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之六

明 虞傳

便濁遺精

《內經》曰︰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於熱。夫便濁之証,因脾胃之濕熱下流,滲入膀胱,故使便溲或白或赤而混濁不清也。《原病式》曰︰如夏月天氣熱甚,則水液混濁、林木流津是也。血虛而熱甚者,則為赤濁,此心與小腸主病屬火故也。氣虛而熱微者,則為白濁,肺與大腸主病屬金故也。丹溪曰︰大率多是濕痰流注,宜燥中宮之濕。又曰︰治宜燥濕降火,兼升舉之法。此皆至要之語也。外有遺精滑泄之候,與濁相類,不可一例而推。夫遺精者,多夢與鬼交而泄,名曰夢遺。或隨溲溺而出,謂之精滑。亦有思想無窮、所願不遂而得之者,治宜安心神以降火。又有因好色太過、房勞致虛而得之者,治法宜滋水臟以複真陰。是皆千古不易之定論也,學人詳之。

脈法

兩尺脈洪數,必便濁失精。女人尺脈澀而弱者,或洪數而促者,皆為便濁白帶。心脈短小,因心虛所致,必遺精便濁。

方法

丹溪曰︰便濁屬溫熱,有痰有虛。赤屬血,由小腸屬火故也。白屬氣,由大腸屬金故也。大率皆是濕痰流注,宜燥中宮之濕。赤者,乃是濕傷血。胃中濁氣下流,滲入膀胱。

肥白人多痰,治宜燥濕降火,兼升提之。大法,二陳湯加二朮、升、柴,赤者加白芍藥,煎服。

一人便濁,嘗有半年,或時夢遺,形瘦,作心虛主治,以珍珠粉丸和定志丸服效。(方見怔忡門。)
夢遺主熱,精滑主濕熱,熱則流通故也。

內傷,氣血虛,不能固守,當補,以八物東加減吞樗木根丸。

大法用青黛、海石、黃柏。

精滑用知母、黃柏降火,牡蠣、蛤粉燥濕,白濁同法治。

一方 用良薑三錢,芍藥、黃柏(炒焦)各二錢,樗根白皮一兩五錢,為末糊丸,每服三十丸。

思想而得病在心,治當安心神以帶補。一法用溫膽湯去竹茹,加人參、遠志、蓮肉、酸棗仁、茯神煎服。

一方 治便濁丸藥。

樗白皮 黃柏(炒) 青黛 乾薑(炒) 滑石 蛤粉(炒,各等分)神曲糊為丸服之。

戴氏曰︰黃柏治溫熱,青黛解熱,蛤粉鹹寒入腎,滑石利竅,炒乾薑味苦,斂肺氣下降,使陰血生,且能監製。

二陳湯治濁,加升提之藥,使大便潤而小便長。

珍珠粉丸 治精滑白濁等証。

黃柏 真蛤粉(各一斤) 珍珠(三兩,一方無此味,而有青黛)
上為末,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溫酒下,或加樗根白皮、滑石、青黛等藥。

半苓丸 治白濁。

神曲 半夏(燥濕) 豬苓(分水,等分)曲糊丸服。

虛勞者,用補陰藥。胃弱者,兼用人參,及升麻、柴胡升胃中之清氣。

張子元氣血兩虛,有痰便濁,陰火痛風。

人參(一兩) 白朮(五錢) 熟地黃 黃柏(炒黑色,各二兩) 山藥 海石 瑣陽(各五錢) 乾薑(五錢,燒灰存性) 南星(一兩,煨裂) 龜板(酥炙,二兩)
上為細末,酒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薑鹽湯下。

燥濕痰、治白濁方,如肝脈弦者,須以青黛瀉肝,大概不可純用涼藥。(盧氏曰︰病因濕熱,藥的矣,然亦不可專用寒涼藥,故用炒柏之類,又以乾薑之溫而佐之也。)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六條)

妙香散(局方) 治心虛遺精白濁。

麝香(一錢,另研) 人參(五分) 木香(二錢五分,煨) 茯苓 茯神 黃耆 遠志(去心炒,各一兩) 桔梗 甘草(各五錢) 辰砂(二錢,另研) 山藥(二兩,薑汁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服,不拘時。

秘真丸(河間) 治思想無窮,所願不遂,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及白物隨溲而下,或夢與陰人通泄耳。

白龍骨(一兩,另研) 訶子皮(大者五枚) 縮砂仁(五錢,去殼) 朱砂(一兩,另研,以一分為衣)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空心溫酒下,冷水亦可。不可多服,太秘。或用蔥白茶湯下。

萆 釐清飲(楊氏家傳) 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白濁,頻數無度,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凝結如膏糊之狀。

石菖蒲 烏藥 益智仁 川萆 白茯苓(各一錢) 甘草梢(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入鹽一錢,煎至一盞,空心服。

治濁固本丸(東垣)
蓮花鬚 黃連(炒,各二兩) 白茯苓 砂仁 益智 半夏(湯泡七次,去皮臍) 黃柏(炒,各一兩) 甘草(炙,三兩) 豬苓(二兩五錢)
為末,蒸餅為丸,空心溫酒下五十丸。

九龍丹(丹溪) 治精滑。

枸杞子 金櫻子 山果子(又名山楂) 蓮肉 佛座須(連花心也) 熟地黃 芡實 白茯苓 川歸(各等分)
上為末,酒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酒或鹽湯送下。如精滑便濁者,服二、三日,溺清如水,飲食倍常,行步輕健。婦人厭產者,二、三服便住孕。如仍欲產,服通利之藥。

