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清 羅國綱


卷之七‧雜証

七、論齒牙

(病屬手足陽明二經,風熱、虛火、實火、腎虛、蟲咀等症。出血者曰齒衄。)齒者,骨之餘,腎之標,寄養於齦。上齦屬足陽明胃,下齦屬手陽明大腸。而其為病,則有三焉︰一曰火,病在齦,即牙床肉也,或腫痛糜爛,或牙縫出血,是濕熱蓄於腸胃,而上壅於經,治宜清涼。二曰蟲,病止在牙,亦由濕熱生蟲,蝕損蛀空,治宜殺蟲,兼清胃火。三曰腎虛,病在臟,或齒脆不堅,或疏豁動搖,或中年而即脫者,必腎氣之不足,治宜補養。凡此三者,其中各有不同,辨真而治自易。

清胃散 治胃有濕熱,上下牙痛,或潰腫出血等証。

生地 丹皮 黃連 當歸(各一錢) 升麻(六分) 或加石膏。

甘露飲 治腎虛火炎,胃虛郁熱。此方瀉而兼補,齒病悉除。

生地 熟地 天冬 麥冬 石斛 茵陳 枇杷葉 黃芩 枳殼 甘草(等分)
煎服。加犀角磨水合服更妙。

玉女煎 治腎陰本虧,胃火複盛,煩渴牙痛,糜爛齒衄等症。

熟地(三五錢) 麥冬(二錢) 知母 牛膝(各一錢半) 生石膏(研,三五錢)
如火之極盛者,加梔子、地骨皮。如小便不利,加茯苓或澤瀉。

細辛煎 治牙齒腫痛,及口氣臭。

北細辛一味,煎濃汁,乘熱噙漱,良久吐之,極妙。或加石膏。

丁香散 治齒痛。

丁香 蓽茇 蠍梢 大椒(等分)
為末擦之。

赴筵散 治蟲牙。

用良薑、草烏、細辛、荊芥穗等分,為末擦牙,涎則吐之。

又方︰用韭子煎汁漱之。

又方︰用川椒(炒)、蜂房(炙)等分為末,每用二錢,水煎熱漱。

加味地黃丸 治真陰不足,以致齒疏動搖,壯年脫落者。

熟地(八兩) 山藥(四兩) 棗皮(酒蒸) 茯苓(各四兩) 澤瀉(一兩) 丹皮(兩半)枸杞(三兩,酒蒸) 菟絲子(淘去泥沙,酒蒸,四兩) 補骨脂(鹽炒,二兩) 骨碎補(三兩)
煉蜜為丸,空心鹽湯下七八錢。如命門火衰,真陽不足者,加肉桂三兩,附子四兩。或安腎丸(方見咳嗽)亦妙。

鎮陰煎 治陰虛於下,格陽於上,脈微厥冷,而牙縫之血大出。此非實火,不得誤用寒涼。

熟地(一二兩) 牛膝(二錢) 甘草(炙,一錢) 澤瀉(八分) 肉桂(一二三錢) 附子(一二三錢)
速服。如治格陽假熱者冷服。凡血大吐大下者,俱宜用此。

凡走馬牙疳,牙床潰敗,齒牙脫落,大為凶候。此蓋熱毒蘊蓄而然,速瀉陽明之火,宜清胃散連速進之。如玉女煎(方見上)亦可。或體實口渴,二便團結,加大黃下之;不應,加芒硝。外用銅綠、滑石、杏仁等分為末,頻擦立愈。

三仙散 治走馬牙疳,一時腐爛即死。

用銅祿三分,麝香半分,溺垢(用婦人溺桶中白者,火 存性)一錢,共為極細末,敷齒上,不可太過。

又方︰用乾北棗(燒存性)同枯白礬為末敷之,神效。

又方︰用麝香半分,膽礬一錢,銅綠三錢,生白礬五分為末,敷牙患處。

青白散 治一切牙痛。固齒。

青鹽(二、三兩,研) 食鹽(二兩) 川椒皮(去目,五六錢)
濃煎汁,去椒用汁,煮鹽至乾,為末,早夜擦牙床肉內外,良久方吐,稍留藥味以睡,即咽之,更妙。予用至七旬,最驗。

取牙方 草烏 蓽茇(各分半) 川椒 細辛(各三分)
上為細末,用少許點在患牙內外,一時其牙自落。

備揀古來治齒諸病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牙縫出血︰苦參一兩,枯白礬一錢為末,日三揩之。

○又方︰醋浸竹茹含之。
○走馬牙疳︰先以淡鹽湯漱淨,次用五倍子、青黛、枯礬、黃柏為末摻之。
○牙痛口臭,用大黃燒存性為末,早晚揩齒,良久漱之。
○牙齦疳臭︰五倍子炒焦一錢,枯白礬、銅青各一分,共為末,先以米泔漱淨,摻之。
○牙痛,用荔枝連殼燒存性,為末摻之。

○又方︰用絲瓜藤一握,川椒一撮,燈心一把,煎濃汁,漱吐。
○蟲牙痛,用松脂滾水泡溶,漱之。

○又方︰用韭菜子燒煙熏之,牙蟲即出。其法,以筆管用紙糊喇叭樣可以收煙。

○又方︰茄根搗汁塗之,或燒灰存性點之。

○又方︰燒酒浸花椒,漱之。
○齒不生,用雄鼠脊骨研末揩之。
○取牙,用茄樹根,以馬尿浸三日,晒乾,炒焦為末,點牙內外,即脫。
○保齒堅固,用羊脛骨火 存性,為末,加青鹽研勻,早夜揩牙。

○又方︰用香附炒黑二兩,青鹽兩半,為末,如常揩牙。
○凡牙齒痛,屬寒者,宜乾薑、蓽茇、細辛;屬熱者,宜石膏、牙硝;屬風者,宜皂角、薑蠶、蜂房;屬蟲者,宜鍛石、雄黃。
○保齒,用旱蓮草根一斤,酒洗淨,青鹽四兩,腌三宿,同汁炒乾,研末,日用擦牙,連汁咽之,能烏須固齒。
○取牙,用鳳仙花子研末,入砒少許,點牙即落。

