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 清 羅國綱 |
凡傷寒變証不一,然內有是病,外方有是証。非病自病,証自証也。治者能於表裡寒熱虛實六者,精以辨之,而因証製方,不但証愈,而病亦愈矣。若淺近者,不能會此六者,而第拘方書,恐其人其脈,未必盡合。是治病而反以加病,烏乎可﹗且方書雖多,未盡周全,有言其病而不垂其方者,有錄其方而未明其理者,俾人不能應用。余故將各証條析於前,各方分列於後。高明者可由此而妙心裁,遲鈍者亦用是而不失其準繩也。
凡治傷寒,須觀兩目,或赤或黃,是為陽証。若六脈洪大有力,或兼躁渴,其熱必甚。
輕則三黃石膏湯,重則大承氣湯。目白者非熱症,不用寒涼。眵者(即眼糞也。)火也,液乾而結,當用清涼。至於目睛上視,謂之戴眼。此由腎虧血少,其筋脈燥急,牽引而上;治以培陰養血為主。若誤以為風而用風藥,則陰益虛而血益燥,其危也必矣。
三黃石膏湯 治目赤、目黃屬熱者,並治瘟疫、躁渴等症。
黃芩(三錢) 黃柏(三錢) 黃建(二錢) 生石膏(三四錢,研) 梔子(五枚) 麻黃(無表症者不用)
水煎,熱服。
清涼湯(新) 治目熱多眵,羞光而澀。
赤芍(一錢) 生地(半錢) 白芷 川芎(各八分) 荊芥 薄荷(各六分) 羌活(五分) 黃芩(一錢)梔仁(炒,六分) 甘草(七分) 蔓荊子(八分,搗碎)
水煎服。如血虛,加當歸、白芍。
歸芍地黃湯(新) 治戴眼。
當歸(三錢) 白芍(酒炒,二錢) 熟地(四五錢) 棗皮(錢半) 丹皮(一錢) 茯苓(錢半)澤瀉(七分) 山藥(錢半) 秦艽(一錢) 肉桂(一錢)
水煎,速速多服。
舌為心之苗,本紅而澤。若邪熱傳裡,則津液乾燥,而舌苔生矣。苔白者,邪未入腑,半表半裡,宜和解之,如小柴胡湯之屬。(方載第八內。)黃苔者,熱入漸深,則燥而澀,胃府有邪熱也,宜下之,但不得遽用峻劑。至於黑苔,所屬有二︰黑燥有芒刺,脈數有力者,此火極似水,為熱已極,宜大承氣湯之類(方載十四內。)下之;若黑而滑潤,脈遲無力者,此水極似火,為虛寒已盛,宜附子理中湯及八味地黃湯,重加桂附可也。(方載十六內。)倘誤認為火,稍用寒涼,無生理矣。
雜病衄血,責熱在裡;傷寒衄血,責熱在表。以寒入於皮毛,皮毛通於肺,肺氣受傷不能衛血,故衄血也。脈浮緊無汗者,宜汗之自解。古用麻桂,似屬太剛,宜易以柴葛之類。
若衄後而熱退,是邪從衄解矣。至於陰虛火動者,不宜汗以亡陰也。又有傷寒至三、四日間,邪熱乘肝,肝不藏血也。太陰脈布胃中,胃氣攻沖,脾不能統血也。然則鼻衄豈盡由於肺乎﹗治者當因內外詳察治之。
柴葛解肌湯 治太陽陽明合病,衄血,脈浮洪而緊者,宜外發表,內清熱。
柴胡(錢半) 干葛(二錢) 甘草(一錢) 黃芩 生石膏(各二錢) 白芍 梔子(炒黑。各二錢)羌活(八分) 白芷 桔梗(各一錢)
水煎服。
加減小柴胡湯(新) 治邪熱乘肝鼻衄。
柴胡(錢半) 半夏 人參(弱者用之) 甘草 白芍(各一錢) 當歸 黃芩(各錢半)
水煎。百草霜(松柴燒者不用) 血餘(即頭髮,燒灰存性) 蒲黃(炒黑) 各三分,上三味,再研細末,藥調服。以紅見黑即止。或加阿膠。
平胃斂陰湯(新) 治胃氣上沖,脾不統血,致鼻衄而血多者。
扁豆(炒研,三錢) 甘草(一錢) 麥冬(一錢) 牛膝(一錢) 白朮(八分) 山藥(錢半)葛根(一錢) 三七(七分) 白芍(一錢) 五味子(微炒搗碎,三四分) 當歸(一錢)
加百草霜、髮餘、蒲黃(炒黑)各三分,藥調服。如胃熱,加石膏三五錢。
渴者,邪熱入臟。在五六日之間,舌黃便結,酌宜清之,或下之,如竹葉石膏湯,或加酒炒大黃一二錢。舌黑芒刺,面赤,便秘,用調胃承氣湯,以熱甚也。陰虛口渴,得水而不咽,或咽而不多,是精竭而滋水潤之,宜滋陰,如六味之類。細察命門火衰,用八味冷服,以乾者為渴,不得誤認為熱。傷寒思水為欲愈,不可不與,不可過與;過則水停,為變不一。若陰盛格陽之症,非所宜也。至若素不渴者,藥後變渴,是陽複裡溫,陰陽均平,病將愈矣。
以上諸方,俱載在上。
