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三消者。本起腎虛或食肥美之所發也。腎為少陰。膀胱為太陽。膀胱者。津液之府。 宣 經 氣 不 葷 並 小 白 斯疾矣。 渴病有三。曰消渴、消中、消腎。消渴屬心。故煩。必致心火散漫。渴而引飲。經 脈軟 寒中 多 時 亦名內消。 消渴以渴而不利。引飲過甚言之。消中以不渴而利。熱氣內消言之。消腎以渴而複 腎燥 則中焦。謂之消中。熱伏於下。腎虛受之。病屬下焦。謂之消腎。 凡三消。肺消、腎消可治。惟有脾消不可治。肺消熱在上焦。可用涼藥。如黃連 用。此疾多出於飲酒人。冬月盛寒。多以蔥椒鳩鴿煮酒。或加食熱面。遂得此疾。故可用涼 藥解 數 小 所致。故可補心腎。去煩熱。則其疾可愈。 天地自太虛至黃泉。有六位。人身自頭至足。亦有六位。人胸腹之間。自肺至腎。又有六位 而清 肝 次 之 則胃 濕 虛 蓋肺本清。虛則溫。心本熱。虛則寒。肝本溫。虛則清。脾本濕。虛則燥。腎本寒。虛則熱。假若胃冷虛者。乃胃中陰水寒氣濕甚。而陽火熱氣衰虛也。非胃土濕氣之本衰。故當溫補 胃中陽火之衰。退其陰水寒氣之甚。又如胃熱為實者。乃胃中陽火實而陰水虛也。故當以寒 藥瀉胃中之實火。而養其虛水。然此皆補瀉胃中虛熱。水火所乘之邪。非胃為實者之本也。 夫補瀉脾胃濕土之本氣者。潤其濕是補。燥其濕是瀉。土本濕故也。凡臟腑諸氣。不必腎水 獨當寒。心火獨當熱。要知每臟諸氣。和同宣而平之可也。是故水少火多。為陽實陰虛。而病熱也。水多火少。為陰實陽虛而病寒也。其為治者。瀉實補虛。以平為道可矣。故治消渴 者。補腎水之陰虛。而瀉心火之陽熱。寒除腸胃燥熱之甚。漸使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 澀。則病日已矣。 三消者。其燥熱一也。但有微甚耳。余聞古之方。多一方而通治三消。消者。以其善消 水穀 飲。 數一 原氣 則消 虛 實。 於 多
內經有言心肺氣厥而渴者。有言肝痺而渴者。有言脾熱而渴者。有言腎熱而渴者。有言 胃與 醉飽 者。 熱移。痺 不仁 少 虛 心火屬陽而本熱。虛則為寒。若腎陰虛則心火陽實。是謂陽實陰虛。而上下俱熱明已。故氣
厥論曰:腎氣衰陽獨。宣明五氣論曰:腎惡燥。由腎枯水涸。臟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 辛以潤之。夫寒物屬陰。能養水而瀉心。熱物屬陽。能養火而耗水。今腎水既不勝心火。則上下俱熱。奈何以熱藥養腎水。欲令勝心火。豈不暗哉。又如胃與大腸熱結而渴者。
陰陽別論曰:二陽結為之消。注曰。二陽結。胃及大腸俱熱結也。腸胃藏熱。善消水穀。又氣 曰。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脈要精微論曰:癉成為消中。善食而瘦。如腸痺而渴者。 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夫數飲而出不得中。其大便必不停留。然則消渴數飲 小便多者。止是三焦燥熱怫郁而氣衰也明矣。豈可以燥熱毒藥助其強以伐衰陰乎。此真實實 虛虛之罪也。夫消渴者。多變聲音瘡癬痤痱之疾。皆腸胃燥熱怫郁。水液不能浸潤於周身故 也。或熱而膀胱怫郁。不能滲泄。水以妄行。而面上腫也。如小腸痺熱而渴者。
舉痛論曰: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便堅不得出矣。注曰。熱滲津液。而小便堅矣。如言病瘧而渴者。瘧論曰:陽實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渴。故致飲冷也。然陽實陰虛而為病熱。法當用寒藥養陰瀉陽。是謂瀉實補衰之道也。如因肥甘石藥而渴者。
奇病論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病名脾癉。癉為熱也。脾熱則四臟不稟。故五氣上溢也。先因脾熱故脾癉。又經曰: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而為消渴。通評虛實論曰: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或言人惟胃氣為本。脾胃合為表裡。脾胃中州。當受溫補。以調飲食。今渴消者。脾胃極虛。故宜溫補。若用寒藥耗損脾胃。本氣虛乏而難治也。此言乃不明陰陽寒熱虛實補瀉之道。故妄言也。豈知腹中論曰:帝云。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芳草石藥。石發癲。芳草發狂。狂言多飲。數溲。謂之熱中。多喜曰癲。多怒曰狂。芳美味也。石謂英、乳及發熱之藥。
經又曰。熱中消中。皆富貴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愿聞其說。岐伯曰:芳草之味美。石藥之氣悍。二者之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服此二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夫熱氣剽悍。藥氣亦然。所謂飲一而溲二者。當肺氣從水而出也。其水穀海竭矣。凡消渴便用熱藥。誤人多矣。故內經應言渴者皆如是。若不明標本。認似為是。始終乖矣。故凡見下部覺冷。兩腋如冰。此皆心火不降。狀類寒水。宜加寒藥下之。三五次。則火降水升。寒化則退。然而舉世皆同執迷。故處其方必明病之標本。達藥之所能。通氣之所宜。治而無害者。可以治其病也。所以為標本者。先病而為本。後病而為標。此為病之本末也。標本相傳。先當救其急也。
又云: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蓋為標病。藏病最急也。又云六氣為胃之本。假若胃熱者。胃為標。熱為本也。處其方者。當除胃中之熱。是治其本也。故六氣乃以甚者為邪病。衰者為正。法當瀉甚補衰。以平為期。養正除邪之道也。酸能收。甘能緩。辛能散。苦能堅。鹹能軟。酸屬木也。燥金主於散。而木反之。濕土主於緩。而木勝之。故能然也。苦能燥濕而堅 者。蓋以凡物燥則堅也甘能緩苦急而散結。甘者土也。燥能急結。故緩則散也。辛能散主散結潤燥。辛者金也。 主散落。金生水故也。況抑結散。則氣液宣行而津液生也。
臟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鹹能軟堅。鹹者水也。水潤而柔。故勝火之堅矣。此五之味也。其為五味之本者。淡也。淡。胃土之味也。胃土屬地。土為萬物之本。胃為一身本。淡能滲泄利竅。夫燥能急結。甘而能緩之。淡為剛土。其能潤燥。緩其急結。令氣通而致津液滲泄也。故消渴之人。其藥與食皆宜淡劑。至真要大論曰:辛甘發散為陽。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五者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堅。或軟。所而行之。調其氣也。凡三消者。內經所謂腎消也。消渴等。可取生藕汁服之則愈入心。心旺不受邪。熱移於肺。肺葉焦。津液乾。好飲水。名曰膈消。宜以冷參湯進之類。寒暑之交。氣壅不調。鼻塞聲重。咽乾煩渴。二腑癃閉。法當洗心。滌其熱去。經清潤。渴自止矣。宜用洗心散之類。飲酒無度。食炎熱物過多。邪熱蓄積於胃腑。多渴。當用龍腦飲之類。製其脾化其滯。導其熱也。色欲無節。耗損腎元。水火不交。火上。熏蒸於肺。金受火燥。渴生飲冷。當治其本。宜腎氣八味丸之類。若不先固其本。何以御其渴哉。診其脈數大者生。細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實牢大者死。有病口甘。何以得之。蓋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溢在於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飲不欲食。甚者則欲吐下。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故其氣上溢為消渴也。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下之不肯止。
養生法云。人睡眼合。臥勿張口。久成消渴。反失血色。凡積久飲成消渴。然則大寒凝海。而酒不凍。明其酒性酷熱。物無以加。臠炙鹽鹹之味。不離其口。入腸之後。製不由己。飲啖無度。咀嚼將不擇酸鹹。積年長夜。酣飲不解三焦猛熱。五臟乾燥。木石猶且枯焦。在人何能不渴。治之安可緩。在病者。若能如旬月可瘳。如不愛惜。死不旋踵。其所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鹹食及面。雖不服藥而自可無他。不如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消渴之人。愈與未愈癰也。當預備癰藥以防之。有人病渴疾。始發於春。經一夏。服栝蔞根汁得其力然小便猶數甚。晝夜二十餘行。常至三四升。極瘥不減二升也。轉久便止。漸食羸瘦。咽喉唇口焦燥。呼吸少氣。不得多語。心煩熱。兩腳酸。食乃兼倍於常。 者。當知病皆由虛熱所致。治法可常服栝蔞汁以除熱。牛乳杏酪善於補此。治最之疾。或服五石而致者。又有疾久飲酒而致者。如解五石毒者。飲罌粟粥而能菟絲丸。大渴而加煩熱者栝蔞根湯馬通散之類。凡病患兼有燥渴之証。用烏梅栝草及宣補丸。
凡人生放恣者眾。盛壯之時。不自慎惜。快情縱欲。極意房中。稍氣虛竭。百病滋生。又年少懼不能房。多服食石散。真氣既盡。石氣孤立。日惟乾燥。精液自泄。或小便赤黃。大便堅實。或渴而且利。日夜一石。或渴而不利皆作小便。此皆由房室不節之所致也。凡平人夏月喜渴者。由心熱也。心熱便虛燥。故渴而小便少也。冬月不汗。故小便多而數也。此為平人之証也。名為利而不飲水者。腎實經云腎實則消。消者不渴而利是也。所以服石之人。必歸腎。歸腎則實。實則能消水漿。故利。利多則不得潤養五臟。五臟衰則生諸熱結中焦則為腎熱。結下焦則為溺血。亦令人淋閉不通。明知必有患小便利則喜渴。除熱則止渴。熱虛者。須除熱補虛則瘥矣。
(附論)
夫消渴者。雖為渴而不小便。是由少年服五石諸丸。經年歲。石熱結於腎中。使人下焦虛 其病變 數大者 氣之溢 美之所
太陽渴。脈浮無汗者。五苓散滑石之類。皆不作效。遂致引飲過多。兩腳浮腫。此証不 可以 咽之 胡 消中 丸。 足太陽者。是膀胱之經也。膀胱者。是腎之腑也。而小便數。此為氣盛則消穀。大便硬 實。 膿水 變成 百日 若 致 外 小便多於所飲。令人虛極短氣。夫內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也。而又不渴。
貞觀十年。刺史李文博先服白石英。既久忽陽道強盛。經月餘漸患渴。經數日小便大利。日夜百行百方治之。漸以增劇。四體羸弱。不能起止。精神惚恍。口舌焦乾而卒。此病雖稀。 也。利時脈沉細微弱。服枸杞湯即效。但不能長愈。服鉛丹散亦即減。其間將服除熱 渴。脈長有汗者。白虎涼膈散之類。少陽渴脈弦而嘔者。小柴胡加栝蔞湯。太陰渴。 欲飲水思湯。不思水者四君子理中湯主之。少陰渴。脈沉自利者。豬苓湯三黃湯之類 渴脈微引飲者。少少與之。滑石治渴本為竅不利而用之。以其燥而能亡津液也。天令 過者。當用之是為犯禁。假令小便利或渴或不渴。知內濕熱也。小便自利而渴者。內 燥也。濕宜滲泄之。燥則潤澤之。可矣。惟証有汗而渴者。以辛潤之。無汗而渴者。 之。傷寒食少而渴者。當以和胃之藥止之。不可用涼藥止之。恐複損胃氣。不能食也 茯苓即是和胃之藥也。太陽無汗而渴者。不宜白虎湯。若汗後脈洪大而渴者。宜與之 有汗而渴者。不宜與五苓散。若小便不利。汗少脈浮而渴者。宜與之。人病心肺熱而知不在太陽少陰之本。而只在標也。在標則不渴矣。
爛金丸(出三因方)治熱中消渴止後。將補精血。益諸虛。解勞倦。去骨節間熱。寧心強
大豬肚(一個) 黃連(三兩) 蜜 生薑(各二兩研)
上先將豬肚淨洗。複以蔥、面、醋、椒酒
人參(二兩) 黃耆 (四兩) 五味子 山藥 山茱萸 杜仲(去皮銼薑汁淹炒絲斷) 石斛 車 苓 磁石( 錢別研 入) 米湯
蓯蓉丸(出三因方)治心虛煩悶。或外傷暑熱。內積愁煩。酣飲過多。皆致煩渴。口乾舌燥 蓯蓉(酒浸) 磁石( 碎) 熟地黃 山茱萸 桂心 山藥(炒) 牛膝(酒浸) 茯苓 黃 (茇 破故子(炮 去
丹破散(出聖濟總錄)治三消病。小便頻數。皮燥毛焦。飲食雖多。肌肉消瘦。渴燥引
丹砂(研水飛) 黃連(去鬚) 鐵粉(研) 栝蔞(各一兩一分) 赤石脂 蘆薈(研)龍齒 澤(五
蜜 調下
白朮散(出千金方)治消渴。陰脈絕。胃反而吐食。
生白朮 乾地黃 生薑 橘皮 人參 甘草 黃 遠志(各三兩) 桂心 當歸 芍藥(各 煮
真珠丸(出仁存方)治心虛煩悶。或外傷暑熱。內積煩悶。酣飲過多。皆致煩渴。口乾舌燥
知母(一法一兩一分) 川黃連(去毛一法一兩) 苦參(一法一兩) 鐵鏵粉(一兩一分研)玄 半八兩) 金 子 大 退
天花丸(出經驗良方)治渴通用
消渴數中消腎病。三焦五臟生虛熱。唯有膀胱冷似水。意中飲水無休歇。小便晝夜不停 行。 血
黃連(淨三兩童便浸三宿焙) 白扁豆(薑製去皮炒二兩) 辰砂 白茯苓 牡蠣粉 知母 苦
生汁。
和
鐵粉丸(出聖惠方)治消渴不問年月深淺。困篤者。宜服此。
鐵粉丸(二兩研) 雞 (一兩微炒) 土瓜根(一兩) 苦參(三分) 黃連(三分) 麥門 十片)
栝蔞 不計時
降心湯(出直指方)治心火上炎。腎水不濟。煩渴引飲。氣血日消。
人參(去蘆) 遠志(取肉薑汁炒) 當歸(去尾) 川芎 熟地(去土) 白茯苓(去皮) 黃(
三錢。棗
煎
金英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
鉛丹 麥門冬(去心焙) 牡蠣(煨研如粉) 知母(焙各一兩) 黃連(去皮須) 栝蔞根 苦參
用生栝蔞根
減。
忽冷
去
梅花取香湯(出德生堂方)又名斬龍劊子手。消渴飲水至石斗。病極者。可服之。即瘥。
天花粉 烏梅肉 人參 干葛 枇杷葉 黃 栝蔞子 麥門冬 五味子(各一兩)檀香(
豬肚丸(出千金方)治諸渴疾。
川黃連(五兩) 淨白干葛 知母 茯神 麥門冬(去心) 大熟地(洗焙各二兩) 栝蔞根
粟
乘
熱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消渴體熱。煩悶頭痛不能食。
麥門冬(二兩去心) 茅根(二兩銼) 栝蔞(二兩) 蘆薈(二兩銼) 石膏(二兩)甘草 (一兩
不計早晚
鐵粉散(出聖惠方)治消渴不止。心神煩亂。宜服此。
鐵粉(一兩細研) 麥門冬(二兩去心焙) 牡蠣(一兩洗為粉) 知母(一兩) 黃連(二兩去鬚)
件藥搗細。羅
鉛丹散(一名胡粉散)治消渴不止。小便數。兼消中。心神煩悶。頭痛。
鉛丹 胡粉(各二兩) 甘草 栝蔞根(各十分) 澤瀉 白石脂(肘後作貝母) 石膏 赤石脂
如
肚疼
之。
三兩
兼煮
童根桑白皮湯(出三因方)治三消渴病。或飲多利少。或不飲自利。肌膚瘦削。四肢倦怠 飲食相挺而動。不交精泄。成強中者 精益自泄。不飲而利。亦
童根桑白皮(即新種者去粗皮曬乾不焙) 茯苓 人參 麥門冬(去心) 干葛 乾山藥 桂心
麥門冬煎(出三因方)治諸渴病。
麥門冬(去心) 人參 黃耆 (各二兩) 白茯苓 山茱萸 山藥 桂心(各一兩半) 黑豆(三
煮 飲
縮冰丸(出楊氏家藏方)治消渴。
甘遂(半兩用麩炒透裡黃褐色) 黃連(去鬚一兩)
上為細末。水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
八味腎氣丸(一名八味丸出三因方)治消渴。小便多。以飲水一斗。利小便反倍。亦主婦。故致此病。但利
乾熟地(半斤) 山藥(四兩) 茯苓 牡丹皮 附子 桂心(各三兩) 澤瀉(四兩)山茱萸( 荽。
千金地黃丸亦佳。仲景云:常服去附子。加五味子。姚公云。加五味子三兩。蓯蓉四兩。張文仲方。五味子蓯蓉各四兩。
肘後方云:地黃四兩。附子澤瀉各一兩。餘各二兩。
先服八味腎氣丸訖。後服此藥壓之。
黃連(蜀者二十分) 苦參粉 乾地黃 知母(各十分) 牡蠣( 八分) 吳麥門冬 (去心十二
油
袋盛
此。
並
比
家寶方大救生丸(一名豬肚丸出三因方)治理三消渴病。日夜飲水。百杯不歇。若飲酒則
。五日後。小便赤
神昏困。此乃藥驗。使
鬢間。五漏瘡。並能致命。
豚魚蔥蒜炙爆等物。一百日。
變為小便頻數。其色如濃油。上有浮
。此名消渴。中焦得此病。謂之脾消
。早夜小便頻數。腰膝無力。小便如油。日漸
消。腎宮日耗。飲水不多。吃食漸少。腰腳細
矣。庸醫不識義理。呼為癆疾。或云下冷。日久不見其
背瘡。或足膝發惡瘡。至死不救。
牡蠣(生用) 苦參(生為末) 栝蔞(生搗) 知母(生為末) 密陀僧(生用各一兩) 白蠟(熔 用 在水 飲下 坯。
參耆湯(出危氏方)治消渴。
人參(去蘆) 桔梗(去蘆) 天花粉 甘草(各一兩) 綿黃耆(鹽湯浸炙) 白茯苓(去皮)北 有木
豬肚兒丸(一名黃連豬肚丸出如宜方)治消渴。
豬肚(一具治如食方) 黃連 粱米(各五兩) 栝蔞根 茯苓(各四兩) 知母(二兩) 麥門冬 蜜和丸 直
黃耆湯(出直指方)治消渴。
黃耆茯神 栝蔞根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北五味 甘草(炙各半兩) 生乾地黃 (一兩半)
澄源丹(出三因方)治氣實血虛。熱在上焦。心煩燥渴。引飲無度。小便數。晝夜乃至一二 吸少氣。不能多
牡蠣粉 苦參 密陀僧 知母 水銀(以白蠟半錢結砂五味各一兩) 栝蔞根(一兩半)黃丹 縫 定。 研豬
麥門冬湯 治消渴。
生麥門冬(去心) 苧根(切) 小麥(各二升) 蘆薈(切) 栝蔞 生薑(各五錢)石膏(研六
茯苓湯(出千金方)治消渴陰脈絕。胃反而吐食者。
茯苓(八兩) 澤瀉(四兩) 白朮 生薑 桂心(各三兩) 甘草(一兩)
上 咀。水一斗煮
六神湯(出仁存方)治三消渴疾。
蓮房 干葛 枇杷葉(去毛) 甘草(炙) 栝蔞根 黃 (各等分)
上銼為散。每服四錢。水
天花散(出直指方)治消渴。
天花粉 生乾地黃(洗各一兩) 干葛 麥門冬(去心) 北五味子(各半兩) 甘草(二分) 上
殊勝散(一名朱砂散出衛生家寶方)治消渴。
海浮石 烏賊魚骨(去甲) 丹砂(研水飛) 虎杖(燒過各一兩)
上為散。渴時煎麥門冬。調 方有
桃紅散(出聖濟總錄)治消渴。
赤石脂 石膏(各研) 栝蔞根(銼) 白赤脂 鉛丹(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細散。冷
黃連丸 治消渴。療中焦熱渴。
苦參(一大斤) 黃連(七分) 栝蔞 知母 牡蠣粉 麥門冬(去心各五兩)
上搗篩。攪使勻如
六物丸(出聖惠方)治消渴。熱中加減。
栝蔞根(八分) 麥門冬(去心六分) 知母(五分) 人參 苦參粉 土瓜根(各四分)
上為細 咽乾
易老門冬飲子(出拔粹方)治老弱虛人大渴。
人參 枸杞 白茯苓 甘草(各三兩) 五味子(半兩) 麥門冬(去心五錢)
上 咀。每服
栝蔞散(出危氏方)治盛壯之時。不自謹惜。恣情縱欲。年長腎氣虛弱。因不能房事。多服 晝夜百十行。須當
白茯苓(去皮) 天花粉 宣連 白扁豆 人參(去蘆) 石膏 甘草節 寒水石 白朮 (去皮)
栝蔞根散(出千金方)治消渴。
栝蔞根 麥門冬 鉛丹(各八分) 茯苓(一作茯神) 甘草(各六分)
上為細末。漿水 服方
烏梅木瓜湯(出三因方)治食過度。中焦蘊熱。煩渴枯燥。小便並多。遂成消中。兼治瘴
木瓜干 烏梅(打破不去仁) 麥 (炒) 甘草 草果(各一兩二錢)
上銼散。每服四大 錢
