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証方論

卷之八- 七氣証


七氣敘論

夫五臟六腑,陰陽升降,非氣不生。神靜則寧,情動則亂,故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者不同,各隨其本臟所生所傷而為病。

故喜傷心,其氣散;
怒傷肝,其氣擊;
憂傷肺,其氣聚;
思傷脾,其氣結;
悲傷心胞,其氣急;
恐傷腎,其氣怯;
驚傷膽,其氣亂。

雖七診自殊,無逾于氣。黃帝曰︰余知百病生於氣也。但古論有寒熱憂恚,而無思悲恐驚,似不倫類,於理未然。然六腑無說,惟膽有者,蓋是奇恆淨腑,非轉輸例,故能蓄驚而為病。

七氣証治

夫喜傷心者,自汗,不可疾行,不可久立,故《經》曰︰喜則氣散。怒傷肝者,上氣,不可忍,熱來蕩心,短氣欲絕,不得息,故《經》曰︰怒則氣擊(一作上)。憂傷肺者,心系急,上焦閉,榮衛不通,夜臥不安,故《經》曰︰憂則氣聚。思傷脾者,氣留不行,積聚在中脘,不得飲食,腹脹滿,四肢怠惰,故《經》曰,思則氣結。悲傷心胞者,善忘,不識人,置物在處,還取不得,筋攣,四肢浮腫,故《經》曰︰悲則氣急。恐傷腎者,上焦氣閉不行,下焦回還不散,猶豫不決,嘔逆惡心,故《經》曰︰恐則精卻。驚傷膽者,神無所歸,慮無所定,說物不竟而迫,故《經》曰︰驚則氣亂。七者雖不同,本乎一氣。臟氣不行,郁而生涎,隨氣積聚,堅大如塊,在心腹中,或塞咽喉如粉絮,吐不出,咽不下,時去時來,每發欲死狀,如神靈所作,逆害飲食,皆七氣所生所成。治之各有方。

七氣湯

治臟腑神氣不守正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忤郁不行,遂聚涎飲,結積堅牢,有如坯塊,心腹絞痛,不能飲食,時發時止,發則欲死。

半夏(湯洗去滑,五兩) 人參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薑七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大七氣湯

治喜怒不節,憂思兼並,多生悲恐,或時振驚,致臟氣不平,憎寒發熱,心腹脹滿,傍沖兩脅,上塞咽喉,有如炙臠,吐咽不下,皆七氣所生。

半夏(湯洗七次,五兩) 白茯苓(四兩) 濃朴(薑製炒,三兩) 紫蘇(二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薑七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