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穀部 第二十五卷

明 李時珍


穀之四 (造釀類二十九種)

大豆豉

(《別錄》中品)

【釋名】時珍曰︰按︰劉熙《釋名》云︰豉,嗜也。調和五味,可甘嗜也。許慎《說文 》謂豉為配鹽幽菽者,乃鹹豉也。

【集解】弘景曰︰豉出襄陽、錢塘者香美而濃,入藥取中心者佳。
藏器曰︰蒲州豉味鹹,作法與諸豉不同,其味烈。陝州有豉汁,經年不敗,入藥並不如今之豉心,為其無鹽故也。
詵曰︰陝府豉汁,甚勝常豉。其法以大豆為黃蒸,每一斗,加鹽四升,椒四兩,春三日、夏二日、冬五日即成。半熟加生薑五兩,既潔淨且精也。時珍曰︰豉,諸大豆皆可為之,以黑豆者入藥。有淡豉、鹹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鹹者其中心者,非剝皮取心也。此說見《外台秘要》。造淡豉淨,水浸一宿瀝乾,蒸熟取出攤席上,候微溫蒿覆。取晒簸淨,以水拌乾濕得所,以汁出指間為準。安瓮中,築實,桑葉蓋濃三寸,密封泥,於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時,又以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過,攤去火氣,瓮收築封即成矣。造鹹豉法︰用大豆一斗,水浸三日,淘蒸攤 ,候上黃取出簸淨,水淘晒乾。每四斤,入鹽一斤,薑絲半斤,椒、橘、蘇、茴、杏仁拌勻,入瓮。上面水浸過一寸,以葉蓋封口,晒一月乃成也。造豉汁法︰十月至正月,用好豉三斗,清麻油熬令煙斷,以一升拌豉蒸過,攤冷晒乾,拌再蒸,凡三遍以白鹽一斗搗和,以湯橘絲同煎,三分減一,貯於不津器中,香美絕勝也。有麩豉、瓜豉、醬豉諸品皆可為之,但充食品,不入藥用也。

淡豉

【氣味】苦,寒,無毒。
思邈曰︰苦、甘,寒,澀。得醯良。
杲曰︰陰中之陰也。

【主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殺六畜胎子諸毒(《別錄》)。治時疾熱病發汗。熬末,能止盜汗,除煩躁。生搗為丸服,治寒熱風,胸中生瘡。煮服,治血痢腹痛。研塗陰莖生瘡(《藥性》)。治瘧疾骨蒸,中毒藥蠱氣,犬咬(大明)。下氣調中,治傷寒溫毒發 嘔逆(時珍。《千金》治溫毒黑膏用之)。

蒲州豉

【氣味】鹹,寒,無毒。

【主治】解煩熱熱毒,寒熱虛勞,調中發汗,通關節,殺腥氣,傷寒鼻塞。陝州豉汁︰亦除煩熱(藏器)。

【發明】弘景曰︰豉,食中常用。春夏天氣不和,蒸炒以酒漬服之至佳。依康伯法,先以醋、酒溲蒸曝燥,麻油和,再蒸曝之,凡三過,末椒、薑治和進食,大勝今時油豉也。患腳人,常將漬酒飲之,以滓敷腳,皆瘥。
頌曰︰古今方書用豉治病最多,江南人善作豉,凡得時氣,即先用蔥豉湯服之取汗,往往便瘥也。
時珍曰︰陶說康伯豉法,見《博物志》,云原出外國,中國謂之康伯,乃傳此法之姓名耳。其豉調中下氣最妙。黑豆性平,作豉則溫。既經蒸 ,故能升能散。得蔥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則又能止汗,亦麻黃根節之義也。

【附方】舊三十一,新一十九。

傷寒發汗︰頌曰︰葛洪《肘後方》云︰傷寒有數種,庸人卒不能分別者,今取一藥兼療之。凡初覺頭痛身熱,脈洪,一、二日,便以蔥豉湯治之。用蔥白一虎口,豉一升,綿裹,水三升,煮一升,頓服。不汗更作,加葛根三兩;再不汗,加麻黃三兩。《肘後》又法︰用蔥湯煮米粥,入鹽豉食之,取汗。又法︰用豉一升,小男溺三升,煎一升,分服取汗。
傷寒不解,傷寒汗出不解,已三、四日,胸中悶惡者︰用豉一升,鹽一合,水四升,煮一升半,分服取吐,此秘法也。(《梅師方》)。
辟除溫疫︰豉和白朮浸酒,常服之。(《梅師》)。
傷寒懊憹,吐下後心中懊憹,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痛者,並用梔子豉湯吐之︰肥梔子十傷寒餘毒,傷寒後毒氣攻手足,及身體虛腫︰用豉五合微炒,以酒一升半,同煎五七沸,任性飲之。(《簡要濟眾》)。
傷寒目翳︰燒豉二、七枚,研末吹之。(《肘後》)。
傷寒暴痢︰《藥性論》曰︰以豉一升,薤白一握,水三升,煮薤熟,納豉更煮,色黑去豉
血痢不止︰用豉、大蒜等分。杵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下。(王氏《博濟》)。
血痢如刺︰《藥性論》曰︰以豉一升,水漬相淹,煎兩沸,絞汁頓服。不瘥再作。
赤白重下︰葛氏︰用豆豉熬小焦,搗服一合,日三。或炒焦,以水浸汁服,亦驗。《外台》︰用豉心(炒為末)一升,分四服,酒下,入口即斷也。
臟毒下血︰烏犀散︰用淡豉十文,大蒜二枚(煨)。同搗丸梧子大。煎香菜湯服二十丸,日二服,安乃止,永絕根本,無所忌。廬州彭大祥云︰此藥甚妙,但大蒜九蒸乃佳,仍以冷齏
小便血條︰淡豆豉一撮。煎湯空腹飲。或入酒服。(危氏《得效方》)。
瘧疾寒熱︰煮豉湯飲數升,得大吐即愈。(《肘後方》)。
小兒寒熱,惡氣中人︰以濕豉研丸雞子大,以摩腮上及手足心六、七遍,又摩心、臍上,旋
盜汗不止︰詵曰︰以豉一升微炒香,清酒三升漬三日,取汁冷暖任服。不瘥更作,三兩劑即止。
喘痰積︰凡天雨便發,坐臥不得,飲食不進,乃肺竅久積冷痰,遇陰氣觸動則發也。
用此一服即愈,服至七、八次,即出惡痰數升,藥性亦隨而出,即斷根矣︰用江西淡豆豉一兩,蒸搗如泥,入砒霜末一錢,枯白礬三錢,丸綠豆大。每用冷茶、冷水送下七丸,甚者九丸,小兒五丸,即高枕仰臥。忌食熱物等。(《皆效方》)。
風毒膝攣,骨節痛︰用豉心、五升,九蒸九曝,以酒一斗浸經宿,空心隨性溫飲。(《食醫心鏡》)。
手足不隨︰豉三升,水九升,煮三升,分三服。又法︰豉一升微熬,囊貯漬三升酒中三宿。溫服,常令微醉為佳。(《肘後》)。
頭風疼痛︰豉湯洗頭,避風取瘥。(孫真人方)。
卒不得語︰煮豉汁,加入美酒,服之。(《肘後》)。
喉痺不語︰煮豉汁一升,服,覆取汗,仍著桂末於舌下,漸咽之。(《千金》)。
咽生息肉︰鹽豉和搗塗之。先刺破出血乃用,神效。(《聖濟總錄》)。
口舌生瘡,胸膈疼痛者︰用焦豉末,含一宿即瘥。(《聖惠方》)。
舌上血出,如針孔者︰豉三升,水三升,煮沸。服一升,日三服。(葛氏方)。
墮胎血下煩滿︰用豉一升,水三升,煮三沸,調鹿角末服方寸匕。(《子母秘錄方》)。
妊娠動胎︰豉汁服妙。(華佗方也。同上)。
婦人難產,乃兒枕破與敗血裹其子也,以勝金散逐其敗血,即順矣︰用鹽豉一兩,以舊青
小兒胎毒︰淡豉煎濃汁,與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脾氣,消乳食。(《聖惠》)。
小兒 乳︰用鹹豉七個(去皮),膩粉一錢,同研,丸黍米大。每服三、五丸,藿香湯下小兒丹毒,作瘡出水︰豉炒煙盡為末,油調敷之。(姚和眾方)。
小兒頭瘡︰以黃泥裹,煨熟取研,以 菜油調敷之。(《勝金》)。
發背癰腫,已潰、未潰︰用香豉三升,入少水搗成泥,照腫處大小作餅,濃三分。瘡有孔,勿覆孔上。鋪豉餅,以艾列於上灸之。但使溫溫,勿令破肉。如熱痛,即急易之,患當減
一切惡瘡︰熬豉為末,敷之,不過三、四次。(出楊氏《產乳》)。
陰莖生瘡,痛爛者︰以豉一分,蚯蚓濕泥二分,水研和塗上,乾即易之。禁熱食、酒、蒜、芥菜。(《藥性論》)。
蠷 尿瘡︰杵豉敷之。良。(《千金》)。
蟲刺螫人︰豉心嚼敷,少頃見豉中有毛即瘥。不見再敷,晝夜勿絕,見毛為度。(《外台》)。
蹉跌破傷筋骨︰用豉三升,水三升,漬濃汁飲之,止心悶。(《千金》)。
毆傷瘀聚,腹中悶滿︰豉一升,水三升,煮三沸,分服。不瘥再作。(《千金》)。
解蜀椒毒︰豉汁飲之。(《千金方》)。
中牛馬毒︰豉汁,和人乳頻服之,效。(《衛生易簡》)。
小蛤蟆毒,小蛤蟆有毒,食之令人小便秘澀,臍下悶痛,有至死者︰以生豉一合,投新汲
中酒成病︰豉、蔥白各半升,水二升,煮一升,頓服。(《千金方》)。
服藥過劑,悶亂者︰豉汁飲之。(《千金》)
雜物瞇目不出︰用豉三、七枚,浸水洗目,視之即出。(《總錄方》)。
刺在肉中︰嚼豉塗之。(《千金方》)。
小兒病淋︰方見蒸餅發明下。
腫從腳起︰豉汁飲之,以滓敷之。(《肘後方》)。

豆黃

(《食療》)

【校正】原附大豆下,今分出。

【釋名】時珍曰︰造法︰用黑豆一斗蒸熟,鋪席上,以蒿覆之,如 醬法,待上黃,取出晒乾,搗末收用。

【氣味】甘,溫,無毒。
詵曰︰忌豬肉。

【主治】濕痺膝痛,五臟不足氣,胃氣結積,壯氣力,潤肌膚,益顏色,填骨髓,補虛損,能食,肥健人。以煉豬脂和丸,每服百丸,神驗秘方也。肥人勿服(詵。出《延年秘錄 》方)。生嚼塗陰癢汗出(時珍)。