口瘡者,心脾郁熱,治宜清涼。更有脾氣不足,不能按納下焦陰火,治宜附子理中湯(方載十六內。)之屬,冷服。至於喉腫,有陰毒、陽毒︰陽毒者,是火上沖,面赤脈洪,或有濃血,治宜清肺化毒;陰毒者,四肢冷而脈沉細,以寒積於肺,極而生熱,宜引火歸源。
清心理脾湯(新) 治實火上炎,口舌糜爛,便燥尿赤,脈洪有力。
黃連(一錢) 黃芩(錢半) 黃柏 甘草 干葛(各一錢) 梔子(八分) 連翹(一錢) 生地(錢半)大黃(酒炒二錢)
水煎服。或加升麻八分。
清肺化毒湯(新) 治陽毒喉腫,或瘡癰膿血,便結脈實。
甘草(錢半) 桔梗 苦參 大黃(各二錢) 黃連(錢半) 黃柏(一錢) 連翹(去心) 知母(各錢半)麥冬(錢二分) 牛蒡子(一錢) 荊芥(八分) 白芷(一錢) 山豆根(一錢)
水煎服。如大便實者,加芒硝一、二錢,或加升麻八分。
附子理中湯 治陰毒喉腫,四肢冷,六脈細,寒極生熱。但便溏尿清,知非熱也,速宜救陽,用此方冷服。(方載十六內。)即八味亦可。
咳嗽有三︰初受寒而即咳嗽者,治宜發散。至表症除而咳嗽者,是寒變熱,治宜清涼。若口乾古燥,火氣上升,六脈洪大而咳嗽者,是火乘肺也,始以清涼;不效,繼以苦寒降火,則肺寧而咳嗽止矣。
散寒清金湯(新) 治傷寒發熱畏寒,脈浮緊而咳嗽者。
麻黃(去節,七分) 桂枝(一錢) 甘草(八分) 白芍(一錢) 杏仁(去皮,八分) 陳皮(一錢)茯苓(一錢) 半夏(一錢二分) 生薑(五分) 蔥白(三莖)
水煎,熱服,覆取微汗。即夏月亦可用,以內有白芍斂陰,但麻黃留節止用四五分。
若此際用一味清熱涼藥,則肺邪愈蔽,咳久莫止。
清熱寧肺湯(新) 治寒鬱變熱,肺燥喉癢,咳嗽不寧。
桔梗(錢半) 麥冬 黃芩 甘草 半夏 陳皮(去白。各一錢) 麻黃(留節,四分)連翹(去心,八分) 栝蔞仁(去油八分) 桑白皮(蜜炙,一錢) 枳殼(一錢)
水煎服。
○肺為清靜之腑,不容外邪,用清涼者須加麻黃,庶不致陰藥寒肺也。即夏月可用,可加馬兜鈴三分。
降火安金湯(新) 治實火上炎,肺受火爍,咳嗽煩甚,脈洪大者。
知母(二錢) 麥冬 生地(各錢半) 桔梗 牛膝 甘草(各一錢) 桑皮 陳皮(各一錢)
水煎服。有痰易來,加半夏二錢。如咳甚而痰難來者,加只母錢半。如大便秘結,加酒炒大黃錢半。
逍遙散 治乾咳,連聲而痰不來,或全無痰者,此火鬱於中也。
茯苓 柴胡 當歸(酒拌) 白芍(酒炒) 白朮(各一錢) 甘草(五分) 薄荷葉(三分)煨薑(六分)
水煎服。愈後,宜用六味,加歸、芍以養肝,則不發。
(即噦症也。)
嘔為火氣上沖,呃為寒氣阻塞。而然亦有伏陰在內。或誤用寒涼,遂至冷極於下,迫火上沖,自臍下直沖於胸嗌間者,此陰症也。故外雖煩躁,自覺發熱,他人以手按之則冷,屬陰症似陽;無根之火,散亂於外,若誤用涼藥,下咽則死,不得僅用柿蒂湯也。
丁香柿蒂湯 治呃逆因於寒者。
丁香 柿蒂(各錢半) 生薑(一錢)
水煎服。加甘草、良薑更妙。
羌活附子湯 治陰症呃逆,回真陽以降陰火,而呃自止。
羌活(八分) 附子(錢半) 陳皮 半夏(各一分) 砂仁(炒研,一錢) 木香(三錢) 肉桂(二錢)
加參更妙。水煎服。
加味理中湯(新) 治胃寒呃逆。
人參(少者,用山藥三錢炒黃代之) 白朮(錢半) 乾薑(炒,一錢) 甘草(炙,一錢)附子(五分) 丁香(三分) 木香(三分) 半夏(一錢) 草豆蔻(煨,八分) 生薑(一錢)
水煎服。
(呃在中焦,穀氣不運,其聲短小,得食乃發;呃在下焦,真氣不足,其聲長大,不食亦然。臨症者不可不辨也。)
安胃飲 治胃火上沖,呃逆,脈實,胸滯,便結,口渴等症。
陳皮 山楂 麥芽 木通 澤瀉(各一錢) 黃芩(錢半) 石斛(二錢)
水煎服。如胃火熱甚,脈滑實者,加生石膏三五錢。
嘔者有聲有物,吐者無聲有物。若有聲無物,謂之乾嘔。邪在表不嘔,邪將傳入則欲嘔,屬半表半裡,宜和以小柴胡湯,(方載第八內。)加陳皮,倍生薑。過此入裡而嘔者,有熱有寒。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吐則因胃寒也。至於飲水即嘔者,水停心下也。吐蛔者,胃中虛冷也。總之,診脈察症,自得適中。
加味黃芩湯(新) 治胃熱作嘔,煩躁不寧,脈洪實者。