八、論咽喉

(咽痛是君火,有寒包熱。
○喉痺是相火,有嗌疽,俗名走馬喉痺,殺人最急,惟針破之,最為速效,次則用火。)經曰︰”一陰一陽相結,謂之喉痺。”少陰,君火也;少陽,相火也。夫火何以動?以有內外之因,故火引痰上,而痰熱燔灼,壅塞咽喉之間。其症不一,腫於兩旁者為雙蛾,腫於一邊者為單蛾;圓突如珠,乃癰癤之類,宜刺出其血而愈。若纏喉風,則滿片紅腫,多不成膿,亦不必出血,但使火降,其腫自消。然火有虛實之分,其因情志郁怒而起者,多屬少陽、厥陰,為風木之臟,固易生火;以口腹辛熱而起者,多屬陽明,以胃氣直透咽喉,故又惟陽明之火為最盛。脈實症實,宜以火治。至於少陰,其脈絡於橫骨,終於會厭,(會厭者,掩其氣喉,令水穀能進食喉而不錯。)系於舌本。凡陰火沖上,多為喉痺。(痺,即纏喉風也。)然亦有虛實之異︰若是實火,症與脈皆實,亦易知也;設色欲過度,以致真陰虧損者,此腎中之虛火也,非壯水不可,六味地黃湯主之。

又有火虛於下,而格陽於上,此無根之火,即腎中之真寒症也,非溫補命門不可,八味地黃湯主之。必須遵《內經》從治之法,切不可用寒涼以促其危耳。

通天達地散 治諸喉痺腫痛。

連翹 防風 貝母 荊芥 元參 白芥子 天花粉 枳殼 甘草 赤芍 桔梗 黃芩 牛蒡子 射干(等分)
加燈心水煎服,外用木鱉子磨醋,噙喉中,引去其痰,不可咽下;太酸,少摻清水亦可;隨服煎藥,後用吹藥。

七寶散 吹一切喉痺。

薑蠶(直者,十個) 硼砂 雄黃 明礬(各一錢) 全蠍(十個,頭角全者,去毒)牙皂(一挺,去皮弦) 膽礬(五分)
為細末,用竹管吹之。

金鑰匙 治風熱喉痺。

月石(五錢) 牙硝(兩半) 薑蠶(一錢五分) 冰片(三分) 雄黃(二錢)
共研細末吹之,立愈。

雄黃解毒丸 治急喉風,雙蛾腫痛,湯藥難下,垂危時方用。

雄黃 鬱金(各一兩) 巴霜(十四粒)
研末,醋糊丸,綠豆大,凡口噤者用三粒,淡醋磨化,以物開其口灌之,下咽即活。

普濟消毒飲 治疫喉傳染,並治大頭瘟。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各五錢) 人參(三錢) 橘紅 元參 甘草 桔梗 柴胡(各二錢) 薄荷葉 鼠粘子 板籃根 連翹 馬屁勃(各一錢) 白薑蠶(炒) 升麻(各七分)
共研細末,半用薑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盡良愈。此東坦之天方也。

加味甘桔湯(新) 治喉腫痛。寒、熱、虛、實,照後加減,平穩有效。

甘草(錢半) 桔梗(錢半) 元參(一錢) 赤芍 生地 防風(各一錢) 荊芥(七分)薄荷(七分) 山豆根 連翹 黃芩(各一錢) 北細辛(三分) 羌活(六分) 獨活(七分)白芷(八分)
水煎服。肝膽火,加白芍、梔子、膽草。胃火,加石膏三錢。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芒硝。毒甚而爛者,加牛蒡子、金銀花。

六味地黃東加麥冬二錢,五味子四分。

冰片破毒散 治急慢喉痺,腫塞切痛。

朴硝(四錢) 薑蠶(微炒,去咀,八錢) 甘草(八錢) 青黛(六錢) 馬屁勃(三錢)蒲黃(五錢) 麝香(一錢) 冰片(二錢)
共研細末,瓷壇密收,每用一錢,清水調咽。於是喉痺即破,出血即愈;若非喉痺,自然消散。

備採古來治喉諸病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急喉痺風︰元參、牛蒡子半炒半生,各八錢,煎服。
○喉中懸癰,舌腫塞痛︰五倍子、薑蠶、甘草等分,白梅肉搗和丸,噙咽,其癰自破。
○急喉痺風︰薑蠶、南星為末,薑汁調灌,涎出即愈。
○急喉風,塞腫︰皂角挪水灌之,外以皂角末醋調,濃封項下。又可用皂角去皮,醋浸,炙七次,浸七次,勿太焦,研末吹之。
○喉痺將死,不可針藥,干漆燒煙,以筒吸之。
○腫喉瘡︰吳茱萸末,醋調,塗足心。
○喉痺欲死;紫菀搗汁浸喉,涎出即瘥;更以馬牙硝津咽之,斷根。
○喉腫莫言︰山豆根磨醋噙之,涎出能言。
○喉中腫痛︰硼砂含化,咽津。初起便治,即免喉痺。
○喉癰乳蛾︰明礬三錢,巴豆劈開三粒,同入銚內煎乾,去豆,研礬點之;甚者,以醋調灌。
○喉痺將死者,以烏魚膽點入即瘥。病深者,水調灌之。

以下治骨哽方︰雞煎骨哽︰苧麻根搗汁服之。

○又方︰白鳳仙子研末水調,以筒灌入,即軟而下;或研末吹之;即根、葉醋煎服亦可。
○雞骨哽喉︰五倍子研末吹之。
○發入喉︰舊梳燒灰,酒調服。
○銅鐵哽︰鳳仙子及根擂汁服;即木賊燒灰,水調服亦下。
○竹木哽︰服半夏取吐。又秤錘燒紅,淬酒服。
○治哽︰用苧麻根搗如龍眼大,雞骨用雞湯下,魚骨用魚湯下。

九、論聲喑

聲喑之症,雖兼五臟,而於心、肝、腎三經為重。又須知其虛實治之,乃為上工。蓋舌為心之苗,心病則舌不能轉,此心為聲音之主也。聲由氣而發,肺病則氣奪,此氣為聲音之戶也。腎藏精,精化氣,陰虛則無氣,此腎為聲音之根也。然三者之中,又以腎為主。腎陰一足,則水能製火,而肺以安,庶金清而聲亮矣。譬之鐘焉,實則不鳴,破亦不鳴。肺被火爍,是邪實其中,即形破於外,聲何由而出乎﹗是知宜補水以降火也。至於實邪之閉其竅者,或肺冒風寒,或肺被客熱,散之清之,而病自愈,此暫而近者也。彼虛邪之為害者,內奪而喑也︰有房勞之奪,傷其腎也;憂思之奪,傷其心也;驚恐之奪,傷其膽也;飢餒疲勞之奪,傷其脾也;暴怒氣逆之奪,傷其肝也。此非各求其屬,而大補元氣,安望傷殘者之複完乎﹗此外複有叫號歌哭,冷凍飲料吸風而致喑者,能知養息,自不藥而愈,不足虞也。