【附方】新二。

脾弱不食,餌此當食︰大豆黃二升,大麻子三升。熬香,為末。每服一合,飲下,日四、五服,任意。(《千金方》)。
打擊青腫︰大豆黃為末,水和塗之。(《外台秘要》)。

豆腐

(《日用》)

【集解】時珍曰︰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凡黑豆、黃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造法︰水浸 碎,濾去滓,煎成,以鹽鹵汁或山礬葉或酸漿、醋澱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內,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鹹、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斂爾。其面上凝結者,揭取晾乾,名豆腐皮,入饌甚佳也。

【氣味】甘、鹹,寒,有小毒。原曰︰性平。
頌曰︰寒而動氣。
瑞曰︰發腎氣、瘡疥、頭風,杏仁可解。
時珍曰︰按︰《延壽書》云︰有人好食豆腐中毒,醫不能治。作腐家言︰萊菔入湯中則腐不成。遂以萊菔湯下藥而愈。大抵暑月恐有人汗,尤宜慎之。

【主治】寬中益氣,和脾胃,消脹滿,下大腸濁氣(寧原)。清熱散血(時珍)。

【附方】新五。

休息久痢︰白豆腐,醋煎食之,即愈。(《普濟方》)。
赤眼腫痛有數種,皆肝熱血凝也︰用消風熱藥服之。夜用鹽收豆腐片貼之,酸漿者勿用。(《証治要訣》)。
杖瘡青腫︰豆腐切片貼之,頻易。一法︰以燒酒煮貼之,色紅即易,不紅乃已。(《拔萃方》)。
燒酒醉死,心頭熱者︰用熱豆腐細切片,遍身貼之,貼冷即換之,蘇省乃止。

陳廩米

(《別錄》下品)

【釋名】陳倉米(古名)、老米(俗名)、火米。
時珍︰有屋曰廩,無屋曰倉,皆官積也。方曰倉,圓曰 ,皆私積也。老亦陳也。火米有三︰有火蒸治成者,有火燒治成者,又有 田火米,與此不同。

【集解】弘景曰︰陳廩米即粳米久入倉陳赤者。以廩軍人,故曰廩爾。方中多用之。人以作醋,勝於新粳米也。
藏器曰︰廩米,吳人以粟為良,漢地以粳為善。亦猶吳 鄭縞,貴遠賤近之意。確論其功,粟當居前。
宗奭曰︰諸家注說不言是粳是粟,然二米陳者性皆冷,煎煮亦無膏膩,頻食令人自利,與經說稍戾。
時珍曰︰廩米,北人多用粟,南人多用粳及 ,並水浸蒸晒為之,亦有火燒過治成者。入倉陳久,皆氣過色變,故古人謂之紅粟紅腐,陳陳相因也。

【氣味】鹹、酸,溫,無毒。
藏器曰︰廩米熱食即熱,冷食即冷,假以火氣也,體自溫平。同馬肉飧,發痼疾。
時珍曰︰廩米年久,其性多涼,但炒食則溫爾,豈有熱食即熱者乎?

【主治】下氣,除煩渴,調胃止泄(《別錄》)。補五臟,澀腸胃(《日華》)。暖脾,去憊氣,宜作湯食(士良)。炊飯食,止痢,補中益氣,堅筋骨,通血脈,起陽道。以飯和酢搗封毒腫惡瘡,立瘥。北人以飯置瓮中,水浸令酸,食之,暖五臟六腑之氣。研取汁服,去卒心痛(孟詵)。寬中消食。多食易飢(寧原)。調腸胃,利小便,止渴除熱(時珍)。

【發明】時珍曰︰陳倉米煮汁不渾,初時氣味俱盡,故沖淡可以養胃。古人多以煮汁煎藥,亦取其調腸胃、利小便、去濕熱之功也。《千金方》治洞注下利,炒此米研末飲服者,亦取此義。《日華子》謂其澀腸胃,寇氏謂其冷利,皆非中論。

【附方】新五。

霍亂大渴,能殺人︰以黃倉米三升,水一斗,煮汁澄清飲,良。(《永類鈐方》)。
反胃膈氣,不下食者︰太倉散︰用倉米或白米,日西時以水微拌濕,自想日氣如在米中。
次日晒乾,袋盛掛風處。每以一撮,水煎,和汁飲之,即時便下。
又方︰陳倉米炊飯焙研。每五兩入沉香末半兩,和勻。每米飲服二、三錢。(《普濟方》)。
諸般積聚︰太倉丸︰治脾胃飢飽不時生病,及諸般積聚,百物所傷。陳倉米四兩,以巴豆梧子大。每薑湯服五丸,日二服。(《百一選方》)。
暑月吐瀉︰陳倉米二升,麥芽四兩,黃連四兩(切),同蒸熟焙研為末,水丸梧子大。每

(《拾遺》)

【釋名】

【集解】時珍曰︰飯食,諸谷皆可為之,各隨米性,詳見本條。然有入藥諸飯,不可類從者,應當別出。大抵皆取粳、 、粟米者爾。

新炊飯

【主治】人尿床,以熱飯一盞,傾尿床處,拌與食之,勿令病者知。又乘熱敷腫毒,良 (時珍)。

寒食飯
飯也。

【主治】滅瘢痕及雜瘡,研末敷之(藏器)。燒灰酒服,治食本米飲成積,黃瘦腹痛者,甚效(孫思邈)。傷寒食複,用此飯燒研,米飲服二、三錢,效(時珍)。

祀灶飯

【主治】卒噎,取一粒食之,即下。燒研,搽鼻中瘡(時珍)。

盆邊零飯

【主治】鼻中生瘡,燒研敷之(時珍)。

齒中殘飯

【主治】蠍咬毒痛,敷之即止(時珍)。

飧飯
飧音孫,即水飯也。

【主治】熱食,解渴除煩(時珍)。

荷葉燒飯

【主治】濃脾胃,通三焦,資助生發之氣(時珍)。

【發明】李杲曰︰易水張潔古枳朮丸,用荷葉裹燒飯為丸。蓋荷之為物,色青中空,象乎震卦風木。在人為足少陽膽同手少陽三焦,為生化萬物之根蒂。用此物以成其化,胃氣何由不上升乎?更以燒飯和藥,與白朮協力,滋養穀氣,令胃濃不致再傷,其利廣矣大矣。
時珍曰︰按︰韓 《醫通》云︰東南人不識北方炊飯無甑,類呼為燒,如燒菜之意,遂訛以荷葉包飯入灰火燒煨,雖丹溪亦未之辯。但以新荷葉煮湯,入粳米造飯,氣味亦全也。凡粳米造飯,用荷葉湯者寬中,芥葉湯者豁痰,紫蘇湯者行氣解肌,薄荷湯者去熱,淡竹葉湯者辟暑,皆可類推也。

青精乾石飯

(宋《圖經》)

【釋名】烏飯。
頌曰︰按︰陶隱居《登真隱訣》載︰太極真人青精乾石 飯法。 音信。 之為言飧也,謂以酒、蜜、藥草輩溲而曝之也。亦作 。凡內外諸書並無此字,惟施於此飯之名耳。陳藏器《本草》名烏飯。

【集解】頌曰︰《登真隱訣》載南燭草木名狀,注見木部本條下。其作飯法︰以生白粳米一斛五斗舂治,淅取一斛二斗。用南燭木葉五斤,燥者三斤亦可,雜莖皮煮取汁,極令清冷,以溲米,米釋炊之。從四月至八月末,用新生葉,色皆深;九月至三月,用宿葉,色皆淺,可隨時進退其斤兩。又采軟枝莖皮,於石臼中搗碎。假令四、五月中作,可用十許斤熟舂,以斛二斗湯浸染得一斛也。比來只以水漬一、二宿,不必用湯,漉而炊之,初米正作綠色,蒸過便如紺色。若色不好,亦可淘去,更以新汁漬之。洒KT 皆用此汁,惟令飯作正青色乃止。高格曝乾,當三蒸曝,每一燥輒以青汁溲令 。每日可服二升,勿複血食。填胃此之謂也。
今茅山道士亦作此飯,或以寄遠。重蒸過食之,甚香甘也。
藏器曰︰烏飯法︰取南燭莖葉搗碎,漬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緊小,黑如 珠,袋盛,可以適遠方也。
時珍曰︰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釋家多於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造者又入柿葉、白楊葉數十枝以助色,或又加生鐵一塊者,止知取其上色,不知乃服食家所忌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日進一合,不飢,益顏色,堅筋骨,能行(藏器)。益腸胃,補髓,滅三蟲,久

(《拾遺》)

【釋名】糜。
時珍曰︰粥字象米在釜中相屬之形。《釋名》云︰煮米為糜,使糜爛也。粥濁於糜,育育然也。濃曰 ,薄曰酏。

小麥粥

【主治】止消渴煩熱(時珍)。

寒食粥(用杏仁和諸花作之)

【主治】咳嗽,下熱氣,調中(藏器)

糯米、秫米、黍、米粥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益氣,治脾胃虛寒,泄痢吐逆,小兒痘瘡白色(時珍)。

粳米、 米、粟米、粱米粥

【氣味】甘,溫、平,無毒。

【主治】利小便,止煩渴,養脾胃(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羅天益《寶鑒》云︰粳、粟米粥,氣薄味淡,陽中之陰也。所以淡滲下行,能利小便。韓 《醫通》云︰一人病淋,素不服藥。予令專啖粟米粥,絕去他味。旬餘減,月餘痊。此五穀治病之理也。又張耒《粥記》云︰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良。妙齊和尚說︰山中僧,每將旦一粥,甚系利害。如不食,則終日覺臟腑燥涸。蓋粥能暢胃氣,生津液也。大抵養生求安樂,亦無深遠難知之事,不過寢食之間爾。故作此勸人每日食粥,勿大笑也。又《蘇軾帖》云︰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云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也。此皆著粥之有益如此。諸谷作粥,詳見本條。古方有用藥物、粳、粟、粱米作粥,治病甚多。今略取其可常食者,集於下方,以備參考云。

赤小豆粥 利小便,消水腫腳氣,辟邪癘。

綠豆粥 解熱毒,止煩渴。

御米粥 治反胃,利大腸。

薏苡仁粥 除濕熱,利腸胃。

蓮子粉粥 健脾胃,止泄痢。

芡實粉粥 固精氣,明耳目。

菱實粉粥 益腸胃,解內熱。

栗子粥 補腎氣,益腰腳。

薯蕷粥 補腎精,固腸胃。

芋粥 寬腸胃,令人不飢。

百合粉粥 潤肺調中。

蘿蔔粥 消食利膈。

胡蘿蔔粥 寬中下氣。

馬齒莧粥 治痺消腫。

油菜粥 調中下氣。

菜粥 健胃益脾。

菠 菜粥 和中潤燥。

薺菜粥 明目利肝。

芹菜粥 去伏熱,利大小腸。

芥菜粥 豁痰辟惡。

葵菜粥 潤燥寬腸。

韭菜粥 溫中暖下。

蔥豉粥 發汗解肌。

茯苓粉粥 清上實下。

松子仁粥 潤心肺,調大腸。

酸棗仁粥 治煩熱,益膽氣。

枸杞子粥 補精血,益腎氣。

薤白粥 治老人冷利。

生薑粥 溫中辟惡。

花椒粥 辟瘴御寒。

茴香粥 和胃治疝。

胡椒粥、茱萸粥、辣米粥 並治心腹疼痛。

麻子粥、胡麻粥、郁李仁粥 並潤腸治痺。

蘇子粥 下氣利膈。

竹葉湯粥 止渴清心。

豬腎粥、羊腎粥、鹿腎粥 並補腎虛諸疾。

羊肝粥、雞肝粥 並補肝虛,明目。

羊汁粥、雞汁粥 並治勞損。

鴨汁粥、鯉魚汁粥 並消水腫。

牛乳粥 補虛羸。

酥蜜粥 養心肺。

鹿角膠入粥食 助元陽,治諸虛。

炒面入粥 食止白痢。

燒鹽入粥 食。止血痢

??

