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果部 第二十九卷 | 明 李時珍 |
李時珍曰︰木實曰果,草實曰 。熟則可食,乾則可脯。
豐儉可以濟時,疾苦可以備藥。輔助粒食,以養民生。故《素問》云︰五果為助。五果者,以五味、五色應五臟,李、杏、桃、栗、棗是矣。古書欲知五穀之收否,但看五果之盛衰(李主小豆,杏主大麥,桃主小麥,栗主稻,棗主禾)。《禮記‧內則》列果品菱、 、榛、瓜之類。周官職方氏辨五地之物,山林宜皂物(柞、栗之屬),川澤宜膏物(菱、芡之屬)。
丘陵宜核物(梅、李之屬)。甸師掌野果 。場人樹果 珍異之物,以時藏之。觀此,則果之土產常異,性味良毒,豈可縱嗜欲而不知物理乎?於是集草木之實號為果 者為果部,凡一百二十七種。分為六類︰曰五果,曰山,曰夷,曰味,曰 ,曰水。舊本果部三品共五十三種。今移一種入菜部,四種入草部。自木部移入並附三十一種,草部移入四種,菜部移入一種,外類移入四種。
《神農本草經》十二種(梁陶弘景注) 《名醫別錄》十六種(同上) 《唐本草》十一種(唐蘇恭) 《本草拾遺》二十種(唐陳藏器) 《海藥本草》一種(唐李 ) 《食性本草》一種(唐陳士良) 《食療本草》一種(唐孟詵) 《開寶本草》十九種(宋馬志)
《嘉 本草》二種(宋掌禹錫) 《圖經本草》五種(宋蘇頌) 《日華本草》二種(宋人大明) 《食物本草》一種(明汪穎) 《日用本草》二種(元吳瑞) 《本草會編》一種(明汪機) 《本草綱目》三十三種(明李時珍)
【附注】
魏《吳普本草》 李當之《本草》 宋雷 《炮炙論》 齊徐之才《藥對》 唐‧甄權《藥性》 孫思邈《千金》 唐‧蕭炳《四聲》 楊損之《刪繁》 蜀韓保升《重注》 宋‧寇宗《衍義》 唐‧慎微《証類》 金‧張元素《珍珠囊》 元‧李杲《法象》 王好古《湯液》 朱震亨《補遺》 明‧寧原《食鑒》 周定王《救荒》 陳嘉謨《蒙筌》
(《別錄》下品)
【釋名】
嘉慶子。
時珍曰︰按︰羅願《爾雅翼》云︰李乃木之多子者,故字從木、子。竊謂木之多子者多矣,何獨李稱木子耶?按︰《素問》言︰李味酸屬肝,東方之果也。則李於五果屬木,故得專稱爾。今人呼干李為嘉慶子。按︰韋述《兩京記》云︰東都嘉慶坊有美李,人稱為嘉慶子。
久之稱謂既熟,不複知其所自矣。梵書名李曰居陵迦。
【集解】
弘景曰︰李類甚多。京口有麥李,麥秀時熟,小而肥甜,核不入藥。姑熟有南居李,解核如杏子形者,入藥為佳。
志曰︰李有綠李、黃李、紫李、牛李、水李,並甘美堪食,核不中用。有野李,味苦,核仁入藥。
頌曰︰李處處有之。郭璞注《爾雅》︰休,乃無實李也。一名趙李。痤(音磋),乃接慮李也。一名麥李。細熟有溝道,與麥同熟。駁,乃赤李也。陶氏所謂南居李,今不複識。醫家但用核若杏核者。
宗奭曰︰李樹大者高丈許。一種御李子,大如櫻桃,紅黃色,先諸李熟,醫家用者亦少。
時珍曰︰李,綠葉白花,樹能耐久,其種近百。其子大者如杯如卵,小者如彈如櫻。其味有甘、酸、苦、澀數種。其色有青、綠、紫、朱、黃、赤、縹綺、胭脂、青皮、紫灰之殊。
其形有牛心、馬肝、柰李、杏李、水李、離核、合核、無核、匾縫之異。其產有武陵、房陵諸李。早則麥李、御李,四月熟。遲則晚李、冬李,十月、十一月熟。又有季春李,冬花春實也。按︰王禎《農書》云︰北方一種御黃李,形大而肉濃核小,甘香而美。江南建寧一種均亭李,紫而肥大,味甘如蜜。有擘李,熟則自裂。有糕李,肥粘如糕。皆李之嘉美者也。
今人用鹽曝、糖藏、蜜煎為果,惟曝乾白李有益。其法︰夏李色黃時摘之,以鹽 去汁,合鹽晒萎,去核複晒乾,荐酒、作 皆佳。
實
【氣味】
苦、酸,微溫,無毒。
時珍曰︰李味甘酸,其苦澀者不可食。不沉水者有毒,不可食。
大明曰︰多食令人臚脹,發虛熱。
詵曰︰臨水食之,令發痰瘧。不可合雀肉食。合蜜食,損五臟。
宗奭曰︰不可合漿水食,發霍亂,澀氣而然。服術人忌之。
【主治】
暴食,去痼熱,調中(《別錄》)。去骨節間勞熱(孟詵)。肝病宜食之(思邈)。
核仁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僵仆 折,瘀血骨痛(《別錄》)。
令人好顏色(吳普)。治女子少腹腫滿。利小腸,下水氣,除浮腫(甄權)。治面 黑子(蘇頌)。
【附方】
舊一,新一。
女人面 ︰用李核仁去皮細研,以雞子白和如稀餳塗之。至旦以漿水洗去,後塗胡粉。
不過五、六日效。忌見風。(崔元亮《海上方》)。
蠍蠆螫痛︰苦李仁嚼塗之,良。(《古今錄驗》)。
根白皮
【修治】
時珍曰︰李根皮取東行者,刮去皺皮,炙黃入藥用。《別錄》不言用何等李根,亦不言其味。但《藥性論》云︰入藥用苦李根皮,味鹹。而張仲景治奔豚氣,奔豚湯中用甘李根白皮。則甘、苦二種皆可用歟?
【氣味】
大寒,無毒。大明曰︰涼,無毒。
【主治】
消渴,止心煩逆奔豚氣(《別錄》)。治瘡(吳普)。煎水含漱,治齒痛(弘景)。
煎汁飲,主赤白痢(大明)。炙黃煎湯,日再飲之,治女人卒赤白下,有驗(孟詵)。治小兒暴熱,解丹毒(時珍)。苦李根皮︰味鹹,治腳下氣,主熱毒煩躁。煮汁服,止消渴(甄權)。
【附方】
新二。
小兒丹毒,從兩股走及陰頭︰用李根燒為末,以田中流水和塗之。(《千金》)。
咽喉卒塞,無藥處,以皂角末吹鼻取嚏︰仍以李樹近根皮,磨水塗喉外,良驗。(《菽園雜記》)。
花
【氣味】
苦,香,無毒。
【主治】
令人面澤,去粉滓 (時珍)。
【附方】
新一。
面黑粉滓︰用李花、梨花、櫻桃花、白蜀葵花、白蓮花、紅蓮花、旋複花、秦椒各六兩,桃花、木瓜花、丁香、沉香、青木香、鐘乳粉各三兩,珍珠、玉屑各二兩,蜀水花一兩,大豆末七合,為細末瓶收。每日盥 ,用洗手面,百日光潔如玉也。(《普濟方》)。
葉
【氣味】
甘、酸,平,無毒。
【主治】
小兒壯熱, 疾驚癇,煎湯浴之,良(大明)。
【附方】
新一。
惡刺瘡痛︰李葉、棗葉搗汁點之,效。(《千金》)。
樹膠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目翳,定痛消腫(時珍)。
【附錄】
徐李 《別錄》有名未用曰︰生太山之陰。樹如李而小。
其實青色,無核。熟則采食之,輕身益氣延年。
時珍曰︰此即無核李也。唐崔奉國家有之,乃異種也。謬言龍耳血墮地所生。
(《別錄》下品)
【釋名】
甜梅。
時珍曰︰杏字篆文象子在木枝之形。或云從口及從可者,並非也。《江南錄》云︰楊行密改杏名甜梅。
【集解】
《別錄》曰︰杏生晉山川谷。五月採之。
頌曰︰今處處有之。有數種︰黃而圓者名金杏,相傳種出自濟南郡之分流山,彼人謂之漢帝杏,言漢武帝上苑之種也。今近汴洛皆種之,熟最早。其扁而青黃者名木杏,味酢不及之。
山杏不堪入藥。杏仁今以從東來人家種者為勝。
宗奭曰︰金杏深赭色,核大而扁,乃接成者,其味最勝。又有白杏,熟時色青白或微黃,味甘淡而不酢。生杏可晒脯作乾果食之。山杏輩只可收仁用耳。
時珍曰︰諸杏,葉皆圓而有尖,二月開紅花,亦有千葉者,不結實。甘而有沙者為沙杏,黃而帶酢者為梅杏,青而帶黃者為柰杏。其金杏大如梨,黃如橘。《西京雜記》載蓬萊杏花五色,蓋異種也。按︰王禎《農書》云︰北方肉杏甚佳,赤大而扁,謂之金剛拳。凡杏熟時,榨濃汁,塗盤中晒乾,以手摩刮收之,可和水調 食,亦五果為助之義也。
實
【氣味】
酸,熱,有小毒。生食多,傷筋骨(《別錄》)。
頌曰︰杏之類梅者味酢,類桃者味甘。
宗奭曰︰凡杏性皆熱。小兒多食,致瘡癰膈熱。
扁鵲曰︰多食動宿疾,令人目盲、須眉落。
源曰︰多食,生痰熱,昏精神。產婦尤忌之。
【主治】
曝脯食,止渴,去冷熱毒。心之果,心病宜食之(思邈)。
核仁
【修治】
《別錄》曰︰五月採之。
弘景曰︰凡用杏仁,以湯浸去皮尖,炒黃。或用面麩炒過。
曰︰凡用,以湯浸去皮尖。每斤入白火石一斤,烏豆三合,以東流水同煮,從巳至午,取出晒乾用。
時珍曰︰治風寒肺病藥中,亦有連皮尖用者,取其發散也。
【氣味】
甘、苦,溫、冷利,有小毒。兩仁者殺人,可以毒狗。
震亨曰︰杏仁性熱,因寒者可用。
思邈曰︰杏仁作湯如白沫不解者,食之令氣壅身熱。湯經宿者動冷氣。
時珍曰︰凡杏、桃諸花皆五出。若六出必雙仁,為其反常,故有毒也。
徐之才曰︰得火良。惡黃芩、黃 、葛根,畏 草。
【主治】
咳逆上氣雷鳴,喉痺,下氣,產乳金瘡,寒心奔豚(《本經》)。驚癇,心下煩熱,風氣往來,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滿痛,殺狗毒(《別錄》)。解錫毒(之才)。治腹痺不通,發汗,主溫病腳氣,咳嗽上氣喘促。入天門冬煎,潤心肺。和酪作湯,潤聲氣(甄權)。除肺熱,治上焦風燥,利胸膈氣逆,潤大腸氣秘(元素)。殺蟲,治諸瘡疥,消腫,去頭面諸風氣 (時珍)。
