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 明 龔廷賢 |
夫小兒半周兩歲為嬰兒。三四歲為孩兒。五六歲為小兒。七八歲為齠齔。九歲為童子。十歲為稚子矣。小兒半歲之間有病。當於額前眉端髮際之間。以名中食三指。輕手滿額按之。兒頭在左用右手。在右用左手。食指為上。中指為中。名指為下。若三指俱熱。主感受風邪。鼻塞氣粗。發熱咳嗽。若三指俱冷。主外感內傷。發熱吐瀉。若食中指熱。主上熱下冷。名中指熱。主夾驚。食指熱。主胸膈氣滿。乳食不消。又要觀形察色。假如肝之為病。則面青心之為病。則面赤。脾之為病。則面黃。肺之為病。則面白。腎之為病。則面黑。先要分別五臟形症。次看稟受盈虧。胎氣虛實。明其標本而治之。無不可者。
觀形察色辨因由。陰弱陽強發硬柔。若是傷寒雙足冷。要知有熱肚皮求。
鼻冷便知是瘡疹。耳冷應知風熱症。渾身皆熱是傷寒。上熱下冷傷食定。
觀形察色面目圖 pt164a1.bmp (缺)
左腮屬肝。其色青者為順。白者為逆。若色赤主肝經風熱。發熱拘急。青黑主驚風腹痛淡赤主潮熱。痰嗽。
右腮屬肺。其色白者為順。赤者為逆。若赤色甚者。主咳嗽喘急悶亂。飲水傳於腎。則小便赤澀。或淋閉不通。額上屬心。其色赤者為順。黑者為逆。若青黑主驚風。腹痛螈 啼哭。微黃主盜汗。頭髮乾燥。驚疳骨熱。
鼻屬脾。其色黃者為順。青者為逆。若色赤主脾經虛熱。飲食少思。深黃主小便閉而鼻燥衄血。頦屬腎。其色黑者為順。黃者為逆。若色赤主腎與膀胱有熱。而小便不通。
又面赤心家熱。面黃脾有積。面白肺家寒。面青肝有風。唇赤心家熱。唇黃脾有積。唇白肺虛寒。唇燥脾有熱。眼赤心經熱。眼青肝有驚。眼黃脾有積。眼白肺有驚。鼻青主吐瀉。人中青感風。人中赤肺家痰。人中黑腹蟲痛。風池紅多蹄。風池黃吐逆。山根紫傷食驚。承漿黃主吐青主驚。唇紅面赤主傷寒。臉青唇黑驚風。唇青面白瘧疾。面黃如土食症。痢下眉頭皺驚風面頰紅。渴來唇帶赤。熱甚眼朦朧。面黃多食積。青色是驚風。面白多成瀉。傷寒色紫紅。
夫小兒三歲以下有病。須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關紋理。兩手食指本節為風關。中節為氣關。第三節為命關。其紋曲直不同。如紋只在本節。病易治。透過中節則病重。過第三節則難治驚則紋青。淡紅則寒熱在表。深紅必主傷風痘疹。紋亂則病久。紋細則腹痛多啼。乳食不消。紋粗直射指甲。必主驚風惡候。紋黑如墨。必困重難醫。此乃神聖工巧之一端也。
虎口三關脈紋圖 t164a2.bmp(缺)
虎口。叉手處是也。三關在第二指。應看三節。第一節風關。第二節名氣關。第三節名命關。
小兒食指辨三關。男左女右一般看。皆知初氣中風候。末是命門易亦難。要知虎口氣紋脈。
倒指看紋分五色。紅黃安樂五臟和。紅紫依稀有損益。紫青傷食氣虛煩。青黑之時症候逆。
忽然純黑在其間。好手醫人心膽寒。若也直上到命關。粒米短長分兩端。如槍衝射驚風至。
分作枝叉有數般。弓反裡順外為逆。順逆交連順已難。叉頭長短猶可救。如此醫人仔細看。
初看掌心中有熱。便知身體熱相從。肚熱腳冷傷積定。腳熱額熱是感風。額冷腳熱驚所得。
瘡疹發來耳後紅。孩子無事忽大叫。不是驚風是天吊。大叫氣促長聲粗。誤吃熱毒悶心竅。