加味枳桔二陳湯(新) 治感冒風寒,頭痛聲喑,無汗惡寒,痰凝氣滯,脈息浮緊等症。

陳皮(去白,一錢) 半夏(錢半) 茯苓(一錢三分) 麻黃(去節,五分) 桂枝(八分)北細辛(八分) 杏仁(去皮尖,十五粒) 甘草(一錢) 桔梗(一錢) 枳殼(一錢)薑蔥引。

鎮陰煎 治陰虛於下,陽躁於上,是命門火不歸源,右尺脈虛弱,漸漸喉腫而痛,色淡便清,久而不愈,或頭項腫,煩躁口渴。

熟地(一二兩) 牛膝(二錢) 炙甘草(一錢) 澤瀉(八分) 肉桂(一二錢) 附子(製,一錢,或二三錢)
水煎,冰冷服。

又方︰用大附子切作五片,加蜜搽之,火上炎黃含咽,味盡易之。八味地黃湯亦妙,宜冷服。

滋陰八味湯 治陰虛火盛,喉頸腫痛,左尺脈弱;並治喉痺。

山藥 棗皮(各二錢) 黃柏(鹽水炒) 知母(鹽水炒。各錢半) 熟地(四錢) 茯苓 丹皮 澤瀉(各錢半) 麥冬(去心,錢半)
水煎服。即喉生瘡而爛,久不愈者,亦屬陰虛,可服而愈。

萆薢湯 治喉 潰蝕,與鼻相通,面蝕癰潰久不愈者。此方本治淫瘡,味甘而利,去濕熱,和血脈,瘡毒皆宜,效難盡述。

土萆薢(即土茯苓) 二、三兩,濃煎,徐徐服之。若患久,或服攻擊之劑,致傷脾胃氣血等症,以此味為主,外加對症之藥。

又方︰土茯苓(五錢,或一二兩) 當歸 白芷 皂刺 薏仁(各錢半) 白鮮皮(一錢)甘草(五分) 木通 銀花 木瓜(忌鐵。各一錢)
水煎服。甚者,萆薢加三四兩。治症同上。

仙遺糧湯 治梅瘡結毒,喉爛不愈。

萆薢(二兩,即土茯苓也。忌鐵器,濃煎,去渣滓,入後藥。) 當歸 生地 防風(各一錢) 木通 薏仁 金銀花 黃連 連翹(各一錢) 白鮮皮(七分) 白朮 皂刺(各七分) 甘草(四分)
加燈心二十根,用萆薢湯煎服。

麥門冬湯 治火邪侵肺,或咳嗽喘急,上焦熱甚而聲喑者。

天冬 麥冬 桑白皮(各一錢) 紫菀茸 川貝母(各八分) 桔梗(一錢) 甘草(五分)淡竹葉 生地(各一錢三分)
或加五味九粒,煎服。如胃火口渴,加生石膏二錢,或竹葉石膏湯。(方見於傷寒清裡條內)

小降氣湯 治肝邪暴逆,濁氣在上,痰涎壅盛而聲喑者。

家紫蘇 台烏藥 白芍 陳皮(各二錢) 甘草(炙,五分)
薑棗引,煎服。

竹衣麥門冬湯 治一切勞瘵,痰嗽聲啞難治者,服之神效。

竹衣(取竹內衣膜鮮者,一錢) 竹茹(即竹青皮,括取彈子大,一丸) 淡竹葉(十四片)麥冬(一錢) 甘草 橘紅(各五分) 茯苓 桔梗(各一錢) 杏仁(七粒,去皮尖)
煎出,加竹瀝一杯,和勻服。如陰虛火旺者,間服左歸飲;如命門火衰,不歸原者,服右歸飲(二方見咳嗽條內)或六味丸、八味丸亦妙,不得徒治其末也。

凡病久咳聲啞者,必由肺腎俱敗,但宜補肺滋腎,養金潤燥,或略加訶子百藥煎收斂以治其標。務宜先本後末,或可保全。若見其假熱而用寒涼,或見其痰盛而用消散,則未有一治者矣。備揀古來治喑至筒至穩諸方於後,以便取用。
失聲不出,用蘿卜自然汁,稍加薑汁,時時細飲。

○又方︰用皂角一條,去皮子,同蘿卜三個,煎服數次。

○又方︰用橘皮三兩,水煮,頓服。

○又方︰用杏仁去皮三錢,煎熬,別研肉桂末一錢,和搗為丸,杏核大,每用一丸,綿裹含口中,細細咽之,日三夜五。

○又方︰用蜜陀僧為細末,每用一錢,點茶飲之。

○又方︰訶子四個,半生半煨,桔梗一兩五錢,半生半炒,甘草三錢,半生半炙,上分二服,半水半童便煎服。
○喉風失音,用靛花、蘇薄荷葉等分,為細末,蜜丸彈子大,每用一丸,臨睡噙化。
○以上皆治標之法。凡猝喑輕淺者,亦可取效。若系根本之病,不得概用。

十、論脅痛

(有肝膽火、肺氣鬱結、死血食積。左為肝氣,上為痰癖。)

脅痛之病,本屬少陽膽經、厥陰肝經,以二經之脈,皆循脅肋故也。然經言,心、肺、胃、腎與膀胱,皆有脅痛之病,以邪在諸經,氣逆不解,必以此相傳,延及本經,則無非肝膽之病矣。至於忿怒傷血、傷氣、傷筋,或寒邪在半表半裡之間,此是本經之病,當直取本經;傳自他經者,拔其所病之本,自無不愈。然脅痛即隔痛,其與心痛別者,心痛在岐骨陷處,胸痛則橫滿於胸中兩脅間也。其與胃脘痛別者,胃脘痛在心之下,胸痛在心之上也。其痛有內傷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陽經,乃病為脅痛,耳聾而嘔,必有往來寒熱,方是外感;如無表症,悉屬內傷,但內傷多而外感亦間有之耳。諸家有謂肝左而藏血,肺右而藏氣;考之諸經,卻無明証,實後世之謬淡也。欲辨氣血,惟察其有形無形而可知矣。血積有形而不移,或堅硬而拒按;氣痛流行而無跡,或倏聚而倏散。若食積痰飲,皆屬有形之症。第詳察所因,自可辨識。且凡屬有形之症,亦無非由氣之滯而然。凡治此者,無論是血是痰,須兼行氣之藥,而後隨症佐使,自中肯綮。