(尺沼切《拾遺》)

【校正】原附粟下,今分出。

【釋名】糗(去九切)。
時珍曰︰ 以炒成,其臭香。故糗從臭, 從炒省也。劉熙《釋名》云︰糗,齲也。飯而磨之,使齲碎也。

【集解】恭曰︰ ,蒸米、麥,熬過,磨作之。
藏器曰︰河東人以麥為之,北人以粟為之,東人以粳米為之,炒乾飯磨成也。粗者為乾糗糧。

米麥

【氣味】甘、苦,微寒,無毒。
藏器曰︰酸,寒。

【主治】寒中,除熱渴,消石氣(蘇恭)。和水服,解煩熱,止泄,實大腸(藏器)。炒米

(《綱目》)

【釋名】粢。
時珍曰︰糕以黍、糯合粳米粉蒸成,狀如凝膏也。單糯粉作者,曰粢。米粉合豆末、糖、蜜蒸成者曰餌。《釋名》云︰粢,慈軟也。餌,而也,相粘而也。揚雄《方言》云︰餌謂之糕,或謂之粢,或謂之KT (音令),或謂之 (音 )。然亦微有分別,不可不知之也。

【氣味】甘,溫,無毒。
時珍曰︰粳米糕易消導。粢糕最難克化,損脾成積,小兒尤宜禁之。

【主治】粳糕︰養脾胃,濃腸,益氣和中。粢糕︰益氣暖中,縮小便,堅大便,效(時珍)。

【發明】時珍曰︰晚粳米糕,可代蒸餅,丸脾胃藥,取其易化也。糯米粢,可代糯糊,丸丹藥,取其相粘也。九日登高米糕,亦可入藥。按︰《聖惠方》治山瘴瘧有糕角飲︰九月九日取米糕角(陰乾)半兩,寒食飯二百粒,豉一百粒,獨蒜一枚,恆山一兩,以水二盞,浸

【附方】新一。

老人泄瀉︰乾糕一兩,薑湯泡化,代飯。(《簡便方》)

(《綱目》)

【釋名】角黍。
時珍曰︰ 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五月五日取粽尖,和截瘧藥,良(時珍)。

寒具

(《綱目》)

【釋名】捻頭(錢乙)、環餅(《要術》)、 。
時珍曰︰寒具,冬春可留數月,及寒食禁煙用之,故名寒具。捻頭,捻其頭也。環餅,象環釧形也。 ,易消散也。服虔《通俗文》謂之 ,張揖《廣雅》謂之 KT ,《楚辭》謂之 ,《雜字解詁》謂之膏環。

【集解】時珍曰︰錢乙方中有捻頭散,葛洪《肘後》有捻頭湯,醫書不載。按︰鄭玄注
《周禮》云︰寒具,米食也。賈思勰《要術》云︰環餅一名寒具,以水搜,入牛羊脂和作之,入口即碎。林洪《清供》云︰寒具,捻頭也。以糯粉和面,麻油煎成,以糖食之。可留月餘,宜禁煙用。觀此,則寒具即今 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蘇東坡《寒具詩》云︰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氣味】甘、鹹,溫,無毒。

【主治】利大小便,潤腸,溫中益氣(時珍)。

【附方】新二。

錢氏捻頭散,治小兒小便不通︰用延胡索、苦楝子等分,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以捻頭湯食前調下。如無捻頭,滴油數點代之。(錢氏小兒方)。
血痢不止︰地榆晒研為末。每服二錢,摻在羊血上,炙熱食之,以捻頭煎湯送下。或以地

蒸餅

(《綱目》)

【釋名】時珍曰︰按︰劉熙《釋名》云︰餅者,並也,溲面使合並也。有蒸餅、湯餅、胡餅、索餅、酥餅之屬,皆隨形命名也。

【集解】時珍曰︰小麥麵修治食品甚多,惟蒸餅其來最古,是酵糟發成單面所造,丸藥所須,且能治疾,而本草不載,亦一缺也。惟臘月及寒食日蒸之,至皮裂,去皮懸之風乾。臨時以水浸脹,擂爛濾過,和脾胃及三焦藥,甚易消化。且面已過性,不助濕熱。其以果菜、油膩諸物為餡者,不堪入藥。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消食,養脾胃,溫中化滯,益氣和血,止汗,利三焦,通水道(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愛竹談藪》云︰宋寧宗為郡王時,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國醫罔措,或舉孫琳治之。琳用蒸餅、大蒜、淡豆豉三物搗丸,令以溫水下三十丸。曰︰今日進三服,病當減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賜以千緡。或問其說。
琳曰︰小兒何緣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皆能通利故爾。若琳者,其可與語醫矣。

【附方】新六。

積年下血︰寒食蒸餅、烏龍尾各一兩,皂角七挺(去皮酥炙),為末,蜜丸。米飲每服二十丸。(《聖惠方》)。
下痢赤白,治營衛氣虛,風邪襲入腸胃之間,便痢赤白,臍腹 痛,裡急後重,煩渴脹滿,不進飲食︰用乾蒸餅(蜜拌,炒)二兩,御米殼(蜜炒)四兩,為末,煉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煎化熱服。(《傳信適用妙方》)。
崩中下血︰陳年蒸餅,燒存性,米飲服二錢。
盜汗自汗︰每夜臥時,帶飢吃蒸餅一枚,不過數日即止。(《醫林集要》)。
一切折傷︰寒食蒸餅為末。每服二錢,酒下,甚驗。(《肘後方》)。
湯火傷灼︰饅頭餅燒存性,研末,油調塗敷之。(《肘後方》)。

女曲

(《唐本》)

【校正】原附小麥下,今分出。

【釋名】 子(音桓)、黃子。
時珍曰︰此乃女人以完麥罨成黃子,故有諸名。

【集解】恭曰︰女曲,完小麥為飯,和成罨之,待上黃衣,取晒。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消食下氣,止泄痢,下胎,破冷血(蘇恭)。

黃蒸

(《唐本》)

【校正】原附小麥下,今分出。

【釋名】黃衣(蘇恭)、麥黃。
時珍曰︰此乃以米、麥粉和罨,待其熏蒸成黃,故有諸名。

【集解】恭曰︰黃蒸,磨小麥粉拌水和成餅,麻葉裹,待上黃衣,取晒。
藏器曰︰黃蒸與 子不殊。北人以小麥,南人以粳米,六、七月作之,生綠塵者佳。
時珍曰︰女曲蒸麥飯罨成,黃蒸磨米、麥粉罨成,稍有不同也。

【氣味】

【主治】並同女曲(蘇恭)。溫補,能消諸生物(藏器)。溫中下氣,消食除煩(《日華》)。治食黃、黃汗(時珍)。

【附方】新一。

黃膽疾,或黃汗染衣,涕唾皆黃︰用好黃蒸二升,每夜以水二升,浸微暖,於銅器中,平旦絞汁半升飲之,極效。(《必效方》)

(宋《嘉 》)

【釋名】酒母。
時珍曰︰曲以米、麥包罨而成,故字從麥、從米、從包省文,會意也。酒非曲不生,故曰酒母。《書》云︰若作酒醴,爾惟曲 。是矣。劉熙《釋名》云︰曲,朽也,郁使生衣敗朽也。

【集解】藏器曰︰曲,六月作者良。入藥須陳久者,炒香用。
時珍曰︰曲有麥、面、米造者不一,皆酒醋所須,俱能消導,功不甚遠。造大小麥曲法︰用大麥米或小麥連皮,井水淘淨,晒乾。六月六日磨碎,以淘麥水和作塊,楮葉包扎,懸風處,七十日可用矣。造面曲法︰三伏時,用白面五斤,綠豆五升,以蓼汁煮爛。辣蓼末五兩,杏仁泥十兩,和踏成餅,楮葉裹懸風處,候生黃收之。造白曲法︰用麵五斤,糯米粉一斗,水拌微濕,篩過踏餅,楮葉包掛風處,五十日成矣。又米曲法︰用糯米粉一斗,自然蓼汁和作圓丸,楮葉包掛風處,七七日晒收。此數種曲皆可入藥。其各地有入諸藥草及毒藥者,皆有毒,惟可造酒,不可入藥也。

小麥曲

【氣味】甘,溫,無毒。
震亨曰︰麩皮曲︰涼,入大腸經。

【主治】消穀止痢(《別錄》)。平胃氣,消食痔,治小兒食癇(蘇恭)。調中下氣,開胃,療臟腑中風寒(藏器)。主霍亂、心膈氣、痰逆,除煩,破症結(孟詵)。補虛,去冷氣,除腸胃中塞,不下食,令人有顏色(吳瑞)。落胎,並ㄊ下鬼胎(《日華》)。止河魚之腹疾(梁簡文帝《勸醫文》)。