烏梅五味湯(出聖惠方)治消渴生津液。
五味子 巴戟(酒浸去心) 百藥煎 烏梅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空心煎服。
茯苓丸(出聖惠方)治三消渴疾。屢有效。
五倍子(去瓤四兩) 蓮肉(一兩) 龍腦(一兩半 ) 左顧牡蠣( 二兩)
上用茯苓二兩為末
黃連牛乳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
黃連(去鬚一斤為末) 麥門冬(去心二兩研爛) 牛乳 地黃汁 葛根汁(並一合)
上合研眾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治消渴不止。宜服此。
黃連(一兩炒令紫色) 栝蔞根(一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焙)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赤茯苓
人參散(出聖惠方)治消渴。
鉛霜(半兩細研) 黃連(半兩去鬚) 栝蔞根(半兩) 人參(半兩去蘆頭) 黃丹(半兩炒令紫
栝蔞丸 治消渴。四肢煩熱口乾心燥宜服此。
栝蔞根(三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焙) 苦參(三兩分焙銼) 人參(三分去蘆頭) 知母(三分)
銀寶丸(一名澄源丹)治消渴。
豬脊湯(出三因方)治三消渴疾。
大棗(四十枚去皮核) 新蓮肉(四十粒去心) 西木香(一錢半) 甘草(二兩炙)
上用雄
豬脊
生冷
人參散(一名參梅散出百一選方)治消渴。
牛鼻木(二個洗淨細銼男患用雌女患用雄) 甘草 人參(各半兩) 白梅(大者十個)
上用水
化水丹(出濟生拔粹)治手足少陰。渴飲不止。或心疼痛者。及消化水飲。
川烏頭(大者四個炮去皮臍) 甘草(炙三兩) 牡蠣(三兩生用) 蛤粉(六兩用濃者炮
上為 立愈
黃連膏(出濟生拔粹)治消渴病。
黃連末(一斤) 生地黃(自然汁) 白蓮花藕汁(各一斤) 牛乳汁(一斤)
上將汁熬成膏子。
元骨飲(出聖濟總錄)治消渴。
豬脊骨(五寸) 棗(二十枚碎劈) 甘草(微炙銼) 乾薑(泡各半兩)
上 咀。水三升。同
生地黃膏(出危氏方)治渴証通用。
生地黃(如常碗大一碗) 冬蜜(一碗) 人參(半兩) 白茯苓(去皮一兩)
上將 地黃洗切研細
清脾湯(出如宜方)治煩渴飲水。小便赤。
黃 白芷 升麻 人參 甘草(炙) 半夏(各半分)
上 咀。每服四錢。薑五片。棗二
豬苓散(此即五苓散)治消渴脈浮。小便不利微熱者。及病欲飲水。而複吐之水逆症。冬
豬苓 白朮 茯苓(各三分) 澤瀉(五分) 桂心(二分)
上細搗篩。水服方寸匕。日三。多
滑石散(出聖惠方)治消渴吃水漸多。小便澀少。皮膚乾燥。心神煩熱。宜服此。
密陀僧(半兩研) 黃連(半兩去鬚) 滑石(半兩研細) 栝蔞根(半兩)
上為細末。入研了。
黃連散(出聖惠方)治渴。潤肺心。
黃連(三兩淨為末) 生地黃汁(三分) 生栝蔞汁(三合) 牛乳(三合)
上用三味汁相和。每
三黃丸(出千金方)治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者。治丹石
春三月黃芩(四兩) 大黃(三兩) 黃連(四兩) 夏三月黃芩(六兩) 大黃(一兩) 黃連(七 黃(五兩) 黃 丸 取
大黃甘草飲子(出宣明論)治男子婦人一切消渴。不能止者。
大豆(五升先煮三沸淘出苦水再煮) 大黃(一兩半) 甘草(大粗者四兩長四指打碎)
上用水
渴
川黃連丸(一名麥門冬丸出直指方)治諸渴。
川黃連(淨五兩) 白天花粉 麥門冬(去心各三錢半)
上末以生地黃汁。並牛乳汁。夾 和搗丸。
硝石散(出聖濟總錄)治三消渴疾。
硝石 葛根 鉛霜(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冷水調下。
澄水飲(出聖濟總錄)治消渴。
銀瓶內湯鹼 水萍(焙乾) 葛根(銼各等分)
上各件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
鉛黃散(出聖惠方)治消渴不止。
水銀(三兩先溶鉛旋水銀候鉛面上有花暈上便以鐵匙掠取於乳缽內研細) 皂莢(一梃 不 蛀者 一中盞
浮石散(本事出方)治消渴。
浮石 舶上青黛(各等分)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溫湯調下。
枳 子丸(出危氏方)治飲酒多發。積為酷熱。蒸熏五臟。津液枯燥。血泣。小便並多。
枳 子(二兩) 麝香(一錢)
上為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吞下
三神湯(出危氏方)治証同前。
烏梅肉 遠志(去心甘草水煮過卻以薑汁拌炒各一兩) 枳實(去瓤一兩) 夏加黃連(五錢) 溫服
龍鳳丸(出危氏方)治消渴。
鹿茸(火燎尖毛一兩酒浸炙) 山藥 菟絲子(酒浸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牡蠣散(出聖惠方)治消渴潤肺。
白羊肝(一具切熬乾) 牡蠣(三兩燒為粉) 胡燕窩中草(燒灰一兩)
上為散。每服於食後。
浮萍丸(出千金方)治消渴。
乾浮萍 栝蔞根(各等分)
上為末。以人乳汁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飲服三十丸。日三
百日還丹(出儒門事親)治消渴。
佛茄子 柳根(各等分)
上為末。枸杞汁和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丸數加減。新水送下
烏金散(出三因方)治熱中。多因外傷燥熱。內用意傷脾。飲啖肥膩。熱積胸中。致多食數
黃丹(炒) 細墨(燒各一兩)
上研勻。每服三錢。食後先用水一兩碗漱口。待心中熱。索水
止渴丸
黃連(二兩) 無名異(一兩)
上為細末。用蒸餅打糊為丸。綠豆大。每服百丸。用茄根繭殼
竹龍散(出三因方)治消渴。
五靈脂 黑豆(生去皮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煎冬瓜湯調下。無冬瓜即用冬瓜 苗 葉子 五味
冬瓜飲(一名黃瓜湯出十便良方)治消渴熱盛。心神煩亂。及飲水多。小便如脂。日夜無
大冬瓜(一枚) 黃連(去鬚半斤)
上先搗黃連為末。將冬瓜三停中截去一停。取二
停淨。
去
一
瓜
瓜
栝蔞根(出聖濟總錄)治因好食熱面炙肉。及服補熱藥。並乳石。三焦氣膈。心肺乾熱。口
栝蔞(一枚黃熟者去皮用瓤並子) 冬瓜(一枚中樣者割破頭納栝蔞瓤子在冬瓜心內)
上用黃
爛研
即不
人參煎(出聖濟總錄)治消渴。
人參(一兩) 葛根(銼二兩)
上為末。每發時須得 豬湯一升以來。入藥末三錢。又入蜜每夜飲
朱砂黃連丸(出醫方集成)治心虛蘊熱。或因飲酒過多。發為消渴。
朱砂(一兩另研) 宣連(二兩) 生地黃(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神白散(出儒門事親)治真陰素被損虛。多服金石燥熱之藥。或嗜爆炙鹹物。遂成消渴
桂府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生用)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水調下。或大渴欲飲冷者。
以
雙補丸(出仁存方)治渴。補養氣血。
五味子 菟絲子(酒浸炒)
上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米湯飲吞
茯神湯(一名黃耆湯)治消渴。
人參湯(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初因酒得。
人參 甘草(半生半炙各一兩)
上粗搗篩。 豬水。去滓澄清。取五升。同煎至二升
半。去滓。渴即飲之。永瘥。
面餅丸(一名神效丸又名神授丸出楊氏家藏方)治消渴有驗。
密陀僧(一兩別研極細) 川黃連(一兩為細末)
上用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煎
繭殼
心為
繭是
昔
記得向有一客。病此疾。宿疾逆旅。終夜求水不得。偶釜中有湯。酌而沃。其渴隨止。旦起
視之。乃繅繭湯也。近授閬州權軍。任忠裕。即日而瘥。
內金散(出經驗良方)治消渴日飲水一石。小便不禁。
雞內金(即雞肚內黃) 菠 根
上等分為末。米飲調服二錢。
黃連丸(一名熱消丸出十便方)治患熱消渴。常服有驗。
豉心(二兩以鹽醋拌蒸曬乾如此者三熬微黃) 川黃連(三兩)
上為細末。蜜和為丸。每日空 無烏
治渴小便利。複非淋者。(出千金方)
榆白皮(二斤切)
上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三合。日三。
又方(出千金方)
薔薇根(一把)
上水煎服之佳。肘後方。以治睡中遺尿。
又方(出千金方)
鵲巢(三年重者)
上燒末。以飲服之。肘後方。以治睡中遺尿。
又方(出千金方)
桃膠
上丸如彈子大。含之咽津。
又方(出千金方)
蠟(如雞子大)
上以酢一升。煮二沸。適寒溫。頓服之。
又方(出千金方)
小豆藿(一把) 搗取汁。頓服三升。
治消渴熱。或心神煩亂。(出聖惠方)
黍米泔
上用一大盞。溫服之。
水火既濟丸(出德生堂方)治上盛下虛。心火炎燥。腎水枯竭。不能交濟而成渴証。此藥主
黃連(一斤) 白茯苓(一斤)
上為細末。熬天花粉水。作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
黃瓜根丸(出聖惠方)治消渴熱。或心神煩亂。宜服此藥。
黃瓜根(三兩) 黃連(三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於食後以溫水送下二十
兔骨飲(出仁存方)治消渴羸瘦。小便不禁。
兔骨(一具微炙黃搗碎) 大麥苗(二斤)
上以水一斗。煮取汁五升。每服一小盞。日三兩服
棘枸子散(出百一選方)治消渴。
眉山楊穎臣。長七尺。健飲啖。倜儻人也。忽得消渴疾。日飲水數斗。食倍常而數溺。 渴 笑 張云。消渴消中。皆脾弱腎敗。上不治節陽水。腎水不上升。乃成此疾。今穎臣脾脈極 下腎不衰。當由果實與酒過度。熱在脾。所以飲食過人。而多飲水。飲水既多。不得不多溺。非消渴也。麝香能敗酒果瓜花。棘枸亦勝酒。屋外有此木。屋內釀酒不熟。以木為屋。 下亦不成釀。故以此二物為藥。以去果酒之毒也。以其實如雞距。別雞來巢。俗謂之雞距。 亦謂之癩漢指頭。蓋取其似也。食之如牛乳。小兒喜食之。本草木部作枳 。
治消渴丸(一名麥門冬丸出十便良方)
麥門冬(用上元柏橋鮮肥者二大兩) 黃連(九節大者一兩)
上搗末以肥苦瓠汁。浸麥門冬經 欲合 但服 日八 毛洗 複。
又一法(出仁存方)
白扁豆(淨煮爛去皮一兩)
上為末。以蜜入天花粉汁。同丸梧桐子大。用金銀箔為衣。每服 信 百片
香墨散(出聖濟總錄)治消渴。
墨(一兩) 栝蔞根(二兩) 鉛丹(半兩)
上為末。新水一盞調下二錢。次日一服。水調藥末
治消渴熱(出聖惠方)或心神煩亂宜服此。
罌粟一合
上細研。以溫水一大盞調令勻。分三服。食前服之。
又方(出聖惠方)
田中活螺三升洗去土
上以糯米二升。煮為稀粥。可及二斗以來。候冷。即將田螺。置於冷粥盆內。以物蓋養之。
瓜連丸(出經驗良方)治消渴骨蒸。
上用大冬瓜一枚去瓤。入黃連細末實冬瓜內。浸十餘日。覺冬瓜肉消盡為度。同研丸梧桐子
治消渴及小便多(出千金方)
上用栝蔞粉和雞子打和得所。曝乾為末。滴水為丸。每服三四十丸。溫熱水、或新水、或白
栝蔞粉(出千金方)治消渴。
深掘大栝蔞根濃削皮至白處止。寸切。水浸一日一夜易水。經五日取出。爛搗碎研之。以絹止。
治不渴而小便大利。垂至於死者。
上用牡蠣五兩。以患人尿三升。煎取二升。分再服、神驗。
又方(出千金方)
水和栝蔞散。服方寸匕。亦可蜜丸梧桐子大。服三十丸。(方見栝蔞散)
又方(出本草)
以青粱米煮取汁飲之。即瘥。
治消渴頭痛壯熱。又婦人血氣牢閉不堪者。及五淋。
茅根三升
上搗取汁令盡。渴飲之。一方白茅煎汁服之。白茅能破血。
治消渴
揀黃連(一兩八節者)
上 咀。水一碗煮。去滓。頓服之。立效。
治霍亂心頭卒熱渴。(出本草)
粟米泔
上飲數升即愈。一作煮泔。
治口渴。失精。醒酒。
上田螺汁飲之最良。小便數亦可服。或煮汁服之。亦可。
治渴(出本草)
牛肚
上以醋煮食之。
治一切渴。(出肘後方)
大牡蠣
上於元日或端午日。用黃泥裹 紅。放冷取出為末。用活鯽魚煎湯調一錢。小兒調
專治日夜發渴。飲水頻。並兼治黃腫。(出肘後方)
浮萍草
上八月取來。陰乾為末。臨臥酒調。或浮萍汁飲之。
專治渴
扒殼(一名菝 )
上 咀每服半兩。水三盞。烏梅一個煎一盞。
治渴備急方(出聖濟總錄)
大豆苗(嫩者)
上以三、五十莖。塗醋炙令黃熟。搗羅為散。每服二錢。煎人參湯調下。
治消渴方(出聖濟總錄)
冬瓜(一枚削去皮)
上埋在濕地中。一月將出。破開取清汁飲之。或燒絞取汁。服之盡。更
治渴。(出危氏方)
糯稻稈灰
上取中一尺。燒淋汁飲。或不燒便煎服亦妙。同生牛乳細呷。或生蘿卜搗取汁。
治熱去煩渴。(出本草)
甜瓜
上取去皮。食後吃之。煮皮作羹亦佳。
止渴方
酪
上味酸寒無毒主之。
又方(出十便良方)
大梨 絞汁不時飲。
治渴方。(出肘後方)
糯米二升
上淘取泔。飲訖則定。
又方(出肘後方)
糯米
上研取白汁飲之。以瘥為度。
止酒後煩熱渴。
牡蠣肉
上於薑醋中生食之。亦主丹毒。
治煩熱少睡多渴。
小麥
上用水淘作飯。食之。
治渴止小便數。(出本草)
羊肺 小豆葉
上合並煮食之。良。
治消渴不止。下元虛損。(出肘後方)
牛膝(五兩) 生地黃汁(五升)
上將牛膝細銼為末。入生地黃汁內。晝曝夜浸。汁盡為度。粥飲
治消渴傷中。小便數。(出本草)
黃雌雞(一隻)
上治如常煮令熟。去雞停冷。渴即飲。肉亦可食。肉若和米及鹽豉作粥。及
又方(出本草)
兔(一隻)
上剝去皮爪五臟等。水一斗半煎。使爛骨肉相離。漉出骨肉。斟酌五升汁。便澄
桑根白皮湯(出肘後方)治卒小便多。消渴。
桑根白皮(入地三尺取桑根白皮炙令黃黑銼)
上水煮之令濃。隨意飲之。亦可納少米。勿入
治消渴。(出本草)
石燕 水牛鼻
上和煮飲之。自死牛鼻。不如落崖死者良。
又方(出本草)
麻鞋底(故者)
上用煮汁服之。
獨勝散(出肘後方)
蘿卜(出子者三枚)
上淨洗薄切。晒乾為末。每服二錢。煎豬肉澄清調下。食後並夜臥。日
治消渴飲水不止。(出本草)
花白鴿(一隻)
上切作臠。以水蘇煎。令病患咽津。白鴿即鵓鴿也。
治消渴。(出本草)
荔枝
上以食之。
治消渴風熱。益氣力。發時服。(出本草)
苦竹筍
上蒸、煮、炒。任食之。
治消渴引飲無度。食韭苗自止法。(出肘後方)
韭苗
上日吃三五兩。或炒或作羹。無入鹽效。但吃十斤即佳。過清明勿吃。醬肉無妨。
煩熱消渴。
真珠 知母
上為散服之。
治消渴止煩悶。
烏梅肉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煎一盞。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盞去滓。每於食後
治消渴。(出本草)
糯米 上作糜食。一斗效。
治多年消渴。無不瘥者。(出本草)
牡驢骨 上用牡驢骨煮汁。令服三二升。
治大渴日飲數斗。小便赤者。
麻子(一升)
上用水二升。煮三四沸。取汁飲之無限。日過九升麻子愈。麻子。今人織布麻
治消渴心脾中熱。下焦虛冷。小便多。漸羸瘦者。(出本草)
黃牛乳
上飲三四合。一方用牛羊乳。
治消渴補肝腎氣。和小腸。療虛勞。益精氣。(出本草)
羊乳 羊脂
上合作羹食之。亦主女人與男人中風。
治猝消渴小便多。(出十便良方)
竹瀝
上恣飲數日愈。一方治消渴小便不利。食後時飲一合。
治消渴
濮瓜(去皮)
上每食後嚼吃三、二兩。五、七度良。
治消渴日夜飲水數斗。小便數。瘦弱者。(出本草)
豬肚(一枚)
上用水淨洗。水五升煮令爛熟。取二升以來。去肚著少豉。渴即飲之。又肚亦
治煩熱消渴(出本草)
獼猴桃
上俟熟收之。取瓤。和蜜煎作羹食之。一名藤梨。一名木子。一名獼猴梨。大冷。
止煩熱消渴。(出本草)
麥門冬(去心)
上煮飲服之。
止煩渴。(出本草)
芭蕉油
上以服之。
治卒消渴小便多。(出本草)
黃柏(一斤)
上水一斗。煮三五沸。渴即飲之。恣意飲數日便止。一方用酒煮三沸去滓飲。
治消渴得效。(出肘後方)
上取烏豆置牛膽中。陰乾。百日吞之。即瘥。
又方
乳梨
上每日服食。以安為度。
豬肚丸(出神效方)治消渴。
豬肚(一枚) 黃連(五兩) 栝蔞(四兩) 麥門冬(四兩去心) 知母(四兩如無茯神代之) 上 子 妙
酒蒸黃連丸(一名獨連丸出神效方)治消渴日飲水數升。至二三斗。小便五七十次。發熱。濃腸胃。消渴
黃連(淨半斤酒二升重湯蒸候時取出曝乾)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治消渴。(出聖惠方)
豉汁
上飲。任性多少瘥止。一方豆豉三合。以水二大盞。煎取汁頓服。
神效散(出家藏經驗方)治消渴。
白芍藥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日三服。有人患此九年。服七日愈。經驗方
陳氏云 三 而忽
又方(出肘後方)
故破屋瓦 上用煮之。多飲即惡聞水氣。一方故屋上古瓦兩張。淨洗捶破。水煮濃汁。食後
治消渴
豬湯 上用濾過。勿使患人知。飲一碗即愈。
又方 治消渴。
香水梨(或好鵝梨或江南雪梨俱可)
上用蜜熬瓶盛。不時用熱水或冷水調服。大有功效。止
當門子一個。須浸之作十小丸。以枸杞熬湯送下隨意。此病脾脈實而腎脈衰。初因飲酒瓜果過當理。服者審之。
人參白朮湯 治胃膈癉熱。煩滿不欲食。或癉或為消中。善食而瘦。或燥郁甚而消渴。熱燥甚。三焦 ... 雖多飲而水液 ... 喘嗽。下為痿癉。或停 ... 。多食數溲為消中。肌 ... 載。以內經考之。但燥熱之 ... 。風中偏枯。酒過積毒。一切腸胃澀滯 ... 通。並宜服之。
人參 白朮 當歸 芍藥 大黃 山梔子 澤瀉(以上各半兩) 連翹 栝蔞根 干葛 茯苓 滑石 (半
蜜
少許
覺腸
知
無比散 治消渴。
土瓜根(六兩) 苦參粉 鹿茸(炙) 栝蔞 白石脂(研) 甘草(炙) 黃耆 (各三兩)黃連( 黃 皮(三十具炙)
上搗篩為散。一服每方寸匕。日再服。夜一服。以後藥下之。
竹根(十兩) 麥門冬(去心) 石膏(碎綿裹各四兩) 甘李根白皮(三兩)
上水一斗二升。煮 之。忌
黃連丸 治消渴。除腸胃熱實。
麥門冬 茯苓 黃連 石膏 葳蕤(各八分) 人參 龍膽 黃芩(各六分) 升麻(四 分)枳 如梧桐子大
土瓜丸(一名麥門冬丸)主脾胃中熱。消渴小便數。骨肉日漸消瘦。
黃連 麥門冬(十分去心) 苦參 栝蔞 知母 茯神 土瓜根(各六分) 人參 甘草(各 六分 漸加至三十
黃連丸 治消渴。
黃連(胡者去毛一升) 麥門冬(去心五錢)
上為末。生地黃汁、牛乳、各三合。栝蔞根
頓和
即不相著也。
消渴及小便多。並是虛熱。但用冷補將息即瘥。前件三方。並是冷補。空腹服下。常吃少
治消渴熱。或心神煩亂。宜服此。
地骨皮(一兩半)
上以半天河水一中盞。井花水一大盞。同煎至一大盞。去滓食後分溫二服
又方(出聖惠方)
冬瓜瓤(一兩曝乾)
上搗碎。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又方(出聖惠方)
栝蔞(一棵黃肥)
上洗取瓤去皮子。以酒一中盞。煎成膏。入白礬末一兩。和丸如梧桐子大
又方(出聖惠方)
黑鉛(銼)
上為末。用水銀同結如泥。取大豆許大。常含咽津。
又方(出聖惠方)
黃丹(不拘多少)