三柴胡飲 治外感風寒,邪在少陽,身發寒熱,脅痛,耳聾。

柴胡(二錢) 白芍(錢半) 甘草(炙) 陳皮(各一錢) 當歸(二錢) 生薑(五分)
溫服。如氣不流通,加青皮、香附、廣木香、白芥子之類。即小柴胡湯亦可。(方見傷寒表症。加川芎、青皮、白芍。)

溫中散寒湯(新) 治寒邪外閉,畏寒脅痛,脈虛體弱,表裡兼顧者。

當歸(三四錢) 山藥(二三錢) 茯苓(錢半) 甘草(一錢) 青皮(六七分) 柴胡(錢半)陳皮(一錢) 香附(七分) 肉桂(一二錢,或改桂枝錢半) 生薑(一錢,煨用。或改乾薑,炒用)
溫服。如外寒甚而無汗者,加麻黃一錢。如內寒甚而喜按者,加附子一、二、錢。如嘔逆者,加半夏二錢。

木香順氣散 治氣滯,脅痛,腹痛。

木香(五分) 香附(七分) 檳榔 青皮 陳皮 枳殼 砂仁 濃朴(薑炒) 蒼朮(各八分)
薑引。如氣寒滯痛,如丁香五分,或加白豆蔻、藿香之屬。

化肝煎 治怒氣傷肝,因而氣逆動火動血,脅痛,脹滿,煩熱。

青皮 陳皮 白芍 丹皮 梔子(各錢半) 土貝母(二三錢) 澤瀉(錢半。如血見下部者,甘草代之)
溫服。如火盛,加黃芩、膽草。如脹滯脅痛,加白芥子一錢,勿用白芍。如兼寒熱,加柴胡一錢。

推氣散 治右脅脹痛。

片薑黃 枳殼(面炒) 桂心(各五錢) 甘草(炙,五錢)
共研末,薑湯調服。又謂宜消食行痰。

木通散 治男婦肝腎氣滯,自下而上,痛連兩脅。

木通 青皮 蘿卜子(炒) 茴香(各五錢) 滑石(二錢半) 莪朮(二錢五分) 木香(二錢半)川楝子(取肉,用巴豆,三錢同炒黑,去巴豆。五錢)
共研末,蔥白湯調服三錢。

消導湯(新) 治飲食留滯,胸膈上有一條杠起痛者是也。

濃朴(薑炒) 茯苓 砂仁 山楂 麥芽 神曲(各錢半) 陳皮(一錢五分) 枳實(八分)白芥子(七分)
生薑引。如胃寒嘔逆,加炮乾薑一錢。如氣滯而痛,加木香、香附。如食積堅硬難化,加檳榔、莪朮。

補肝散 治肝腎精虛,不能化氣,氣虛不能生血;氣血少,不能流暢,以致胸脅作痛。但宜培補,不得再用香燥以自伐也。

熟地 白朮(各一兩) 棗仁(炒) 獨活(各二兩) 當歸 川芎 山藥 黃 (蜜炒)棗皮(各七錢) 五味(炒) 木瓜(各四錢)
上咀片,每服七、八錢,棗二枚,水煎服。

逍遙散 治肝脾血虛,或郁怒傷肝而脅痛者。

當歸 白芍 白朮 茯苓(各一錢半) 甘草(一錢) 柴胡(酒炒,一錢) 生薑(七分煨)
煎服。或加薄荷葉三分更效。

柴胡疏肝散 治外邪未解而兼氣逆脅痛,或寒熱往來。

陳皮(醋炒) 柴胡(各二錢) 川芎 枳殼 白芍(各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香附(一錢)食前服。

備採古來治脅痛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驚傷脅痛,用枳殼一兩,桂枝五錢,為末,薑棗湯調下。
○脅痛,用白芥子研末,水調敷之。又方︰吳茱萸研末,醋調敷之。又方︰韭菜炒,熨之。又方︰柑子葉搗爛炒,燒酒淬,熨之。又方︰青皮研末炒、酒淬,揉之。
○寒痛,用艾葉搗爛,燒酒和炒,熨之。
○肝膽火痛,如柴胡、膽草、青黛、青皮、木香、香附之類,皆可揀用。
○脅痛,用鳳仙花晒研,酒調服三錢,活血消積。
○痛屬痰而走易者,用真白芥子、紫大戟(去皮)、甘遂(面裹煨)等分,為末,米湯糊丸,淡薑湯下七八丸,名控涎丹。

十一、論腰痛

(有腎中之陰虛、腎中之陽虛,有風寒濕熱,有挫折瘀血。附膝痛兼治。)
腰者,腎之外候,一身所恃以屈伸者也。蓋諸脈皆貫於腎而絡於腰脊,腎中或陰不足。或陽不足,或先天稟賦不濃,或後天培養不周,以致顏色刮白,脈息細微,疲倦無力,勞動而腰痛益甚者,雖因積漸而致,然實真陰之虛症也。至於外感風寒濕熱,其痛必暴,症屬有餘,為易治也。但須知邪必乘虛而犯,驅邪之中,宜顧元氣,庶本末朗然,而日後無虞矣。

脈息

脈大無力為虛。弦細而數為陰虛。尺弱無神為命門火衰。澀為死血。沉滑為痰。沉細而遲為氣虛。沉弦為氣滯。弱緩為濕。緊數為寒。浮緩為風。洪數為熱。

滋陰大補丸 治腎中之陰不足,腰膝無力而痛。久服輕身延壽。

熟地(八兩) 山藥(炒) 棗皮(酒蒸) 茯苓 肉蓯蓉(酒洗去甲) 杜仲(鹽炒。各四兩) 淮牛膝(酒蒸) 巴戟 枸杞(酒蒸。各三兩) 小茴(淡鹽水炒,二兩) 遠志(去心,二兩) 石菖蒲(炒) 五味子(炒。各一兩五錢)
先將熟地、棗皮、蓯蓉、牛膝、枸杞搗化,後入藥末,加煉蜜為丸,空心用淡鹽水送七、八錢。即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各加杜仲鹽炒四兩亦佳。
前方加肉桂三兩,附子三四五兩,治右尺無力,命門火衰,水火兩虧,腰膝冷痛。即八味地黃丸加杜仲四兩。右歸丸亦佳。

煨腎丸 治肝腎虛損,腰冷腰痛。

川萆薢 杜仲(薑水炒) 淮牛膝(酒蒸) 補骨脂(炒) 胡蘆巴(炒)菟絲子(酒蒸,晒乾) 肉蓯蓉(酒洗去甲,搗化為丸) 沙苑蒺藜(炒去刺。各四兩)肉桂(二兩)
酒煮豬腰子四個,搗和為丸,乾則加煉蜜鹽水送下。