急須吐下卻和脾。若將驚藥真堪笑。痢後努氣眉頭皺。不努不皺腸有風。冷熱不調分赤白。
脫肛因毒熱相攻。十二種痢何為惡。噤口刮腸大不同。孩兒有病不可下。不熱自汗兼自瀉。
神困囟陷四肢冷。乾嘔氣虛神怯怕。吐蟲面白毛憔悴。府氣潮熱食不化。鼻塞咳嗽及虛痰。
脈細腸鳴煩躁訝。方將有積與疏通,下了之時必生詫。孩兒實熱下無辜。面赤睛紅氣壯強。
脈大弦洪肚上熱。胙腮喉痛尿如湯。屎硬腹脹脅肋滿。四肢浮腫夜啼長。遍體生瘡肚隱痛。
下之必愈是為良。
小兒一歲。變蒸已足。方有脈自寸口而生。予見小兒初生未盈月。手掌高骨之際,亦有脈息。吸吸而動。脈者氣血之波瀾。既生乃成人。必有氣血。焉得無脈。但不見有大人察其端的之至意也。
小兒有病須憑脈。一指三關定息數。遲冷數熱古今傳。浮風沉積當先識。左手人迎主外症。
右手氣口主內疾。外候風寒暑濕侵。內候乳食痰積致。洪緊無汗是傷寒。浮緩傷風有自汗。
浮洪多是風熱盛。沉細原因乳食積。沉緊腹中痛不休。弦緊喉間作氣急。緊促之時痘疹生。
緊數之際驚風至。虛軟慢驚作螈。緊實風癇發搐搦。軟而細者為疳蟲。牢而實者因便閉。
脈芤大小便中血。虛濡有氣兼驚悸。滑主露濕冷所傷。弦急客忤君須記。大小不勻為惡候。
二至為脫三至卒。五至為虛四至損。六至和平曰無疾。七至八至病猶輕。九至十至病勢急。
十一二至死無疑。此訣萬中無一失。
心脈 心脈浮數驚與熱。傷暑焦啼明白訣。吊腸疝氣及盤腸。壅結口瘡小腑澀。心脈沉遲臟腑寒。諸氣有冷痛難當。小便頻數腸中冷,下指端詳仔細看。
肝脈 肝脈浮數定主風。目赤翳膜又主筋。流淚出血眼生眵。或癢或痛怕羞明。肝脈沉遲主有寒。面青唇白眼喜張。諸病傳入慢風候。良醫仔細要參詳。
脾脈 脾脈浮數熱痰涎。能食胃惡脾臟堅。滯頤口瘡停壅結。唇紅臉赤胃中熱。脾脈沉遲主風吹。更加吐瀉慢脾傳。氣虛胃弱不能食。滯頤嘔惡醒脾丸。
肺脈 肺脈浮數主便血。傷寒咳嗽遍身熱。氣急痰甚或瘡疹。瀉痢潮熱大腑澀。肺脈沉遲主虛寒。臟腑滑腸或洞泄。仍有咳嗽與痰涎,下根不定即無根。
腎脈 腎脈浮數實有熱。偏墜膀胱痛又赤。口臭切牙是腎驚。火熱齒內出鮮血。腎脈沉遲定有寒。臟腑停留入腎囊。偏墜膀胱尤不痛。浮而虛大最難當。
黑色如懸針眼下。盧醫也須怕。忽然腹痛鼻青時。不必更求醫。青色連目橫入耳。此候死。黑色繞口及連目。看看定不足。黑色眉間也不良。十日必然亡。人中黑色入口來。孩子入泉埋。水腫之病準頭黑。報君腎氣滅。咳嗽切忌白入眉。肺絕要君知。孩子吐時鼻色白。命斷難再得。中風切忌面如妝。焉能得久長。目陷無光兼直視。必定三朝死。更有瞳人不動時。死候要君知。目似開如又不開。也是死之媒。口噤全然不進乳。此病終不起。瀉下之物如溺血。孤兒不得活。長吐不止止又吐。休要勞心顧。痢久不食更啖人。終與死為鄰。瀉痢不歇歇又來。指日下泉台。小便艱難又大渴。畢竟難得活。大便用藥全不通。扁鵲也無功。耳上主瘡黑斑出。醫人無此術久嗽四肢皆逆冷。無由難得醒。體熱多應睡不醒。休要費精神。痘疹出後熱不退。此候應為害,下糞青黑不止時。不必覓良醫。久渴之後加燥渴。命必難得活。腹腫脹時氣又粗。終久命不蘇。