上每服。每以新汲水調下一錢。兼每日作蕎麥仁粥。空服食一大盞。
又方(出聖惠方)
蠶蛹(二兩)
上以無灰酒一中盞。水一大盞。同煮一中盞。澄清去蛹服。蠶蛹未成蛾
者。
蔞連丸(一名黃連丸)治消渴。
又方(出聖惠方)
烏麻(銼三合)
上頻服。神驗。
茯神丸(一名宣補丸)治消渴。止小便數。兼消中。
鹿茸丸(出朱氏集驗方)治消渴。
鹿茸(二兩) 菟絲子(一兩浸酒蒸) 天花粉(半兩)
上煉蜜為丸。每服五十丸。空心。 北五
加味四君子湯(出朱氏集驗方)治消渴。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甘草 桔梗
上等分為細末。白湯調下。
治中焦渴。上。
甘草(半斤蜜炙) 石膏(二兩) 山梔子(六兩炒) 人參(一兩) 縮砂(一兩半)栝蔞根(一
第二中
熟地黃 雞內金 黃耆(蜜炙) 白茯苓 茯神(去皮) 人參 川牛膝(酒浸) 枸杞子 麥門
第三下
人參 白茯苓 黃 (各一兩) 甘草 生乾地黃 熟地黃 天門冬(去心) 枳殼(去瓤)麥 七莖。煎七分。空心溫服。
第四下
菟絲子(半斤酒炙) 鹿茸(酒炙) 蓯蓉(酒炙) 黃 五味子 白茯苓 人參 舶茴香(各
治下焦渴。上。
人參 茯苓 黃 大黃(製) 瞿麥 滑石 車前子 山梔子(炒) 甘草(炙各一兩)木通
第二中 治下焦。用此方。
雞內金 遠志 人參 黃耆(蜜炙) 澤瀉(去皮) 桂心(去皮) 桑螵蛸(蜜炙) 當歸 熟地 五味子(各一
第三下 治下焦渴及淋。(以上七分系鄭氏家傳渴濁方)
白茯苓(一兩) 赤藤(一兩又名理藤) 苧麻根(半兩) 車前子 冬瓜汁(各半兩)
上為細末
白龍散(出華佗中藏經方)治消渴。
寒水石(生) 甘草(半生半炙) 葛粉(各等分)
上件為末。每服二錢。濃煎麥門冬苗湯調下
治渴三神湯。上。(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烏梅肉 白茯苓 枳殼 白朮(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糯 頭煎。張方不 同。 有
三神散 治消渴。
荊芥穗 桔梗(各一兩半) 甘草(半兩)
上 咀。薑煎。一方桔梗一兩甘草二兩水煎。食 黃
沉香散 治三消。上盛下虛。諸藥不效。
白扁豆(薑汁浸炒去皮) 茯苓 山藥 人參 甘草(炙) 蓮肉 砂仁 桔梗 薏苡仁 (炒各
六合湯 治酒後頻渴。或傷生冷。或吐或泄。
砂仁 半夏 杏仁(炙) 人參 甘草(各二兩) 赤茯苓 藿香 白扁豆(炒) 木瓜(各二兩)
鉛參散
黃丹( 研別入一兩) 蚌粉(炒研別入一兩) 人參(三分去蘆) 天花粉(三分)
上為細末。
治渴
削蒼朮(二兩只用好蒼朮削去皮用之鋪上取賣薄片子者方可用碾羅為細末) 石亭脂(一兩此 桐子 子湯
蓯蓉丸
蓯蓉(酒浸) 磁石( 碎) 熟乾地黃(洗) 山茱萸(去核) 黃耆 (去蘆鹽湯浸)澤瀉 鹿茸 浸) 菟
上為
斷渴湯 治消渴不止。
烏梅肉(二兩) 麥門冬 人參 甘草 茯苓 乾薑(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 水一盞
治渴不問遠年近日。
遠志(去心) 山藥 木香 牡丹皮 鹿茸 龍骨 黃 茯神 白茯苓 人參 五味子(各
下。
解渴百杯丸
木瓜(十枚蒸爛去皮細研) 烏梅(去核一斤) 甘草(七兩半炙) 干葛(二兩) 川芎
余 甘子 將木瓜 搜和
第一方
北柴胡(二兩) 木通(一兩) 甘草(五錢) 黃芩(五錢) 枳殼(一兩) 赤芍藥(二兩) 上每
第二方
蒼朮(一兩米泔浸一宿銼碎炒) 濃朴(薑炒一兩) 陳皮(三錢去白瓤) 甘草(二錢半)赤茯 (一兩) 黃芩(
第三方
半夏(五錢沸湯泡七次) 白茯苓 人參 陳皮(各五錢) 蒼朮 濃朴 藿香(各一兩)甘草
第四方
楝參 白茯苓 茯神(各一兩) 五花龍齒(二兩) 山藥(一兩洗焙) 天門冬(一兩去心慢火兩微炒) 北五味 絲子(二兩
梧桐子大。
第五方
附子(醋炙) 白茯苓 牡蠣( 各一兩) 陳艾葉 益智仁(鹽水浸三宿) 白龍骨(各二兩)
治水火交戰。面赤油色。身熱心煩而渴者。
黃連(半兩用附子半兩煮去附子用) 天花粉(半兩茯苓皮煮) 茯神(半兩去皮用干葛燈心煮)
沉香散 調心氣。止渴生津之藥。
人參 沉香 木香 白朮 干葛 白茯苓 藿香(各一兩) 蛤粉(五錢炙)
上 咀。每服 子以 其葉
主下氣止渴。令人不眠。
知母枝葉 上取炙令黃香。作飲食之。
治消渴
白鵝 上取煮汁飲之。
止渴除煩。潤五臟。利大小便。去膈上熱。
木蜜枝葉 上用啖之。煎如飴食亦得。
止渴明目。除煩不睡消渴。
蘆根葉 上取水煮飲之。以當茗。令人通夜安眠。
止渴
鳧茨 上以作粉食之。
止渴
石榴子 上以食之。
止渴
烏梅肉 上擘破水漬。以少蜜相和服之。
斑龍腦珠丹
鹿角霜(十兩為末) 鹿角(十兩酒浸數日) 菟絲子(十兩酒浸蒸作餅焙乾) 柏子仁(十兩淨 四升。 都府。惟有斑龍腦上珠。能補玉堂關下穴。一作有人遇之。乃得此方。
水葫蘆丸 生津液。止煩渴。利咽嗌。
紫蘇葉 人參 干葛(各三錢) 木瓜 甘草 烏梅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每
梅蘇丸 止渴生津液。
烏梅肉 乾木瓜 紫蘇葉(各一兩半) 甘草(半兩炙) 白檀(三錢) 麝香(一錢研)
上五味 細
白朮散 治諸病煩渴。津液內耗。不問陰陽。服之渴止。生津液。
白朮 人參(去蘆頭) 茯苓(去皮) 甘草(炙) 藿香葉 木香(各一兩) 乾薑(二兩)
上為
福壽二味散。
乾薑(生用) 石決明(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用男兒津。唾於左手心內。調令 稀稠
烏梅湯 止渴生津。和氣暖胃。爽口悅神。
梅肉 甘草(各四兩) 草豆蔻仁 桂心 木香 乾生薑(各半兩) 白鹽(六兩炒)
上如 法炮
消渴(出如宜方)
黃連 栝蔞根(一分) 生冬瓜(十分)
上煎湯常服。渴則飲之。
冬瓜飲子 治消渴。
大冬瓜(去皮搗取自然汁五大碗) 五苓散(去桂一兩)
上調成飲子。時時吃一盞。吃藥 時。
治消渴第一方
大黃(麵裹焙乾) 當歸 芍藥 甘草(炙) 麻黃(不去節) 荊芥穗(各六兩) 白朮(一兩半)
錢。水一
第二方
大冬瓜(一個去瓤) 黃連(一兩半為末) 麥門冬(去心為末) 天花粉(一兩為末)
上將 三味
第三方
宣連(二兩去鬚童便浸三宿) 白扁豆(二兩炒) 辰砂(一兩) 牡蠣(一兩 ) 鐵鏵粉 (一兩 蔞根 茯苓(去皮
每丸
麥冬湯
第四方
青黛 人參 龍腦 五味子 栝蔞根(各一兩) 鉛白霜 天花粉 黃連(各半兩)
上為細末
治渴三神湯
羚羊角(作屑) 葛粉 犀角(屑) 栝蔞根 白茯苓 白茅根(以上各等分)
上為末。煎 人參
聚瑤丹
辰砂(二兩) 鐵鏵粉(二兩一分 ) 牡蠣(一兩一分 ) 人參(半兩) 珍珠(十兩) 大 金箔 者一兩)知母 沸。 候
治消中
人參(二兩) 肉桂(一兩) 甘草(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枇杷葉煎湯調下。空心服。
珍珠龍腦丸 治消渴。鎮心安神。
人參 神砂 珍珠(各半兩) 銀箔(五十片) 腦子(一錢) 天花粉(一兩) 黃連(半兩去鬚) 時服。
龍膽丸(以上十方並系徐氏家傳渴濁方)
人參(一兩) 粉草(二兩用 豬膽一枚取汁浸炙盡為度)
上為末。入腦子半錢。煉蜜丸如
止渴潤肺。(出本草)
荏子 上用生食之。
治肺渴。(出本草)
玉 上以含之。咽津以解之。天寶遺事云。唐貴妃嘗用此方。
治消渴(出本草)
好井水。及土石間新出泉水。 上以飲之。
菟絲子丸(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菟絲子(一兩淨酒浸一宿) 五味子 白茯苓 肉蓯蓉(酒浸一宿) 舶茴香(炒) 鹿茸(酥炙
補骨脂丸(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補骨脂 舶茴香(炒) 丁公藤(酒浸各一兩) 鹿茸(酥炙五錢) 茯苓 香附子(各一兩)上
玉真丹
黃柏(三兩去粗皮) 滑石(六兩淨末) 知母(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空心下。
治渴遇遠行山無水處用之。
苦栝蔞 上用水化和為丸。朝預服二十丸。永無渴。
止渴
菰首 上用煮食之。
療消渴
苧 上以漬汁食之。
止渴潤肺。通氣脈。填骨髓。
芭蕉子 上以蒸熟。曝之令口開。春取仁食之。
治消渴
椰子 上以漿飲之。
治消渴
頭 上搗碎。以炭汁煮成餅。五味調和為茹食之。
療渴疾
羅果 上以食之。亦可以葉作湯服之。
治渴及吐。
橘囊上筋膜 上以煎湯。飲甚驗。
止渴下氣。令心寬。
木通實 上以食之。
治胸膈諸熱。明目止渴。
甘露蜜 上以食之。
潤五臟。止消渴。開胃。
蛤蜊 上以煮食之。
治消渴
胡豆子 上煮食之。勿用鹽。
止渴
鹽麩子(葉如椿秋熟為穗粒如小豆上有霜似鹽)
上食之。酸鹹能止渴。一方用鹽麩子。乾搗
理正氣。止煩渴。和中補脾。利大腸。解酒毒。
甘蔗(削去皮)
上食後吃之。
治止渴。
紫色苧 上煮汁飲之。
治消渴。
鹿頭 上作膠。服之彌善。
治渴鎮心
君遷子 上以食之。久服輕身。亦得悅人顏色。
治煩渴熱悶。下痰通小腸淋。止頭痛。
皋蘆葉 上用作飲代茶。
治消渴。
薏苡仁上煮汁飲之。
治消渴下氣。令人能食。利五臟。調中。
海月 上取以生薑醬食之。消腸中宿物。食易飢。止小便。
治消渴。
李根 上煮汁飲之。
止渴
粳米 上煮汁飲之。
治消渴重者。
市門眾人溺坑中水 上取一小盞服之。勿令病患知之。三度即瘥。
治消渴。
蜆肉 上浸取汁服之。
治消渴。
綠豆 上研汁煮飲服之。
治消渴。
蕕草 上絞取汁服之。
治消渴。
漚麻 上以汁飲之。
治渴潤肺。去煩除痰。
都咸子及皮葉 上用水煮。作飲服。
止渴潤五臟。去濕痺熱。及山行無水處用之。
含水藤 上斷之。得藤中水。清美可飲。
愈百疾。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飢。肌肉悅澤。
秋露水(在百草頭者)
上取飲之。
消渴
朱砂 天花粉
上等分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黑豆湯下。
止渴療熱。
馬乳 上以食之。
止渴理肺。
枇杷葉(去毛)
上煮飲之。
治三消
風延莓 上煮服之。
治三消
生 魚涎 黃連(研末)
上取生 魚涎溲黃連末作丸。飯後烏梅煎飲。下五七丸。渴
頓
又方 用小豆花於豉中煮五味調和。作羹食之。
又方
菘菜 上作齏菹食之。
治一切消渴。
好宣連(去蘆頭須)
上不拘兩數研。以冬瓜自然汁。浸一宿。漉出曝乾。再浸曝。凡
十次。
(附論) 夫消中病者。由渴少而飲食多也。一名內消。此由脾臟積熱。故使消穀也。亦有服五石之藥。熱結於腎內。石性歸腎。腎得石則實。實則生熱。熱則消水。故小便少也。又臟腑虛冷。氣虛
肉蓯蓉丸(出聖濟總錄)治消中虛極。小便無度。
肉蓯蓉(酒浸一宿切焙二兩) 澤瀉 熟地(焙) 五味子 巴戟天(去心) 地骨皮 人參 栝 骨磁石(每服三
牡蠣散(出聖惠方)治消中心神煩熱。肌肉乾瘦。小便赤黃。腳膝無力。吃食不生肌膚。
牡蠣(三分燒為末) 朱砂(半兩細研) 龍齒(三分) 蘆薈(三分) 黃連(二兩去鬚) 鐵粉((三分炒令黃候。煎大
天門冬丸(出聖濟總錄)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飢。手足煩熱。背膊疼悶。小便稠濁。
天門冬(去心焙二兩半) 雞內金(三具微炒) 桑螵蛸(十枚炙) 土瓜皮(乾者) 肉蓯蓉(酒
蠣(
各二丸。煎粟
牡蠣丸(出聖濟總錄)治消中。食已即飢。手足煩熱。背膊疼悶。小便稠濁。
牡蠣(研) 赤石脂(研) 栝蔞根(各一兩) 黃連(去鬚三兩) 肉蓯蓉(酒浸一宿切焙乾一兩)皮毛酒浸炙)
煉蜜丸如梧
附子豬肚丸(出三因方)治消中多因外傷癉熱。內積憂思。喜啖鹹食及面。致脾胃乾燥。
附子(炮去皮臍) 檳榔(不焙各一兩) 鱉甲(醋炙兩半) 當歸 知母 木香(炮)川楝 (銼 殼(麩炒去同
豬腎薺 湯(出千金方)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者。
豬腎(一具) 大豆(一升) 薺 石膏(各二兩) 人參 茯神(一作茯苓) 磁石(棉裹)
知
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渴即飲之。下焦熱者。夜輒合一劑。病勢漸歇即止。
鉛霜散(出聖惠方)治消中久不瘥。令人乾瘦少力。心神煩亂。眠臥不安。
鉛霜(三分細研) 金箔(細研) 銀箔(細研)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黃連(半兩) 子芩( 瓜根( 半
黃耆丸(出聖惠方)治消中渴不止。小便赤黃。腳膝少力。縱食不生肌膚。
黃耆(一兩切) 牡蠣(三兩燒為粉) 栝蔞根(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麥門冬(一兩去 兩) 薯蕷(半兩
以清粥飲
薺 丸(出濟生方)治強中為病。莖長興盛。不交精液自出。消渴之後。多作癰疽。多
薺 大豆(去皮) 茯神(去木) 磁石( 研極細) 玄參 栝蔞根 地骨皮(去末) 石斛
末。用豬腎一 少
薺 湯(出聖濟總錄)治內消所食物。皆作小便。兼治強中。
薺 大豆 人參 白茯苓(去黑皮切) 磁石(搗如米粒) 葛根(銼) 石膏(碎)黃芩(
煎至一
茯神丸(出直指方)治消中煩熱消穀。小便數。
人參(去蘆) 茯神(去木) 生乾地黃(去土) 黃連(淨) 麥門冬(去心) 枳殼(去瓤)牡蠣
為末。煉蜜
肉蓯蓉散 治渴多者。不問食。宜煮散服。
桑根白皮 薏苡仁 五味子(各六兩) 通草 紫蘇莖葉(各四分) 複盆子 枸杞子(各八分)
每貼用水一
石子薺 湯(出三因方)治強中。多因耽嗜色欲。及快意飲食。或服丹石。真氣既脫。藥於下焦。三消之中
薺 石膏(各三兩) 人參 茯神 栝蔞根 磁石( 碎) 知母 干葛 黃芩 甘草(各
大豆。入
黃耆湯(出千金方)治消中虛勞少氣。小便數。
黃耆 芍藥 生薑 桂心 當歸 甘草(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 黃芩 乾地黃 麥門冬(
水銀丸(出聖濟總錄)治消中食飲無度。小便日夜頻數。轉加羸瘦。
水銀(一兩) 銀箔(二百片與水銀共研) 鐵粉(別研) 牡蠣( 各三兩) 栝蔞根麥門冬(
別研三味和
白朮散(出直指方)治消穀消中善飢。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藿香葉(去土各一兩) 白干葛(二兩) 木香(半兩)北五
不拘時服 肌 陽強
知母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消中。久不瘥。
知母(焙) 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 犀角(鎊) 鉛霜 雞 (炙) 土瓜根(各半兩)白茯
大。每服十
薺 散(出聖惠方)治消中煩熱。吃食旋消。四肢瘦弱。
薺 (一兩) 人參(一兩去蘆頭) 葛根(一兩) 石膏(二兩) 黃芩 栝蔞根 知母 甘草 不
黃耆散(出聖惠方)治消中煩悶。熱渴不止。
黃耆(一兩銼) 麥門冬(一兩去心) 蘆根(一兩) 栝蔞根(一兩) 紫蘇莖葉(一兩) 生乾地
四錢。以水一
鉛霜丸(出聖惠方)治消中。渴飲水不多。心神煩亂。四肢燥熱少眠。宜服。
鉛霜(三分細研) 栝蔞根(一兩半)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石膏(三分細研) 知母(三分)
研了藥令勻。煉
茯神丸(出危氏方)治消中煩熱。小便數。
茯神(一兩) 地骨皮 黃耆(銼) 知母(各半兩) 牡蠣(一兩燒為粉) 栝蔞根(三分)黃連
杵。丸梧桐
黃連丸(出聖濟總錄)治消中。小便數。
黃連(五兩去鬚) 栝蔞根 白龍骨(碎) 苦參 牡蠣(研) 山茱萸 土瓜根(切)葳蕤(各
服。
澤瀉丸(出聖惠方)治消中熱渴不止。小便數。四肢無力。
澤瀉(一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焙) 車前子(半兩) 黃連(三分去鬚) 牡蠣(一兩燒粉)桑
煉
和搗三二百杵。丸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蠶蛹湯下三十丸。
黃芩湯(出聖濟總錄)治消中脾胃熱極。消穀引食。化為小便。
黃芩(去黑心) 麥門冬(去心焙) 栝蔞根 梔子仁 石膏(碎) 淡竹葉(各一兩)
上 咀
地骨皮散(出聖惠方)治消中虛羸。煩熱口苦。眠臥不安。
地骨皮(二兩) 栝蔞根(一兩) 石膏(二兩) 黃連(一兩) 甘草(二兩炙微赤)
上為散。每
順氣散(出濟生拔萃)治消中者。熱在胃而能飲食。小便黃赤。以此下之。不可多利。微
濃朴(一兩製) 大黃(四錢) 枳實(二錢)
上銼水煎五錢。食遠服。
薑粉散(出危氏方)治消中多因外傷脾熱。。內積憂思。喜啖鹹食。至脾胃乾燥。飲食倍
生薑(研粉控汁) 輕粉
上搜勻。每服二錢。長流水調下。齒浮是效。投豬肚丸補。
黃柏丸(出聖濟總錄)治消中。
黃柏(二兩去粗皮) 黃連(半斤)
上為末。用酥拌和。搗三百杵。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豬肚黃連丸(出直指方)治久消渴。變為消中者。飲食到胃。即時消化。小便多而色白。
豬肚(一枚洗去脂膜不切破) 黃連(五兩搗羅為末)
上以大麻子仁二合爛研。水四升調 如杏 以木臼搗可丸。如梧桐子大。曝乾。每服三十丸。溫水下。不拘時。
神效散(出聖惠方)治消中渴不止。心神煩熱。皮膚乾燥。宜服此。
浮萍草(三兩乾者) 土瓜根(一兩半)
上為散。每服二錢。以牛乳汁調下。不計時候。
菟絲子丸(出指南方)治精血枯竭。肌肉消瘦發渴。
菟絲子(洗淨酒浸炒乾)
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吞下。為末調服亦得
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者。(出千金方)
鹿角(炙)
上為末。以酒服五分匕。日二。漸加至方寸匕。
又方(出千金方)
漚麻 上搗汁服一升佳。
豬肚丸 治強中消渴。服石子薺 湯。瘥退。可服此補養。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出千金方)
用葵根如五升盆大兩束。(外台云五十斤) 以水五斗。煮取三斗。宿不食。平旦一服三升。
蓯蓉丸(出指南方)治消渴。
蓯蓉 五味子 山茱萸(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鹽酒飲下
栝蔞散(出聖濟總錄)治內消肌膚羸瘦。或轉筋。小便利甚。
栝蔞根 黃連(去鬚) 防己(銼) 鉛丹(研各一兩半)
上為散。與鉛丹和勻。每服二錢。用
黃連豬肚丸(出危氏方)治強中渴。服栝蔞根散。薺 湯後。便可服此。亦能補養。
豬肚(一枚治如食法) 黃連(去鬚) 小麥(炒各五兩) 天花粉 茯神(去木各四兩) 麥門冬 如 不能
茱萸丸(出十便良方)其人素渴引飲。一旦不渴。小便日夜數十行。氣乏肉消。謂之消中
蓯蓉 五味子 山茱萸 乾山藥
上件藥等分。搗羅為細末。以酒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
止渴潤燥湯(出鮑氏方)治消中大便秘澀燥硬。兼喜溫飲。陰頭退縮。舌白。唇口乾燥。
