清氣上升,而渴自止。亦妙法也。
大補陰丸 治腎水虧敗,小便淋濁如膏,陰火上炎,左尺空虛。
黃柏 知母(各用鹽酒炒,俱四兩) 熟地 龜板(酥炙,或酒炙。各六兩)
上為細末,地黃搗膏,用豬脊髓同蒸熟,加煉蜜為丸,鹽湯遂下五、六錢。即滋腎丸亦可。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更妙。
滋腎丸 治証同前。
黃柏 知母(鹽炒。各二兩) 肉桂(二錢)
蜜丸。方中用肉桂為引者,借辛熱引入腎中之虛熱處,俾知柏以成功也。
以上諸方,悉屬陰寒,中病即止。或於病減一半時,宜中時間服補脾之藥,如四君、歸脾之屬,或加麥冬、五味,補土生金,消金生水,庶無後患。
八味地黃丸 治火衰不能化氣,氣虛不能生液,而水涸消渴者。
真懷慶大地(八兩,用砂仁四錢微炒,研末,同米酒蒸晒) 淮山藥(四兩) 棗皮(四兩,酒蒸)白茯苓(四兩,人乳拌蒸更妙) 粉丹皮(酒浸晒乾,二兩) 建澤瀉(一兩五錢,淡鹽水浸,晒乾)桂面(揀肉濃甜多辣少者,三兩。忌火) 附子(四兩,製法載本草)除地黃、棗皮先搗成膏外,餘藥研細末,加煉蜜為丸,每早用淡鹽水送七、八錢。
凡三焦之火,多有病本於腎,而無不由乎命門。夫命門為水火之腑,水虧者,固能為消為渴,此腎中之陰虛也,宜用六味。火甚加黃柏、知母,或再加麥冬、五味。壯水清金以製火,人固有知之者;謂陽虛無火,亦能為消、為渴,則人不信。不知水不得火,是無陽不化,有降無升,所以飲水直入膀胱,而飲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而枯涸為病者,是皆真陽不足,火虧於下之消証也。知用桂附於滋陰藥中,則水得火而溫,如釜底加薪,而氤氳上頂矣。此生殺之微權,若不詳明,再用苦寒以伐生氣,則消者日甚,不能止矣。凡內傷勞病,有火虧不能歸源,泛游於外,而為假熱証者,亦宜知此,而用之乃妙。閱者宜深思之,不得忽過。
保元湯(新) 治腎虛無火而下焦滑遺者,以補陰固澀為主。
熟地(三五錢) 棗皮(二錢) 山藥(錢半) 菟絲子(炒香搗碎,二、三錢) 五味(三分)益智仁(酒炒,一錢) 附子(錢半) 肉桂(一、二錢)
水煎,空心服。如虛滑遺甚者,加金櫻子淨肉二錢,或加烏梅二個。如兼大便溏泄,加骨脂、吳茱萸之屬。
凡消渴能食,病久而小便數者,津液必竭,則經絡澀而榮衛不行,氣血凝滯,定成疽瘡。
又有不能食而陰虛水泛,反來克土,土虛不能滲濕而生熱,濕熱相搏,不能傳化,發於皮膚,身必腫脹。法載腫脹門,所當參用。
○渴家不可發汗,雖有外邪,當從輕治,以津液之源竭也。凡下消小便濁,而有脂液,治宜養陰以釐清濁,切勿用滲濕之藥。腎消,小便甜者為重,是生氣泄,脾氣下陷於腎中,為土克水也,治宜脾腎兩補,或中時用歸脾東加升麻,早夜服六味、八味之類。
全真一氣湯 治脾腎兩虛,補土以生金,養金以滋陰。一氣相生,故中、下二消同治,凡脾腎兩經虛証,皆可用也。
熟地(三五錢,陰虛甚者加重) 麥冬(去心,拌米炒黃,二錢,肺虛者用半)白朮(炒黃,不用土,三錢) 淮牛膝(酒炒,一錢) 北五味(五分,或多用) 附子(由一錢加至二錢)
水煎服。
備揀古來治三消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天花粉,治消渴神藥也。
○消渴,宜養肺、降火、生血為主。
○三消者,多屬津液枯涸,補後天,以四物湯為主。上消者加五味、人參、麥冬、花粉煎成,入生藕汁、生地黃汁。酒病加生葛汁。中消者,本方加知母、石膏、滑石,以降胃火。下消者,本方加黃柏、知母、熟地、五味之類,以滋腎水。
○三消忌半夏。