【發明】
元素曰︰杏仁氣薄味濃,濁而沉墜,降也、陰也。入手太陰經。其用有三︰潤肺也,消食積也,散滯氣也。
杲曰︰杏仁散結潤燥,除肺中風熱咳嗽。杏仁下喘,治氣也;桃仁療狂,治血也。俱治大便秘,當分氣、血。晝則便難,行陽氣也;夜則便難,行陰血也。故虛人便閉,不可過泄。
脈浮者屬氣,用杏仁、陳皮;脈沉者屬血,用桃仁、陳皮。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裡,賁門主往來,魄門主收閉,為氣之通道,故並用陳皮佐之。
好古曰︰張仲景麻黃湯,及王朝奉治傷寒氣上喘逆,並用杏仁者,為其利氣、瀉肺、解肌也。
時珍曰︰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風、降氣潤燥、消積治傷損藥中用之。治瘡殺蟲,用其毒也。按︰《醫餘》云︰凡索面、豆粉近杏仁則爛。頃一兵官食粉成積,醫師以積氣丸、杏仁相半研為丸,熟水下,數服愈。又《野人閑話》云︰翰林學士辛士遜,在青城山道院中,夢皇姑謂曰︰可服杏仁,令汝聰明,老而健壯,心力不倦。求其方,則用杏仁一味,每盥漱畢,以七枚納口中,良久脫去皮,細嚼和津液頓咽。日日食之,一年必換血,令人輕健。此申天師方也。又楊士瀛《直指方》云︰凡人以水浸杏仁五枚,五更端坐,逐粒細嚼至盡,和津吞下。久則能潤五臟,去塵滓,驅風明目,治肝腎風虛,瞳人帶青,眼翳風癢之病。珍按︰杏仁性熱降氣,亦非久服之藥。此特其咀嚼吞納津液,以消積穢則可耳。古有服杏丹法,云是左慈之方。唐慎微收入本草,云久服壽至千萬。其說妄誕可鄙,今刪其紕謬之辭,存之於下,使讀者毋信其誑也。
【附方】
舊三十七,新二十二。
杏金丹《左慈秘訣》云︰亦名草金丹。方出渾皇子,服之長年不死。
夏姬服之,壽年七百,乃仙去也。世人不信,皆由不肯精心修治故也。其法︰須人罕到處。
寅月 杏樹地下,通陽氣。二月除樹下草。三月離樹五步作畦壟,以通水。亢旱則引泉灌溉。有霜雪則燒火樹下,以救花苞。至五月杏熟自落,收仁六斗,以湯浸去皮及雙仁者,用南流水三石和研,取汁兩石八斗,去滓。以新鐵釜用酥三斤,以糠火及炭然釜,少少磨酥至盡,乃內汁入釜。釜上安盆,盆上鑽孔,用弦懸車轄至釜底,以紙塞孔,勿令泄氣。初著糠火,一日三動車轄,以袞其汁。五日有露液生,十日白霜起,又二日白霜盡,即金花出,丹乃成也。開盆炙乾,以翎掃下,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暖酒下。至七日宿疾皆除,喑盲攣跛、疝痔癭癇瘡腫,萬病皆愈。久服通靈不死云云。衍文不錄。頌曰︰古方用杏仁修治如法,自朝蒸至午,便以慢火微烘,至七日乃收之。每旦空腹啖之,久久不止,駐顏延年,云是夏姬之法。然杏仁能使人血溢,少誤必出血不已,或至委頓,故近人少有服者。
或云服至二、三年,往往或瀉,或臍中出物,皆不可治也。
杏酥法頌曰︰去風虛,除百病。搗爛杏仁一石,以好酒二石,研濾取汁一石五斗,入白蜜一斗五升攪勻,封於新瓮中,勿泄氣。三十日看酒上酥出,即掠取納瓷器中貯之。取其酒滓團如梨大,置空屋中,作格安之。候成飴脯狀,旦服一枚,以前酒下。
藏器曰︰杏酪服之,潤五臟,去痰嗽。生、熟吃俱可,若半生半熟服之殺人。
又法宗奭曰︰治肺燥喘熱,大腸秘,潤五臟。用杏仁去皮研細,每一升,入水一升半,搗稠汁。入生蜜四兩,甘草一寸,銀、石器中慢火熬成稀膏,入酥二兩同收。每夜沸湯,點服一匙。(《衍義》)。
萬病丸︰治男婦五勞七傷,一切諸疾。杏仁一斗二升,童子小便煮七次,以蜜四兩拌勻,再以童便五升於碗內重蒸,取出日晒夜露數日。任意嚼食,即愈。
補肺丸,治咳嗽。用杏仁二大升(山中者不用,去雙仁者),以童子小便二斗浸之,春夏七日,秋冬二七日,連皮尖於砂盆中研濾取汁,煮令魚眼沸,候軟如面糊即成。以粗布攤曝之,可丸即丸服之。食前後總須服三、五十丸,茶、酒任下。忌白水粥。(劉禹錫《傳信方》)。
咳嗽寒熱,旦夕加重,少喜多嗔,面色不潤,忽進忽退,積漸少食,脈弦緊者︰杏仁半斤去皮尖,童子小便二斗浸七日,漉出溫水淘洗,砂盆內研如泥,以小便三升煎如膏。每服一錢,熟水下。婦人室女服之,尤妙。(《千金方》)。
久患肺氣,喘急至咳。甚者不過二劑,永瘥︰杏仁去皮尖二兩,童子小便浸,一日一換,夏月三、四換,滿半月取出,焙乾研細。每服一棗大,薄荷一葉,蜜一雞頭大,水一鐘,煎七分,食後溫服。忌腥物。(《勝金方》)。
咳逆上氣,不拘大人小兒︰以杏仁三升去皮尖,炒黃研膏,入蜜一升,杵熟。每食前含之,咽汁。(《千金》)。
上氣喘急︰杏仁、桃仁各半兩,去皮尖炒研,用水調生面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薑、蜜湯下,微利為度。(《聖濟總錄》)。
喘促浮腫,小便淋瀝︰用杏仁一兩,去皮尖熬研,和米煮粥,空心吃二合妙。(《心鏡》)。
頭面風腫︰杏仁搗膏,雞子黃和杵,塗帛上,濃裹之。乾則又塗,不過七、八次愈也。(《千金方》)。
風虛頭痛欲破者︰杏仁去皮尖,晒乾研末,水九升研濾汁,煎如麻腐狀,取和羹粥食。
七日後大汗出,諸風漸減。此法神妙,可深秘之。慎風、冷、豬、雞、魚、蒜、醋。(《千金方》)。
頭面諸風,眼 鼻塞,眼出冷淚︰用杏仁三升研細,水煮四、五沸,洗頭。待冷汗盡,三度愈。(《千金》)。
偏風不遂,失音不語︰生吞杏仁七枚,不去皮尖,逐日加至七七枚,周而複始。食後仍飲竹瀝,以瘥為度。(《外台秘要》)。
破傷風腫︰杏仁杵膏濃塗上,然燭遙炙之。(《千金方》)。
金瘡中風,角弓反張︰用杏仁杵碎,蒸令氣溜,絞脂服一小升,兼摩瘡上良。(《必效方》)。
溫病食勞︰杏仁五兩,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瘥。(《類要》)。
心腹結氣︰杏仁、桂枝、橘皮、訶黎勒皮等分,為丸。每服三十丸,白湯下。無忌。(孟詵《食療》)。
喉痺痰嗽︰杏仁(去皮熬黃)三分,和桂末一分,研泥,裹含之,咽汁。(陳藏器《本草》)。
喉熱生瘡︰方同上。
卒失音聲︰方同上。(文潞公《藥準》)。
肺病咯血︰杏仁四十個,以黃蠟炒黃,研入青黛一錢,作餅。用柿餅一個,破開包藥,濕紙裹煨熟食之,取效。(丹溪方)。
卒不小便︰杏仁二七枚,去皮尖,炒黃研末,米飲服之。(《古今錄驗》方)。
血崩不止︰諸藥不效,服此立止。用甜杏仁上黃皮,燒存性,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熱酒服。(《保壽堂方》)。
五痔下血︰杏仁去皮尖及雙仁者,水三升,研濾汁,煎減半,同米煮粥食之。(《食醫心鏡》)。
谷道 痛腫癢︰杏仁杵膏,頻頻敷之。(《肘後方》)。
陰瘡爛痛︰杏仁燒黑研成膏,時時敷之。(《鈐方》)。
產門蟲疽,痛癢不可忍︰用杏仁去皮燒存性,杵爛綿裹,納入陰中,取效。(孟詵《食療本草》)。
身面疣目︰杏仁燒黑研膏,擦破,日日塗之。(《千金方》)。
面上 ︰杏仁去皮,搗和雞子白。夜塗之,旦以暖酒洗去。(孟詵《食療》)。
兩頰赤癢,其狀如痱,名頭面風。以杏仁頻頻揩之。內服消風散。(《証治要訣》)。
耳卒聾閉︰杏仁七枚,去皮拍碎,分作三分,以綿裹之,著鹽如小豆許,以器盛於飯上蒸熟。令病患側臥,以一裹捻油滴耳中。良久又以一裹滴之,取效。(《外台》)。
耳出膿汁︰杏仁炒黑,搗膏綿裹納入,日三、四易之妙。(《梅師方》)。
鼻中生瘡︰杏仁研末,乳汁和敷。(《千金方》)。
疳瘡蝕鼻︰杏仁燒,壓取油敷之。(《千金方》)。
牙齒蟲 ︰杏仁燒存性,研膏發裹,納蟲孔中。殺蟲去風,其痛便止。重者不過再上。(《本草拾遺》)。
牙齦癢痛︰杏仁一百枚,去皮尖,兩仁,以鹽方寸匕,水一升,煮令汁出,含漱吐之。
三度愈。(《千金方》)。
風蟲牙痛︰杏仁,針刺於燈上燒煙,乘熱搭病牙上。又複燒搭七次。絕不疼,病牙逐時斷落也。(《普濟方》)。
目中赤脈癢痛,時見黑花。用初生杏子仁一升,古五銖錢七文,入瓶內密封,埋門限下,一百日化為水,每夕點之。(《聖濟總錄》)。
胎赤眼疾︰杏仁壓油半雞子殼,食鹽一錢,入石器中,以柳枝一握緊束,研至色黑,以熟艾一團安碗內燒烘之,令氣透火盡即成。每點少許入兩 ,甚效。(《聖濟總錄》)。
目中翳遮,但瞳子不破者︰用杏仁三升去皮,面裹作三包, 火煨熟,去面研爛,壓去油。每用一錢,入銅綠一錢,研勻點之。(同上)。