黃芩(二錢半) 白芍(錢半) 甘草(一錢) 半夏(錢半) 生薑(二錢)
水煎服。如熱甚,加石膏或加黃連。大便燥結,加酒炒大黃。
羊夏生薑湯 治一切嘔逆。
半夏(四錢) 生薑(一兩)
水煎服。
理中加半夏湯 治脾胃虛寒,吞酸,冷咽涎沫,嘔吐。
人參(少者,以山藥三錢炒黃代之) 白朮(二錢) 乾薑(炒,一錢) 甘草(炙,一錢)生薑 半夏(各錢半)
水煎服。如虛熱拒格,冷服。如寒氣內格,食入即吐,加黃芩七分以引之。
○凡嘔吐,惟生薑為聖藥。若寒甚者,加附子。如嘔而胸滿,及食穀欲嘔者,加吳茱萸一錢,湯泡一次用。
茯苓甘草湯 治水停心下,眩悸嘔吐。
半夏(二錢) 生薑(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 白朮(錢半)
水煎服。如渴而小水不利,加澤瀉八分,肉桂五分。
椒梅理中湯 治吐蛔。
人參 白朮(二錢) 乾薑(一錢) 烏梅(二個) 川椒(一錢,微炒)
水煎服。一二劑後,蛔安即服補脾藥,加使君子肉七個,或每早單服使君子肉五六個;但須每月初旬,蟲頭向上,服之即蛔下。
通脈四逆湯 治裡寒外熱,脈虛嘔吐,一切陰症。
甘草(炙,二錢) 乾薑(炮,三錢) 附子(二錢)
嘔吐者,加生薑二錢,水煎服。若假熱拒阻者,冰冷與服。
熱邪傳裡,胃氣熏蒸,則成濕熱;透於肌腠,遂成黃病。由小便不利,邪無輸泄也。
茵陳湯 治邪熱鬱滯,變為黃病,身目如金,口渴尿赤。
茵陳(錢半) 山梔(二錢) 大黃(三四錢)
薑水煎服。
(胃熱移於下焦,故用大黃為君。熱無以泄,臣以山梔,利小便而瘀熱自除。至於茵陳,為治疽退黃之專藥也。若用茵陳五苓散,不惟不能退黃,小便間亦難利。)
腹痛,有陰陽虛實之異。陽邪痛者,其痛不常;陰邪痛者,痛無休歇。(陽即熱,陰即寒。)
按而痛甚為實,按而痛減為虛。如煩渴、氣粗、便結,其痛暴甚,右關脈實,是屬熱而實也;若腸鳴、泄利,時痛不已,口唾冷涎,重按則減,脈緊而弱,是屬寒而虛也。又有裡寒表熱而腹痛者,內喜熱湯,肚喜熱熨,不得誤以為熱,宜細辨治之。
清熱止痛湯(新) 治陽邪肚痛,煩渴喜冷,便結拒按症候。
黃連(一錢) 黃芩(二錢) 梔仁(一錢) 扁豆(二三錢,炒) 白芍(錢半) 甘草(一錢)大黃(酒炒,錢半) 陳皮(一錢) 牛膝(一錢)
水煎,熱服。如繞臍硬痛,便結煩渴者,有燥屎也,加芒硝三錢,化服下之。因食積者治亦同。其症雖昏迷肢冷,脈若沉實,按腹痛甚者是也。
溫中湯(新) 治裡寒便溏,腹痛喜按,口唾冷涎,脈虛弱者。
白朮(一錢) 山藥(炒,錢半) 扁豆(炒研,二錢) 陳皮(八分) 濃朴(薑炒,一錢)砂仁(八分) 藿香(一錢) 乾薑(炒,八分) 甘草(炙,一錢) 白芍(一錢)
水煎服。如宿食,加神曲(炒)、麥芽(炒)各一錢。如嘔逆,加生薑錢半。如氣滯者,加木香四五分。
暖胃和中湯(新) 治腹痛脹脹,喜熱惡食、脈沉緊者。
山藥(炒,錢半) 茯苓(錢三分) 扁豆(炒研,二錢) 烏藥(一錢二分) 吳茱萸(開水炮一次用,七分)陳皮(八分) 草豆蔻(煨研,八分) 木香(三分) 甘草(炙,八分)
水煎服。
加味理中湯(新) 治陰寒腹痛,脈緊而微者。
白朮(二錢) 乾薑(炒,錢半) 甘草(炙,一錢) 丁香(五分) 白豆蔻(去殼炒研,一錢)
水煎服。如寒甚,而手足厥逆,上吐冷涎,下泄清水,加附子二三錢。如假熱在上不納者,冰冷與服。如表熱裡寒者,亦治。經謂“甘溫能退大熱”是也。
蓄血者,熱蓄血分,留結下焦,小腹硬滿而痛,大便或瀉或黑,其人如狂,喜忘,小便自利。蓋水由氣化,病在血而不在氣,故小水利也。血瘀於下,去血自愈。下後宜補脾和肝,調和氣血為主。海藏曰︰凡氣症則飲水,若蓄血發燥而內不渴,雖漱水而不咽也。
加味玉燭散(新) 治血分有滯,小腹脹痛,熱蓄下焦。
當歸(錢三分) 川芎(一錢) 白芍(一錢) 生地黃(錢半) 大黃(一二錢) 桃仁(去皮,一錢)紅花(一錢) 甘草(一錢) 牛膝(一錢)
水煎服。血不下,加芒硝三錢,化溶服,並重加大黃。老弱婦人血虛者皆可服,以代仲景抵當湯。