加減五積散(方見傷寒表症) 治風寒在經,其症必寒熱,腰痛連背。

如寒甚無汗,加麻黃七分,即夏季亦用,以內有白芍斂陰也。如熱甚口渴,加黃芩、花粉、石膏之屬。如大便結燥,加酒炒大黃。如汗甚者,去羌活。如春夏秋,加蒼朮。當知杜仲宜用,以引入腰也。

桂附杜仲湯(新) 治真寒腰痛,六脈弦緊,口舌青,陰囊縮,身戰慄。

肉桂(三錢) 附子(三四錢。急則用生附子) 杜仲(二錢)
熱服。如上焦假熱拒格,冷服。如膝冷而痛,加川牛膝二三錢。如兼濕者,加蒼朮二錢。

六味清涼湯(新) 治體旺,脈洪而滑,二便閉澀,口渴喜冷,熱甚腰痛者。

黃芩 黃柏 大黃(酒炒) 梔子(炒) 膽草 澤瀉(各等分)
水煎,熱服。

當歸拈痛湯 治濕熱為病,身重腰痛,及肢節紅腫。

羌活 黃芩 甘草 茵陳(各錢半) 苦參 防風 當歸 白朮 蒼朮 豬苓(各一錢) 人參(隨便)升麻(三四分) 干葛 知母 澤瀉(各八分)
空心服,臨睡再服。

三妙散 治腰膝濕痛仙方。或汗後過水,或汗衣冰身,或坐臥濕地,或宅地陰濕,春夏濕熱之氣上蒸,受病者立愈。

蒼朮(三四錢) 黃柏(炒焦,二錢) 川牛膝(二三錢)
水煎,夜服。並參閱濕症門。

活血四物湯(新) 治跌仆筋骨,血氣凝滯腰痛,凡傷各處者俱效。

當歸(身尾,四五錢) 川芎(二錢) 白芍 生地 桃仁(去上) 牛膝 元胡(酒炒。各錢二分) 紅花(酒炒) 肉桂(各一錢二分)
空心服。如痛甚,加乳香、沒藥(俱去油)一錢,外用酒糟、蔥、薑搗爛,炒熱罨之。如血逆之甚,加大黃(酒炒)三、四錢,以大便閉結也。

腰痛不已者,屬腎虛。痛有定處,屬死証;往來走動,屬痰屬風;腰冷身重,遇寒即發,屬寒濕;或痛或止,屬濕熱,而其原多本於腎虛。以腰者腎之府也,惟虛,故外邪得以干之。

凡人之腎,何以虛也?由斫喪之甚。若酒醉入房者,快一時之心,更不知養身,以致腰膝疼痛,骨枯而痿,豈直腰痛已哉﹗此時悔之無及。養生重命之人,能慎於斯,優於補劑多矣。余年七旬,見之亦多,書之為後生告焉。

備揀古來治腰膝諸痛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風寒腰膝疼痛,用川烏三個,生搗爛,加鹽水少許,攤帛上,貼患處。

○又方︰用杜仲(薑水炒或鹽水炒)三兩,濃煎水,煮羊腰子四枚至熟,加鹽椒作羹,空腹食之。
○腰膝骨痿,不能起床,用川萆薢、杜仲(鹽水炒)各四兩研末,以豬腰子四個酒煮搗爛,加煮腰子餘酒和為丸,鹽水送下。
○腰痛,用威靈仙(此治痛要藥)為末,每用溫水調服二錢。或用豬腰子劈開摻藥末,濕紙包煨,五更細嚼,酒送下。
○男婦腰痛,用元胡、當歸、肉桂、杜仲等分為末,酒下三錢。
○治腎虛腰痛,用固脂(炒)四兩,杜仲(鹽水炒)八兩,胡桃肉十兩,為末,煉蜜為丸,名青蛾丸。或加巴載四兩,肉蓯蓉、大茴香各三兩,尤妙。腰不痛者,亦宜服。
○腰痛,用絲瓜藤根燒存性,研末,酒送二錢。
○濕痛,用桃花,酒服一錢。
○跌傷腰痛,用續斷煎酒服,以能化惡血也。
○腎虛腰痛,不能屈伸,單用杜仲,去粗皮,咀片,淡薑水拌炒乾,每日煎水代茶,服二三十日,永不再痛。

十二、論眩暈

眩者,目黑也;暈者,頭旋也。河間以風治,丹溪以痰治。何《內經》但曰上氣不足,頭為之傾,目為之眩;曰上虛則眩;曰督脈虛則頭重高搖之;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而眩目。何無一言及風與痰也?原其所由,多在年老精衰,體弱病後,或勞倦日久,心思過度之候而然,宜以補虛為主,而兼治其標可也。但眩暈雖屬上虛,然不能無涉於下,蓋上虛者,陽中之陽虛也,宜補其氣,如四君子湯、歸脾湯、補中益氣湯之類是也;下虛者,陰中之陽虛也,宜補其精,如八味地黃湯、右歸飲之類是”。或有兼痰兼火等症者,必有形色脈息可驗,方可兼用,不得先執偏見,而妄用消散以鏟削元氣也。

凡眩暈有大小之異,如氣稟薄弱,用心用力之後,或頭眩眼黑、倏傾而止者有之。至於中年之外,多見眩仆卒倒等症,人多以為中風、中痰,而妄用剪風化痰之藥,不大誤乎﹗蓋忽暈而忽轉者,以氣血之未敗也;卒倒而久不轉者,以根本之已虧也。此際急用氣血兩補之劑方可,如十全大補湯之類。

凡邪氣在上,多為頭痛,故經曰上實也。至於眩暈之病,經曰上虛。或為頭重,或轉旋不可以動,而人亦為實者,以頭重也。不知頭本不重,而惟陽虛乃覺重耳。可不知所以補乎﹗

凡眩暈一症,虛者十居八九,而兼痰兼火者,不過一二耳。治者宜知。

益氣補腎湯 治氣虛眩暈。

人參(一錢) 黃耆(蜜炒,錢半,無參者宜加倍) 茯苓(一錢) 白朮(二錢) 淮山藥(二錢) 棗皮(錢半) 甘草(炙,五分) 紅棗二枚,食遠服。

苓桂朮甘湯 治虛痰眩暈。

茯苓(四錢) 桂枝(錢半) 白朮(三錢) 甘草(錢半)
溫服。或加南星、半夏、天麻。

朮附湯 治中氣虛寒,厥冷口噤,痰盛脈弱,頭眩頭重等症。

白朮(三錢) 炙草(錢半) 附子(二錢)
薑棗引。

補中益氣湯 右歸飲(見寒熱門) 歸脾湯(見脾胃門) 八味地黃湯(見燥症)十全大補湯(見傷寒論補條)