目生 肉,或癢或痛,漸覆瞳人︰用杏仁(去皮)二錢半,膩粉半錢,研勻,綿裹箸頭點之。(同上)。
傷目生 《廣利方》︰用生杏仁七枚,去皮細嚼,吐於掌中,乘熱以綿裹箸頭點 肉上。
不過四、五度愈。《總錄》︰用杏仁研膏,人乳化開,日點三次。
小兒血眼︰兒初生艱難,血瘀 睚,遂濺滲其睛,不見瞳人。輕則外胞赤腫,上下弦爛︰用杏仁二枚去皮尖,嚼,乳汁三、五匙,入膩粉少許,蒸熟,絹包頻點。重者加黃連、朴硝最良。(《全幼心鑒》)。
小兒臍爛成風︰杏仁去皮研敷。(《子母秘錄》)。
小兒咽腫︰杏仁炒黑,研爛含咽。(《普濟方》)。
針入肉內不出者︰雙杏仁搗爛,以車脂調貼。其針自出。(《瑞竹堂方》)。
箭鏑在咽,或刀刃在咽膈諸隱處︰杵杏仁敷之。(《肘後方》)。
狐尿瘡痛︰杏仁研爛,煮一、兩沸,及熱浸之。冷即易。(《必效方》)。
狗咬傷瘡︰爛嚼杏仁塗之。(寇氏)。
食狗不消,心下堅脹,口乾發熱妄語︰杏仁一升去皮尖,水三升煎沸,去渣取汁分三服,下肉為度。(《梅師方》)。
解野狼毒毒︰杏仁搗爛,水和服之。(《千金方》)。
一切食停,氣滿膨脹︰用紅杏仁三百粒,巴豆二十粒同炒,色變去豆不用,研杏為末,橘皮湯調下。(《楊氏家藏方》)
白癜風斑︰杏仁連皮尖,每早嚼二七粒,揩令赤色。夜臥再用。(《聖濟總錄》)。
諸瘡腫痛︰杏仁去皮,研濾取膏,入輕粉、麻油調搽神效。不拘大人、小兒。(鮑氏)。
小兒頭瘡︰杏仁燒研敷之。(《事林廣記》)。
蛆蟲入耳︰杏仁搗泥,取油滴入。非出則死。(《扶壽精方》)
花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補不足,女子傷中,寒熱痺厥逆(《別錄》)。
【附方】
新二。
婦人無子︰二月丁亥日,取杏花、桃花陰乾為末。戊子日和井華水服方寸匕,日三服。(《衛生易簡方》)。
粉滓面 ︰杏花、桃花各一升,東流水浸七日。洗面三七遍,極妙。(《聖濟總錄》)。
葉
【主治】
人卒腫滿,身面洪大,煮濃汁熱漬,亦少少服之(《肘後》)。
枝
【主治】
墮傷,取一握,水一升煮減半,入酒三合和勻,分再服,大效(蘇頌)。
【附方】
舊一。
墜撲瘀血在內,煩悶者︰用東引杏樹枝三兩,細銼微熬,好酒二升煎十餘沸,分二服。(《塞上方》)
根
【主治】
食杏仁多,致迷亂將死,切碎煎湯服,即解(時珍)。
(《綱目》)
【釋名】
八擔杏(《正要》)、忽鹿麻。
【集解】
時珍曰︰巴旦杏,出回回舊地,今關西諸土亦有。樹如杏而葉差小,實亦尖小而肉薄。其核如梅核,殼薄而仁甘美。點茶食之,味如榛子。西人以充方物。
【氣味】
甘,平,溫,無毒。
【主治】
止咳下氣,消心腹逆悶(時珍。出《飲膳正要》)。
(《本經》中品)
【釋名】
時珍曰︰梅古文作呆,象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類,故反杏為呆。書家訛為甘木。後作梅,從每,諧聲也。或云︰梅者媒也,媒合眾味。故書云︰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而梅字亦從某也。陸佃《埤雅》言梅入北方變為杏,郭璞注《爾雅》以 為梅,皆誤矣。
即 木,荊人呼為梅,見陸璣《草木疏》。
【集解】
《別錄》曰︰梅實生漢中山谷。五月採實,火乾。
頌曰︰今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
時珍曰︰按︰陸璣《詩疏》云︰梅,杏類也。樹、葉皆略似杏,葉有長尖,先眾木而花。其實酢,曝乾為脯,入羹 齏中,又含之可以香口。子赤者材堅,子白者材脆。范成大《梅譜》云︰江梅,野生者,不經栽接,花小而香,子小而硬。消梅,實圓松脆,多液無滓,惟可生啖,不入煎造。綠萼梅,枝跗皆綠。重葉梅,花葉重疊,結實多雙。紅梅,花色如杏。
杏梅,色淡紅,實扁而斑,味全似杏。鴛鴦梅,即多葉紅梅也,一蒂雙實。一云︰苦楝接梅,則花帶黑色。譚子化書云︰李接桃而本強者其實毛,梅接杏而本強者其實甘。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熏之為烏梅;青者鹽腌曝乾為白梅。亦可蜜煎、糖藏,以充果 。熟者笮汁晒收為梅醬惟烏梅、白梅可入藥。梅醬,夏月可調渴水飲之。
實
【氣味】
酸,平,無毒。
大明曰︰多食損齒傷筋,蝕脾胃,令人發膈上痰熱。服黃精人忌食之。食梅齒 者,嚼胡桃肉解之。
《物類相感志》云︰梅子同韶粉食,則不酸,不軟牙。
【發明】
宗奭曰︰食梅則津液泄者,水生木也。津液泄則傷腎,腎屬水,外為齒故也。
時珍曰︰梅,花開於冬而實熟於夏,得木之全氣,故其味最酸,所謂曲直作酸也。肝為乙木,膽為甲木。人之舌下有四竅,兩竅通膽液,故食梅則津生者,類相感應也。故《素問》云︰味過於酸,肝氣以津。又云︰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不然,物之味酸者多矣,何獨梅能生津耶?
烏梅
【修治】
弘景曰︰用須去核,微炒之。
時珍曰︰造法︰取青梅籃盛,於突上熏黑。若以稻灰淋汁潤濕蒸過,則肥澤不蠹。
【氣味】
酸,溫、平,澀,無毒。
杲曰︰寒。忌豬肉。
【主治】
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蝕惡肉(《本經》)。去痺,利筋脈,止下痢,好唾口乾(《別錄》)。水漬汁飲,治傷寒煩熱(弘景)。止渴調中,去痰治瘧瘴,止吐逆霍亂,除冷熱痢(藏器)。治虛勞骨蒸,消酒毒,令人得睡。
和建茶、乾薑為丸服,止休息痢,大驗(大明)。斂肺澀腸,止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時珍)。
白梅
【釋名】
鹽梅、霜梅。
【修治】
取大青梅以鹽汁漬之,日晒夜漬,十日成矣。久乃上霜。
【氣味】
酸、鹹,平,無毒。
【主治】
和藥點痣,蝕惡肉(弘景)。刺在肉中者,嚼敷之即出(孟詵)。治刀箭傷,止血,研爛敷之(大明)。
乳癰腫毒,杵爛貼之,佳(汪穎)。除痰。(蘇頌)。
治中風驚癇,喉痺痰厥僵仆,牙關緊閉者,取梅肉揩擦牙齦,涎出即開。又治瀉痢煩渴,霍亂吐下,下血血崩,功同烏梅(時珍)。
【發明】
弘景曰︰生梅、烏梅、白梅,功應相似。
好古曰︰烏梅,脾、肺二經血分藥也。能收肺氣,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時珍曰︰烏梅、白梅所主諸病,皆取其酸收之義。惟張仲景治蛔厥烏梅丸及蟲 方中用者,取蟲得酸即止之義,稍有不同耳。《醫說》載︰曾魯公痢血百餘日,國醫不能療。陳應之用鹽水梅肉一枚研爛,合臘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莊肅公亦痢血,應之用烏梅、胡黃連、灶下土等分為末,茶調服,亦效。蓋血得酸則斂,得寒則止,得苦則澀故也。其蝕惡瘡 肉,雖是酸收,卻有物理之妙。說出《本經》。其法載於《劉涓子鬼遺方》︰用烏梅肉燒存性研,敷惡肉上,一夜立盡。《聖惠》用烏梅和蜜作餅貼者,其力緩。按︰楊起《簡便方》云︰起臂生一疽,膿潰百日方愈,中有惡肉突起,如蠶豆大,月餘不消,醫治不效。因閱本草得此方,試之,一日夜去其大半,再上一日而平。乃知世有奇方如此,遂留心搜刻諸方,始基於此方也。
【附方】
舊十一,新二十二。
諸瘡 肉︰方見上。
癰疽瘡腫,已潰未潰皆可用︰鹽白梅燒存性為末,入輕粉少許,香油調,塗四圍。(王氏《易簡方》)。
喉痺乳蛾︰冰梅丸︰用青梅二十枚(鹽十二兩,腌五日,取梅汁),入明礬三兩,桔梗、白芷、防風各二兩,豬牙皂角三十條,俱為細末,拌汁和梅入瓶收之。每用一枚,噙咽津液。
凡中風痰厥,牙關不開,用此擦之尤佳。《總錄》︰用白梅包生礬末作丸含咽,或納吞之。
消渴煩悶︰烏梅肉二兩,微炒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煎一盞,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盞,溫服。(《簡要濟眾方》)。
泄痢口渴︰烏梅煎湯,日飲代茶。(《扶壽精方》)。
產後痢渴︰烏梅肉二十個,麥門冬十二分,以水一升,煮七合,細呷之。(《必效方》)。
赤痢腹痛《直指》︰用陳白梅同真茶、蜜水各半,煎飲之。《聖惠》︰用烏梅肉(炒)、黃連各四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米飲服二十丸,日三服。