水陸二仙丹(錄驗) 治遺精、白濁、夢泄、脫精等証。

金櫻子(一斗) 芡實(二斤)
上以芡實去殼,杵為細末,取金櫻子黃熟者,用籃盛於水中杵去刺,又於石臼中杵碎,去核淨再杵細,絞取自然汁,煎熬成飴糖,和芡實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薑鹽湯送下。

定志珍珠粉丸(丹溪) 治心虛夢泄。

人參 白茯苓(各三兩) 遠志(去心) 石菖蒲(各二兩) 海蛤粉 黃柏(炒焦色,各三兩) 樗根皮(二兩)青黛(二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青黛為衣,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薑鹽湯下。

(丹溪活套)云︰赤白濁,乃胃中痰積下流,滲入膀胱,宜用二陳湯加升麻、柴胡、防風之類以提之。肥白人屬濕熱,加蒼朮、白朮、炒黃柏、黃荊子之類。或有挾寒者,本方加炒乾薑、肉桂,甚者加附子。有心虛不能固守,及平素虛寒之人,本方加萆 、石菖蒲、益智、炒乾薑、牡蠣、龍骨之類。氣虛者,本方加黃耆、白朮、人參,或加附子之類。

赤者,多有血虛瘦弱之人得之,宜四物湯加酒知母、酒炒黃柏,煎湯送下珍珠粉丸。赤白濁小腹疼痛不可忍者,宜作寒治,東垣酒煮當歸丸最妙。(方見婦人門。)
(祖傳方)

秘真丹 治好色腎虛,遺精夢泄,白淫白濁等証。

菟絲子(酒浸炒) 韭子(炒) 柏子仁(各一兩) 龍骨( ) 牡蠣(,醋淬) 山茱萸(去核取肉) 赤石脂(各五錢, ) 補骨脂(一兩,炒) 遠志(去心) 巴戟(去心) 覆盆子 枸杞子 黃柏(鹽酒炒黑色) 山藥(各七錢五分) 芡實(去殼) 杜仲(薑汁炒絲斷,各一兩) 金櫻子(半青黃者去刺核取肉,焙乾,二兩) 乾薑(炒黑色一兩) 鹿角膠(一兩五錢,炒成珠)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薑鹽湯下。

醫案

蓮塘朱顯重,病遺精潮熱,不起床三月矣,召予治。脈之,左右寸關皆浮虛無力,兩尺洪大而軟,與補中益氣湯加熟地黃、知母、黃柏、地骨皮煎,吞下珍珠粉丸。外做小篦籠一個,以籠陰莖,勿使搭肉。服藥三十餘帖,一月平安。

淋閉

附︰關格

《內經》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夫膀胱者,主足太陽寒水之化,其體有下口而無上口者也。長生在申,是故西方肺金以為之母而資其化也。肺金清肅,則水道通調而滲營於下耳。然肺金又借脾土健旺,以資化原,而清氣得以上升,而歸於肺以營運也。故經又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故清陽不升,則濁陰不降,而成淋閉之患矣。先哲以滴水之器譬之,上竅閉則下竅不出,此理甚明。故東垣使灸百會穴,丹溪使吐以提其氣之橫格,是皆開上竅之法也。原其為病之由,皆膏粱之味,濕熱之物,或燒酒炙肉之類,郁遏成痰,以致脾土受害乏力,不能運化精微,清濁相混,故使肺金無助,而水道不清,漸成淋閉之候。或謂用心太過,房勞無節,以致心腎不交,水火無製,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皆先哲之法言也。古方有五淋之別,氣、砂、血、膏、勞是也。若夫氣淋為病,小便澀滯,常有餘瀝不盡。砂淋為病,陰莖中有砂石而痛,溺不得卒出,砂出痛止。膏淋為病,溺濁如膏。勞淋為病,遇房勞即發,痛引氣沖。血淋為病,遇熱則發,甚則溺血。候其鼻準色黃者,知其為小便難也。東垣分在氣、在血而治之,以渴與不渴而辨之耳。如渴而小便不利者,熱在上焦氣分,肺金主之,宜用淡滲之藥,茯苓、澤瀉、琥珀、燈心、通草、車前子、瞿麥、 蓄之類,以清肺金之氣,瀉其火以滋水之上源也。不渴而小便不利者,熱在下焦血分,腎與膀胱主之,宜用氣味俱陰之藥,知母、黃柏之類,滋腎丸是也。除其熱,泄其閉塞,以滋膀胱腎水之下元也。治淋之法,無越於此,學人不可不知。

脈法

《脈經》曰︰少陰脈數,婦人則陰中生瘡,男子則為氣淋,脈細而數。脈盛大而實者生,虛細而澀者死。

方法

丹溪曰︰淋雖有五,皆屬於熱,宜解熱利小水,山梔子之類。不可發汗,汗之必便血。

老人氣虛淋閉,參、朮中帶木通、梔子之屬。

有腎虛極而淋者,當補腎精而利小便,不可獨用利水藥。

有死血作淋者,用牛膝膏。(一云︰牛膝膏能損胃不食,宜斟酌用之。)