○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用四君子加花粉,或加干葛。上中既平,不傳下消。
○兼泄者,用白朮、白芍之類。
○病後燥渴者,餘熱在肺也,用參、苓、甘草末少許,生薑汁調,冷服。
○消渴亦有因蟲者,用苦楝根皮煎就,入麝少許,空心服,雖危亦救。
○止渴生津,用烏梅、豆豉煎服。又方︰用五倍子研末,水調二錢,每日服三次。
○消渴變水腫,用真蘇子、蘿卜子等分,微炒,研末,桑白皮煎湯,調末三錢,每日服三次,水從小便出,渴止腫消。
○消渴,用晚蠶砂焙研,冷水調二錢頻服。
○傷寒變証,有百合病,欲臥不臥,欲食不食,口苦便赤,得藥則吐,病名百合,變成消渴。用牡蠣( )二兩,天花粉二兩,共研末,米湯調三錢,每日服三次。
○消渴,單用黃連煎服。
○消渴喜水,用泥鰍十尾,焙乾,去頭尾,燒灰,乾荷葉等分為末,每用二錢,水調下,日二服妙。又方︰浮石、蛤粉、蟬脫等分為末,鯽魚膽七個,調服三錢,神效。
○大約此病系膏粱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富貴者多有之,而貧賤者鮮也。有此病者,宜減嗜欲,薄滋味,卻思慮,治或可瘳;若徒恃藥餌,則難愈矣。
汗有自汗、盜汗二証。自汗者,屬陽虛,衛氣不固,則腠理松,而津液為之發泄也。時常出汗,而動作益甚,治宜實表補陽。盜汗者,屬陰虛。陰虛者,陽蒸陰分則血熱,血熱則液泄,寐則出,醒則收,治宜清火補陰。然陰陽有交互之義,不得以陽虛僅補陽,而忘乎陰也;不得以陰虛僅補陰,而忘乎陽也。何以言之?如病後、產後、吐瀉、失血之後,必多出汗,是陰虛而陽無所依,氣將脫矣,必用參 ,而滋陰之品須兼用之。如黃 補氣湯用當歸一兩,而黃 止用三錢,是補血以生氣也。如當歸補血湯用黃 一兩,而當歸止用三錢,補氣以生血也。因証因脈,隨時變化,不膠一定。彼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爍陰,陰虛可知也;無火而汗出者,以表氣不固,陽虛可知也。知斯二者,而治法可得綱領矣。
凡人但知熱能致汗,汗必熱,不知陰亦能致汗,汗必冷。所謂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陰中無陽,則陰無所主,而汗隨氣泄也。經曰︰“陰勝則身寒汗出,寒則厥。”仲景曰︰“極寒反汗出,身必冷。”是皆陰汗之謂也。治者,連救元氣,如參 固所當用,即薑、桂、附子,亦不可緩,庶冷汗轉熱,而病可愈矣。
玉屏風散 治氣虛自汗,及傷寒誤治,多汗表疏,易感風寒者。
黃耆(蜜炙) 白朮(土炒。各一兩) 防風(三錢)
薑引。
清火固表湯(新) 治內熱有火,口渴便結,煩躁不寧,表虛自汗,日夜不止,宜清火以固表也。
黃芩 生地 白芍(各錢半或二錢) 麥冬 石斛 女貞子(各錢半) 知母 青蒿 甘草(各一錢) 淡竹葉(十片)
水煎服。如火退而汗不收者,加淨麻黃根(蜜炒)二錢,或加牡蠣粉二錢。如心虛不寐多汗者,加棗仁、當歸各錢半。如口渴甚者,加生石膏三錢。如小便赤澀,加山梔錢半。
此方適病而止,後宜因人補養。
大補黃耆湯 治虛弱自汗。
人參(隨便) 茯苓 黃 (蜜炙。各二錢) 熟地 白朮 當歸 棗皮(各錢半) 防風 甘草(炙) 肉桂(各一錢) 五味子(三分) 肉蓯蓉(一錢八分)
棗引。或加麻黃根二錢。
附湯 治氣虛中寒,自汗如冰,肢體倦怠。
黃耆(蜜炙,五錢) 附子(製,三錢)
水煎服,加人參更妙。
白朮散 治虛風多汗,少氣痿弱,食則汗甚,不治必成消渴。
白朮(炒,二兩) 牡蠣( ) 防風(各一兩)