大麥曲

【氣味】同前。

【主治】消食和中,下生胎,破血。取五升,以水一斗煮三沸,分五服,其子如糜,令母肥盛(時珍)。

面曲、米曲

【氣味】同前。

【主治】消食積、酒積、糯米積,研末酒服立愈。餘功同小麥曲(時珍。出《千金》)。

【附方】舊五,新四。

米穀食積︰炒曲末,白湯調服二錢,日三服。
三焦滯氣︰陳曲(炒)、萊菔子(炒)等分。每用三錢,水煎,入麝香小腹堅大如盤,胸滿,食不能消化︰用曲末,湯服方寸匕,日三。(《千金》)。
水痢百起︰六月六日曲(炒黃)、馬藺子等分,為末,米飲服方寸匕。無馬藺子,用牛骨灰代之。(《普濟方》)。
赤白痢下,水穀不消︰以曲熬粟米粥,服方寸匕,日四、五服。(《肘後方》)。
酒毒便血︰曲一塊,濕紙包煨,為末。空心米飲服二錢,神效。
傷寒食複︰曲一餅,煮汁飲之,良。(《類要方》)。
胎動不安,或上搶心,下血者︰生曲餅研末,水和絞汁,服三升。(《肘後》)。
狐刺尿瘡︰曲末和獨頭蒜,杵如麥粒,納瘡孔中,蟲出愈。(《》)。

神曲

(《藥性論》)

【釋名】

【集解】時珍曰︰昔人用曲,多是造酒之曲。後醫乃造神曲,專以供藥,力更勝之。蓋取諸神聚會之日造之,故得神名。賈思勰《齊民要術》雖有造神曲古法,繁瑣不便。近時造法,更簡易也。
葉氏《水雲錄》云︰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或三伏日,用白面百斤,青蒿自然汁三升,赤小豆末、杏仁泥各三升,蒼耳自然汁、野蓼自然汁各三升,以配白虎、青龍、朱雀、玄武、勾陳、 蛇六神,用汁和面、豆、杏仁作餅,麻葉或楮葉包 ,如造醬黃法,待生黃衣,晒收之。

【氣味】甘、辛,溫,無毒。
元素曰︰陽中之陽也,入足陽明經。凡用須火炒黃,以助土氣。陳久者良。

【主治】化水穀宿食,症結積滯,健脾暖胃(《藥性》)。養胃氣,治赤白痢(元素)。消食下氣,除痰逆霍亂,泄痢脹滿諸疾,其功與曲同。閃挫腰痛者, 過淬酒溫服有效。婦人產後欲回乳者,炒研,酒服二錢,日二即止,甚驗(時珍)。

【發明】
時珍曰︰按︰倪維德《啟微集》云︰神曲治目病,生用能發其生氣,熟用能斂其

【附方】舊一,新六。

胃虛不克︰神曲半斤,麥芽五升,杏仁一升,各炒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食後嚼化一丸。(《普濟方》)。
壯脾進食,療痞滿暑泄︰曲朮丸︰用神曲(炒)、蒼朮(泔製炒)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米飲服五十丸。冷者加乾薑或吳茱萸。(《肘後百一健胃思食︰消食丸︰治脾胃俱虛,不能消化水穀,胸膈痞悶,腹脅膨脹,連年累月,食減嗜臥,口苦無味。神曲六兩,麥 (炒)三兩,乾薑(炮)四兩,烏梅肉(焙)四兩,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米飲服五十丸,日三服。(《和劑局方》)。
虛寒反胃︰方同上。
暴泄不止︰神曲(炒)二兩,茱萸(湯泡,炒)半兩,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百一選方》)。
產後運絕︰神曲(炒)為末,水服方寸匕。(《千金方》)。
食積心痛︰陳神曲一塊燒紅,淬酒二大碗服之。(《摘玄方》)。

紅曲

(丹溪《補遺》)

【集解】時珍曰︰紅曲《本草》不載,法出近世,亦奇術也。
其法白粳米一石五斗,水淘浸一宿,作飯。分作十五處,入曲母三斤,搓揉令勻,並作一處,以帛密覆。熱即去帛攤開,覺溫急堆起,又密覆。次日日中又作三堆,過一時分作五堆,再一時合作一堆,又過一時分作十五堆,稍溫又作一堆,如此數次。第三日,用大桶盛新汲水,以竹籮盛曲作五、六分,蘸濕完又作一堆,如前法作一次。第四日,如前又蘸。若曲半沉半浮,再依前法作一次,又蘸。若盡浮則成矣,取出日乾收之。其米過心者謂之生黃,入酒

【氣味】甘,溫,無毒。
瑞曰︰釀酒則辛熱,有小毒,發腸風痔 、腳氣、哮喘痰嗽諸疾。

【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穀(震亨)。
釀酒,破血行藥勢,殺山嵐瘴氣,治打撲傷損(吳瑞)。治女人血氣痛,及產後惡血不盡,擂酒飲之,良(時珍)。

【發明】時珍曰︰人之水穀入於胃,受中焦濕熱熏蒸,游溢精氣,日化為紅,散布臟腑經絡,是為營血,此造化自然之微妙也。造紅曲者,以白米飯受濕熱郁蒸變而為紅,即成真色,久亦不渝,此乃人窺造化之巧者也。故紅曲有治脾胃營血之功,得同氣相求之理。

【附方】新四。

濕熱泄痢︰丹溪青六丸︰用六一散,加炒紅曲五錢,為末,蒸餅和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日三服。(《丹溪心法》)。
小兒吐逆頻並,不進乳食,手足心熱︰用紅曲(年久者)三錢半,白朮(麩炒)一錢半,甘草(炙)一錢,為末。每服半錢,煎棗子、米湯下。(《經濟》)。
小兒頭瘡︰因傷濕入水成毒,濃汁不止︰用紅曲嚼罨之,甚效。(《百一選方》)。
心腹作痛 赤曲、香附、乳香等分為末,酒服。(《摘玄方》)

(《別錄》中品)

【釋名】弘景曰︰此是以米作 ,非別米名也。
恭曰︰ 猶孽也,生不以理之名也。皆當以可生之物生之,取其 中之米入藥。按︰《食經》用稻 ,稻即 谷之總名。陶謂以米作 ,非矣。米

【集解】宗奭曰︰ 米,粟 也。
時珍曰︰《別錄》止雲 米,不云粟作也。蘇恭言凡谷皆可生者,是矣。有粟、黍、谷、麥、豆諸 ,皆水浸脹,候生芽曝乾去須,取其中米,炒研面用。其功皆主消導。今並集於左方。《日華子》謂 米為作醋黃子者,亦誤矣。

(一名粟芽)

【氣味】苦,溫,無毒。
宗奭曰︰今谷神散中用之,性溫於麥 。

【主治】寒中,下氣,除熱(《別錄》)。除煩,消宿食,開胃(《日華》)。為末和脂敷 面,令皮膚悅澤(陶

(一名谷芽)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快脾開胃,下氣和中,消食化積(時珍)。

【附方】新一。

啟脾進食︰谷神丸︰用谷 四兩為末,入薑汁、鹽少許,和作餅,焙乾,入炙甘草、砂 仁、白朮(麩炒)各一兩,為末。白湯點服之,或丸服。(《澹寮方

(一名麥芽)

【氣味】鹹,溫,無毒。

【主治】消食和中(《別錄》)。破冷氣,去心腹脹滿(《藥性》)。開胃,止霍亂,除煩悶,消痰飲,破症結消化一切米、面、諸果食積(時珍)。

【發明】好古曰︰麥芽、神曲二藥,胃氣虛人宜服之,以代戊己腐熟水穀。豆蔻、縮砂、烏梅、木瓜、芍藥、五味子為之使。
時珍曰︰麥 、谷芽、粟 ,皆能消導米、面、諸果食積。觀造餳者用之,可以類推矣。但有積者能消化,無積而久服,則消人元氣也,不可不知。若久服者,須同白朮諸藥兼用,則無害也矣。

【附方】舊二,新六。

快膈進食︰麥 四兩,神曲二兩,白朮、橘皮各一兩,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人參湯下三、五十丸,效。谷勞嗜臥,飽食便臥,得谷勞病,令人四肢煩重,嘿嘿欲臥,食畢用大麥 一升,椒一兩(並炒),乾薑三兩,搗末。每服方寸匕,白湯下,日三。(《肘後》)。
腹中虛冷,食輒不消,羸瘦弱乏,因生百疾︰大麥 五升,小麥麵半斤,豉五合,杏仁二升,皆熬黃香,搗篩糊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白湯下。(《肘後方產後腹脹不通,轉氣急,坐臥不安︰以麥 一合,為末。和酒服,良久通轉,神驗。此乃供奉輔太初傳與崔郎中方也。(李絳《兵部手集》方)。
產後青腫,乃血水積也︰干漆、大麥 等分,為末。新瓦中鋪漆一層, 一層,重重令滿,鹽泥固濟, 赤研末。熱酒調服二錢。產後諸疾並宜產後秘塞五、七日不通,不宜妄服藥丸︰宜用大麥芽炒黃為末,每服三錢,沸湯調下,與粥間服。(《婦人良方》)。
妊娠去胎︰《外台》治妊娠欲去胎。麥 一升,蜜一升,服之即下。《短劇》用大麥芽一升,水三升,煮二升,分三服,神效。
產後回乳,產婦無子食乳,乳不消,令人發熱惡寒︰用大麥 二兩。炒為末。每服五錢,白湯下,甚良。(《丹溪纂要》方)。

飴糖

(《別錄》上品)

【釋名】餳(音徐盈切)。
時珍曰︰按︰劉熙《釋名》云︰糖之清者曰飴,形怡怡然也。稠者曰餳,強硬如 也。如餳而濁者曰 。《方言》謂之 (音長皇)。

《楚辭》云︰ 蜜餌有 ,是也。
嘉謨曰︰因色紫類琥珀,方中謂之膠飴,乾枯者名餳。

【集解】
弘景曰︰方家用飴,乃云膠飴,是濕糖如濃蜜者。其凝強及牽白者餳糖,不入
韓保升曰︰飴,即軟糖也。北人謂之餳。糯米、粳米、秫粟米、蜀秫米、大麻子、枳 子、黃精、白朮並堪熬造。惟以糯米作者入藥,粟米者
時珍曰︰飴餳,用麥 或谷芽同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餳,故醫方亦收用之

【氣味】甘,大溫,無毒。入太陰經。
宗奭曰︰多食動脾風。
震亨曰︰飴糖屬土而成於火,大發濕中之熱。寇氏謂其動脾風,言末而遺本矣。
時珍曰︰凡中滿吐逆、秘結牙 、赤目疳病者,切宜忌之,生痰動火最甚。甘屬土,腎病毋多食甘,甘傷腎,骨痛而齒落,皆指此類也。

【主治】補虛乏,止渴去血(《別錄》)。補虛冷,益氣力,止腸鳴咽痛,治唾血,消痰潤肺止嗽(思邈)。健脾胃,補中,治吐血。打損瘀血者,熬焦酒服,能下惡血。又傷寒大毒嗽,於蔓菁、薤汁中煮一沸,頓服之,良(孟詵)。脾弱不思食人少用,能和胃氣。亦用和藥