太衝無脈。滿口枯涎。身出黑汗。舌縮生瘡。五心凸腫。瀉出黑血。丹毒遍身。瀉止又瀉。直視看人。黑面狂躁。驚叫咬人。吐瀉不止。魚口氣粗。鼻乾黑燥。忽作鴉聲。啼哭無淚。兩眼半開。四肢羸瘦。氣喘無煙。肚大青筋。四肢逆冷。汗珠不流。唇反舌縮。用手撤人。搖頭動項。囟門作坑。涎如牽鋸。拗腰凸腹。鼻內氣冷。患者皆死。以上並是死候。難以醫療。不可順情。
小兒諸病。但見兩眼無精光。黑睛無轉運。目睫無鋒芒。如魚眼貓眼之狀。個個不治。 或神藏於內。外若昏困者無妨。其有病篤而眼中神氣不脫者。可以活。眼者五臟六腑神氣之發。 神氣已脫。脈雖僅存。亦未能保。
兒初生。叫聲連延相屬者壽。聲絕而複揚急者不壽。啼聲散。不成人。啼聲深。不成人。臍中無血者好。臍小者不壽。通身軟弱如無骨者不壽。魚白長大者壽。自開目者不成人小便凝如脂膏不成人。頭四破者不成人。汗血者多死不壽。汗不流不成人。常搖手足者不成人。頭毛不周匝者不成人。兒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尻骨不成者。能倨而死。掌骨不成者。能匍匐而死。躅骨不成者。能行而死。臏骨不成者。能立而死身不收者死。魚口者死股間無生肉者死。頭下破者死。陰不起者死。陰囊下白者死。卵縫通達黑者壽。
脈訣啟蒙曰:小兒脈促急為虛驚。
直指云:浮數洪緊為急驚。沉遲散緩為慢驚。虎口脈紋青紫為驚風。紅者風熱輕。赤者盛。青者驚積。紫者驚熱。青紫相半。驚積風熱俱有。主急驚風。青而淡紫。伸縮來去。主慢驚風。紫絲青絲或黑絲。隱隱相雜。似出而不出。主慢脾風。情勢彎入裡者順。出外者逆。急驚風者。因內有郁熱。外挾風邪。心家受熱而積驚。肝家生風而發熱。夫木製在金。若火盛則金受克。金衰不能平木。木能生火。火得風則焰煙起。故子母縱橫。血亂氣並。痰涎壅塞。關竅不通。風火蕃盛而不得泄。暴烈而成急驚也。其症牙關緊急。壯熱涎潮。竄視反張搐搦。顫動唇口。眉眼眨引頻並。六脈浮散洪緊。治先搐鼻通關。痰涎壅盛。以吐風散吐之。次用敗毒散。保命丹。或雄黃解毒丸下之。驚退而神志未定。投安神散。但噴藥不下通關不嚏。眼睛翻轉。口中出血。兩足擺跳。肚腹搐動。或神緩而摸床尋衣。症篤而晨昏氣促。心中熱痛。忽大聲叫者不治。
嚏驚散
半夏 牙皂
等分為末。用少許吹入鼻中。
一論小兒急慢驚風。發熱口噤。不省人事。手心伏熱。痰涎咳嗽。上壅喘急。並宜涌法
吐風散
全蠍(炒一個) 瓜蒂(炒十個) 赤小豆(三十個)
上為末。每一歲兒服一丸。溫米飲調下。未吐。再服。
一論小兒急驚風。初起發熱。手足搐搦。眼上視等症。並一切感冒風寒。咳嗽鼻塞聲重頭疼發熱。及痘疹欲搐。發搐。並時行瘟疫等症。宜加味敗毒散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白茯苓(去皮) 人參 枳殼(去蘆麩炒) 桔梗 天麻 全蠍 僵蠶 白附子 地骨皮 川芎 甘草
上作一劑。生薑三片。水煎。熱服。
一論小兒急驚搐搦。眼翻口噤。搖頭天吊。痰嗽喘熱。服
南極壽星湯
膽星 防風 白附子 蟬蛻 薄荷 甘草
上銼,水煎服。
一小兒潮熱驚啼。
木通 車前 赤茯苓 麥門冬 蟬蛻 防風 白芍 甘草 燈草
水煎服。
一小兒驚風。咳嗽痰喘。天南星一個。
大者炮去皮。為末。每服一錢。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一論小兒胎驚內吊。肚腹堅硬。目睛上視。手足搐搦。角弓反張。痰熱咳嗽。一切急慢驚風。並皆治之。