研末,溫水調服。或減半煎服。
黃耆六一湯 治陰陽俱虛,盜汗。
黃耆(蜜炙,六兩) 炙草(一兩)
煎服。
當歸六黃湯 治人夜睡,寐則汗出如洗,醒則汗收,此名盜汗。由心虛有火,陰陽兩虧也。用此治之,一服全愈,真聖方也。
當歸(錢半) 黃耆(蜜炙,二錢) 熟地 生地(各一錢八分) 黃柏(炒) 黃芩(各一錢二分)黃連(六分)
水煎,夜服。
加味知柏地黃湯(新) 治陰虛火動,煎熬汗出,如乾竹以火燃之,亦有油也。但補其陰,火退而汗自止,不得概用參、耆、桂枝斂之。如陽虛之自汗也,其左尺脈必細數無力,或浮大而空。
熟地(四、五錢) 棗皮 山藥 茯苓 當歸 白芍(酒炒。各錢半) 丹皮 麥冬 知母 黃柏(各一錢) 澤瀉(八分) 五味(三分)
水煎,空心服。但分量要足,水三碗,煎二碗,頓服,則藥下而有效。
金鎖正元丹 治真陰不足,遺精盜汗,一切虛損。
補骨脂(酒炒,四兩) 肉蓯蓉(須大而色鮮紅者,酒洗) 葫蘆巴 巴戟(去心。各八兩)五倍子(二兩) 茯苓(三兩) 龍骨(酒煮,焙乾,研末,水飛過,兩半) 朱砂(細研,水飛過,八錢)
上為末,先將蓯蓉搗化,次入藥末,米酒糊丸,鹽水送下。
凡自汗、盜汗,忌用生薑,以其松腠理也。
凡自汗屬氣虛,用參 ,少佐桂枝,以實表也。若陽衰身冷,加附子。
凡止汗,麻黃根甚捷,性走周身,引諸藥至衛分而固腠理也。
凡汗者,心之液也,(人言為心血,誤矣﹗但血液同類,須當養心。)而腎主五液,入心為汗,故汗証未有不由心腎虛而得者。治者早夜補腎,中時補心,二者互用乃妙。
凡盜汗,屬陰虛有火,而真元猶未大虧,所以歷久無害。若自汗,則真元耗散,肺失統氣之權,不治,勢必陽亡陰竭而危。治自汗,以溫熱補益,治盜汗,以清涼滋補。
凡自汗服斂藥而不效者,當理心血。心無所養,故溢而為汗,宜大補黃耆湯(方在上。)加棗仁二錢。有微熱者,加石斛二錢。
凡內傷虛損出汗者,用補中益氣湯(方見傷寒表條。)加麻黃根二錢,附子五分為佐助,但升麻少用,須蜜重炒,又不可少,欲引參 至表也。
凡食滯中宮,熱氣聚胃而上炎,則頭汗出。然在病後、產後,悉屬陰陽兩虛,治法不同。
凡當心汗出,名心汗,乃思慮傷脾,以生脈散或補心丹治之。
凡兩腿挾中,行走勞動,汗出腥穢,此下焦濕熱也,以滲濕熱治之。
凡飲食時鼻多汗者,此肺虛乘熱也,治宜補肺涼血。
凡兩脅下動轍有汗,此肝虛乘熱也,宜養血補肝。
凡飲食汗出如洗,日久心虛液耗,令人消渴偏風,宜早治之。
凡脾經濕熱,淫於四肢,使手足心常有汗,宜抑陽滲濕。
凡肺脈散,當自汗。肺脈緩甚,為多汗。尺脈澀,陰傷也,多汗。
凡身一邊出汗者,氣血不周也。
○或吐血、衄血,頭汗而身無汗者,為陽亡陰竭。
○汗出如雨,揩拭不逮者,名洗尸汗,三陽絕也。
○脈不為汗衰者,汗出喘甚者,汗出脈脫者,汗出身痛甚者,汗出發潤如油之粘,如珠之緩而不流者,皆死証也,不治。
備揀古來治汗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止汗,如麻黃根、浮小麥、烏梅、五味子、小黑豆、龍骨、牡蠣之屬,可隨宜擇用。
○黃得防風,而固表止汗之力愈大。
○肉桂最能實表止汗。
○盜汗,用桑葉焙乾研末,米飲調服。
○盜汗,用五倍子為末,津調填滿臍,以綢帛縛定,一夜即效。次日換之,或少加枯研末。
○凡汗遺精,用鹿角霜二兩,龍骨(炒)、牡蠣( )各一兩,為末,酒調服,或米酒糊丸,鹽湯下。
○虛勞出汗,用牡蠣粉、麻黃根、蜜黃 等分為末,每用五錢,煎服,或為丸服。
○凡汗,用艾葉、茯神、烏梅煎服。
(附︰勞風、風搐各經兼証。)
