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果部 第三十卷

明 李時珍


果之二 (山果類三十四種)

(《別錄》下品)

【釋名】

快果、果宗、玉乳、蜜父。
震亨曰︰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也。
弘景曰︰梨種殊多,並皆冷利,多食損人,故俗人謂之快果,不入藥用。

【集解】

頌曰︰梨,處處皆有,而種類殊別。醫方相承,用乳梨、鵝梨。乳梨,出宣城,皮濃而肉實,其味極長;鵝梨,河之南北州郡皆有之,皮薄而漿多,味差短,其香則過之。其餘水梨、消梨、紫糜梨、赤梨、青梨、茅梨、甘棠梨、御兒梨之類甚多,俱不入藥也。
一種桑梨,惟堪蜜煮食之,止口乾,生食不益人,冷中。又有紫花梨,療心熱。唐武宗有此疾,百藥不效。青城山邢道人以此梨絞汁進之,帝疾遂愈。複求之,不可得。常山郡忽有一株,因緘封以進。帝多食之,解煩燥殊效。歲久木枯,不複有種,今人不得而用之矣。
時珍曰︰梨樹高二、三丈,尖葉光膩有細齒,二月開白花如雪六出。上巳無風則結實必佳。故古語云︰上巳有風梨有蠹,中秋無月蚌無胎。賈思勰言︰梨核每顆有十餘子,種之惟一、二子生梨,餘皆生杜,此亦一異也。杜,即棠梨也。梨品甚多,必須棠梨、桑樹接過者,則結子早而佳。梨有青、黃、紅、紫四色。乳梨,即雪梨;鵝梨,即綿梨;消梨,即香水梨也。俱為上品,可以治病。御兒梨,即玉乳梨之訛。或云御兒一作語兒,地名也,在蘇州嘉興縣,見《漢書注》。
其他青皮、早谷、半斤、沙糜諸梨,皆粗澀不堪,只可蒸煮及切烘為脯爾。一種醋梨,易水煮熟,則甜美不損人也。昔人言梨,皆以常山真定、山陽鉅野、梁國睢陽、齊國臨淄、巨鹿、弘農、京兆、鄴都、洛陽為稱。蓋好梨多產於北土,南方惟宣城者為勝。故司馬遷《史記》云︰淮北、滎南、河濟之間,千株梨其人與千戶侯等也。又魏文帝詔云︰真定御梨大如拳,甘如蜜,脆如菱,可以解煩釋 。辛氏《三秦記》云︰含消梨大如五升器,墜地則破,須以囊承取之。漢武帝嘗種於上苑。此又梨之奇品也。《物類相感志》言︰梨與蘿蔔相間收藏,或削梨

【氣味】

甘、微酸,寒,無毒。多食令人寒中萎困。金瘡、乳婦、血虛者,尤不可志曰︰《別本》云︰梨,甘寒,多食成冷痢。桑梨︰生食冷中,不益人。

【主治】

熱嗽,止渴。切片貼燙火傷,止痛不爛(蘇恭)。治客熱,中風不語,治傷寒熱發,解丹石熱氣、驚邪,利大小便(《開寶》)。除賊風,止心煩氣喘熱狂。作漿,吐風痰(大明)。猝喑風不語者,生搗汁頻服。胸中痞塞熱結者,宜多食之(孟詵)。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酒毒(時珍)。

【發明】

宗奭曰︰梨,多食動脾,少則不及病,用梨者當斟酌之。惟病酒煩渴人食之甚佳,終不能卻疾。
慎微曰︰孫光憲《北夢瑣言》云︰有一朝士見奉御梁新診之,曰︰風疾已深,請速歸去。複見 州馬醫趙鄂診之,言與梁同,但請多吃消梨,咀 不及,絞汁而飲。到家旬日,唯吃消梨,頓爽也。
時珍曰︰《別錄》著梨,只言其害,不著其功。陶隱居言梨不入藥。蓋古人論病多主風寒,用藥皆是桂、附,故不知梨有治風熱、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也。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七。梨之有益,蓋不為少,但不宜過食爾。按︰《類編》云︰一士人狀若有疾,厭厭無聊,往謁楊吉老診之。楊曰︰君熱症已極,氣血消鑠,此去三年,當以疽死。士人不樂而去。聞茅山有道士醫術通神,而不欲自鳴。乃衣仆衣,詣山拜之,願執薪水之役。道士留置弟子中。久之以實白道士。道士診之,笑曰︰汝便下山,但日日吃好梨一顆。如生梨已盡,則取乾者泡湯,食滓飲汁,疾自當平。士人如其戒,經一歲複見吉老。見其顏貌腴澤,脈息和平,驚曰︰君必遇異人,不然豈有痊理?士人備告吉老。吉老具衣冠望茅山設拜,自咎其學之未至。此與瑣言之說仿佛。觀夫二條,則梨之功豈小補哉?然惟乳梨、鵝梨、消梨可食,餘梨則亦不能去病也。

【附方】

舊八,新四。

消渴飲水︰用香水梨、或鵝梨、或江南雪梨皆可,取汁以蜜湯熬成瓶收。無時以熱水或冷水調服,愈乃止。(《普濟方》)
猝得咳嗽︰頌曰︰崔元亮《海上方》︰用好梨去核,搗汁一碗,入椒四十粒,煎一沸去滓,納黑餳一大兩,消訖,細細含咽立定。詵曰︰用梨一顆,刺五十孔,每孔納椒一粒,面裹灰火煨熟,停冷去椒食之。又方︰去核納酥、蜜,面裹燒熟,冷食。又方︰切片,酥煎食之。
又方︰搗汁一升,入酥、蜜各一兩,地黃汁一升,煎成含咽。凡治嗽,須喘急定時冷食之。若熱食反傷肺,令嗽更劇,不可救也。若反,可作羊肉湯餅飽食之,便臥少時,即佳。
痰喘氣急︰梨剜空,納小黑豆令滿,留蓋合住系定,糠火煨熟,搗作餅。每日食之,至效。(《摘玄》)
喑風失音︰生梨,搗汁一盞飲之,日再服。(《食療本草》)
小兒風熱,昏懵躁悶,不能食︰用消梨三枚切破,以水二升,煮取汁一升,入粳米一合,煮粥食之。(《聖惠方》)
赤目弩肉,日夜痛者︰取好梨一顆搗絞汁,以綿裹黃連片一錢浸汁。仰臥點之。(
赤眼腫痛︰鵝梨一枚搗汁,黃連末半兩,膩粉一字,和勻綿裹浸梨汁中,日日點之。(《聖惠方》)
反胃轉食,藥物不下︰用大雪梨一個,以丁香十五粒刺入梨內,濕紙包四、五重,煨熟食

【主治】

去面黑粉滓(時珍。方見李花下)。

【主治】

霍亂吐利不止,煮汁服。作煎,治風(蘇恭)。治小兒寒疝(蘇頌)。搗汁服,解中菌毒(吳瑞)。

【附方】

舊三,新一。

小兒寒疝腹痛,大汗出︰用梨葉,濃煎七合,分作數服,飲之大良。此徐玉經驗方也。(《圖經本草》)
中水毒病初起,頭痛惡寒,拘急心煩︰用梨葉一把搗爛,以酒一盞攪飲。(《篋中方》)
蠷 尿瘡出黃水︰用梨葉汁塗之,乾即易。(《篋中方》)
食梨過傷︰梨葉煎汁,解之。(黃記)

木皮

【主治】

解傷寒時氣(時珍)。

【附方】

新四。

傷寒溫疫已發未發。用梨木皮、大甘草各一兩,黃秫谷一合(為末),鍋底煤一錢。每服三錢,白湯下,日二服,取愈。此蔡醫博方也。(黎居士《簡易方》)
霍亂吐利︰梨枝,煮汁飲。(《聖惠》)
氣積郁冒,人有氣從臍左右起上沖,胸滿氣促,郁冒厥者。用梨木灰、伏出雞卵殼中白皮、紫菀、麻黃(去節),等分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酒下。亦可為末服方寸匕,或煮湯服。(《總錄》)
結氣咳逆三十年者,服之亦瘥。方同上。

鹿梨

(《圖經》)

【校正】

原附梨下,今分出。

【釋名】

鼠梨(《詩疏》)、山梨(《毛詩》)、楊 (《爾雅》)、羅。
時珍曰︰《爾雅》云︰ ,羅也。其木有紋如羅,故名。《詩》云︰隰有樹 。毛萇注云︰ ,一名赤羅,一名山梨,一名樹梨。今人謂之楊 。陸機《詩疏》云︰ ,即鹿梨也,一名鼠梨。

【集解】

頌曰︰江寧府信州一種小梨,名鹿梨,葉如茶,根如小拇指。彼人取皮治瘡,八月採之。近處亦有,但采實作乾,不知入藥也。
時珍曰︰山梨,野梨也,處處有之。梨大如杏,可食。其木紋細密,赤者紋急,白者紋緩。按︰陸機云︰鹿梨,齊郡堯山、魯國、河內皆有,人亦種之。實似梨而酢,亦有美脆者。

【氣味】

酸,澀,寒,無毒。

【主治】

煨食治痢(蘇頌)。

根皮

【氣味】

同實。

【主治】

瘡疥,煎汁洗之(蘇頌)。

【附方】

新二。

一切瘡︰鹿梨散︰用鹿梨根、蛇床子各半斤,真剪草四兩,硫黃三錢,輕粉一錢。為末。
麻油調敷之。小兒塗於絹衣上著之,七日不解,自愈。(《仁存方》)
一切癬︰鹿梨根,刮皮搗爛,醋和麻布包擦之。乾者為末,以水和搗。(唐瑤《經驗方》)

棠梨

(《綱目》)

【釋名】

甘棠。
時珍曰︰《爾雅》云︰杜,甘棠也。赤者杜,白者棠。或云︰牝曰杜,牡曰棠。或云︰澀者杜,甘者棠。杜者澀也,棠者糖也。三說俱通,末說近是。

【集解】

時珍曰︰棠梨,野梨也。處處山林有之。樹似梨而小。葉似蒼朮葉,亦有團者,三叉者,葉邊皆有鋸齒,色頗黲白。二月開白花,結實如小楝子大,霜後可食。其樹接梨甚嘉。有甘酢、赤白二種。按︰陸機《詩疏》云︰白棠,甘棠也,子多酸美而滑。赤棠子澀而酢,木理亦赤,可作弓材。《救荒本草》云︰其葉味微苦,嫩時炸熟,水浸淘淨,油、鹽調食,或蒸晒代茶。其花亦可炸食,或晒乾磨面,作燒餅食,以濟飢。又楊慎《丹鉛錄》言︰尹伯奇采 花以濟飢。注者言︰ ,即山梨,乃今棠梨也。未知是否?

【氣味】

酸、甘,澀,寒,無毒。

【主治】

燒食,止滑痢(時珍)。

枝葉

【氣味】

同實。

【主治】

霍亂吐瀉不止,轉筋腹痛,取一握,同木瓜二兩煎汁,細呷之(時珍。《聖惠方》)。

【附方】

新一。

反胃吐食︰棠梨葉,油炒,去刺,為末。每旦酒服一錢。(《山居四要》)

海紅

(《綱目》)

【釋名】

海棠梨。
時珍曰︰按︰李德裕《草木記》云︰凡花木名海者,皆從海外來,如海棠之類是也。又李白詩注云︰海紅乃花名,出新羅國甚多。則海棠之自海外有據矣。

【集解】

時珍曰︰《飲膳正要》果類有海紅,不知出處,此即海棠梨之實也。狀如木瓜而小,二月開紅花,實至八月乃熟。鄭樵《通志》云︰海棠子名海紅,即《爾雅》赤棠也。
沈立《海棠記》云︰棠有甘棠、沙棠、棠梨,皆非海棠也。海棠盛於蜀中。其出江南者名南海棠,大抵相類,而花差小。棠性多類梨。其核生者長慢,十數年乃花。以枝接梨及木瓜者易茂,其根色黃而盤勁,其木堅而多節,外白中赤。其枝葉密而條暢。其葉類杜,大者縹綠色,小者淺紫色。
二月開花五出,初如胭脂點點然,開則漸成纈暈,落則有若素妝淡粉。其蒂長寸餘,淡紫色,或三萼、五萼成叢。其蕊如金粟,中有紫須。其實狀如梨,大如櫻桃,至秋可食,味甘酸。大抵海棠花以紫綿色者為正,餘皆棠梨耳。海棠花不香,惟蜀之嘉州者有香而木大。
有黃海棠,花黃。貼乾海棠,花小而鮮。垂絲海棠,花粉紅向下。皆無子,非真海棠也。

【氣味】

酸、甘,平,無毒。

【主治】

泄痢(時珍。出《正要》)。

木瓜

(《別錄》中品)

【釋名】

(音茂)。
時珍曰︰按︰《爾雅》云︰ ,木瓜。郭璞注云︰木實如小瓜,酢而可食。則木瓜之名取此義也。或云︰木瓜味酸,得木之正氣故名。亦通。 從林、矛,諧聲也。

【集解】

弘景曰︰木瓜,山陰蘭亭尤多,彼人以為良果。又有 楂,大而黃。有楂子,小而澀。《禮》云︰楂、梨鑽之。古亦以楂為果,今則不也。
保升曰︰其樹枝狀如柰,花作房生子,形似栝蔞,火乾甚香。楂子似梨而酢,江外常為果食。
頌曰︰木瓜,處處有之,而宣城者為佳。木狀如柰,春末開花,深紅色。其實大者如瓜,小者如拳,上黃似著粉。宣人種蒔尤謹,遍滿山谷。始實成則鏃紙花粘於上,夜露日烘,漸變紅,花文如生。本州以充土貢,故有宣城花木瓜之稱。 楂酷類木瓜,但看蒂間別有重蒂如乳者為木瓜,無者為 楂也。
曰︰真木瓜皮薄,色赤黃,香而甘酸不澀,其向裡子頭尖,一面方,食之益人。有和圓子,色微黃,蒂粗,其子小圓,味澀微鹹,能傷人氣。有蔓子,顆小,味絕澀,不堪用。
有土伏子,味絕苦澀不堪,子如大樣油麻,餌之令人目澀、目赤筋痛也。
宗奭曰︰西洛大木瓜,其味和美,至熟只青白色,入藥絕有功,勝宣州者,味淡。
時珍曰︰木瓜可種可接,可以枝壓。其葉光而濃,其實如小瓜而有鼻,津潤味不木者,為木瓜;圓小於木瓜,味木而酢澀者,為木桃;似木瓜而無鼻,大於木桃,味澀者,為木李,亦曰木梨,即 楂及和圓子也。鼻乃花脫處,非臍蒂也。木瓜性脆,可蜜漬之為果。去子蒸爛,搗泥入蜜與薑作煎,冬月飲尤佳。木桃、木李性堅,可蜜煎及作糕食之。木瓜燒灰散池中,可以毒魚,說出《淮南萬畢術》。又《廣志》云︰木瓜枝,一尺有百二十節,可為杖