升麻(一錢半) 柴胡(七分) 甘草(二分) 黃柏(一錢酒浸) 知母(一錢) 石膏(七分)杏 根(三錢) 荊
二碗。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忌辛熱物。
清涼飲子(一名生津甘露湯出試效方)治消中能食而瘦。口乾舌乾。大便燥結。小便頻數
羌活(一錢) 柴胡(一錢) 升麻(四錢) 防風(五分) 當歸身(六分) 生甘草(五錢)炙甘 錢五分)黃柏(一錢)黃
食後服。
甘草石膏湯(一名清神補氣湯出試效方)治消病全愈。再添舌白滑微腫。咽喉咽唾覺痛。
升麻(一錢半) 柴胡(七分) 桃仁(一錢) 當歸(一錢) 知母(一錢) 甘草(五分) 石膏( 紅花(少許)
二盞。煎至
治強中(出鄭氏家傳渴濁方)莖長興。不交精自出。渴而面赤黑羸。腳酸疼。
茯神(去木皮半兩泔水煮) 栝蔞根(二錢) 遠志(去心半兩小麥炒)
上 咀。用 葛根及 鹽
(附論)
夫消腎者。是腎臟虛憊。膀胱冷損。脾胃氣衰。客邪熱毒轉熾。縱然食物。不生肌膚。 腿脛消細。骨節酸疼。小便滑數。故曰消腎也。凡人平生放恣者。至年長腎氣虛弱。百病即生。又年少懼不能房。多服石散而取極情。遂致過度。真氣既盡。石氣孤立。惟有虛耗。唇口乾燥。精液自泄。或小便白濁。大便乾 不利。所食之物。皆作小便。腎氣消損。故名消腎也。
乾地黃丸(出聖惠方)治消腎煩渴。小便數多。味如飴糖。腳弱陰萎。唇乾眼澀。身體乏
乾熟地黃(二兩) 五味子(五錢) 黃耆 (三分銼) 枸杞(三分) 肉蓯蓉(三分浸一宿刮去心) 菟絲(一兩 螵蛸(半兩微炒) 頭) 附子(半兩泡 入石英 研令勻。
肉蓯蓉丸(出聖惠方)治消腎小便滑數。四肢羸瘦。腳膝乏力。
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刮去粗皮炙乾) 熟乾地黃(一兩五錢) 麥門冬(二兩去心焙)澤瀉( 兩) 磁石 (一兩 (一兩燒醋淬
三次研如 和搗三五百杵
腎瀝散(出聖惠方)治消腎腎氣虛損。發渴小便數。腰膝痛。
雞 (一兩微炙) 遠志(一兩去心) 人參(一兩去蘆頭) 黃耆 (一兩銼) 桑螵蛸(一 骨(一兩) 甘草(半兩微 搗碎水淘焙赤銼) 白茯苓(一兩)
一個。切去脂膜。先以水一大盞煮腎至 再服。
鹿茸丸(出聖惠方)治消腎氣虛羸瘦。四肢無力。小便色白。滑數不禁。不思飲食。心神
鹿茸(二兩去毛塗酪炙微黃) 人參(二兩去蘆頭) 澤瀉(三分) 赤石脂(三分) 石斛(三分 分銼) 白芍 兩) 龍骨(三分
子大。每日空
補損腎瀝湯(出千金方)治腎氣不足。消渴小便多。腰痛。
羊腎(一具) 遠志 人參 澤瀉 桂心 當歸 茯苓 龍骨 乾地黃 黃芩 甘草 芎
二斗五升。 先
人參散(出宣明論)
白朮 澤瀉 栝蔞 桔梗 梔子 連翹(各半兩) 葛根 黃芩 大黃 薄荷 白茯苓(以上
入縮砂仁 三錢。
金銀箔丸(出聖濟總錄)治消腎口乾眼澀陰萎。手足煩疼。小便多。
金箔 銀箔(各一百片細研) 澤瀉(一兩半) 肉蓯蓉(酒浸一宿焙乾各二兩半) 白 茯苓 (去 各一兩半) 栝蔞根(二兩) 丹砂(細研二兩) 麥門冬(焙去心三兩半)
上除別研外。搗羅為末。再研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煎棗米飲下。不拘時候。
鹿茸丸(一名黃耆丸出危氏方)治失志傷腎。腎虛消渴。小便無度。心神虛煩。四肢羸瘦
鹿茸(三分去毛切炙) 麥門冬(二兩去心) 熟地黃 黃 (麩炒) 蓯蓉(酒浸) 山茱萸 破(三分)
上
古瓦湯 治消腎消中。飲水無度。小便頻數。
干葛 天花粉 雞 (淨洗焙乾) 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大錢。用多年古瓦椎碎煎湯調下。不拘時候服。
阿膠湯 治消腎小便數。
阿膠(炙燥) 乾薑(炮各一兩) 遠志(去心四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 人參(各一兩)甘草
溫服。
栝蔞根丸 治消腎小便數。
栝蔞根(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黃連(一兩去鬚) 澤瀉(一兩) 赤石脂(半兩)熟乾
入研 了藥
薯蕷丸 治消腎小便滑數。四肢少力。羸瘦困乏。不思飲食。
薯蕷(一兩) 雞 (一兩微炒) 丹皮(半兩) 黃耆 (半兩銼) 栝蔞根(半兩)白龍骨(半 心(半兩)
杵。丸如梧
枸杞子丸 治消腎大渴困乏。小便滑數。
枸杞子 菟絲子(酒浸研焙) 白茯苓 黃耆(炙) 牡蠣粉 牛膝 乾地黃(洗) 麥門冬(炒)
上為
宣補丸(一名茯神丸)治消腎多渴。小便數。
黃耆(銼) 栝蔞根 麥門冬(去心焙) 甘草(炙) 人參 白茯苓(去黑皮銼) 黃連(去鬚) 四兩) 菟絲子
和為劑。
枸杞子丸 治消腎久渴不瘥。困乏小便滑數。心神虛煩。
枸杞子 白茯苓 黃耆(銼各一兩) 雞 (一兩半微炙) 栝蔞根(三分) 澤瀉 牡丹 山前子(各三
平補丸 治消腎不渴。肌肉瘦削。小便澀數而瀝。如欲滲之狀。
菟絲子(酒浸研焙) 山茱萸(酒浸焙) 當歸 益智仁(各半兩) 川楝肉 牛膝 葫蘆巴 (炒)
為末。糯米
熟乾地黃散 治消腎小便滑數。口乾心煩。皮膚乾燥。腿膝消細。漸至無力。
熟乾地黃 雞 (微炙) 黃耆(銼) 白茯苓(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 桑螵蛸(微炙)枸 兩)
上為散
茯苓丸 治消腎。因消中之後。胃熱入腎。消爍腎脂。令腎枯燥。遂致此疾。即兩腳
白茯苓 複盆子 黃連 人參(去蘆頭) 栝蔞根 熟乾地黃 萆 玄參(各一兩) 雞 桐子大。
黃耆丸 治消腎腎虛。小便滑數。腿膝消細無力漸瘦。服此方。
黃耆(三分銼) 龍骨(三分) 肉蓯蓉(三分酒浸一宿刮去粗皮炙令乾) 澤瀉(三分) 五味子 螵蛸 (半
每於食
牡蠣丸 治消腎小便滑數。虛極羸瘦。
牡蠣(燒) 土瓜根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 桂心(各半兩) 白茯苓 (一兩
為末。煉蜜和
黃耆丸 治消腎腎虛。小便滑數。
人參(三分) 鹿茸(酒浸去毛一兩) 黃耆 (三分銼) 栝蔞根(一兩) 桑螵蛸(一兩) 杜仲(末一兩
地黃湯 治消腎腳脛瘦細。小便數或赤。臟腑虛冷者。宜服此。
熟乾地黃(銼) 麥門冬(去心焙各三兩) 甘草(炙半兩) 乾薑(炒一兩) 蒺藜子(炒去 角半
去滓 溫
山茱萸丸 治消腎。自腰以下。瘦弱無力。小便數或不禁。
山茱萸(一兩) 黃耆(細銼一兩半) 杜仲(去粗皮炙銼一兩半) 桂心(去粗皮一兩半)牛膝
煉蜜為丸
黃耆飲 治消腎乾渴小便多。羸瘦少力。
黃耆(銼) 杜仲(去粗皮銼炙) 山茱萸 人參 知母(切焙各二兩) 龍骨(碎二兩)
上件
膠湯 治虛熱小便利而多。服石散人。虛熱當風取冷。患腳氣喜發動。兼消渴。腎脈細
阿膠(二挺) 麻子(一升) 乾薑(一兩) 遠志(四兩)
上 咀。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
羊乳丸 治嶺南。山瘴風熱毒氣。入腎中。變寒熱。腳弱。虛滿而渴。
黃連(不限多少) 生栝蔞根汁 羊乳汁
上用二件和黃連末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飲服三藥若止。或成癰疽水出
胡桃丸 治消腎。亦云內消。多因快情縱欲。極意房中。年少懼不能房。多服丹石。及利而不甚渴。
白茯苓 胡桃肉(湯浸去薄皮研) 附子(大者一枚去皮臍切作片生薑汁一盞蛤粉同煮 焙乾)
參附湯 治消腎飲水無度。腿膝瘦細。小便白濁。
人參 附子(炮裂去皮臍) 青黛(各半兩)
上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楮葉一片切。煎
罌粟湯 治腎渴。解五石毒。
罌粟子
上煮稀粥。入蜜飲之。一方無蜜。
茴香湯 治腎消病在下焦。初証小便如膏油之狀。
茴香(炒) 苦楝(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一盞。食前調服。
救活丸 治腎虛消渴難治者。
天花粉 大黑豆(炒)
上等分為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黑豆百粒湯下。
茯苓湯 治三焦氣不通宣。膈壅停水。下不至腎。腎消。肌肉化為小便。
赤茯苓(去黑皮) 澤瀉 麥門冬(去心焙) 杜仲(去粗皮炙各二兩) 桑白皮(銼
三兩)桂心
棗三枚 此藥
黃耆丸(一名鹿茸丸)治消腎心神虛煩。小便無度。四肢羸瘦。不思飲食。唇乾口燥。腳
五味飲(出鄭氏家傳濁渴方)治腎水不足。心火自用。口舌焦乾。多渴面赤。羸瘦勞傷腎經。
五味子(糯米炒) 白茯苓(各半兩去皮用天花粉煮) 沉香(二錢不見火)
上 咀。用糯禾
治消腎小便數。
顆頭雌黃(一兩半細研如粉味辛甘大寒有毒) 乾薑(半兩味辛大熱)
上二味。先將 乾薑 切碎 丸。
(附論)
夫消渴煩躁者。由腎氣虛弱。心臟極熱所致也。腎主於水。心主於火。腎水枯竭。則不能伏留 躁
麥門冬湯(一名黃耆散出聖濟總錄)治消渴發熱。心神煩躁。
麥門冬(去心焙) 黃連(去鬚) 桑根白皮(銼各一兩) 石膏(二兩) 知母(焙)栝蔞根(各 兩)
上 咀
柴胡散(出聖濟總錄)治消渴。上焦虛熱。心中煩躁。
柴胡(去苗) 葛根(銼) 蘆根(銼) 地骨皮 百合(乾者) 知母(切焙) 葳蕤桑根白皮(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入生地黃半分。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
兼氣散(出聖惠方)治消渴心煩躁。
栝蔞 石膏(研) 甘草(炙各半兩) 柑子皮(二兩)
上為散。食後煮大麥飲。服方寸匕。日
麥門冬湯(出聖惠方)治消渴小便多。煩躁不得眠。
麥冬(一兩) 土瓜根(二兩) 小麥(二兩) 竹葉(一把)
上用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再服。
生地黃飲子(一名地黃飲子出危氏方)治消渴咽乾。面赤煩躁。
人參(去蘆) 生乾地黃(洗) 熟地黃(洗) 黃耆(蜜炒) 天門冬(去心) 枇杷葉(去毛 焙)
銼散。每服三 血。潤 宿熱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治消渴。心燥煩熱。不得眠臥。
麥門冬(二兩去心) 川升麻(一兩) 黃連(去鬚一兩) 柴胡(去苗一兩) 茯苓 (一兩)黃芩 微赤)
上為散
翠碧丸(出聖濟總錄)治煩渴不止。咽乾燥熱昏悶。
青黛(研) 麥門冬(去心焙) 葛根(銼一兩半) 半夏(湯洗去滑七次切焙三兩) 人參 知母
為末。面糊為
桑白皮湯 治消渴。及心臟燥熱。飲水無度。
桑白皮(銼) 人參 知母(切焙) 麥門冬(去心焙) 地骨皮(去土) 枇杷葉(去毛微炙)黃
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服。日再。
地骨皮散 治消渴。體熱煩燥。宜服此。
地骨皮(一兩) 栝蔞根(一兩) 蘆根(一兩銼) 人參(半兩去蘆頭)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 入生薑 半分。
黃連散 治消渴煩躁飲水不止。
黃連(去鬚一兩) 栝蔞根(一兩半) 麥門冬(一兩去心) 知母(二分) 人參(半兩去蘆頭) 地
入生薑
半分。淡
知母散 治消渴。心熱煩躁。口乾頰赤。
知母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黃芩 川升麻 犀角屑 葛根(銼) 甘草(炙微赤銼各三分)
至 六分。去
栝蔞丸 治消渴煩躁。小便不利。
栝蔞根(二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焙) 知母(一兩) 人參(三分去蘆頭) 黃芩(半兩)苦參
服三十丸。
梅蘇丸 治消渴。膈熱煩躁。生津液。
白梅肉 紫蘇葉 烏梅肉(各半兩) 人參(一錢) 麥門冬(去心三兩) 百藥煎(三兩)甘草(每服
一丸
知母飲 治消渴心脾實。燥熱多渴。化為小便。
知母(切焙) 生薑根(各三兩) 土瓜根(二兩) 黃芩(去黑心) 甘草(炙各一兩半) 龍骨(
二合。 食後分為三服。溫酒下。
黃耆湯 治消渴。心中煩躁。
黃耆(銼三兩) 白茅根(三兩) 麥門冬(去心微焙三兩) 石膏(八兩) 白茯苓(去黑皮三兩)
一盞。
去
蘆根散 治消渴煩躁體熱。不能食。
蘆根(銼) 赤茯苓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人參(半兩去蘆頭) 黃芩(二兩) 桑根白皮(三二十七
麥門冬散 治消渴煩躁。羸瘦乏力。不思飲食。宜服此。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栝蔞根(一兩) 黃芩(二兩) 牡蠣(一兩燒為末) 黃連(一兩去 葉 湯
麥門冬飲 治消渴熱盛。煩躁恍惚。
生麥門冬(去心三兩) 甘竹瀝(三合) 小麥(二合) 生地黃(三兩) 知母(一兩半) 蘆根(
蘆根湯 治消渴。心脾中熱。煩躁不止。下焦虛冷。小便多。羸瘦。
蘆根(一斤) 黃耆(銼) 栝蔞根 牡蠣( 各一兩) 知母(二兩) 生麥門冬(去心六兩)上
冬瓜飲(出聖惠方)治消渴煩熱。飲水不止。宜服此。
大冬瓜(一枚剖開去頭子) 黃連(一斤去鬚) 甘草(二兩炙微赤銼) 童子小便(一升)地黃
以黃
土泥
生
黃連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心胸煩躁。
黃連(去鬚) 栝蔞根 甘草(炙銼) 梔子仁(微炒各一兩半) 香豉(炒黃二兩半)
上為末。
人參白朮散(出醫方大成)治燥溫相搏。玄府致密。煩心忪悸。發渴。飲食減少。不生肌
人參(三錢) 白朮(七錢) 薄荷(半兩) 縮砂仁(三錢) 生地黃 茯苓(去皮)甘草(
各半盞。煎至六分。
人參飲 治消渴胸膈煩悶。燥渴。飲水無度。
人參(一兩) 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一分)
上 咀。水五盞。
黃連丸(出聖惠方)治消渴。煩熱悶亂。宜服。
黃連(二兩去鬚) 苦參(一斤) 麝香(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
天門冬煎(出聖濟總錄)治消渴煩躁。驚悸不安。
生天門冬(去心半斤) 白蜜(煉五合)
上先將水五盞。煎天門冬至三盞。新汲水淘四五遍漉
白礬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煩熱。
白礬(燒令汁盡) 鉛白霜(各一分)
上細研令勻。煉蜜和丸。如芡實大。綿裹。含化咽津。
葛根湯(出聖惠方)治消渴煩熱。心中狂亂。皮膚乾燥。宜服。
土葛根(去皮五斤細切木杵臼中爛搗研如泥淨布捩聚一瓷碗) 白蜜(兩匙)
上攪勻。不限早
治膈上煩熱多渴。通利九竅。(出肘後方)
滑石(二兩)
上搗碎。水三大盞。煎取二盞。去滓下糯米二合。煮粥溫食之。效。
治消渴心神煩躁。小便不利。(出聖惠方)
葵大葉
上令淨洗炸過。候葵黃色煮米飲澆作齏。或取汁。渴即飲之。以瘥為度。
栝蔞根丸 治消渴心煩燥悶。
栝蔞根(一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焙)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黃連(三分去鬚) 赤石脂(半 不計時候。
麝香散(出聖惠方)治消渴四肢煩熱。口乾心躁。宜服此。
水蛇(一條活者剝去皮炙黃搗末) 蝸牛(不限多少水浸五日取涎入臟粉煎令稠) 麝香(一分
茯苓湯(出聖濟總錄)治消渴煩躁。心臟熱引飲。
四君子湯(出御藥院方)治煩熱燥。
白茯苓(去皮) 人參(去蘆頭) 甘草(微炙) 白朮(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
治發熱惡心。大渴不止。口燥肌熱。不欲近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者。或無目痛鼻乾者。
黃耆(一兩) 當歸(二兩)
上 咀。水煎服。
梅肉丸(出楊氏家藏方)生津液。止燥渴。涼咽喉。
百藥煎(一兩) 烏梅肉(二兩) 朴硝(二兩) 縮砂仁(半兩) 香白芷(半兩) 薄荷葉(去土
(附論) 內經謂心移寒於肺為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夫心病有傳。傳有順逆。傳其所生 者 順。 精。 而移害
黃耆湯(一名菝 湯)治肺消。飲水少溲多。
黃 土瓜根(各二兩半) 菝 地骨皮 五味子(各三兩) 人參 石膏(碎) 牡蠣 (各 日 午、
黃耆湯(出宣明論)治肺消飲少溲多。補肺平心。
黃 (二兩) 五味子 人參 麥門冬(去心焙) 桑根白皮(各二兩) 枸杞 熟乾地黃(焙各
菟絲子散 治肺消。飲少溲多。
菟絲子(酒浸一宿搗爛焙乾一兩) 蒲黃 黃連(去鬚各二兩半) 硝石(研半兩) 肉蓯蓉(酒 空腹
乾薑甘草湯 治肺消。
乾薑(炮四兩) 生乾地黃(焙) 麥門冬(去心焙) 蒺藜子(炒) 桂心(去粗皮)續斷 (各二服。空心
(附論)
夫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蓋心肺二臟。皆居膈上。心火既熾。易於鑠金。二臟俱熱。熏蒸
麥門冬飲(出濟生拔萃)治膈消胸中煩渴。津液燥少。短氣多渴。
麥門冬(去心焙) 栝蔞根(一作實) 知母 甘草(炙) 五味子 生乾地黃(焙) 人參 葛根
去滓
竹葉湯 治膈消煩渴。津液燥少。
竹葉(一握) 麥門冬(去心焙) 白茯苓(去黑皮) 栝蔞根(炒) 地骨皮 生薑(各二兩)甘
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知母湯 治膈消胸中煩渴。
知母(焙) 澤瀉 白茯苓(去黑皮) 黃芩(去黑皮) 生薑(切各二兩) 小麥(洗淨八合)
大 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栝蔞湯 治膈消多渴。
栝蔞根(五兩) 麥門冬(去心焙) 茅根(各一兩) 小麥(半升) 石膏(研九兩)
上咀如
黃耆飲(一名黃耆湯)治膈消。胸中煩渴。
黃耆 茯神(去木) 栝蔞根 麥門冬(去心焙) 甘草(炙各三兩) 生乾地黃(切焙四兩)
上
人參石膏湯(出濟生拔萃)治膈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
人參(半兩) 石膏(一兩二錢) 知母(七錢) 甘草(四錢)
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煎食
雞內金丸(一名雞 丸)治膈消。
雞內金(洗曝乾) 栝蔞根(炒各五兩)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溫水下
地黃煎(一名地黃丸)治膈消除熱。
栝蔞散(一名香墨散)治膈消。
生津甘露飲(出衛生寶鑒)治膈消大渴。飲水無度。舌上赤澀。上下齒皆麻。舌根強硬腫痛
色。脅下急痛。善
。舌上赤裂。飲水無
瘍。以成不救之疾。撫效
石膏(一兩一錢) 人參(二錢) 生甘草(一錢) 炙甘草(二錢) 山梔子(二錢)蓽澄茄(一 翹(一錢) 杏仁 麻(二錢) 薑 分) 蘭香 ( 後 成中
消渴之病。燥熱之氣勝也。內經曰:熱淫所勝。佐以甘苦。以甘瀉之。熱則傷氣。氣傷則 之源。以製陽 門冬、全蠍、連翹 、行陽明少陽二經。白豆 而不下也。