古言痙,今言 ,傳寫之誤也。仲景曰︰“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又曰︰“太陽病,發熱太多因致痙。風病下之,則成痙。
瘡家不可發汗,汗之亦成痙。”蓋誤汗者必傷血液,誤下者必傷真陰。陰血受傷則血燥,血燥則筋失所滋,由是為拘為攀,反張強直,頭搖口噤,戴眼面赤,或身熱足寒之類皆是也。
況《內經》之經脈篇曰,止言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以膀胱為津液之腑,腎為藏精之臟,病在二經,水虧可知。故治此者,當以真陰為主。何今人但見此証,多門分類,而悉作風治?不知外感之風寒,邪証也,治宜解散;內生之風,血燥証也,止宜滋補。矧風藥多燥,當此精敗血枯之候,而再用燥劑,吾未見有能回生者矣﹗其論已詳於中風門,所當參閱。
凡痙証多由誤治而致。或者正氣虛,而外邪間有襲者。因風則有汗,脈必浮緩;因寒則無汗,脈必浮緊;因濕則身痛,脈必沉細。更有陽緩陰急,則久久拘攀;陰緩陽急,則反張強直。二証宜分別之。
十全大補湯(方見傷寒補條。) 治氣血兩虛,內起風火發痙,少加附子五六分,行參 之性以補衛,引歸地之性以補榮,則痙不治而自愈矣。
氣血兩補湯(新) 治痙因汗因瀉,氣血兩虛,六脈虛弱,或浮大無力,不得誤為實証治之。
人參(少者,以山藥四、五錢炒黃代之) 白朮(錢半) 甘草(炙,一錢) 棗仁(炒,二錢)當歸(瀉者土炒,二錢) 熟地(砂仁煎汁炒乾,三錢) 白芍(酒炒,錢半)
水煎服。如嘔惡,加生薑二錢。如汗多,加五味子十四粒。如氣虛,加蜜炒黃 一、二錢。如兼外感風寒而拘攣者,加鉤藤鉤、荊芥之類。
附湯 治陽虛、汗多亡陽而痙者。
黃耆(蜜炒) 附子(等分)
薑引。若汗多兼火而燥熱者,宜當歸六黃湯。(方見汗証門。)
溫胃湯 治痙因誤下而瀉不止者。
白朮(二三錢) 山藥(炒) 扁豆(炒) 茯苓(各錢半) 蓽 (四錢) 車前子(去殼,微炒)甘草(炙) 乾薑(炮,各一錢)
薑棗引,溫服。如瀉甚者,加肉豆蔻(面炒用)二錢,或補骨脂亦可。如陽虛下脫不固者,加附子二錢,或加烏梅二個,煨木香三分。如四肢拘攣,口眼歪斜者,屬木動風搖,兼侮脾土而泄者,加肉桂一、二錢。凡有泄者,宜參此用。
清化飲 治痙因有火,脈見洪滑,証多煩熱,宜滋陰以救血燥。
白芍 麥冬 生地 茯苓(各二錢) 丹皮 黃芩(各錢半) 石斛(錢半)
溫服。如熱甚而渴,加石膏二、三錢。如小便澀者,加木通錢半,或加黃柏、梔子。
如兼外邪發熱,加柴胡錢半。如陰虛血虧者,加熟地三錢,山藥二錢,當歸二錢。若熱甚煩躁,加黃連、黃柏、知母、青蒿、地骨皮之類。可隨証加用。
大和中飲 治痙因汗下太過,陽虛陰盛,複感邪而畏寒莫解者。
熟地 白朮 當歸(各二、三錢) 人參(隨便) 山藥(錢半) 甘草(炙,一錢) 柴胡 麻黃 肉桂(各一、二錢) 白芍(酒炒,一錢) 生薑(錢半)
溫服。如汗甚,去麻黃,加黃 二錢。如寒甚,加附子一、二錢。
降火化痰湯(新) 治痰因火炎而致痙者,不得不暫為清理。但得痰氣稍開,便宜調補氣血,以此証候多屬虛火虛痰也。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貝母 膽星 海石 木通(各錢半) 白芥子(六分)
溫服。如火盛痰不降者,加童便一小鐘。
神朮湯 治無汗之剛痙兼有濕者。
蒼朮 防風 甘草(各三錢)
加羌活或獨活、麻黃,用蔥白為引。
白朮湯 治有汗之柔痙兼有濕者。
白朮 防風 甘草(各二錢)
加桂心、黃 ,用生薑為引。