血室者,即衝任血海也,亦血分也,兼男女而言之。凡血分之病,有蓄血者,以血因熱結,而留蓄不行,故小腹硬痛,去之即愈。若熱入血室者,以邪入血分,而血亂不調,故下血譫語,調之則安。調之之法,析下治法。
調陰湯 治熱入血室,下血譫語,煩躁不寧。
當歸(錢半) 川芎(一錢) 白芍(酒炒,一錢) 生地(二三錢) 阿膠(炒,一錢) 丹參(三錢)陳皮(八分) 續斷(錢半) 青蒿(錢半)
水煎服。如血熱而下,加赤芍錢半,青蒿加重。如血虛躁熱,加熟地三、五錢。如瘀血作梗,血帶紫色,加酒炒元胡二錢,紅花六、七分。如邪未散,而寒熱時有者,加柴胡錢半。當知病在下焦,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斯為善治。
《要略》曰,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下不禁。治之稍誤,其害不小。夫下利有寒有熱,寒者多而熱者少。因症診脈,庶無遺憾。
溫胃湯(新) 治腹冷痛下泄,手足厥逆,脈微欲絕,及下利清穀。
山藥(炒,三錢) 扁豆(炒研,三錢) 甘草(炙,錢半) 茯苓(錢半) 白朮(二錢) 乾薑(炒,一、二錢) 吳茱萸(八分,開水泡用) 補骨脂(炒,錢半) 肉豆蔻(去油,一錢三分)
水煎服。如陽虛寒甚者,加附子一、二錢。如腹痛者,加木香三、四分。如滑脫不禁者,加烏梅二個,木香(煨用)三分。如肝邪侮脾者,加肉桂一、二錢。如外有表症,溫中可以散寒。下利中虛者,亦宜用此。
加味四逆湯(新) 治陰寒自利,外熱而不惡熱,口渴而不喜冷,四肢厥冷,脈雖數而無力。此陽脫凶候,不得誤認為熱。
附子(二、三錢) 甘草(炙,錢半) 乾薑(炒,錢半) 木香(三、四分,煨用)白朮(二、三錢) 烏梅(二個) 肉豆蔻(面煨,錢半)
水煎服。如上焦熱格者,冰冷服之。
柴芩煎 治傷寒表邪未解,內外俱熱,煩渴喜冷,下利脈實者。
柴胡 梔子 黃芩 澤瀉 木通(各二錢) 甘草(一錢) 白芍(錢半) 枳殼(錢半)
水煎服。如小便短,而大便多水,加萆薢四錢。
凡治有通因通用,如傷寒下利譫語者,內有燥屎也;如少陰下利,心下有痛有硬者,必有所積也,當下之。如小承氣湯,及六一順氣湯去芒硝、柴胡,可以酌用。(二方載十四內。)
凡傷寒表症未除而誤下之,因熱未退,內複作利,故云協熱下利。此熱字言表熱,非內熱也,屬表裡俱病。故仲景止有桂枝人參湯,其義顯然。若不明此義,認為內熱,複誤下之,枉人命矣﹗且有不必誤下,而妄用芩、連治表熱者,表症得寒愈熱,乃致下利。或脾胃素弱,逢寒即泄。既見下利,益雲協熱、謬誤甚焉﹗
桂枝人參湯 治傷寒表裡不解,協熱下利者。
桂枝(二錢) 甘草(炙,二錢) 白朮(錢半) 乾薑(炒,錢半) 人參(無者,又山藥炒三錢代之)
水煎服。
二便屬二腸,系腎之竅也。其不通者,有因過汗亡陰,有因熱結二腸,由此而譫妄發狂、發黃等症隨焉。然二症最急,先開小便,用鹽炒紅,淬水服之,以指探喉取吐。上竅開,下竅自通。大便秘,用豬膽一枚取汁,入醋少許,用竹管灌入肛中,頃當大便。待二便通,方可用藥。血燥者潤之,熱結者清之。
潤燥湯(新) 治血虛而燥,二便艱澀。
當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生地(二錢) 威參(八錢) 肉蓯蓉(三錢) 枸杞(錢半)牛膝(錢半) 小茴(鹽炒,三分) 麥冬(一錢)
水煎,空心服。
清熱湯(新) 治二便熱結。
扁豆(炒研,三錢) 麥冬(錢半) 石膏(生用,三錢) 生地(二錢) 車前子(錢半) 知母(一錢)黃柏(一錢) 威參(八錢) 牛膝(二錢)
水煎,空心服。或加酒蒸大黃。
○閱卷內有治小便不通者,當參閱用之。
狂有實狂、如狂二症,當分析之,不得概視。實狂者,因傷寒熱邪傳於胃府,當下失下,以致熱結而發狂,不臥、不飢、妄言、棄衣、潮熱、咽痛、便結、腹滿,或遍體發黃,其脈洪實,此陽証之順者也,下之乃安。輕則黃連解毒湯,重則六一順氣湯。若汗吐下後虛者,人參白虎湯可也。至於下利太過,致亡津液,精奪志失,變而發狂,小便自遺,瞳人不轉,脈息虛脫者,此難治也。如狂者,由本體虛弱,及七情內傷,而寒邪複感於外,病隨邪起,此虛狂也。