東垣先生嘗謂余曰。潔古老人有云。能食而渴者。白虎倍加人參湯主之。大作湯劑多服。 不
(附論)
夫脾主口。心主舌。消渴口舌乾燥者。邪熱積於心脾。津液枯耗。不能上湊故也。其証 飲
麥門冬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口乾喜飲水。小便數。心煩悶。健忘怔忪。
麥門冬(去心焙) 土瓜皮(銼) 山茱萸 鹿茸(酒浸炙去毛) 牛膝(去苗銼) 狗脊(碎銼 膽草 菟絲子( 煮小麥
犀角丸(出聖惠方)治消渴。口舌乾燥煩熱。心神如狂。
犀角屑(三分) 鉛霜(半兩細研) 麥門冬(二兩去心焙) 鐵粉(一兩細研) 甘草(半兩炒微 兩) 玄參(半兩)
每於食後。煎
升麻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口舌乾燥。四肢酸疼。日晡頰赤煩悶。
升麻 黃連(去鬚) 龍膽 黃芩(去黑心銼) 犀角(鎊) 葳蕤 知母(焙各一分)前胡 (去蘆 子大。每服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治消渴。口舌乾燥。心神煩熱。
麥門冬(一兩去心) 地骨皮(三分) 栝蔞根(三分) 人參(半兩去蘆頭) 蘆根 (一兩銼)黃
為散。每
人參散(出聖惠方)治消渴。口舌乾燥煩熱。
人參(二分去蘆頭) 地骨皮(一兩) 赤茯苓(三分) 麥門冬(三兩去心) 甘草(二分炙微赤 兩)
上為散。
磁石湯(出聖濟總錄)治消渴腎臟虛損。腰腳無力。口舌乾燥。
磁石(一兩半搗如麻子粒大先以水淘去赤汁候乾分為五貼每貼用綿裹入貼藥內煎之) 黃 (銼 榔(銼 各半兩)
一方磁
玉泉丸(出直指方)治消渴口乾。
麥門冬(去心焙) 人參 茯苓 黃 (半生半炙蜜) 烏梅肉 生甘草(各一兩) 栝蔞根 乾
烏梅湯 治消渴。膈熱咽乾。止煩渴。生津液。
烏梅肉(炒二兩) 茜根(銼一兩) 黃芩(去黑皮一兩) 葛根(銼) 人參 白茯苓(去黑皮)
止渴銼散(出直指方)治渴口乾。
枇杷葉(新布拭去毛炙) 乾葛根 生薑(切片焙各一兩) 大烏梅(七個) 大草果(二個去皮)
人參散(出聖惠方)治消渴。止虛煩。除口舌乾燥。宜服此。
麥門冬(一兩去心) 人參(半兩去蘆頭) 黃耆 (三分銼) 赤茯苓(三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
生薑半分。淡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麥門冬丸(出聖惠方)治消渴口舌乾燥狂亂
麥門冬(三兩去心焙) 栝蔞根(三分) 知母(三分) 黃芩(三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
如梧桐
赤茯苓煎(出聖惠方)治消渴。心神煩亂。唇口焦乾。咽喉不利。
赤茯苓(九兩為末) 白蜜(半斤) 淡竹瀝(一小盞) 生地黃汁(一小盞)
上調攪令勻。以慢
茅根湯(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口乾。小便數。
茅根(銼) 蘆根(銼) 菝 (細銼各三兩) 石膏(碎一兩半) 烏梅(去核半兩炒) 淡竹葉
麥門冬湯(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口乾引飲。
生麥門冬(去心一兩半) 栝蔞根(二兩) 茅根 竹茹(各五兩) 小麥(三合) 烏梅(去核七
天竺黃散(出聖惠方)治消渴心神煩躁。口乾舌澀。
天竺(一兩細研) 黃連(半兩去鬚) 梔子(半兩) 川大黃(半兩微炒) 馬牙硝(半兩細研)
茯苓湯(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口乾唇焦。心脾臟熱。唯欲飲水。
白茯苓(去黑皮) 麥門冬(去心焙各四兩) 石膏(五兩) 茅根(銼一升)
上 咀。每服四
黃連散(出聖惠方)治消渴。口舌乾燥。煩熱不能飲食。宜服。
黃連(二兩去鬚) 葛根(二兩銼) 麥門冬(一兩去心) 枇杷葉(二兩拭去毛炙微黃)
上為細 溫服
鉛霜丸(出鄭氏家傳濁渴方)治消渴。口乾煩躁。飲水無度。
鉛霜(半兩) 青黛 栝蔞根(各一兩) 龍腦(少許)
上細末令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
生麥門冬湯 治消渴。口乾體瘦。
枸杞根白皮(銼) 生麥門冬(去心) 小麥(各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
枸杞湯(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唇乾舌燥。
枸杞(銼二兩) 石膏(碎一兩) 小麥(一兩五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
地黃煎(聖濟總錄)治消渴。唇乾舌燥。
生地黃(細切三斤) 生薑(細切半斤) 生麥門冬(二斤去心)
上一處於石臼中搗爛。生 布絞
冬瓜飲(聖濟總錄)治消渴口乾。日夜飲水無度。渾身壯熱。
冬瓜(一枚重三斤去皮瓤分作十二片) 麥門冬(去心二兩) 黃連(去心一兩五錢)
上二味
栝蔞根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飲水不止。小便中如刺。舌乾躁渴喜飲。
栝蔞根(五兩) 黃連(去鬚一兩) 浮萍草(二兩)
上為末。用生地黃汁半盞。於石臼內。 木 湯
地骨皮散(出千金方)治消渴口乾燥。骨節煩熱。
地骨皮(一兩) 小麥(半兩) 生麥門冬(一兩去心)
上細銼和勻。每服半兩。水一盞,煎至
玉液膏(出本事方)生津液。
紫蘇(四兩) 桂(半兩) 甘草(二兩炙) 白梅肉(四兩)
上為末。搗白梅為丸。如芡實大。
甘草湯(一名羊髓煎出聖惠方)治消渴口舌乾燥煩熱。宜服此藥。
羊髓(三合)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白蜜(二合)
上先以水一大盞。煮甘草至七分。去滓
豬膽丸(出聖濟總錄)治口中乾燥。無津液而渴。
雄豬膽(五枚) 定粉(一兩)
上酒煮膽。候皮爛。即入粉研細。同煎和成丸。如芡實大。每
治消渴口舌乾燥。骨節煩熱。(出聖惠方)
芭蕉根(生)
上搗絞取汁。時飲一二合。
治消渴。舌焦口乾。飲水無度。小便數。(出肘後方)
野雞(一隻)
上用五味煮令極爛。取汁二升半以來。去肉取汁。渴即飲之。肉亦可食。一云
和血益氣湯(一名地黃飲子出試效方)治口乾舌乾。小便數。舌上赤苔。此藥生津液。除乾
杏仁(六個) 生甘草(三分以上二味治口乾舌燥也) 石膏(六分治小便數也) 黃連(酒浸八分 浸四 分) 己(酒浸五分)
食後。 昔
酸棗丸(出千金方)治口乾燥。內消。
酸棗仁(三升五合) 酢安石榴子(乾五合) 覆盆子(三兩) 烏梅(十枚) 葛根(三兩)
栝蔞末。蜜丸含化
木瓜丸(出十便良方)生津液。止渴。思飲食。
百藥煎(一兩) 烏梅(一錢) 檀香(二錢) 蒲黃(二錢) 腦子(一分研) 麝香(一分研)
上
地黃煎丸(聖濟總錄)治消渴。口乾燥。
生地黃(取汁二升半) 生栝蔞根(取汁三升半) 羊脂(碎切半升) 白蜜(一斤) 黃連(一斤 傾 出。將
麥門冬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口乾燥。
栝蔞湯(一名枸杞湯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口舌乾焦。精神恍惚。
加減腎氣丸(出濟生方)治腎水不足。心火上炎。口舌乾燥。多渴引飲。肢體消瘦。
山茱萸(取肉) 白茯苓(去皮) 牡丹皮(去木) 熟地黃(酒蒸) 五味子 澤瀉 鹿角(鎊)
如梧桐子大。每服
參苓飲子(出衛生寶鑒)治口乾燥。生津液。思飲食。
黃 熟地黃 白芍藥 五味子 麥門冬(各三兩去心) 白茯苓(一分) 甘草(半兩) 人參
棗二枚。烏梅一
蘿卜煎(出聖惠方)治消渴發動。飲水無限。口乾渴。
蘿卜
上爛搗絞汁二升。任性渴即飲之。一方。入粳米粥作吃。甚效。
又方(海上名方)
北五味子 上濃煎湯飲之。
又方(海上名方)
菟絲子 上煎汁任意服之。渴止為度。
治消渴口乾。(本草方)
粟米 上炊飲食之。良。
治消渴飲水。日夜不止。口乾便數。(本草方)
田中螺(五升)
上以水一斗浸經宿。渴即飲之。每日一度易水。換生螺為妙。
除煩悶口乾渴。止怒令人喜。(本草方)
蓮藕 上生研服之。
治消渴口乾。(本草方)
小麥
上炊作飯。及煮粥食之。
(附論)
夫五臟六腑皆有津液也。若五臟內虛而生熱者。熱氣在內。則津液竭少。故為渴也。
夫渴者喜水。其人必煩。目眩背寒而嘔。皆因內虛故也。診其心脈滑甚者。為喜渴也。人因勞傷腑臟。或大病後未複。氣血不足。陰虛內熱。熱則津燥液少。故渴而引飲。飲不能多。多則腹滿不消。氣虛不勝於水故也。
腎瀝湯(出聖濟總錄)治臟氣不足。內燥發渴。
生乾地黃(洗銼焙) 澤瀉 遠志(去心) 桂心(去粗皮) 當歸(切焙) 龍骨 甘草(炙銼) 五味子 赤茯苓(去皮) 芎 人參 黃芩(去黑心) 麥門冬(去心焙各二兩)
上粗搗篩。每用羊腎一只。去筋膜切開。先用水一盞半。煮羊腎至一盞。去腎入藥末三錢。再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黃耆湯(出聖濟總錄)治氣虛燥渴引飲。
黃耆(細銼) 栝蔞根(銼) 麥門冬(去心焙) 赤茯苓(去黑皮) 人參 甘草(炙銼末)黃連(去鬚) 知母(銼焙) 生地黃(焙) 菟絲子(酒浸一宿焙乾) 肉蓯蓉(酒浸一宿去粗皮銼焙) 石膏( 赤各一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木香湯(出聖惠方)治虛熱渴飲水不已。心腹脹滿。
木香 枳殼(去瓤麩炒) 芍藥 檳榔(生銼各半兩) 桑根白皮(銼炒) 黃耆(細銼) 草豆蔻(去皮) 枇杷葉(拭去毛炙) 黃連(去鬚各二兩) 桂心(去粗皮一兩) 人參 (一兩半)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鹿茸丸 治虛渴煩躁不眠。
鹿茸(去毛塗酥炙) 黃耆(細銼) 人參 土瓜根 山茱萸 杜仲(去粗皮切炒) 桑螵蛸(炙各一兩) 栝蔞根 菟絲子(酒浸一宿別搗) 雞 (十枚炙乾) 肉蓯蓉(酒浸一宿去皮)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不拘時。溫服。
人參湯 治虛渴飲水過多。身體浮腫。
人參 黃耆(細研各二兩) 旋複花 桑根白皮(銼各二兩) 紫蘇葉 犀角(鎊屑各半兩)赤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
黃耆丸 治虛燥渴不已。
黃耆(細銼) 五味子(各二兩) 烏梅 茯神(去木各一兩半) 附子(炮裂去皮臍大者二枚) 澤瀉 酸石榴皮 生乾地黃(焙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漿水下。不拘時服之。
人參湯(出聖濟總錄)治消渴。飲水無節。
人參(二兩) 五味子 大腹皮(各三分) 赤茯苓(去黑皮) 桑根白皮(銼炒) 黃(細銼各一兩半) 芍藥 黃芩(去黑心) 葛根(銼各一兩) 枳殼(去瓤麩炒三分)
上 咀。每服
黃連丸(出聖惠方)治熱渴不止。心神煩躁。
黃連(去鬚) 栝蔞根(各等分)
上為末。以麥門冬去心煮熱。爛研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煎小麥湯下三十丸。食後服。
雞蘇丸(出危氏方)治病後虛羸發渴。
上雞蘇丸(方見龍腦雞蘇丸) 以北五味子煎湯吞下。後服安腎丸。(方見虛勞門虛勞類)
薏苡仁湯(出聖濟總錄)治虛渴不止。
薏苡仁 五味子(各一兩半) 複盆子 生乾地黃(銼焙) 枸杞(各一兩) 紫蘇莖 葉黃(細銼) 木通(各一兩) 白茯苓(去黑皮三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
清心蓮子飲(出危氏方)治心中蓄熱。時常煩躁。因思慮勞心。憂愁抑郁。以致小便白濁。或有沙粒淋瀝澀痛。便赤如血。夜夢遺泄。或因酒色過度。上盛下虛。心火炎上。肺金受克。口舌乾燥。漸成消渴。睡臥不安。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婦人帶下赤白。及病後氣不收斂。陽浮於外。五心煩熱。藥性溫平。不冷不熱。常服清心養神。秘精補虛。滋潤腸胃。調順血氣。
黃芩(去心半兩) 黃耆 (去蘆頭蜜炙) 石蓮肉(去心) 白茯苓(去皮) 人參(去蘆頭各七錢) 麥門冬(去心) 甘草 地骨皮 車前子(去土炒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麥門冬十粒去心。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水中浸冷。空腹服。發熱加柴胡薄荷煎。
茯苓湯(出聖惠方)治心脾熱渴不止。小便難。宜服此。
赤茯苓(一兩) 蘆根(一兩銼) 黃芩(一兩) 知母(一兩) 栝蔞根(一兩) 瞿麥穗(一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 甘草(一兩炙) 木通(一兩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溫服。
地黃丸(出聖濟總錄)治臟虛舌乾燥渴。引飲不已。
熟乾地黃(銼焙) 山茱萸 山藥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去黑皮) 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 桂心(去粗皮一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不拘時。
天竺黃散(出聖惠方)治熱渴。
天竺黃(一兩細研) 黃連(一兩去鬚) 茯神(一兩)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川芒硝(一兩) 犀角屑 栝蔞根(一兩) 川升麻(一兩)
上為散。入研了藥令勻。每於食後。煎淡竹葉湯。調下一錢。
黃耆散(出聖惠方)治脾胃中熱。煩渴不止。
黃耆(一兩銼) 茯神(一兩) 生乾地黃(一兩) 地骨皮(一兩) 栝蔞(一兩) 麥門冬 (一兩去心) 黃芩(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
豬肚黃連丸(出聖惠方)治脾胃熱渴不止。羸瘦困乏。
豬肚(一枚淨洗) 黃連(三兩去鬚別搗為末) 栝蔞根(一兩) 白粱米(一合淨淘)柴胡 (一兩去苗) 茯神(一兩) 知母(一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焙)
上為末。先將黃連 末及米入肚
知母散(出聖惠方)治心脾實熱。煩渴不止。
知母(一兩) 蘆根(一兩半銼) 栝蔞根(一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 黃芩(三分)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赤茯苓散(出聖惠方)治脾胃中熱。引飲水漿。煩渴不止。
赤茯苓 栝蔞根 黃芩 麥門冬(去心) 生乾地黃 知母(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小麥半合。淡竹葉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人參散(出試效方)治身熱頭痛。或積熱黃瘦。或發熱惡寒。蓄熱寒戰。或膈熱嘔吐。燥熱煩渴瀉痢。或目赤口乾。或咽喉腫痛。或風熱昏眩。或蒸熱虛汗。肺痿勞嗽。一切邪熱。脾
石膏(一兩) 寒水石(二兩) 滑石(四兩) 甘草(一兩) 人參(半兩或無亦得)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水調下。或冷水亦得。早晚食後。兼服梔子金花丸。一名既濟解毒丸。
茯神丸(出聖惠方)治心脾壅熱。煩渴口乾。宜服此。
知母 栝蔞根(各一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焙) 黃連(去鬚) 茯神(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清粥飲下三十丸。
人參竹葉湯(出千金方)治熱病後虛熱渴。四肢煩疼。
葛根(一斤) 人參 甘草(各一兩) 竹葉(一把)
上 咀。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渴
飲
龍朱散(出聖惠方)治心脾熱渴。面赤口乾。宜服之。
馬牙硝(半斤) 川芒硝(四兩) 寒水石(四兩) 石膏(三兩)
上件藥以水五升 浸三日。 用銀器中煎至水盡後。去寒水石及石膏。陰乾別入龍腦半兩。朱砂一兩。同研為末。不計時候。蜜水調下一錢。兼治喉痺腫痛甚妙。
石膏湯(出聖惠方)治熱極渴不止。
麥門冬(一兩去心) 石膏(二兩) 蘆根(一兩)
上件為散。每服半兩。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黃連膏(出聖惠方)治熱渴不止。心神燥煩。宜服此。
黃連(五兩去鬚搗為末) 地黃汁(一兩) 蜜(五合)
上件藥於銀器中。以慢火熬成膏。收於瓷器中。每於食後。煎竹葉麥門冬湯取彈子大服之。
黃連散(出聖惠方)治心肺壅熱。煩渴口乾。宜服之。
豉(一合) 黃連(一兩去鬚)
上為散。每服半兩。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麥門冬湯(出聖惠方)治証同前。
黃連(半兩去鬚) 麥門冬(一兩去心)
上為散。每服半兩。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浮萍丸(出聖惠方)治熱渴不止。心神煩躁。
上取浮萍水洗。曝乾為末。以牛乳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計時候,以粥飲下。
麥門冬丸(出聖濟總錄)治臟虛乾燥。發渴飲水。
參茯白朮散(出如宜方)治病後脾虛津液燥。或有餘熱虛渴。
白扁豆(薑汁浸炒去皮) 茯苓 山藥 人參 甘草 蓮肉 砂仁 桔梗 薏苡仁(炒各
治中熱消渴疾。(出本草)
生葛
上冬月取。以水中揉出粉。澄成塊。先煎湯使沸。後擘塊下湯中。良久色如膠。
治虛熱渴。(出本草)
草 上以煮汁。或生汁服之。
治熱渴心悶。(出本草)
地漿 上以水一大盞。掘地作坎。以水沃其中。攪令濁。俄頃取飲之。
解熱渴(出本草)
酢漿草 上取食之。
治虛熱渴。(出本草)
桃膠 上如彈丸含之佳。
治下虛上熱而渴。(出永類鈐方)
菝 根 上每服一兩。水二盞半。煎減半。日三服。渴減。只二服。
治渴熱心悶。
橘皮 甘草
上等分煮飲。時服咽之勿煩。使多吃。但以熱土或熬熱灰土壅其臍上為佳。以
治熱渴心悶。
面 上取一兩。以溫水一中盞。攪和服之。
(附論)
夫胃氣實則生熱。熱則土氣內燥。津液不通。咽膈煩滿。故渴而引飲。內經謂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蓋臟真濡於脾。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既受熱。津液不濡於胃。胃乾則渴不止也。