凡勞風証者,因勞後汗出遇風,其証共治,與痙同法。但須審其勞損何臟,如因腎虛捐者,即為腎勞風也,宜隨証施治。又風搐証者,本與痙証不同,經曰“諸風掉眩,曲直搖動,皆風木之用。”陽主動,陰主靜,由火盛製金,金衰不能平木,木旺而自病。或平肝,或吐下,因証治理。是雖不可與痙同論,亦可引以証痙之風熱由內作者。
○傷寒發汗太過,多成痙証。此際尚身熱足寒,項強惡寒,頭搖口噤,背反脹者,痙兼太陽也。若頭低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構者,痙兼陽明也。或一目左右斜視,並一手足搐搦者,痙兼少陽也。治法因証,再察脈息,在表無汗汗之,有汗止之。陽明痙屬裡,實者下之。少陽痙半表半裡,和之。所謂各隨其經也。按此証間或有之,施治時須顧氣血。
(此正熱時暑病也。與冬傷於寒,至春發為溫病,至夏發為暑病者不同。)
暑本夏月之陽邪,其為病也,有冒、有傷、有中,並有因暑而致者。名雖不一,而總不外“虛實”二字。其証其脈,辨而治之,庶無差也。經曰︰“脈盛身熱,謂之中熱,乃有餘之証,其候頭痛壯熱,大渴引飲,治宜清涼。脈虛身熱,謂之中暑,乃不足之証,其候頭痛惡寒,身倦自汗,治宜溫補。其有陰寒之極者,須用薑附。”此《內經》舍時從証之法也。彼因暑而致者,畏暑貪涼,寒邪襲於肌表,發熱惡寒,頭痛身疼等証,當以傷寒法治之。至於不慎生冷,寒涼傷臟,而為嘔吐腹痛等証,此寒邪在內,治以溫中為主,不得概以暑熱論也。
參蘇飲 治傷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夏月感冒等証。
人參 蘇葉 干葛 前胡 陳皮 枳殼 半夏 茯苓(各八分) 木香(三分) 桔梗(七分)甘草(五分)
薑六分,棗一枚,熱服。
黃連香薷飲 治陽暑中熱,口乾舌燥,小便赤短,身熱目赤,脈洪體壯,一切實証。若中陰暑而誤用之,則陽散陰泄,為害不小。
黃連(二錢) 香薷(錢半) 濃朴(薑炒,錢半) 扁豆(炒,三錢,研) 茯苓(錢半)甘草(一錢)
熱服。如大便泄而小便短,加蒼朮、澤瀉、萆薢,(此味要重。)或加木瓜。腹痛加白芍。
○香薷之性,香竄而沉寒,惟胃實而陽盛之人宜之。若氣虛體弱者服之,損傷胃氣,反致吐泄腹痛,陰寒危敗等証。何今人不知,至熱時,老少時常服之,雲以防暑,正適以致疾也。
補中益氣湯(方載傷寒表條。)治脈微體虛,不可發汗,補元氣即以解寒邪也。如伏陰在內,而寒不易散,嘔泄畏寒,內無熱証,不拘夏月,即用理中加白芍之類,不可疑也。前傷寒條內,所宜參閱。
和胃飲 治夏熱多食生命,寒濕傷脾,腹痛吐瀉等証。
陳皮 濃朴(各錢半) 乾薑(炮) 甘草(各一錢)
此方凡藿香、砂仁、扁豆、木香、澤瀉、茯苓之類,可隨証加用。如兼外感,可加柴胡。
桂苓甘露飲 治炎熱多汗,煩渴,少氣多火,小便不利,屬陽暑也。
滑石(二兩) 石膏 寒水石 白朮(各一兩) 茯苓 澤瀉(各五錢) 肉桂(錢半) 豬苓(三錢)
上為末,溫水調下,或煎服亦可。
清暑悉安湯(新) 治冒暑,身熱、便泄、口渴、汗出、腹痛、尿赤等証。
蒼朮 白朮(各錢半) 扁豆(三錢,炒搗) 宣木瓜(二錢) 渾瀉 木通 車前子(各一錢)陳皮(八分) 茯苓(錢半) 生白芍(錢半) 甘草(一錢) 滑石(三錢) 香薷(五分)
水煎服。此方不拘老幼男婦,皆可服。
清暑益氣湯 治暑熱傷氣,倦怠、胸滿、汗出、身痛、煩熱、小便黃、大便溏、昏沉不食、口渴、脈息虛弱等証。
人參(無者,以山藥炒黃三錢代之) 黃耆(蜜炒,二錢) 白朮(錢半) 當歸身(錢半)蒼朮(一錢三分) 陳皮 神曲 麥冬 甘草(炙。各八分) 黃柏(炒,六分) 干葛(八分)澤瀉(七分) 升麻(蜜炒,六分) 青皮(五分) 五味(三分)
水煎服。
大順散 治中陰暑,食少、體倦、發熱、作渴、腹痛、吐瀉,脈沉微者。