【修治】

曰︰凡使木瓜,勿犯鐵器,以銅刀削去硬皮並子,切片晒乾,以黃牛乳
時珍曰︰今人但切片晒乾入藥爾。按︰《大明會典》︰宣州歲貢烏爛蟲蛀木瓜入御藥局。亦取其陳久無木氣,如栗子去木氣之義爾。

【氣味】

酸,溫,無毒。
思邈曰︰酸、鹹,溫,澀。詵曰︰不可多食,損齒及骨。

【主治】

濕痺邪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別錄》)。治腳氣沖心,取嫩者一顆,去子,煎服,佳。強筋骨,下冷氣,止嘔逆,心膈痰唾,消食,止水利後渴不止,作飲服之(
《藏器》)。止吐瀉奔豚,及水腫冷熱痢,心腹痛(大明)。調營衛,助穀氣(雷 )。去濕和胃,滋脾益肺,治腹脹善噫,心下煩痞(好古)。

【發明】

杲曰︰木瓜,入手、足太陰血分,氣脫能收,氣滯能和。
弘景曰︰木瓜最療轉筋。如轉筋時,但呼其名及書上作木瓜字,皆愈。此理亦不可解。
俗人拄木瓜杖,云利筋脛也。
宗奭曰︰木瓜得木之正,酸能入肝,故益筋與血。病腰腎腳膝無力,皆不可缺也。人以鉛霜或胡粉塗之,則失酢味,且無渣,蓋受金之製也。
時珍曰︰木瓜所主霍亂、吐利、轉筋、腳氣,皆脾胃病,非肝病也。肝雖主筋,而轉筋則由濕熱、寒濕之邪襲傷脾胃所致,故筋轉必起於足腓。腓及宗筋皆屬陽明。木瓜治轉筋,非益筋也,理脾而伐肝也。土病則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溫以收脾肺之耗散,而借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瀉木以助金也。木平則土得令而金受蔭矣。《素問》云︰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孟詵云︰多食木瓜,損齒及骨。皆伐肝之明驗,而木瓜入手、足太陰,為脾、肺藥,非肝藥,益可征矣。又《針經》云︰多食酸,令人癃。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出入,流入胃中,下去膀胱,胞薄以軟,得酸則縮卷,約而不通,故水道不利而癃澀也。羅天益《寶鑒》云︰太保劉仲海日食蜜煎木瓜三、五枚,同伴數人皆病淋疾,以問天益。天益曰︰此食酸所致也,但奪食則已。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所營,傷在五味。五味太過,皆能傷人,不獨酸也。又陸佃《埤雅》云︰俗言梨百損一益, 百益一損。故《詩》云︰投我以木瓜。取其有益也。

【附方】

舊二,新十。

項強筋急不可轉側,肝、腎二臟受風也︰用宣州木瓜二個(取蓋去瓤),沒藥二兩,乳香二錢半。二味入木瓜內縛定,飯上蒸三、四次,爛研成膏。每用三錢,入生地黃汁半盞,無灰酒二盞,暖化溫服。許叔微云︰有人患此,自午後發,黃昏時定。予謂此必先從足起。足少陰之筋自足至項。筋者肝之合。今日中至黃昏,陽中之陰,肺也。自離至兌,陰旺陽弱之時。故《靈寶畢法》云︰離至乾,腎氣絕而肝氣弱。肝、腎二臟受邪,故發於此時。予授此及都梁丸,服之而愈。(《本事方》)
腳氣腫急︰用木瓜切片,囊盛踏之。廣德顧安中,患腳氣筋急腿腫。因附舟,以足閣一袋醫錄》)
腳筋攣痛︰用木瓜數枚,以酒、水各半,煮爛搗膏,乘熱貼於痛處,以帛裹之。冷即換,日三、五度。(《食療本草》)
臍下絞痛︰木瓜三片,桑葉七片,大棗三枚。水三升,煮半升,頓服即愈。(《食療》)
小兒洞痢,木瓜搗汁,服之。(《千金方》)
霍亂轉筋︰木瓜一兩,酒一升,煎服。不飲酒者,煎湯服。仍煎湯,浸青布裹其足。(《聖惠》)
霍亂腹痛︰木瓜五錢,桑葉三片,棗肉一枚。水煎服。(《聖惠方》)
四蒸木瓜丸治肝、腎、脾三經氣虛,為風寒暑濕相搏,流注經絡。凡遇六氣更變,七情不和,必至發動,或腫滿,或頑痺,憎寒壯熱,嘔吐自汗,霍亂吐利。用宣州大木瓜四個,切蓋剜空聽用︰一個入黃 、續斷末各半兩於內;一個入蒼朮、橘皮末各半兩於內;一個入烏藥、黃松節末各半兩於內(黃松節即茯神中心木也);一個入威靈仙、苦葶藶末各半兩於內。
以原蓋簪定,用酒浸透,入甑內蒸熟、晒,三浸、三蒸、三晒,搗末,以榆皮末、水和,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御藥院方》)
腎臟虛冷,氣攻腹脅,脹滿疼痛。用大木瓜三十枚,去皮、核,剜空,以甘菊花末、青鹽末各一斤填滿,置籠內蒸熟,搗成膏,入新艾茸二斤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米飲下三十丸,日二。(《聖濟總錄》)
發槁不澤︰木瓜浸油,梳頭。(《聖惠方》)
反花痔瘡︰木瓜為末,以鱔魚身上涎調,貼之,以紙護住。(《醫林集要》)
辟除壁虱︰以木瓜切片,鋪於席下。( 仙《神隱》)

木瓜核

【主治】

霍亂煩躁氣急,每嚼七粒,溫水咽之(時珍。出《聖惠》)。

枝、葉、皮、根

【氣味】

並酸、澀,溫,無毒。

【主治】

煮汁飲,並止霍亂、吐下、轉筋,療腳氣(《別錄》)。枝,作杖,利筋脈。根、葉,煮湯淋足脛,可以已蹶。木材作桶濯足,甚益人(蘇頌)。枝、葉煮汁飲,治熱痢(時珍。出《千金》)。

【主治】

面黑粉滓(方見李花)。

楂子

(音渣。《食療》)

【校正】

原附木瓜下,今分出。

【釋名】

木桃(《埤雅》)、和圓子。
時珍曰︰木瓜酸香而性脆。木桃酢澀而多渣,故謂之楂,《雷公炮炙論》和圓子即此也

【集解】

《藏器》曰︰楂子生中都,似 而小,江外常為果食,北土無之。
頌曰︰處處有之,孟州特多。
弘景曰︰《禮》云︰楂梨鑽之。謂鑽去核也。鄭玄不識,以為梨之不臧者。郭璞以為似梨而酢澀。古以為果,今不入例矣。
時珍曰︰楂子乃木瓜之酢澀者,小於木瓜,色微黃,蒂、核皆粗,核中之子小圓也。按︰王禎《農書》云︰楂似小梨,西川、唐、鄧間多種之。味劣於梨與木瓜,而入蜜煮湯,則香美過之。《莊子》云︰楂、梨、橘、柚皆可於口。《淮南子》云︰樹楂、梨、橘,食之則美,嗅之則香。皆指此也。

【氣味】

酸,澀,平,無毒。
詵曰︰多食傷氣,損齒及筋。

【主治】

斷痢(弘景)。去惡心咽酸,止酒痰黃水(藏器)。煮汁飲,治霍亂轉筋,功與木瓜相近(孟詵)。

(音冥渣。宋《圖經》)

【校正】

原附木瓜下,今分出。

【釋名】

蠻楂(《通志》)、瘙楂(《拾遺》)、木李(《詩經》)、木梨(《埤雅》)。
時珍曰︰木李生於吳越,故鄭樵《通志》謂之蠻楂。云俗呼為木梨,則 楂蓋蠻楂之訛也。

【集解】

頌曰︰ 楂木、葉、花、實酷類木瓜,但比木瓜大而黃色。辨之惟看蒂間別有重蒂如乳者為木瓜,無此則 楂也。可以進酒去痰。道家生壓取汁,和甘松、玄參末作濕香,云甚爽神也。
詵曰︰ 楂氣辛香,置衣箱中殺蠹蟲。
時珍曰︰ 楂,乃木瓜之大而黃色無重蒂者也;楂子,乃木瓜之短小而味酢澀者也;,則楂類之生於北土者也。三物與木瓜皆是一類各種,故其形狀功用不甚相遠,但木瓜得木之正氣,為可貴耳。

【氣味】

酸,平,無毒。

【主治】

解酒去痰(弘景)。食之去惡心,止心中酸水(藏器)。煨食,止痢。浸油梳頭,治髮白、髮赤(大明)。煮汁服,治霍亂轉筋(吳瑞)。

??

(音溫孛。宋《開寶》)

【釋名】

時珍曰︰ ,性溫而氣 ,故名。 (音孛),香氣也。

【集解】

志曰︰ 生北土,似楂子而小。
頌曰︰今關陝有之,沙苑出者更佳。其實大抵類楂,但膚慢而多毛,味尤甘。其氣芬馥,置衣笥中亦香。
藏器曰︰樹如林檎,花白綠色。
宗奭曰︰食之須淨去浮毛,不爾損人肺。花白色,亦香。最多生蟲,少有不蛀者。
時珍曰︰ ,蓋 楂之類生於北土者,故其形狀功用皆相仿佛。李 《南海藥錄》言︰關中謂林檎為 。按︰《述征記》云︰林檎佳美。 微大而狀丑有毛,其味香,關輔乃有,江南甚希。觀此則林檎、 ,蓋相似而二物也。李氏誤矣。

【氣味】

酸、甘,微溫,無毒。
士良曰︰發毒熱,秘大小腸,聚胸中痰,壅澀血脈,不宜多食。
瑞曰︰同車螯食,發疝氣。

【主治】

溫中,下氣消食,除心間酸水,去臭,辟衣魚(《開寶》)。去胸膈積食,止渴除煩。將臥時,啖一、兩枚,生、熟皆宜(蘇頌。宗奭曰︰臥時啖此太多,亦痞塞胃脘也)。
主水瀉腸虛煩熱,散酒氣,並宜生食(李 )。

木皮

【主治】

搗末,敷瘡(蘇頌)。

山楂

(音渣。《唐本草》)

【校正】

《唐本草》木部赤爪木,宋《也。今並於一,但以山楂標題。

【釋名】

赤爪子(側巧切,《唐本》)、鼠楂《唐本》、猴楂(危氏)、茅楂(《日用》)、子(音求)、 梅(音計。並《爾雅》)、羊 (《唐本》)、棠 子(《圖經》)、山裡果(《食鑒》)。
時珍曰︰山楂,味似楂子,故亦名楂。世俗皆作查字,誤矣。查(音槎)乃水中浮木,與楂何關?郭璞注《爾雅》云︰ (音求)樹如梅。其子大如指頭,赤色似小柰,可食,此即山楂也。世俗作 字,亦誤矣。 乃櫟實,於 何關?楂、 之名,見於《爾雅》。自晉、宋以來,不知其原,但用查、 耳。此物生於山原茅林中,猴、鼠喜食之,故又有諸名也。《唐本草》赤爪木當作赤棗,蓋棗、爪音訛也,楂狀似赤棗故爾。范成大《虞衡志》有赤棗子。王 《百一選方》云︰山裡紅果,俗名酸棗,又名鼻涕團。正合此義矣。

【集解】

恭曰︰赤爪木,赤楂也。出山南、申、安、隨諸州。小樹高五、六尺,葉似香。子似虎掌,大如小林檎,赤色。
藏器曰︰赤爪草,即鼠楂 也。生高原, 似小楂而赤,人食之。
頌曰︰棠 子生滁州。三月開白花,隨便結實,采無時。彼人用治下痢及腰疼有效。他處亦有,不入藥用。
時珍曰︰赤爪、棠 、山楂,一物也。古方罕用,故《唐本》雖有赤爪,後人不知即此也。自丹溪朱氏始著山楂之功,而後遂為要藥。其類有二種,皆生山中。一種小者,山人呼為棠 子、茅楂、猴楂,可入藥用。樹高數尺,葉有五尖。丫間有刺。三月開五出小白花。
實有赤、黃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頭,九月乃熟,小兒采而賣之。閩人取熟者去皮核,搗和糖、蜜,作為楂糕,以充果物。其核狀如牽牛子,黑色甚堅。一種大者,山人呼為羊子。樹高丈餘,花葉皆同,但實稍大而色黃綠,皮澀肉虛為異爾。初甚酸澀,經霜乃可食。功用相同,而採藥者不收。

【修治】

時珍曰︰九月霜後取帶熟者,去核曝乾,或蒸熟去皮核,搗作餅子,日乾

【氣味】

酸,冷,無毒。
時珍曰︰酸、甘,微溫。生食多,令人嘈煩易飢,損齒,齒齲人尤不宜也。

【主治】

煮汁服,止水痢。沐頭洗身,治瘡癢(《唐本》)。煮汁洗漆瘡,多瘥(弘景)。
治腰痛有效(蘇頌)。消食積,補脾,治小腸疝氣,發小兒瘡疹(吳瑞)。健胃,行結氣。
治婦人產後兒枕痛,惡露不盡,煎汁入沙糖服之,立效(震亨)。化飲食,消肉積症瘕,痰飲痞滿吞酸,滯血痛脹(時珍)。化血塊氣塊,活血(寧原)。

【發明】

震亨曰︰山楂大能克化飲食。若胃中無食積,脾虛不能運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則反克伐脾胃生發之氣也。
時珍曰︰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脹悶者,於每食後嚼二、三枚,絕佳。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伐也。按︰《物類相感志》言︰煮老雞、硬肉,入山楂數顆即易爛。則其消肉積之功,蓋可推矣。珍鄰家一小兒,因食積黃腫,腹脹如鼓。偶往羊 樹下,取食之至飽。歸而大吐痰水,其病遂愈。羊 乃山楂同類,醫家不用而有此效,則其功應相同矣。

【附方】

新七。

偏墜疝氣︰山棠 肉、茴香(炒)各一兩,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湯下。
老人腰痛及腿痛︰用棠 子、鹿茸(炙)等分,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日二服。腸風下血,用寒藥、熱藥及脾弱藥俱不效者︰獨用山裡果(俗名酸棗,又名鼻涕團)乾者,痘疹不快︰乾山楂為末,湯點服之,立出紅活。又法︰猴楂五個,酒煎入水,溫服即出。
痘瘡乾黑危困者︰用棠 子為末,紫草煎酒,調服一錢。(《全幼心鑒》)
食肉不消︰山楂肉四兩,水煮食之,並飲其汁。(《簡便方》)

【主治】

吞之,化食磨積,治 疝(時珍)。

【附方】

新一。

難產︰山楂核七七粒,百草霜為衣,酒吞下。(《海上方》)
陰腎 腫︰方見橄欖。

赤爪木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水痢,頭風身癢(《唐本》)。

【主治】

消積,治反胃(時珍)。

莖、葉

【主治】

煮汁,洗漆瘡(時珍。出《肘後》)。

庵羅果

(宋《開寶》)