便痢膿血︰烏梅一兩去核,燒過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立止。(《聖濟總錄》)。
久痢不止,腸垢已出︰《肘後》︰用烏梅肉二十個,水一盞,煎六分,食前分二服。《袖珍》︰用烏梅肉、白梅肉各七個搗爛,入乳香末少許,杵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茶湯下,日三。大便下血,及酒痢、久痢不止︰用烏梅三兩,燒存性為末,醋煮米糊和,丸梧子大。
每空心米飲服二十丸,日三。(《濟生方》)。
小便尿血︰烏梅,燒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下。
血崩不止︰烏梅肉七枚,燒存性研末。米飲服之,日二。
大便不通,氣奔欲死者︰烏梅十顆,湯浸去核,丸棗大。納入下部,少時即通。(《食療本草》)。
霍亂吐利︰鹽梅煎湯,細細飲之。(《如宜方》)。
蛔蟲上行,出於口鼻︰烏梅煎湯頻飲,並含之,即安。(《食鑒本草》)。
水氣滿急︰烏梅、大棗各三枚。水四升,煮二升,納蜜和勻,含咽之。(《聖濟總錄》)。
梅核膈氣︰取半青半黃梅子,每個用鹽一兩腌一日夜,晒乾,又浸又晒至水盡乃止。用青錢三個,夾二梅,麻線縛定,通裝瓷罐內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收一年者治一人,二年者治二人,其妙絕倫。(《龔氏經驗方》)。
心腹脹痛,短氣欲絕者︰烏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納大錢二七枚,煮二升半,頓服之。(《肘後》)。
勞瘧劣弱︰烏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甘草三寸,生薑一塊,以童子小便二升,煎一半,溫服即止。(《圖經本草》)。
久咳不已︰烏梅肉(微炒)、罌粟殼去筋膜蜜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睡時蜜湯調下。
痰厥頭痛如破者︰烏梅肉三十個,鹽三撮,酒三升,煮一升,頓服,取吐即愈。(《肘後方》)。
傷寒頭痛,壯熱,胸中煩痛,四、五日不解︰烏梅十四枚,鹽五合,水一升,煎半升,溫服取吐。吐後避風良。(《梅師方》)。
折傷金瘡︰乾梅燒存性,敷之,一宿瘥。(《千金方》)。
馬汗入瘡作痛︰用烏梅連核搗爛,以頭醋和敷。仍先刺瘡,出去紫血,乃敷之系定。(《經驗方》)。
犬傷毒︰烏梅末,酒服二錢。(《千金》)。
指頭腫毒痛甚者︰烏梅肉,和魚 搗封之妙。(李樓《奇方》)。
傷寒 瘡,生下部者︰烏梅肉三兩炒為末,煉蜜丸梧子大。
以石榴根皮煎湯,食前下三十丸。(《聖惠方》)。
小兒頭瘡︰烏梅燒末,生油調塗。(《聖濟錄》)。
香口去臭︰曝乾梅脯,常時含之。(《毛詩疏》)。
硫黃毒發,令人背膊疼悶,目暗漠漠︰烏梅肉(焙)一兩,沙糖半兩,漿水一大盞,煎七分,呷之。(《總錄》)
核仁
【氣味】
酸,平,無毒。
【主治】
明目,益氣,不飢(吳普)。除煩熱(甄權)。
治代指忽然腫痛,搗爛,和醋浸之(時珍。《肘後方》)。
花
【氣味】
微酸,澀,無毒。
【發明】
時珍曰︰白梅花古方未見用者。近時有梅花湯︰用半開花,溶蠟封花口,投蜜罐中,過時以一兩朵同蜜一匙點沸湯服。
又有蜜漬梅花法︰用白梅肉少許,浸雪水,潤花,露一宿,蜜浸荐酒。又梅花粥法︰用落英入熟米粥再煮食之。故楊誠齋有“蜜點梅花帶露餐”及“脫蕊收將熬粥吃”之句,皆取其助雅致、清神思而已。
葉
【氣味】
酸,平,無毒。
【主治】
休息痢及霍亂,煮濃汁飲之(大明)。
藏器曰︰嵩陽子言︰清水揉梅葉,洗蕉葛衣,經夏不脆。有驗。
時珍曰︰夏衣生霉點,梅葉煎湯洗之即去,甚妙。
【附方】
舊一,新二。
中水毒病,初起頭痛惡寒,心煩拘急,旦醒暮劇︰梅葉搗汁三升飲之良。(《肘後》)。
下部蟲 ︰梅葉、桃葉一斛,杵爛蒸極熱,納小器中,隔布坐蒸之,蟲盡死也。(《外台秘要》)。
月水不止︰梅葉(焙)、棕櫚皮灰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聖濟總錄》)
根
【主治】
風痺(《別錄》。出土者殺人)。
初生小兒,取根同桃、李根煮湯浴之,無瘡熱之患(崔氏《纂要》)。
煎湯飲,治霍亂,止休息痢(大明)。
(《綱目》)
【集解】
時珍曰︰ 梅出均州太和山。相傳真武折梅枝插於 樹。誓曰︰吾道若成,開花結果。後果如其言。今樹尚在五龍宮北, 木梅實,杏形桃核。道士每歲采而蜜漬,以充貢獻焉。 乃榆樹也。
實
【氣味】
甘、酸,平,無毒。
【主治】
生津止渴,清神下氣,消酒(時珍)。
(《本經》下品)
【校正】
木部有《拾遺》桃橛,今並入此。
【釋名】
時珍曰︰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從木、兆。十億曰兆,言其多也。或云從兆諧聲也。
【集解】
《別錄》曰︰桃生太山川谷。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核仁入藥,當取解核者種之為佳,山桃仁不堪用。
頌曰︰汴東、陝西者尤大而美。大抵佳果肥美者,皆圃人以他木接成,殊失本性。入藥當用本生者為佳。今市肆賣者,多雜接核之仁,為不堪也。
宗奭曰︰山中一種桃,正合《月令》桃始華者,花多子少,不堪啖,惟堪取仁入藥。汴中有油桃,小於眾桃,光如塗油,不益脾胃。太原有金桃,色深黃。洛中有昆侖桃,肉深紅紫色。又有餅子桃,狀如香餅子。其味皆甘。
時珍曰︰桃品甚多,易於栽種,且早結實。五年宜以刀 其皮,出其脂液,則多延數年。
其花有紅、紫、白、千葉、二色之殊,其實有紅桃、緋桃、碧桃、緗桃、白桃、烏桃、金桃、銀桃、胭脂桃,皆以色名者也。有綿桃、油桃、御桃、方桃、匾桃、偏核桃,皆以形名者也。
有五月早桃、十月冬桃、秋桃、霜桃,皆以時名者也。並可供食。惟山中毛桃,即《爾雅》所謂 桃者,小而多毛,核粘味惡。其仁充滿多脂,可入藥用,蓋外不足者內有餘也。冬桃一名西王母桃,一名仙人桃,即昆侖桃,形如栝蔞,表裡微赤,得霜始熟。方桃形微方。匾桃出南番,形匾肉澀,核狀如盒,其仁甘美。番人珍之,名波淡樹,樹甚高碩。偏核桃出波斯,形薄而尖,頭偏,狀如半月,其仁酷似新羅松子,可食,性熱。又楊維楨、宋濂集中並載元朝御庫蟠桃,核大如碗,以為神異。按︰王子年《拾遺記》載︰漢明帝時,常山獻巨核桃,霜下始花,隆暑方熟。《玄中記》載︰積石之桃,大如斗斛器。《酉陽雜俎》載︰九疑有桃核,半扇可容米一升;及蜀後主有桃核杯,半扇容水五升,良久如酒味可飲。此皆桃之極大者。昔人謂桃為仙果,殆此類歟?生桃切片瀹過,曝乾為脯,可充果食。又桃酢法︰取爛熟桃納瓮中,蓋口七日,漉去皮核,密封二七日酢成,香美可食。《種樹書》云︰柿接桃則為金桃,李接桃則為李桃,梅接桃則脆。桃樹生蟲,煮豬頭汁澆之即止。皆物性之微妙也。
實
【氣味】
辛、酸、甘,熱,微毒。多食令人有熱。
詵曰︰能發丹石毒,生者尤損人。
思邈曰︰《黃帝書》云︰食桃飽,入水浴,令人成淋及寒熱病。
時珍曰︰生桃多食,令人膨脹及生癰癤,有損無益。五果列桃為下以此。
瑞曰︰桃與鱉同食,患心痛。服術人忌食之。
【主治】
作脯食,益顏色(大明)。肺之果,肺病宜食之(思邈)。
冬桃,食之解勞熱(時珍。出《爾雅注》)。
核仁
【修治】
《別錄》曰︰七月採,取仁陰乾。
曰︰凡使須去皮,用白朮、烏豆二味,同於坩鍋中煮二伏時,漉出劈開,心黃如金色乃用。時珍曰︰桃仁行血,宜連皮、尖生用。潤燥活血,宜湯浸去皮、尖炒黃用。或麥麩同炒,或燒存性,各隨本方。雙仁者有毒,不可食,說見杏仁下。
【氣味】
苦、甘,平,無毒。
思邈曰︰苦、甘、辛,平。詵曰︰溫。
弘景曰︰桃仁作酪,性冷。香附為之使。
【主治】
瘀血血閉,症瘕邪氣,殺小蟲(《本經》)。
止咳逆上氣,消心下堅硬,除卒暴擊血,通月水,止心腹痛(《別錄》)。
治血結、血秘、血燥,通潤大便,破畜血(元素)。殺三蟲。
又每夜嚼一枚和蜜塗手、面良(孟詵)。主血滯風痺骨蒸,肝瘧寒熱,鬼注疼痛,產後血病(時珍)。
【發明】
杲曰︰桃仁苦重於甘,氣薄味濃,沉而降,陰中之陽,手、足厥陰經血分藥也。
苦以泄滯血,甘以生新血,故破凝血者用之。其功有四︰治熱入血室,一也;泄腹中滯血,二也;除皮膚血熱燥癢,三也;行皮膚凝聚之血,四也。
