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明 龔廷賢


外科諸症 癰疽

癰疽

夫癰疽瘡癤者。皆由氣血不利。喜怒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調。使五臟六腑之氣。怫郁於內。以致陰陽乖錯。氣血凝滯而發也,亦有久服丹石燥熱之藥。熱毒結深。而發為癰疽也。
夫此疾多生於膏粱富貴之人。以其平昔所食肥膩炙爆。安坐不勞。嗜欲無節。以致虛邪熱內攻。煎熬氣血而成也。癰者壅也。大而高起屬乎陽。六腑之氣所生也。其脈數浮。疽者沮也。平而內發屬乎陰。五臟之氣所成也。其脈沉數。瘡者其總名也。癤者有頭小瘡也。經云:諸痛癢瘡。皆屬心火。蓋心主血而行氣。若氣血凝滯。夾心火之熱。而生癰疽之類也。然所感有淺深。故所發有輕重大小之不同也。六腑積熱。騰出於外。肌肉之間。其發暴甚。皮腫光軟。侵表廣大者。癰也。五臟風毒積熱。攻注於肌肉。其發猛惡。初生一頭。如痞白色焦枯。觸之而痛應心者。疽也。熱發於皮膚之間。是以浮腫。根小不過二三寸者。癤也。夫癰生於六腑。若燎原之火。外潰肌肉。疽生於五臟。沉澀難療。若陶室之燧。內潰骨髓。癰則易療。惟難將息而遲瘥。疽則難療而易痊複。夫諸瘡之中。惟背疽疔瘡。最為急症其次莫如腦疽腸癰喉癰之類。亦其急者也。至若瘰 懸癰痔漏諸瘡之類。其症可緩而治也又有疥癬 瘡風疳之類。雖雲俱屬瘡類。而其輕重緩急。自有不同。夫癰疽之疾。須要察其虛實冷熱輕重。對症用藥。無失先後次序。凡人年四十以上。頭頂鬢頤。背膂腰脅。或筋骨之上。所視不見之處。稍有瘡癤。便不可輕易待之。若視之怠慢。以為常疾。每見從微至顯。喪命者多矣。便宜速治。庶幾得救。譬之救火。初起則易救。至於燎原之勢。不可撲滅矣。其理亦猶是也。凡瘡未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斷不可用。若已破潰。臟腑既虧。飲食不下。一毫冷藥。亦不可用。此先後次序之要訣也。夫瘡有五善七惡。不可不辨。若動息寧。飲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調勻。二善也。膿潰腫消。色鮮不臭。三善也。神彩精明。語音清朗。四善也。體氣和平。五善也。如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泄利無度。小便如淋。一惡也。膿血大泄。 痛尤甚。臭惡難近。二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三惡也。未潰先黑入陷。面青唇黯便污者。四惡也。肩項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脫。唇鼻青黑。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更有氣噫痞塞。咳逆身冷自汗無時。目眩耳聾。恍惚驚悸。言語顛倒。皆是惡症。五善見三則善。七惡見四必危。五善並至。則吉而安。七惡全見。必危而死矣。

癰疽 審症虛實訣

一凡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淺。按之處陷不複者無膿。按之處陷即複者有膿。不複者可消。若按之都牽強者。未有膿也。按之半軟者。有膿也。又手按上下不熱者無膿。若熱甚者有膿。凡覺有膿。急當破之。無膿但氣腫。若有血。慎之慎之。不可針破也。用諸拔毒之藥敷散。四圍堅中軟者。此為有膿審也。一邊軟亦可有膿。都堅者此為惡核。或有氣也。都軟者此為有血。血瘤也。當審堅軟虛實為要。若堅疽積久後。若更變熱。偏有軟處。當軟處切不可針破也。軟疽者溫暖裹衣置之。若針灸刺破。不可療也。

