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保元

明 龔廷賢


面耳鼻舌病

面病

難經云: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蓋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項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而足陽明胃之經。起鼻交 中,入齒中。俠口環唇。倚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穴。其或胃中風熱。或風熱乘之。令人面腫。或面鼻色紫。風刺癮疹。或面熱面寒。隨其經症而治之。

一論面寒者。陽明經虛寒也。

升麻附子湯

升麻 葛根 白芷 黃耆(各七分) 大附子(炮七分) 人參 草豆蔻(各五分) 益智仁(三分) 炙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連根蔥白二根。水煎服。

一論面熱者。陽明經風熱也。

升麻黃連湯

升麻 葛根(各一錢五分) 白芍(七分) 川芎(四分) 薄荷 荊芥(各三分) 蒼朮(八分半) 黃連(酒洗五分) 酒芩(六分) 犀角(四分半) 白芷(二分)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食後服。

一論面上瘡者。上焦火也。

清上防風湯

防風(一錢) 荊芥(五分) 連翹(八分) 山梔(五分) 黃連(五分) 黃芩(酒炒七分)薄荷(五分) 川芎(七分) 白芷(八分) 桔梗(八分) 枳殼(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入竹瀝同服。

一論面唇紫黑。乃陽明經不足也。

升麻白芷湯

升麻 防風 白芷(各一錢) 芍藥 蒼朮(各三分) 黃耆 人參(各五分) 葛根(一錢半) 甘草(四分)
上銼一劑。薑、棗煎服。宜早後午前服。取天氣上升於中。使陽達於面也。

一論面上粉刺者。肺火也。

清肺飲

連翹 川芎 白芷 黃連 黃芩 荊芥 桑皮 苦參 山梔 貝母 甘草
上銼,水煎。臨臥服。

一點痣方。
以巴豆七個。鍛石等分為末。以咸水搜在盞內。藏糯米於巴豆鍛石內。候米爛。將痣用針撥動。以米膏點之絕。三日不洗。自然脫落。

一起字出青方。
礦鍛石 紫蓼灰(各一錢) 苦參(五錢) 鹼(一錢) 加百草灰、辣蓼灰各一錢。
上為末。水調寫字上。有泥起。拂去再上。

一出刺青方。
馬肉不拘多少。盡令蒼蠅飽食作壞生蛆出。晒乾為末。以針挑動青處。摻藥。其青自出一抓破面皮。用生薑自然汁。調輕粉擦患處。便無痕跡。

一洗面方。
每早以漱口水吐在手掌中洗面。久久自潤。粉刺自消。

一治赤紅爛臉。水銀、地瀝青蠟各一錢。共搗塗之。

一治面上 鼻酒刺方。
雄黃(一錢) 硫黃(五分) 鉛粉(一錢)
上共為末。乳汁調塗。晚上敷。次日溫水洗之。如此三次去矣。

耳病

兩寸脈浮洪上魚為溢。兩尺脈短而微。或大而數。皆屬陰虛。法當補陰抑陽。左寸洪數心火上炎。兩尺脈洪者。或數者。相火上炎。其人必遺精。夢交。兩耳蟬鳴或聾。

耳者屬腎。而開竅於少陽之部。通會於手三陽之間。坎離交則聚氣以司聰以善聽也。關於腎而貫於腦。內經曰: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其耳鳴耳癢耳聾者。皆屬腎虛。水不上流。清氣不升所致也。從補益門治之。其壯年及小兒。耳腫耳痛耳 乃三陽風熱壅遏所致也。宜升陽散火東加黃柏、知母。晚間兼服金花丸可矣。

一論思慮煩心而神散。精脫於下。則真陰不上泥丸。而氣不聚。故耳鳴耳重聽及耳內癢

安神複元湯

黃耆(蜜炙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五分) 當歸(酒洗一錢五分) 柴胡(一錢) 升麻(五分)黃連(酒炒一錢) 黃芩(酒炒一錢) 黃柏(酒炒三錢) 知母(一錢) 防風(一錢) 蔓荊子(七分) 麥門冬(一錢) 茯神(一錢) 酸棗仁(炒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 甘草(五分) 甘枸杞子(一錢五分)
上銼一劑。圓眼肉三枚。水煎服。