成無己曰︰肝者血之源,血聚則肝氣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桃仁之甘以緩肝散血,故張仲景抵當湯用之,以治傷寒八、九日,內有畜血,發熱如狂,小腹滿痛,小便自利者。
又有當汗失汗,熱毒深入,吐血及血結胸,煩躁譫語者,亦以此湯主之。與虻蟲、水蛭、大黃同用。
【附方】
舊十九,新十一。
延年去風,令人光潤︰用桃仁五合去皮,用粳米飯漿同研,絞汁令盡,溫溫洗面極妙。(《千金翼》)。
偏風不遂,及癖疾︰用桃仁二千七百枚,去皮、尖、雙仁,以好酒一斗三升,浸二十一日,取出晒乾杵細,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以原酒吞之。(《外台秘要》)。
風勞毒腫攣痛,或牽引小腹及腰痛︰桃仁一升去皮尖,熬令黑煙出,熱研如脂膏,以酒三升攪和服,暖臥取汗。不過三度瘥。(《食醫心鏡》)。
瘧疾寒熱︰桃仁一百枚去皮尖,乳缽內研成膏,不得犯生水,入黃丹三錢,丸梧子大。
每服三丸,當發日面北溫酒吞下。五月五日午時合之,忌雞、犬、婦人。(見唐慎微《本草》)。
骨蒸作熱︰桃仁一百二十枚,留尖去皮及雙仁,杵為丸,平旦井花水頓服之。令盡量飲酒至醉,仍須任意吃水。隔日一劑。百日不得食肉。(《外台秘要》)。
上氣喘急︰方見杏仁。
上氣咳嗽,胸滿氣喘︰桃仁三兩去皮尖,以水一大升研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之。(《心鏡》)。
卒得咳嗽︰桃仁三升去皮杵,著器中密封,蒸熟晒乾,絹袋盛,浸二斗酒中,七日可飲,日飲四、五合。
尸疰鬼疰,乃五尸之一,又挾鬼邪為祟。其病變動,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大略使人寒熱淋瀝,沉沉默默,不知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以至於死,死後複傳旁人︰急以桃仁五十枚研泥,水煮取四升,服之取吐。吐不盡,三、四日再吐。(《肘後方》)。
傳尸鬼氣,咳嗽 癖注氣,血氣不通,日漸消瘦︰桃仁一兩去皮尖杵碎,水一升半煮汁,入米作粥,空心食之。(《心鏡》)。
鬼疰心痛︰桃仁一合爛研,煎湯服之。(《備急方》)。
卒然心痛︰桃仁七枚,去皮尖研爛,水一合服之。(《肘後方》)。
人好魘寐︰桃仁(熬去皮尖)三、七枚,以小便服之。(《千金方》)。
下部蟲 ,病患齒齦無色,舌上白,喜睡憒憒不知痛癢處,或下痢,乃下部生蟲食肛也︰桃仁十五枚,苦酒二升,鹽一合,煮六合服之。(《肘後方》)。
崩中漏下不止者︰桃核燒存性研細,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
婦人難產,數日不出︰桃仁一個劈開,一片書可字,一片書出字,還合吞之即生。(《刪繁方》)。
產後百病︰《千金》桃仁煎︰治婦人產後百病諸氣。取桃仁一千二百枚,去皮、尖、雙仁,熬搗極細,以清酒一斗半,研如麥粥法,納小項瓷瓶中,面封,入湯中煮一伏時。每服一匙,溫酒和服,日再。(《圖經本草》)。
產後身熱如火,皮如粟粒者︰桃仁研泥,同臘豬脂敷之,日日易之。(《千金方》)。
產後血閉︰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藕一塊,水煎服之良。(唐瑤《經驗方》)。
產後陰腫︰桃仁,燒研敷之。
婦人陰癢︰桃仁杵爛,綿裹塞之。(《肘後方》)。
男子陰腫作癢。用桃仁炒香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仍搗敷之。(《外台》)
︰小兒卵 ︰方同上。
小兒爛瘡,初起腫漿似火瘡,桃仁研爛敷之。(《秘錄》)。
小兒 耳︰桃仁炒研綿裹,日日塞之。(《千金方》)。
風蟲牙痛︰針刺桃仁,燈上燒煙出吹滅,安痛齒上咬之。不過五、六次愈。(《衛生家寶方》)。
唇乾裂痛︰桃仁搗和豬脂敷。(《海上》)。
大便不快,裡急後重。用桃仁三兩(去皮),吳茱萸二兩,食鹽一兩,同炒熟,去鹽、茱,每嚼桃仁五、七粒。(《總錄》)
急勞咳嗽煩熱。用桃仁三兩(去皮尖),豬肝一枚,童子小便五升。同煮乾,於木臼內搗爛,入蒸餅和,丸梧子大。每溫水下三十丸。(《聖惠方》)。
冷勞減食,漸至黑瘦。用桃仁五百顆,吳茱萸三兩,同入鐵鐺中,微火炒一炊久,將桃仁一顆去皮,看似微黃色即漸加火,待微煙出,即乘熱收入新瓶內,濃紙封住,勿令泄氣。
每日空心取桃仁二十粒去皮嚼之,以溫酒下。至重者服五百粒愈。(《聖惠方》)。
預辟瘴癘︰桃仁一斤,吳茱萸、青鹽各四兩,同炒熟,以新瓶密封一七,取出揀去茱、鹽,將桃仁去皮尖,每嚼一、二十枚。山居尤宜之。(余居士《選奇方》)
桃毛毛桃實上毛也。刮取用之。
【氣味】
辛,平,微毒。
【主治】
破血閉,下血瘕,寒熱積聚,無子,帶下諸疾(《別錄》)。
療崩中,破癖氣(大明)。治惡鬼邪氣(孟詵)。
桃梟
【釋名】
桃奴(《別錄》)、梟景(同上)、神桃。
《別錄》曰︰此是桃實著樹經冬不落者,正月採之,中實者良。
時珍曰︰桃子乾懸如梟首 木之狀,故名。
奴者,言其不能成實也。《家寶方》謂之神桃,言其辟惡也。千葉桃花結子在樹不落者,名鬼髑髏。
雷 《炮炙論》有修治之法,而方書未見用者。
曰︰鬼髑髏,十一月採得,以酒拌蒸之,從巳至未,焙乾,以銅刀切,焙取肉用。
【氣味】
苦,微溫,有小毒。
【主治】
殺百鬼精物(《本經》)。殺精魅五毒不祥,療中惡腹痛(《別錄》。頌曰︰胡洽治中惡毒氣蠱疰有桃梟湯。治肺氣腰痛,破血,療心痛,酒磨暖服之(大明)。
主吐血諸藥不效,燒存性,研末,米湯調服,有驗(汪穎)。
治小兒虛汗,婦人妊娠下血,破伏梁結氣,止邪瘧。燒煙熏痔瘡。燒黑油調,敷小兒頭上肥瘡軟癤(時珍)。
【附方】
舊三,新五。
伏梁結氣,在心下不散︰桃奴三兩為末,空心溫酒,每服二錢。(《聖惠》)。
鬼瘧寒熱︰樹上自乾桃子二、七枚為末,滴水丸梧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侵晨面東井華水下,食。(《聖濟總錄》)。
五種瘧疾︰《家寶》通神丸︰用神桃(即桃奴)十四枚,巴豆七粒,黑豆一兩。研勻,以冷水和丸梧子大,朱砂為衣。發日五更念藥王菩薩七遍,井華水下一丸,立瘥。不過二次,妙不可言。(王隱君《養生主論》)
妊娠下血不止︰用桃梟,燒存性,研,水服取瘥。(葛洪方)
盜汗不止︰樹上乾桃子一個,霜梅二個,蔥根七個,燈心二莖,陳皮一錢,稻根、大麥芽各一撮。水二鐘,煎服。(《經驗方》)
白禿頭瘡︰乾桃一兩,黑豆一合,為末,臘豬脂調搽。(《聖惠》)。
小兒頭瘡︰樹上乾桃燒研,入膩粉、麻油調搽。(《聖惠》)。
食桃成病︰桃梟燒灰二錢,水服取吐即愈。陸光祿說有人食桃不消化作病時,於林間得槁桃燒服,登時吐出即愈,此以類相攻也。(張文仲《備急方》)
花
【修治】
《別錄》曰︰三月三日采,陰乾之。
曰︰桃花勿用千葉者,令人鼻衄不止,目黃。收花揀淨,以絹袋盛,懸檐下令乾用。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殺疰惡鬼,令人好顏色(《本經》)。
悅澤人面,除水氣,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蟲(《別錄》)。
消腫滿,下惡氣(蘇恭)。治心腹痛及禿瘡(孟詵)。利宿水痰飲積滯,治風狂。研末,敷頭上肥瘡,手足 瘡(時珍)。
【發明】
弘景曰︰《肘後方》言︰服三樹桃花盡,則面色紅潤悅澤如桃花也。
頌曰︰《太清草木方》言︰酒漬桃花飲之,除百疾,益顏色。
時珍曰︰按︰歐陽詢《初學記》載︰北齊崔氏以桃花、白雪與兒 面,云令面妍華光悅,蓋得本草令人好顏色、悅澤人面之義,而陶、蘇二氏乃引服桃花法,則因本草之言而謬用者也。桃花性走泄下降,利大腸甚快,用以治氣實人病水飲腫滿積滯、大、小便閉塞者,則有功無害。若久服,即耗人陰血,損元氣,豈能悅澤顏色耶?按︰張從正《儒門事親》載︰一婦滑瀉數年,百治不效。或言︰此傷飲有積也。桃花落時,以棘針刺取數十萼,勿犯人手。
以麵和作餅,煨熟食之,米飲送下。不一、二時,瀉下如傾。六、七日,行至數百行,昏困,惟飲涼水而平。觀此,則桃花之峻利可征矣。又蘇鶚《杜陽編》載︰范純佑女喪夫發狂,閉之室中,夜斷窗櫺,登桃樹上食桃花幾盡。及旦,家人接下,自是遂愈也。珍按︰此亦驚怒傷肝,痰夾敗血,遂致發狂。偶得桃花利痰飲、散滯血之功,與張仲景治積熱發狂用承氣湯,畜血發狂用桃仁承氣湯之意相同;而陳藏器乃言桃花食之患淋,何耶?