十三、論不寐

《靈樞》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是寐本乎陰,神為主也,神安則寐。而神之所以不安者,有實有虛。實者,邪氣之擾亂也,如外有風、寒、暑、濕之邪,內有痰、火、水、氣、忿怒之邪,去其邪而神自安。此屬有餘之症,治之恆易。彼無邪而不寐者,由於心、腎二經之虧虛也。蓋人之神,寤則棲心,寐則歸腎,心虛則無血以養心,自神不守舍,而不能歸藏於腎,故不寐;腎虛則不能藏納心神於中,故寐不能沉,並不能久。是以少年腎足,則易睡而長;老年陰衰,則難睡而短。且腎水既虧,相火自熾,以致神魂散越,睡眠不寧,似乎痰火有餘之症,不得用寒涼以激之,當補真水以配之,則火息而寐自安矣。

凡有外邪內邪,必有脈與症可驗。邪屬風寒,散之,如麻、桂、蘇、葛之類;邪屬火熱,涼之,如竹葉、石膏、芩、蓮之類;邪屬痰飲,化之,如溫膽湯、導痰湯之類;邪屬飲食,消之;氣滯,行之;水濕,利之。此大概也,仍當於各門求法治之。至於心腎虧虛,須知調補。

導痰湯 治一切痰涎壅塞,胸膈痞滿不通,日夜不寐等症。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南星 枳殼(各二錢)
薑引。

溫膽湯 治氣鬱生涎,夢寐不寧,心虛膽怯諸症。

陳皮(錢半)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實 竹茹(各一錢)
薑棗引。或加南星、棗仁各錢半,或加志肉一錢。

棗仁地黃湯 治心虛少血,煩躁不寐。

棗仁(一兩) 熟地(五錢) 米二合煮粥食之。

橘紅石斛湯 治胃不和則臥不安。

橘紅(二錢) 甘草(錢半) 石斛(二三錢) 茯苓(錢半) 神曲(炒) 山楂(各一錢)半夏(一錢八分)
如胃熱口渴,加石膏、花粉。

秫米半夏湯 治胃不和,久不寐者,神效。

秫米(一升) 半夏(半升)
用千里長流水八升,揚之(以筒入水高揚而下)萬遍,取清者五升,煮二味至升半,去渣飲汁,日三服。其新病者,覆杯即臥,久病者三日自已。

遠志湯 治心虛煩熱,夜臥不寧,及病後虛煩。

遠志(去心) 黃耆(蜜炙) 當歸 麥冬 石斛 棗仁(炒。各一錢二分) 茯神(一錢二分)甘草(炙,五分)
水煎服。如煩甚者,加淡竹葉,或再加知母。

歸脾湯 治過思傷脾,怔忡不寐,或倦臥少食,大便不調。

人參(少者以山藥三錢炒黃代之) 白朮 元肉 棗仁 蜜 (各錢半) 志肉(八分)當歸(一錢三分) 廣木香(三分) 甘草(炙,七分)

薑水煎服。

生棗仁湯 治膽熱多睡。

棗仁生為末,茶清調服,日三錢。

熟棗仁湯 治膽虛不眠。

棗仁炒為末,竹葉湯調服,日三錢。

心腎交補丸(新) 治心腎兩虛,神思恍惚,夢遺膝軟,夜臥不寧。

熟地(八兩) 棗皮(四兩) 淮藥(四兩) 茯苓(三兩) 棗仁(炒,三兩) 杜仲(鹽炒,三兩)北五味(兩半) 當歸(三兩) 遠志(二兩)
煉蜜為丸,淡鹽水送下。如右尺脈弱,陰中無陽,加肉桂二三兩。如精血乾涸,加枸杞四兩。凡心虛有火,燈心草煎服。心肺熱,用麥冬。膽虛心煩,用棗仁炒,研末,竹葉湯下。如茯神、知母、丹皮,俱可擇用。

凡病後,及婦人產後,不得眠者,此皆血氣虛,而心脾不足,以補養為主。或有痰火,少佐清痰降火之藥治之,不得過為克伐。

十四、論腹痛

《內經》之論腹痛,獨引寒淫者居多,以寒邪之閉塞,陽氣獨甚也。但六淫七情,損傷榮衛,致病多端,豈僅一寒也哉﹗痛在上焦者,屬胃脘;在胃脘下者,屬太陰脾經;在中焦當臍者,屬少陰腎經;在下焦小腹者,屬厥陰肝經及大小腸膀胱也。其痛也,有因食滯、寒滯、氣滯之異;有因蟲、因火、因痰、因血之殊。諸如此類,須辨虛實,庶無差誤。其痛之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久痛而緩,及得食稍可,與牽連腰背,無脹無滯,二便清潤者,皆虛也。暴痛而急,及腸滿畏食,與腸臟中有物有滯,或痛處堅定不移,二便燥赤者,皆實也。

微實者調之,大實者攻之。虛者,或氣或血,宜微補、峻補,自有權衡,不得以痛無補法,及痛皆屬火,而聽無稽之謬論也。

腹痛脈理

寒脈,沉緊而遲,熱脈,浮洪而數;虛脈,散大無力;實脈,弦洪有力;痰脈,滑數;飲脈,沉弦;積脈,沉弦而伏;聚脈,或伏或弦;蟲脈,多沉滑,或乍大乍小;死血脈,沉而澀,或結或促。此脈之常道也。而腹痛之脈又不可拘,蓋暴痛之極者,每多沉、伏、細、澀,實亦似虛;不知氣為邪逆,則脈道不行,而沉伏異常,此正邪實之候也。能於沉伏中細察之,而有弦緊之意,此寒邪阻遏陽氣,多有是脈。此際因其微細,認為虛脫,妄用補劑,誤矣﹗辨此之法,但當察其形氣,見平素之強弱,問其病因及時日之久暫。大都暴病痛急,而脈忽細伏者多實邪;久病痛緩,而脈本微弱者為虛邪。再以前論虛實之法,參而診之,則萬無一失矣。