【釋名】

庵摩羅迦果(出佛書)、香蓋。
時珍曰︰庵羅,梵音二合者也。庵摩羅,梵音三合者也。華言清淨是也。

【集解】

志曰︰庵羅果,樹生,若林檎而極大。
宗奭曰︰西洛甚多,梨之類也。其狀似梨,先諸梨熟,七夕前後已堪啖。色黃如鵝梨,才熟便松軟,入藥亦希。
時珍曰︰按︰《一統志》云︰庵羅果俗名香蓋,乃果中極品。種出西域,亦柰類也。葉似茶葉,實似北梨,五、六月熟,多食亦無害。今安南諸地亦有之。

【氣味】

甘,溫,無毒。士良曰︰酸,微寒。
志曰︰動風疾。凡天行病及食飽後,俱不可食。同大蒜、辛物食,令人患黃病。

【主治】

食之止渴(《開寶》)。主婦人經脈不通,丈夫營衛中血脈不行。久食,令人不飢(士良)。

【主治】

渴疾,煎湯飲(士良)。

(《別錄》下品)

【釋名】

頻婆(音波)。
時珍曰︰篆文柰字,象子綴於木之形。梵言謂之頻婆,今北人亦呼之,猶云端好也。

【集解】

弘景曰︰柰,江南雖有,而北國最豐。作脯食之,不宜人。林檎相似而小,俱不益人。
士良曰︰此有三種︰大而長者為柰,圓者為林檎,皆夏熟;小者味澀為 ,秋熟,一名楸子。
時珍曰︰柰與林檎,一類二種也。樹、實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可栽可壓。有白、赤、青三色。白者為素柰,赤者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為綠柰,皆夏熟。涼州有冬柰,冬熟,子帶碧色。孔氏《六帖》言︰涼州白柰,大如兔頭。《西京雜記》言︰上林苑紫柰,大如升,核紫花青。其汁如漆,著衣不可浣,名脂衣柰。此皆異種也。郭義恭《廣志》云︰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乾為脯,數十百斛,以為蓄積,謂之頻婆糧。亦取柰汁為豉用。其法︰取熟柰納瓮中,勿令蠅入;六、七日待爛,以酒腌,痛拌令如粥狀,下水更拌,濾去皮子;良久,去清汁,傾布上,以灰在下引汁盡,劃開,晒乾,為末,調物甘酸得所也。劉熙
《釋名》載︰柰油,以柰搗汁塗繒上,曝燥取下,色如油也。今關西人以赤柰、楸子取汁塗器中,曝乾,名果單是矣。味甘酸,可以饋遠。杜恕《篤論》云︰日給之花似柰,柰實而日給零落,虛偽與真實相似也。則日給乃柰之不實者。而《王羲之帖》云︰來禽、日給,皆囊盛為佳果。則又似指柰為日給矣。木槿花亦名日及,或同名耳。

【氣味】

苦,寒,有小毒。多食令人肺壅、臚脹,有病患尤甚(《別錄》)。
思邈曰︰酸、苦,寒,澀,無毒。
時珍曰︰案︰《正要》云︰頻婆︰甘,無毒。

【主治】

補中焦諸不足氣,和脾。治猝食飽氣壅不通者,搗汁服(孟詵)。益心氣,耐飢

林檎

(宋《開寶》)

【校正】

並入《拾遺》文林郎果。

【釋名】

來禽(《法帖》)、文林郎果。

《藏器》曰︰文林郎生渤海間。云其樹從河中浮來,有文林郎拾得種之,因以為名。
曰︰文林郎,南人呼為 是矣。
時珍曰︰案︰洪玉父云︰此果味甘,能來眾禽於林,故有林禽、來禽之名。又唐高宗時,紀王李謹得五色林檎似朱柰以貢。帝大悅,賜謹為文林郎。人因呼林檎為文林郎果。又《述征記》云︰林檎實佳美。其 微大而狀丑,有毛而香,關輔乃有,江南甚希。據此,則林檎是文林郎,非 也。

【集解】

志曰︰林檎,在處有之。樹似柰,皆二月開粉紅花。子亦如柰而差圓,六月、七月熟。
頌曰︰亦有甘、酢二種︰甘者,早熟而味脆美;酢者,差晚,須爛熟乃堪啖。今醫家乾之入治傷寒藥,謂之林檎散。
時珍曰︰林檎,即柰之小而圓者。其味酢者,即楸子也。其類有金林檎、紅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黑者色似紫柰。有冬月再實者。林檎熟時,晒乾研末點湯服甚美,謂之林檎 。僧贊寧《物類相感志》云︰林檎樹生毛蟲,埋蠶蛾於下,或以洗魚水澆之即止。皆物性之妙也。

【氣味】

酸、甘,溫,無毒。
思邈曰︰酸、苦,平,澀,無毒。多食令人百脈弱。
志曰︰多食發熱及冷痰澀氣,令人好唾,或生瘡癤,閉百脈。其子食之,令人煩心。

【主治】

下氣消痰,治霍亂肚痛(大明)。消渴者,宜食之(蘇頌)。療水穀痢、泄精(孟詵)。小兒閃癖(時珍)。

【附方】

舊三。
水痢不止︰林檎(半熟者)十枚。水二升,煎一升,並林檎食之。(《食醫心鏡》)
小兒下痢︰林檎、構子同杵汁,任意服之。(《子母秘錄》)
小兒閃癖,頭髮豎黃,瘰癧瘦弱者︰乾林檎脯研末,和醋敷之。(同上)

東行根

【主治】

白蟲、蛔蟲,消渴好唾(孟詵)。

(音士。《別錄》中品)

【釋名】

時珍曰︰ 從KT ,音滓,諧聲也。俗作 ,非矣。 (音肺),削木片也。
胡名鎮頭

【集解】

頌曰︰柿南北皆有之,其種亦多。紅柿所在皆有。黃柿生汴、洛諸州。朱柿出華山,似紅柿而圓小,皮薄可愛,味更甘珍。 柿色青,可生啖。諸柿食之皆美而益人。又有一種小柿,謂之軟棗,俗呼為牛奶柿。世傳柿有七絕︰一多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蠹,五霜葉可玩,六嘉賓,七落葉肥滑,可以臨書也。
宗奭曰︰柿有數種︰著蓋柿,於蒂下別有一重。又有牛心柿,狀如牛心。蒸餅柿,狀如市賣蒸餅。華州朱柿,小而深紅。塔柿,大於諸柿,去皮掛木上,風晒乾之佳。火乾者,味不甚佳。其生者,可以溫水養去澀味也。
時珍曰︰柿高樹大葉,圓而光澤。四月開小花,黃白色。結實青綠色,八、九月乃熟。
生柿置器中自紅者謂之烘柿,晒乾者謂之白柿,火乾者謂之烏柿,水浸藏者謂之 柿。其核形扁,狀如木鱉子仁而硬堅。其根甚固,謂之柿盤。案《事類合璧》云︰柿,朱果也。大者如碟,八棱稍扁;其次如拳;小或如雞子、鴨子、牛心、鹿心之狀。一種小而如拆二錢者,謂之猴棗。皆以核少者為佳。
烘柿︰時珍曰︰烘柿,非謂火烘也。即青綠之柿,收置器中,自然紅熟如烘成,澀味盡去,其甘如蜜。歐陽修《歸田錄》言︰襄、鄧人以 楂或 或橘葉於中則熟,亦不必。

【氣味】

甘,寒,澀,無毒。
弘景曰︰生柿性冷,鹿心柿尤不可食,令人腹痛。
宗奭曰︰凡柿皆涼,不至大寒。食之引痰,為其味甘也。晒乾者,食多動風。
頌曰︰凡柿同蟹食,令人腹痛作瀉,二物俱寒也。
時珍曰︰按︰王 《百一選方》云︰一人食蟹,多食紅柿,至夜大吐,繼之以血,昏不省人。一道者云︰惟木香可解。乃磨汁灌之,即漸蘇醒而愈也。

【主治】

通耳鼻氣,治腸 不足。解酒毒,壓胃間熱,止口乾(《別錄》)。續經脈氣(詵)。

【發明】

藏器曰︰飲酒食紅柿,令人易醉或心痛欲死。《別錄》言解酒毒,失之矣

白柿、柿霜

【修治】

時珍曰︰白柿即乾柿生霜者。其法用大柿去皮捻扁,日晒夜露至乾,內瓮中,待生白霜乃取出。今人謂之柿餅,亦曰柿花。其霜謂之柿霜。

【氣味】

甘,平,澀,無毒。
弘景曰︰晒乾者性冷,生柿彌冷。火熏者性熱。

【主治】

補虛勞不足,消腹中宿血,澀中濃腸,健脾胃氣(詵)。開胃澀腸,消痰止渴,治吐血,潤心肺,療肺痿心熱咳嗽,潤聲喉,殺蟲(大明)。溫補。多食,去面 (藏器)。
治反胃咯血,血淋腸 ,痔漏下血(時珍)。霜︰清上焦心肺熱,生津止渴,化痰寧嗽,治咽喉

【發明】

震亨曰︰乾柿屬金而有土,屬陰而有收意。故止血治咳,亦可為助也。
時珍曰︰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蓋大腸者,肺之合而胃之子也。真正柿霜,乃其精液,入肺病上焦藥尤佳。按︰方勺《泊宅編》云︰外兄劉掾云︰病臟毒下血,凡半月,自分必死。得一方,只以乾柿燒灰,飲服二錢,遂愈。又王 《百一方》云︰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亦用此方一服而愈。為散、為丸皆可,與本草治腸 、消宿血、解熱毒之義相合。則柿為太陰血分之藥,益可証矣。
又《經驗方》云︰有人三世死於反胃病,至孫得一方︰用乾柿餅同乾飯日日食之,絕不用水飲,如法食之,其病遂愈。此又一証也。

【附方】

舊四,新十二。

腸風臟毒︰方說見上。
小便血淋︰葉氏︰用乾柿三枚(燒存性),研末。陳米飲服。《經驗方》︰用白柿、烏豆、鹽花煎湯,入墨汁服之。
熱淋澀痛︰乾柿、燈心等分。水煎日飲(《朱氏方》)
小兒秋痢︰以粳米煮粥,熟時入乾柿末,再煮三、兩沸食之,奶母亦食之。(《食療》)
反胃吐食︰乾柿三枚,連蒂搗爛,酒服甚效。切勿以他藥雜之。
腹薄食減,凡男女脾虛腹薄,食不消化,面上黑點者︰用乾柿三斤,酥一斤,蜜半斤。
以酥、蜜煎勻,下柿煮十餘沸,用不津器貯之。每日空腹食三、五枚,甚良。(孟詵《食療》)
痰嗽帶血︰青州大柿餅,飯上蒸熟批開。每用一枚,摻真青黛一錢,臥時食之,薄荷湯下。(《丹溪纂要》)
產後咳逆,氣亂心煩。用乾柿切碎,水煮汁呷。(《產寶》)
婦人蒜發︰乾柿五枚,以茅香(煮熟)、枸杞子(酒浸,焙研)各等分。搗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茅香湯下,日三。(《普濟》)
面生 ︰乾柿,日日食之。(《普濟方》)
鼻窒不通︰乾柿同粳米煮粥,日食。(《聖濟》)
耳聾鼻塞︰乾柿三枚細切,以粳米三合,豆豉少許煮粥,日日空心食之。(《聖惠》)
痘瘡入目︰白柿,日日食之,良。
脛爛瘡︰用柿霜、柿蒂等分燒研,敷之甚效。(筆峰《雜興》)
解桐油毒︰乾柿餅食之。(《普濟》)

烏柿(火熏乾者)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殺蟲,療金瘡、火瘡,生肉止痛(《別錄》)。治狗嚙瘡,斷下痢(弘景)。服藥口苦及嘔逆者,食少許即止(藏器)。

(音覽)

【修治】

瑞曰︰水藏者性冷,鹽藏者有毒。
時珍曰︰ ,藏柿也。水收、鹽浸之外,又有以熟柿用灰汁澡三、四度,令汁盡著器中,經十餘日即可食,治病非宜。

【主治】

澀下焦,健脾胃,消宿血(詵)。

柿糕

【修治】

時珍曰︰案︰李氏《食經》云︰用糯米(洗淨)一斗,大乾柿五十個,同搗粉蒸食,如乾,入煮棗泥和拌之。

【主治】

作餅及糕與小兒食,治秋痢(詵)。黃柿和米粉作糗蒸,與小兒食,止下痢、下血有效(《藏器》)。

柿蒂

【氣味】

澀,平,無毒。

【主治】

咳逆噦氣,煮汁服(詵)。

【發明】

震亨曰︰人之陰氣,依胃為養。土傷則木挾相火,直沖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
時珍曰︰咳逆者,氣自臍下沖脈直上至咽膈,作呃忒蹇逆之聲也。朱肱《南陽書》以噦為咳逆,王履《溯洄集》以咳嗽為咳逆,皆誤矣。噦者,乾嘔有聲也。咳逆有傷寒吐下後,及久病產後,老人虛人,陰氣大虧,陽氣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傷寒失下,及平人痰氣抑遏而然者。當視其虛實陰陽,或溫或補,或泄熱,或降氣,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單用柿蒂煮汁飲之,取其苦溫能降逆氣也。《濟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薑之辛熱,以開痰散郁,蓋從治之法,而昔人亦常用之收效矣。至易水張氏又益以人參,治病後虛人咳逆,亦有功績。丹溪朱氏但執以寒治熱之理,而不及從治之法,矯枉之過矣。若陳氏《三因》又加以良薑之類,是真以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

【附方】

新一。

咳逆不止︰《濟生》柿蒂散︰治咳逆胸滿。用柿蒂、丁香各二錢,生薑五片。水煎服。
或》加青皮、陳皮。王氏《易簡》加半夏、生薑。

木皮

【主治】

下血。晒焙研末,米飲服二錢,兩服可止(頌)。湯火瘡,燒灰,油調敷(時珍)。

【主治】

血崩,血痢,下血(時珍)。

(音卑士。宋《開寶》)

【釋名】

漆柿(《日華》)、綠柿(《日用》)、青 (《廣志》)、烏 (《開寶》)、花(《日用》)、赤棠 。
時珍曰︰ 乃柿之小而卑者,故謂之 。他柿至熟則黃赤,惟此雖熟亦青黑色。搗碎浸汁謂之柿漆,可以染罾、扇諸物,故有漆柿之名。

【集解】

志曰︰ 柿生江淮以南,似柿而青黑。潘岳《閑居賦》所謂“梁侯烏 之柿”是也。
頌曰︰ 柿出宣歙、荊襄、閩廣諸州。柿大如杏,惟堪生啖,不可為乾也。

【氣味】

甘,寒,澀,無毒。
弘景曰︰ 生啖性冷,服石家宜之,不入藥用。不可與蟹同食。

【主治】

壓丹石藥發熱,利水,解酒毒,去胃中熱。久食,令人寒中(《開寶》)。止煩渴,潤心肺,除腹臟冷熱(《日華》)。

君遷子

(《拾遺》)

