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病証方論

卷之十 ─ 產後雜病


小兒論

凡小兒病,與大人不殊,唯回氣、臍風、夜啼、重舌、變蒸、客忤、積熱、驚癇、解顱、魃病、疳病、不行數証,大人無之,其如傷風、傷寒、斑瘡、下痢,用藥則一,但多少異耳。諸方前已類編,可披而得,故不重引。然養小之書,隋唐間猶未甚該博,吾宋則有《錢氏要方》《張氏妙選》《胡王備錄》《幼幼新書》,及單行小集,方論証狀,動計千百,不勝備矣。今略取《保生要方》具前數証,以防緩急之需,博雅君子,不妨廣覽。

小兒初生回氣法

小兒初生,氣欲絕,不能啼者,必是難產,或冒寒所致。急以綿絮包裹抱懷中,未可斷臍帶,且將胞衣置炭火爐中燒之,仍捻大紙捻,蘸油點燈於臍帶上往來遍帶燎之。蓋臍帶連兒臍,得火氣由臍入腹,更以熱醋湯蕩洗臍帶,須臾氣回,啼哭如常,方可浴。洗了即斷臍帶。

小兒初生所服藥法

小兒初生,急以綿裹指,拭盡口中惡血;若不急拭,啼聲一出,即入腹成百病矣。亦未須與乳,且先與拍破黃連浸湯,取濃汁調朱砂細末,抹兒口中,打盡腹中舊屎,方可與乳。兒若多睡,聽之,勿強與乳,則自然長而少病。

小兒初生通大小便法

小兒初生,大小便不通,腹脹欲絕者,急令婦人以溫水先漱口了,吸咂兒前後心並臍下、手足心共七處,每一處,凡三五次漱口,吸咂取紅赤為度,須臾自通,不爾無生意。有此証,遇此方,可謂再生。

小兒臍風撮口証

小兒初生,一七日內,忽患臍風撮口,百無一活,坐視其斃者皆是,良可憫。有一法極驗,世罕有知者。凡患此,兒齒齦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狀,以溫水蘸熟帛裹手指輕輕擦破,即口開便安,不用服藥,神效。


《千金》變蒸論

凡小兒有生三十二日一變,再變為一蒸,十變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積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畢,乃成人。小兒所以變蒸者,是榮其血脈,改其五臟。變者上氣,蒸者體熱。其輕者,體熱而微驚,耳冷尻冷,上唇頭白泡起,如魚目珠子,微汗出;其重者,體壯熱而脈亂,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輒吐,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變蒸畢,自明矣,此其証也。單變小微,兼蒸小劇。凡蒸,平者五日而衰,遠者十日而衰。先期五日,後之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耳。或違日數不除,切不可妄治及灸刺,但少與紫丸微下之,熱歇便止。若身熱耳熱,尻亦熱,此乃他病,可作別治。

紫丸

治小兒變蒸,發熱不解;並挾傷寒溫壯,汗後熱不歇;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進,乳則吐;食癇,先寒後熱者。

代赭石 赤石脂(各一兩) 巴豆(三十粒,去殼壓油) 杏仁(五十粒,去皮尖)
上以上二味為末,別研巴豆、杏仁為膏,相和更搗一二千杵,當自相得;若硬,入少蜜同杵之,密器中收三十日。兒服如麻子大一粒,與少乳汁令下,食頃後,與少乳勿令多,至日中當小下熱除;若未全除,明日更與一粒。百日兒服如小豆一粒,以此準定增減。夏月多熱,喜令發疹,二三十日輒一服佳。紫丸無所不治,雖下不虛人。


夜啼四証

小兒夜啼有四証︰一曰寒,二曰熱,三曰重舌口瘡,四曰客忤。寒則腹痛而啼,面青白,口有冷氣,腹亦冷,曲腰而啼,此寒証也。熱則心躁而啼,面赤,小便赤,口中熱,腹暖,啼時或有汗,仰身而啼,此熱証也。若重舌口瘡,則要乳不得,口到乳上即啼,身額皆微熱,急取燈照口,若無瘡,舌必腫也。客忤者,見生人氣忤犯而啼也。