至聖保命丹
南星(炮去皮用白礬水浸一宿再出晒乾再用生薑水浸一宿晒乾再炒) 半夏(同上製) 薄荷 青黛(各一兩) 全蠍(去尾尖) 天麻 白附子(略炒) 僵蠶(薑汁炒) 防風 郁金 甘草(各五錢) 麝香(少許) 朱砂(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朱砂為衣。芡實大。每服一丸。燈心、薄荷湯化下。
一論小兒痰喘。急慢驚風欲死。但能開口灌下。無不活者。用千金散 內閣秘傳。
全蠍(炙熟) 直僵蠶(各三分) 朱砂(四分) 天麻(四分) 冰片(二分) 牛黃(六厘)黃連(四分) 膽星 甘草(各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五七厘。薄荷、燈心、金銀花煎湯。不拘時調下。
一論驚風退後。恍惚虛怯。安神定志。調理之劑。
安神散 人參 茯苓(去皮) 遠志(去心) 天麻 白附子 麥門冬 全蠍 蓮肉 茯神(去皮木)朱砂(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燈心湯調下。
一小兒沉困發熱。驚搐不乳。視其脈紋如亂魚骨。此風熱急驚之症也。先用抱龍丸少許祛風化痰。後用六君子東加柴胡。壯脾平肝。熱遂退而驚定愈矣。
一小兒螈 啼叫。額間青黑。此驚風肝木乘脾。腹中作痛也。先以六君子東加木香、柴胡、鉤藤鉤。啼叫漸緩。更加當歸。又二劑而安。
一小兒目內色青。發搐。目上視。叫哭不已。或用牛黃清心丸。不愈。反切牙頓悶。小便自遺。此肝經血氣虛甚故耳。余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地黃丸而痊。
夫慢驚風者。因外感風寒。內傷乳食。而作吐瀉。或大病之餘。或誤吐下之過。脾胃兩虛者也脾與肺母子也。母虛子亦虛。而生粘痰。胃虛則能生風。風能開能動。故其症目偏喜開。痰滯咽喉如牽鋸狀。口鼻氣冷。唇緩面青。涎流口角。將複螈 是也。治宜祛風活痰。健脾生胃。不可妄用腦麝巴粉等藥。其有眼閉。四肢厥冷者。名曰慢脾風。極危篤。速用回陽之藥。手足漸溫。複以醒脾散理之。其服藥不效。太衝脈尚有者。灸百會穴。但面暗神慘。魚口鴉聲。脾痛脅動。身冷粘汗。頭搖發直。睛定口瘡。喘嗌仄臥。唇縮氣粗者。不治。
加味和中散 治小兒慢驚風。
人參 白朮(去蘆各一錢) 白茯苓(去皮用) 陳皮(各五分) 半夏(七分) 全蠍(炒五分) 天麻(七分) 細辛(三分) 薄荷(三分) 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生薑、棗煎服。乳母亦宜服之。
一論小兒吐瀉不止。作慢驚風。脾困昏沉。默默不食。宜醒脾散
人參 白朮(去蘆) 白茯苓(去皮) 木香 全蠍 僵蠶 白附子 天麻 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一方。去天麻、僵蠶。加炮南星、半夏曲、陳倉米二百粒。水煎熟。旋服之。
一論慢驚。乃元氣虛損而至昏憒。急灸百會穴。若待下痰不愈。而後灸之。則元氣脫散而不救矣。此乃臟腑傳變已極。總歸虛處。惟脾受之。無風可逐。無驚可療。此因脾虛。不能攝涎而作痰也。此方專治慢驚涎潮發搐。或吐或瀉。不思飲食。神昏氣弱,宜用紫金錠子