乾薑(炮) 肉桂 杏仁(炒。各二錢) 甘草(錢半)
共為末,每用三錢,水煎服。如煩躁者,井花水調服。不效,加附子錢半。
錄古來救傷暑死者簡易諸方於後,以便取用。
凡暑病不可發汗,汗多亡陽。
○中暑死者,不可飲冷水,臥濕地,閉絕三焦流通之氣,不可救也。移於陰處,即挖路上熱土堆臍上作窩,多令人溺滿,暖氣透入即醒。隨搗蒜,用泥攪水調服。
○又方︰用熱童便灌之,外以布蘸熱水熨臍,一蘇,服清暑益氣湯,少下黃柏、澤瀉、青皮,或服補中益氣湯之類。
○無蒜,服地漿水亦可。
○暑毒瘧痢,用雄黃研細,蒸餅和丸,甘草湯下,神方也。
濕之為病,有因於外感者,如天雨襲虛,地氣上蒸,或汗衣久沾,或重霧寒露未避是也。有因於內傷者,如嗜瓜果,飲乳酪,啜酒漿,喜生冷是也。其為証也,濕在肌表,為寒熱自汗;在經絡,為痺為重,筋骨疼痛,手足痿弱;在肌肉,為麻木, 腫,黃膽;在臟腑,為尿赤便泄,腹痛後重。在上則為痰,在下則為痢。然濕証雖多,不出濕熱、寒濕二者而已。熱者宜清、宜利,寒者宜溫、宜燥。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東垣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觀此,宜以補脾利水為主,而濕自治。但當分其表裡虛實,庶無差謬。蓋濕從表入者,汗以散之;在上者,宜微汗之;在中、下二焦者,宜疏利二便,或單用淡滲以利小便。然又有說︰濕熱之証及微虛微熱老,利之可也。至於大虛大寒,最忌下利。即有濕熱,而體虛寒,精血已虧,而複利之,害必甚矣﹗宜用升陽風藥,兼實脾土,乃為精工。論曰︰“濕淫所勝,風以平之”;又曰︰“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愈是也。
利水滲濕湯(新) 治濕熱煩渴,溺赤身痛,脈息洪滑實數者。
蒼朮 濃朴(薑炒) 茯苓 黃芩(各錢半) 澤瀉 豬苓 木通 車前 陳皮 梔子(炒)
食遠服。如大便燥結,加酒煨大黃錢半,枳殼一錢。如黃膽,加茵陳二錢。如兼外感,加羌活一錢。
二妙散 治遍身濕痛。
蒼朮(三錢) 黃柏(炒,二錢)
水煎,夜服。
三妙散 治腰膝以下濕痛。即前方加川牛膝二錢,夜服。
加味五苓散 治外中寒濕,身痛溺澀,口渴寒熱。
白朮 豬苓 茯苓(各錢半) 澤瀉 肉桂 羌活(各一錢)
水煎服。此太陽經解表之劑,風濕寒濕俱治。
聖朮煎 治寒濕之甚者,瀉痢嘔吐,身痛倦怠,脈弱無力。
白朮(五錢) 乾薑(炮) 肉桂(各一、二錢) 陳皮(七分) 甘草(炙,一錢)
食遠服。
甘草附子湯 治風濕相搏,骨節疼痛,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甘草 白朮(各二錢) 附子(錢半) 桂枝(一錢)
溫服。
升陽除濕湯(新) 治一切陽衰濕証。
白朮(錢半) 白芍(酒炒,一錢) 扁豆(炒研,錢半) 蒼朮(一錢) 羌活(八分)防風 甘草(炙) 獨活(各一錢) 升麻(鹽炒,六分) 柴胡(酒炒,五分)
溫服。
凡濕病不一,或黃膽、腫脹、泄瀉、痰飲、痺痛、淋秘之類,當於各門參之。
燥病由火而至,又甚於火者也。治之當察端委,不得就肺一經而言。夫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為庚金,肺為辛金,其體本燥,而義能生水者,賴坤陰上輸,得以水精四布,雖燥而不至於燥也。迨至脾榮不足,不能生金,則金虧而腎水之化源竭矣。由是子母不能相生,濡潤之機關絕滅,一有所傷,火乃踵起。或因風火,或因炎熱,或因病後陰虛火動,皆能致燥。其為病也,在外則皮毛枯願,在上則咽乾口燥,在中則煩渴便焦。經曰,“諸澀枯涸,乾勁皺竭,皆屬於燥”是也。治之者,當知補土以生金,而肺之母旺;滋腎以涵金,而肺之子亦旺。生生不絕,津液充足,何燥之有﹗倘寸強尺弱,由乎釜下無火,而鍋蓋乾燥者,用八味丸為水中補火之法,古方有半硫丸之設,意深遠矣。