【發明】弘景曰︰古方建中湯多用之。糖與酒皆用米 ,而糖居上品,酒居中品。是糖以和潤為優,酒以醺亂為劣也。
成無己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之甘以緩中也。
好古曰︰飴乃脾經氣分藥也。甘能補脾之不足。
時珍曰︰《集異記》云︰邢曹進,河朔健將也。為飛矢中目,拔矢而鏃留於中,鉗之不動,痛困俟死。忽夢胡僧令以米汁注之必愈。廣詢於人,無悟者。一日一僧丐食,肖所夢者。叩旬日而瘥。

【附方】舊二,新十。

老人煩渴︰寒食大麥一升,水七升,煎五升,入赤餳二合,渴即飲之。(《奉親書》)。
蛟龍症病,凡人正二月食芹菜,誤食蛟龍精面色青黃︰每服寒食餳五合,日三服。吐出蛟龍,有兩頭可驗。吐蛔者勿用。(《金匱要略》)。
魚臍疔瘡︰寒食餳塗之,良。乾者燒灰。(《千金方》)。
瘭疽毒瘡︰臘月飴糖,晝夜塗之,數日則愈。(《千金方》)。
誤吞稻芒︰白餳頻食。(《簡便方》)。
魚骨 咽,不能出︰用飴糖丸雞子黃大吞之。不下再吞。(《肘誤吞錢釵及竹木︰取飴糖一斤,漸漸食盡,便出。(《外台》)。
箭鏃不出︰見發明。
服藥過劑,悶亂者︰飴糖食之。(《千金》)。
草烏頭毒及天雄、附子毒︰並食飴糖即解。(《總錄》)。
手足 瘡︰炒臘月糖,敷之。(《千金方》)。
火燒成瘡︰白糖燒灰,粉之即燥,易瘥。(《短劇方》)。

(《別錄》下品)

【釋名】時珍曰︰按︰劉熙《釋名》云︰醬者,將也。能製食物

【集解】時珍曰︰面醬有大麥、小麥、甜醬、麩醬之屬,豆醬有大豆、小豆、豌豆及豆油之屬。豆油法︰用大豆三斗,水煮糜,以面二十四斤,拌罨成黃。每十斤,入鹽八斤,井
水四十斤,攪晒成油收取之。大豆醬法︰用豆炒磨成粉,一斗入面三斗和勻,切片罨黃,晒之。每十斤入鹽五斤,井水淹過,晒成收之。小豆醬法︰用豆磨淨,和面罨黃,次年再磨。每十斤,入鹽五斤,以臘水淹過,晒成收之。豌豆醬法︰用豆水浸,蒸軟晒乾去皮。每一斗入小麥一斗,磨面和切,蒸過 黃,晒乾。每十斤入鹽五斤,水二十斤,晒成收之。
麩醬法︰用小麥麩蒸熟罨黃,晒乾磨碎。每十斤入鹽三斤,熟湯二十斤,晒成收之。甜面醬︰用小麥面和劑,切片蒸熟, 黃晒簸。每十斤入鹽三斤,熟水二十斤,晒成收之。小麥麵醬︰用生面水和,布包踏餅罨黃晒松。每十斤入鹽五斤,水二十斤,晒成收之。大麥醬用黑豆一斗炒熟,水浸半日,同煮爛,以大麥麵二十斤拌勻,篩下面,用煮豆汁和劑,切片蒸熟,罨黃晒搗。每一斗入鹽二斤,井水八斤,晒成黑甜而汁清。又有麻滓醬︰用麻枯餅搗蒸,以面和勻罨黃如常,用鹽水晒成,色味甘美也。

【氣味】鹹,冷利,無毒。
時珍曰︰面醬︰鹹。豆醬、甜醬、豆油、大麥醬、麩醬︰皆鹹、甘。
詵曰︰多食發小兒無辜,生痰動氣。妊娠合雀肉食之,令兒面黑。
頌曰︰麥醬和鯉魚食,生口瘡。

【主治】除熱,止煩滿,殺百藥及熱湯火毒(《別錄》)。
殺一切魚、肉、菜蔬、蕈毒,並治蛇、蟲、蜂、蠆等毒(《日華》)。
醬汁灌入下部,治大便不通。灌耳中,治飛蛾、蟲、蟻入耳。塗 犬咬及湯、火傷灼未成瘡者,有效

【發明】
弘景曰︰醬多以豆作,純麥者少。入藥當以豆醬,陳久者彌好也。又有魚醬、肉醬,皆呼為醯,不入藥用。
詵曰︰小麥醬殺藥力,不如豆醬。又有獐、鹿、兔、雉及鱧魚醬,皆不可久食也。
宗奭曰︰聖人不得醬不食,意欲五味和,五臟悅而受之,此亦安樂之一端也。
時珍曰︰不得醬不食,亦兼取其殺飲食百藥之毒也。

【附方】舊一,新五。

手指掣痛︰醬清和蜜,溫熱浸之,愈乃止。(《千金》)。
瘍風駁︰醬清和石硫黃細末,日日揩之。(《外台秘要》)。
妊娠下血︰豆醬二升,去汁取豆,炒研。酒服方寸匕,日三。(《妊娠尿血︰豆醬一大盞(熬乾),生地黃二兩,為末。每服一錢,米浸淫瘡癬︰醬瓣和人尿,塗之。(《千金翼》)。
解輕粉毒,服輕粉口破者︰以三年陳醬化水,頻漱之。(《瀕湖集

榆仁醬

(《食療》)

【校正】原附醬下,今分出。

【集解】
時珍曰︰造法︰取榆仁水浸一伏時,袋盛,揉洗去涎,以蓼汁拌晒,如此七次,同發過面曲,如造醬法下鹽晒之。每一升,曲四斤,鹽一斤,水五斤。崔 《月令》謂之KTKT,是也。音牟偷。

【氣味】辛美,溫,無毒。

【主治】利大小便、心腹惡氣,殺諸蟲。不宜多食(孟詵)。

蕪荑醬

(《食療》)

【校正】原附醬下,今分出。

【集解】
時珍曰︰造法與榆仁醬同。

【氣味】辛美微臭,溫,無毒。多食落發。

【主治】殺三蟲,功力強於榆仁醬(孟詵)。

【發明】張從正曰︰北人亦多食乳酪酥脯甘美之物,皆生蟲之萌也。而不生蟲者,蓋食中多胡荽、蕪荑、鹵汁,殺九蟲之物也。

(《別錄》下品)

【釋名】酢(音醋)、醯(音兮)、弘景曰︰醋酒為用,無所不入,愈久愈良,亦謂之醯。以有苦味,俗呼苦酒。丹家又加餘物,謂為華池左味。
時珍曰︰劉熙《釋名》云︰醋,措也。能措置食毒也。古方多用酢字也。

【集解】
恭曰︰醋有數種︰有米醋、麥醋、曲醋、糠醋、糟醋、餳醋、桃醋、葡萄、大棗、等諸雜果醋,會意者亦極酸烈。惟米醋二、三年者入藥。
余詵曰︰北人多為糟醋,江外人多為米醋,小麥醋、不及。糟醋為多妨忌也。大麥醋良。
藏器曰︰蘇言葡萄、大棗諸果堪作醋,緣渠是荊楚人,土地儉嗇,果敗則以釀酒也。糟醋猶不入藥,況於果乎?
時珍曰︰米醋︰三伏時用倉米一斗,淘淨蒸飯,攤冷 黃,晒簸,水淋淨。別以倉米二斗蒸飯,和勻入瓮,以水淹過,密封暖處,三七日成矣。糯米醋︰秋社日,用糯米一斗淘蒸,用六月六日造成小麥大曲和勻,用水二斗,入瓮封釀,三七日成矣。粟米醋︰用陳粟米一斗,淘浸七日,再蒸淘熟,入瓮密封,日夕攪之,七日成矣。小麥醋︰用小麥水浸三日,蒸熟 黃,入瓮水淹,七七日成矣。大麥醋︰用大麥米一斗,水浸蒸飯, 黃晒乾,水淋過,再以麥飯二斗和勻,入水封閉,三七日成矣。餳醋︰用餳一斤,水三升煎化,入白曲末二兩,瓶封晒成。其餘糟、糠等醋,皆不入藥,不能盡紀也。

米醋

【氣味】酸、苦,溫,無毒。
詵曰︰大麥醋︰微寒。餘醋並同。
弘景曰︰多食損人肌臟。
藏器曰︰多食損筋骨,亦損胃。不益男子,損人顏色。醋發諸藥,不可同食。
時珍曰︰酸屬木,脾病毋多食酸。酸傷脾,肉服茯苓、丹參人,不可食醋。《鏡源》曰︰米醋煮製四黃、丹砂、膽礬、常山諸藥也。

【主治】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別錄》)。理諸藥,消毒(扁鵲)。治產後血運,除症塊堅並產後及傷損金瘡出血昏運,殺一切魚、肉、菜毒(《日華》)。醋磨青木香,止卒心痛、血氣痛。浸黃柏含之,治口瘡。調大黃末,塗腫毒。煎生大黃服,治 癖甚良(孟詵)。散瘀血,治黃膽、黃汗(好古曰︰張仲景治黃汗,有黃 芍藥桂枝苦酒湯;治黃膽,有麻黃醇酒湯,用苦酒清酒。方見《金匱

【發明】
宗奭曰︰米醋比諸醋最釅,入藥多用之,穀氣全也,故勝糟醋。產婦房中,常以火炭沃醋氣為佳,酸益血也。以磨雄黃,塗蜂蠆毒,亦取其收而不散之義。今人食酸則齒軟,謂其水生木,水氣弱,木氣強,故如是。造靴皮者,須得醋而紋皺,故知其性收斂,不負酸收之意。
時珍曰︰按︰孫光憲《北夢瑣言》云︰一婢抱兒落炭火上燒灼,以醋泥敷之,旋愈無痕。又一甚,見台上一甌芥醋,旋旋啜之,遂覺胸中豁然,眼花不見。卿云︰君吃魚 太多,魚畏芥醋,故權誑而愈其疾也。觀此二事,可証《別錄》治癰腫、殺邪毒之驗也。大抵醋治諸瘡腫積塊,心腹疼痛,痰水血病,殺魚、肉、菜及諸蟲毒氣,無非取其酸收之義,而又有散瘀解毒之功。李鵬飛云︰醋能少飲,辟寒勝酒。王戩自幼不食醋,年逾八十,猶能傳神也。