人參 白朮(去蘆) 白茯神(去皮木) 山藥(炒) 乳香 辰砂(各二錢) 赤石脂(醋炒七分) 麝香(一錢) 茯苓(二錢)
上為細末。以糕一兩為丸。如彈子大。金箔為衣。每一粒。薄荷湯研化服。
一小兒嘔吐不食。手足搐搦。痰上壅。手足指冷。額黑唇青。此腎水勝心火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炮薑。頓安。乃去炮薑。再劑而愈。
一小兒潮熱發搐。痰涎上涌。手足指冷。左腮至申酉時。青中隱白。手足時搐。此肝經虛弱肺金所勝而潮搐。脾土虛弱。而手足冷也。用補中益氣湯。以調補脾肺。用六味地黃丸。
以滋補肝腎而愈。蓋病氣有餘。當認為元氣不足。若用瀉金伐肝。清熱伐痰。則誤矣。
一小兒慢驚。睡多驚啼。凡面黃脈細者難治。用此藥與乳母服之。
釀乳法
木香 沉香 藿香 丁香(減半) 陳皮 人參 神曲(炒) 麥芽(炒)
上銼,每服四錢。紫蘇十葉。生薑十片。棗二枚。水煎。先令乳母食後。捏去宿乳汁服之。即仰臥霎時。令藥入乳之脈。次令兒吮。不可過飽。亦良法也。
五味異功散 (方見脾胃)
補中益氣湯 (方見脾胃)
六味地黃丸 (方見諸疳)
慢脾之症。面赤額汗。舌短頭低。眼合不開。睡中搖頭吐舌。頻嘔腥臭。噤口切牙床。手足微搐不收。或身冷。或身溫而四肢冷。其脈沉微。陰氣極盛。胃氣極虛。十救一二。蓋由慢驚之後。吐瀉損脾。病傳已極。總歸虛處。惟脾所受。故曰慢脾風。若遂風則無風可遂。療驚則無驚可療。但脾間涎痰壅滯而然耳。世所謂慢驚難療者。慢脾風是也。宜服
加味四君子湯
人參(三分) 白茯苓(三分) 蒼朮(三分) 炮乾薑(四分) 白朮(炒六分) 製附子(一分) 羌活(一分) 炙甘草(四分)
上銼,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一論慢驚慢脾危惡之症。藥力不到者。但看兩腳。面中間陷處。有太衝脈。即灸百會穴三五壯。炷如小麥大。灸後仍與醒脾之劑調之。
一論小兒慢脾風。內虛。昏迷不醒。宜加味大醒脾散
人參 白朮(去蘆炒) 白茯苓(去皮) 橘紅 丁香 南星(炮) 全蠍(去毒炒) 天麻(煨) 白附子(煨) 山藥(炒) 木香 石蓮肉(去殼) 石菖蒲 肉豆蔻 砂仁 甘草
一論小兒驚風後。聲啞不能言。及諸病之後不能言。天南星一個。炮去皮為末。每半字。五歲兒半錢。 豬膽汁調。食前服。
一論治慢驚慢脾之聖藥也。一錠即有起死回生之功。頃刻奏效。故名回生錠。真海上仙方也。急驚亦效。
回生錠
人參(五錢) 白朮(去蘆油一兩) 白茯苓(去皮) 懷山藥 桔梗(各一錢) 甘草(三錢)膽星(五錢) 赤石脂(煨五錢) 辰砂(二錢) 乳香(二錢半) 礞石(煨金色三錢) 牛黃(一錢) 麝香(一錢)
上為末。搗勻。印作錠子。金箔為衣。陰乾。每三五分。薄荷湯化下。
脈訣啟蒙曰。小兒脈單細為疳勞。虎口紋白色。面白者為疳。
夫疳者。甘肥無節。乳哺不調。或稟賦怯弱。血氣不足。蓋十五歲以前為疳。以後為勞也。書載五疳病關五臟。要亦脾家有積。一臟失治。而傳其餘也。脾家病去。余臟皆已。症雖分乎冷熱。治當以補為先,宜用地黃丸、五疳膏、肥兒丸之類。