一方 治淋,用益元散加梔子仁、木通。或用梔子一合炒為末,白湯調下。夏月以茴香煎湯調益元散服效。

痰熱隔滯中焦,淋澀不通,二陳湯煎大碗頓服,探吐之以提其氣。

淋澀有血因火燥,下焦無血,氣不得降,而滲泄之令不行也,宜補陰降火,以四物湯加知母、黃柏,或用四物湯煎下滋腎丸。

陰莖痛,乃厥陰氣滯兼熱,用甘草梢,蓋欲緩其氣耳。

小便因熱郁成淋不通,用赤茯苓、黃芩、澤瀉、車前子、麥門冬、肉桂、滑石、木通、甘草梢。氣虛者,加黃耆、木香。淋痛,加黃柏、生地黃。夏月煎調益元散。

(以上丹溪方法凡九條)

參苓琥珀湯 治小便淋澀,莖中痛,相引脅下痛,不可忍者。

人參 茯苓(各五分) 川楝子(去核) 生甘草梢 玄胡索(各七分) 琥珀 柴胡 川歸尾 澤瀉(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加燈心十數莖,煎至一盞服。

琥珀散(濟生) 治五種淋澀疼痛,小便有膿血出証。

琥珀 沒藥 海金砂 蒲黃(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煎萱草湯調下。

傷寒後脫陽,小便不通,用生薑自然汁,調茴香末,敷貼小腹上。又服益智茴香丸,調益元散送下。(丹溪)

老人氣虛而小便不通,四物湯加黃耆、人參,吞滋腎丸,下焦血氣乾者死。(丹溪)

小便黃,用黃柏。如澀數,加澤瀉。若濕熱流注下焦而小便黃赤澀數,用梔子、澤瀉切當。濕多者,宜用滑石利之。

下焦無血,小便澀數而黃者,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牛膝、甘草梢。

通關丸(即滋腎丸,東垣) 治不渴而小便閉,熱在下焦血分。

黃柏(酒洗焙乾) 知母(酒洗焙乾,各一兩) 肉桂(五分)
上為細末,熟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湯下。服後須頓兩足,令藥易下行也。如小便已利,莖中如刀刺痛,當有惡物下為驗。

清肺飲子(東垣) 治渴而小便閉澀不利,邪熱在上焦氣分。

燈心(一分) 通草(二分) 澤瀉 瞿麥 琥珀(各五分) 蓄 木通(各七分) 車前子(炒另研) 茯苓(去皮) 豬苓(去皮,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空心稍熱服。

導氣除燥湯(東垣) 治小便閉塞不通,乃血澀致氣不運而竅澀也。

茯苓(去皮) 滑石(各一錢) 知母(去毛,酒浸炒) 澤瀉(各一錢五分) 黃柏(二錢,酒炒)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空心稍熱服。

腎疸湯(東垣) 治腎疸目黃,甚至渾身黃,小便赤。

羌活 防風 本 獨活 柴胡(各五分) 升麻(一錢,以上治目黃渾身黃) 白茯苓(二分) 澤瀉(三分) 豬苓(四分) 白朮(五分) 蒼朮(一錢,以上治小便赤澀) 黃柏(二分) 人參(三分) 葛根(五分) 神曲(六分) 甘草(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稍熱服。

小薊湯(東垣) 治下焦熱結血淋。

生地黃 小薊根 通草 滑石 梔子仁 蒲黃(炒) 淡竹葉 當歸梢 生藕節 甘草梢(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煎,空心服。

八正散(局方) 治大小便俱閉。

大黃 瞿麥 木通 滑石 蓄 車前子 梔子仁 甘草(各等分)
上細切,每服五錢重,入燈心七莖,水煎服。

牛膝膏 用川牛膝一合細切,以新汲水五大盞煎耗其四,入麝香少許,空心服。或單以酒煮,亦可。

茯苓湯(東垣) 治胃疸,陽明積熱,食已輒飢,面色黃瘦,胸滿脅脹,小便閉澀。

赤茯苓 陳皮(去白) 澤瀉 桑白皮(各三分) 赤芍藥 白朮 人參 官桂(各二分) 石膏(八分)病甚者,加大黃、朴硝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倒換散(河間) 治無問久新癃閉,大小便不通,小腹急痛,肛門腫痛。

大黃(小便不通減半) 荊芥穗(大便不通減半,各等分)
上各別研為細末,每服二錢,溫水調下,臨時加減服。

葵子散(河間) 治小便不通。

黃蜀葵子(研細) 赤茯苓(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一盞,煎二、三沸,食前服。

葵子湯(濟生) 治膀胱實熱,小便不通。(方見疝氣門。)

琥珀散(河間) 治五淋。

滑石(二錢) 木通 當歸 木香 鬱金 蓄(各一錢) 琥珀(五分,研)
上作一服為末,用蘆葦葉同煎,水一盞半,煎數沸,食前溫服。

鐵服丸(河間) 治大小便不通神效。

大皂角(燒存性)
上一味,不拘多少,細研,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湯下。

廣濟雞蘇飲子(外台) 治小便不通。

雞蘇(二握) 生地黃 通草(各四兩) 滑石 杏仁(去皮尖,各二兩) 冬葵子(一兩五錢) 石韋(炙,去毛,一兩)
上七味細切,以水六升,煎至二升半,去渣分三服,空心進一服,如人行四、五里,又進一服,必通。

又方(外台) 治小便不通。

冬葵子 滑石(各三兩) 通草 赤茯苓(各一兩) 茅根(二兩五錢) 芒硝(一兩五錢)
上細切,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去渣納芒硝,分作三服,連進即通。

集驗方(外台) 治小便淋瀝不通。

滑石(半斤) 石韋(三兩) 通草(四兩) 榆莢 冬葵子(各一斤) 一方加黃芩(三兩)
上細切,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分作三服,頓飲。