蒜丸

治冷証腹痛夜啼。

大蒜(一顆,慢火煨香熟,取出細切,稍研,日中或火上焙半乾,研) 乳香(半錢,別研)
上研勻,丸如芥子大。每服七粒,以乳汁送下。

燈花散

治熱証心躁夜啼。

燈花(三兩顆)
上研細。用燈芯煎湯調塗口中,以乳汁送下,日三服。

蒲黃散

治小兒重舌。

真蒲黃(微炒,紙鋪地上出火氣)
上研細。每抄些小摻舌下,時時摻之自愈,更以溫水蘸熟帛裹指輕輕按掠之,按罷摻藥。

牡蠣散

治小兒口瘡。

牡蠣( 通紅,取出候冷研細,以紙裹了埋一尺土中七日出火氣,三錢) 甘草(炙為末,一錢匕)
上和勻。時時抄少許摻口中,或咽或吐皆無害。

治客忤夜啼法

用本家廚下火柴頭一個火滅者,以朱書云︰吾是天上五雷公,將來作神將,能收夜啼鬼,一縛永不放,急急如律令!柴頭以火燒焦頭為上,書了勿令兒知,立在床下,倚床前腳裡,男左女右。

黃土散

治小兒卒客忤。
灶中黃土 蚯蚓屎(各等分)
上研勻。和水塗兒頭上及五心良。


積熱証治

小兒積熱者,表裡俱熱,遍身皆熱,頰赤口乾,小便赤,大便焦黃。先以四順清涼飲子利動臟腑,熱則去。或既去而複熱者,內熱已解,而表熱未解也,當用惺惺散、紅綿散加麻黃微發汗,表熱乃去。表熱去後,又發熱者,何也?世醫到此,盡不能曉,或再用涼藥,或再解表,或以謂不可醫,誤致夭傷者甚多。此表裡俱虛,氣不歸元,而陽浮於外,所以再發熱,非熱証也,只用六神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氣,則收陽氣歸內,身體便涼;熱重者,用銀白散。

四順飲子

治小兒頭昏頰赤,口內熱,小便赤,大便少,此裡熱也。

大黃 當歸(洗) 赤芍藥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三歲上小兒,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作二服,食後服。

一法,用芍藥,欲利小便,則用赤者;虛熱者,加甘草;下利者,減大黃;冒風邪,加麻黃去節;中風身體強戴眼者,加獨活,並於一兩中加減半錢。

惺惺散

桔梗 細辛 人參 甘草(炙) 白茯苓 栝蔞根 白朮
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匕,水一小盞,薄荷三葉,同煎四分,溫服,不拘時候。

紅綿散

僵蠶(炒) 白朮(炒,直者) 天麻(一兩,生用) 天南星(二兩,薄片切,油浸黃) 蘇木節(二兩半,別研)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紅綿少許,同煎至六分,溫服。

凡小兒風熱,頭目不清,並宜服之。若傷寒有表証發熱者,每服入去節麻黃末半錢以下;有裡熱心躁渴者,入滑石末半錢以下,同煎服之。

六神散

人參 白茯苓 乾山藥 白朮 白扁豆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小盞,棗一個,生薑二片,同煎至五分,通口服。

此藥用處甚多,治胃冷,加附子;治風証,加天麻;治利,加罌粟殼。

銀白散

乾山藥 白朮 白茯苓(各半兩) 人參 白扁豆 知母 甘草(炙) 升麻(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棗一個,煎七分,溫服,不拘時候。


急慢驚風証治

小兒發癇,俗云驚風,有陰陽二証︰身熱面赤而發搐搦,上視,牙關緊硬者,陽証也;因吐瀉,或只吐不瀉,日漸困,面色白,脾虛,或冷而發驚,不甚搐搦,微微目上視,手足微動者,陰証也。陽証用涼藥,陰証用溫藥,不可一概作驚風治也。又有一証,欲發瘡疹,先身熱驚跳,或發搐搦,此非驚風,當服發散藥。