【附方】舊二十一,新十二。

身體卒腫︰醋和蚯蚓屎敷之。(《千金》)。
白虎風毒︰以三年釅醋五升,煎五沸,切蔥白三升,煎一沸漉出,以布染乘熱裹之,痛止乃已。(《外台秘要》)。
霍亂吐利︰鹽、醋,煎服甚良。(《如宜方》)。
霍亂煩脹,未得吐下︰以好苦酒三升飲之。(《千金方》)。
足上轉筋︰以故綿浸醋中,甑蒸熱裹之,冷即易,勿停,取瘥止。
出汗不滴,瘦卻腰腳,並耳聾者︰米醋浸荊三棱,夏四日,冬六日,為末。醋湯調下二錢,即瘥。(《經驗後方》)。
腋下胡臭︰三年釅酢,和鍛石敷之。(《外台》)。
瘍風病︰酢和硫黃末敷之。(《外台秘要》)。
癰疽不潰︰苦酒和雀屎如小豆大,敷瘡頭上,即穿也。(《肘後方舌腫不消︰以酢和釜底墨,濃敷舌之上下,脫則更敷,須臾即消。(《千金方》)。
木舌腫強︰糖醋,時時含漱。(《普濟方》)。
牙齒疼痛︰米醋一升,煮枸杞白皮一升,取半升,含漱即瘥。(《肘後鼻中出血︰酢和胡粉半棗許服。又法︰用醋和土,塗陰囊,乾即易
塞耳治聾︰以醇酢微火炙附子,削尖塞之。(《千金方》)。
面 雀卵︰苦酒漬術,常常
中砒石毒︰飲釅醋,得吐即愈。不可飲水。(《廣記》)。
服硫發癰︰酢和豉,研膏敷之,燥則易。(《千金方》)。
食雞子毒︰飲醋少許即消。(《廣記》)。
渾身虱出︰方見石部食鹽。
毒蜂傷螫︰清醋急飲一、二碗,令毒氣不散,然後用藥。(《濟急方》)。
蠍刺螫人︰酢磨附子汁敷之。(《食醫心鏡》)。
蜈蚣咬毒︰醋磨生鐵敷之。(《篋中方》)。
蜘蛛咬毒︰同上方。
蠷 尿瘡︰以醋和胡粉敷之。(《千金方》)。
諸蟲入耳︰凡百節、蚰蜒、蟻入耳,以苦酒注入,起行即出。(錢
湯火傷灼︰即以酸醋淋洗,並以醋泥塗之甚妙,亦無瘢痕也。。
野狼煙入口︰以醋少許飲之。(《秘方》)。
足上凍瘡︰以醋洗足,研藕敷之。
胎死不下,月未足者︰大豆煮醋服三升,立便分解。未下再服。(
胞衣不下,腹滿則殺人︰以水入醋少許, 面
鬼擊卒死︰吹醋少許入鼻中。(《千金》)。
乳癰堅硬︰以罐盛醋,燒熱石投之二次,溫漬之。冷則更燒石投之,不過三次即愈。(《千金》)。
疔腫初起︰用面圍住,以針亂刺瘡上,銅器煎醋沸,傾入圍中,令容一盞。冷即易,三度。根即出也。

(《別錄》中品)

【校正】《拾遺》糟筍酒、社酒,今並為一。

【釋名】時珍曰︰按︰許氏《說文》云︰酒,就也。所以就人之善惡也。一說︰酒字篆文,象酒在卣中之狀。《飲膳》標題云︰酒之清者曰釀,濁者曰盎;濃曰醇,薄曰 ;重釀曰酎,一宿曰醴;美曰醑,未榨曰醅;紅曰醍,綠曰 ,白曰 。

【集解】恭曰︰酒有秫、黍、粳、糯、粟、曲、蜜、葡萄等色。凡作酒醴須曲,而葡萄、蜜等酒獨不用曲。諸酒醇
藏器曰︰凡好酒欲熟時,皆能候風潮而轉,此是合陰陽也。
詵曰︰酒有紫酒、薑酒、桑椹酒、蔥豉酒、葡萄酒、蜜酒,及地黃、牛膝、虎骨、牛蒡、大豆、枸杞、通草、仙靈脾、狗肉汁等,皆可和釀作酒,俱各有方。
宗奭曰︰《戰國策》云︰帝女儀狄造酒,進之於禹。《說文》云︰少康造酒,即杜康也。然《本草》已著酒名,《素問》亦有酒漿,則酒自黃帝始,非儀狄矣。古方用酒,有醇酒、春酒、白酒、清酒、美酒、糟下酒、粳酒、秫黍酒、葡萄酒、地黃酒、蜜酒、有灰酒、新熟無灰酒、社壇餘胙酒。今人所用,有糯酒、煮酒、小豆曲酒、香藥曲酒、鹿頭酒、羔兒等酒。
江浙、湖南北又以糯粉入眾藥,和為曲,曰餅子酒。至於官務中,亦有四夷酒,中國不可取以為法。今醫家所用,正宜斟酌。但飲家惟取其味,罔顧入藥何如爾,然久之未見不作疾者。
蓋此物損益兼行,可不慎歟?漢賜丞相上尊酒,糯為上,稷為中,粟為下。今入藥佐使,專用糯米,以清水白面曲所造為正。古人造曲未見入諸藥,所以功力和濃,皆勝餘酒。今人又以造者,蓋止是醴,非酒也。《書》云︰若作酒醴,爾惟曲 。酒則用曲,醴則用 ,氣味甚相遼,治療豈不殊也?
穎曰︰入藥用東陽酒最佳,其酒自古擅名。《事林廣記》所載釀法,其曲亦用藥。今則絕無,惟用麩面、蓼汁拌造,假其辛辣之力,蓼亦解毒,清香遠達,色複金黃,飲之至醉,不頭痛,不口乾,不作瀉。其水秤之重於他水,鄰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之美也。處州金盆露,水和薑汁造曲,以浮飯造釀,醇美可尚,而色香劣於東陽,以其水不及也。江西麻姑酒,以泉得名,而曲有群藥。金陵瓶酒,曲米無嫌,而水有鹼,且用灰,味太甘,多能聚痰。山東秋露白,色純味烈。蘇州小瓶酒,曲有蔥及紅豆、川烏之類,飲之頭痛口渴。淮南綠豆酒,曲有綠豆,能解毒,然亦有灰不美。
時珍曰︰東陽酒即金華酒,古蘭陵也,李太白詩所謂蘭陵美酒郁金香即此,常飲入藥俱良。山西襄陵酒、薊州薏苡酒皆清烈,但曲中亦有藥物。黃酒有灰。秦、蜀有咂嘛酒,用稻、麥、黍、秫、藥曲,小罌封釀而成,以筒吸飲。穀氣既雜,酒不清美,並不可入藥。

米酒

【氣味】苦、甘、辛,大熱,有毒。
詵曰︰久飲傷神損壽,軟筋骨,動氣痢。醉臥當風,則成癜風。醉浴冷水成痛痺。服丹砂人飲之,頭痛吐熱。
士良曰︰凡服丹砂、北庭、石亭脂、鐘乳、諸 石、生薑,並不可長用酒下,能引石藥氣藏器曰︰凡酒,忌諸甜物。酒漿照人無影,不可飲。祭酒自耗,不可飲。酒合乳飲,令人氣結。同牛肉食,令人生蟲。酒後臥黍穰,食豬肉,患大風。
時珍曰︰酒後食芥及辣物,緩人筋骨。酒後飲茶,傷腎臟,腰腳重墜,膀胱冷痛,兼患痰飲水腫、消渴攣痛之疾。一切毒藥,因酒得者難治。又酒得鹹而解者,水製火也,酒性上而鹹潤下也。又畏枳 、葛花、赤豆花、綠豆粉者

【主治】行藥勢,殺百邪惡毒氣(《別錄》)。通血脈,濃腸胃,潤皮膚,散濕氣,消憂發怒,宣言暢意(藏器)。養脾氣,扶肝,除風下氣(孟詵)。解馬肉、桐油毒,丹石發動諸病,熱飲之糟底酒(三年臘糟下取之) 開胃下食,暖水臟,溫腸胃,消宿食,御風寒,殺一切蔬菜毒(《日華》)。止嘔噦,摩風瘙、老酒(臘月釀造者,可經數十年不壞) 和血養氣,春酒(清明釀造者亦可經久) 常服令人肥白(孟詵)。蠷 尿瘡,飲之至醉,須臾蟲出如米也(李絳《兵部手集
社壇餘胙酒(《拾遺》)
治小兒語遲,納口中佳。
又以噴屋四角,辟蚊子(藏器)。飲之治聾。
時珍曰︰按︰《海錄碎事》云︰俗傳社酒治聾,故李濤有“社翁今日沒心情,為寄治聾酒一瓶”之句。

糟筍節中酒

【氣味】鹹,平,無毒。

【主治】飲之,主噦氣嘔逆,或加小兒乳及牛乳同服。又摩 瘍風(藏器)。

東陽酒

【氣味】甘、辛,無毒。

【主治】用製諸藥良。

【發明】弘景曰︰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性熱,獨冠群物。
藥家多用以行其勢,人飲多則體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博物志》云︰王肅、張衡、馬均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酒勢辟惡,勝於作食之效也。
好古曰︰酒能行諸經不止,與附子相同。味之辛者能散,苦者能下,甘者居中而緩。
用為導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極高之分。味淡者則利小便而速下也。古人惟以麥造曲釀黍,已為辛熱有毒。今之醞者加以烏頭、巴豆、砒霜、薑、桂、鍛石、灶灰之類大毒大熱之藥,以增其氣味。豈不傷沖和,損精神,涸榮衛,竭天癸,而夭夫人壽耶?
震亨曰︰《本草》止言酒熱而有毒,不言其濕中發熱,近於相火,醉後振寒戰栗可見矣。又性喜升,氣必隨之,痰郁於上,溺澀於下,恣飲寒涼,其熱內郁,肺氣大傷。其始也病淺,或嘔吐,或自汗,或瘡疥,或鼻 ,或泄利,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去之。其久也病深,或消渴,或內疽,或肺痿,或鼓脹,或失明,或哮喘,或勞瘵,或癲癇,或痔漏,為難名之病,非具眼未易處也。夫醇酒性大熱,飲者適口,不自覺也。理宜冷凍飲料,有三益焉。過於肺,入於胃,然後微溫。肺先得溫中之寒,可以補氣。次得寒中之溫,可以養胃。冷酒行遲,傳化以漸,人不得恣飲也。今則不然,圖取快喉舌焉爾。
穎曰︰人知戒早飲,而不知夜飲更甚。既醉既飽,睡而就枕,熱擁傷心傷目。夜氣收斂,酒以發之,亂其清明,勞其脾胃,停濕生瘡,動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朱子云︰以醉為節可也。
機曰︰按︰扁鵲云︰過飲腐腸爛胃,潰髓蒸筋,傷神損壽。昔有客訪周 ,出美酒二石。
飲一石二斗,客飲八斗。次明,時珍曰︰酒,天之美祿也。面曲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御寒,消愁遣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邵堯夫詩》云︰美酒飲教微醉後。此得飲酒之妙,所謂醉中趣、壺中天者也。若夫沉湎無度,醉以為常者,輕則致疾敗行,甚則喪邦亡家而隕軀命,其害可勝言哉?此大禹所以疏儀狄,周公所以著酒誥,為世范戒也。