一論勞聾、氣聾、風聾、虛聾、毒聾、久聾、耳鳴。勞聾者。勞火鼓其聽戶也。氣聾者氣塞滯於聽戶也。風聾者。耳熱閉其聽戶也。虛聾者。氣血虛耗而神不用也。毒聾者。膿血障礙。妨於聽戶也。久聾者。病非一日。邪氣壅塞也。凡有是聾者。勢必耳鳴。故總系其耳鳴也。

千金補腎丸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懷熟地黃(酒蒸) 黃耆(蜜炒) 人參 白茯神 山茱萸(酒蒸去核) 牡丹皮 澤瀉 菟絲子(酒製) 石斛 蛇床子 肉蓯蓉 乾薑 桂心 大附子(炮去皮臍) 巴戟(去心) 遠志(去心) 細辛 甘草(各二兩) 石菖蒲(一兩) 防風(一兩五錢)共二十三味。西園公加山藥二兩。殊效。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三四十丸。鹽湯送下。

一論虛火上升。痰氣郁於耳中。或閉或鳴。痰火熾盛。或憂郁痞滿。咽喉不利。煩躁不寧。

通明利氣湯

蒼朮(鹽水炒一錢) 白朮(去蘆炒一錢) 川芎(八分) 陳皮(鹽水浸二錢) 香附(童便炒二錢) 黃柏(酒炒二錢) 梔子仁(炒一錢) 貝母(三錢) 生地黃(薑汁浸一錢) 黃連(一錢半酒浸豬膽汁炒) 玄參(酒洗二錢) 木香(五分) 檳榔(一錢) 甘草(炙四分) 黃芩(一錢半酒浸豬膽汁炒)
上銼二劑。生薑水煎,入竹瀝同服。

一論陰虛火動而耳聾或鳴者。六味地黃丸。(見補益)依本方加黃柏、知母、石菖蒲、遠志去心。屢驗。

一治耳鳴主方。

黃連 黃芩 梔子 當歸 陳皮 膽星(各一錢) 龍膽草 香附(各八分) 元參(七分)青黛 木香(各五分) 乾薑(炒黑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煎七分,入元明粉三分。痰盛加五分。食後服。如作丸子。加蘆薈五分。麝香二分。為末。神曲糊為丸。每服五十丸。淡薑湯送下。如腎虛耳鳴者。服六味地黃丸。

一論耳主風者。耳腫作痛。牙關緊急。乍寒乍熱。飲食不下是也。

射干散 苦竹吳紹源傳。

升麻 桔梗 射干 昆布 連翹 甘草
上銼,水煎熱服。汗出立愈。並治面腫牙痛咽喉痛。神效。

一治耳鳴如流水聲。耳癢及風聲。不治久成聾。生烏頭一味。掘得。乘濕削如棗核大。塞耳中。旦易一次。夜易一次。不三日愈。

一論塞藥治耳聾殊效。

石菖蒲(一寸) 巴豆(一粒去殼) 全蠍(一個去足尾)
上為末。蔥汁為丸。如棗核大。綿裹塞耳。即通。

一論塞藥專治耳聾。或因病因氣。及感風邪而聾者。若年老而聾者。不治。
蚯蚓去土。陰乾為末七分。麝香三分。用蔥切寸許。塞藥於內。左聾塞右耳。右聾塞左耳。左右俱聾。兩耳俱塞。即效。一治耳聾。

通靈丹 安息香(一錢五分) 桑螵蛸(一錢五分) 阿魏(一錢五分) 朱砂(五分) 蓖麻子仁(七個) 巴豆仁(七個) 獨蒜(七個)
上為細末,入二仁與蒜同研為丸。如棗核大。每用一丸。綿裹入耳內。覺微痛即去。

一論 耳生膿並黃水。

紅棉散 枯白礬(五分) 乾胭脂粉(二分半) 麝香(少許) 片腦(一分) 熟爐甘石(五分)
上為末。先以棉杖子展干膿水。另將鵝翎管子送藥入耳底。一方。用蛀竹粉、易礬、甘石。亦效。