癰疽 雜忌須知

一凡病時。忌怒忌疑慮。忌身體不潔人來看。忌魚羊鵝肉。燒酒面食。生冷瓜果。腌藏等物。瘡口斂。百日後。不作渴症。方可入房。

癰疽 用藥治法

一凡癰疽等項大瘡毒。初起一二三日內。即服飛騰神駿膏。此藥治瘡初起至將潰之際。俱可服。服後汗出。惡毒盡皆發散。腫立消。其效如神。如瘡已潰爛。勿服。如無神駿膏。初起即服槐花酒。或千金消毒散二三劑。患處即用灸法灸之。瘡初出至七日內。或灸。七日外不可灸。瘡未及灸。初起即以蔥蜜膏。或以金蟾膏貼之。即消。至四五日腫痛未消。用芙蓉膏敷之。立效。敷至六七日作膿。將潰未潰之時。不得妄破。用替針丸。頻點瘡頭。自然皮破出膿。瘡自初起至此。膿將出未出之際。即服真人活命飲一二劑。瀉下膿血。其瘡潰爛。用豬蹄湯洗淨。以三神膏搽之。內服千金內托散。以托瘡毒出外。間服蠟礬丸。以護膈膜。二藥相兼服之勿間。不計其數。再看潰爛。流膿不止。此氣血衰憊。脾胃虧損。肌肉不生。瘡不斂口。用豬蹄湯洗淨。將生肌散搽上。外貼神異膏。內服十全大補湯。兼進八仙糕。久服自愈。好後再服加減八味丸。可以絕根。庶幾再生。若平日無瘡時。皆預服之。尤為防患於未然也。以上治法。俱要依次第而行。未有不奏效者。皆予百發百中之良法也。

一論飛龍奪命丹。乃外科惡毒第一方也。(方見後諸瘡)

一論癰疽、發背。瘰、鼠、氣 等症。此專門之方。其效捷如奔馬。

飛騰神駿膏

麻黃(二斤去節取一斤淨) 杏仁(四兩熱水泡去皮尖用砂缽搗爛又入水同搗澄去濁渣用清汁)防風(去蘆四兩) 地骨皮(去骨淨四兩) 甘草(四兩) 木鱉子(去殼十四個) 頭髮(一把溫水洗淨) 燈草(大一把) 黑鉛(一塊)
上熬膏。法不用柴燒。用白炭五十斤。大鐵鍋一口。將前藥入鍋內。注清水二三桶。煮至五六分。看藥水濃時。藥渣濾起。藥水另放缸注。又將前渣入鍋內。再入水一二桶。又熬至五六分。藥汁又注前汁內。如前法三次去渣。將前二次汁並作一鍋。煎至乾。去黑鉛頭髮燈草三味不用。其味香甜。瓷罐收貯。五年不壞。遇病每服三錢。好熱酒調膏。臨臥服。濃被蓋出大汗為度。徐徐去被。不可被風吹。次早用豬蹄煨。以汗後恐致虛人。以此補之。以複元氣。好酒調服。隨人酒量。以醉為度。汗出立愈。此治瘡毒欲起。至潰破時。前後皆可服神效。

一論凡人初覺患癰疽發背。已結未結。赤熱腫痛。即用灸法。先以濕紙覆其上。立視後其紙先乾處。即是結疽頭處。取大蒜去皮。橫切三文錢濃。安在頭上。用大艾炷於蒜上灸之。三次換一蒜片複灸。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方住。最要早覺早灸為上。方發一二日者。十灸十愈。三四日者。六七愈。五六日者三四愈。過七日則不可灸矣。若有十數頭一處生者用大蒜搗成膏。作餅子鋪瘡頭上。聚艾燒之亦可。若背上初發赤腫。內有一粒黃如粟米者。即用獨蒜切片。如前法灸之。次日去痂。膿自潰矣。

一論凡癰疽發背。一切無名腫毒初起。

蔥蜜膏

生蔥、豬膽汁一個。傾石缽內。共搗成餅。貼患處。日換三四次。即消。

金蟾膏 治症同前。

生白礬末五錢。加麝香一分。取活蝦蟆一個。去肚腸。同搗爛如泥。四圍留頂出氣。不過一夜。即愈。

一論發背及一切腫毒。不問已成未成。但 痛者。

槐花酒 槐花四五兩。炒黃。乘熱入酒二杯。煎十餘沸。去渣。熱服。其毒即消。神效。

一論癰疽發背。及一切無名腫毒疼痛。醫所不識。初起壯盛人,宜用黑白牽牛各一兩。捶碎。好酒一碗。煎八分。露一宿。次日溫服。大便下膿血。即愈。

一論初起一切惡瘡腫痛。丹瘤瘰。疔腫魚口。五發癰疽。初覺一二日。便如傷寒。頭痛煩渴。拘急惡寒。四肢沉重。恍惚悶亂。坐臥不安。皮膚壯熱。大便閉結。小便赤澀等症。並治。妊娠勿服。