【釋名】

KT 棗(《千金》作軟棗)、 棗(《廣志》。音逞)、牛奶柿(《名苑》)、丁香柿
時珍曰︰君遷之名,始見於左思《吳都賦》,而著其狀於劉欣期《交州記》,名義莫詳。KT 棗,其形似棗而軟也。司馬光《名苑》云︰君遷子似馬奶,即今牛奶柿也,以形得名。崔豹《古今注》云︰牛奶柿即KT 棗,葉如柿,子亦如柿而小。唐宋諸家,不知君遷、KT棗

【集解】

藏器曰︰君遷子生海南,樹高丈餘,子中有汁,如乳汁甜美。《吳都賦》平仲君遷是也。
時珍曰︰君遷即KT 棗,其木類柿而葉長。但結實小而長,狀如牛奶,乾熟則紫黑色。
一種小圓如指頂大者,名丁香柿,味尤美。《救荒本草》以為羊矢棗,誤矣。其樹接大柿最佳。《廣志》云︰KT 棗,小柿也。肌細而濃,少核,可以供御。即此。

【氣味】

甘、澀,平,無毒。

【主治】

止消渴,去煩熱,令人潤澤(《藏器》)。鎮心。久服,悅人顏色,令人輕健()。

安石榴

(《別錄》下品)

【釋名】

若榴(《廣雅》)、丹若(《古今注》)、金罌。
時珍曰︰榴者,瘤也,丹實垂垂如贅瘤也。《博物志》云︰漢張騫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又按︰《齊民要術》云︰凡植榴者須安僵石枯骨於根下,即花實繁茂。則安石之名義或取此也。若木乃扶桑之名,榴花丹 似之,故亦有丹若之稱。傅玄
《榴賦》所謂“灼若旭日棲扶桑”者是矣。《筆衡》云︰五代吳越王錢 改榴為金罌。《酉陽雜俎》言︰榴甜者名天漿。道家書謂榴為三尸酒,言三尸蟲得此果則醉也。故范成大詩云︰玉池咽清肥,三彭跡如掃。

【集解】

弘景曰︰石榴花赤可愛,故人多植之,尤為外國所重。有甜、酢二種,醫家惟用酢者之根、殼。榴子乃服食者所忌。
頌曰︰安石榴,本生西域,今處處有之。木不甚高碩,枝柯附幹,自地便生作叢。種極易息,折其條盤土中便生也。花有黃、赤二色。實有甘、酢二種,甘者可食,酢者入藥。又一種山石榴,形頗相類而絕小,不作房生,青、齊間甚多,不入藥,但蜜漬以當果甚美。
宗曰︰石榴有酸、淡二種。旋開單葉花,旋結實,實中子紅,孫枝甚多,秋後經霜則自坼裂。一種子白,瑩澈如水晶者,味亦甘,謂之水晶石榴。惟酸石榴入藥,須老木所結,收留陳久者乃佳。
時珍曰︰榴五月開花,有紅、黃、白三色。單葉者結實。千葉者不結實,或結亦無子也。實有甜、酸、苦三種。《抱朴子》言︰苦者出積石山。或云即山石榴也。《酉陽雜俎》言︰南詔石榴皮薄如紙。《瑣碎錄》言︰河陰石榴名三十八者,其中只有三十八子也。又南中有四季榴,四時開花,秋月結實,實方綻,隨複開花。有火石榴赤色如火。海石榴高一、二尺即結實。皆異種也。案︰《事類合璧》云︰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點,皮中如蜂窠,有黃膜隔之,子形如人齒,淡紅色,亦有潔白如雪者。潘岳賦云︰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飢療渴,解酲止醉。

甘石榴

【氣味】

甘、酸,溫,澀,無毒。多食損人肺(《別錄》)。
詵曰︰多食損齒令黑。凡服食藥物人忌食之。
震亨曰︰榴者,留也。其汁酸性滯,粘膈成痰。

【主治】

咽喉燥渴(《別錄》)。能理乳石毒(段成式)。製三尸蟲(時珍)。

酸石榴

【氣味】

酸,溫,澀,無毒。

【主治】

赤白痢腹痛,連子搗汁,頓服一枚(孟詵)。止瀉痢崩中帶下(時珍)。

【發明】

時珍曰︰榴受少陽之氣,而榮於四月,盛於五月,實於盛夏,熟於深秋。丹花赤實,其味甘酸,其氣溫澀,具木火之象。故多食損肺、齒而生痰涎。酸者則兼收斂之氣,故入斷下、崩中之藥。或云︰白榴皮治白痢,紅榴皮治紅痢,亦通。

【附方】

新五。

腸滑久痢︰黑神散︰用酸石榴一個。 煙盡,出火毒一夜,研末。仍以酸榴一塊,煎湯服久瀉不止︰方同上。(並《普濟方》)
痢血五色或膿或水,冷熱不調︰酸石榴五枚(連子)。搗汁二升,每服五合,神妙。(《聖濟》)
小便不禁︰酸石榴燒存性(無則用枝燒灰代之)。每服二錢,用柏白皮(切,焙)四錢,煎湯捻須令黑︰酸石榴結成時,就東南枝上揀大者一個,頂上開一孔,內水銀半兩於中,原皮(《普濟》)

酸榴皮

【修治】

曰︰凡使榴皮、葉、根,勿犯鐵,並不計乾濕,皆以漿水浸一夜,取出用,其水如墨汁也。

【氣味】

同實。

【主治】

止下痢漏精(《別錄》)。治筋骨風,腰腳不遂,行步攣急疼痛,澀腸。取汁點目,止淚下(權)。煎服,下蛔蟲(《藏器》)。止瀉痢,下血脫肛,崩中帶下(時珍)。

【附方】

舊六,新四。

赤白痢下腹痛,食不消化者︰《食療本草》︰用醋榴皮,炙黃為末,棗肉或粟米飯和丸梧桐子大。每空腹米飲服三十丸,日三服,以知為度。如寒滑,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
《肘後方》︰用皮燒存性,為末。每米飲服方寸匕,日三服,效乃止。
糞前有血,令人面黃︰用酢石榴皮(炙),研末。每服二錢,用茄子枝煎湯服。(孫真人方)
腸滑久痢,神妙無比方也︰用石榴一個劈破,炭火簇燒存性,出火毒,為末。每服一錢,別以酸石榴一瓣,水一盞,煎湯調服。(《經驗方》)
久痢久瀉︰陳石榴皮酢者,焙研細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患二、三年或二、三月,百方小兒風癇︰大生石榴一枚,割去頂,剜空,入全蠍五枚,黃泥固濟, 存性,為末。每服猝病耳聾︰八、九月間,取石榴一個,上作孔如球子大,內米醋令滿,以原皮蓋之,水和面裹煨熟,取起去蓋,入少黑李子、仙沼子末,取水滴耳中,勿動。腦中若痛,勿驚。如此三夜,再作必通。
案︰唐慎微《本草》收采此方,云出孫真人。而黑李子不知為何物也,其仙沼子即預知子。
食榴損齒︰石榴黑皮,炙黃,研末,棗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日空腹三丸,白湯下,日二服
疔腫惡毒︰以針刺四畔,用榴皮著瘡上,以面圍四畔,灸之,以痛為度。仍納榴末敷上急
腳肚生瘡初起如粟,搔之漸開,黃水浸淫,癢痛潰爛,遂致繞脛而成痼疾︰用酸榴皮煎湯,冷定,日日掃之,取愈乃止。(《醫學正宗》)

酸榴東行根

【氣味】

同皮。

【主治】

蛔蟲、寸白(《別錄》)。青者,入染須用(權)。治口齒病(頌)。止澀瀉痢、帶

【附方】

舊三,新二。

金蠶蠱毒,吮白礬味甘,嚼黑豆不腥者,即是中蠱也︰石榴根皮,煎濃汁服,即吐出活蠱寸白蛔蟲︰酢石榴東引根一握。洗銼,用水三升,煎取半碗,五更溫服盡,至明取下蟲一女子經閉不通︰用酢榴根(東生者)一握(炙乾)。水二大盞,濃煎一盞,空心服之。
未通再服。(《斗門》)
赤白下痢︰方同上。

榴花

【主治】

陰乾為末,和鐵丹服,一年變白髮如漆(藏器。鐵丹,飛鐵為丹也,亦鐵粉之屬)。千葉者,治心熱吐血。又研末吹鼻,止衄血,立效。亦敷金瘡出血(蘇頌)。

【附方】

舊一,新二。

金瘡出血︰榴花半斤,鍛石一升。搗和陰乾。每用少許敷之,立止。(崔元亮方)
鼻出衄血︰酢榴花二錢半,黃蜀葵花一錢。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服,效乃止。(九竅出血︰石榴花(揉)塞之取效。葉亦可。

(《本經》上品)

【校正】

志曰︰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

時珍曰︰橘,從 音鷸,諧聲也。又云五色為慶,二色為 。 云外赤內黃、非煙非霧、郁郁紛紛之象。橘實外赤內黃,剖之香霧紛郁,有似乎 云。橘之從 ,又取此意也。

【集解】

《別錄》曰︰橘、柚,生江南及山南山谷,十月採。
恭曰︰柚之皮濃味甘,不似橘皮味辛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酸者名胡柑。今俗謂橙為柚,非矣。案︰郭璞云︰柚似橙而實酢,大於橘。孔安國云︰小曰橘,大曰柚,皆為柑也。
頌曰︰橘、柚,今江浙、荊襄、湖嶺皆有之。木高一、二丈,葉與枳無辨,刺出莖間。夏初生白花,六、七月成實,至冬黃熟。舊說小為橘,大為柚。今醫家乃用黃橘、青橘,不言柚。豈青橘是柚之類乎?
宗奭曰︰橘、柚自是兩種。《本草》云︰一名橘皮。後人誤加柚字,妄生分別。且青橘、黃橘治療尚殊,況柚為別種乎?惟郭璞所言,乃真識橘、柚者。若不如此分別,誤以柚皮為橘皮,是貽無窮之患矣。
時珍曰︰橘、柚,蘇恭所說甚是。蘇頌不知青橘即橘之未黃者,乃以為柚,誤矣。夫橘、柚、柑三者相類而不同。橘實小,其瓣味微酢,其皮薄而紅,味辛而苦。柑大於橘,其瓣味甘,其皮稍濃而黃,味辛而甘。柚大小皆如橙,其瓣味酢,其皮最濃而黃,味甘而不甚辛。如此分之,即不誤矣。

按︰《事類合璧》云︰橘樹高丈許,枝多生刺。其葉兩頭尖,綠色光面,大寸餘,長二寸許。四月著小白花,甚香。結實至冬黃熟,大者如杯,包中有瓣,瓣中有核也。

宋韓彥直著《橘譜》三卷甚詳,其略云︰柑橘出蘇州、台州,西出荊州,南出閩、廣、撫州,皆不如溫州者為上也。柑品有八,橘品十有四,多是接成。惟種成者,氣味尤勝。黃橘,扁小而多香霧,乃橘之上品也;朱橘,小而色赤如火;綠橘,紺碧可愛,不待霜後,色味已佳,隆冬採之,生意如新;乳橘,狀似乳柑,皮堅瓤多,味絕酸芳;塌橘,狀大而扁,外綠心紅,瓣巨多液,經春乃甘美;包橘,外薄內盈,其脈瓣隔皮可數;綿橘,微小,極軟美可受,而不多結;沙橘,細小甘美;油橘,皮似油飾,中堅外黑,乃橘之下品也;早黃橘,秋半已丹;凍橘,八月開花,冬結春采;穿心橘,實大皮光,而心虛可穿;荔枝橘,出衡陽,膚理皺密如荔子也。俗傳橘下埋鼠,則結實加倍。故《物類相感志》曰︰橘見尸而實繁。《涅 經》云︰如橘見鼠,其果實多。《周禮》言︰橘逾淮而北︰變為枳,地氣然也。
餘見柑下。

橘實

【氣味】

甘、酸,溫,無毒
弘景曰︰食之多痰,恐非益也。
原曰︰多食粘膈生痰,滯肺氣。
瑞曰︰同螃蟹食,令人患軟癰。

【主治】

甘者潤肺,酸者聚痰(藏器)。止消渴,開胃,除胸中膈氣(大明)。

【發明】

時珍曰︰橘皮,下氣消痰,其肉生痰聚飲,表裡之異如此,凡物皆然。今人以蜜煎橘充果食甚佳,亦可醬菹也。

黃橘皮

【釋名】

紅皮(《湯液》)、陳皮(《食療》)。
弘景曰︰橘皮療氣大勝。以東橘為好,西江者不如。須陳久者為良。
好古曰︰橘皮以色紅日久者為佳,故曰紅皮、陳皮。去白者曰橘紅也。

【修治】

曰︰凡使勿用柚皮、皺子皮,二件用不得。凡修事,須去白膜一重,銼細,以鯉魚皮裹一宿,至明取用。
宗奭曰︰《本草》橘、柚作一條,蓋傳誤也。後世不知,以柚皮為橘皮,是貽無窮之患矣。此乃六陳之一,天下日用所須。今人又多以乳柑皮亂之,不可不擇也。柑皮不甚苦,橘皮極苦,至熟亦苦。或以皮之緊慢分別,又因方土不同,亦互有緊慢也。
時珍曰︰橘皮,紋細色紅而薄,內多筋脈,其味苦辛;柑皮,紋粗色黃而濃,內多白膜,其味辛甘;柚皮,最濃而虛,紋更粗,色黃,內多膜無筋,其味甘多辛少。但以此別之,即不差矣。橘皮性溫,柑、柚皮性冷,不可不知。今天下多以廣中來者為勝,江西者次之。
然亦多以柑皮雜之。柑皮猶可用,柚皮則懸絕矣。凡橘皮,入和中理胃藥則留白,入下氣消痰藥則去白,其說出於《聖濟經》。去白者,以白湯入鹽洗潤透,刮去筋膜,晒乾用。亦有煮焙者,各隨本方。

【氣味】

苦、辛,溫,無毒。

【主治】

胸中瘕熱逆氣,利水穀。久服去臭,下氣通神(《本經》)。下氣,止嘔咳,治氣沖胸中,吐逆霍亂,療脾不能消穀,止泄,除膀胱留熱停水,五淋,利小便,去寸白蟲(
《別錄》)。清痰涎,治上氣咳嗽,開胃,主氣痢,破症瘕 癖(甄權)。療嘔噦反胃嘈雜,時吐清水,痰痞 瘧,大腸秘塞,婦人乳癰。入食料,解魚腥毒(時珍)。