【附方】舊十,新七。

驚怖卒死︰溫酒灌之即醒。
鬼擊諸病,卒然著人,如刀刺狀,胸脅腹內切痛,不可抑按,或吐血、鼻血、下血,一名鬼排︰以醇酒吹兩鼻內,良。(《肘後》)
馬氣入瘡或馬汗、馬毛入瘡,皆致腫痛煩熱,入腹則殺人。多飲醇酒,至醉即愈,妙。
(《虎傷人瘡︰但飲酒,常令大醉,當吐毛出。(《梅師》)。
蛇咬成瘡︰暖酒淋洗瘡上,日三次。(《廣利方》)。
蜘蛛瘡毒︰同上方。
毒蜂螫人︰方同上。
咽傷聲破︰酒一合,酥一匕,乾薑末二匕,和服,日二次。(《十三十年耳聾︰酒三升,漬牡荊子一升,七日去滓,任性飲之。(《天行餘毒,手足腫痛欲斷︰作坑深三尺,燒熱灌酒,著屐踞坑上,以衣壅之,勿令泄氣。(《類要方》)。
下部痔瘡︰掘地作小坑,燒赤,以酒沃之,納吳茱萸在內坐之。不產後血悶︰清酒一升,和生地黃汁煎服。(《梅師》)。
身面疣目,盜酸酒浮,洗而咒之曰︰疣疣,不知羞。酸酒浮,洗你頭。急急如律令。咒七遍,自愈。(《外台》)。
斷酒不飲︰酒七升,朱砂半兩,瓶浸緊封,安豬圈內,任豬搖動,七日取出,頓飲。又方︰正月一日酒五升,淋碓頭杵下,取飲之。千止。(《千金方》)。
丈夫腳冷不隨,不能行者︰用淳酒三斗,水三斗,入瓮中,灰火溫之,漬腳至膝。常著灰火,勿令冷,三日止。(《千金方》)。
海水傷裂,凡人為海水鹹物所傷,及風吹裂,痛不可忍︰用蜜半斤,水酒三十斤,防風、當歸、羌活、荊芥各二兩。為末。煎湯浴之。一夕即愈。(《使琉球錄》)。

【附諸藥酒方】
時珍曰︰《本草》及諸書,並有治病釀酒諸方。今輯其簡要者,以備參考。藥品多者,不能盡錄。

愈瘧酒

治諸瘧疾,頻頻溫飲之。四月八日,水一石,曲一斤為末,俱 水中。待酢煎之,一石取七斗。待冷民要術》)

屠蘇酒

陳延之《短劇方》云︰此華佗方也。元旦飲之,辟疫癘一切不正之氣。造法︰用赤木桂心七錢五分,防風一兩,菝 五錢,蜀椒、桔梗、大黃五錢七分,烏頭二錢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三角絳囊盛之,除夜懸井底,元旦取出置酒中,煎數沸。舉家東向,從少至長,次第飲之。藥滓還投井中,歲飲此水,一世無病。
時珍曰︰蘇KT ,鬼名。此藥屠割鬼爽,故名

逡巡酒
補虛益氣,去一切風痺濕氣。久服益壽耐老,好顏色。
造法︰三月三日收桃花三兩三錢,五月五日收馬藺花五兩五錢,六月六日收脂麻花六兩六錢,九月九日收黃甘菊花九兩九錢,陰乾。十二月八日取臘水三斗。待春分,取桃仁四十九枚好者(去皮尖),白面十斤正,同前花和作曲,紙包四十九日。用時白水一瓶,曲一丸,面一塊,封良久成矣。如淡,再加一丸。

五加皮酒
去一切風濕痿痺,壯筋骨,填精髓。用五加皮洗刮去骨煎汁,和曲、米釀成,飲之。或切碎袋盛,浸酒煮飲。或加當歸、牛膝、地榆諸藥。

白楊皮酒
治風毒腳氣,腹中痰癖如石。以白楊皮切片,浸酒起

女貞皮酒
治風虛,補腰膝。女貞皮切片,浸酒煮飲之。

仙靈脾酒
治偏風不遂,強筋堅骨。仙靈脾一斤,袋盛,浸無灰惠方》)。

薏苡仁酒
去風濕,強筋骨,健脾胃。用絕好薏苡仁粉,同曲、

天門冬酒
潤五臟,和血脈。久服除五勞七傷,癲癇惡疾。常令酒氣相接,勿令大醉,忌生冷。十日當出風疹毒氣,三十日乃已,五十日不知風吹也。冬月用天門冬去心煮汁,同曲、米釀成。初熟微酸,久乃味佳。(《千金》)。

百靈藤酒
治諸風。百靈藤十斤,水一石,煎汁三斗,入糯米三斗,神曲九兩,如常釀成。三五日,更炊一斗糯飯候冷投之,即熟。澄清日飲,以汗出為效。(

白石英酒
治風濕周痺,肢節中痛,及腎虛耳聾。用白石英、磁石( 醋淬七次)各五兩,絹袋盛,浸酒一升中,五、六日,溫飲。酒少更添之。(《聖濟總

地黃酒
補虛弱,壯筋骨,通血脈,治腹痛,變白髮。用生肥地黃絞汁,同曲、米封密器中。春夏三七日,秋冬五七日啟之,中有綠汁,真精英也,宜先飲之,乃濾汁藏貯。加牛膝汁效更速,亦有加群藥者。

牛膝酒
壯筋骨,治痿痺,補虛損,除久瘧。用牛膝煎汁,和曲、米釀酒。或切碎,袋盛浸酒,煮飲。

當歸酒
和血脈,堅筋骨,止諸痛,調經水。當歸煎汁,或釀或

菖蒲酒
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痺,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石菖蒲煎汁,或釀或浸,並如上法。

枸杞酒
補虛弱,益精氣,去冷風,壯陽道,止目淚,健腰腳。
用甘州枸杞子煮爛搗汁,和曲、米釀酒。或以子同生地黃袋盛,浸酒煮飲。

人參酒
補中益氣,通治諸虛。用人參末,同曲、米釀酒。或袋

薯蕷酒
治諸風眩運,益精髓,壯脾胃。用薯蕷粉,同曲、米釀酒。或同山茱萸、五味子、人參諸藥,浸酒煮飲。

茯苓酒
治頭風虛眩,暖腰膝,主五勞七傷。用茯苓粉同曲、

菊花酒
治頭風,明耳目,去痿痺,消百病。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亦佳。

黃精酒
壯筋骨,益精髓,變白髮,治百病。用黃精、蒼朮各四斤,枸杞根、柏葉各五斤,天門冬三斤,煮汁一石,同曲十斤,糯米一石,如常釀酒飲。

桑椹酒
補五臟,明耳目。治水腫,不下則滿,下之則虛,入腹則十無一活。用桑椹搗汁煎過,同曲、米如常釀酒飲。

術酒
治一切風濕筋骨諸病,駐顏色,耐寒暑。用術三十斤,去皮搗,以東流水三石,漬三十日,取汁,露一夜,浸曲、米釀成飲。

蜜酒
孫真人曰︰治風疹風癬。用沙蜜一斤,糯飯一升,面曲五兩,熟水五升,同入瓶內,封七日成酒。尋常以蜜入酒代之,亦良。

蓼酒
久服聰明耳目,脾胃健壯。以蓼煎汁,和曲、米釀酒飲。

薑酒
詵曰︰治偏風,中惡疰忤,心腹冷痛。以薑浸酒,暖服一碗即止。 一法︰用薑汁和曲,造酒如常,服之佳。

蔥豉酒
詵曰︰解煩熱,補虛勞,治傷寒頭痛寒熱,及冷痢腸痛酒煮飲。

茴香酒
治卒腎氣痛,偏墜牽引,及心腹痛。茴香浸酒煮飲之

縮砂酒
消食和中,下氣,止心腹痛。砂仁炒研,袋盛浸酒,煮

莎根酒
治心中客熱,膀胱脅下氣郁,常憂不樂。以莎根一斤切常令酒氣相續。

茵陳酒
治風疾,筋骨攣急。用茵陳蒿(炙黃)一斤,秫米一石,

青蒿酒
治虛勞久瘧。青蒿搗汁,煎過,如常釀酒飲。

百部酒
治一切久近咳嗽。百部根切炒,袋盛浸酒,頻頻飲之。

海藻酒
治癭氣。海藻一斤,洗淨浸酒,日夜細飲。

黃藥酒
治諸癭氣。萬州黃藥切片,袋盛浸酒,煮飲。

仙茆酒
治精氣虛寒,陽痿膝弱,腰痛痺緩,諸虛之病。用仙茆

通草酒
續五臟氣,通十二經脈,利三焦。通草子煎汁,同曲、米釀酒

南藤酒
治風虛,逐冷氣,除痺痛,強腰腳。石南藤煎汁,同曲

松液酒
治一切風痺腳氣。於大松下掘坑,置瓮承取其津液,一

松節酒
治冷風虛弱,筋骨攣痛,腳氣緩痺。松節煮汁,同曲、

柏葉酒
治風痺歷節作痛。東向側柏葉煮汁,同曲、米釀酒飲。

椒柏酒
元旦飲之,辟一切疫癘不正之氣。除夕以椒三七粒,東

竹葉酒
治諸風熱病,清心暢意。淡竹葉煎汁,如常釀酒飲。

槐枝酒
治大麻痿痺。槐枝煮汁,如常釀酒飲。

枳茹酒
治中風身直,口僻眼急。用枳殼刮茹,浸酒飲之。

牛蒡酒
治諸風毒,利腰腳。用牛蒡根切片,浸酒飲之。

巨勝酒
治風虛痺弱,腰膝疼痛。用巨勝子二升(炒香),薏苡仁二升,生地黃半斤,袋盛浸酒飲。

麻仁酒
治骨髓風毒痛,不能動者。取大麻子中仁炒香,袋盛浸酒飲之。

桃皮酒
治水腫,利小便。桃皮煎汁,同秫米釀酒飲。

紅曲酒
治腹中及產後瘀血。紅曲浸酒煮飲。

神曲酒
治閃肭腰痛。神曲燒赤,淬酒飲之。

柘根酒
治耳聾。方具柘根下。

磁石酒
治腎虛耳聾。用磁石、木通、菖蒲等分,袋盛酒浸日

蠶沙酒
治風緩頑痺,諸節不隨,腹內宿痛。用原蠶沙炒黃,袋

花蛇酒
治諸風,頑痺癱緩,攣急疼痛,惡瘡疥癩。用白花蛇肉飯蓋之,三七日,取酒飲。又有群藥煮酒方甚多。

烏蛇酒
治療、釀法同上。

蚺蛇酒
治諸風痛痺,殺蟲辟瘴,治癩風疥癬惡瘡。用蚺蛇肉一缸底,糯飯蓋之,釀成酒飲。亦可浸酒。詳見本條。
穎曰︰廣西蛇酒︰壇上安蛇數寸,其曲則采山中草藥,不能無毒也。