麥門冬湯 治土虛不能生金,津液涸竭,虛火逆上,咽喉乾燥等証。
麥門冬(去心,三錢) 半夏(錢半) 人參(無者,以威參一兩代之) 甘草(錢半)大棗(四枚) 粳米(四錢)
水煎服。半夏味辛能潤,不得疑為燥也。
當歸阿膠湯(新) 治一切乾燥,口渴便焦,津涸血枯等証。
當歸(二錢) 白芍(錢半) 熟地(三錢) 茯苓(二錢) 阿膠(三錢,製) 麥冬(錢半)栝蔞仁(去油,一錢) 甘草(一錢)
大棗三枚,食遠服。如渴甚,加花粉二錢。如大便乾焦
,加肉蓯蓉二三錢,威參七錢,或再加火麻仁、郁李仁各二錢。血燥,加桃仁搗膏調服,紅花五分。如大便風秘,加秦艽三錢,防風錢半。凡欲潤者,如牛羊乳、藕汁、蜂蜜之類是也。
加味地黃丸(新) 治水虧乾燥,咽痛便結,皮枯筋急等証。
熟地(三錢) 棗皮(錢半) 茯苓(錢半) 山藥(二錢) 丹皮(一錢) 澤瀉(七分)五味(三分,炒) 麥冬(錢半) 阿膠(蛤粉炒,二錢)
空心服。
八味地黃湯 治腎中無陽,以致元氣不能上蒸,而精血枯涸者。
熟地(三、五錢) 棗皮 茯苓 山藥(各錢半) 丹皮(一錢) 澤瀉(七、八分)肉桂(錢半) 附子(錢半)
空心服。
凡燥病,本火以爍金,以致金不能生水,故乾枯之証見矣。但脾宜溫補以生肺,不得燥補以傷腎。証似有餘,實為不足。補陰之功得力,則虛火退而証自瘥。萬勿輕用寒涼,脾胃受傷,則化源之機絕矣。故治火証,尚有當用寒涼;至於燥証,惟宜潤劑。治風燥莫如養血,清熱燥莫如壯水。
○大腸血燥便澀,用桃仁(去皮尖,炒研)、麻仁、當歸各三錢,其效如神。
○桃仁、杏仁,潤大腸功同,但杏仁治氣秘,桃仁治血秘。晝便難,屬氣,脈浮;夜便難,屬血,脈沉,俱宜用陳皮佐之。
經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心為君火,為神明之主,故謂之明;腎為相火,為發生之根,故謂之位。天非此火則不生物,人非此火則不能有生,此真火之不可稍有衰也。火得其正,即為陽氣。倘真火衰而元陽敗,則邪火自熾,由此而有實火、虛火、濕火、風火、鬱火、陰火、五臟火、六腑火、游行不歸經火。其為病也,外則見於皮肉筋骨,內則見於臟腑九竅。形質之間,本有熱証,亦惟暫抑亢炎以治標,因所因而調之以救本,則火各歸經,依然清涼切不可過投寒劑,以傷脾胃耳。夫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水滅,可以直折;相火者龍雷之火也,不可以水滅直折,從其性而降伏之。且如天陰雨,龍雷之火愈盛,惟太陽一照,而火潛藏,此陰虛之火,由腎中之陽不足,則寒從中生,而火無源可歸,所以浮散於外。此非參 桂附之溫熱,則無以引火歸源,而外假熱之証生矣。至於腎中之陰不足,則水虧火焰,又當滋水以製陽光,宜用甘涼,不宜溫熱。第溫熱之效速,只須二、三服,便可奏功;而甘涼之力緩,非多服不能見效。但服甘涼者,必須甘溫之藥,每日中時間服以救脾胃,庶無遺害。此論已詳失血門,所當參閱。
凡五臟之火,肺熱則鼻乾,甚則鼻涕出。肝熱則目眵濃。心熱則言笑多。脾熱則善飢善渴。腎熱則小水熱癰。此類宜從清解。
凡火証必察虛實。其人元氣本虛,或便秘善飢,神清聲朗,而脈猶有力,此虛中有實,可隨証清解,此易治也。若內外俱熱而反見溏泄,或食少聲微,諸虛皆見,而反不利溫補者,此其胃氣已敗,生意已窮,非吉兆也。