其症外無黃赤之色,內無胸腹之結,脈不滑實,雖或躁擾妄言,而禁之則止,口不焦渴,便不硬結,是皆精氣受傷,神魂失守之症。不能察此,便謂陽狂,妄行攻瀉,必至殺人。治者須分陰陽乃得。如陽虛者,宜補中益氣湯之類;陰虛者,宜四物六味之類。又有陰虛挾火,陽虛挾寒者,須分治之。此外又有蓄血發狂者,詳上傷寒蓄血條。以上治法,是其大略,而變症不一,宜自酌量。
黃蓮解毒湯 治大熱,妄言,亂走,脈實發狂。
黃連(二錢) 黃芩 黃柏 梔子(各一錢)
水煎,熱服。
六一順氣湯(方載上十四內。)治症同前,但較甚者,實熱作狂也。
白虎加參湯 治汗吐下後,微虛發狂者。
人參(無者以山藥三錢代之,或以今時北條參三錢代之) 知母(三錢) 生石膏(五錢,搗碎)甘草(一錢) 粳米(一撮) 加神砂(五分,細研同煎)
水煎,溫服。
補中益氣湯 治右手脈弱,舉動無力,聲息短微,氣虛躁擾如狂者。
人參(或以山藥三錢代之) 白朮 歸身(各一錢) 黃耆(蜜炙,錢半) 陳皮(七分)甘草(炙,五分) 升麻(鹽炒) 柴胡(酒炒。各三分)
水煎服。
四物湯 治左手脈弱,面白唇淡,口乾舌燥,血虛躁擾如狂者。
歸身(二錢) 白芍(酒炒,錢半) 川芎(一錢) 熟地(三錢)
水煎服。
六味地黃湯 治左尺脈弱,腎水枯竭,津液乾涸,水虧躁擾如狂者。
熟地(三五錢) 茯苓(錢半) 棗皮 丹皮(各一錢) 淮山藥(二錢) 澤瀉(八分)
水煎服。
滋陰退火湯(新) 治水虧挾火,脈浮大無力,躁擾如狂者。
熟地(三五錢) 生地 白芍 麥冬(各二錢) 女貞子(錢半) 甘草(七分) 知母地骨皮(各一錢) 黃芩 生石膏(各二錢)
水煎服。
八味地黃湯 治陽虛挾寒,右尺脈弱,假熱躁擾如狂者。
即前六味地黃東加肉桂、附子各錢半。此即陰症似陽,即用附子理中湯冰冷與服,亦妙。
凡發狂難製,以炭燒紅,淬入醋中,使氣入鼻即定,方可察症診脈。
凡發狂者,或下利,或反目直視,或汗後複熱,不食者即死。
(斑隱於皮膚之間,視之則得;疹累於肌肉之上,手摹亦知。二者實無大別,總由寒毒不解而然。)
凡傷寒之邪,自外而入,深入不解,又自內而出,所以發斑。原有虛實之異。實者,以寒邪傳於胃府,變而為熱,陽毒外見,由誤治使然。或陽症誤用溫藥,或當汗當下而未致者,或下早下遲,以及汗下未透者,治宜清熱解毒。虛者,或汗吐下後,中氣虛乏,或過服涼藥,遂成陰症。寒伏於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熏蒸脾胃而發斑點,其色淡紅,隱隱見於肌表,與陽症發斑色紫赤者不同。此胃極虛,治宜溫補。又有內傷發斑者,因氣血兩虛,脈雖浮大,按之無力,或手足逆冷者,先用理中湯以複其陽,次隨症治,不應,加附子。
○以上三症,總以脈之有力無力及大便之燥潤為辨。
犀角地黃湯 治傷寒陽毒發斑。
犀角(用鎊磨水入藥,無者以升麻錢半代之。) 生地(四錢) 白芍 丹皮(各錢半)
水煎,入犀角汁服。
加味升葛湯(新) 治症同前。
升麻(錢半) 葛根 白芍 甘草 黃芩 梔子(各一錢)
水煎,加犀角汁更妙。如咽痛,加元參錢半。
大建中湯 治中氣不足,脈息虛大,一切虛斑,並治積勞虛損。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川芎 當歸 肉蓯蓉(酒浸) 白芍 熟地 麥冬 半夏 肉桂 附子(炮) 黃耆(蜜炒。各等分)
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無參者,以淮山藥代之。或用補中益氣湯(方載上條。)加葛根、白芍亦妙。
理中湯(方載十六內。) 治陰寒厥冷、脈緊發斑。
王瓜(即土瓜。) 根搗汁,和伏龍肝(即灶心土。)未服,甚效。
(此証即前所論陽証似陰,陰証似陽也。)
凡傷寒逆者,四肢不溫,邪傳少陰也;厥者,手足冰冷,邪傳厥陰也。然亦有陰厥、陽厥之異。陽厥者,熱厥也。寒邪自三陽傳入陰分,郁而為熱,便結、煩躁、譫語、發渴,脈沉有力,或失汗失下所致;輕則四逆散,重則六一順氣湯之類。陰厥者,寒厥也。初無三陽傳經實熱等症,而真寒直入三陰,則畏寒厥冷,腹痛吐瀉,脈沉無力,此獨陰無陽也。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回陽等湯主之。