一治耳卒腫。出膿水。用枯礬為末。以筆管吹耳內。日三四次。或以棉裹塞耳中。

一治上熱。耳出膿汁。

甘草(炙) 升麻 木通 赤芍 桑白皮(炒) 生地黃 前胡 赤茯苓 蔓荊子 甘菊花(各等分)
上銼,薑、棗煎服。

一治人耳如蟬鳴。服四物湯。耳鳴益甚。此元氣虛損之症。五更服六味丸。食前服補中益氣湯。頓愈。此症若血虛而有火。用八珍東加山梔、柴胡。氣虛而有火。四君子東加山梔、柴胡。若因怒即聾或鳴。實用小柴胡加芎、歸、山梔。虛用補中益氣東加山梔。午前甚。用四物加白朮、茯苓。久用補中益氣。午後甚。用地黃丸。

一論治人因怒耳鳴。吐痰作嘔。不食。寒熱脅痛。用小柴胡合四物。加山梔、茯苓、陳皮而瘥。

一論耳鳴。因虛火妄動。心神不寧。以益氣湯去升麻、參、耆。加半夏、茯苓、川芎、白芍、竹茹、黃柏、黃連、天麻、蔓荊子、細辛。

一論耳中常鳴。生地黃截塞耳。數易之。以瘥為度。一法。以紙裹。灰火中煨之用。良

一治耳痛。肺火盛。腎氣虛。以四物湯四錢。黃柏三錢。童便煎,空心服。

一寡婦耳內外作痛。不時寒熱。脈上魚際。此血盛之症。用小柴胡東加生地黃。以抑其血而愈。又項間結核如算珠。寒熱。用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調補肝脾而愈。

六味丸 (方見補益)
補中益氣湯 (方見內傷)
八珍湯 (方見補益)
四君子湯 (方見補益)
小柴胡湯
加味逍遙散
加味歸脾湯 (方俱見婦人虛勞)

一專治耳內常鳴。耳聾。

獨勝丸

川黃柏(去皮八兩人乳拌勻晒乾再用鹽水炒絹包)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子大。每百丸。空心。以鹽湯送下。

一治耳、內腫痛。膿血出。枯白礬末,入麝香少許。吹耳中。日三四度。或棉裹塞耳中立瘥。

一治耳聾。細辛為末。熔黃蠟為丸。如鼠糞大。棉裹塞耳中。立瘥。又以灸耳前陷中七壯。

一治氣道壅塞。兩耳聾聵。用甘遂如棗核大。棉裹塞耳中。卻以甘草放口內隨嚼。又宜生蔥白塞耳內。頻換即通。

鼻病

右手脈浮洪而數。為鼻衄流血。左手脈浮緩。為傷風鼻塞。鼻流清涕。夫鼻者肺之候。時常和則吸飲香臭矣。若七情內郁。六淫外傷。飲食勞役之過。則鼻氣不能宣調。清道壅塞。即為病也。為衄血。為流清涕。為瘡瘍。為窒塞不通。為濁涕不聞香臭。此皆臟腑不調。邪氣郁於鼻。而清道壅塞矣。寒則溫之。熱則清之。塞則通之。壅則散之可也。

一論肺熱鼻流濁涕。壅塞不通。又治鼻不聞香臭。

神愈散

細辛白芷與防風。羌活當歸半夏芎。桔梗茯苓陳皮等。十味等分銼和同。三錢薄荷薑煎服。氣息調勻鼻窒通。

一治腦漏。

防風 荊芥 獨活 連翹 本 辛夷 甘草 細辛 牙皂 石菖蒲
上銼,水煎服。如數服未效。可將後藥三味為末。棉裹塞鼻內。即效。

一論鼻流濁涕不止者。名曰鼻淵。乃風熱在腦。傷其腦氣。腦氣不固。而液自滲泄也。

蒼耳散

白芷(一兩) 辛夷仁 蒼耳(炒各一錢五分) 薄荷(五分)
上銼,水煎服。

一論鼻中流出臭膿水。名曰腦漏。

辛夷散

辛荑花(一錢) 黃耆(一錢) 人參(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 白芍(二錢) 川芎(一錢)白芷(一錢) 細辛(八分) 黃芩(酒炒一錢) 甘草(六分)
上銼一劑。燈心三十根。水煎。食遠服。

