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証活人書

宋 朱肱


卷第十三

大柴胡湯(三十)

太陽病過十餘日。發汗吐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証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一云嘔止小安)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往來寒熱者與服。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此主之。 (以上屬太陽)
○陽明病汗多者。急下之,宜服。
○少陰病下利清水。心下痛。口乾者。可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氣湯。
○病腹中滿痛。此為實。當下之,宜大承氣、大柴胡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氣湯。
○傷寒後脈沉者。內實也。下之解,宜服。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証。大便難。身微熱者,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大柴胡湯。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宜服。
○病患無表裡証。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大柴胡湯主之。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脈實者可下之。大柴胡大承氣湯主之。(屬可下病脈証)

柴胡(四兩) 黃芩 芍藥(各一兩半) 半夏(一兩一分洗) 枳實(二枚去穰炒。千金云:枳實去穰一分準二枚)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本方無大黃。欲下者。加大黃一兩)

柴胡桂枝湯(三十一)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頭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証未去者,此主之。(屬太陽)
○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此藥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後自愈。(屬發汗後病脈証)

柴胡(一兩三錢) 桂枝(去皮) 黃芩 人參 芍藥(各半兩) 半夏(四錢一字洗) 甘草(三錢一字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柴胡桂枝乾薑湯。(三十二)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複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宜服之(屬太陽)

柴胡(四兩) 桂枝(去皮) 黃芩(各一兩半) 牡蠣(熬) 甘草(炙)乾薑(各一兩) 栝蔞根(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食頃再服。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三十三)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此主之。(屬太陽)柴胡 黃芩 龍骨(各一兩) 鉛丹 人參 桂枝 半夏(半合湯洗) 牡蠣(一分半 )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又見辨誤)

柴胡加芒硝湯(三十四)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主之。(屬太陽)

黃芩 人參(各半兩) 柴胡(一兩三錢三字) 芒硝(一兩) 甘草(炙半兩) 半夏(四錢一字湯洗)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內芒硝。更微沸溫服。

大青龍湯(三十五)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此藥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証者,此主之。(屬太陽)

桂枝(去皮一兩) 甘草(一兩炙) 石膏(如半個雞子大。碎)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 麻黃(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秤)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取汗為度。若汗周身潤。止後服。未周身潤可停待相次服盡。不欲汗多。恐亡陽故也。若汗多不止,用溫粉撲之。

溫粉方

白朮 本 川芎 白芷(各等分)
上搗羅為細末。每末一兩。入米粉三兩和之。粉撲周身止汗。無 本亦得。若汗已出後盡劑服。汗多亡陽。遂逆。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小青龍湯(三十六)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此主之。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此主之。

芍藥 桂枝(去皮) 乾薑(炮) 甘草(炙) 細辛(各一兩半) 五味子(一兩。別本或加一分) 半夏(一兩半。湯洗。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一兩半)麻黃(一兩半。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一彈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半個炮。若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二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一兩半。去皮尖麻黃湯泡)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杏仁、半夏二味。或各作一兩一分。

小建中湯(三十七)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宜服。

芍藥(三兩) 甘草(一兩炙) 桂枝(一兩半去皮) 膠飴(半升。舊有微溏或嘔者去膠飴。局方加黃耆一兩半為黃耆建中湯)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四片。大棗子一枚,煮至八分,去滓下膠飴兩匙許再煎化,溫服。日三服。夜二服。尺脈尚遲。再作一劑。加黃 末一錢。

煎造膠飴法糯米(一升揀淘淨) 大麥柏末(六兩)上米一如炊飯甑上至氣溜。取下傾入一盆子。入柏末一合。並湯一盞來許。拌和。再上甑至飯熟。卻入盆子內。都以柏末拌和。入一瓷罐子。可容五升許。冬月罐子熱。春秋夏溫。冬月用湯二升許入罐子內。約內面飯上湯三指許即得。布並紙三五重蓋定。更以綿或絮抱定近火。春秋夏即溫和。至一宿。見米浮在水面上。即以布絞裂。取清汁。 銀石器內煎。至面上有膜。即以木篦不住手攪。至稀糊。以瓷器收。夏月置井中。庶不酸。

大陷胸湯(三十八)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 。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宜服。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複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小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此主之。
○太陽病重發汗而複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此主之。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証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証仍在者。複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此主之。(以上屬太陽)