神香散 治上焦胃脘逆氣疼痛,嘔噦,脹滿,痰飲,膈噎等症。

丁香 白豆蔻(或砂仁亦可)
二味等分為末,溫水調下五七分,日數服。如寒氣作痛者,薑湯送下。

吐法 治上焦胃脘實邪,或痰飲、食積、氣逆、作痛等症。

蘿卜子搗碎,以溫水和攪,澄清服之,即吐。或用鹽一撮,於鍋內炒紅,乃入以水,試其味稍淡飲之,以指探喉,取吐。

簡易二方 凡胃脘當心而痛,或氣、或寒,觸而屢發者,用荔枝核打碎,燒微焦三錢,加木香二錢共為末,以溫湯調服一錢。數服斷根,屢試神效。

○又方︰用牙皂角以微火燒煙甫盡,取起為末,用燒酒調送七八分。其效如神,屢試不爽。

理氣散寒湯(新) 治中下二焦寒滯氣逆,腹痛,或嘔瀉,或不嘔不瀉,而為乾霍亂危劇等症。

蒼朮 濃朴(薑炒) 陳皮(去白) 甘草(各一錢三分) 藿香 砂仁 枳殼(各八分)木香(五分) 香附 烏藥(各一錢五分)
熱服。如食滯,加山楂、麥芽、神曲各錢半。如痛而嘔,加半夏錢半。如寒甚喜熱者,加吳茱萸、肉桂之類。如氣滯而不流通,加白芥子、青皮、檳榔之類。如小腹痛甚,加小茴。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二三錢。

養榮湯 治氣血虛寒,不能榮養心脾而痛者,連綿不止,或按之熨之,而痛稍緩。此非甘溫養血、補胃和中不可也。

當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枸杞(二錢) 白芍(煨,錢半) 甘草(炙,一錢) 肉桂(一二錢)
溫服。如寒甚者,加附子一、二錢。如氣虛者,加人參。如脾虛痛而瀉者,加白朮二、三錢。如中氣虛寒嘔惡者,加半夏二錢,焦乾薑錢半。如氣滯者,加香附一、二錢。丹溪曰︰“諸痛不如補氣”,為邪實氣滯者言之;而曰諸痛皆然,則謬矣。

三聖湯(新) 治一切虛寒,老弱虧損,偶有寒觸,氣痛連日不止。凡香燥之藥,用之而反劇者,宜滋陰暖胃為主。

熟地(七錢,用薑汁炒) 當歸(五錢) 附子(二錢)
溫服。如氣滯,加陳皮。

化食方(新) 治夾食胸腹痛,日輕夜重,得食更甚,喜重按者。

吳茱萸(開水炮一次,焙乾,二錢) 神曲(炒) 谷蟲 陳皮(各六分) 雞內金(四、五張)
共研細末,白砂糖少許,溫水調服一錢,即睡一刻。此余屢用神驗,凡家中多辦,大人小兒,夾食感寒者,服之即愈。

局方四七湯 治痰涎停滯中脘,痞滿腹痛,嘔吐等症。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二分) 蘇葉(六分) 濃朴(薑炒,九分) 生薑(六分) 紅棗(二枚)
煎服。或加草豆蔻(煨研)七、八分。

上下清涼散(新) 治發熱,舌乾,便燥,火焰,腹痛,脈洪數而有力者。

黃芩(二三錢) 麥冬 白芍 甘草 梔子(各一錢五分)
熱服。如口渴喜冷,加生石膏二、三錢。如大便閉結,加大黃一、二錢;不效,再加芒硝二、三錢,所謂通則不痛也。如氣逆而痛,加木香五分,烏藥一錢。如小便赤澀,加澤瀉一錢。如咽乾燥,加元參錢半。如血熱妄行,加生地、青蒿、知母、黃柏之類。

葵根湯 治腸癰腹痛,脈大而尺獨數,肌膚甲錯,不滑澤也。

葵根(一兩) 銀花(三錢) 甘草節(一錢) 皂角刺(二錢) 陳皮(二錢)
水煎,空心服。未成者退,已成者潰。

木香順氣散 治氣滯,腹腸而痛;少壯體旺者宜之。

香附 檳榔 陳皮 枳殼 濃朴(薑炒。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木香 青皮 砂仁(各七分) 蒼朮(一錢) 薑三片,食遠服。

凡腹痛必宜溫散。此是鬱結不行,阻氣不運,故痛。所以白芍雖治腹痛,惟血虛者宜之,以酸收耳;余宜辛散,皆不可用。

凡腹中水響,以水欲下,火欲上,相觸而然;二陳東加芩連梔子。亦有中寒而水鳴者,宜分中脘屬太陰,當臍屬少陰,小腹屬厥陰,各從其宜溫之。經曰︰“脾胃虛,則腸鳴腹滿”,宜參、朮之類補之。

凡腹中畏寒者,由陽氣虛,亦由命門真火虧也,宜桂、附溫之。

凡腹中窄狹,須用蒼朮。在肥人,乃濕痰凝滯,氣不升降,燥痰用蒼朮,行氣用香附。

在瘦人,乃熱氣熏蒸臟腑,宜黃連、蒼朮。

凡小腹痛有氣鬱者,宜青皮。寒者,宜桂枝、吳茱萸。有陰虛者,尺脈洪大,宜六味湯。有陽虛者,尺脈沉微,宜八味湯。

凡胸膈痛連及脅背,藥到口即吐者,宜就其勢探而吐之,最易最捷。若邪猶未盡,痛猶未止,再以前藥與之。或積或痰,吐盡為妙。

凡蟲痛症治,詳見諸蟲門。

備採古來治腹痛至效至穩簡易諸方於後,以便取用。

心脾諸痛,用元胡索、五靈脂(有溏心者為真)、草豆蔻仁(飯包煨)、沒藥(去油)等分為細末,每用二三錢,熱酒調下。最效奇方,名游仙方。
○心脾久痛,用蒜以醋煮熟,頓服斷根。
○心脾痛,用良薑、檳榔等分,俱炒為末,米湯調服。
○上焦痛,日久不食不死,待痛止二三日後,方可漸漸吃物,否則複痛。
○痛甚者,脈必伏,用溫藥附子之類,不可用參、朮。
○脈弦者,是食積,得溫熱藥,加行氣消導之味,則化而愈。若食得寒藥,而愈滯也。
○心脾痛,服藥已止而複痛,用前藥不效者,可用元明粉,一服立止。
○凡飲食下行之道。由小腹下右角間而後出於廣腸。若小腹停食為積切痛,堅突有形,以火酒磨木香,後嚼生蒜(此面積,進蒜能化,凡化各積之藥載於積聚門。)以香酒送之,自瘥。