【發明】

杲曰︰橘皮,氣薄味濃,陽中之陰也。可升可降,為脾、肺二經氣分藥。留白則補脾胃,去白則理肺氣;同白朮則補脾胃,同甘草則補肺,獨用則瀉肺損脾。其體輕浮,一能導胸中寒邪,二破滯氣,三益脾胃。加青皮減半用之,去滯氣,推陳致新。但多用久服,能損元氣也。
原曰︰橘皮,能散、能瀉、能溫、能補、能和,化痰治嗽,順氣理中,調脾快膈,通五淋,療酒病,其功當在諸藥之上。
時珍曰︰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溫能和。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
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 ,故橘皮為二經氣分之藥,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潔古張氏云︰陳皮、枳殼利其氣而痰自下,蓋此義也。同杏仁治大腸氣秘,同桃仁治大腸血秘,皆取其通滯也。詳見杏仁下。按方勺《泊宅編》云︰橘皮寬膈降氣,消痰飲,極有殊功。他藥貴新,惟此貴陳。外舅莫強中令豐城時得疾,凡食已輒胸滿不下,百方不效。偶家人合橘紅湯,因取嘗之,似相宜,連日飲之。一日忽覺胸中有物墜下,大驚目瞪,自汗如雨。須臾腹痛,下數塊如鐵彈子,臭不可聞。自此胸次廓然,其疾頓愈,蓋脾之冷積也。其方︰用橘皮(去穰)一斤,甘草、鹽花各四兩。水五碗,慢火煮乾,焙研為末,白湯點服。名二賢散,治一切痰氣特驗。世醫徒知半夏、南星之屬,何足以語此哉?珍按︰二賢散,丹溪變之為潤下丸,用治痰氣有效。惟氣實人服之相宜,氣不足者不宜用之也。

【附方】

舊八,新二十。
潤下丸︰治濕痰,因火泛上,停滯胸膈,咳唾稠粘。陳橘皮半斤(入砂鍋內,下鹽五錢,化水淹過,煮乾),粉甘草二兩(去皮,蜜炙)。各取淨末,蒸餅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湯下。(丹溪方)
寬中丸︰治脾氣不和,冷氣客於中,壅遏不通,是為脹滿。用橘皮四兩,白朮二兩。為末橘皮湯︰治男女傷寒並一切雜病嘔噦,手足逆冷者。用橘皮四兩,生薑一兩。水二升,煎嘈雜吐水︰真橘皮去白為末,五更安五分於掌心舐之,即睡,三日必效。皮不真則不驗。(《怪証奇方》)
霍亂吐瀉︰不拘男女,但有一點胃氣存者,服之再生。廣陳皮(去白)五錢,真藿香五錢。水二盞,煎一盞,時時溫服。出《百一選方》。《聖惠》︰用陳橘皮末二錢,湯點服(不省反胃吐食︰真橘皮,以日照西壁土炒香,為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棗肉一枚,水二鐘猝然食噎︰橘皮一兩。湯浸去瓤,焙為末。以水一大盞,煎半盞,熱服。(《食醫心鏡》)
諸氣呃噫︰橘皮二兩。去瓤,水一升,煎五合,頓服。或加枳殼尤良。(孫尚藥方)
痰膈氣脹︰陳皮三錢。水煎熱服。(楊氏《簡便方》)
猝然失聲︰橘皮半兩,水煎,徐呷。(《肘後方》)
經年氣嗽︰橘皮、神曲、生薑(焙乾)等分。為末,蒸餅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化食消痰,
胸中熱氣︰用橘皮半兩。微熬,為末。水煎代茶,細呷。(《心鏡》)
下焦冷氣︰乾陳橘皮一斤。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食前溫酒下三十丸。(《食療本草》)
腳氣沖心或心下結硬,腹中虛冷︰陳皮一斤,和杏仁五兩(去皮尖)熬,少加蜜,搗和丸老人氣秘︰方同上。(《濟生》)
大腸秘塞︰陳皮連白,酒煮,焙,研末。每溫酒服二錢,一方米飲下。(《普濟》)
途中心痛︰橘皮去白,煎湯飲之,甚良。(談野翁方)
食魚蟹毒︰方同上。(《肘後》)
風痰麻木,凡手及十指麻木,大風麻木,皆是濕痰死血︰用橘紅一斤,逆流水五碗,煮爛脾寒諸瘧不拘老少孕婦,只兩服便止
真橘皮(去白,切),生薑自然汁浸過一指,銀器內重湯煮,焙乾,研末。每服三錢,用隔年青州棗十個,水一盞,煎半盞,發前服,以棗下之。(《適用方》)
小兒疳瘦,久服消食和氣,長肌肉︰用陳橘皮一兩,黃連(以米泔水浸一日)一兩半。
研末,入麝三分,用豬膽盛藥,以漿水煮熟取出,用粟米飯和丸綠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飲下。(錢氏《小兒方》)
產後尿秘不通者︰陳皮一兩,去白為末。每空心溫酒服二錢,一服即通。此張不愚方也。(《婦人良方》)
產後吹奶︰陳皮一兩,甘草一錢。水煎服,即散。
婦人乳癰,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潰,痛不可忍者即不疼,神驗不可云喻也︰用真陳橘皮,湯浸去白晒,面炒微黃,為末。每服二錢,麝香調酒下。初發者一服見效。名橘香散。
耳出汁︰陳皮(燒研)一錢,麝香少許。為末。日摻。名立效散。
魚骨鯁咽︰橘皮,常含,咽汁即下。(《聖惠方》)
嵌甲作痛不能行履者︰濃煎陳皮,湯浸良久,甲肉自離,輕手剪去,以虎骨末敷之即安。(《醫林集要》)

青橘皮

【修治】

時珍曰︰青橘皮乃橘之未黃而青色者,薄而光,其氣芳烈。今人多以小柑、小柚、小橙偽為之,不可不慎辨之。入藥以湯浸去瓤,切片醋拌,瓦炒過用。

【氣味】

苦、辛,溫,無毒。

【主治】

氣滯,下食,破積結及膈氣(頌)。破堅癖,散滯氣,去下焦諸濕,治左脅肝經積氣(元素)。治胸膈氣逆,脅痛,小腹疝痛,消乳腫,疏肝膽,瀉肺氣(時珍)。

【發明】

元素曰︰青橘皮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入厥陰、少陽經,治肝膽之病。
杲曰︰青皮,乃足厥陰引經之藥,能引食入太陰之倉,破滯削堅,皆治在下之病。有滯氣則破滯氣,無滯氣則損真氣。
好古曰︰陳皮治高,青皮治低,與枳殼治胸膈、枳實治心下同意。
震亨曰︰青皮,乃肝膽二經氣分藥。故人多怒有滯氣,脅下有郁積,或小腹疝疼,用之以疏通二經,行其氣也。若二經實者,當先補而後用之。又云︰疏肝氣加青皮,炒黑則入血分也。
時珍曰︰青橘皮,古無用者,至宋時醫家始用之。其色青氣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陳皮浮而升,入脾、肺氣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膽氣分。一體二用,物理自然也。小兒消積多用青皮,最能發汗,有汗者不可用。說出楊仁齋《直指方》,人罕知之。
嘉謨曰︰久瘧熱甚,必結癖塊,宜多服清脾湯。內有青皮疏利肝邪,則癖自不結也。

【附方】

舊二,新七。

快膈湯治冷膈氣及酒食後飽滿︰用青橘皮一斤,作四分︰四兩用鹽湯浸,四兩用百沸湯浸,四兩用醋浸,四兩用酒浸。各三日取出,去白切絲,以鹽一兩炒微焦,研末。每用二錢,以茶末五分,水煎溫服。亦可點服。《經驗後方》
理脾快氣︰青橘皮一斤(晒乾焙研末),甘草末一兩,檀香末半兩。和勻收之。每用一、二
法製青皮︰常服安神調氣,消食解酒益胃,不拘老人小兒。宋仁宗每食後咀數片,乃邢和璞真人所獻,名萬年草,劉 改名延年草,仁宗以賜呂丞相。用青皮一斤(浸去苦味,去瓤,煉淨),白鹽花五兩,炙甘草六兩,舶茴香四兩。甜水一斗,煮之,不住攪,勿令著底,候水盡,慢火焙乾,勿令焦,去甘草、茴香,只取青皮,密收用。(王氏《易簡方》)
瘧疾寒熱︰青皮一兩。燒存性,研末。發前,溫酒服一錢,臨時再服。(《聖惠方》)
傷寒呃逆,聲聞四鄰︰四花青皮全者,研末。每服二錢,白湯下。(《醫林集要》)
產後氣逆︰青橘皮為末。蔥白、童子小便煎二錢,服。(《經驗後方》)
婦人乳癌︰因久積憂郁,乳房內有核如指頭,不痛不癢,五、七年成癰,名乳癌,不可治耳出汁︰青皮燒研末,綿包塞之。
唇燥生瘡︰青皮,燒研,豬脂調塗。

橘瓤上筋膜

【主治】

口渴、吐酒。炒熟,煎湯飲,甚效(大明)。

橘核

【修治】

時珍曰︰凡用,須以新瓦焙香,去殼取仁,研碎入藥。

【氣味】

苦,平,【主治】

腎疰腰痛,膀胱氣痛,腎冷。炒研,每溫酒服一錢,或酒煎服之(大明)。治酒風、鼻赤。炒研,每服一錢,胡桃肉一個,擂酒服,以知為度(宗 )。小腸疝氣及陰核腫

【發明】

時珍曰︰橘核入足厥陰,與青皮同功,故治腰痛 疝在下之病,不獨取象於核也。《和劑局方》
治諸疝痛及內 ,卵腫偏墜,或硬如石,或腫至潰,有橘核丸,用之有效。品味頗多,詳見本方。

【附方】

新一。

腰痛︰橘核、杜仲各二兩(炒)。研末。每服二錢,鹽酒下。(《簡便方》)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導胸膈逆氣,入厥陰,行肝氣,消腫散毒,乳癰脅痛,用之行經(震亨)。

【附方】

新一。

肺癰︰綠橘葉,洗,搗絞汁一盞,服之。吐出膿血即愈。(《經驗良方》)

(宋《開寶》)

【釋名】

木奴。
志曰︰柑,未經霜時猶酸,霜後甚甜,故名柑子。
時珍曰︰漢李衡種柑於武陵洲上,號為木奴焉。

【集解】

炳曰︰乳柑出西戎者佳。
志曰︰柑生嶺南及江南,樹似橘,實亦似橘而圓大,皮色生青熟黃赤。惟乳柑皮入藥,山
藏器曰︰柑有朱柑、黃柑、乳柑、石柑、沙柑。橘有朱橘、乳橘、塌橘、山橘、黃淡子。此輩皮皆去氣調中,實俱堪食,就中以乳柑為上也。
時珍曰︰柑,南方果也,而閩、廣、溫、台、蘇、撫、荊州為盛,川蜀雖有不及之。其樹無異於橘,但刺少耳。柑皮比橘色黃而稍濃,理稍粗而味不苦。橘可久留,柑易腐敗。柑樹畏冰雪,橘樹略可。此柑、橘之異也。柑、橘皮,今人多混用,不可不辨,詳見橘下。
案︰韓彥直《橘譜》云︰乳柑,出溫州諸邑,惟泥山者為最,以其味似乳酪故名。彼人呼為真柑,似以它柑為假矣。其木婆娑,其葉纖長,其花香韻,其實圓正,膚理如澤蠟,其大六、七寸,其皮薄而味珍,脈不粘瓣,食不留滓,一顆僅二、三核,亦有全無者,擘之香霧 人,為柑中絕品也。生枝柑,形不圓,色青膚粗,味帶微酸,留之枝間,可耐久也,俟味變甘,乃帶葉折,故名。海紅柑,樹小而顆極大,有圍及尺者,皮濃色紅,可久藏,今獅頭柑亦是其類也。洞庭柑,種出洞庭山,皮細味美,其熟最早也。甜柑,類洞庭而大,每顆必八瓣,不待霜而黃也。木柑,類洞庭,膚粗頑,瓣大而少液,故謂之木也。朱柑,類洞庭而大,色絕嫣紅,其味酸,人不重之。饅頭柑,近蒂起如饅頭尖,味香美也。

【氣味】

甘,大寒,無毒。頌曰︰冷。
志曰︰多食令人肺冷生痰,脾冷發痼癖,大腸瀉利,發陰汗。

【主治】

利腸胃中熱毒,解丹石,止暴渴,利小便(《開寶》)。

【附方】

新一。

難產︰柑橘瓤,陰乾,燒存性,研末。溫酒服二錢。(《集效》)

【氣味】

辛、甘,寒,無毒。
時珍曰︰橘皮苦辛溫,柑皮辛甘寒。外形雖似,而氣味不同。
詵曰︰多食令肺燥。

【主治】

下氣調中(藏器)。解酒毒及酒渴,去白,焙研末,點湯入鹽飲之(大明)。治產後肌浮,為末酒服(藏器)。傷寒飲食勞複者,濃煎汁服(時珍)。
山柑皮︰治咽喉痛,效(《

【主治】

作塗面藥(《蘇頌》)。

【主治】

耳流水或膿血。取嫩頭七個,入水數滴,杵取汁滴之,即愈(藺氏)。

(宋《開寶》)

【釋名】

金球、鵠殼。
時珍曰︰案︰陸佃《埤雅》云︰橙,柚屬也。可登而成之,故字從登。又諧聲也。

【集解】

志曰︰橙,樹似橘而葉大,其形圓,大於橘而香,皮濃而皺,八月熟。
時珍曰︰橙產南土,其實似柚而香,葉有兩刻,缺如兩段,亦有一種氣臭者。柚乃柑屬之大者,早黃難留;橙乃橘屬之大者,晚熟耐久,皆有大小二種。案︰《事類合璧》云︰橙樹高枝,葉不甚類橘,亦有刺。其實大者如碗,頗似朱欒,經霜早熟,色黃皮濃,蹙衄如沸,香氣馥郁。其皮可以熏衣,可以 鮮,可以和菹醢,可以為醬齏,可以蜜煎,可以糖製為橙丁,可以蜜製為橙膏。嗅之則香,食之則美,誠佳果也。
宗奭曰︰橙皮,今只以為果,或合湯待賓,未見入藥。宿酒未解者,食之速醒。

【氣味】

酸,寒,無毒。
士良曰︰暖。多食傷肝氣,發虛熱。與 肉同食,發頭旋惡心。
時珍曰︰ 乃水獺之屬也。諸家本草皆作檳榔,誤矣。

【主治】

洗去酸汁,切和鹽、蜜,煎成貯食,止惡心,能去胃中浮風惡氣(《開寶》)。
行風氣,療癭氣,發瘰癧,殺魚、蟹毒(士良)。

【氣味】

苦、辛,溫,無毒。

【主治】

作醬、醋香美,散腸胃惡氣,消食下氣,去胃中浮風氣(《開寶》)。和鹽貯食,止惡心,解酒病(孟詵)。糖作橙丁,甘美,消痰下氣,利膈寬中,解酒(時珍)。

【附方】

新二。

香橙湯︰寬中快氣,消酒。用橙皮二斤(切片),生薑五兩(切,焙,擂爛),入炙甘草末一痔瘡腫痛︰隔年風乾橙子,桶內燒煙熏之,神效。(《醫方摘要》)

【主治】

面 粉刺,濕研,夜夜塗之(時珍)。

【附方】

新一。

閃挫腰痛︰橙子核,炒研,酒服三錢,即愈。(《攝生方》)

(音又。《日華》)