黃連湯(出聖惠方)治脾胃中熱煩渴。身漸消瘦。宜服此。
黃連(一兩去鬚) 川升麻(一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 黃芩(一兩) 栝蔞根(一兩) 知母(一兩) 茯神(半兩) 梔子仁(一兩)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石膏(二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
茯神湯(出千金方)治胃腑實熱。常渴引飲。泄熱止渴。
茯神(二兩外台作茯苓) 栝蔞根 生麥門冬(各五兩) 葳蕤 知母(各四兩) 生地黃(六兩) 小麥(二升) 大棗(三十枚) 淡竹葉(切三升)
上 咀。水三斗。煮小麥竹葉取九升。去滓下藥。煮取得四升。分四服。服時不問早晚。渴即進。非但止胃渴。通治患熱渴者。
枸杞根湯(出聖濟總錄)治胃乾渴。飲水不止。
枸杞根 栝蔞根 麥門冬(生去心) 黃連(去鬚各一兩半) 土瓜根(乾者) 知母 車前子(去土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地黃半分。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
開胃解熱渴飲子。(出廣南四時攝生論)
大黃 甘草(各半兩) 半夏(十個) 生薑(三兩) 好棗(五枚)
上件藥水一大銚。同煎至八分。旋取溫服之。不拘時候。
栝蔞湯(出千金方)治消渴。胃熱。
栝蔞根 生薑(各五兩) 生麥門冬汁 蘆根(切二升) 茅根(切三升)
上 咀。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茯神湯(出聖濟總錄)治胃渴引飲。泄熱。
茯神(去木二兩) 栝蔞根 麥門冬(去心各五兩) 知母(銼) 葳蕤(各四兩)
上粗搗篩。先以水三盞。入淘小麥一匙。淡竹葉五十片洗淨切。同煮至一盞半。去滓下藥末四錢。
棗三枚擘破。加生地黃半分。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三。
甘草湯(出聖濟總錄)治胃熱乾渴。
甘草(炙銼) 栝蔞根(各二兩) 麥門冬(去心焙二分) 半夏(湯洗去滑七次曝乾麩炒二兩半)
上粗搗篩。水二盞。淘小麥半合。煎至盞半。去麥下藥末五錢。大棗三枚擘破。生地黃半錢。生薑一棗大拍破。再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再服。
栝蔞根湯(出聖濟總錄)治胃中乾渴。
栝蔞根(三兩) 知母(焙二兩) 甘草(炙銼) 人參(各一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
洗心飲子(出廣南四時攝生論)
甘草 芍藥 山梔 杏仁(去尖研入)
上等分為散。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八分。飯後溫服。
冷湯(出廣南四時攝生論)
甘草(二分炮) 大棗(五個) 竹葉(十四片) 熟附子(末少許) 人參(少許)
上微銼碎。用水煮放冷。時時服之。
治胃中熱消渴。利小便。(出本草)
陳粟米 上炊飲食之。
(附論)
夫暴渴。緣熱甚腠理開。汗大泄而津液少。故暴渴而引飲。小便利者。不能為害。若三焦不和。心肺壅熱。胃中乾燥。渴而小便不利者。須防變飲証。不可不察。喜渴者、由心熱也。心主汗。汗出多。則腎中虛燥。故令渴也。凡夏月渴而汗出多。則小便少。冬月不汗。故小便多。此皆是平人之候。故渴名曰暴渴也。
蘆根散(出聖惠方)治暴渴飲水多。或乾嘔。
蘆根(一兩半銼) 人參(半兩去蘆頭) 百合(三分) 麥門冬(一兩去心) 桑根白皮(三分銼) 黃耆 (三分銼) 赤茯苓(三分) 黃芩(三分) 葛根(三分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
地骨皮湯(出聖惠方)治脾虛熱暴渴不已。
地骨皮 栝蔞根 黃連(去鬚) 麥門冬(去心焙) 黃芩(去黑心各一兩) 茯神(去 木) 遠志( 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蘆根湯(出聖惠方)治暴渴煩熱。
蘆根(銼) 麥門冬(去心焙) 栝蔞根 地骨皮(各一兩) 黃芩(去黑心三分) 白茅根(銼) 石膏(碎各二兩) 人參(三分) 甘草(炙半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一棗
桑根白皮湯(出聖濟總錄)治暴渴飲水不止。頭面浮虛。
桑根皮(銼) 麥門冬(去心焙) 石膏(碎各二兩) 赤茯苓(去黑皮) 黃芩(去黑心) 栝蔞根(各一兩半) 梔子仁(半兩) 土瓜根(一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栝蔞根散(出聖惠方)治暴渴心神煩悶。體熱食少。
栝蔞根(一兩) 蘆根(一兩銼) 麥門冬(一兩去心) 知母(一兩) 人參(一兩去蘆頭) 地骨皮(一兩) 黃芩(一兩)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小麥半合。淡竹葉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茯苓湯(出聖濟總錄)治心脾壅滯。暴渴引飲。
赤茯苓(去黑皮) 澤瀉 白朮 黃連(去鬚) 桂心(去粗皮) 甘草(炙銼各一兩)大黃(生用
地骨皮湯(出聖濟總錄)治暴渴。
地骨皮 栝蔞根(各一兩半) 黃連 土瓜根 麥門冬(去心焙) 車前子(各一兩) 知母(焙半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地黃半分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黃連散(出聖濟總錄)治心脾壅熱。暴渴飲水。
黃連 葛根(銼炒四兩半) 大黃(炒銼半兩) 枇杷葉(拭去毛炙一兩) 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半)
上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溫水調下。不時服。
黃耆湯(出聖惠方)治暴渴飲水過多。煩渴不止。
黃耆(銼) 栝蔞根(各一兩) 赤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半)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或為末。煎竹葉湯調下。
枳實湯(出聖濟總錄)治內熱暴渴不止。
枳實(去瓤麩炒) 茯神(去木) 葛根(銼) 石膏(各二兩半)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
麥門冬湯(出聖濟總錄)治暴渴。煩躁飲水。
麥門冬(去心焙二兩) 知母(焙三兩) 凝水石(一兩半) 青竹茹(如雞子二塊碎切)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烏梅散(出聖濟總錄)治虛躁暴渴。
烏梅肉(焙一兩半) 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半) 生乾地黃(焙三兩) 甘草(炙一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溫熟水調下。不拘時。
柴胡散(出聖惠方)治暴渴心煩。口舌乾燥。
柴胡(去苗) 烏梅肉(炒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半)
上 咀。每服
黃連散(出聖惠方)治暴渴心神煩悶。口舌乾燥。
枇杷葉(一兩拭去毛炙微黃) 蘆根(三兩銼)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黃連(一兩去鬚)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赤茯苓散(出聖惠方)治胸膈氣壅滯。暴渴不止。
赤茯苓(一兩) 訶黎勒皮(三分) 龍腦(一錢細研) 人參(三分去蘆頭)
上為散。入龍腦研令勻。不拘時候。以粥飲下一錢。
烏梅湯(出聖惠方)治暴渴。心神煩悶。口舌乾燥。
烏梅肉(七枚微炒) 生薑(一分搗碎) 白沙糖(三分)
上件藥。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二分。去滓分三服。食後溫服。
酥蜜煎(出聖惠方)治暴渴。除煩熱。
酥(五合) 白蜜(五兩) 川芒硝(二兩)
上件藥於銀器中。以慢火熬成膏。收瓷器中。 不計時候。服半匙咽津。
秦艽湯(出聖惠方)治暴渴。咽燥口乾引飲。
秦艽(去苗土二兩) 甘草(炙半兩)
上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一方生薑半分煎。
治胸膈氣壅滯。暴渴不止。
蘿卜(二枚)
上取大者搗爛取汁。入蜜二合。生薑半兩取汁一兩和勻。渴即少飲之。
麥門冬散(一名蘆根湯)治暴渴煩熱不退。少得眠臥。治大渴熱中暴疾。(出本草)
邪蒿 上煮令熟。和醬醋食之。
(附論)
夫消渴之病。由於腎水不足。下焦虛熱。若病久者。邪熱蘊積。營衛澀滯。精血衰微。病多傳變。宜加慎忌。凡忌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鹹食及面。又消渴病經百日以上者。當
澤瀉丸(出聖惠方)治腎虛燥久。消渴不止。
澤瀉 肉蓯蓉(酒浸切焙) 五味子 禹余糧( 醋淬七次) 巴戟天(去心) 當歸(切焙)地骨皮(洗焙各一兩) 磁石( 醋淬二七次) 人參 赤石脂 韭子 白龍骨 甘草(炙)牡丹皮(各一兩一分) 生乾地黃(焙二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牛乳汁下。不拘時候服之。
麥門冬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
麥門冬(去心焙) 赤茯苓(去黑皮) 黃連(去鬚) 黃芩(去黑心) 石膏( ) 葳蕤人參升麻 龍膽 栝蔞根 枳殼(去瓤麩炒) 生薑(切焙) 枸杞根皮(洗切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漿水飲下。不拘時。
腎瀝湯(出聖濟總錄)治久消渴。飲水不絕。
遠志(去心) 人參 澤瀉 熟乾地黃(焙) 桂(去粗皮) 當歸(切焙) 赤茯苓(去黑皮)龍
服五錢。水三盞。先煮羊腎一具。取二盞。去羊腎入藥。並大棗三枚擘破。生薑半分切。同煎取一鐘半。去滓溫分二服。不拘時。
散(出聖濟總錄)治久渴。旬日見效。
雞 黃皮 雞腸(各五具炙乾) 白龍骨 鹿角膠(炙燥) 白石脂 漏蘆(去蘆頭炙各一兩) 土瓜根(三兩) 黃連(去鬚) 苦參 牡蠣粉(各二兩半) 桑螵蛸(二七個)
上為散。每服一錢。米飲調下。日三夜一。
白石英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經年飲水不止。
白石英(別研) 芒硝(別研) 凝水石(別研各二兩) 赤茯苓(去黑皮) 人參 地骨皮 澤瀉 苦參 甘草(炙銼各三兩) 麥門冬(去心焙三兩)
上除別研外。搗羅為末。合研勻。煉蜜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不拘時候。
升麻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久不止。
升麻 黃芩(去黑心) 麥門冬(去心焙各五兩) 栝蔞根(七兩) 生地黃(焙三兩)苦參
(八兩) 黃連(去鬚) 黃柏(去粗皮銼各五兩) 人參(三兩)
上為末。生牛乳汁和。眾手速 丸
苦參丸(出聖濟總錄)治久消渴。飲水不絕。
苦參(二兩) 黃連(去鬚) 栝蔞根 知母(焙) 麥門冬(去心焙) 人參 牡蠣(煨) 黃 (銼) 生乾地黃(焙各一兩)
上為末。以牛乳汁和。眾手速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漿水下。不拘時。
水銀丸(出聖濟總錄)治久消渴。經年飲水無度。
水銀 鉛(醋淬各半兩) 柳絮礬(三分先細研次入水銀並鉛三味和研勻以瓷盒盛外用紙筋泥固濟安灰內養半日取出候冷再研細) 鉛丹(研) 豉(炒) 白僵蠶(炒) 黃連(去鬚各半兩)
上四味為末。與前三味再研勻。用糯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二十丸。溫水空心。日午夜臥服。
竹葉湯 治積年消渴。好食冷物。
青竹葉(銼碎) 白茯苓(去黑皮) 地骨皮(銼) 栝蔞根(各一兩) 桂(去粗皮)甘草(炙銼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焙二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小麥一撮。煎至八分去滓。食後溫服日二。
黃連散(出聖濟總錄)治久消渴。內燥。引飲不已。
黃連(去鬚) 白石脂(研各一兩半) 鉛丹(研一兩) 栝蔞根(三兩)
上為細散。每服二錢。漿水調下。日三服。
楮葉散 治消渴。疾久不愈。
蝸(焙乾半兩) 蛤粉 龍膽(去土) 桑根白皮(銼炒各一分)
上為散。每服一錢。煎楮葉湯調下。不拘時。
莎草根散 治消渴。累年不愈者。
莎草根(去毛一兩) 白茯苓(去黑皮半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陳粟米飲調下。不計時。
葵根湯(出聖濟總錄)治久消渴。飲水不絕。
經霜冬葵根皮(不拘多少細切焙)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
黃連丸(出聖惠方)治消渴久不瘥。體瘦心煩。
黃連(半兩去鬚) 黃耆 (半兩銼) 梔子仁(一分) 苦參(半兩銼) 人參(二分去蘆頭)葳蕤(一分) 知母(二分) 麥門冬(一兩去心焙) 栝蔞根(半兩)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地骨皮(一分) 赤茯苓(一分) 生乾地黃(一分) 鐵粉(一兩研)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
黃連丸(出聖惠方)治消渴久不止。心神煩悶。眠臥不寧。宜服此。
黃連 皂莢樹鵝(微炒) 白石英(研各一兩) 苦參 知母 栝蔞根 赤茯苓(各二兩)
金箔 銀箔(各五十片)
上為細末。入石英金銀箔相和。研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拘時候。煎小麥湯下三十丸。竹葉湯下亦得。
黃連丸(出千金方)治消渴久不瘥。吃食少。心神煩亂。宜服。
黃連(一斤去鬚) 生地黃(五斤爛研布絞取汁)
上絞地黃取汁。浸黃連出曝之。燥 複納 汁中。令汁盡乾之。搗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後日三。如無蜜可為散。以酒服方寸匕。一方清粥飲下。
(附論) 夫消渴飲水過度者。由腎虛心熱。三焦不和。上熱下冷故也。凡人好食熱酒炙肉。或服乳石壅滯之藥。熱毒在內。不得宣通。關脈閉塞。血脈不行。熱氣蒸於臟腑。津液枯竭。則心肺煩熱。咽喉乾燥。故令渴不止。而飲水過度也。
穩。
羚羊角屑 知母 黃耆(銼) 栝蔞根 麥門冬(去心) 茯神 地骨皮 人參(去蘆頭)防風(去蘆頭) 酸棗仁(各三分微炒) 甘草(半兩炙) 石膏(一兩半) 黃芩(半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淡竹葉二七片。小麥半合。煎至五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麥門冬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飲水過多。
麥門冬(去心焙) 栝蔞根 大麻仁(研) 大黃(蒸二度切焙) 苦參粉 鐵粉(各三兩)黃芩(去黑心) 澤瀉(各一兩半) 龍齒(研) 土瓜根 知母(焙) 石膏(研各二兩)銀箔(三百片和龍齒石膏入研) 雞 黃皮(炙七枚一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後煎生地黃湯。下二十五丸。日二服。
土瓜根丸(出聖惠方)治消渴。飲水過度。煩熱不解。心神恍惚。眠臥不安。
土瓜根(三分) 栝蔞根 麥門冬(去心) 鐵粉(細研) 石膏(細研) 川大黃(銼碎微炙)大 炙) 龍 澤瀉(各三分) 金箔 銀箔(各五十片細研)
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煎竹葉小麥湯下三十丸。
神仙減水法。一名斬龍劊子手。專治三焦虛熱。三消渴疾。不問日夜。飲水無度。此藥主之。不可輕用。其效如神。可通仙術。師云。止渴在第三味。住水神妙。不可輕用。
人參 知母 天花粉 苦參 宣連 扁豆 浮萍 麥門冬 黃丹(少許)
上八味各一兩。加黃 一兩為細末。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妙不可言。
鐵粉丸 治消渴飲水過度。渴尚不止。口舌乾燥。心神煩亂。坐臥不安。鎮心止渴。
鐵粉(細研) 苦參 牡蠣 土瓜根(各一兩) 黃連 麥門冬(各二兩去心焙) 金箔 銀箔(各五片細研) 栝蔞根(二兩)
上為末。入研了藥都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拘時候。以清粥飲下三十丸。
麥門冬丸 治消渴。飲水不止。
麥門冬(去心焙) 升麻 黃連(去鬚) 黃柏(去粗皮) 黃芩(去黑心各五兩) 生乾地黃(焙) 人參(各三兩) 栝蔞根(七兩) 苦參(八兩)
上為末。以牛乳和。眾手速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
黃丹散 治消渴飲水過多。煩熱不解。
黃丹 胡粉(各一兩) 栝蔞根 石膏(各一兩) 澤瀉 白石脂(各三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麥門冬(去心焙二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下。
麥門冬散 治消渴日夜飲水過度。口乾燥。小便數。
麥門冬(去心) 栝蔞根 知母 黃 (各一兩銼)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牡蠣(一兩半燒為粉)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竹葉湯 治消渴飲水不輟。多至數斗。
甘竹葉(切) 大麻仁(炒) 赤秫米(各一升淘淨) 白茯苓(去黑皮一兩) 薤白(二兩切)鹿角(四只湯浸去皮細研如粉)
上銼分作八服。每服先以水三盞。煎麻仁竹葉取二盞。去滓澄清。入諸藥鹿角。又煎去滓。取一盞。微微飲之。渴止為度。
黃連散 治消渴飲水過多。不知厭足。
密陀僧(細研) 臘茶 黃連(去鬚) 滑石 栝蔞根(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一錢。不計時候,以清粥調下。