一治 疳或鼻疳。
乳香(五分) 沒藥(五分) 孩兒茶(一錢) 雞 (焙黃色一錢)
上為末。擦患處。

一老人鼻中流涕不干。獨蒜四五個。搗如泥。貼腳底心下。用紙貼之。其涕不再發。

一男子酒 鼻。雄豬膽每日早以好酒調服一個。不過半月。如舊。

一治糟鼻驗方。
用硫黃為細末。甚者加草烏。同為末。以酥油調稀。塗患處。如覺痛苦。用梔子煎湯服之。或洗藥處。即愈。

一論鼻赤久不瘥。用大黃、芒硝、檳榔等分為末。水調。敷患處。三四次洗淨。以新銀杏去殼嚼爛。敷於鼻上。不過五七次。即如舊。

一治赤鼻。檳榔為片。將茄汁浸晒一二次。為末。面上紅累。硫黃以人乳浸滿碗。傾入湯鍋煮乾。先須用唾濕鼻。方抹藥末。

一論鼻淵頭眩。

清泥丸斂神湯

人參 防風 麥門冬(去心) 當歸頭 枯芩(酒炒) 川芎 黃連(酒炒各一錢) 蔓荊子(八分) 升麻(三分) 生甘草(二分) 明天麻 製半夏(各七分)
上銼,水煎。食遠服。腦漏者。加蒼耳子二錢。黃耆一錢。

一論鼻流涕。久而不愈。乃成腦漏。必因虧損元陽。以致外寒內熱。甚則有滴下腥臭之惡者也。知保養服藥。方可漸次許痊。

加味防風湯

防風(一錢) 片芩(酒炒一錢五分) 人參 白芨(各一錢) 麥門冬(去心二錢) 生甘草(五分) 知母(一錢) 炒白芍(一錢) 懷生地(酒洗一錢) 黃柏(酒炒一錢) 黃耆(一錢) 黃連(酒炒一錢) 當歸頭 百合(各一錢)
上銼,水煎。食遠。溫服。

一論鼻涕長流。名鼻淵也。

當歸 川芎 白芷 人參 白茯苓 蒼耳子 香附子(各一錢) 天竺黃(三錢) 防風秦艽 荊芥 薄荷 麥門冬 蔓荊子 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湯送下效。

一男子面白鼻流清涕。不聞馨穢。三年矣。用補中益氣東加麥門冬、山梔而愈。

一論色欲太過。虛損白濁。鼽出清涕如泉涌者。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依本方加黃柏、知母、白芷、細辛、本、五味子、白菊、辛夷、蒼耳葉。水煎,溫服。

一論肺虛。為四氣所干。鼻內壅塞。涕出不已。或氣息不通。或不聞香臭。

川芎 白芷 細辛 本 防風 木通 辛夷仁 甘草
上銼,水煎服。

一治鼻中肉贅。臭不可近。痛不可搖。以白礬末加 砂少許。吹其上。頃之化水而消。與勝濕湯合瀉白散二劑。此系濃壅濕熱。蒸於肺門。如雨霽之地。突生芝菌也。

一治鼻中肉贅。用藕節有毛處一節。燒灰存性為末。吹患處即瘥。

一治血熱入肺。名曰酒 鼻。此方主之。

苦參(淨末四兩) 當歸(淨末二兩)
上和調酒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後。熱茶送下。

一治鼻疳爛通鼻孔。余治陳都憲夫人。患此得效。

鹿角(一兩) 白礬(一兩俱放在瓦上隔火 過) 人頭髮(五錢在燈火上燒過)
上為末。先用花椒湯洗淨。摻藥於疳上。三四次即愈。如瘡不收口。用瓦松燒灰存性研末。乾摻之即收。