黃芩清熱湯(新) 治一切煩熱,口瘡咽痛,衄血吐血,脈洪數者。
黃芩(二錢) 白芍(錢半) 梔子 生地 麥冬(各一錢) 甘草(八分) 澤瀉 木通(各七分)薄荷(五分)
溫服。如胃熱,加生石膏三錢。如熱盛,加黃連錢半。如大便燥結,加酒炒大黃一二錢。
涼膈散 治三焦六經諸火,脹滿結秘,脈洪數滑實者。
大黃 朴硝(或不用) 甘草(各一錢) 連翹(錢半) 梔子 黃芩(各八分) 薄荷(五分)淡竹葉(七片)
服時加蜜一匙。
升陽散火湯 治寒邪鬱遏陽氣,以致肌表懼熱,此火鬱發之也。
升麻 葛根 羌活 獨活 白芍(各八分) 防風(五分) 柴胡(八分) 生甘草(五分)炙甘草(六分)
有人參更效。生薑四分,煎服。
逍遙散 治鬱火脅痛、身熱、骨蒸、口渴、便澀。
柴胡(酒炒,八分) 當歸(錢半) 白芍(酒炒,一錢) 白朮 茯苓(各一錢三分) 甘草(六分)薄荷葉(三分)
煨薑六分煎服。如火盛,加丹皮、梔子。
左歸飲 此壯水以濟火也。治陰衰陽勝,身熱煩渴,脈虛氣弱。
熟地(三、五錢) 山藥(二錢) 枸杞(錢半) 甘草(炙,一錢) 茯苓(一錢) 棗皮(錢半)
食遠服。如肺熱而煩,加麥冬錢半。心熱而躁,加元參一錢。脾熱易飢者,加白芍錢半。腎熱骨蒸者,加地骨皮二錢。血熱妄動者,加生地二、三錢。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二錢。上實下虛者,加牛膝錢半。血虛而燥者,加當歸二錢,改用六味地黃丸亦可。
右歸飲 此益火以救陽也。治內真寒而外假熱,右尺脈虛。
熟地(五、七錢) 山藥(炒,二錢) 棗皮(一錢) 枸杞(二錢) 甘草(炙,一錢)杜仲(二錢) 肉桂(一、二錢) 附子(一、二錢)
食遠服。如外熱既甚,多見口瘡舌裂,煩渴喜冷等証,用此湯冷服。如陰盛格陽,加澤瀉錢半。如昏厥短氣,加白朮二、三錢,有人參更妙。如火衰不能生土,嘔吐吞酸,加炮乾薑二、三錢。如泄瀉腹痛,加肉豆蔻錢半。如小腹痛,加吳茱萸五、七分。如血少血滯,腰膝軟痛,加當歸二錢,改用八味地黃湯亦妙。服後熱退,而虛寒悉見,乃進溫補,無不愈者。上有濕火未言,當於濕証門取方用之。
備錄瀉火諸藥,以便酌用,然亦不過言其藥之性耳,人當變而通之可也。
○黃連、梔子,瀉心肝大腸之火。
○山梔仁,降火從小便出。
○石膏,瀉腸胃實火。
○黃芩,瀉脾肺大腸之火。
○黃柏,瀉肝腎諸經之火。
○知母,清肺胃肝腎之火。
○地骨皮,退陰中之火,善除骨蒸夜熱。
○生地、麥冬,清肝肺涼血中之火。
○天冬,瀉肺與大腸之火。
○桑白皮、川貝母,解上焦肺胃之火。
○柴胡、干葛,解肝脾諸經之鬱火。
○龍膽草,瀉肝腎膀胱之火。
○槐花,清肝腎大腸之火。
○白芍、石斛,清脾胃之火。
○滑石,瀉小腸膀胱之火。
○天花粉,清痰止渴,解上焦之火。
○連翹,瀉諸經之浮火。
○元參,清上焦及無根浮游之火。
○山豆根,解咽喉之火。
○膽星,開心脾胃脘之痰火。
○青黛、蘆薈、胡黃連,瀉五臟之疳熱鬱火。
○苦參,瀉疳蝕之火。
○木通,瀉小腸之火。
○澤瀉、車前子,退窿閉之火。
○人中白,清肝脾腎之陰火。
○童便,降陰中血分之浮火。
○大黃、朴硝,瀉諸經實火。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除氣虛氣脫,陽分散失之火。
○熟地、當歸、枸杞、棗皮,滋心腎不交,陰分無根之火。
○附子、乾薑、肉桂,救元陽失位,陰盛格陽之火。
○青蒿,清血虛發熱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