石韋散(河間) 治小便不利,莖中作痛。

石韋(去毛,二兩) 瞿麥(一兩) 滑石(五兩) 車前子(三兩) 冬葵子(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

祖傳方 治小便淋閉,莖中作痛神效。

石韋(去毛) 滑石 瞿麥 蓄 冬葵子 木通 王不留行 地膚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

又方 治小便溺血立效。

金陵草(一名旱蓮草,一名墨斗草) 車前子(俗云蝦蟆衣)
上二物各等分,杵自然汁,每服半茶盞,空腹服。

又方 治前証。

用壯年無病患頭髮,不拘多少,燒灰存性,以側柏葉搗汁,入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白湯下,或四物湯下尤妙。

又方 治沙淋,乃莖中有砂作痛。

石首魚腦骨(五對,火,出火毒。即白鯗腦中骨也) 滑石(五錢)
上共研為細末,分作二服,煎木通湯調下。未愈,再服數劑,必待砂出盡乃安。

又方 治孕婦轉胞,小便不通,及男子小便不通,皆效。

冬葵子(五錢) 山梔子(五錢,炒研) 木通(三錢) 滑石(五錢,研)
上作一服,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外以冬葵子、滑石、梔子為末,田螺肉搗膏,或生蔥汁調膏,貼臍中,立通。

又方 治血淋。

側柏葉 藕節 車前草(各等分)
上三味,同搗取其汁,調益元散,神效。

附︰關格証

《難經》曰︰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脈兩寸俱盛曰關格。其証嘔逆而小便不通者是也。按《素問》謂人迎大四倍於氣口名曰格,氣口大四倍於人迎名曰關,乃二証也。蓋有格而不關者,亦有關而不格者,又或有人迎氣口俱盛而吐逆不便者,故丹溪總而言之曰關格者,是也。

丹溪曰︰寒在上而熱在下,故多死,法當吐以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用二陳湯探而吐之,吐中便有降。

有氣虛不運者,補氣藥中升降,用補中益氣湯加檳榔,使清氣升而濁氣降也。

治關格証吐逆而小便不利,急宜先灸氣海、天樞等穴各三七壯,其吐必止,然後以益元散等藥以利小便。

祖傳方 治關格吐逆,小便不通。

用藿香平胃散合五苓散,加薑棗煎服,立效。

醫案

予長兄修德翁,年七十,秋間患小便不通,二十餘日,百方不效,後得一方,取地膚草搗自然汁服之遂通。雖至微之物,而有回生起死之功,故錄於此,以為濟利之一助云。(地膚草,一云白地芎是也。)

秘結

《內經》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夫腎主五液,故腎實則津液足而大便滋潤,腎虛則津液竭而大便結燥。原其所由,皆房勞過度,飲食失節,或恣飲酒漿,過食辛熱,飲食之火起於脾胃,淫欲之火起於命門,以致火盛水虧,津液不生,故傳道失常,漸成結燥之証。是故有風燥,有熱燥,有陽結,有陰結,有氣滯結,又有年高血少,津液枯涸,或因有所脫血,津液暴竭,種種不同,固難一例而推焉。經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以苦泄之。

陽結者散之,陰結者溫之。大法,治燥者潤之,以大黃、當歸、桃仁、麻子仁、郁李仁之類。風燥者,加以防風、羌活、秦艽、皂莢之類,為丸以煉蜜,取其潤燥以助傳道之勢,故結散而疏通矣。仍多服補血生津之劑,助其真陰,固其根本,庶無再結之患。切弗以巴豆、牽牛等峻劑攻下,雖暫得通快,必致再結愈甚,反釀成病根膠固,卒難調治。或有血虛、脈大如蔥管、發熱而大便結燥者,慎不可發汗,汗之則重亡津液,閉結而死,此醫殺之耳。《活人書》有脾約証,謂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難,製脾約丸以下脾之結燥,使腸潤結化,津流入胃而愈。丹溪曰︰然既曰脾約,必陰血枯槁,內火燔灼,熱傷元氣,故肺受火邪而津竭,必竅母氣以自救。夫金耗則土受木傷,脾失轉輸,肺失傳化,宜其大便閉而難,小便數而無藏蓄也。理宜滋養陰血,使陽火不熾,金行清化,脾土健旺,津液入胃,大小腸潤而通矣。今以此丸,用之於熱甚而氣實與西北人稟賦壯實者,無有不安;若用之於東南方人與熱雖盛而氣血不實者,雖得暫通,將見脾愈弱而腸愈燥矣。須知在西北以開結為主,在東南以潤燥為要,學人其可不知此乎。

脈法

脈多沉伏而結。陽結,脈沉實而數。陰結,脈伏而遲或結。老人虛人便結,脈雀啄者,不治。

方法

丹溪曰︰有虛有風,有濕有火,有津液不足者,有寒者,有氣結者,切不可例用芒硝、大黃及巴豆、牽牛等利藥。

久病,腹中有實熱,大便不通,宜用潤腸丸微利之,不宜用峻利之劑。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條)

脾約丸

麻仁(一兩半,用生絹袋盛,百沸湯連袋泡浸,湯冷出之,垂井中,與水面差一指許,不著水,次日晒乾礱之,粒粒皆完) 枳實(麩炒黃色) 濃朴(薑製炒) 芍藥(各三兩) 大黃(四兩,酒蒸) 杏仁(去皮尖炒,另研,一兩二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