千金消毒散

連翹(二錢) 黃芩(一錢) 當歸尾(一錢) 金銀花(一錢五分) 皂角刺(一錢) 赤芍(一錢) 天花粉(一錢) 牡蠣(一錢) 防風 大黃 芒硝 麻黃(各一錢)
上銼一劑。酒水各半煎服。

一論腸癰便毒疔癰疽。初起即消。已腫即潰。血從大便中出。瘡潰後勿服。

加減真人活命飲 又名千金內消散。

當歸尾(酒洗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 白芷(一錢) 木鱉子(去殼一錢) 穿山甲(三大片蛤粉炒) 金銀花(三兩) 乳香 僵蠶 天花粉 皂角刺 大黃(各一錢) 栝蔞仁(去殼二錢)沒藥(五分) 甘草節(五分)
上銼一劑。水酒煎服。

一論癰疽發背。腫痛如錐刺。不可忍者。頓時即止。

芙蓉膏

芙蓉葉 黃荊子(各等分為末)
上二味,入石臼內搗極爛。用雞子清調敷患處。留頂。如煙起。此方用在未潰之先。或將潰之際。

一治癰疽發背已潰爛者。

三神膏

蓖麻子仁(一合) 陳醋(一大碗) 鹽(一撮)
上三味置鍋中。用槐條攪成膏。先將豬蹄湯洗淨。或米泔水洗淨。用雞翎續續掃上。其皮即皺。其肉即生。

一論諸瘡惡毒。發背癰疽。痛不可忍者。此藥能衛護內膜。驅解諸毒。自然內消。

加味蠟礬丸

黃蠟(一兩) 枯白礬(一兩)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雄黃(二錢)
上為細末。用蠟熔化為丸。朱砂為衣。如梧子大。服五十丸。視瘡上下。蜜水送下。

一論癰疽瘡癤。皆由氣血凝滯。風毒壅結。此藥發散外邪。流行氣血。排膿止痛。生肌長肉之劑。當用於五六日間。已潰未潰而作痛者。宜服之。

加味千金內托散

黃耆(鹽水炒) 人參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芍(酒炒) 白芷 防風 川朴(薑炒) 桔梗官桂 栝蔞仁(去殼) 金銀花 甘草節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入好酒半盞。去渣。溫服。日進二三服之後。瘡口有黑血出者及有汗出。此藥之功也。不問症候猛惡。未成者自散。已成者即潰矣。痛甚。加乳香、沒藥。倍當歸、芍藥。

一論癰疽潰後。須當大補血氣。和脾胃。托毒外出。實為切要。凡膿血出多。陰陽兩虛此藥有起死回生之功。但不分經絡。不載時令。醫者當觸類而長之可也。或見腫平痛寬。遂以為安。漫不知省。無補接調養之功。愈後虛症複見。因而轉為他病而危劇者多矣。

收功萬全湯

黃耆(蜜水炒二錢五分) 人參(一錢) 白朮(去蘆炒一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 當歸身(一錢五分) 川芎(七分) 白芍(酒炒七分) 懷熟地黃(一錢) 官桂(三分) 白芷(三分) 陳皮(五分) 甘草(三分) 防風(五分)
上銼,生薑一片。水煎,溫服。如作渴。加麥門冬、五味子。如煩躁。加生地黃、麥門冬。
如有痰。加薑製半夏。如泄瀉。加濃朴薑炒。如小便不利。加澤瀉。如怔忡不寐。加遠志、酸棗仁炒。胸膈不寬。加濃朴薑炒、楂肉。

上方治癰疽發背諸瘡毒潰膿後。毒氣已盡。氣血虛弱。不長肌肉。不合口。膿清欲作餘症。宜之。

一論患癰疽發背。出膿後脾胃虧損。不思飲食。或嘔吐泄瀉。四肢沉困無力。

八仙糕

人參(去蘆) 茯苓(去皮) 乾山藥 芡實(去殼) 蓮肉(去心) 不油白朮(去蘆米泔浸過一宿切片微炒各四兩) 白糖霜(一斤) 白粳米(二升水淘淨磨極細末)
上將藥末米粉糖霜和一處。搓揉極勻。篩放籠內。竹刀劃成小片。蒸熟,入鍋再焙乾。任意食之可也。