四逆散 治陽氣亢極,四肢厥逆,在臂、脛之下。若是陰証,則上過於肘,下過於膝,以此為辨,乃不當用此也。
柴胡 白芍 甘草 枳殼(各等分)
共研細末,米飲調下,每服二錢。
六一順氣湯 即用調胃承氣湯亦可。(二方見十二內。)治陽厥便結,煩躁譫語,惡熱口渴,四肢雖冷而脈沉實有力。
理中湯 治陰厥腹痛,吐瀉不渴,畏寒肢冷,脈弱等症。(方見十六內。)
回陽返本湯 治症同前。此陰盛格陽,故陰極發躁而厥。
人參(一錢) 附子(二三錢) 炮薑(一二錢) 甘草(炙,一錢) 麥冬(錢半) 五味子(二十一粒)陳皮(一錢) 陳茶(一錢)
水煎,冷服。如面赤者下虛也,加蔥五莖,黃連四、五分,用澄清泥漿水煎,臨服入蜜五匙。如脈全欲絕,服後脈微出者生,頓出者死。即四逆湯亦可。
救脫陽方
用蔥白一大握,微搗碎,炒熱,用布包熨臍下,以二包更替熨之。內服上陰厥方。如假熱拒格,冰冷服之。
此症有陽有陰︰陽症囊縮者,因熱極筋枯而燥縮也,用大承氣湯下之;陰症囊縮者,因寒極筋勁而收縮也,用四逆湯溫之。若婦人,觀其乳頭縮者是也。至於陰縮者,肝筋寒也;陰挺者,陰筋熱也。
大承氣湯(方載十二內。)治陽症脈實,躁狂囊縮。
四逆茱萸湯(新) 治陰症厥逆,脈弱囊縮。
甘草(炙,二錢) 乾薑(炮,二錢) 附子(三錢,或生用) 吳茱萸(二錢,開水泡一次用)生薑(錢半) 大棗(四枚)
水煎,冷服。加人參更妙。如腹痛,加白芍二錢。
溫肝湯 治肝腎陰寒陰縮。
當歸 枸杞(各二錢) 茯苓 肉桂 烏藥(各錢半) 木香(五分) 小茴(五七分,炒)吳茱萸(錢半,開水泡一次用) 生薑(七分)
水煎,溫服。或加附子。
龍膽瀉肝湯 治肝經濕熱陰挺。
龍膽草(酒炒) 天冬 麥冬 甘草 黃連(各一錢) 黃芩(錢半) 柴胡(錢半) 山梔 知母(各一錢) 五味(三分)
水煎,熱服。或加人參。
(即循衣摸床也。)
此症直視譫語,脈弦者生,澀者死。小便利者可治,以其膀胱化氣,腎水猶未涸也。原由肝熱乘肺,元氣衰微,極虛之症。不論何病,但以參、 大劑或八珍之屬補之,間有活者。若大便秘結,譫語脈實者,此為實熱,宜承氣等湯下之。(方見十四內。)
喘之為症,因肺氣上逆而然。如未汗而喘,是邪在表,宜療以解肌。痰壅腹滿而喘,療以蕩滌。停飲而喘,療以散水。至若直視、煩滿、氣粗、身汗如油,此壞症也。
麻桂各半湯 治寒邪在表,發熱惡寒氣喘,以及一切感冒。
麻黃(七八分) 桂枝(一錢) 白芍 甘草(各一錢) 杏仁(十一粒,去皮尖)
薑引。或加蘇子、陳皮各八分。
枳桔二陳湯 治痰壅氣喘。
枳殼(錢半) 桔梗(二錢) 半夏(二錢) 茯苓(錢半) 甘草(一錢) 陳皮(去白,錢半)杏仁(十五粒) 蘇子(炒研,八分) 生薑(六分)
如咳,加麻黃五、六分。
半夏茯苓湯 治傷寒飲水過多,停滯胸隔,心下痞滿氣喘。
半夏(三錢) 茯苓(四錢) 生薑(二錢)
水煎服。即用下方亦可。
五苓散 治症同前,或小水不利。
白朮(一錢) 豬苓(錢半) 茯苓(二錢) 澤瀉(一錢) 肉桂(五分) 車前子(一錢)
水煎服。或加蘇子八分;不效,加甘遂五分;勿加甘草,以相反也。
客邪入胃,即生脹滿。但有虛、實、寒、熱之辨。若是陽証,必咽乾煩熱,脈實有力,宜清宜攻。若是陰邪,必吐食畏寒,自利肢冷,脈虛無力,宜溫宜補。
清泉湯(新) 治陽証實熱,脈洪腹滿。
生石膏(三五錢,研) 知母(錢半) 陳皮(去白) 濃朴(薑炒) 枳殼(各錢半)大腹皮(二錢,洗淨) 黃芩(錢半)
水煎服。如便結,加大黃二錢以攻之。
暖胃湯(新) 治陰寒虛滿,脈弱便瀉。
白芍(錢二分) 乾薑(炮,二三錢) 丹參(三錢) 濃朴(薑炒,一錢) 木香(三分)香附(醋炒,六分) 吳茱萸(製,錢半) 生薑(一錢)
水煎服。如寒甚者,加附子一、二錢。如食因寒滯,加神曲一錢,麥芽一錢,俱炒用。
如大便不流動,加當歸二、三錢。
冬時寒毒內藏,至春發為溫病,至夏發為暑病。仲景曰︰發熱不惡寒而渴者,溫病也。