通幽湯(東垣) 治大便難,幽門不通,上沖吸門不開,噎塞不便,燥閉氣不得下,治在幽門,以辛潤之。

炙甘草 紅花(各一分) 生地黃 熟地黃(各五分) 升麻 桃仁泥 當歸身(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調檳榔細末五分,食前稍熱服。

潤燥湯(東垣)

升麻(二分) 生地黃(二分) 熟地黃 當歸梢 大黃(酒濕煨) 生甘草 桃仁泥 麻仁(各一錢) 紅花(五分)
上除桃仁、麻仁另研細外,餘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入桃仁、麻仁,煎至一盞,去渣空心稍熱服。

潤腸丸(東垣) 治脾胃中伏火,大便閉澀,或乾燥,閉塞不通,全不思食,及風結血閉皆能治之。

桃仁(湯泡去皮,略炒) 麻仁(去殼,各一兩) 當歸梢 大黃(酒濕煨) 羌活(各五錢)
上除桃仁、麻仁另研如泥外,其餘杵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白湯下。如風濕而大便不行,加煨皂角仁、大黃、秦艽以利之。如脈澀,覺身有氣澀而大便結者,加郁李仁、大黃以除氣澀燥。

麻黃白朮湯(東垣) 治大便不通,五日一次,小便黃赤,渾身腫,面上及腹尤甚,其色黃,麻木,身重如山,沉困無力,四肢痿軟,不能舉動,喘促不安。

青皮(去穰) 酒黃連(各二分) 黃耆 人參 桂枝 白朮 濃朴(薑製) 柴胡 蒼朮 豬苓(各四分) 酒黃柏 陳皮(去白) 甘草(半炙,半生) 升麻(各三分) 吳茱萸(去核) 白茯苓 澤瀉(各五分) 白豆蔻炒神曲(各六分) 麻黃(一錢,不去節) 杏仁(四個)
上細切,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先煎麻黃令沸,掠去沫,入諸藥同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升陽瀉熱湯(東垣) 治膈噎不通,逆氣裡急,大便不行。

青皮 槐子(各二分) 生地黃 熟地黃 黃柏(各三分) 當歸身 甘草梢(各四分) 蒼朮(五分) 升麻(七分) 黃耆(一錢) 桃仁(十個,去皮尖,另研)
上細切,作一服,入桃仁泥,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熱服。

活血潤燥丸(東垣) 治大便風秘血秘,常常燥結。

當歸梢(五錢) 防風(三錢) 大黃(酒煨) 羌活(各一兩) 皂角仁(燒存性,一兩五錢) 桃仁(二兩,去皮,另研) 麻仁(二兩半,去殼,另研)
上除桃仁、麻仁另研外,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三兩服後,須以麻子仁煮粥,每日早晚食之。大便雖日久,再不結燥也。此丸藥以瓷罐盛之,紙包封,毋令見風。

潤腸湯(東垣) 治大便結燥不通。

生地黃 生甘草(各三分) 大黃( ) 熟地黃 當歸梢(各五分) 升麻 桃仁 麻子仁(各一錢) 紅花(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

潤體丸(東垣) 能潤血燥,治大便不通。

麻仁 當歸梢 生地黃 桃仁 枳殼(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服。

備急大黃丸(東垣) 治胃中停滯寒涼之物,大便不通,腹痛。(方見內傷門。)

枳殼丸(河間) 治三焦約,大小便不通,穀氣不得下行。

枳殼(二兩) 陳皮(一兩) 檳榔(五錢) 木香(二錢五分) 黑丑(四兩,一半生用,一半炒熟,杵頭末一兩半,餘不用)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枳實導滯丸(東垣) 治傷熱物,大便不行,氣滯胸腹作痛。(方見內傷門。)

醫案

本邑趙德秀才之母,年五十餘,身材瘦小,得大便燥結不通,飲食少進,小腹作痛,召予延醫,六脈皆沉伏而結澀。

予作血虛治,用四物湯加桃仁、麻仁、煨大黃等藥,數服不通,反加滿悶。與東垣枳實導滯丸及備急大黃丸等藥,下咽片時即吐出,蓋胃氣虛而不能久留性速之藥耳。遂以備急大黃丸外以黃蠟包之,又以細針穿一竅,令服三丸。蓋以蠟匱者,製其不犯胃氣,故得出幽門達大小腸取效也。明日,下燥屎一升許。繼以四物湯加減作湯,使吞潤腸丸。如此調理月餘,得大便如常,飲食進而平安。

予族侄百一通判之子,因出痘大便閉結不通。兒醫云︰便實為佳兆。自病至痘瘡愈後,不入廁者凡二十五日,肛門連大腸不勝其痛,叫號聲達四鄰外。醫及予二、三人議藥調治,用皂角末及蜜煎導法,服以大小承氣湯及枳實導滯丸、備急丸皆不效,計無所出。予曰︰此痘瘡餘毒鬱熱,結滯於大小腸之間而然。以香油一大盞令飲,自朝至暮亦不效。予畫一計,令侍婢口含香油,以小竹筒一個套入肛門,以油吹入肛內。過半時許,病者自云︰其油入腸內,如蚯蚓漸漸上行。再過片時許,下黑糞一二升止,困睡而安。

黃膽

《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又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夫黃膽為病,肌肉必虛腫而色黃,蓋濕熱郁積於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於面與肌膚也。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虛,母病子亦病矣。是故有諸中者,必形諸外耳。其証有五︰曰黃汗,曰黃膽,曰酒疸,曰穀疸,曰女勞疸。雖有五者之分,終無寒熱之異。丹溪曰︰不必分五種,同是濕熱,如 曲相似。正經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是也。外有傷寒熱病,陽明內實,當下而不得下,當汗而不得汗,當分利而不得分利,故使濕熱怫郁內甚,皆能令人發黃病也。先哲製茵 五苓散、茵 湯、茯苓滲濕湯之類,無不應手獲效。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曰濕在上宜發汗,濕在下宜利小便,或二法並用,使上下分消其濕,則病無有不安者也,學人詳之。