大黃(一兩半。去皮錦文者為末) 甘遂(一字赤連珠者細羅為末) 芒硝(五分)
上以水二盞,先煮大黃至一盞,去滓。下硝一沸。下甘遂末,溫服。得快利。止後服。 又大陷胸湯方桂枝(一兩) 甘遂(一兩或作半兩) 大棗(一兩或作三枚) 人參(一兩)栝蔞實(一枚去皮只用四分之一)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或作二盞,煮至八分,去滓溫服。胸中無堅物勿服之。

大陷胸丸。(三十九)

(又見辯誤)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胸者。項亦強。如柔 狀。下之則和,宜此藥主之。(屬太陽)

大黃(二兩或作四兩) 芒硝(三分) 杏仁(三分去皮尖熬黑) 苦葶藶子(三錢熬)
上搗羅二味。納杏仁芒硝合研。如脂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抄甘遂末半錢匕。白蜜一合。水二盞,煮取一盞。頓服。一宿乃下。如不下。再服。(甘遂性猛宜斟量虛實服之)

小陷胸湯。(四十)

(又見辯誤)小結胸病正在心。按之則痛。脈浮滑者,此主之。(屬太陽)

半夏(湯洗秤一兩半) 黃連(一兩) 栝蔞(一枚去皮或作半枚)
上銼如麻豆大,水二盞,先煮栝蔞至一盞半。下諸藥,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未知再服。微利黃涎便安。

大承氣湯。(四十一)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 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 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此藥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與桂枝湯)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此藥。不硬者,不可與之。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此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服。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然汗出則愈。汗出譫語者。以為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裡實故也。下之愈,宜服。
○二陽並病。太陽証罷。但發潮熱。手足 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服。
○陽明病下之。心下懊 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服。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發汗宜桂枝湯。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服。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証。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服。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服。
○得病二三日。 脈弱無太陽柴胡証。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一升。若不大便。更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大便。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此主之。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服。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服。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服。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服。(以上屬陽明)
○少陰病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服。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之,宜服。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服。(以上屬少陰)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服。
○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宜服。
○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服。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下之,宜服。
○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時複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此主之。
○下利脈反滑。當下所去下乃愈。此主之。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下之。 宜服。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服。此主之。(以上屬可下病脈証)

大黃(二兩。錦文者去皮生用酒洗過) 枳實(四枚或作三枚去穰炒淨秤用半兩)濃朴(四兩去皮薑汁炙) 芒硝(二兩或作一合半。朴硝有蘆頭者亦得)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二盞,先煮濃朴枳實至一盞餘。下大黃,煮取六分,去滓。入芒硝煎一二沸。放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與一服。

小承氣湯(四十二)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複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不可攻也。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其氣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為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 然汗出者,此大便硬。大承氣湯主之。若腹大滿不通者,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 大便必硬。硬則譫語。此藥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後服。
○陽明病譫語潮熱。脈滑而疾者,此藥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証。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此主之。(屬厥陰)

大黃(四兩去皮) 濃朴(二兩去皮薑汁炙) 枳實(四枚或作三枚。去穰炒淨秤半兩也)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大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 初服湯更衣者。止後服。不爾者。再服之。

調胃承氣湯。(四十三)

發汗後。惡寒,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此主之。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服。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與桂枝湯欲攻其表。 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複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此主之。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服之。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証。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服。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熱者,屬胃也。此主之。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服。(以上屬陽明)

甘草(一兩) 大黃(二兩去皮) 芒硝(一兩三分。或作一兩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下硝。更上火二三沸。溫、頓服之。

桃核承氣湯(四十四)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小腹結者。乃可攻之,宜用此藥。(屬太陽)

大黃(四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甘草(二兩炙) 芒硝(二兩) 桃仁(去皮尖雙仁者五十個捶碎)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以水二大盞,煎至八分,去滓下硝煎化,溫服,以微利為度。未利。移時再服。

梔子豉湯(四十五)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複顛倒。心中懊憹。此主之。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此主之。
○仲景云:凡用梔子湯。病患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此主之。(以上屬太陽)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此主之。
○陽明病下之。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 。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此主之。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此主之。(屬厥陰)香豉(二兩) 肥梔子(十六個擘碎或作十四個)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先煮梔子至一盞。入豉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得快吐。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四十六)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複顛倒。心中懊。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此主之。(屬太陽)

梔子(七枚) 甘草 豉(各一兩)上分二服。以水二盞。先煎梔子甘草至一盞。內豉同煎。取七分,去滓溫服。得快吐。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四十七)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複顛倒。心中懊。梔子豉湯主之。若嘔者,當主之。(屬太陽)

梔子(七枚) 生薑(二兩半) 豉(一兩)
上分二服。以水二盞,先煮梔子生薑至一盞。內豉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得快吐。止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