【釋名】

(與柚同)、條(《爾雅》)、壺柑(《唐本》)、臭橙(《食性》)、朱欒。
時珍曰︰柚,色油然,其狀如卣,故名。壺亦象形。今人呼其黃而小者為蜜筒,正此意也。其大者謂之朱欒,亦取團欒之象。最大者謂之香欒。《爾雅》謂之 (音廢),又曰 (音賈)。《廣雅》謂之鐳柚,鐳亦壺也。《桂海志》謂之臭柚,皆一物。但以大小、古今方言稱呼不同耳。

【集解】

恭曰︰柚皮濃味甘,不似橘皮薄味辛而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酸者名壺柑。今俗人謂橙為柚,非矣。案︰《呂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江浦之橘,云夢之柚。郭璞云︰柚出江南,似橙而實酢,大如橘。禹貢云︰揚州厥包橘、柚。孔安國云︰小曰橘,大曰柚,皆為柑也。
頌曰︰閩中、嶺外、江南皆有柚,比橘黃,白色而大。襄、唐間柚,色青黃而實小。其味皆酢,皮濃,不堪入藥。
時珍曰︰柚,樹、葉皆似橙。其實有大、小二種︰小者如柑、如橙;大者如瓜、如升,有圍及尺餘者,亦橙之類也。今人呼為朱欒,形色圓正,都類柑、橙。但皮濃而粗,其味甘,其氣臭,其瓣堅而酸惡不可食,其花甚香。南人種其核,長成以接柑、橘,云甚良也。蓋橙乃橘屬,故其皮皺濃而香,味苦而辛;柚乃柑屬,故其皮粗濃而臭,味甘而辛。如此分,柚與橙、橘自明矣。郭璞云︰ ,大柚也。實大如盞,皮濃二、三寸,子似枳,食之少味。
范成大云︰廣南臭柚大如瓜,可食,其皮甚濃,染墨打碑,可代氈刷,且不損紙也。《列子》云︰吳越之間有木焉,其名為 。碧樹而冬青,實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憤厥之疾。渡淮而北,化而為枳。此言地氣之不同如此。

【氣味】

酸,寒,無毒。

【主治】

消食,解酒毒,治飲酒人口氣,去腸胃中惡氣,療妊婦不思食、口淡(大明)。

【氣味】

甘、辛,平,無毒。

【正誤】

時珍曰︰案︰沈括《筆談》云︰《本草》言橘皮苦,柚皮甘,誤矣。柚皮極苦,不

【主治】

下氣。宜食,不入藥(弘景)。消食快膈,散憤懣之氣,化痰(時珍)。

【附方】

新一。

痰氣咳嗽︰用香欒,去核,切,砂瓶內浸酒,封固一夜,煮爛,蜜拌勻,時時含咽。

【主治】

頭風痛,同蔥白搗,貼太陽穴(時珍)。

【主治】

蒸麻油作香澤面脂,長髮潤燥(時珍)。

枸櫞

(音矩員。宋《圖經》)

【校正】

原附豆蔻下,今分出。

【釋名】

香櫞(俗作圓)、佛手柑。
時珍曰︰義未詳。佛手,取象也。

【集解】

藏器曰︰枸櫞生嶺南,柑、橘之屬也。其葉大,其實大如盞,味辛酸。
頌曰︰今閩廣、江南皆有之,彼人呼為香櫞子。形長如小瓜狀,其皮若橙而光澤可愛,肉甚濃,白如蘿蔔而松虛。雖味短而香芬大勝,置衣笥中,則數日香不歇。寄至北方,人甚貴重。古作五和糝用之。
時珍曰︰枸櫞產閩廣間。木似朱欒而葉尖長,枝間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實狀如人手,有指,俗呼為佛手柑。有長一尺四、五寸者。皮如橙柚而濃,皺而光澤。其色如瓜,生綠熟黃。其核細。其味不甚佳而清香襲人。南人雕鏤花鳥,作蜜煎果食。置之幾案,可供玩。若安芋片於蒂而以濕紙圍護,經久不癟。或搗蒜罨其蒂上,則香更充溢。《異物志》云︰浸汁浣葛 ,勝似酸漿也﹗

皮瓤

【氣味】

辛、酸,無毒。弘景曰︰性溫。恭曰︰性冷。陶說誤矣。藏器曰︰性溫

【主治】

下氣,除心頭痰水(藏器)。煮酒飲,治痰氣咳嗽。煎湯,治心下氣痛(時珍)。

根、葉

【主治】

同皮(《橘譜》)。

金橘

(《綱目》)

【釋名】

金柑(《橘譜》)、盧橘(《漢書》)、夏橘(《廣州記》)、山橘(《北戶錄》)、給客橙(《魏王花木志》)。
時珍曰︰此橘生時青盧色,黃熟則如金,故有金橘、盧橘之名。盧,黑色也。或云盧,酒器之名,其形肖之故也。注《文選》者以枇杷為盧橘,誤矣。案︰司馬相如《上林賦》云︰盧橘夏熟,枇杷 柿。以二物並列,則非一物明矣。此橘夏冬相繼,故云夏熟,而裴淵《廣州記》謂之夏橘。給客橙者,其芳香如橙,可供給客也。

【集解】

時珍曰︰金橘,生吳粵、江浙、川廣間。或言出營道者為冠,而江浙者皮甘肉酸,次之。其樹似橘,不甚高碩。五月開白花結實,秋冬黃熟,大者徑寸,小者如指頭,形長而皮堅,肌理細瑩,生則深綠色,熟乃黃如金。其味酸甘,而芳香可愛,糖造、蜜煎皆佳。案︰《魏王花木志》云︰蜀之成都、臨邛、江源諸處,有給客橙,一名盧橘。似橘而非,若柚而香。夏冬花實常相繼,或如彈丸,或如櫻桃,通歲食之。又劉恂《嶺表錄異》云︰山橘子大如土瓜,次如彈丸,小樹綠葉,夏結冬熟,金色薄皮而味酸,偏能破氣。容、廣人連枝藏之,入膾醋尤加香美。韓彥直《橘譜》云︰金柑出江西,北人不識。景 中始至汴都,因溫成皇後嗜之,價遂貴重。藏綠豆中可經時不變,蓋橘性熱、豆性涼也。又有山金柑,一名山金橘,俗名金豆。木高尺許,實如櫻桃,內只一核。俱可蜜漬,香味清美。以上諸說,皆指今之金橘,但有一類數種之異耳。

【氣味】

酸、甘,溫,無毒。

【主治】

下氣快膈,止渴解酲,辟臭。皮尤佳(時珍)。

枇杷

(《別錄》中品)

【釋名】

宗奭曰︰其葉形似琵琶,故名。

【集解】

頌曰︰枇杷,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襄、漢、吳、蜀、閩、嶺、江西南、湖南北皆有之。木高丈餘,肥枝長葉,大如驢耳,背有黃毛,陰密婆娑可愛,四時不凋。盛冬開白花,至三、四月成實作 ,生大如彈丸,熟時色如黃杏,微有毛,皮肉甚薄,核大如茅栗,黃褐色。四月採葉,曝乾用。
時珍曰︰案︰郭義恭《廣志》云︰枇杷易種,葉微似栗,冬花春實。其子簇結有毛,四月熟,大者如雞子,小者如龍眼,白者為上,黃者次之。無核者名焦子,出廣州。又楊萬里詩云︰大葉聳長耳,一枝堪滿盤。荔枝分與核,金橘卻無酸。頗盡其狀。注《文選》者以枇杷為盧橘,誤矣。詳金橘。

【氣味】

甘、酸,平,無毒。
志曰︰寒。詵曰︰溫。多食發痰熱,傷脾。同炙肉及熱面食,令人患熱毒黃疾。

【主治】

止渴下氣,利肺氣,止吐逆,主上焦熱,潤五臟(大明)。

【修治】

恭曰︰凡用須火炙,以布拭去毛。不爾射人肺,令咳不已。或以粟稈作刷
曰︰凡采得,秤濕葉重一兩,乾者三葉重一兩,乃為氣足,堪用。粗布拭去毛,以甘草湯洗一遍,用綿再拭乾。每一兩,以酥二錢半塗上,炙過用。
時珍曰︰治胃病,以薑汁塗炙;治肺病,以蜜水塗炙,乃良。

【氣味】

苦,平,無毒。
權曰︰甘、微辛。弘景曰︰煮汁飲之,則小冷。

【主治】

猝 不止,下氣,煮汁服(《別錄》)。弘景曰︰若不暇煮,但嚼汁咽,亦瘥)。治嘔噦不止,婦人產後口乾(大明)。煮汁飲,主渴疾,治肺氣熱嗽,及肺風瘡,胸面上瘡

【發明】

時珍曰︰枇杷葉,氣薄味濃,陽中之陰。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
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宗奭曰︰治肺熱嗽甚有功。一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將成癆。以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如常治訖,為末,蜜丸櫻桃大。食後、夜臥各含化一丸,未終劑而愈矣。

【附方】

新七。

溫病發噦因飲水多者︰枇杷葉(去毛,炙香)、茅根各半斤。水四升,煎二升,稍稍飲之反胃嘔噦︰枇杷葉(去毛,炙)、丁香各一兩,人參二兩。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衄血不止︰枇杷葉(去毛),焙研末。茶服一、二錢,日二。(同上)酒 赤鼻︰枇杷葉、梔子仁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日三服。(《本事》)
面上風瘡︰方同上。
痔瘡腫痛︰枇杷葉(蜜灸)、烏梅肉(焙)。為末。先以烏梅湯洗,貼之。(《集要》)
痘瘡潰爛︰枇杷葉,煎湯洗之。(《摘玄》)

【主治】

頭風,鼻流清涕。辛夷等分,研末,酒服二錢,日二服(時珍)。

木白皮

【主治】

生嚼咽汁,止吐逆不下食,煮汁冷服,尤佳(思邈)。

楊梅

(宋《開寶》)

【釋名】

子(音求)。
時珍曰︰其形如水楊子而味似梅,故名。段氏《北戶錄》名 子。揚州人呼白楊梅為聖僧。

【集解】

志曰︰楊梅,生江南、嶺南山谷。樹若荔枝樹,而葉細陰青。子形似水楊子,而生青熟紅,肉在核上,無皮殼。四月、五月採之。南人腌藏為果,寄至北方。
時珍曰︰楊梅樹葉如龍眼及紫瑞香,冬月不凋。二月開花結實,形如楮實子,五月熟,有紅、白、紫三種,紅勝於白,紫勝於紅,顆大而核細,鹽藏、蜜漬、糖收皆佳。東方朔《林邑記》云︰邑有楊梅,其大如杯碗,青時極酸,熟則如蜜。用以釀酒,號為梅香酎,甚珍重之。贊寧《物類相感志》云︰桑上接楊梅則不酸。楊梅樹生癩,以甘草釘釘之則無。皆物理之妙也。
藏器曰︰張華《博物志》言地瘴處多生楊梅,驗之信然。

【氣味】

酸、甘,溫,無毒。
詵曰︰熱,微毒。久食令人發熱,損齒及筋。忌生蔥同食。
瑞曰︰發瘡致痰。

【主治】

鹽藏食,去痰止嘔噦,消食下酒。乾作屑,臨飲酒時服方寸匕,止吐酒(《開寶》)。止渴,和五臟,能滌腸胃,除煩憒惡氣。燒灰服,斷下痢,甚驗。鹽者常含一枚,咽汁,利五臟下氣(詵)。

【附方】

舊一,新三。

下痢不止︰楊梅燒研,每米飲服二錢,日二服。(《普濟》)
頭痛不止︰楊梅為末,以少許 鼻取嚏,妙。
頭風作痛︰楊梅為末,每食後薄荷茶服二錢。或以消風散同煎服。或同搗末,以白梅肉和一切損傷,止血生肌,令無瘢痕︰用鹽藏楊梅和核搗如泥,做成挺子,以竹筒收之。凡遇

核仁

【主治】

腳氣。
時珍曰︰案,王明清《揮塵錄》云︰會稽楊梅為天下冠。童貫苦腳氣,或云楊梅仁可治之。郡守王嶷饋五十石,貫用之而愈。取仁法︰以柿漆拌核曝之,則自裂出也。

樹皮及根

【主治】

煎湯,洗惡瘡疥癬(大明)。煎水,漱牙痛。服之,解砒毒。
燒灰油

【附方】

新三。

中砒毒︰心腹絞痛,欲吐不吐,面青肢冷。用楊梅樹皮,煎湯二、三碗,服之即愈。(王碩《易簡方》)
風蟲牙痛︰《普濟方》︰用楊梅根(皮濃者),焙一兩,川芎 五錢,麝香少許。研末。
每用半錢,鼻內 之,口中含水,涎出痛止。《摘要方》︰用楊梅根皮、韭菜根、廚案上油泥等分。搗勻,貼於兩腮上半時辰,其蟲從眼角出也。屢用有效之方。

櫻桃

(《別錄》上品)

【釋名】

鶯桃(《禮注》)、含桃(《月令》)、荊桃。
宗奭曰︰孟詵《本草》言︰此乃櫻,非桃也。雖非桃類,以其形肖桃,故曰櫻桃,又何疑焉?如沐猴梨、胡桃之類,皆取其形相似耳。《禮記》︰仲春,天子以含桃荐宗廟,即此。故王維詩云︰才是寢園春荐後,非幹御苑鳥銜殘。藥中不甚用。
時珍曰︰其顆如瓔珠,故謂之櫻。而許慎作鶯桃,雲鶯所含食,故又曰含桃,亦通。案︰《爾雅》云︰楔(音戛),荊桃也。孫炎注云︰即今櫻桃。最大而甘者,謂之崖蜜。

【集解】

頌曰︰櫻桃,處處有之,而洛中者最勝。其木多陰,先百果熟,故古人多貴之。其實熟時深紅色者,謂之朱櫻。紫色,皮裡有細黃點者,謂之紫櫻,味最珍重。又有正黃明者,謂之蠟櫻。小而紅者,謂之櫻珠,味皆不及。極大者,有若彈丸,核細而肉濃,尤難得。
時珍曰︰櫻桃樹不甚高。春初開白花,繁英如雪。葉團,有尖及細齒。結子一枝數十顆,三月熟時須守護,否則鳥食無遺也。鹽藏、蜜煎皆可,或同蜜搗作糕食,唐人以酪荐食之。林洪《山家清供》云︰櫻桃經雨則蟲自內生,人莫之見。用水浸良久,則蟲皆出,乃可食也。試之果然。

【氣味】

甘,熱,澀,無毒。大明曰︰平,微毒。多食令人吐。
詵曰︰食多無損,但發虛熱耳。有暗風人不可食,食之立發。
李鵬飛曰︰傷筋骨,敗血氣。有寒熱病患不可食。

【主治】

調中,益脾氣,令人好顏色,美志(《別錄》)。止泄精、水穀痢(孟詵)。

【發明】

宗奭曰︰小兒食之過多,無不作熱。此果三月末、四月初熟,得正陽之氣,先諸果熟,故性熱也。
震亨曰︰櫻桃屬火而有土,性大熱而發濕。舊有熱病及喘嗽者,得之立病,且有死者也。
時珍曰︰案︰張子和《儒門事親》云︰舞水一富家有二子,好食紫櫻,每日啖一、二升。半月後,長者發肺痿,幼者發肺癰,相繼而死。嗚呼﹗百果之生,所以養人,非欲害人。
富貴之家,縱其嗜欲取死,是何?天耶?命耶?邵堯夫詩云︰爽口物多終作疾。真格言哉﹗觀此,則寇、朱二氏之言,益可証矣。王維詩云︰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蓋謂寒物同食,猶可解其熱也。