【附方】
舊三,新十三。
大便艱難︰桃花為末,水服方寸匕,即通。(《千金》)。
產後秘塞,大、小便不通︰用桃花、葵子、滑石、檳榔等分,為末。每空心蔥白湯服二錢,即利。(《集驗方》)。
心腹積痛︰三月三日采桃花晒乾杵末,以水服二錢匕,良。(孟詵《食療本草》)。
瘧疾不已︰桃花為末,酒服方寸匕良。(《梅師方》)。
痰飲宿水︰桃花散︰收桃花陰乾為末,溫酒服一合,取利。覺虛,食少粥。不似轉下藥也。(崔行功《纂要方》)。
腳氣腫痛︰桃花一升,陰乾為末。每溫酒細呷之,一宿即消。(《外台秘要》)。
腰脊作痛︰三月三日取桃花一斗一升,井華水三斗,曲六升,米六斗,炊熟,如常釀酒。每服一升,日三服,神良。(《千金》)。
膿 不止︰桃花為末,豬脂和敷之,日二。(《千金》)。
頭上禿瘡︰三月三日收未開桃花陰乾,與桑椹(赤者)等分作末,以豬脂和。先取灰汁洗去痂,即塗之。(《食療》)。
頭上肥瘡︰一百五日寒食節,收桃花為末。食後以水半盞調服方寸匕,日三,甚良。(崔元亮《海上方》)。
黃水面瘡︰方同上。
足上 瘡︰桃花、食鹽等分杵勻,醋和敷之。(《肘後方》)。
雀卵面 ︰桃花、冬瓜仁研末等分,蜜調敷之。(《聖惠》)。
乾糞塞腸,脹痛不通︰用毛桃花濕者一兩,和面三兩,作餛飩煮熟,空心食之。日午腹鳴如雷,當下惡物也。(《聖惠方》)。
面上粉刺, 子如米粉︰用桃花、丹砂各三兩,為末。每服一錢,空心井水下,日三服。
十日知,二十日小便當出黑汁,面色瑩白也。(《聖惠方》)。
令面光華︰三月三日收桃花,七月七日收雞血,和塗面上。三、二日後脫下,則光華顏色也。(《聖濟總錄》)。
葉
頌曰︰采嫩者名桃心,入藥尤勝。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除尸蟲,出瘡中小蟲(《別錄》)。治惡氣,小兒寒熱客忤(大明)。療傷寒、時氣、風痺無汗,治頭風,通大小便,止霍亂腹痛(時珍)。
【發明】
頌曰︰桃葉蒸汗法︰張文仲《備急方》治天行病,有支太醫桃葉湯熏法︰用水一石煮桃葉,取七斗,安床簀下,濃被蓋臥床上,乘熱熏之。少時當雨汗,汗遍去湯,速粉之,並灸大椎穴,則愈。又陳廩丘《短劇方》,有阮河南桃葉蒸法云︰連發汗,汗不出者死,可蒸之,如中風法。燒地令熱,去火,以少水洒之,布干桃葉於上濃二、三寸,安席葉上臥之,溫覆得大汗,被中敷粉極燥,便瘥也。凡柏葉、麥麩、蠶砂皆可如此法用。張苗言︰曾有人疲極汗出,臥簟受冷,但苦寒倦。四日凡八發汗,汗不出,用此法而瘥也。
時珍曰︰按︰許叔微《本事方》云︰傷寒病,醫者須顧表裡,循次第。昔范雲為梁武帝屬官,得時疫熱疾,召徐文伯診之。是時武帝有九錫之命,期在旦夕。雲恐不預,求速愈。
文伯曰︰此甚易,政恐二年後不複起爾。雲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二年乎。文伯乃以火地,布桃、柏葉於上,令雲臥之。少頃汗出粉之,翌日遂愈。後二年雲果卒。取汗先期,尚能促壽;況罔顧表裡時日,便欲速愈者乎?夫桃葉發汗妙法也,猶有此戒,可不慎歟?
【附方】
舊九,新二。
風襲項強,不得顧視︰穿地作坑, 赤,以水洒之令冷,鋪生桃葉於內。臥席上,以項著坑上,蒸至汗出,良久即瘥。(《千金方》)。
小兒傷寒時氣︰用桃葉三兩,水五升,煮十沸取汁,日五、六遍淋之。後燒雄鼠糞二枚服之,妙。(《傷寒類要》)。
二便不通︰桃葉杵汁半升服。冬用桃皮。(孫真人方)。
霍亂腹痛吐利︰桃葉三升切,水五升,煮一升三合,分二服。(《外台》)。
除三尸蟲︰桃葉杵汁,服一升。(《外台秘要》)。
腸痔出血︰桃葉一斛杵,蒸之,納小口器中坐,有蟲自出。(《肘後方》)。
女人陰瘡,如蟲咬癢痛者︰生搗桃葉,綿裹納之,日三、四易。(《食療本草》)。
足上 瘡︰桃葉搗,和苦酒敷之。(《肘後方》)。
鼻內生瘡︰桃葉嫩心,杵爛塞之。無葉用枝。(《簡便方》)。
身面癬瘡︰日午搗桃葉,取汁搽之。(《千金》)。
諸蟲入耳︰桃葉 熟塞之。或搗汁滴之。或作枕,枕一夕自出。(《梅師方》)
莖及白皮
【修治】
時珍曰︰樹皮、根皮皆可,用根皮尤良。並取東行者,刮去粗皮,取白皮入藥。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除邪鬼中惡腹痛,去胃中熱(《別錄》)。治疰忤心腹痛,解蠱毒,辟疫癘,療黃膽身目如金,殺諸瘡蟲(時珍)。
【附方】
舊十五,新五。
天行疫癘︰常以東行桃枝煎熬湯浴之,佳。(《類要》)。
黃膽如金︰晴明時,清晨勿令雞、犬、婦人見,取東引桃根細如箸、若釵股者一握,切細,以水一大升,煎一小升,空腹頓服。後三、五日,其黃離離如薄雲散開,百日方平複也。
黃散後,可時時飲清酒一杯,則眼中易散,否則散遲。忌食熱面、豬、魚等物。此是徐之才家秘方也。《類要》。
肺熱喘急《集驗》︰治肺熱悶喘急,客熱往來,欲死,不堪服藥者。用桃皮、芫花各一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以故布納汁中,取薄胸口,溫四肢,不盈數刻即止。(《圖經》)。
喉痺塞痛︰桃皮煮汁三升服。(《千金方》)。
心虛健忘《聖惠》,令耳目聰明︰用戊子日,取東引桃枝二七寸枕之。又方︰五月五日日未出時,取東引桃枝刻作三寸木人,著衣領帶中佩之。(《千金方》)。
卒得心痛︰東引桃枝一把切,以酒一升,煎半升,頓服大效。(《肘後方》)。
鬼疰心痛︰東引桃枝一握,去粗皮切,水二升,煎半升,頻服。(崔氏)。
解中蠱毒︰用東引桃白皮(烘乾)、大戟、斑蝥(去足翅熬),三物等分,為末。以冷水服半方寸匕,即出。不出更服。或因酒得以酒服,因食得以食服。必效方云︰此乃李饒州法也。亦可以米泔丸服。(蘇頌《圖經》)。
卒得惡瘡,人不識者︰取桃皮作屑納之。(孫真人方)。
卒患瘰癧,不痛者︰取桃樹白皮貼瘡上,灸二、七壯良。(孫真人方)。
熱病口瘡成 ︰桃枝煎濃汁含之。下部有瘡,納入之。(《類要》)。
下部 瘡︰桃白皮煮取濃汁如稀餳,入熊膽少許,以綿蘸藥納入下部瘡上。(《梅師》)。
五痔作痛︰桃根,水煎汁浸洗之,當有蟲出。
小兒濕癬︰桃樹青皮為末和醋頻敷之。(《子母秘錄》)。
狂狗咬傷︰桃白皮一握,水三升,煎一升服。(《梅師方》)。
水腫尿短︰桃皮三斤(去內外皮),秫米一斗,女曲一升,以水二斗煮桃皮,取汁一斗,以一半漬曲,一半漬秫飯,如常釀成酒。每服一合,日三次,以體中有熱為候。小便多是病去。忌生冷、一切毒物。(《聖濟總錄》)。
婦人經閉,數年不通,面色萎黃,唇口青白,腹內成塊,肚上筋起,腿脛或腫,桃根煎主之︰用桃樹根、牛蒡根、馬鞭草根、牛膝、蓬 各一斤銼,以水三斗,煎一斗去滓,更以慢火煎如餳狀收之。每以熱酒調服一匙。(《聖惠方》)。
牙疼頰腫︰桃白皮、柳白皮、槐白皮等分,煎酒熱漱。冷則吐之。(《聖惠方》)。
小兒白禿︰桃皮五兩煎汁,入白面沐之,並服。(同上)。
桃膠
【修治】
時珍曰︰桃茂盛時,以刀割樹皮,久則膠溢出,采收,以桑灰湯浸過,曝乾用。
如服食,當依本方修煉。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煉服,保中不飢,忍風寒(《別錄》)。下石淋,破血,治中惡疰忤(蘇恭)。主惡鬼邪氣(孟詵)。和血益氣,治下痢,止痛(時珍)。
【發明】
頌曰︰《本草》言桃膠煉服,保中不飢。按︰仙方服膠法︰取膠二十斤,絹袋盛,於櫟木灰汁一石中,煮三、五沸,取掛高處,候乾再煮,如此三度,曝乾研篩,蜜和丸梧子大,每空腹酒服二十丸。久服身輕不老。
時珍曰︰按︰《抱朴子》云︰桃膠以桑灰汁漬過服之,除百病,數月斷谷,久則晦夜有光如月。又《列仙傳》云︰高丘公服桃膠得仙。古方以桃膠為仙藥,而後人不複用之,豈其功亦未必如是之殊耶?