脈法

《脈經》曰︰凡黃候,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冷,並不可治。
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也。
酒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頭如 蒜韭之狀,大便正黑,皮膚四肢不仁,其脈浮弱,顏黑微黃,故知難治。

穀疸,寸口脈微而弱,微則惡寒,弱則發熱,當發不發,骨節疼痛,當煩不煩,而黃汗出。趺陽脈緩而遲,胃氣反強,飽則煩滿,滿則發熱,客熱消穀,食已則飢,穀強肌瘦,名曰穀疸。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則滿也。
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已則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穀疸。

方法

丹溪曰︰不必分五,同是濕熱,和 曲相似,輕者小溫中丸,重者大溫中丸,熱多加黃連,濕多者茵 五苓散加食積藥。

戴氏曰︰食積者,量其虛實下之,其餘但利小便,小便清利,則黃自退。或曰︰黃膽宜用倒倉法。又曰︰黃膽倦怠,脾胃不和,食少,胃苓湯。小便赤,加滑石。

一方 治黃膽。

黃芩 黃連 梔子 茵 豬苓 澤瀉 蒼朮 青皮 草龍膽(各五分)
穀疸,加三棱、莪朮、縮砂、陳皮、神曲。
上細切,作一服,水煎服之。

又方 治氣實傷濕,渾身發黃,宜吐法。

撫芎 梔子 桔梗(各二錢)
上細切,作一服,加薑煎,入韭汁服,探吐之。

小溫中丸 治黃膽與食積,又可製肝燥脾。脾虛者,須以白朮作湯使下。

針砂(十兩,醋炒七次令通紅,另研) 苦參(夏加冬減) 山楂(各二兩) 吳茱萸(一兩,冬加夏減) 蒼朮(半斤) 白朮(五兩) 川芎(夏減) 神曲(各半斤)香附米(一斤,童便浸一宿)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鹽湯下。一方,無白朮、山楂、苦參、吳茱萸,有梔子。

大溫中丸

針砂(十兩,如前製) 陳皮 蒼朮 青皮 濃朴(薑汁製) 三棱 (醋煮一時) 莪朮(同上製) 黃連 苦參 白朮(各五兩) 生甘草(二兩) 香附(一斤,童便浸一宿)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一方無黃連、苦參、白朮,一方又無甘草,名溫中丸。)

調胃承氣湯(活人,方見傷寒門。)
王叔和曰︰腹滿舌痿,煩躁不得睡,屬黃家。又曰︰病黃膽,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發病時火劫其汗,兩熱相搏。然黃家所得從濕,故一身盡發熱而黃。如肚熱者,熱在裡也,當下之安,用調胃承氣湯。

又曰︰黃膽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為瘥,又劇者為難治。又曰︰病疸而渴者,其病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病易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師曰︰諸黃家病,但宜利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耆湯,又名黃耆建中湯。(方見傷寒門。)
又曰︰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小建中湯。又曰︰黃膽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用大黃黃柏梔子芒硝湯。

大黃黃柏梔子芒硝湯(叔和)

黃柏 芒硝 大黃(各四錢) 梔子(三枚)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又曰︰黃膽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宜服小半夏湯。(方見傷寒門。)
又曰︰夫病酒發黃膽,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証也。又心中懊 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又曰︰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吐之即愈。又曰︰酒疸黃色,心中實熱而煩。

又曰︰額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熱,薄暮則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

又曰︰黃家,日晡所當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小腹滿,一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硝石礬石散(叔和)
上以二石各等分,燒 為末,每服二錢,以大麥粥湯和服,日三服,取汗愈。若小腹滿急,小便不利,用滑石、石膏各二錢,入粳米一撮,同煎服之。

治酒疸,用小柴胡湯加茵 、豆豉、大黃、黃連、葛根,煎服效。(叔和)

茯苓湯(河間) 治胃疸,消穀善飢,面色痿黃,心中煩熱,胸脅脹滿,小便赤澀。(方見淋秘門。)

一方(丹溪) 治穀疸。

以柴胡、穀芽、枳實、濃朴、梔子、大黃等分,水煎服效。

胃苓湯(局方) 治脾胃不和黃腫。如小便赤澀,加滑石。

五苓散合平胃散是也。

腎疸湯(東垣) 治腎疸目黃,或渾身黃,小便赤澀。

升麻 羌活 防風 本 獨活 柴胡(各五分) 蒼朮(一錢) 豬苓(四分) 葛根(五分) 澤瀉(三分) 黃芩(二分) 甘草(三分) 神曲(炒,三分) 黃柏(二分) 白朮(五分) 人參(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茵 五苓散(活人) 治傷寒或伏暑發黃,小便不利,煩渴等証。

本方倍加茵,入薑棗煎服之。

茵 茯苓湯(活人) 治發黃,脈沉細數,四肢冷,小便澀,煩躁而渴。

茯苓 桂枝 豬苓(各一錢) 滑石(一錢五分) 茵 (二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服。如脈未出,加當歸一錢五分。

梔子大黃湯(活人) 治酒疸,心中懊,或熱而痛。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豆豉(一升)
上作一服,用水五升,煎至二升,分三服。