蝮蛇酒
治惡瘡諸 ,惡風頑痺癲疾。取活蝮蛇一條,同醇酒一已消化。每服數杯,當身體習習而愈也。

紫酒
治卒風,口偏不語,及角弓反張,煩亂欲死,及鼓脹不消待紫色,去滓頻飲。

豆淋酒
破血去風,治男子中風口
炒焦,以酒淋之,溫飲。

霹靂酒
治疝氣偏墜,婦人崩中下血,胎產不下。以鐵器燒赤,

龜肉酒
治十年咳嗽。釀法詳見龜條。

虎骨酒
治臂脛疼痛,歷節風,腎虛,膀胱寒痛。虎脛骨一具,亦可浸酒。詳見虎條。

麋骨酒
治陰虛腎弱,久服令人肥白。麋骨煮汁,同曲、米如常

鹿頭酒
治虛勞不足,消渴,夜夢鬼物,補益精氣。鹿頭煮爛搗蔥、椒。

鹿茸酒
治陽虛痿弱,小便頻數,勞損諸虛。用鹿茸、山藥浸酒服

戊戌酒
詵曰︰大補元陽。穎曰︰其性大熱,陰虛人及無冷病患不宜飲之。用黃狗肉一隻煮糜,連汁和曲、米釀酒

羊羔酒
大補元氣,健脾胃,益腰腎。宣和化成殿真方︰用米一石(如常浸蒸),嫩肥羊肉七斤,曲十四兩,杏仁一斤(同煮爛,連汁拌末),入木香一兩同釀,勿犯水,十日熟,極甘滑。
一法︰羊肉五斤蒸爛,酒浸一宿,入消梨七個,同搗取汁,和曲、米釀酒飲之。

膃肭臍酒
助陽氣,益

燒酒

(《綱目》)

【釋名】火酒(《綱目》)、阿剌吉酒(《

【集解】
時珍曰︰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
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穎曰︰暹邏酒以燒酒複燒二次,入珍寶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斤燒煙熏令如漆,然後入酒蠟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曾有人攜至舶,能飲三、四杯即醉,價值數倍也。有積病,飲一、二杯即愈,且殺蠱。予親見二人飲此,打下活蟲長二寸許,謂之魚蠱云。

【氣味】辛、甘,大熱,有大毒。
時珍曰︰過飲敗胃傷膽,喪心損壽,甚則黑腸腐胃而死。與薑、蒜同食,令冷水、綠豆粉解其毒。

【主治】消冷積寒氣,燥濕痰,開郁結,止水泄,治霍亂瘧疾噎膈,心腹死,殺蟲辟瘴,利小便,堅大便,洗赤目腫痛,有效(時珍)。

【發明】
時珍曰︰燒酒,純陽毒物也。面有細花者為真。與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消。北人四時飲之,南人止暑月飲之。其味辛甘,升揚發散;其氣燥熱,勝濕祛寒。故能開怫郁而消沉積,通膈噎而散痰飲,治泄瘧而止冷痛也。辛先入肺,和水飲之,則抑使下行,通調水道,而小便長白。熱能燥金耗血,大腸受刑,故令大便燥結,與薑、蒜同飲即生痔也。飲之,汗出而膈快身涼;赤目洗之,淚出而腫消赤散,此乃從治之方焉。過飲不節,殺人頃刻。近之市沽,又加以砒石、草烏、辣灰、香藥,助而引之,是假盜以方矣。善攝生者宜戒之。按︰劉克用《病機賦》云︰有人病赤目,以燒酒入鹽飲之,而痛止腫消。蓋燒酒性走,引鹽通行經絡,使郁結開而邪熱散,此亦反治劫劑也。

【附方】新七。

冷氣心痛︰燒酒入飛鹽飲,即止。
陰毒腹痛︰燒酒溫飲,汗出即止。
嘔逆不止︰真火酒一杯,新汲井水一杯,和服甚妙。(瀕湖)
寒濕泄瀉,小便清者︰以頭燒酒飲之,即止。
耳中有核,如棗核大,痛不可動者︰以火酒滴入,仰之半時,即可風蟲牙痛︰燒酒浸花椒,頻頻漱之。
寒痰咳嗽︰燒酒四兩,豬脂、蜜、香油、茶末各四兩,同浸酒內,以茶下之,取效。

葡萄酒

(《綱目》)

【集解】詵曰︰葡萄可釀酒,藤汁亦佳。
時珍曰︰葡萄酒有二樣︰釀成者味佳,有如燒酒法者有大毒。釀者,取汁同曲,如常釀糯米飯法。無汁,用乾葡萄末亦可。魏文帝所謂葡萄釀酒,甘於曲米,醉而易醒者也。燒者,取葡萄數十斤,同大曲釀酢,取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紅色可愛。古者西域造之,唐時破高昌,始得其法。按︰梁《四公子記》云︰高昌獻葡萄乾凍酒。傑公曰︰葡萄皮薄者味美,皮濃者味苦。八風谷凍成之酒,終年不壞。葉子奇《草木子》云︰元朝於冀寧等路造葡萄酒,八月其餘皆冰,獨此不冰,乃酒之精液也,飲之令人透腋而死。酒至二、三年,亦有大毒。《飲膳正要》云︰酒有數等,出哈喇火者最烈,西番者次之,平陽、太原者又次之。或云︰葡萄久貯,亦自成酒,芳甘酷烈,此真葡萄酒也。

釀酒

【氣味】甘、辛,熱,微毒。
時珍曰︰有熱疾、齒疾、瘡疹人,不可飲之。

【主治】暖腰腎,駐顏色,耐寒(時珍)。

燒酒

【氣味】辛、甘,大熱,有大毒。
時珍曰︰大熱大毒,甚於燒酒。北人習而不覺,南人切不可輕生飲之。

【主治】益氣調中,耐飢強志(《正要》)。消痰破

(《綱目》)

【釋名】粕(《綱目》)。

【集解】時珍曰︰糯、秫、黍、麥,皆可蒸釀酒、醋,熬煎餳、飴,化成糟粕。酒糟須用臘月及清明、重陽造者,瀝乾,入少鹽收之。藏物不敗,揉物能軟。若榨乾者,無味矣。
醋糟用三伏造者良。

酒糟

【氣味】甘、辛,無毒。

【主治】溫中消食,除冷氣,殺腥,去草、菜毒,潤皮膚,調臟腑(藏器)。 撲損瘀血,浸水洗凍瘡,搗敷蛇咬、蜂叮毒(《日華》)

【發明】時珍曰︰酒糟有曲 之性,能活血行經止痛,故治傷損有功。按︰許叔微《本事方》云︰治 折,傷筋骨,痛不可忍者。用生熱,布裹罨傷處,冷即易之。曾有人傷折,醫令捕一生龜,將殺用之。夜夢龜傳此方,用之而愈也。又《類編》所載,只用藏瓜薑糟一物,入赤小豆末和勻,罨於斷傷處,以杉片或白桐片夾之,云不過三日即痊可也。

【附方】新四。

手足皸裂︰紅糟、臘豬脂、薑汁、鹽等分,研爛,炒熱擦之,裂內甚痛,少頃即合,再擦數次即安。(《袖珍方》)。
鶴膝風病︰酒醅糟四兩,肥皂一個(去子),芒硝一兩,五味子一兩,砂糖一兩,薑汁半甌。研勻,日日塗之。加入燒酒尤妙也。
暴發紅腫,痛不可忍者︰臘糟糟之。(談野翁《試驗方》)。
杖瘡青腫︰用濕綿紙鋪傷處,以燒過酒糟搗爛,濃鋪紙上。良久,升即散。(《簡便方》)。

大麥醋糟

【氣味】酸,微寒,無毒。

【主治】氣滯風壅,手臂腳膝痛,炒熱布裹慰之,三兩換當愈(孟詵)。

乾餳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反胃吐食,暖脾胃,化飲食,益氣緩中(時珍)。

【發明】時珍曰︰餳以 成,暖而消導,故其糟能化滯緩中,養脾止吐也。按︰繼洪《澹寮方》云︰甘露湯︰治反胃嘔吐不止,服此利胸膈,養脾胃,進飲食。用乾餳糟六兩,生薑四兩,二味同搗作餅,或焙或晒,入炙甘草末二兩,鹽少許,點湯服之。常熟一富人病反胃,往京口甘露寺設水陸,泊舟岸下。夢一僧持湯一杯與之,飲罷,便覺胸快。次早入寺,供湯者乃夢中所見僧,常以此湯待賓,故易名曰甘露湯。予在臨汀療一小吏旋愈,切勿忽之。

【附方】新一。

脾胃虛弱︰平胃散(等分)末一斤,入乾糖糟(炒)二斤半,生薑一斤半,紅棗三百個(煮取肉焙乾),通為末。逐日點湯服。(《摘玄》)。

米秕

(《食物》)

【釋名】米皮糠。
時珍曰︰秕,亦紕薄之義也。

【集解】穎曰︰米秕,即精米上細糠也。昔陳平食糠核而肥也。
時珍曰︰糠,諸粟谷之殼也。其近米之細者為米秕,味極甜。儉年人多以豆屑或草木花實可食者,和劑蒸煮,以救飢云。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通腸開胃,下氣,磨積塊。作糗食不飢,充滑膚體,可以頤養(汪穎 )。

舂杵頭細糠

(《別錄》中品)

【校正】禹錫曰︰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
時珍曰︰凡谷皆有糠,此當用粳、稻、粟、秫之糠也。北方多用杵,南方多用碓,入藥並同。丹家言糠火煉物,力倍於常也。

【氣味】辛、甘,熱。
震亨曰︰谷殼屬金,糠之性則熱也。

【主治】卒噎,刮取含之(《別錄》。亦可煎湯呷之)。
燒研,水服方寸匕,令婦人易產(時珍。出《子母秘錄》)。

【發明】弘景曰︰治噎用此,亦是舂搗義爾。天下事理,多相影

【附方】舊一,新一。

膈氣噎塞,飲食不下︰用碓觜上細糠,蜜丸彈子大,時時含咽津液
咽喉妨礙,如有物吞吐不利︰杵頭糠、人參各一錢,石蓮肉(炒)一錢,水煎服,日三次。《聖濟總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