一人酒 鼻紅赤。余用此方。晚服用六味地黃丸全料加當歸二兩。苦參四兩。空心服。不兩月而愈。

金花丸

黃連(二兩) 枯芩(二兩) 黃柏(二兩) 梔子(一兩) 大黃(二兩酒蒸九次) 桔梗 白粉葛(各二兩)
上為細末。水法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溫水送下。

口舌

脈左寸洪數。心熱口苦。右寸浮數。肺熱口辛。左關弦數而虛。膽虛口苦。洪甚而實。肝熱口酸。右關沉實。脾胃有實熱。口甘。兼洪數者。口瘡。或為重舌木舌。脈虛者。中氣不足口舌苦服涼藥不愈者。宜理中湯。

夫口舌之為病。或為重舌木舌。為糜爛生瘡之類。經云: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有口淡者。胃熱也。口臭者。乃臟腑臊腐之氣。蘊積於胸臆之間。而生熱沖發於口也。口瘡者。脾氣凝滯。加之風熱而然也。治當以清胃瀉火湯方之。此正治之法也。如服涼藥不已者。乃上焦虛熱。中焦虛寒,下焦虛火。各經傳變所致。當分別而治之。如發熱作渴飲水口瘡者。上焦虛熱也。補中益氣湯主之。如手足冷。肚腹作痛。大便不實。飲食少思口瘡者。中焦虛寒也。附子理中湯主之。如晡熱內熱不時而熱。作渴痰唾。小便頻數口瘡者,下焦陰火也。六味地黃丸主之。如食少便滑。面黃。肢冷。火衰土虛也。八味丸主之。若熱來複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或無定處。若從腳起。乃無根之火。亦用八味丸。及十全大補湯。加麥門、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調搽涌泉穴。若概用涼藥。損傷生氣。為害非輕。一論心肺蘊熱。口瘡咽痛。膈悶。小便淋濁不利。

清金導赤散

黃連(六分) 黃芩(一錢五分) 梔子(二錢) 木通(二錢) 澤瀉(二錢) 生地黃(四錢)麥門冬(三錢) 甘草(八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食後頻頻服之。

一論上焦實熱。心胃二經之火。而作口舌生瘡腫痛者。並咽喉牙齒耳面腫痛皆效。

清胃瀉火湯

連翹 桔梗 黃連 黃芩 梔子 干葛(各七分) 元參 升麻 生地(各一錢) 薄荷(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水煎。頻頻溫服。

一論飲酒過度。舌本強腫。言語不清。此脾虛濕熱。以益氣東加神曲、麥芽、干葛、澤瀉。

一論上焦虛熱。發熱作渴。飲食勞役則體倦。此內傷氣血。而作口舌生瘡者。宜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依本方加麥冬、五味子。

一論中焦虛寒。手足冷。肚腹痛大便不實。飲食少思。而作口舌生瘡者。以附子理中湯(方見中寒)依本方。

一論晡熱內熱。不時而熱。作渴痰唾。小便頻數。而作口舌生瘡者。此下焦陰火也。以六味地黃丸(方見補益)依本方。

一論如食少便滑。面黃肢冷。而作口舌生瘡者。此火衰土虛也。以八味丸(方見補益)依本方

一論若熱來複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或無定處。而作口舌生瘡者。若從腳起。乃無根之火也。以八味丸及十全大補湯。(方見補益)依本方加麥門冬、五味子。

一論口瘡臭氣穢爛。久而不瘥者。黃柏五錢。青黛一錢五分。為末。每用一錢。於舌上津咽下。

一論口瘡。用黃連、川椒。等分為末。每少許搽瘡上。噙漱良久。以涼水漱咽。咽喉有瘡。加孩兒茶。

一治口舌生瘡。

加味陰陽散

黃連 乾薑 青黛 孩兒茶(各等分)
上為末。每用少許搽患處。立效。一方。用五味子為末。摻瘡上。即愈。

一治口瘡良方。徐杏莊老師傳。

生白礬(一錢) 朱砂(二分)
上共為末。敷上立愈。

一論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咳嗽痰涎。清聲潤肺。寬膈除熱。

上清丸

黃濱江傳。

百藥煎(四兩) 薄荷(淨末四兩) 砂仁(二兩) 訶子 桔梗 甘松(各五錢) 寒水石(二兩) 元明粉(五錢) 硼砂(五錢) 片腦(五分)
上為末。甘草熬膏。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丸。茶送下。