一論小兒疳病。面黃肌瘦。肚大青筋。大便色白。小便混濁。或澄之如米泔。此疳病也
消疳湯
山楂(去子) 白芍(炒) 黃連(薑汁炒) 白茯苓 白朮(去蘆) 澤瀉(各一錢) 青皮(四分) 甘草(生三分)
上銼一劑。薑、棗煎服。
一治小兒疳積發熱。肚大青筋。骨瘦如柴。
消疳退熱散
山楂(去子) 烏藥 燈心 竹茹 檳榔尖 使君子 蕪荑仁 淮木通 黑牽牛 大黃柴胡 莪朮(煨) 枳殼(去穰) 黃芩 甜葶藶
上銼,水煎,溫服。
一論肝膽經熱毒瘰。或耳內耳下生瘡。發熱潮熱。或肝經濕熱下注。囊癰便毒腫潰。或小腹脅股結核。凡肝膽經部分。一切瘡瘍發熱。並用之。
九味柴胡湯
柴胡 黃芩(炒各五分) 人參 山梔 半夏 龍膽草 當歸 芍藥(各三分) 甘草(二分)
水煎服。
一論小兒肝疳。白膜遮睛。肝經虛熱血燥。或風客淫氣。而患瘰 結核。或四肢發搐。眼目忽抽動。痰涎上壅。凡傷損出血多抽搐發熱。又治腎肝腦熱消瘦。手足如冰。寒熱往來。滑泄肚脹。口臭乾渴。齒齦潰爛。爪黑面黧。遍身兩耳生瘡。或耳內出水。或發熱自汗盜汗。或便血諸血失喑。或小便淋閉。咳嗽吐血。或咽喉燥痛。口舌瘡裂。或稟賦不足。肢體瘦弱。解顱鶴節。五遲五軟。或畏明下竄。或早近女色。精血虧耗。五臟齊損。凡屬肝腎諸虛不足之症。皆宜用之。以滋化源。其功不能盡述。
六味地黃丸
懷生地黃(酒浸砂鍋內瓷碗盛蒸至極黑搗碎入石臼搗如泥成膏八兩) 山茱萸(酒蒸去核取肉) 乾山藥(各四兩) 牡丹皮(去骨) 白茯苓(去皮) 福澤瀉(去毛各三兩)
上忌鐵器。為細末。和地黃膏。加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白滾水下。
一治小兒五疳潮熱。面黃肌瘦煩渴。肚大青筋。手足如柴。精神困倦。歷試有效。無疾預服此藥。則諸病不生。元氣虛者。服半月。身體健壯。
保嬰五疳膏
青皮(麩炒二錢) 橘紅(五錢) 白朮(去蘆蜜水炒一兩半) 白茯苓(七錢半) 麥門冬(去心一兩) 使君子肉(銼炒七錢五分) 山楂肉(五錢) 麥芽(炒五錢) 金櫻子肉(各炒五錢)芡實仁(二錢半) 蓮心肉(隔紙炒五錢) 甘草(二錢)
上為末和勻。重七兩。每次用藥末一兩。煉蜜四兩。調和成膏。每日中晌晚間。各服一二茶匙。溫水漱口。身熱咳嗽。加地骨皮、百部。肚腹飽脹。大便為稀水。腹鳴作聲。或因蟲出不知。加檳榔二錢。木香一錢。稟受氣弱。加人參二錢半。
一論消疳化積。磨癖清熱。伐肝補脾。進食殺蟲。潤肌膚。養元氣。真王道也。
肥兒丸
人參(三錢半) 白朮(去蘆) 白茯苓(去皮各三錢) 黃連(薑炒錢半) 胡黃連(五錢)使君子(去殼四錢) 神曲(炒) 麥芽(炒) 山楂肉(各三錢半) 甘草(炙三錢) 蘆薈(二錢半碗盛泥封固置坑中四面穀糠火煨透用)
上為末。黃米糊為餅。白湯化下。或作丸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看兒大小。米湯下。
夫癖塊者。嬰兒飲食失調。三焦關格。以致停滯腸胃。不得宣通。初得為積。久則氣血與痰裹積。塞於腹脅。及瘧家縱飲生冷漿水。亦能成之。其症作痛。有時面黃肌瘦。倦怠無力或生潮熱寒熱是也。治先除去寒熱。次用消堅散結。和脾益胃之劑理之。更用灸法貼藥久之自然收效。