半溫半熱湯(活人) 治酒疸,身黃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嘔,心煩足熱,或有 瘕,心中懊,其脈沉弦緊細。

半夏 茯苓 白朮(各七分) 前胡 枳殼(麩炒黃色) 甘草(炙) 大戟(各五分) 黃芩 茵 當歸(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入生薑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茵 蒿湯(活人) 治身熱鼻乾汗出,陽氣上奔,小便赤澀不利,濕熱發黃。

茵 蒿(一兩) 大梔子(三枚) 大黃(三錢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三盞,煎盞半,溫服。

茵 大黃湯(活人) 治傷寒大熱發黃,面目俱黃,小便赤澀。

茵 蒿 梔子 柴胡 黃柏 黃芩 升麻 大黃(各七分) 草龍膽(三分半)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梔子柏皮湯(活人) 治身熱不去,大便利而煩熱身黃。

梔子 黃柏 黃連(各三錢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茯苓滲濕湯(活人) 治黃膽寒熱,嘔吐而渴,欲飲冷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方見濕証門。)

小茵 湯(活人) 治發黃,脈沉細而遲,遍身冷。

附子(一枚,作八片炮) 甘草(炙,一兩) 茵 (二兩)
上細切,作三服,每服用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茵 四逆湯(活人) 治發黃,脈沉細而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

甘草(炙,一兩) 乾薑(炮,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作八片炮) 茵 (二兩)
上細切,分作四服,水煎服。

葶藶苦參散(活人) 治濕熱內甚,小便赤澀,大便時秘,飲食少進,諸藥不效,因為久黃。

苦參 黃連 瓜蒂 黃柏 大黃(各一兩) 葶藶子(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清米飲調下,以吐利為度,隨時看虛實消息加減。

當歸白朮湯(活人) 治酒疸發黃,心下有 癖堅滿,身體沉重,妨害飲食,小便赤黃,此因內虛,飲食生冷,脾胃痰結所致。

白朮 茯苓(各一錢) 當歸 黃芩 茵 (各三分半) 前胡 枳實 甘草(炙) 杏仁(各六分) 半夏(八分,泡透)
上細切,作一服,加薑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抵當湯(活人) 治傷寒熱郁,瘀血內結,身黃脈沉細,狂言譫語,小便自利,大便黑。(方見傷寒門。)

針砂丸(集驗方) 治穀疸、酒疸、濕熱發黃等証。

針砂(半斤,醋炒紅) 蒼朮(四兩,米泔浸) 香附(四兩,童便浸) 神曲(炒微黃) 茵 (薑汁炒) 麥(麩炒,各二兩) 芍藥 當歸(酒洗,去頭) 生地黃 川芎 青皮(去穰炒,各一兩五錢) 陳皮(去白) 莪朮(醋煮) 三棱(醋煮,各二兩) 梔子(去殼炒) 薑黃 升麻 干漆(各五錢,炒煙盡)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薑湯送下。

綠礬丸(集驗) 治黃腫病最捷。

五倍子(半斤,炒黑) 綠礬(四兩,薑汁炒白) 針砂(四兩,醋炒紅色) 神曲(半斤,炒微黃色)
上為細末,生薑汁煮紅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溫酒下。不能飲酒,米湯亦可。終身忌食蕎麥面,犯之再發難治。

棗礬丸(寶鑒) 治食勞,身目俱黃者。

綠礬(半斤,火 通紅)
上研細,紅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酒或薑湯下。

(祖傳方)

褪金丸 治黃腫,絕妙。

蒼朮(米泔浸) 白朮(各二兩五錢) 甘草(炙,五錢) 濃朴(薑汁拌炒,一兩) 陳皮(去白,一兩五錢) 針砂(醋炒紅色) 香附(童便浸,各六兩) 神曲(炒黃色) 麥 面(炒微黃,各一兩半)有塊加三棱(醋煮) 莪朮(醋煮,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服,忌魚腥、濕面、生冷、水果等物。

醫案

一男子年三十餘,得穀疸症,求予治。以胃苓湯去桂加茵,數十帖黃退,自以為安,不服藥。十數日後,至晚目盲不見物。予曰︰此名雀目,蓋濕痰盛而肝火有餘也。用 豬肝煮熟和夜明砂作丸服之,目遂明如故,來謝。予曰︰未也,不早服製肝補脾消痰之劑,必成蠱脹。伊芳不信,半月後腹漸脹痞滿,複來治。予仍以胃苓湯倍二朮,加木通、麥門冬,煎湯下褪金丸,一月平安。