斂瘡止痛生肌散

宮粉(火 黃色) 黃柏(各一錢) 黃連 乳香 沒藥 孩兒茶(各五分)
上為末。摻瘡上。並治下疳黃水熱泡等瘡。

一論癰疽發背潰爛。便要此湯蕩洗。

豬蹄湯

當歸 赤芍 白芷 羌活 露蜂房 生甘草(各五錢) 一方。加黃芩。
上細銼。看瘡大小用藥。如瘡大。加料用之。先將 豬前蹄兩只一斤。只用白水三升煮軟。將汁分兩次。撥去上面油花。並下面渣肉。每次用藥一兩。投於汁中。再用文武火煎十數沸去渣。以故紙蘸藥湯。溫溫徐徐。薄揩瘡上。死肉惡血。隨洗而下。洗淨以布帛拭乾。貼膏藥。仍避風。忌人口氣吹之。洗瘡切不以手觸者。

一論一切惡瘡癰疽發背等症。此藥能退腫毒。去死肉。有膿無頭。用此點頭。自然皮破出膿。

替針丸

人言(為末入鍋內上蓋明礬燒不響為度一錢) 砂(五分) 巴豆(十粒) 乳香(三分)沒藥(三分) 白雄丁香(七分)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豆大。用時以溫水磨化。頻點瘡頭上。神效。

替針散

用木鱉子、川烏。二味磨水。以雞翎刷瘡上。留口大一處出膿。如藥水乾。再刷上。不一時即穿。

一論治癰疽發背發項發腦等大毒。不拘已潰未潰。俱用此敷貼。如腫毒未潰。通敷自消如已潰。將此敷周遭腫處。其破口處。以神異膏貼之。每日換兩三次。不許見風。神效。

二合消毒散

文蛤(捶碎炒黑色為末三兩六錢) 輕粉(研三錢) 黃柏(去皮密炙為末二兩) 寒水石(為末一兩)
上末。合為一處。用新涼水一半。蜂蜜一半。調合。不稀不稠。如瘡毒尚未開。將腫處遍敷之。用棉紙覆於上。但乾,即以水掃之。朝夕更換二次。如夏月。或午時再換一次。亦可。若已破。將此藥敷於周遭 腫處。正有膿。破口處用神異膏滿貼之。不必留口。亦一日三換。

一論癰疽發背潰爛。又不生肌肉。用此立效。但此方用之。不可太早。

合口收功散

血竭(一錢) 乳香 沒藥 輕粉 龍骨(各一錢五分) 赤石脂(二錢) 朱砂 海螵蛸(各五分)
上共為細末。散在瘡口上。即生肌肉。

一論癰疽發背諸瘡毒。不拘已成已潰未潰者。皆可用之。諸毒甚者。每日換二三次。中毒換一次。其藥力方能勝毒。諸瘡潰膿後。不長肌肉。不合口者。神效。

神異膏

歸尾(五錢) 川芎(五錢) 赤芍(二錢) 生地黃(四錢) 防風 羌活 白芷 玄參 黃耆(各五錢) 官桂(三錢) 桃仁(四十九個) 杏仁(四十九個) 木鱉子(十四個) 何首烏(三錢)牛蒡子(五錢) 穿山甲(四錢) 蜂房(三錢) 蛇蛻(二錢) 大黃(二錢) 黃柏(二錢) 亂髮(男者一團如雞子大) 槐柳皮(四十九節每長一寸)
上用麻油三斤四兩。將藥入鍋內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以桑柴文武火煎油黑色。以穿山甲浮起黑為度。絹濾去渣。再熬油。滴水成珠。陸續下黃丹十四兩。柳條攪不住手。成膏軟硬得所。再下乳香、沒藥各三錢。血竭三錢。真降香末三錢。次冷定,下麝香末二錢。水浸二三日。去火性。攤用。

一論癰疽瘡瘍痊後。及將痊。口乾渴甚。舌或生黃。及未患先渴。此腎水枯竭。不能上潤以致心火上炎。水火不能既濟。故心煩躁作渴。小便頻數。或白濁陽痿。飲食不多。肌膚漸削。或腿腫腳先瘦。服此以生腎水。降心火。諸症頓止。及治口舌生瘡不絕。

加減八味丸

懷生地黃(半斤好酒拌砂鍋內蒸半日搗膏) 山藥(一兩) 石棗(淨肉四兩酒蒸搗膏)桂心(去皮) 澤瀉(切片蒸焙乾) 白茯苓(去皮) 牡丹皮(各五錢) 遼五味子(二兩五錢)
上為末,入棗膏。加煉蜜少許。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一凡人晚年久服加減八味丸。不生癰疽諸毒。不患消渴等症。
一患癰疽之人。雖雲有熱。皆因痛而得之。愈後發渴。及先渴而後癰疽。非八味丸不能治。