暑病則尤甚矣,即熱病也。此與夏月中暑者不同,義詳暑症門。二病宜從清涼,固其然也,然必表裡俱有熱症,方可治用清涼。若值四時寒邪感冒未解,雖外熱如火,而內無熱病可據者,不得執以為熱,而概用涼藥。須察症察脈,則見理精矣。
勞力感寒一症,外則辛苦勞力,內則七情勞神。外勞則輕,若內外俱勞,則形神悉困,斯為甚矣。今人傷寒,率多類此。輕者和解,重者培本,治法詳前。倘但知攻邪,未有不誤人者矣。
食複者,由新瘥胃虛,食稍多則複。腹滿脈實,煩熱便結。輕則二陳東加山楂、麥芽、砂仁、神曲,重則大柴胡湯。(方見十四內。)
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是寒熱之有虛也。其人本虛,故發汗而戰。耳聾者,陽氣虛也。面赤戴陽者,陰不足也。無陽不能作汗,必身冷而脈遲也。脈數為熱,當消食。如食而吐者,胃中虛冷也。虛則鄭聲,言語亂而氣息微也。身倦惡寒而利,冷極而為厥逆也。
頭痛嘔吐宜溫,以頭痛之有屬陰也。自利發熱汗出者,有陰無陽也。便溏者,以裡虛而寒在下也。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以胃中虛冷也。自利不渴者,以臟之無火也。邪中於陰者,必生內栗也。汗多而心下悸者,亡其陽也。發汗病不解,而反惡寒者,虛也。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其陽也。
凡傷寒汗、吐、下之後,宜用小柴胡東加減和之,不得便用補藥。以餘邪得補,而熱複盛。惟挾虛傷寒、脈弱無力及勞傷者,不在禁補之例。
凡汗藥宜早,下藥宜遲,此緊要法也。宜早者,謂風寒自表而入,即當速為解表。邪從表解,免使人裡而變生別症。宜遲者,謂邪傳入陽明之府,俟邪熱壅盛於裡,下之去其邪熱而愈。若未盛而早下之,則正氣受傷,陰寒之氣乘虛而入,恐成痞氣、結胸等症。
凡寒症脈伏,或吐瀉、脫陽、無脈,以薑汁、好酒各半盞與病者服。脈出者生,不出者死。
凡吐血不止,韭汁磨墨呷之;如無韭汁,雞子清亦可。
凡陰毒昏不知人,肢冷唇青,藥不得入,將蔥切去根葉,留白搗餅,先將麝香半分填於臍內,後加蔥餅於上,以火熨之,爛即易,約三餅稍醒,先灌薑汁,後服薑附湯(用炮乾薑五錢,附子一兩,或用生附子煎服。
凡服藥即吐者,將生薑汁半盞熱飲,吐即止。
凡頭痛,病屬太陽,其脈當浮而反沉者,固正氣衰弱,裡虛而然,宜用四逆湯。(生附子、乾薑炮,甘草炙。)此裡虛,不得不救也。
○頭不痛,病在少陰,症當無熱而反熱者,因寒邪在表,猶未傳裡,宜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方見十八內。)此表邪,不得不散也。
凡脈數為熱︰浮數為表熱,沉數為裡熱;數而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況細數乎﹗雀啄連來四五啄,屋漏半日一點落。彈石硬來尋即散,搭指散亂如解索。魚翔似有亦似無,蝦游靜中跳一躍。寄語醫家仔細看,六脈一見休下藥。
凡傷寒神昏,而小便仍通者,陰氣未絕,尚可治之。
凡傷寒不思欲食,不可用溫脾健胃之藥,以致反增熱毒,為害不淺。但因邪去,病症一和,自能思食。
凡傷寒虛熱內熾,胃中津液乾枯,必仗甘寒之藥,方可和之。但須頻頻浸灌,則邪熱得以漸解,元氣得以漸複。若小其劑,複時其日,亦無及矣。
凡傷寒自利,當分陰陽二症,切不可概投補藥、暖藥、止瀉藥,以致殺人。惟自利而身不熱,手足溫者,屬太陰;身冷四肢厥者,屬少陰厥陰,可用熱藥。其餘身熱下利者,皆陽症也。
凡冒露冒雨,濕氣內攻,而胸前凝滯者,此但可燥濕和中;若誤下之,則濕氣下行,損傷脾胃,變利變瀉,肢冷昏沉。男子謂之亡陽,小兒謂之慢脾。
陰盛陽虛,則邪客於腠理而未入,汗之即愈;下之則內虛,邪氣乘虛而入,引賊破家而死。陽盛陰虛,邪已入裡,下之則愈;汗之則竭其津液而死。邪在半表半裡,不知用小柴胡湯和解,誤用承氣湯,致身熱發黃而死。春溫夏暑,不寒而熱,是伏氣溫熱之症,宜用辛涼,而誤用麻桂辛溫,則內熱愈甚,而斑黃、狂亂之症生矣。陽証似陰,而誤用熱藥;陰証似陽,而誤用涼藥,皆死。其治載上陰厥陽厥條內。傷寒汗多,複利小便,內外悉竭者死。