一論小兒腹中癖塊。發熱憎寒。口乾小便赤。或大便稀溏。或腹脹腫滿。或痰嗽喘熱。不思飲食。面黃肌瘦。四肢困倦等症。
淨府湯
柴胡(一錢) 黃芩(八分) 半夏(薑炒八分) 人參(三分) 白朮(去蘆炒八分) 白茯苓(去皮二錢) 豬苓(五分) 澤瀉(二錢) 三棱(煨七分) 莪朮(煨七分) 山楂肉(一錢) 胡黃連(三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一論小兒癖積。日久不消。元氣虛弱。脾胃虧損。肌肉消削。肚大青筋。發熱口乾。肚腹脹滿。
抑肝扶脾散
人參(五分) 白朮(六分) 茯苓(八分) 陳皮(六分) 青皮(僵蠶炒六分) 龍膽草(酒洗八分) 白芥子(炒八分) 柴胡(三分) 山楂(八分) 神曲(炒六分) 黃連(薑炒一錢) 胡黃連(三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黃龍丸 扶溝劉小亭傳。
雄黃(一錢半) 蜈蚣(兩條砂鍋內炒去頭足) 蘆薈(三分) 阿魏(三分) 牛黃(一分)天竺黃(三分)
上為末。化黃蠟一兩為丸。如綠豆大。先服七丸則熱退。次服九丸則塊消。三服十一丸則病根除。每用黃蠟煎雞子清入藥。用黃酒下。
肥兒丸 (方見諸疳) 治癖疾如神。
一專貼癖積氣塊。身體發熱。口內生疳。此藥用狗皮攤貼患處。每個重七錢。貼三日止熱。七日覺腹微痛。十日大便下膿血為驗。大有神效。忌生冷腥膩發物百日。
神仙化癖膏
真香油(二斤四兩) 秦艽(五錢) 三棱(五錢) 黃丹(一斤二兩水飛過炒紫色) 黃柏(五錢)穿山甲(十四片) 當歸(三錢) 莪朮(五錢) 全蠍(十四個) 大黃(三錢) 蜈蚣(五錢)木鱉子(七個)
上將藥入油內。煎黃色為度。濾去渣。搗爛待用。油冷時,下黃丹。用文武火熬。槐柳條不住手攪。出黑煙氣。滴水成珠。手試軟硬。方可離火。次下五味細藥。並入搗爛粗渣於內。
真阿魏(二兩) 乳香(五錢) 沒藥(五錢) 麝(一錢) 皮硝(三錢風化為末)
調勻。以瓷器內盛之。如用。坐水中熔開。不可火上化。如有馬刀 子瘡。加琥珀一兩在內。無有不效驗者也。
將軍百戰百勝膏 貼癖如神。
大黃 白芷(各二兩) 三棱 莪朮(各一兩) 木鱉子(十個) 蜈蚣(十條) 穿山甲(十五片)巴豆(一百五十粒) 蓖麻子(一百五十個) 梔子(五個) 黃連(五錢) 槐柳條(三百寸)
香油二斤,入藥。熬黑色。去渣濾淨。再加黃丹一斤。熬。點水成珠。再加血竭五錢。蘆薈五錢。天竺黃五錢。輕粉五錢。阿魏五錢。麝香五分。黃連二錢。硼砂二錢。為末,下油為妙。
一治小兒發熱癖疾之甚。及眼蒙方。
明目化癖丹
牛黃(一分) 片腦(一分) 熊膽(一分) 麝香(三厘) 乳香(三厘)
上共為細末。先將乳汁於銅勺內。炭火上滾黃色,下前藥。急取出攪勻。於油單紙上。
丸如米粒大。男左女右。臥時點入大眼角內。合眼自化。頭上汗出至胸前。第二丸汗至臍上。第三丸汗至臍下。再點二三丸。腹痛下膿血。自愈。妙不可言。
化癖金丹 內閣秘傳。
蟾酥(水泡) 黃蠟(各二錢) 羚羊角 牛黃(各五分) 麝香(三分) 巴豆肉(一錢)砂冰片(各二分)
上為末。丸如菜子大。每用一粒。用扁頭針在患處刺破皮入之。用膏藥貼上。一伏時揭起。其癖化膿血出盡。服調理脾胃之藥而愈。