【附方】
舊二,新三。
虛熱作渴︰桃膠如彈丸大,含之佳。(《外台》)。
石淋作痛︰桃木膠如棗大,夏以冷水三合,冬以湯三合,和服,日三服。當下石,石盡即止。(《古今錄驗》)。
血淋作痛︰桃膠(炒)、木通、石膏各一錢,水一盞,煎七分,食後服。(《楊氏家藏方》)。
產後下痢赤白,裡急後重, 痛︰用桃膠(焙乾)、沉香、蒲黃(炒)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食前米飲下。(《婦人良方》)。
痘 發搐黑陷者︰用桃膠煎湯飲之。或水熬成膏,酒化服之,大效。(《總微論》)。
桃符
【主治】
中惡,精魅邪氣,水煮汁服之(孟詵)。
【發明】
時珍曰︰《典術》云︰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
味辛氣惡,故能厭伏邪氣,製百鬼。今人門上用桃符以此。《玉燭寶典》云︰戶上著桃板辟邪,取《山海經》神荼、郁壘居東海蟠桃樹下,主領眾鬼之義。
許慎云︰羿死於桃 。 ,仗也。故鬼畏桃,而今人用桃梗作 橛以辟鬼也。《禮記》云︰王吊則巫祝以桃 前引,以辟不祥。 者,桃枝作帚也。《博物志》云︰桃根為印,可以召鬼。《甄異傳》云︰鬼但畏東南枝爾。據此諸說,則本草桃之枝、葉、根、核、桃梟、桃橛,皆辟鬼祟產忤,蓋有由來矣。錢乙小兒方︰疏取積熱及結胸,用巴豆、 、汞之藥,以桃符煎湯下,亦是厭之之義也。
桃橛(《拾遺》)
時珍曰︰橛音掘,即 也。人多釘於地上,以鎮家宅,三載者良。
【主治】
卒心腹痛,鬼疰,破血,辟邪惡氣脹滿,煮汁服之,與桃符同功(藏器)。
【附方】
新一。
風蟲牙痛︰門下桃橛燒取汁,少少納孔中,以蠟固之。(《聖惠方》)。
桃寄生 見木部。
桃蠹蟲 移入蟲部。
(《別錄》上品)
【釋名】
時珍曰︰栗,《說文》作KT ,從 (音條),象花實下垂之狀也。梵書名篤迦。
【集解】
《別錄》曰︰栗生山陰,九月採。
弘景曰︰今會稽諸暨栗,形大皮濃,不美;剡及始豐栗,皮薄而甜,乃佳。
頌曰︰栗處處有之,而兗州、宣州者最勝。木高二、三丈,葉極類櫟。四月開花青黃色,長條似胡桃花。實有房 ,大者若拳,中子三、五;小者若桃李,中子惟一、二。將熟則罅拆子出。栗類亦多。按︰陸璣《詩疏》云︰栗,五方皆有之,周、秦、吳、揚特饒。惟濮陽及范陽栗甜美味長,他方者不及也。倭、韓國諸島上栗大如雞子,味短不美。桂陽有莘栗,叢生,實大如杏仁,皮、子形色與栗無異,但小耳。又有奧栗,皆與栗同,子圓而細,惟江湖有之,或云即莘也。莘音榛,《詩》云“樹之莘栗”是矣。
保升曰︰板栗、錐栗二樹皆大。茅栗似板栗而細如橡子,其樹雖小,葉亦不殊,但春生夏花、秋實冬枯為異耳。
宗奭曰︰湖北一種旋栗,頂圓末尖,即榛栗,象榛子形也。栗欲乾收,莫如曝之;欲生收,莫如潤沙藏之,至夏初尚如新也。
時珍曰︰栗但可種成,不可移栽。按︰《事類合璧》云︰栗木高二、三丈,苞生多刺如毛,每枝不下四、五個苞,有青、黃、赤三色。中子或單或雙,或三或四。其殼生黃熟紫,殼內有膜裹仁,九月霜降乃熟。其苞自裂而子墜者,乃可久藏,苞未裂者易腐也。其花作條,大如箸頭,長四、五寸,可以點燈。栗之大者為板栗,中心扁子為栗楔。稍小者為山栗。山栗之圓而末尖者為錐栗。圓小如橡子者為莘栗。小如指頂者為茅栗,即《爾雅》所謂 栗也,一名 栗,可炒食之。劉恂《嶺表錄》異云︰廣中無栗。惟勤州山中有石栗,一年方熟,圓如彈子,皮濃而味如胡桃。得非栗乃水果,不宜於炎方耶?
實
【氣味】
鹹,溫,無毒。
詵曰︰吳栗雖大味短,不如北栗。凡栗日中曝乾食,即下氣補益;不爾猶有木氣,不補益也。火煨去汗,亦殺水氣。生食則發氣,蒸炒熟食則壅氣。凡患風水人不宜食,味鹹生水也。
恭曰︰栗作粉食,勝於菱、芡;但以飼孩兒,令齒不生。
宗奭曰︰小兒不可多食。生則難化,熟則滯氣,膈食生蟲,往往致病。
【主治】
益氣,濃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飢(《別錄》)。
生食,治腰腳不遂(思邈)。療筋骨斷碎,腫痛瘀血,生嚼塗之,有效(蘇恭)。
栗楔(音屑) 時珍曰︰一球三顆,其中扁者栗楔也。
【主治】
筋骨風痛(士良)。活血尤效(頌曰︰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每日生食七枚,破冷 癖。又生嚼, 惡刺,出箭頭,敷瘰癧腫毒痛(大明)。
【發明】
思邈曰︰栗,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
弘景曰︰相傳有人患腰腳弱,往栗樹下食數升,便能起行。此是補腎之義,然應生啖。
若服餌則宜蒸曝之。
宗奭曰︰栗之補腎,為其味鹹,又滯其氣也。
時珍曰︰栗於五果屬水。水潦之年則栗不熟,類相應也。有人內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頓愈。腎主大便,栗能通腎,於此可驗。《經驗後方》治腎虛腰腳無力,以袋盛生栗懸干,每旦吃十餘顆,次吃豬腎粥助之,久必強健。蓋風乾之栗,勝於日曝,而火煨油炒,勝於煮蒸。仍須細嚼,連液吞咽,則有益。若頓食至飽,反致傷脾矣。按︰蘇子由詩云︰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此得食栗之訣也。王禎《農書》云︰《史記》載︰秦飢,應侯請發五苑棗、栗。則本草栗濃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飢之說,殆非虛語矣。
【附方】
舊三,新五。
小兒疳瘡︰生嚼栗子敷之。(《外台》)。
葦刺入肉︰方同上。
馬汗入肉成瘡者。方同上。(《勝金方》)。
馬咬成瘡︰獨顆栗子燒研敷之。(《醫說》)。
熊虎爪傷︰嚼栗敷之。(《肘後》)。
小兒口瘡︰大栗煮熟,日日與食之,甚效。(《普濟》)。
衄血不止︰宣州大栗七枚刺破,連皮燒存性,出火毒,入麝香少許研勻。每服二錢,溫水下。(《聖濟總錄》)。
金刃斧傷︰用獨殼大栗研傅,或倉卒嚼敷亦可。(《集簡方》)。
栗 (音孚) 恭曰︰栗內薄皮也。
【氣味】
甘,平,澀,無毒。
【主治】
搗散,和蜜塗面,令光急去皺紋(蘇恭)。
【附方】
新二。
骨鯁在咽︰栗子內薄皮燒存性,研末,吹入咽中即下。《聖濟總錄》︰用栗子肉上皮半兩(為末), 魚肝一個,乳香二錢半,同搗,丸梧子大。看鯁遠近,以線系綿裹一丸,水潤吞之,提線釣出也。
栗殼(栗之黑殼也)
【氣味】
同 。
【主治】
反胃消渴,煮汁飲之(孟詵)。煮汁飲,止瀉血(大明)。
【附方】
新一。
鼻衄不止,累醫不效。栗殼燒存性,研末,粥飲服二錢。(《聖惠方》)
毛球(栗外刺包也)
【主治】
煮汁,洗火丹毒腫(蘇恭)。
花
【主治】
瘰癧(吳瑞)。
樹皮
【主治】
煮汁,洗沙虱、溪毒(蘇恭)。療瘡毒(蘇頌)。治丹毒五色無常。剝皮有刺者,煎水洗之(孟詵。出《肘後方》)。
根
【主治】
偏腎氣,酒煎服之(汪穎)。
(《綱目》)
【集解】
時珍曰︰按︰宋祁《益州方物記》云︰天師栗,惟西蜀青城山中有之,他處無有也。云張天師學道於此所遺,故名。似栗而味美,惟獨房若橡為異耳。今武當山所賣娑羅子,恐即此物也。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久食,已風攣(時珍。出《益州記》)。
(《本經》上品)
【釋名】
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大曰棗,小曰棘。棘,酸棗也。棗性高,故重 ;棘性低,故並 。 音次。棗、棘皆有刺針,會意也。
【集解】
《別錄》曰︰棗生河東平澤。
弘景曰︰世傳河東猗氏縣棗特異。今青州出者形大而核細,多膏甚甜。郁州互市者亦好,小不及耳。江東臨沂、金城棗形大而虛,少脂,好者亦可用之。南棗大惡,不堪啖。
頌曰︰近北州郡皆出棗,惟青州之種特佳。晉州、絳州者雖大,而不及青州肉濃也。江南出者,堅燥少脂。今園圃種蒔者,其種甚多。美者有水菱棗、御棗之類,皆不堪入藥,蓋肌肉輕虛故也。南郡人煮而曝乾,皮薄而皺,味更甘於他棗,謂之天蒸棗,亦不入藥。
按︰郭璞注《爾雅》云︰壺棗大而銳,壺猶瓠也。邊,腰棗也,細腰,今謂之轆轤棗。 ,白棗也,子白乃熟。洗,大棗,也,出河東猗氏縣,大如雞卵。遵,羊棗也,實小紫黑,俗名羊矢棗。 ,酸棗也,木小而實酢。還味, 棗也,其味短。蹶泄,苦棗也,其味苦。晰,無實棗也。
宗奭曰︰大棗先青州,次晉州,皆可晒曝入藥,益脾胃。餘者止可充食用耳。青州人以棗去皮核,焙乾為棗圈,以為奇果。有御棗,甘美輕脆,後眾棗熟而易生蟲,今人所謂撲落酥者是也。又有牙棗,先眾棗熟,亦甘美,微酸而尖長。二棗皆可啖,不堪收曝。