一人病癰疽。多有愈後發渴而不救者。治之惟八味丸最效。疽安而渴者。服此則渴止。疽安而未渴者。預服此丸。則永止渴。氣血壯盛。或未疽而先發渴。服此不惟渴止。疽亦不作。

一人平日口乾作渴。因飲酒食炙爆。補劑房勞。凡若此類過多。致令腎水枯竭。不能製心火。故有此症。後必有疽發也。宜先服八味丸。以絕其源。及癰疽後服此。尤有益也。

一論癰疽發背諸瘡。出膿潰爛。日久不愈。飲食少思。身體倦怠。口舌乾燥。或寒熱往來。驚悸少睡。以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加蒼朮、麥門冬、神曲、五味、黃柏。少睡。加酸棗仁瘡肉生遲。加白薇一錢。肉桂五分。如膿多或清。倍加參、耆、歸、朮。

一加味十全大補湯。治癰疽潰後。補氣血。進飲食。實為切要。凡膿血出多。陰陽兩虛此藥有起死回生之功。但不分經絡。不載時令。觸類而長之可也。或見腫平痛寬。遂以為安漫不知省。無補接調養之功。愈後虛症複見。因而轉為他病。而危劇者多矣。

附骨疽

丹溪曰:附骨疽者。皆因久食濃味及勞役。與酒後涉水得此。陽滯於陰之症也。又曰:環跳空痛不止。生附骨疽。以蒼朮為君。佐以黃柏之辛。行以青皮。冬加桂枝。夏加條芩。體虛者加杜仲、牛膝。以生甘草為佐。作大料煎,入薑汁。食前飲之。痛甚者。恐前藥十數劑發不動。少加麻黃。一二劑又不動者。恐疽將成。急掘地坑。以火坑通紅。沃以小便。令患者赤體坐於坑中。以席或棉衣圍抱下體。使熱氣熏蒸。腠理開。氣血通暢而愈。

一論瘡生腿外側。或因寒濕。得附骨疽於足少陽經分。微侵足陽明經。堅硬漫腫。行步 作痛。或不能行。

內托黃耆湯

柴胡 連翹 肉桂 大力子 黃耆 當歸尾 黃柏 升麻 白芷 甘草(各八分)
上銼,水酒各一盞。煎至一盞。食前。溫服。

一治附骨疽。

黃連消毒飲

黃連 羌活(各一錢) 黃柏 黃芩 本 防己 桔梗 歸尾(各五分) 生地黃 知母 獨活 防風 連翹(各四分) 黃耆 人參 甘草 陳皮 蘇木 澤瀉(各二分)
上十九味。切作一劑。水煎服。

一老人年七十。因寒濕地氣。得附骨疽於左腿外側。少陽膽經之分。微侵足陽明經分。闊六七寸。長一小尺。堅硬漫腫。不辨肉色皮澤。但行步作痛。以指按至骨內大痛。與此藥一服即止。次日堅硬腫消而愈。

一論頑瘡惡毒。年久不愈。以有附骨在內。先用貝母煎濃湯洗淨。刮去腐肉。用刀撥去附骨或用蜣螂腦子五六個。搗爛敷上。其骨即出。然後用人言五厘。研細末,入黃銅燈盞內。
用好醋一小盞。慢火熬乾。收起。過三日。即生出銅綠來。研極細。用雞翎蘸藥掃瘡上。即痛出水。腐肉去淨。然後用後藥。

珍珠象牙膏 楚黃賓江傳。

珍珠(用豆腐一塊切兩片將珠鋪在內兩片合住縛定入水煮三炷香為度研細末一錢) 象牙末(一錢) 天花粉(末五分) 宮粉(末一錢) 白蠟(一錢) 香油(五錢)
上共合一處,入碗內。重湯煮化澄成膏。紙攤貼患處。神效。

一治諸瘡大疼痛。不辨肉色。漫腫光色。名曰附骨癰。又治瘡口久不合。酒調服。

三生散

露蜂房 蛇蛻 亂髮(洗淨各等分)
上三味。燒灰存性研末。酒調服一錢七分。

臀癰

丹溪曰:臀癰者。臀居小腹之後。在下。此陰中之陰。道遠位僻。雖曰太陽多血氣。氣運不到。血亦罕來。中年後尤慮患此。才有腫痛。參之脈症。但見虛弱。便與滋補血氣。可保終吉。若無滋補之功。其禍多在結痂之後。或半年以來乃病多致失手。慎之慎之。