【氣味】

甘,平,無毒。煮老鵝,易軟熟。

【主治】

蛇咬,搗汁飲,並敷之(頌)。

東行根

【主治】

煮汁服,立下寸白、蛔蟲(頌)。

【主治】

雀卵斑 ,同紫萍、牙皂、白梅肉研和,日用洗面(時珍)。

【主治】

面黑粉滓(方見李花)。

山嬰桃

(《別錄》上品)

【校正】

《唐本》退入有名未用,今移入此。

【釋名】

朱桃(《別錄》)、麥櫻(《吳普》)、英豆(《別錄》)、李桃。
詵曰︰此嬰桃俗名李桃,又名柰桃。前櫻桃名櫻,非桃也。

【集解】

《別錄》曰︰嬰桃實大如麥,多毛。四月採,陰乾。
弘景曰︰櫻桃即今朱櫻,可煮食者。嬰桃形相似而實乖異,山間時有之,方藥不用。
時珍曰︰樹如朱嬰,但葉長尖不團。子小而尖,生青熟黃赤,亦不光澤,而味惡不堪食

【氣味】

辛,平,無毒。

【主治】

止泄、腸 ,除熱,調中益脾氣,令人好顏色,美志(《別錄》)。止泄精(孟詵)。

銀杏

(《日用》)

【釋名】

白果(《日用》)、鴨腳子。
時珍曰︰原生江南,葉似鴨掌,因名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梅堯臣詩︰鴨腳類綠李,其名因葉高。歐陽修詩︰絳囊初入貢,銀杏貴中州。是矣。

【集解】

時珍曰︰銀杏生江南,以宣城者為勝。樹高二、三丈。葉薄縱理,儼如鴨掌形,有刻缺,面綠背淡。二月開花成簇,青白色,二更開花,隨即卸落,人罕見之。一枝結子百十,狀如楝子,經霜乃熟爛。去肉取核為果,其核兩頭尖,三棱為雄,二棱為雌。其仁嫩時綠色,久則黃。須雌雄同種,其樹相望,乃結實;或雌樹臨水亦可;或鑿一孔,內雄木一塊,泥之,亦結。陰陽相感之妙如此。其樹耐久,肌理白膩。術家取刻符印,云能召使也。

《文選‧吳都賦》注︰平仲果,其實如銀。未知即此果否?

核仁

【氣味】

甘、苦,平,澀,無毒。
時珍曰︰熟食,小苦微甘,性溫有小毒。多食令人臚脹。
瑞曰︰多食壅氣動風。小兒食多昏霍,發驚引疳。同鰻鱺魚食,患軟風。

【主治】

生食,引疳解酒,熟食益人(李鵬飛)。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生食,降痰,消毒殺蟲。嚼漿,塗鼻面手足,去 皴皺,及疥癬疳 陰虱(時珍)。

【發明】

時珍曰︰銀杏,宋初始著名,而修本草者不收。近時方藥亦時用之。其氣薄味濃,性澀而收,色白屬金。故能入肺經,益肺氣,定喘嗽,縮小便。生搗能浣油膩,則其去痰濁之功,可類推矣。其花夜開,人不得見,蓋陰毒之物,故又能殺蟲消毒。然食多則收令太過,令人氣壅臚脹昏頓。故《物類相感志》言︰銀杏能醉人。而《三元延壽書》言︰白果食滿千個者死。又云︰昔有飢者,同以白果代飯食飽,次日皆死也。

【附方】

新十八。
寒嗽痰喘︰白果七個。煨熟,以熟艾作七丸,每果入艾一丸,紙包再煨香,去艾吃。(《秘韞》方)
哮喘痰嗽︰鴨掌散︰用銀杏五個,麻黃二錢半,甘草(炙)二錢。水一鐘半,煎八分,臥十一個(炒黃),麻黃三錢,蘇子二錢,款冬花、法製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錢,杏仁(去皮(並《攝咳嗽失聲︰白果仁四兩,白茯苓、桑白皮二兩,烏豆半升(炒),蜜半斤。煮熟晒乾為末,以乳汁半碗拌濕,九蒸九晒,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神效。(余居士方)
小便頻數︰白果十四枚,七生七煨,食之,取效,止。
小便白濁︰生白果仁十枚,擂水飲,日一服,取效,止。
赤白帶下,下元虛憊︰白果、蓮肉、江米各五錢,胡椒一錢半。為末。用烏骨雞一隻,去腸風下血︰銀杏煨熟,出火氣,食之,米飲下。
腸風臟毒︰銀杏四十九枚,去殼生研,入百藥煎末和丸彈子大。每服二、三丸,空心細嚼,米飲送下。(戴原禮《証治要訣》)
牙齒蟲 ︰生銀杏,每食後嚼一、二個,良。(《永類鈐方》)
手足皴裂︰生白果嚼爛,夜夜塗之。
鼻面酒 ︰銀杏、酒浮糟,同嚼爛,夜塗旦洗。(《醫林集要》)
頭面癬瘡︰生白果仁切斷,頻擦取效。(邵氏《經驗方》)
下部疳瘡,生白果杵,塗之。(趙原陽)陰虱作癢︰陰毛際肉中生蟲如虱,或紅或白,癢不可忍者。白果仁,嚼細,頻擦之,取效狗咬成瘡︰白果仁,嚼細塗之。
乳癰潰爛︰銀杏半斤,以四兩研酒服之,以四兩研敷之。(《救急易方》)
水疔暗疔︰水疔色黃,麻木不痛;暗疔瘡凸色紅,使人昏狂。並先刺四畔,後用銀杏去殼

胡桃

(宋《開寶》)

【釋名】

羌桃(《名物志》)、核桃。
頌曰︰此果本出羌胡,漢時張騫使西域始得種還,植之秦中,漸及東土,故名之。
時珍曰︰此果外有青皮肉包之,其形如桃,胡桃乃其核也。羌音呼核如胡,名或以此。
或作核桃。《梵書》名播羅師。

【集解】

頌曰︰胡桃生北土,今陝、洛間甚多。大株濃葉多陰,實亦有房,秋冬熟時採之。出陳倉者,薄皮多肌;出陰平者,大而皮脆,急捉則碎。汴州雖有而實不佳,江表亦時有之,南方則無。
時珍曰︰胡桃樹高丈許,春初生葉,長四、五寸,微似大青葉,兩兩相對,頗作惡氣。
三月開花如栗花,穗蒼黃色。結實至秋如青桃狀,熟時漚爛皮肉,取核為果。
人多以櫸柳接之。案劉恂《嶺表錄異》云︰南方有山胡桃,底平如檳榔,皮濃而大堅,多肉少穰。其殼甚濃,須椎之方破。然則南方亦有,但不佳耳。

核仁

【氣味】

甘,平、溫,無毒。
頌曰︰性熱,不可多食。
思邈曰︰甘冷滑。多食動痰飲,令人惡心、吐水、吐食物。
志曰︰多食動風,脫人眉。同酒食,多令人咯血。
穎曰︰多食生痰、動腎火。

【發明】

震亨曰︰胡桃屬土而有火,性熱。本草云甘平,是無熱矣。然又云動風、脫人眉,非熱何以傷肺耶?
時珍曰︰胡桃仁味甘氣熱,皮澀肉潤。孫真人言其冷滑,誤矣。近世醫方用治痰氣喘嗽、醋心及癘風諸病,而酒家往往醉後嗜之。則食多吐水、吐食、脫眉,及酒同食咯血之說,亦未必盡然也。但胡桃性熱,能入腎肺,惟虛寒者宜之。而痰火積熱者,不宜多食耳。

【主治】

食之令人肥健、潤肌、黑鬚髮。多食利小便、去五痔。搗和胡粉,拔白鬚髮,內孔中,則生黑毛。燒存性,和松脂研,敷瘰癧瘡(《開寶》)。食之令人能食,通潤血脈,骨肉細膩(詵,方見下)。治損傷、石淋。同破故紙蜜丸服,補下焦(頌)。補氣養血,潤燥化痰,益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治虛寒喘嗽,腰腳重痛,心腹疝痛,血痢腸風,散腫毒,發痘瘡,製銅毒(時珍)。

油胡桃

【氣味】

辛,熱,有毒。

【主治】

殺蟲攻毒,治癰腫、癘風、疥癬、楊梅、白禿諸瘡,潤鬚髮(時珍)。

【發明】

韓 曰︰破故紙屬火,能使心包與命門之火相通。胡桃屬木,主潤血養血。血屬陰,陰惡燥,故油以潤之。佐破故紙,有木火相生之妙。故古有云︰黃柏無知母,破故紙無胡桃,猶水母之無蝦也。
時珍曰︰三焦者,元氣之別使。命門者,三焦之本原。蓋一原一委也。命門指所居之腑而名,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為出納腐熟之司。蓋一以體名,一以用名。
其體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節之旁,兩腎之間。二系著脊,下通二腎,上通心肺,貫屬於腦。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氣之腑。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靈樞‧本臟論》已著其濃薄緩急直結之狀。而扁鵲《難經》不知原委體用之分,以右腎為命門,謂三焦有名無狀。而高陽生偽撰《脈訣》,承其謬說,以誤後人。至朱肱《南陽活人書》、陳言因方論》、戴起宗《脈訣刊誤》,始著說辟之,而知之者尚鮮。胡桃仁頗類其狀,而外皮水汁皆青黑。故能入北方,通命門,利三焦,益氣養血,與破故紙同為補下焦腎命之藥。夫命門氣與腎通,藏精血而惡燥。若腎、命不燥,精氣內充,則飲食自健,肌膚光澤,腸腑潤而血脈通。此胡桃佐補藥,有令人肥健能食,潤肌黑發固精,治燥調血之功也。命門既通則三焦利,故上通於肺而虛寒喘嗽者宜之,下通於腎而腰腳虛痛者宜之。內而心腹諸痛可止,外而瘡腫之毒可散矣。洪氏《夷堅志》只言胡桃治痰嗽能斂肺,蓋不知其為命門三焦之藥也。
油胡桃有毒,傷人咽肺,而瘡科取之,用其毒也。胡桃製銅,此又物理之不可曉者。洪邁云︰邁有痰疾,因晚對,上遣使諭令以胡桃肉三顆,生薑三片,臥時嚼服,即飲湯兩、三呷,又再嚼桃、薑如前數,即靜臥,必愈。邁還玉堂,如旨服之,及旦而痰消嗽止。又溧陽洪輯幼子,病痰喘,凡五晝夜不乳食。醫以危告。其妻夜夢觀音授方,令服人參胡桃湯。輯急取新羅人參寸許,胡桃肉一枚,煎湯一蜆殼許,灌之,喘即定。明日以湯剝去胡桃皮用之,喘複作。仍連皮用,信宿而瘳。此方不載書冊,蓋人參定喘,胡桃連皮能斂肺故也。

【附方】

舊五,新二十七。
服胡桃法︰詵曰︰凡服胡桃不得並食,須漸漸食之。初日服一顆,每五日加一顆,至二十青娥丸︰方見草部補骨脂。
胡桃丸︰益血補髓,強筋壯骨,延年明目,悅心潤肌,能除百病。用胡桃仁四兩,搗膏,入破故紙、杜仲、萆 末各四兩。杵勻,丸梧桐子大。每空心溫酒、鹽湯任下五十丸。(《御藥院方》)
消腎溢精︰胡桃丸︰治消腎病,因房欲無節及服丹石,或失志傷腎,遂致水弱火強,口舌附子一枚(去皮,切片)。薑汁、蛤粉同焙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普濟方》)
小便頻數︰胡桃煨熟,臥時嚼之,溫酒下。
石淋痛楚,便中有石子者︰胡桃肉一升,細米煮漿粥一升,相和頓服,即瘥。(崔元亮
《風寒無汗,發熱頭痛︰核桃肉、蔥白、細茶、生薑等分。搗爛,水一鐘,煎七分,熱服。
覆衣取汗。(談野翁方)
痰喘咳嗽︰方見發明。
老人喘嗽氣促,睡臥不得,服此立定︰胡桃肉(去皮)、杏仁(去皮尖)、生薑各一兩。
研產後氣喘︰胡桃肉、人參各二錢。水一盞,煎七分,頓服。
久嗽不止︰核桃仁五十個(煮熟,去皮),人參五兩,杏仁三百五十個(麩炒,湯浸,去皮)食物醋心︰胡桃爛嚼,以生薑湯下,立止。(《傳信適用方》)
食酸齒 ︰細嚼胡桃即解。(《日華子本草》)
誤吞銅錢︰多食胡桃,自化出也。胡桃與銅錢共食,即成粉,可証矣。(李樓方)
揩齒烏須︰胡桃仁(燒過)、貝母各等分。為散,日用之。(《聖惠》)
眼目暗昏︰四月內取風落小胡桃,每日午時食飽,以無根水吞下,偃臥,覺鼻孔中有泥腥赤痢不止︰胡桃仁、枳殼各七個,皂角(不蛀者)一挺。新瓦上燒存性,研為細末,分作八血崩不止︰胡桃肉十五枚。燈上燒存性,研作一服,空心溫酒調下,神效。
急心氣痛︰核桃一個,棗子一枚。去核夾桃,紙裹煨熟,以生薑湯一鐘,細嚼送下。永久小腸氣痛︰胡桃一枚,燒炭研末,熱酒服之。(《奇效良方》)
便毒初起︰子和《儒門事親》︰用胡桃七個。燒研酒服,不過三服,見效。楊氏《經驗》︰用胡桃三枚,夾銅錢一個,食之即愈。
魚口毒瘡︰端午日午時,取樹上青胡桃,筐內陰乾,臨時全燒為末,黃酒服。少行一、二一切癰腫,背癰、附骨疽,未成膿者︰胡桃十個(煨熟去殼),槐花一兩。研末,杵勻,熱疔瘡惡腫︰胡桃一個。平破,取仁嚼爛,安殼內,合在瘡上,頻換,甚效。(《普濟》)
痘瘡倒陷︰胡桃肉一枚(燒存性),乾胭脂半錢。研勻,胡荽煎,酒調服。(《儒門事親》)
小兒頭瘡久不愈︰胡桃和皮,燈上燒存性,碗蓋出火毒,入輕粉少許,生油調塗,一、二次愈。(《保幼大全》)
酒 鼻赤︰方見橘核。
耳出汁︰胡桃仁燒研,狗膽汁和作挺子,綿裹塞之。(《普濟方》)
傷耳成瘡︰出汁者。用胡桃杵取油納入。(同上)火燒成瘡︰胡桃仁燒黑,研敷。(《梅師方》)
壓撲傷損︰胡桃仁搗,和溫酒頓服,便瘥。(《圖經本草》)
疥瘡瘙癢︰油核桃一個,雄黃一錢,艾葉(杵熟)一錢。搗勻綿包,夜臥裹陰囊,立效。