一論口瘡連年不愈者。此虛火也。

玄門丹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玄參(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下。

一人口內如無皮狀。或咽喉作痛。喜熱飲食。此中氣真寒而外虛熱。用加減八味丸而愈、

一人舌腫舒退場門外。舌者心之苗。又脾之經絡。連舌本散舌下。其熱當責於心脾二經。 所謂熱勝則腫也。當用蓖麻子去殼。紙裹。捶出油。透紙作捻。燒煙熏之而愈。本草雲。蓖麻主浮腫惡氣。取油塗之。葉主風腫不仁。搗蒸敷之。則其能解風腫內熱也。可知矣。

一人胃弱痰盛。口舌生瘡。彼服滾痰丸愈盛。反瀉不止。惡食倦怠。此胃氣被傷也。予以香砂 六君子湯。數劑少可。再以補中益氣東加茯苓、半夏而愈。夫胃氣不足。飲食不化。亦能為痰。補中益氣。乃治痰之法也。若虛症而用峻利之劑。豈不危哉。

一人脾胃虛。服養胃湯、枳朮丸。初有效。而久反虛。口舌生瘡。勞則愈盛。此中氣虛寒用理中湯少愈。更以補中益氣東加半夏、茯苓而安。夫養胃湯。香燥之劑也。若飲食停滯。或寒滯中焦。服則燥開胃氣。宿滯消化。最為近理。使久服則津液愈燥。胃氣愈虛。胃氣本虛而用之。豈不反甚其病哉,亦有房勞過度。真氣衰敗。或元氣不足。不能上蒸。中州不運致飲食不進。以補真丸治之。若丹田之火。上蒸脾土。脾土一和。中焦自治。飲食自進何口瘡之不愈哉。

一人舌青黑有刺。乃熱劇也。良由思慮過度。怒氣所得病者。要將舌來土壁上貼之方好予製此方即效。

清心散

赤茯苓(去皮一錢) 酸棗仁(一錢) 麥門冬(去心一錢) 遠志(甘草水泡去心五分) 黃連(一錢) 胡麻仁(一錢) 枳殼(去穰八分) 小木通(八分) 小甘草(二分)
上銼,水煎,溫服。

一男子口臭。牙齦赤爛。腿膝痿軟。或用黃柏等藥。益甚。時或口鹹。此腎胃虛熱。以六味丸治之。悉愈。

一治口瘡喉痛牙疼妙藥。陳上余傳。

硼砂(一錢) 孩兒茶(二分) 雄黃(二分) 青黛(七分) 胡黃連(三分) 冰片(一厘)玄明粉(二厘)
上共研末。搽上。

一香薷治口氣甚捷。蓋口臭是脾有郁火。溢入肺中。失其清和甘美之意。而濁氣上干故也。

一補舌唇方。賈蘭峰傳。用鮮蟹燒灰。每二錢。用乳香、沒藥各二分半。塗之即生肉。如去多唇舌。用川烏、草烏為末。攤紙一條。以涼水調合貼之。即不覺痛。可用刀取。如流血。以陳鍛石塗之。愈後舌硬用白雞冠血點之。即軟。

一生舌方。以活蟹一個。炙乾為末。收之。如遇此患。敷上合口即已。

一治舌上腫硬。以百草霜、海鹽。等分為末。井花水調敷患處。

又宜真蒲黃末。頻摻舌上。內以黃連一味。煎湯服之。以瀉心火。

一治舌長過寸。研冰片敷之即收。

一治舌無故出血如泉。槐花炒為末。摻之即止。

一治舌忽脹退場門外。俗云蜈蚣毒。用雄雞冠血一小盞。浸之即縮入。

br>一舌吐不收。名曰陽強。

br>一舌縮不能言。名曰陰強。

一男子舌常破而無皮狀。或咽喉作痛。服清咽利膈散益甚。予以理中湯治之。乃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