一論足太陽經中。左右尺脈俱緊。按之無力。屁臀生癰。堅硬腫痛大作。

內托羌活湯

羌活 黃柏(酒炒) 防風 本 歸尾(各二錢) 黃耆(一錢五分) 蒼朮(米泔浸) 連翹 陳皮 甘草(炙各五分) 肉桂(三分)
上銼一劑。酒水同煎,空心溫服。以衣覆蓋患處。使藥力常行。不可去衣。

腸癰

丹溪曰:腸癰常作濕熱。積久入風。難治。
千金謂腸癰妄治必殺人。其病小腹重強。按之則痛。小便如淋。時時汗出。複惡寒。身皮甲錯。肚腹緊急。如腫之狀。脈數者。微有膿也。巢雲。洪數已有膿。脈若遲緊者。未有膿。甚者腹脹大。轉側有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自臍出。或大便膿血。急服蠟礬丸。酒下。兼進後方。

一論腸癰便毒癰疽。初起即消。已腫即潰。血隨大便中出,宜用千金內托散。(方見癰疽即加減真人活命飲)

一論肚內生癰。及癰疽惡毒,宜用內消沃雪湯

當歸身 白芍 黃耆 甘草節 射干 連翹 香白芷 貝母 陳皮 皂角刺 乳香 沒藥 穿山甲 天花粉 金銀花 木香 青皮 甚者,加大黃。
上銼,酒水煎服。秘方是世所奇。投之如神。

一論腸癰脹痛不安。或腹滿不食。小便赤。婦人產後虛熱。多有此疾。但疑惑間便不服服亦無害。視其右關脈芤者是也。
薏苡仁(二兩) 牡丹皮(一兩) 栝蔞仁(一兩)
上銼一兩。水煎。一方。加川芎、桃仁。

一婦人腹痛如錐刺。每痛至死。不敢著手。六脈洪數。此腸癰毒也。用穿山甲(炒) 白芷 貝母 僵蠶 大黃
上銼一大劑。水煎服。打下膿血。自小便中出。即愈。後再無患。宜少食煎炒熱物。

一治腸癰日久。潰爛出膿。腹內刺痛不可忍者。
用鐵打一尺長三棱針。將鴨腸一條。貫針在內。將鴨腸曲轉。輕輕送入糞門內。送到痛處。方是瘡癰之處。即將鴨腸扯動。針尖出。刺破其毒。膿隨針而出。用手重按痛處。膿出盡而愈。此秘法也。

囊癰

丹溪曰:囊癰者。濕熱下注也。有作膿者。此濁氣順下。將流入滲道。因陰道或虧。水道不利而然。膿盡自安。不藥可也。惟在善於調攝耳。又有因腹腫。漸流入囊。腫甚而囊自裂開 睪丸懸掛。水出以炭末敷之。外以紫蘇葉包裹。仰臥養之。一論癰疽入囊者。曾治數人悉由濕熱入肝經處治。而用補陰藥佐之。雖膿潰皮脫。睪丸懸者。皆不死。
一方用野紫蘇葉。面青背紅是也。焙乾為末。敷之。如燥者。以香油調敷。囊無皮者。外以青荷葉包之。其皮自生也。

懸癰

一論懸癰。此瘡生穀道外腎之間。初發甚癢。狀如松子。四十日赤腫如松。治遲則破。而大小便皆從此出。不可治矣。

國老湯

用橫紋大甘草一兩。截長三寸許。取出山澗中流水一碗。不用井水河水。以甘草蘸水。文武火慢炙。不可性急。須用三時久。俟水盡為度。劈視草中潤透。卻以無灰酒二碗。煮至一碗溫服。一日一服。半月消盡為度。

將軍散

大黃(煨) 貝母 白芷 甘草節
上為末。酒調。空心服。虛弱。加當歸一半。

一論肝經濕熱。玉莖患瘡。或便毒懸癰腫痛。或潰爛作痛。小便澀滯。或睪囊掛。

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酒拌炒黃) 澤瀉(各一錢) 車前子(炒) 木通 生地黃(酒炒) 當歸尾(酒炒)山梔(炒) 黃芩(炒) 甘草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