時珍曰︰棗木赤心有刺。四月生小葉,尖觥光澤。五月開小花,白色微青。南北皆有,惟青、晉所出者肥大甘美,入藥為良。其類甚繁,《爾雅》所載之外,郭義恭《廣志》有狗牙、雞心、牛頭、羊矢、獼猴、細腰、赤心、三星、駢白之名,又有木棗、氐棗、桂棗、夕棗、灌棗、墟棗、蒸棗、白棗、丹棗、棠棗,及安邑、信都諸棗。谷城紫棗長二寸,羊角棗長三寸。密雲所出小棗,脆潤核細,味亦甘美,皆可充果食,不堪入藥。入藥須用青州及晉地晒乾大棗為良。按︰賈思勰《齊民要術》云︰凡棗全赤時,日日撼而收曝,則紅皺。若半赤收者,肉未充滿,乾即色黃而皮皺,將赤收者,味亦不佳。《食經》作乾棗法︰須治淨地,鋪菰箔之類承棗,日晒夜露,擇去胖爛,曝乾收之。切而晒乾者為棗脯。煮熟榨出者為棗膏,亦曰棗瓤。蒸熟者為膠棗,加以糖、蜜拌蒸則更甜;以麻油葉同蒸,則色更潤澤。搗膠棗晒乾者為棗油,其法取紅軟乾棗入釜,以水僅淹平,煮沸漉出,砂盆研細,生布絞取汁,塗盤上晒乾,其形如油,以手摩刮為末收之。每以一匙,投湯碗中,酸甜味足,即成美漿,用和米,最止飢渴、益脾胃也。盧諶《祭法》云︰春祀用棗油。即此。
生棗
【氣味】
甘、辛,熱,無毒。多食令人寒熱。凡羸瘦者不可食。
思邈曰︰多食令人熱渴膨脹,動臟腑,損脾元,助濕熱。
大棗
【釋名】
乾棗(《別錄》)、美棗(《別錄》)、良棗。
《別錄》曰︰八月採,曝乾。
瑞曰︰此即晒乾大棗也。味最良美,故宜入藥。今人亦有用膠棗之肥大者。
【氣味】
甘,平,無毒。
思邈曰︰甘、辛,熱,滑,無毒。
杲曰︰溫。
大明曰︰有齒病、疳病、蟲 人不宜啖棗,小兒尤不宜食。又忌與蔥同食,令人五臟不和;與魚同食,令人腰腹痛。
時珍曰︰今人蒸棗多用糖、蜜拌過,久食最損脾、助濕熱也。啖棗多,令人齒黃生。故嵇康《養生論》云︰齒處晉而黃,虱處頭而黑。
【主治】
心腹邪氣,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本經》。宗奭曰︰(煮取肉,和脾胃藥甚佳)。
補中益氣,堅志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除腸 。久服不飢神仙(《別錄》)。
潤心肺,止嗽,補五臟,治虛損,除腸胃癖氣。和光粉燒,治疳痢(大明)。小兒患秋痢,與蛀棗食之良(孟詵)。殺烏頭、附子、天雄毒(之才)。和陰陽,調營衛,生津液(李杲)。
【發明】
弘景曰︰道家方藥,以棗為佳餌。其皮利,肉補虛,所以合湯皆擘之也。
杲曰︰大棗氣味俱濃,陽也。溫以補不足,甘以緩陰血。
成無己曰︰邪在營衛者,辛甘以解之。故用薑、棗以和營衛,生發脾胃升騰之氣。張仲景治奔豚,用大棗滋脾土以平腎氣也。治水飲脅痛有十棗湯,益土而勝水也。
震亨曰︰棗屬土而有火,味甘性緩。甘先入脾,補脾者未嘗用甘。故今人食甘多者,脾必受病也。時珍曰︰《素問》言︰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謂治病和藥,棗為脾經血分藥也。若無故頻食,則生蟲損齒,貽害多矣。按︰王好古云︰中滿者勿食甘,甘令人滿。故張仲景建中湯心下痞者,減餳、棗,與甘草同例,此得用棗之方矣。又按︰許叔微《本事方》云︰一婦病臟燥悲泣不止,祈禱備至。予憶古方治此証用大棗湯,遂治,與服盡劑而愈。古人識病治方,妙絕如此。又陳自明《婦人良方》云︰程虎卿內人妊娠四、五個月,遇晝則慘戚悲傷,淚下數欠,如有所憑,醫巫兼治皆無益。管伯周說︰先人曾語此,治須大棗湯乃愈。
虎卿借方治藥,一投而愈。方見下條。又《摘玄方》治此証,用紅棗燒存性,酒服三錢,亦大棗湯變法也。
【附方】
舊七,新十二。
調和胃氣︰以乾棗去核,緩火逼燥為末。量多少入少生薑末,白湯點服。調和胃氣甚良。(《衍義》)。
反胃吐食︰大棗一枚去核,用斑蝥一枚去頭翅,入在內,煨熟去蝥,空心食之,白湯下良。
小腸氣痛︰大棗一枚去核,用斑蝥一枚去頭、足、翅,入棗內,紙包煨熟,去蝥食棗,以桂心、蓽澄茄湯下。(《直指》)。
傷寒熱病後,口乾咽痛,喜唾︰大棗二十枚,烏梅十枚,搗入蜜丸。含如杏核大,咽汁甚效。(《千金方》)。
婦人臟燥,悲傷欲哭,象若神靈,數欠者,大棗湯主之︰大棗十枚,小麥一升,甘草二兩,每服一兩,水煎服之。亦補脾氣。(《金匱》)。
妊娠腹痛︰大紅棗十四枚,燒焦為末,以小便服之。(《梅師》)。
大便燥塞︰大棗一枚去核,入輕粉半錢縛定,煨熟食之,仍以棗湯送下。(《直指》)。
咒棗治瘧︰執棗一枚,咒曰︰吾有棗一枚,一心歸大道。優他或優降,或劈火燒之。念七遍,吹棗上,與病患食之,即愈。(《 嶁神書》)。
煩悶不眠︰大棗十四枚,蔥白七莖,水三升,煮一升,頓服。(《千金》)。
上氣咳嗽,治傷中筋脈急,上氣咳嗽者︰用棗二十枚去核,以酥四兩微火煎,入棗肉中泣盡酥,取收之。常含一枚,微微咽之取瘥。(《聖惠方》)。
肺疽吐血,因啖辛辣,熱物致傷者︰用紅棗(連核燒存性)、百藥煎( 過)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米飲下。(《三因》)。
耳聾鼻塞,不聞音聲、香臭者︰取大棗十五枚(去皮核),蓖麻子三百枚(去皮),和搗。
綿裹塞耳、鼻,日一度。三十餘日,聞聲及香臭也。先治耳,後治鼻,不可並塞。(孟詵《食療》)。
久服香身︰用大棗肉和桂心、白瓜仁、松樹皮為丸,久服之。(《食療本草》)。
走馬牙疳︰新棗肉一枚,同黃柏燒焦為末。油和敷之。若加砒少許更妙。(王氏《博濟》)。
諸瘡久壞不愈者。棗膏三升,煎水頻洗,取愈。(《千金》)。
痔瘡疼痛︰大肥棗一枚剝去皮,取水銀掌中,以唾研令極熟,敷棗瓤上,納入下部良。(《外台》)。
下部蟲癢︰蒸大棗取膏,以水銀和捻,長三寸,以綿裹,夜納下部中,明日蟲皆出也。(《肘後》)。
卒急心疼︰《海上方》訣云︰一個烏梅二個棗,七枚杏仁一處搗。男酒女醋送下之,不害心疼直到老。
食椒閉氣︰京棗食之即解也。(《百一選方》)。
三歲陳棗核中仁
【氣味】
燔之,苦,平,無毒。
【主治】
腹痛邪氣(《別錄》)。惡氣卒疰忤(孟詵)。核燒研,摻脛瘡良(時珍)。
【發明】
時珍曰︰按︰《劉根別傳》云︰道士陳孜如痴人,江夏袁仲陽敬事之。
孜曰︰今春當有疾,可服棗核中仁二十七枚。後果大病,服之而愈。又云︰常服棗仁,百邪不複干也。仲陽服之有效,則棗果有治邪之說矣。又《道書》云︰常含棗核治氣,令口行津液,咽之佳。謝承《後漢書》亦云︰孟節能含棗核,不食可至十年也。此皆藉棗以生津受氣,而咽之又能達黃宮,以交離坎之義耳。
葉
【氣味】
甘,溫,微毒。《別錄》曰︰散服使人瘦,久則嘔吐。
【主治】
覆麻黃,能令出汗(《本經》)。和葛粉,揩熱痱瘡,良(《別錄》)。治小兒壯熱,煎湯浴之(大明)。
【附方】
新二。
小兒傷寒︰五日以後熱不退。用棗葉半握,麻黃半兩,蔥白、豆豉各一合,童子小便二鐘,煎一鐘,分二服,取汗。(《總錄》)
反胃嘔噦︰乾棗葉一兩,藿香半兩,丁香二錢半,每服二錢,薑三片,水一盞煎服。(《聖惠方》)。
木心
【氣味】
甘,澀,溫,有小毒。
【主治】
中蠱腹痛,面目青黃,淋露骨立。銼取一斛,水淹三寸,煮至二斗澄清,煎五升。旦服五合,取吐即愈。又煎紅水服之,能通經脈。(時珍,出《短劇方》)。
根
【主治】
小兒赤丹從腳趺起,煎湯頻浴之。(時珍,出《千金》)。
【附方】
舊一。
令發易長︰取東行棗根三尺,橫安甑上蒸之,兩頭汗出,收取敷發,即易長。(《聖惠方》)。
皮
【主治】
同老桑樹皮,並取北向者,等分,燒研。每用一合,井水煎,澄取清,洗目。
一月三洗,昏者複明。忌葷、酒、房事(時珍)。
(宋《開寶》)
【釋名】
仙棗。
志曰︰北齊時有仙人仲思得此棗種之,因以為名。
【集解】
志曰︰仲思棗形如大棗,長一、二寸,正紫色,細紋小核,味甘。今亦少有。
時珍曰︰按︰杜寶《大業拾遺記》云︰隋時信都郡獻仲思棗,長四寸,圍五寸,肉肥核小有味,勝於青州棗,亦名仙棗。觀此,則《廣志》之西王母棗、谷城紫棗,皆此類也。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補虛益氣,潤五臟,去痰嗽冷氣。久服令人肥健,好顏色,神仙不飢(《開寶》)。
(《食性》)
【釋名】
蹶泄(《爾雅》。名義未詳)。
【集解】
士良曰︰苦棗處處有之。色青而小,味苦不堪,人多不食。
實
【氣味】
苦,大寒,無毒。
【主治】
傷寒熱伏在臟腑,狂蕩煩滿,大小便閉澀。取肉煮研,和蜜丸服(士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