楮葉丸 治消渴減食。飲水不休。
乾楮葉(炒) 桑根白皮(銼炒) 白茯苓(去黑皮) 人參 定粉(各一兩)
上為細末。取楮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人參湯下。不計時。
又方 治消渴飲水過多。不知厭足。
黃丹(一分) 栝蔞根(半兩) 檳榔(一分末) 綠豆(一兩)
上都研令勻。用面三兩相和。作
又方 治症同前。
黃連(去鬚) 栝蔞根 密陀僧(細研) 人參(去蘆頭各半兩)
上為散。入密陀僧研令勻。每於食後。以溫漿水調下三錢。
漢防己散 治消渴飲水過多。不知厭足。
栝蔞根 漢防己 黃連(去鬚) 黃丹(各半兩)
上為散。入黃丹研令勻。每服於食後。以溫水調下一錢。
絳雪散 治消渴飲水無度。小便數者。大有神驗。
黃連 黃芩 黃丹 漢防己 栝蔞實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漿水調下。臨臥。並三二服即妙。
鉛黃丸(一名栝蔞根丸)治三消。渴即飲水過多。不知厭足。
鉛丹 黃連(去鬚各半兩) 干葛粉 栝蔞根(各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冷水下二十丸。
葛根丸 治消渴。日飲水數斗不止。
葛根(銼) 栝蔞根(銼) 附子(炮裂去皮臍) 鉛丹(炒令紫研各一兩)
上為散。入鉛丹同研令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茅根湯下。日三。米飲亦得。春夏去附子。
栝蔞根丸 治消渴。飲水不止。
栝蔞根(銼) 黃連(去鬚) 知母(焙) 麥門冬(去心各五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神效散 治渴疾。飲水不止。
白浮石 蛤粉 蟬殼(各等分)
上為末。用鯽魚膽七個。調三錢服。不拘時。神效。
八味腎氣丸 消渴有三種。一者。渴而飲水多。小便數有脂似麩片。甜者。消渴病也。二。腿腫腳先瘦 三。一飲酒。 未愈。當須慮患大癰 。患渴數年。果以癰疽而死 多不知其疾。故古今亦闕而不言 須臾即皆能甜。足明人食之後。滋味皆 髓。其次以為脂膏。又其次以為血肉也。其 者。五臟之氣。鹹潤者。則下味也。腎既虛冷。 甘不變。其色清冷。則肌膚枯槁也。猶如乳母穀氣上泄 小便。皆精氣不實於內則小便數而瘦弱也。又肺為五臟華 若下冷極。則陽氣不能升。故肺乾則渴。易之否卦。乾上坤下。 而不升。上下不交。故成否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以板 。故板能潤也。若無火力。水氣則不能至。此板終不得潤也。火力足者則 須暖補腎氣。飲食得火力。則潤上而易消。亦免乾渴也。故張仲景云:宜服腎 。此疾與腳氣雖同為腎虛所致。其腳氣始發於二三月。盛於五六月。衰於七八月。消渴始發於七八月。盛於十一月十二月。衰於二三月。其故何也?蓋腳氣壅疾也。消渴 也。春夏陽氣上。故壅疾發則宣疾愈。秋冬陽氣下。故宣疾發則壅疾愈也。審此二者。則疾 是膀胱之 為消渴也。
乾熟地黃(半斤) 山藥(四兩) 茯苓 牡丹皮 附子 桂心(各三兩) 澤瀉(四兩) 山茱萸 胡荽。
菝 飲 治消渴。飲水無休。
菝 (銼炒) 湯瓶內鹼(各一兩) 烏梅(二兩並核捶碎焙乾)
上粗搗篩。每服二錢。水一盞。瓦器煎七分。去滓。稍熱細呷。
又方 治消渴飲水過多。不知厭足。
栝蔞根(一兩) 黃連(二兩去鬚)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
又方
地骨皮(一兩)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桑根白皮(三兩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
生津丸 治消渴飲水。日夜不止。
青蛤粉 白滑石
上研為細末。用黃顙魚涎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陳粟米飲
神應散 治消渴飲水不休。
滑石(研) 寒水石(研各半兩)
上研為散。用生雞子一枚。鑿破去黃留清。調和藥末。 令如 並殼
玉壺丸 治消渴。飲水無度。
人參 栝蔞根(各等分)
上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麥門冬湯下。
沃焦散 治消渴。飲水無度。
泥鰍魚(陰乾去頭尾燒灰研細為末) 乾荷葉(研細為末)
上等分。每服各二錢。新水調下
治消渴 。飲水過甚。並小兒渴疾方。
黃狗膽(一枚) 豬膽(一枚)
上以狗膽並入豬膽內陰乾。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每
黃連丸 治渴疾。飲水不止。
黃連(不拘多少)
上為末。入豬肚內。蒸爛同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飯飲下。
栝蔞根散 治消渴。飲水不止。
熟乾地黃 生乾地黃 葛根 栝蔞根
上件各等分。焙乾為細末。每服二錢。溫米湯飲下。
文蛤散 治消渴欲飲水。而不止者。
文蛤(即五倍最能回津本草在海蛤文下甚失其性識者當自知之)
上為末。以水飲任調方寸匕
三消丸 治渴疾飲水不止、骨蒸。
黃連(淨銼用冬瓜汁浸一宿曬乾凡七次)
上為末。用冬瓜自然汁。搜成膏子。陰乾為末。再 麥湯
甘露散 治渴疾。飲水不止。
乾豬胞(十個)
上剪破出卻氣。去卻系著處。用乾盆子一只。燒胞煙盡。取出研令極細。每
薑魚丸 治同前。
乾生薑(一兩末)
上用鯽魚膽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飲下。不拘時服之。
水骨丸 治同前
湯瓶內水鹼(一兩)
上研為細末。燒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人參湯下。
不拘時候服。一方研如粉。沸湯。或井花水調服。
治消渴飲水過多。小便不利方 。
葵根葉(五兩切)
上件藥以水三大盞。入生薑一分。豉一合。煮取二盞。去滓食後。分溫三
治消渴飲水過多不瘥方 。
凌霄花(一兩)
上搗碎。以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分三服。
又方
人參(一兩去蘆頭搗細羅為散)
上用雞子清。調下一錢。日四五服。
治消渴飲水無度 。小便多。口乾渴。
雉(一隻)
上細切。和鹽豉。作羹食。
治消渴。煩躁。飲水無度。
七家井索(用近桶口結處燒為灰)
上不拘時候。以新汲水調服二錢。不過二、三服效。
人參湯 治消渴發作有時。心脾有熱。飲水無度。
人參 桑根白皮(銼炒各二兩) 麥門冬(去心焙) 知母 枇杷葉(拭去毛炙) 黃連(去鬚微炒 錢。 用水一盞
天花粉丸 治消渴飲水多。身體瘦。
天花粉 黃連(去鬚各一兩) 茯苓 當歸(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茅根煎湯下。
黃連丸 治消渴。飲水絕多。身體黃瘦。
黃連(半兩去鬚) 黃丹(半兩炒令紫色) 豆豉(半兩炒乾)
上為末。入黃丹研令勻。用軟飯
栝蔞丸 治消渴。飲水絕多。身體黃瘦。
栝蔞根 黃連(去鬚) 鐵粉(細研以上各等分)
上為末。入鐵粉研令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治消渴飲水不知足。
兔頭(一具)
上以水煮取汁飲之。
治消渴飲水多。身體黃瘦。
窯突上黑煤(焙乾似鐵屑者半斤)
上搗取末。更以生薑四兩同搗。絹袋盛。以水五升浸取汁
蘭香飲子(一名甘露膏)治消渴。飲水極甚。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結燥。小便頻數。
石膏 防風 生甘草(各一兩) 知母(酒浸一錢半) 半夏(二分湯洗) 炙甘草 人參 蘭香 薄片子
牛黃甘露丸 治三焦渴疾。飲水無度。舌上皺裂。肌肉黃瘦。精神減退。小便多。腹脅脹。
朱砂(一兩成塊者) 牛黃 麝香(各一分) 鐵粉 梧桐律 犀角(銼) 丁香 鉛 白霜 葳蕤 扁豆 ( 片不用北 地者 勻為 一服 一月 亦得
治暑月渴而飲水過多。乾嘔複渴。不思飲食 。
干葛(一兩炮) 甘草(一兩炙) 陳粟米(二匙炒)
上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
(附論)
夫消渴飲水腹脹者。由水氣流行在脾。脾得濕氣。不能消穀。透過經絡。痞澀氣血。 則水 飲 是
人參湯(一名木香湯又名桑白皮湯出聖惠方)治消渴飲水過多。心腹脹滿。不能食。
人參(一兩去蘆頭) 桑根白皮(半兩銼) 黃耆 (三分銼)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皮) 半夏 ( 杷葉(以
上 服
人參湯(出聖濟總錄)治消渴飲水過多。心腹脹滿。或脅肋間痛。腰腿沉重。
人參 白芍藥(各二兩) 大腹子(兩枚 灰火內煨切) 葛根(銼) 黃芩(去黑心)知母(麩炒三分)
上 臥再
桂心湯散(出聖惠方)治消渴飲水。傷冷太過。致脾氣虛。腹脅脹滿。不思飲食。
桂心 人參(去蘆頭) 白茯苓 訶黎勒皮 甘草(炙微赤銼)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前胡( 散。每服
赤茯苓湯(出聖惠方)治消渴飲水太過。胃氣不和。不思飲食。宜服此。
赤茯苓 人參(去蘆頭) 赤芍藥(以上各半兩) 白朮 檳榔 桂心 前胡(去蘆頭)濃朴
上為散
陳橘皮散(出聖惠方)治消渴飲水過多。心腹脹滿。或脅肋間痛。腰腿沉重。
陳橘皮(一兩去白) 訶黎勒皮 赤茯苓 桂心 大腹皮(銼) 芎 枳殼(炒黃去瓤)赤
煎至六分
半夏散(出聖惠方)治消渴。飲水腹脹。煩熱嘔吐。不思飲食。
半夏(半兩湯洗七次去滑) 赤茯苓 人參(各一兩去蘆頭) 白朮(三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
入生薑半
檳榔湯(出聖惠方)治消渴飲水不止。小便複澀。心腹連膀胱脹悶。胸膈煩熱。
檳榔(銼) 桑根白皮(銼) 赤茯苓(去黑皮) 木通(銼) 紫蘇莖葉 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服
赤茯苓丸(出聖濟總錄)治久患消渴。小便數。服止小便藥多。渴猶不止。小便複澀。兩
赤茯苓(去黑皮) 桑根白皮(銼) 防風 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半) 郁李仁(湯浸去皮焙乾
臼
內。
十丸
旋複花湯(出聖濟總錄)治消渴腹脅虛脹。心下滿悶。
旋複花(淨擇去莖葉微炒) 桑根白皮(銼) 陳橘皮(湯浸去白微炒各一兩半) 紫蘇(並嫩莖
棗三枚
五里
大黃丸(出聖惠方)治消渴腹脹。利大小腸。
川大黃(三兩銼碎微炒) 栝蔞根 檳榔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一兩) 芎 (二分)桂心
麥門冬湯 治消渴。喉乾不可忍。飲水不止。腹滿急脹。
麥門冬(去心焙) 烏梅(去核取肉炒各二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
桂苓甘露散 治飲水不消。嘔吐瀉利。濕氣流注。水腫腹脹。泄瀉不能止者。宣通氣液。兼
桂心(去粗皮半兩) 白茯苓 豬苓(並去皮) 白朮 寒水石(別研細) 澤瀉(各一兩)甘草( 亦得。 一
(附論) 夫渴利者。飲隨小便故也。由少時服乳石。石熱盛時。房室過度。致令腎氣虛耗。下 焦 生熱 小便利 滯。故
前胡湯(出聖濟總錄)治消渴渴利有熱。小便澀。
前胡(去蘆頭) 生乾地黃(焙) 大黃(銼炒各一兩) 黃芩(去黑心) 梔子仁 升麻 芍藥 (去瓤麩炒) 分。 去
竹葉湯(出千金方)治渴利虛熱。引飲不止。消熱止渴。
竹葉(切二升) 地骨皮 生地黃(切各一升) 栝蔞根 石膏(各八兩) 茯神(一作茯苓)葳
升。煮取四升。分四服。
調中湯 治腎虛熱渴。小便多。除風濕。理石毒。止小便。去皮膚瘡。
升麻 甘草(炙) 菝 (各四兩) 玄參 知母 漏蘆(各五分) 茯苓(三分) 牡蠣( )枳
菘菜、酢物。
竹葉湯(出千金方)治下焦虛熱上炎。肺胃渴飲而利。
竹葉(切三升) 甘草(三兩) 栝蔞根 生薑(各五兩) 麥門冬 茯苓(各四兩) 大棗(三十
八升
石膏湯(出聖濟總錄)治渴利虛熱。引飲不止。消熱止渴。
石膏(四兩) 地骨皮(二兩) 栝蔞根(三兩半) 茯神(去木) 知母(焙) 葳蕤(各二兩)
上一盞。去滓溫服日三。
枸杞根飲(出聖濟總錄)治常食熱面炙爆諸乾燥物。及服熱補藥。飲熱酒沖肺。日久即患
枸杞根皮 菰根 李根白皮 葛根(四味並洗銼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牡蠣(炒二兩)石
栝蔞散 治腎虛熱渴小便利。
栝蔞 茯苓(各一分) 玄參(四分) 枳實(炙六分) 苦參粉 甘草(炙) 橘皮(各三分) 上
地黃丸(出千金方)治面黃手足黃。咽中乾燥氣短。脈如連珠。除熱止渴。
生地黃(汁) 生栝蔞根 牛羊脂(三升) 白蜜(四升) 黃連(一斤為末)
上合 煎令可 丸。如
麥門冬湯(出聖惠方)治渴利。
麥門冬(去心焙) 白茯苓(去黑皮各四兩) 栝蔞根(五兩) 甘草(炙三兩) 地骨皮(五兩) 破。
枸杞湯(出千金方)治渴而利者。
枸杞枝葉(一斤) 黃連 甘草 栝蔞根 石膏(各三兩)
上 咀。水一斗。煮取三升。分
栝蔞散(出千金方)治渴利日飲水數斗。小便頻數。
濃朴湯(出聖濟總錄)治三消渴飲水無度。小便隨之。肌肉消瘦。
人參(一兩) 牡蠣( ) 濃朴(去粗皮薑汁炙各三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
黃耆散(出聖濟總錄)治三消渴疾。肌膚瘦弱。飲水不休。小便不止。
黃耆(銼) 桑根白皮(銼細各一兩) 葛根(銼二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煎 豬
湯。澄
清
石菖蒲散(出聖濟總錄)治渴日夜飲水。隨飲即利。
石菖蒲(一兩) 栝蔞根(二兩) 黃連(去鬚半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新汲水調下。食後臨
栝蔞根煎(出聖濟總錄)治渴利。
生栝蔞根(去皮細切十斤) 黃牛脂(碎切一合半鍋內慢火煎令消濾去滓)
上先用水
三
斗。煮
攪令水
雞 (出聖濟總錄)治渴利飲水。下咽即利。為膀胱有熱。名曰渴利。一名雞內金丸
小豆汁方(出聖濟總錄)治渴利。
小豆(不以多少)
上水煮熟、搗爛。細布絞取汁。每服一盞。不拘時頻服即瘥。
又方(出千金方)
竹根
上濃煮汁飲之。瘥止。
又方
胡麻
上熬令變色研。淘取汁飲半合。日可三四服。不過五升即瘥。
治小便猝太數。複非淋。一日數十過。令人瘦。(出肘後方)
末中水豬脂(如雞子一枚)
上炙承取肥汁。盡服之。不過三劑即瘥。
又方
羊肺(一具)
上以作羹。納少肉和鹽豉如食法。任意進之。不過三具。瘥。
又方
豉(一升)
上納於鹽中。綿裹之。以白礬好者半斤。置綿上蒸之。三斗米許時。下礬即得。消入豉中。出曝乾搗末。每服方寸匕。
菝 飲(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小便數而少。(方見黃耆湯)
鹿兔煎(出澹寮方)治三消渴利神效。常服禁遺精。止白濁。延年。
菟絲子 北五味子(各五兩) 白茯苓(三兩半) 鹿茸(一兩半鹽酒浸炙)
上為末。生地黃汁
黃耆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小便數而少。虛極羸瘦。
黃耆(銼) 鹿茸(去皮酥炙各二兩) 牡蠣( 一複時) 土瓜根 黃連(去鬚) 白茯苓(去黑三十丸。用首
地骨皮飲 治消渴。日夜飲水不止。小便利。
地骨皮(銼) 土瓜根(銼) 栝蔞根(銼) 蘆根(銼各一兩半) 麥門冬(去心焙二兩) 棗(七枚
茯苓丸(出千金方)治渴小便數。
貝母(六分一本作知母) 茯苓 栝蔞根(各四分) 鉛丹(一分) 雞 中黃皮 (十四枚 用麥飲下。
玄菟丹(出三因方)治三消渴利神藥。常服禁遺精。止白濁。延年。
菟絲子(酒浸通軟乘濕研焙乾別取末十四兩) 白茯苓(三兩) 五味子(酒浸別為末秤七兩) 數千 杵。 湯亦
梅花湯(出三因方)治三消渴利神效。
糯殼(旋炒作爆聲) 桑根白皮(濃者切細等分)
上用秤一兩許。水一大碗。煮取半
碗。渴則
麥門冬湯(出衛生寶鑒)治消渴日夜飲水不止。飲下小便即利。
麥門冬(去心焙) 黃連(去鬚) 乾冬瓜(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
(附論) 夫消腎小便白濁如脂者。此由勞傷於腎。腎氣虛冷故也。腎主水而開竅在陰。陰為小 便 之。下流脬中。與水液混濁。隨小便利下凝膏。故謂之消渴小便白濁也。
肉蓯蓉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尿脂如泔。
肉蓯蓉(去粗皮酒浸切焙) 地骨皮 澤瀉 五味子 巴戟天(去心) 當歸(切焙各一兩)磁 丹皮 (各
煉蜜丸如梧
黃耆丸(出聖惠方)治消腎小便白濁。四肢羸瘦。漸至困乏。宜服此。
黃耆(銼) 黃連(去鬚) 熟乾地黃 牡蠣(燒為粉) 鹿茸(去毛塗酥炙微黃各一兩) 白茯苓
兩去心焙
粥
飲下
辰砂妙香散 治渴症小便澀數而瀝。兼有油濁。
茯苓 茯神(去木) 山藥(炮) 遠志(水浸去心焙) 黃耆 (各一兩) 人參 甘草(炙)桔梗
砂少許。
用
葶藶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下冷。小便濃白如泔。嘔逆不下食。
葶藶子(慢火炒別搗如膏一兩半) 枳殼(去瓤麩炒) 桂(去粗皮) 羚羊角(鎊) 白茯苓(去乾炒別搗)
牛
塗杵搗
勻
黃耆散(出聖惠方)治消渴腎虛。心神煩悶。小便白濁。
黃耆(銼) 麥門冬(去心) 茯苓 龍骨 栝蔞根 熟乾地黃 澤瀉 白石脂 桑螵蛸(微炒各
煎至
腎瀝湯(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小便白濁如脂。
白羊腎(一具去脂膜切) 黃耆(銼) 杜仲(銼炒) 五味子 生薑(切各一兩半) 生乾地黃(焙銼碎。分為二食
金牙石湯(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小便濃濁如面汁。此為腎冷。
金牙石(搗碎研) 濃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熟) 石菖蒲(各一兩半) 貝母(去心一兩)烏梅
兩宿曝乾微 三枚
銀錫丸(出試效方)治飲水百杯。尚猶未足。小便如油。或如杏色。
水銀(四錢) 錫(二錢用水銀研成砂子) 牡蠣 密陀僧 知母 貝母(各一兩) 黃丹(半兩)
納藥。線縫 放冷。用砂盆 十日永除根
黃連丸(出聖惠方)治消腎小便滑數。白濁。心神煩躁。
菟絲子散(出聖惠方)治消腎小便多白濁。或不禁。
菟絲子(酒浸三日曝乾別搗為末) 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粗皮炙乾) 黃連(去鬚各一兩)磁 兩半微炒)
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每於食前。以清粥飲調下二錢。
鹿茸丸(出聖惠方)治心腎虛。煩渴引飲。胸間短氣。小便自利。