胡桃青皮

【氣味】

苦,澀,無毒。

【主治】

染髭及帛,皆黑。
志曰︰仙方取青皮壓油,和詹糖香,塗毛髮,色如漆也。

【附方】

新五。

烏髭髮︰胡桃皮、蝌蚪等分。搗泥塗之,一染即黑。《總錄》︰用青胡桃三枚,和皮搗細,入乳汁三盞,於銀石器內調勻,搽鬚髮三、五次,每日用胡桃油潤之,良。
瘍風︰青胡桃皮搗泥,入醬清少許、 砂少許合勻。先以泔洗,後敷之。(《外台》)
白癜風︰青胡桃皮一個,硫黃一皂子大,研勻。日日摻之,取效。
嵌甲︰胡桃皮,燒灰貼。

樹皮

【主治】

止水痢。春月斫皮汁,沐頭至黑。煎水,可染褐(《開寶》)。

【附方】

新一。

染鬚髮︰胡桃根皮一秤,蓮子草十斤。切,以瓮盛之,入水五斗,浸一月去滓,熬至五升,入芸苔子油一斗,慢火煎取五升收之。凡用,先以炭灰汁洗,用油塗之,外以牛蒡葉包住

【主治】

燒存性,入下血、崩中藥(時珍)。

(宋《開寶》)

【釋名】

KT (古榛字)。
時珍曰︰案︰羅氏《爾雅翼》云︰《禮記》鄭玄注云︰關中甚多此果。關中,秦地也。
榛之從秦,蓋取此意。《左傳》云︰女贄不過榛、栗、棗、 ,以告虔也。則榛有臻至之義,以其名告己之虔也。古作KT ,從辛,從木。俗作莘,誤矣。莘,音詵。

【集解】

志曰︰榛生遼東山谷。樹高丈許。子如小栗,軍行食之當糧。中土亦有。鄭玄云︰關中 、坊甚多。
頌曰︰桂陽有KT 而叢生,實大如杏子中仁,皮子形色與栗無異,但小耳。
大明曰︰新羅榛子肥白,最良。
時珍曰︰榛樹低小如荊,叢生。冬末開花如櫟花,成條下垂,長二、三寸。二月生葉如初生櫻桃,葉多皺紋而有細齒及尖。其實作苞,三、五相粘,一苞一實。實如櫟實,下壯上銳,生青熟褐,其殼濃而堅,其仁白而圓,大如杏仁,亦有皮尖,然多空者,故諺云十榛九空。按︰陸機《詩疏》云︰榛有兩種︰一種大小、枝葉、皮樹皆如栗,而子小,形如橡子,味亦如栗,枝莖可以為燭,《詩》所謂樹之榛栗者也;一種高丈餘,枝葉如木蓼,子作胡桃味,遼、代、上黨甚多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益氣力,實腸胃,令人不飢、健行(《開寶》)。止飢,調中開胃,甚驗(大明)

阿月渾子

(《拾遺》)

【校正】

自木部移入此,並入《海藥》無名木皮。

【釋名】

胡榛子(《拾遺》)、無名子(《海藥》)。

【集解】

藏器曰︰阿月渾子生西國諸番,與胡榛子同樹,一歲胡榛子,二歲阿月渾子也
曰︰按︰徐表《南州記》云︰無名木生嶺南山谷,其實狀若榛子,號無名子,波斯家呼為阿月渾子也。

【氣味】

辛,溫,澀,無毒。

【主治】

諸痢,去冷氣,令人肥健(藏器)。治腰冷,陰腎虛弱,房中術多用之,得木香、山茱萸良(李 )。

無名木皮(《海藥》)

【氣味】

辛,大溫,無毒。

【主治】

陰腎萎弱,囊下濕癢,並煎汁小浴,極妙( )。

櫧子

(《拾遺》)

【校正】

原附鉤栗,今析出。

【集解】

藏器曰︰櫧子生江南。皮、樹如栗,冬月不凋,子小於橡子。
穎曰︰櫧子有苦、甜二種,治作粉食、糕食,褐色甚佳。
時珍曰︰櫧子,處處山谷有之。其木大者數抱,高二、三丈。葉長大如栗,葉稍尖而濃堅光澤,鋸齒峭利,凌冬不凋。三、四月開白花成穗,如栗花。結實大如槲子,外有小苞,霜後苞裂子墜。子圓褐而有尖,大如菩提子。內仁如杏仁,生食苦澀,煮、炒乃帶甘,亦可磨粉。甜櫧子粒小,木紋細白,俗名面櫧。苦櫧子粒大,木紋粗赤,俗名血櫧。其色黑者名鐵櫧。按︰《山海經》云︰前山有木,其名曰櫧。郭璞注曰︰櫧子似柞子,可食,冬月採之。
木作屋柱、棺材,難腐也。

【氣味】

苦、澀,平,無毒。
時珍曰︰案︰《正要》云︰酸、甘,微寒。不可多食。

【主治】

食之不飢,令人健行,止泄痢,破惡血,止渴(藏器)。

皮、葉

【主治】

煮汁飲,止產婦血(藏器)。嫩葉︰貼 瘡,一日三換,良(吳瑞)。

鉤栗

(《拾遺》)

【釋名】

巢鉤子(《拾遺》)、甜櫧子。
瑞曰︰鉤栗即甜櫧子。
時珍曰︰鉤、櫧二字,方音相近。其狀如櫟,當作鉤櫟。

【集解】

藏器曰︰鉤栗生江南山谷。木大數圍,冬月不凋,其子似栗而圓小。又有雀子,相似而圓黑,久食不飢。詳櫧子下。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食之不飢,濃腸胃,令人肥健(藏器)。

橡實

(音象。《唐本草》)

【校正】

自木部移入。

【釋名】

橡斗(《說文》)、皂斗(同)、櫟 (音歷求)、柞子(音作)、 (杼同。序、暑
禹錫曰︰案︰《爾雅》云︰栩,杼也。又曰︰櫟,其實 。孫炎注云︰栩,一名杼也。
櫟,似樗之木也。 ,盛實之房也。其實名橡,有 自裹之。《詩‧唐風》云︰集於苞栩。《秦風》云︰山有苞櫟。陸機注云︰即柞櫟也。秦人謂之櫟,徐人謂之杼,或謂之栩。其子謂之皂,亦曰皂斗。其殼煮汁可染皂也。今京洛、河內亦謂之杼。蓋五方通語,皆一物也。
時珍曰︰櫟,柞木也。實名橡斗、皂斗,謂其斗 剜象斗,可以染皂也。南人呼皂如柞,音相近也。

【集解】

頌曰︰橡實,櫟木子也。所在山谷皆有。木高二、三丈。三、四月開花黃色,八、九月結實。其實為皂斗,槲、櫟皆有斗,而以櫟為勝。
宗奭曰︰櫟葉如栗葉,所在有之。木堅而不堪充材,亦木之性也。為炭則他木皆不及。
其殼雖可染皂,若曾經雨水者,其色淡。槲亦有殼,但小而不及櫟也。
時珍曰︰櫟有二種︰一種不結實者,其名曰 ,其木心赤,《詩》云“瑟彼柞 ”是也;一種結實者,其名曰栩,其實為橡。二者樹小則聳枝,大則偃蹇。其葉如櫧葉,而紋理皆斜勾。四、五月開花如栗花,黃色。結實如荔枝核而有尖。其蒂有斗,包其半截。其仁如老蓮肉,山人儉歲采以為飯,或搗浸取粉食,豐年可以肥豬。北人亦種之。其木高二、三丈,堅實而重,有斑紋點點。大者可作柱棟,小者可為薪炭。《周禮‧職方氏》“山林宜皂物,柞、栗之屬”即此也。其嫩葉可煎飲代茶。

【修治】

雷曰︰霜後收采,去殼蒸之,從巳至未,銼作五片,晒乾用。
周定王曰︰取子換水,浸十五次,淘去澀味,蒸極熟食之,可以濟飢。

【氣味】

苦,微溫,無毒。

【主治】

下痢,濃腸胃,肥健人(蘇恭)。澀腸止瀉。煮食,止飢,御歉歲(大明)。

【發明】

思邈曰︰橡子,非果非谷而最益人,服食未能斷谷,啖之尤佳。無氣而受氣,無味而受味,消食止痢,令人強健不極。
時珍曰︰木實為果,橡蓋果也。儉歲,人皆取以御飢。昔摯虞入南山,飢甚,拾橡實而食;唐杜甫客秦州,采橡、栗自給,是矣。

【附方】

新五。

水穀下痢,日夜百餘行者︰橡實二兩,楮葉(炙)一兩。為末。每服一錢,食前烏梅湯調下血痢不止︰上方加縮砂仁半兩。
下痢脫肛︰橡斗子,燒存性。研末。豬脂和敷。(《直指方》)
痔瘡出血︰橡子粉、糯米粉各一升。炒黃,滾水調作果子,飯上蒸熟食之,不過四、五次,效。(李樓《奇方》)
石癰堅硬如石,不作膿︰用橡子一枚,以醋於青石上磨汁塗之。乾則易,不過十度即平

斗殼

【修治】

大明曰︰入藥並宜搗細,炒焦或燒存性,研用。

【氣味】

澀,溫,無毒。

【主治】

為散及煮汁服,止下痢。並可染皂(恭)。止腸風、崩中、帶下、冷熱瀉痢。

【附方】

新五。

下痢脫肛︰橡斗殼燒存性,研末。豬脂和搽,並煎汁洗之。(《直指方》)
腸風下血︰橡斗子殼,用白梅肉填滿,兩個合定,鐵線札住, 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米飲下。一方︰用硫黃填滿, 研酒服。(余居士《選奇方》)
走馬牙疳︰橡斗殼,入鹽填滿,合定燒透,出火毒,研末,入麝香少許。先以米泔漱過,搽之。(《全幼心鑒》)
風蟲牙痛︰橡斗五個(入鹽在內),皂莢一條(入鹽在內)。同 過,研末。日擦三、五次,

木皮、根皮(《拾遺》)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惡瘡,因風犯露致腫者,煎汁日洗,令膿血盡乃止,亦治痢(藏器)。止水痢,消瘰癧(大明)。

【附方】

新一。

蝕爛癰腫及疣贅瘤痣︰柞櫟木灰四斗,桑柴灰四斗,鍛石一斗五升。以沸湯調濕,甑中蒸一日,取釜中沸湯七斗,合甑灰淋之取汁,再熬至一升,投亂頭髮一雞子大消盡,又剪五色彩投入消盡,瓶盛密收。每以少許,挑破點之。煎時勿令雞、犬、婦人、小兒見。(《普濟方》)

槲實

(音斛。《唐本草》)

【校正】

自木部移附此。

【釋名】

槲 (音速),朴 (並《爾雅》)、大葉櫟(俗)、櫟 子。
時珍曰︰槲 ,猶觳觫也。栗子綻懸,有顫栗之象,故謂之栗;槲葉搖動,有觳觫之態,故曰槲 也。朴 者,婆娑、蓬然之貌。其樹偃蹇,其葉 故也。俗稱衣物不整者為朴,本此。其實木強,故俗謂之櫟 子。《史》言︰武後掛赦書於槲樹,人遂呼為金雞樹云。

【集解】

頌曰︰槲,處處山林有之。木高丈餘,與櫟相類。亦有斗,但小不中用耳。不拘時采。其皮、葉入藥。
宗奭曰︰槲亦有斗,木雖堅而不堪充材,只宜作柴,為炭不及櫟木。
時珍曰︰槲有二種︰一種叢生小者名 (音孚,見《爾雅》)。一種高者名大葉櫟。樹、葉俱似栗,長大粗濃,冬月凋落,三、四月開花亦如栗,八、九月結實似橡子而稍短小,其蒂亦有斗。其實僵澀味惡,荒歲人亦食之。其木理粗不及橡木,所謂樗櫟之材者指此。

【氣味】

苦,澀,平,無毒。

【主治】

蒸煮作粉,澀腸止痢,功同橡子(時珍)。

槲若

【修治】

頌曰︰若即葉之名也。入藥須微炙令焦。

【氣味】

甘、苦,平,無毒。

【主治】

療痔,止血及血痢,止渴(恭)。活血,利小便,除面上 赤(時珍)。

【附方】

舊五,新三。

猝然吐血︰槲葉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和滓服。(《簡要濟眾》)
鼻衄不止︰槲葉。搗汁一小盞,頓服即止。(《聖惠方》)
腸風血痔熱多者尤佳︰槲葉(微炙,研末)一錢,槐花(炒,研末)一錢。米飲調服。
未止冷淋莖痛︰槲葉,研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蔥白七寸,煎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二孩子淋疾︰槲葉三片。煎湯服一雞子殼,小便即時下也。(孫真人方)
螻蛄漏疾︰槲葉,燒存性,研。以米泔別浸槲葉,取汁洗瘡後,乃納灰少許於瘡中。(《聖惠方》)。
鼻上 出膿血者︰以泔水煮槲葉,取汁洗之,拭乾,納槲葉灰少許於中,良。(《聖惠》)
腋下胡臭︰槲若三升。切,水煮濃汁,洗畢,即以甘苦瓠殼煙熏之。後用辛夷、細辛、杜

木皮(俗名赤龍皮)

【氣味】

苦,澀,無毒。

【主治】

煎服,除蠱及漏,甚效(恭)。煎湯,洗惡瘡,良(權)。能吐瘰癧,澀五臟(大明)。止赤白痢,腸風下血(時珍)。

【附方】

舊四,新六。

赤龍皮湯︰治諸敗爛瘡、乳瘡。用槲皮(切)三升。水一斗,煮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溫用附骨疽瘡︰槲皮燒研,米飲每服方寸匕。(《千金方》)
下部生瘡︰槲皮、櫸皮煮汁,熬如飴糖,以導下部。(《肘後方》)
一切 疾︰《千金》︰用槲樹北陰白皮三十斤(銼)。以水一石,煮一斗,去滓,煎如飴;又取通都廁上雄鼠屎、雌鼠屎各十四枚,燒汁盡研和之,納溫酒一升和勻。瘦人食五合,當有蟲出也。崔氏《纂要》︰用槲白皮(切)五升。水八升,煮令泣泣,去滓,再煎成膏。日服小兒瘰癧︰槲樹皮,去粗皮,切,煎湯頻洗之。(《聖惠方》)
蠱毒下血︰槲木北陰白皮一大握(長五寸)。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分服,即吐毒出也。《千金及翼》赤白久痢︰不拘大人、小兒。用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煎久痢不止︰槲白皮(薑汁炙五度)一兩,乾薑(炮)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久瘡不已︰槲木皮一尺,闊六寸,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入白沙糖十挺,煎取一升,分三服,即吐而愈。(《肘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