陽明病,汗多,日晡潮熱,小便短少,若利之,加喘、渴者死。
表汗用麻黃,無蔥白不發。吐痰用瓜蒂,無豆豉不湧。去實熱用大黃,無枳殼不通。
溫經用附子,無乾薑不熱。竹瀝得薑汁則行經絡。蜜導得皂角能通秘結。半夏、薑汁,可止嘔吐。人參、竹葉,能止虛煩。非柴胡不能和解表裡。非五苓散不能利小便花粉、干葛,消渴解肌。人參、麥冬、五味,生脈補元。犀角、地黃,止上焦吐衄。桃仁、承氣,破下焦瘀血。黃 、桂枝,實表虛出汗。茯苓、白朮,去濕助脾。茵陳去疸。承氣製狂。枳實能除痞滿。羌活可治感冒。人參敗毒,能治春溫。四逆療陰厥。人參、白虎,能化赤斑。理中、烏梅,能治蛔厥。桂枝、麻黃,治冬月之惡寒。薑附湯止陰寒之泄瀉。大柴胡去實熱之妄言。太陰脾土惡寒濕,惟乾薑、白朮以燥濕。少陰腎水惡寒燥,得附子以溫潤。厥陰肝木,藏血榮筋,須白芍、甘草以滋養。此經常用藥之大法,惟機變者乃用之無窮也。
麻黃得桂枝則能發汗。白芍得桂枝則能止汗。黃 得白朮則止虛汗。防風得羌活則治諸風。蒼朮得羌活則止身痛。柴胡得黃芩治熱。附子得乾薑治寒。羌活得川芎則止頭痛。川芎得天麻則止頭眩。干葛得天花粉則止消渴。石膏得知母則止渴。香茹得扁豆則消暑。黃芩得連翹則解毒。桑皮得蘇子則止喘。杏仁得五味則止嗽。丁香得柿蒂、乾薑則止呃。乾薑得半夏則止嘔。半夏得薑汁則回痰。貝母得栝蔞則開結痰。桔梗得升麻則開提血氣。枳實得黃連則消心下痞。枳殼得桔梗能使胸中寬。知母、黃柏得山梔則降火。
豆豉得山梔治懊憹。辰砂得棗仁則安神。白朮得黃芩則安胎。陳皮得白朮則補脾。人參得五味、麥冬則生腎水。蒼朮得香附開鬱結。濃朴得腹皮開膨脹。草蔻得山楂消肉積。烏梅得干葛則消酒。砂仁得枳殼則寬中。木香得薑汁則散氣。烏藥得香附則順氣。白芍得甘草治腹痛因虛。吳茱萸得良薑止腹痛因寒。乳香得沒藥大止諸痛。芥子得青皮治脅痛。
黃得附子則補陽。知母、黃柏得當歸則補陰。當歸得生地則生血。藕汁磨京墨則止血。
紅花得當歸則活血。歸尾得桃仁則破血。大黃得芒硝下實結。皂角得麝香通諸竅。訶子得肉果則止瀉。木香得檳榔治後重。澤瀉得豬苓能利水。澤瀉得白朮能收濕。以上所言配合,不過荃蹄耳,亦貴在人之神其用也。
脈浮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是也。脈沉為裡,治宜下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是也。脈促為陽,常用葛根、芩連清之矣;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炙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脈遲為寒,常用乾薑附子溫之矣;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濺濺汗出,則用大承氣,此又非遲為陰寒之脈矣。四者從症不從脈也。世有切脈而不問症,其誤可勝言哉﹗
表症汗之,此其常也;仲景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當救其裡,用四逆湯。”此從脈之沉也。裡症下之,此其常也;目脹發熱者屬陽明,脈浮大者用桂枝湯,此從脈之浮也。結胸症具,常以大小陷胸湯下之矣;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是宜從脈而治其表也。身疼痛者,常以麻黃桂枝湯解之矣;然尺中遲者不可汗,以榮血不足故也,是宜從脈而調其榮矣。此皆從脈不從証也。若問証而忽脈者,仲景之罪人也。
病熱有火者生,心脈洪是也;無火者死,沉細是也。沉細或數者死。浮而澀,澀而身熱者死。熱而脈靜者難治。脈盛汗出,熱不退者凶。脈虛,熱不止者凶。三消、失血、蓐勞、久痢、諸虛複發熱者皆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