鹿茸(去毛塗酥炙微黃) 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粗皮炙乾各一兩半) 黃芩 赤瓜根 人參(去
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清粥飲下三十丸。
山茱萸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飲水極多。肢體羸弱。小便如米泔。腰膝冷痛。諸方不能
土瓜根(銼) 苦參 龍骨(細研各一兩半) 黃連(去鬚三兩半) 山茱萸 栝蔞根(銼各一兩 每
遠志丸(出三因方)治消腎。小便滑數。白濁。將欲沉困。宜服。利白濁泄遺。
人參 白茯苓 川薑(炮各半兩) 遠志(去心薑汁製炒) 牡蠣( 取粉各一兩)
上為末。用
桑螵蛸丸(出聖惠方)治消腎。小便白濁。久不瘥。
桑螵蛸(微炒) 菟絲子(酒浸三日曝乾別搗為末) 黃連(去鬚各一兩) 熟乾地黃(二兩)山
鐵粉丸(出聖惠方)治消腎。心肺熱極。羸瘦乏力。口乾心煩。小便如脂。
鐵粉(一兩細研) 生地黃(三兩) 雞 (二兩微炒) 牡蠣(二兩燒為粉) 黃連(一兩去
以粥飲下三十丸
鐵粉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臟腑枯燥。口乾引飲。小便如脂。
鐵粉(研水飛過乾秤再研) 黃連(去鬚各三兩) 雞 (陰乾五枚炙熟) 牡蠣 (炒研如 麩二 大。
天雄散(出聖惠方)治消腎。小便滑數白濁。心神煩躁。
白石脂(三分) 露蜂窠(微炙) 天雄(各半兩炮裂去皮臍)
上粗搗篩。以水二大盞半。入棗
黃耆散(出聖惠方)治消腎。小便滑數白濁。令人羸瘦。宜服。
五味子 黃耆(銼各半兩) 雞 (一兩微炙)
上件粗搗篩。以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
黃連丸(出聖惠方)治消渴飲水不知休。小便中如脂。舌乾口渴。
黃連(去鬚) 栝蔞根(各五兩)
上為末。生地黃汁和劑。石臼內用木杵。塗酥搗勻 熱。丸如
蠟苓丸(出危氏方)補虛治濁。止渴潤腸。婦人血海冷。白帶、白淫、白濁。
黃蠟 雲白茯苓(去皮各四兩)
上茯苓為末。溶蠟和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不飢飽。細嚼下
加減八味丸(出危氏方)治腎水枯竭。不能上潤。心火上炎。不能下濟。由煎熬而生。心煩瘦小。宜降心火生腎
熟地黃(大者先焙乾切酒蒸七次以焙乾秤二兩) 真山藥(微炒一兩) 山茱萸(去核取肉焙乾骨)白茯苓(
梧桐子大。
最
作
可
渴
後用此方。三日渴止。又云一士大夫病渴。療治累歲不安。一名醫使服此八味丸。不半載而疾痊。因疏其病源云:今醫多用醒脾生津止渴之藥誤矣。服此降其心火。生其腎水。則渴自
止矣。
磁石湯(一名腎瀝湯出聖濟總錄)治消腎。小便白濁如凝脂。形體羸瘦。
磁石(六兩別搗如米粒分為二十貼每煎時取一貼綿裹) 黃耆(細銼) 人參 五味子(各一兩
十貼。每 下藥末。更煎至一盞半。去滓溫服。兩服之。
茯兔丹(一名玄兔丹)治三消渴通用。亦治白濁。治白濁不問老少年深者。或有夜夢走泄。遺瀝澀痛。或赤或白。皆酒色過度。上盛下虛。心
。婦人赤白帶
人參 黃耆 蓮肉(去心) 茯神 白茯苓 麥門冬 北五味(各一兩) 甘草 黃芩 地骨皮
又方 此藥去根。不可連用。服盡前藥。方可用此。(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人參 茯苓 枯白礬 白龍骨 遠志(去心) 黃耆 (各一兩) 龍齒 雞頭子(帶殼)家韭子 螵蛸(鹽水炒半
兼服後藥。
桔梗(炒) 薏苡仁(炒) 干葛 人參 白茯苓 蓮肉(去心各一兩) 白朮 甘草 白扁豆( 薑(炮) 山
咀。每服二錢
治濁
白茯苓 老松皮 雞頭子 蓮肉(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金櫻膏為丸。每服三十丸。鹽湯或
又方
人參 白茯苓 花龍骨 牡蠣 胡桃肉(各等分)
上為細末。煮羊腎為丸。每服三十丸。鹽
大凡消渴之症。皆由腎氣虛。蓋肺主氣而心主血。血枯脈燥。心火上炎。腎水下流。乃
至
火愈
執。
水陸二仙丹 大治男子夢遺白濁。腰膝酸疼。
雞頭子(和殼為末)
上用金櫻膏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鹽湯下三十丸。孫氏存仁方。
金櫻
補方定心志。安神除煩。
人參 琥珀 麥門冬(去心) 黃 蓮肉 當歸 鹿茸(各一兩) 肉蓯蓉 白茯苓 遠志
支感丹(出鄭氏家傳渴濁方)治白濁遺精。
菟絲子(酒炙) 白茯苓(各五錢) 秋石(一兩)
上為末。百沸湯一盞。井花水一盞。為陰陽
金鎖丹(出鄭氏家傳渴濁方)治白濁。
白茯苓 茯神(各二兩) 遠志(一兩炒去心) 牡蠣(四兩 ) 五花龍骨(一兩半)
上為末糯
羊腎丸(出鄭氏家傳渴濁方)治白濁妙甚。第三次用。本事方云:申酉時腎開。宜進此藥。
大雞頭(二兩一分) 家韭子 牡蠣( 各二兩) 半夏 木豬苓(赤者同半夏炒每各三兩) 上服
治赤白濁。(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人參 黃耆 茯苓 龍骨 白石脂( ) 牡蠣( 各一兩) 栝蔞根 桑螵蛸(各半兩)
上為
治白濁小便頻數。夢遺不禁。(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牡蠣 龍骨 白礬 白茯苓 秋石 人參 黃耆 (各一兩)
上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治元陽虛極。小便如脂。(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蒼朮 茴香 川烏 川楝子 川椒 龍齒 牡蠣 破故紙(各一兩同炒赤)
上為末和為丸。
治白濁。(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菟絲子(酒煮一日焙乾) 巴戟(去心酒浸煮) 破故紙(炒) 鹿茸 山藥 赤石脂 五味子(
又方(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石菖蒲 甘草(炙各半兩) 人參 當歸 赤茯苓 五味子 紫菀(去蘆) 柏子 酸棗仁(各七分。
不拘時溫服。
三搏丸(出鄭氏家傳渴濁方)治遺精白濁。
人參 五味子 黃耆(各一兩蜜炒) 白礬 龍骨 五倍子 罌粟殼 川楝子(炒) 茴香 牡
鹽湯或
補骨脂丸(同前方)治夢遺。
益智仁(二兩去殼青鹽五錢炒) 川巴戟(一兩去心) 補骨脂(一兩淨洗) 龍骨(一兩火)杵百下
百段錦散(出鄭氏家傳渴濁方)凡渴濁必先看為何証。有濁無渴。先服百段錦散。後用白羊
用沉香散。次用珍 五苓散 清心蓮子飲
上二方依方製等分打合。赤濁則除肉桂。用生薑蓮子同煎。每日二服
白羊腎丸(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半夏 豬苓(二兩)
上將半夏淨洗。豬苓同炒。色褐為度。卻用半夏為末。酒煮羊肉外 腎爛 心下
沉苓丸(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白茯苓(半斤去皮淨) 豬苓(五兩)
上將茯苓銼成大塊。豬苓為皮片。用瓦器煮。以豬 苓沉 空心
沉香散(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珍珠丸(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生珍珠(一兩) 麝香 龍腦 人參 天花粉 干葛 白茯苓 甘草 紫草(各二兩) 朱砂
渴濁藥味總括(出鄭氏家傳渴濁方)
牡蠣(用紙包定用鹽拌黃泥固濟大火 紅後取出去泥鋤窟約一尺深埋三宿卻取研入) 家韭子 苓
用 紙包 諸 藥只依
大凡渴濁先用秘傳降氣數服。後用清心蓮子飲。服一月。卻兼服羊腎丸。及八味丸之屬。
凡
五味子丸(經驗良方)治稟賦弱。小便數亦不禁。
五味子(四兩) 熟地黃(六兩) 肉蓯蓉(八兩) 菟絲子(二兩酒浸蒸)
上為末。酒煮山藥末
(附論)
夫脾土也。土氣弱則不能治水。消渴飲水過度。脾土受濕而不能有所製。則泛溢妄行於皮 五臟六腑。皆有津液。若臟腑因虛實而生熱者。熱氣在內。則津液竭少。故渴也。夫渴 數飲 或為
紫蘇湯(出聖惠方)治消渴後。遍身浮腫。心膈不利。
紫蘇莖葉 桑根白皮(銼) 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 羚羊角(鎊) 檳榔(銼各三分) 木香二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半分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赤茯苓湯(出聖惠方)治消渴後。頭面腳膝浮腫。胃虛不能下食。心胃不和。或吐逆。
赤茯苓(去黑皮) 紫蘇子 白朮 前胡(去蘆頭) 人參(各一兩) 陳橘皮(湯洗去白焙)桂
盞半。生薑半分拍碎。棗二枚擘破。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
防己丸(出聖惠方)治消渴瘥後。津液枯竭。身體浮虛。欲成水病。
防己 豬苓(去黑皮)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炒)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各一兩半) 栝蔞根 赤
煉蜜丸梧桐
瞿麥湯(出聖濟總錄)治消渴欲成水氣。面目並膝脛浮腫。小便不利。
瞿麥穗 滑石 澤瀉(各半兩) 防己(三分) 黃芩(去黑心一分) 桑螵蛸(炒十四枚)大黃
豬苓散(出聖惠方)治消渴後。四肢浮腫。小便不利。漸成水病。
豬苓(去黑皮) 人參(各三分) 木通(銼一兩一分) 黃連(去鬚一兩半) 麥門冬(去心焙)
茯苓散(出聖惠方)治消渴後數飲嘔逆。虛羸欲成水病。
赤茯苓(去黑皮) 栝蔞根 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半) 升麻(一兩) 桑根白皮(銼二兩)陳
葶藶丸(出聖惠方)治消渴後浮腫成水病。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一兩) 栝蔞子(一兩)漢防己 三四服。
蘿蘇散(出聖惠方)治消渴後。變成水氣。令作小便出。
蘿卜子(三兩炒令黃) 紫蘇子(三兩微炒)
上為細散。每服煎桑根白皮湯。調下二錢。日三
(附論) 夫久病消渴之人。營衛不足。筋骨羸劣。肌膚瘦瘁。故病雖瘥而氣血未複。乃為虛乏。 又 法
黃耆丸(出聖惠方)治大渴後。上焦煩熱不退。下元虛乏。羸瘦無力。小便白濁。飯食漸少
黃耆(銼) 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粗皮炙令乾) 鹿茸(去毛塗酥炙微黃各一兩) 人參 (去蘆 戟 桂銼) 地 分燒為 粉)
地黃生薑煎(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後四肢羸弱。氣虛乏。
生薑汁(一升) 生地黃汁(五升) 蜜(一升綿濾過) 生麥門冬汁(三升) 牛脛骨內髓(一升)兩) 五味子(微炒)
兩除前藥五味子外 竹
根(銼三兩
再煎五六
不拘時
蓯蓉丸(出聖惠方)治消渴後。氣乏體羸。腿脛細瘦。
肉蓯蓉(酒浸切焙) 黃耆(銼) 牛膝(去苗酒浸切焙) 車前子 萆 白茯苓(去黑皮)地 刺用)人 地黃 (炒
填骨煎(出千金方)治消渴後虛乏。
白茯苓(去黑皮) 菟絲子(酒浸焙別搗) 山茱萸 當歸(切焙各二兩半) 肉蓯蓉(三兩酒浸心)麥門 子 (炮
取汁。以銀石器慢火煎減半。然後納藥。並下白蜜十兩。牛髓五兩。再煎令如糜。丸如雞子黃大。米
肉蓯蓉散(出聖惠方)治大渴後。下元虛乏。日漸羸瘦。四肢無力。不思飲食。
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縐皮炙令乾) 麥門冬(去心) 白石英(細研) 黃耆(銼) 牡蠣 (銼燒 苗) 附子(炮裂 地骨皮(各
入藥五
鐘乳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後虛乏。
煉鐘乳粉 續斷 熟乾地黃(焙) 石韋(去毛) 山茱萸 蛇床子 甘草(銼炙) 牛膝(酒浸 (去心一兩三分)
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
茯神煮散(出千金方)治消渴虛熱。四肢羸乏。渴熱不止。補虛。
茯神 葳蕤(各四兩) 生石斛 黃連 栝蔞根 丹參(各五兩) 甘草(炙) 五味子知母 取出焙乾秤四
磁石散(出聖惠方)治大渴後虛乏羸瘦。小便白濁。口舌乾燥。不思飲食。
磁石(二兩半搗碎水淘去赤汁) 熟乾地黃(二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 桑螵蛸(三分微炒) 分) 甘草(一 脂膜。 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入藥五錢。生薑半分。再煎去滓。空心溫服。晚食前再服。
石斛散(出千金方)治大渴後虛乏。腳弱小便數。
石斛(去根銼) 肉蓯蓉(酒浸刮去縐皮炙乾各一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焙) 白蒺藜(半兩微 兩)續斷(一
鹿茸丸(出聖惠方)治大渴後虛乏。小便滑數。腿脛無力。日漸羸瘦。
鹿茸(去毛塗酥炙令乾) 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縐皮炙乾) 桑螵蛸(微炒各三兩) 附子 (炮銼)菟絲
每服三
白朮散(出危氏方)治胃虛發渴。
白朮(一兩) 人參 白茯苓
上為末。每服七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服。久渴之後。多有
鉛丹散(一名黃連散)治消渴羸瘦。小便不禁。牛膝丸(出十便良方)治消渴不止。下元虛損。腎經枯竭。
牛膝(酒浸切焙五兩) 生地黃汁(五兩)
上牛膝為末。入地黃汁。夜浸晝複浸。汁盡為度。
(附論)
夫渴利者。謂隨飲即小便也。由少時服乳石。乳石熱盛。房室過多。致令腎氣虛耗。 下 焦生 但發 而熱 皆由石熱。凡如此等。宜服豬腎薺 湯。製腎中石熱也。又宜服白鴨通湯。
磁石丸(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內熱。結成癰疽。
磁石(火炮醋淬二七次) 甘草(炙銼) 知母(焙) 黃芩(去黑心) 栝蔞根(各一兩) 大豆(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日三服。
藍葉散(出聖惠方)治渴利口乾煩熱。背生癰疽。赤 疼痛。
藍葉 川升麻 麥門冬(去心) 赤芍藥 玄參 黃耆(銼) 生甘草(銼) 犀角屑 沉香 葛 滓。不
射干散(出聖惠方)治渴利熱盛。背生癰疽。煩熱肢節疼痛。
射干 川升麻 犀角屑 藍葉 黃芩 沉香 地榆(銼)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兩) 栝蔞根
玄參散(出聖惠方)治渴利煩熱。發癰疽發背。 腫疼痛。
玄參 犀角屑 川芒硝 黃 沉香 木香 羚羊角屑(各三兩) 川大黃(二兩碎銼 微炒)
八珍散(出聖惠方)治消渴後。煩熱結成癰疽。赤 疼痛。心煩不得眠臥。
水銀(入鉛丹點少水研令星盡) 栝蔞根(各一兩) 苦參(銼) 知母(焙各一兩半) 鉛丹 (半 入水銀 鉛丹
石膏湯(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後成癰疽。
石膏(碎一兩半) 知母(焙一兩半) 犀角(鎊屑一兩) 栝蔞根(生者去皮銼細可 半斤爛 研生 以干 者四 八分。
麥門冬湯(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後熱毒。結成癰疽。
麥門冬(去心焙) 赤茯苓(去黑皮) 栝蔞根(焙) 甘草(銼炙各二兩) 地骨皮(洗切二兩)
白茅根飲子(一名茅根飲出聖惠方)治因服硫黃及諸丹石。熱發關節。毒氣不得宣通。肺燥 白茅根(一握銼) 桑根白皮(銼) 麥門冬(去心) 紅雪(各二兩) 赤茯苓(二兩一作白茯苓)去滓溫
鉛霜散(出聖惠方)治渴利煩熱。背生癰疽。赤 疼痛。心煩不得眠臥服此。
鉛霜 膩粉 柳絮礬 川朴硝(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以冷水調下半錢。日夜可四
五
服。
忍冬丸(出危氏方)治渴疾愈。須預防發癰疽。
忍冬草(不以多少根莖花葉皆可用一名老翁須蜜啜花一名金銀花古纏藤以洗淨用之)
上用米
桐
月開
服。酒研敷瘡亦好。但留一口泄毒氣。真經效奇藥也。不特治癰。亦能止渴。並五痔諸漏。
磁石飲(出聖濟總錄)治消渴後成癰疽。亦治消腎燥渴。
磁石(性緊者四兩)
上用杵碎。入五升瓷器中。煮取四升候冷。不拘多少。頻飲之。
栝蔞根丸(出聖濟總錄)治腎水枯竭。不能運上消渴。恐生癰疽。 參五味湯(出如宜方)治消渴後。虛熱留滯。結成癰疽。
人參 五味子 粉草(炙) 麥門冬 黃 (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用水一盞半。煎
(附論)
夫渴利之病。隨飲即小便也。此謂服石藥之人。房室過度。腎氣虛耗故也。下焦既虛。虛則雖瘥
升麻散(出聖惠方)治渴利後皮膚生瘡。肢節疼痛。
川升麻 玄參 知母 赤茯苓 漏蘆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菝 甘草(炙微赤銼 各二兩)以瘥為度
黃耆散(出聖惠方)治渴利。皮膚生熱毒瘡。疼痛寒熱。口乾心煩。
黃耆 甘草 川升麻 前胡(去蘆頭) 栝蔞根 知母 麥門冬(去心) 赤芍藥(各一兩)黃 煎至
皂莢煎丸(出聖惠方)治渴利後熱毒未解。心神煩熱。皮膚搔癢成瘡。
皂莢(十梃不蛀者拍碎用水二升浸一宿冷濃濾去滓以慢火熬成膏)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風(去蘆頭)一兩)
上為
玄參散(出聖惠方)治渴利後頭面身上。遍生熱毒瘡。
玄參 黃芩 川升麻 連翹 葳蕤(各一兩) 犀角屑 木香 白蘞(各半兩) 梔子仁(三分)
秦艽丸(出聖惠方)治渴利後。肺臟風毒外攻。皮膚生瘡。搔癢心煩。
烏蛇(三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 防風(半兩去蘆頭) 牛蒡子(微炒) 梔子仁 犀角屑(各三
細末。煉蜜和搗
栝蔞根散(出聖惠方)治渴利後心煩體熱。皮膚生瘡搔癢。
栝蔞根 赤茯苓(各一兩) 玄參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 苦參(銼
黃耆六一湯(出醫方大成)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胸中發悸。時常消渴。或先渴而欲發瘡
黃耆(去蘆蜜塗炙六兩) 甘草(炙一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一枚。煎至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