一論小兒患癖。年深不愈。諸醫以攻克殺伐之劑。屢投不愈。以致元氣耗憊。脾胃損傷血氣乾涸。肢體羸瘦。面色痿黃。肚大青筋。身熱自汗。喘急氣促。泄瀉腹脹浮腫。不思飲食遂以補中益氣湯久服而愈。
小兒之病。惟熱居多。夫熱有虛有實。實則面紅目赤。氣粗口乾燥渴。小便赤澀。大便堅閉。五心煩熱。日夜焦啼。發壯熱。宜大連翹飲主之。虛則面白眼青。氣微。口中清冷。恍惚神緩。大便稀而小便頻。夜則盜汗發虛熱。宜惺惺散主之。其有乍冷乍熱。怫郁驚惕。上盛下虛。此冷熱不調候也。如熱在表宜汗。在裡宜下。表裡俱熱則宜解散。其或表裡已解。熱又時來。此表裡俱虛。氣不歸元。而陽浮於外。不可再服涼藥。必使陽斂於內。身體自涼宜參苓白朮散主之。又有潮熱。則發熱有時。驚熱顛叫恍惚。夜熱夕發旦止。餘熱寒邪未盡。食熱肚腹先發熱。疳熱骨蒸盜汗。壯熱一向不止。煩熱心躁不安。積熱頰赤口瘡。風熱汗出身熱。虛熱困倦少力。客熱來去不定。癖熱涎嗽飲水。寒熱發如瘧狀。血熱巳午時發熱瘡疹熱耳鼻尖冷。十六者大同而小異。諸症得之。各有所歸。其間或有三兩症交互者。宜隨其輕重而處治之。蓋小兒氣稟純陽。臟腑生熱。陰陽氣變。熏蒸於外。致令身熱也。若肝熱則兩眼赤痛。流淚羞明。或生翳障。心熱則口內生瘡。小便赤腫。淋瀝不通。肺熱則鼻衄不止。大腑閉結。脾熱則多涎沫。口內長流。心脾熱則生重舌木舌。胃熱則作口臭。腎熱則耳聾。或出膿汁。此五臟所生。熱各不同。是不可以概論也。大抵熱則生風。風則悸矣。
一論小兒心經邪熱。心與小腸受盛。乃水寶之處。常宜通利。壅則結。滑則利。熱則澀盛則淋。平涼心火。三焦自順。不待疾作而解。症成而療者。疏通有之矣。一十五味加湯使用。才覺蘊熱客熱寒邪風邪。冒之肺經。心將受之。不受獨傳於小腸。或閉或澀。或赤或白。淋瀝不通。榮衛不通。壅之作疾。其發多端。以致膈熱。眼目赤腫。唇口白瘡。津液不生。涕唾稠盛。須在表裡俱得其宜。驚風悉能散之。痰熱亦自除之。連翹之功。可謂大矣。
大連翹飲
連翹 瞿麥穗 滑石 車前子 牛蒡子 赤芍藥(各八分) 山梔子 木通 當歸 防風(各四分) 黃芩(一錢二分) 柴胡 甘草(各一錢二分) 荊芥穗(五分) 蟬蛻(五分)
上銼作一劑。竹葉十片。燈草十根。水煎服。風痰熱變蒸熱。加麥門冬。實熱丹熱。加大黃。胎熱瘡疹餘毒。加薄荷葉。癰疽毒熱。加大黃、芒硝。
一論小兒蘊積熱毒。唇口腫破生瘡。牙縫出血。口臭頰熱。咽痛煩躁不寧。並痘疹餘毒未解。或頭面身體多生瘡癤。宜五福化毒丹
犀角(鎊三錢) 桔梗(一兩) 生地黃(泔浸) 赤茯苓(去皮) 鼠粘子(微炒各五錢) 粉草 朴硝(各三錢) 連翹 玄參(各六錢) 青黛(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薄荷湯研化下。兼有驚。加朱砂為衣。
一論小兒變蒸一症。乃小兒蒸皮長骨。變幻精神。不須服藥。其有兼傷風咳嗽。痰涎鼻塞聲重。變蒸發熱。宜服此方。
惺惺散
人參 白朮(去蘆)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 桔梗 白芍(炒) 天花粉 細辛 薄荷葉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