十五、論霍亂

霍亂之病,肚腹切痛,起於頃刻,或頭痛眩暈,憎寒壯熱等症。其由或外感濕熱寒暑,內傷飲食生冷,陽不升,陰不降,邪正相逆,揮霍撩亂,令人莫當。邪在上焦,胸痛先吐;邪在下焦,腹痛先瀉;邪在中焦,吐瀉交作。以脾虛則瀉,胃虛則吐。治法宜以定吐安胃為失,次以隨症止瀉為要。此濕霍亂也,死者恆少。至於不吐不瀉,心腹劇痛,手足厥冷,一刻悶絕,此乾霍亂也,俗名絞腸痧,死者恆多。此際治以鹽湯探吐之法,(方法見後)則上吐下瀉,庶中通而可救也。然陽明一經,屬胃與大腸,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今既吐既下,血氣大損,津液頓亡,不筋失養,必致攣縮,甚則陰縮舌卷,為難治。

經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此轉筋霍亂,正反折筋急之病,而河間、丹溪屬熱之言,其可信乎﹗又有謂此症為火者,以多見於夏秋之問。不知盛暑將殺,新涼初起,天人易氣,寒之由也或嗜生命,或貪清涼,喜好失宜,寒之動也;再用寒涼,必大誤矣﹗夫邪之易受,必脾本虛弱,而複吐瀉,則脾更虛,治宜補脾和胃為主。而其為補為和,又宜因症以為權宜,庶緩急輕重,乃無遺憾。

凡吐利不止,或口渴喜冷,發熱煩躁,欲去衣被,此陰盛格陽也,不可以其喜冷惡熱為熱症。當以理中湯,甚者加附子;不效,改用四逆湯,(方俱見傷寒厥陰症門。)並宜冷服。當知吐瀉後,實熱症甚少。

凡霍亂初起,有寒滯者,有火鬱者,不得吐瀉發越。此時概用生薑,誤者不少,宜細著神,恐痛甚,認症不的。

凡霍亂吐瀉方停,此時胃氣未清,邪氣未淨,凡一切飲食,寧使稍遲;若急與粥湯,則邪複聚,為害不小。

和胃湯(新) 治霍亂初起,脹痛嘔吐,邪壅於上者,宜用此探吐。

陳皮(一錢) 半夏(錢半)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蒼朮(二錢) 烏藥 香附(各八分)濃朴(薑炒,一錢) 蘇梗(七分)
熱服。以指探喉取吐,再服再吐。

鹽湯吐法 治霍亂絞痛,不嘔不瀉,邪結中焦,不得發越者危。用鹽一撮,鍋內炒紅,用童便一碗淬入,熱服,自嘔自瀉;若不嘔,以指探喉取嘔,再服再嘔,以邪盡為度,中通無慮。待胃氣稍定,然後方可察其邪正虛突,或有無泄瀉、脹滯等症,因病調理,切不可妄用寒涼。

溫中散滯湯(新) 治陰陽不和,吐瀉腹痛,須照後加減用。

陳皮(一錢) 半夏(錢半) 甘草(一錢) 茯苓(一錢) 白芍(一錢二分) 濃朴(薑炒,一錢二分)紫蘇(一錢) 木香(五分) 蒼朮(一錢二分) 砂仁(炒,研碎,六分)
溫服。如冬天寒甚無汗,加麻黃七分;有汗,加桂枝八分。如腹中有熱,或口渴拒按,大便赤熱等症,加黃芩二錢,或加山梔(炒黑)一錢。如夏月仿暑,加扁豆二錢,香薷八分,木瓜、滑石各一錢。如泄甚,而小便短赤者,加白朮錢半,川萆薢三四錢,澤瀉、木通各一錢,木香(煨用)三分。如氣滯之甚者,加白芥子、青皮、檳榔之類。諸症既平,宜調補脾胃,或四君子湯、六君子湯之類。若大吐瀉後,氣血兩虛,宜八珠湯、十全大補湯之類。此際克伐藥勿用。

養榮舒筋湯(新) 治乾霍亂,先用鹽湯吐法,自清升濁降,病已愈矣;然後當養血溫經,庶免血燥、經攣、陰縮之患。

當歸(二錢) 陳皮(一錢) 熟地(三錢) 肉桂(一錢五分) 木瓜(二錢)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濃朴(薑炒,八分) 白朮(一錢二分) 甘草(炙) 茯苓(各一錢)
溫服。如血虛寒甚,加炒乾薑一錢。如小腹寒痛,加吳茱萸六分。如氣滯作痛,加木香、砂仁、烏藥之屬。

六和湯 治暑溫傷脾,或食生冷,客寒犯胃,致霍亂吐瀉。

半夏 甘草(炙) 砂仁(各一錢) 扁豆 木瓜(各二錢) 赤茯苓(二錢) 杏仁(十二粒)藿香(八分) 木香(五分) 濃朴(薑水炒,一錢)若寒滯甚者,加吳茱萸、炮乾薑、肉桂之類。

竹葉石膏湯 治霍亂吐瀉後,火盛脈洪者;以陰亡,用甘涼以濟之也。

石膏(三五錢) 竹葉(二十片) 麥冬 半夏(各二錢) 甘草(一錢五分) 人參(少者,或以沙參、山藥重用代之) 粳米(一撮) 生薑五分引,溫服。

脈症吉凶

霍亂遍身轉筋,肢冷,腹痛欲絕,脈洪者易治;舌卷囊縮,脈微者死。霍亂後,陽氣已脫,或遺尿不知,或氣少不語,或膏汗如珠,或大燥欲入水,或四肢不收,或脈見澀數等症,皆死。至於見結、促、代、伏,皆不可以凶斷,以吐瀉痛極後所常有也。

備揀古來治霍亂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霍亂吐利,脈浮自汗,宜四君子湯,加桂枝。
○太陰症︰理中加橘紅。
○吐利後轉筋者,理中加石膏(火 )一兩。
○吐利亡津,自必口渴,宜溫暖補脾。脾旺,吐利止,而渴亦止,不必另治。
○凡初痛,用桑葉煎服。
○霍亂未得吐下,用蒜搗敷足心。又方︰用鍋底墨研末,泡開水服。

○又方︰用開水冷水各半碗,合服。又方︰用門斗眼中灰,滾水泡,澄清服。
○危急時,用鹽斤許,炒熱,包二包,更替熨肚,一時即愈。
○絞腸痧,用童便服之立止。
○絞腸痧,吐瀉將死,用藿香、(梗圓葉香者真。)陳皮各四錢,水煎服。
○絞腸痧,用生明礬末,一半涼水,一半開水,調服二錢,立愈。凡人出門,多帶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