陽癇方

朱砂(一分,研) 膩粉 麝香(各半錢) 蘆薈 白附子 甘草(各二錢) 胡黃連(一錢) 蠍梢(七個) 僵蠶(十條) 金箔(七片) 赤腳蜈蚣(一條,炙)
上為末。二歲以上,服半服匕,以金銀薄荷湯調下;三歲以上,服一錢。如口不開,灌入鼻中。

陰癇方

黑附子(生去皮臍) 生天南星 半夏(各二錢) 白附子(一錢半)
上研細,井花水浸七日,每日換水,浸訖控乾,入朱砂二錢、麝香一錢拌勻。每服一字,薄荷湯調下,量兒加減。一方,用附子生去皮臍,為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半,生薑二片,同煎至半盞,分三二服,量兒加減。吐者,入丁香五粒同煎,乳空時服;或用水浸炊餅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二十粒亦可。余方見癲癇門。


解顱治法

三辛散

治小兒頭骨應合而不合,頭骨開解,名曰解顱。

細辛 桂心(各半兩) 乾薑(七錢半)
上為末。以乳汁和,敷顱上,乾複敷之,兒面赤即愈。

又方

蛇蛻(炒焦為末)
上用豬頰車中髓,調敷頂上,日三四度。

曾有人作頭巾裹頭遮護之,久而自合,亦良法也。


魃病証治(魃音技)

《千金》論小兒有魃病者,是娠婦被惡神導其腹中,令兒病也。魃亦小鬼也,其証微微下利,寒熱去來,毫毛鬢髮 不悅者是也,宜服龍膽湯。凡婦人先有小兒未能行,而母更有娠,使兒飲此乳,亦作魃也,令兒黃瘦骨立,發熱髮落。

龍膽湯

治嬰兒出腹,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吐 者,若已能進哺,中食實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並諸癇驚。

龍膽草 柴胡 黃芩 桔梗 鉤藤皮 芍藥 甘草(炙) 茯苓(各二錢半) 蜣螂(二枚) 大 黃(一兩,濕紙裹煨)
上為銼散。以水一升,煮取五合,為一劑,十歲以下小兒皆可服。若兒生一日至七日, 分一合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為三服;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為三服;二十 日至三十日四十日,盡以五合為三服,皆以得下即止。
此劑為出腹嬰兒所作;若日月長大者,以次依此為例必知。客忤及有鬼氣,可加人參、當歸各二錢半,一百日兒,加一錢一字;二百日兒,加二錢半;一歲兒,加半兩,餘藥皆準此。


疳病証治

小兒疳病者,多因闕乳,吃食太早所致;或因久患臟腑胃虛蟲動,日漸羸瘦,腹大不能行,發豎發熱,無精神,肥兒丸主之。

肥兒丸

黃連 神曲(各一兩) 大麥 (半兩,炒) 木香(二錢) 檳榔(二個,不見火) 使君子肉 肉豆蔻(麵裹煨,各半兩)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蘿卜子大。每服三二十丸,量兒歲數加減,熟水吞下。

六神丸

治如前証。

丁香 木香 肉豆蔻(去殼,各半兩,三味用麵裹,同入慢灰火,煨令麵熟為度) 訶子(半兩,煨去核) 使君子 蘆薈(各一兩,細研入)
上為末,以棗肉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溫米飲下,乳食前服。

龍膽丸

治疳病發熱。

龍膽草 黃連 使君子肉 青橘皮(各等分)
上為末,豬膽汁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粒,以意加減,臨臥時熟水下。

不行証治

五加皮散

治小兒三歲不能行者。由受氣不足,體力虛怯,腰脊腳膝,筋骨軟,故不能行。

真五加皮
上為末。粥飲調,滴酒少許,每服一栗殼許,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