瘡瘍

《內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東垣謂榮氣即胃氣也,蓋胃氣調和,則榮衛之氣,皆順流而無逆於肉理耳。若夫飲食失節,肥甘過傷,以致濕熱蘊積於腸胃之間,燒爍腑臟,煎熬真陰,此經之所謂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味傷發熱,久而增氣。故濕熱之氣,聚於下集,陰火熾盛,蓄於八脈,八脈沸騰,逆於經隧,氣凝血滯,故其滋養精微之氣,不能如常榮於肉理,是以結聚而成癰腫矣,經曰熱勝則肉腐是也。法當視其所發之地,各從其經而處治焉。夫發於身之表者,其名一十有七︰曰腦發(督脈,足太陽經),曰背發(中屬督脈,餘皆足太陽經),曰鬢髮(手足少陽經),曰眉髮(手足太陽經,手足少陽經),曰 發(手足陽明經),曰腮頷發(手陽明經),曰髭發(手足陽明經),曰腋發(手太陽經),曰穿襠發(督銜任三脈),曰腿發(表足三陽,裹足三陰),曰肝癰(足厥陰經),曰喉癰(任脈,陽明經),曰臍癰(任脈,陽明),曰乳癰(內陽明經,外少陽經,乳頭足厥陰經),曰臀癰(足太陽經),曰跨馬癰(足厥陰經),曰囊癰(足厥陰經)。發於腔子之內者,其名有四︰曰內疽,曰肺癰(手太陰經),曰腸癰(手太陽經,手陽明經),曰胃脘癰(足陽明經)。夫十二經有氣血多少之不同,癰疽淺深之有異。是故為治之法,或疏散,或消毒,或針焙,或內托,或外消,或瀉利,或補益。是故腫瘍為實,宜瀉利;潰瘍為虛,宜補益;浮露而淺者為癰,宜外消;藏伏而深者為疽,宜內托,此千古不易之定議也。雖然其証有善而易治者為順,惡而難消者為逆。其為眼白睛黑,目緊小者,一逆也;不能飲食,納藥而嘔,食不知味,二逆也;傷痛渴甚,三逆也;膊項轉動不便,四肢沉重,四逆也;聲嘶色脫,唇口青黑,面目四肢浮腫,五逆也;煩躁時咳,腹痛甚,泄利無度,小便如淋,六逆也。膿血大泄, 腫尤甚,膿水臭敗莫近,七逆也;喘促氣短,恍惚嗜臥,八逆也;未潰先黑陷,面青唇黑便污,九逆也。又如噫氣痞塞,喘咳,身冷自汗,目瞪耳聾,恍惚驚悸,語言錯亂,皆是惡証。若夫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順也;便利調勻,二順也;神彩精明,語聲清朗,三順也;膿潰腫消,色鮮不臭,四順也;體氣和平,五順也。

凡五順見三則吉,九逆見六則危矣。先哲垂訓,班班可考,學人其可不詳察乎。

脈法

《脈經》曰︰脈數身無熱,內有癰也。一云︰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中有膿,薏苡附子敗醬湯主之。

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洒淅惡寒,苦有痛處,當發癰腫。脈微而遲,反發熱,弱而數,反振寒,當發癰腫。

脈浮而數,身體無熱,形嘿嘿,胸中微躁,不知痛之所在,此人當發癰腫。

脈滑而數,數則為熱,滑則為實,滑則主榮,數則主衛,榮衛相逢,則結為癰,熱之所過,則為膿也。

羽林婦病,醫者脈之,知婦人腸中有膿,為下之即愈。蓋寸口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濁敗,小腹痞堅,小便或澀,或時汗出,或複惡寒,膿為已成。設脈遲緊,聚為瘀血,下之即愈。

腸癰之為病,其身體甲錯,腹皮急,按之軟如腫狀。

夫腸癰者,小腹腫,按之則痛,小便數如淋,時時發熱,自汗出,複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方法

丹溪曰︰癰疽因陰陽相滯而生。蓋氣陽也,血陰也,血行脈內,氣行脈外,相並周流。寒與濕搏之,則凝泣而行遲,為不及;熱與火搏之,則沸騰而行速,為太過。氣得邪而郁,津液稠粘,為痰為飲,積久滲入脈中,血為之濁,此陰滯於陽也。血得邪而郁,隧道阻隔,或溢或結,積久滲出脈外,氣為之亂,此陽滯於陰也。百病皆由於此,又不止於癰疽而已。

癰疽因積毒在臟腑,當先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而以行經活血藥為佐,參以經絡時令,使毒氣外發,施治之早,可以內消,此內托之意也。

或問內托之法,予曰︰河間治腫 於外,根盤不深,形証在表,其脈多浮,病在皮肉,非氣盛則必侵於內,急須內托,宜腹煎散,除濕散郁,使胃氣和平。如或未已,再煎半料飲之。如大便閉及煩熱,少服黃連湯。如微利及煩熱已退,卻與複煎散。如此使榮衛俱行,邪氣不能內傷也。

《外科精要》謂排膿內補十宣散,治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誠哉是言也。若用之於小瘡癤與冬月,亦可轉重就輕,移深居淺。若潰瘍與夏月用之,其桂朴之溫散,佐以防風、白芷,吾恐雖有參,難為倚仗。比見世人用此,不分輕重時令,經絡前後,正若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危哉﹗諸經惟少陽厥陰二經生癰疽宜預防之,以其多氣少血也。血少而肌肉難長,瘡久未合,必成死証。苟不知此,遽用驅逐利藥,以伐其陰分之血,禍不旋踵。

腫瘍內外皆壅,宜以托裡表散為主。如欲用大黃者,宜戒猛浪之非。

潰瘍內外皆虛,宜以補接為主。如欲用香散者,宜戒虛虛之失。

《外科精要》一書,惟務紀錄舊方,應酬輕小証候耳。

癰疽始發,即以艾多灸之,可使輕淺,騎竹馬灸法最妙。蓋艾火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意。惟頭為諸陽所聚,艾炷宜小而少。若身上,必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亦有因灸而死者,蓋虛甚,孤陰將絕,其脈必浮數而大且不鼓,精神必短而昏,無以抵當火氣,宜其危也。

按河間灸刺法曰︰凡瘡瘍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 穴遠近。從背出者,當從太陽經五穴選用,至陰、通谷、束骨、昆侖、委中是也。從鬢出者,當從少陽經五穴選用,竅陰、夾溪、臨泣、陽輔、陽陵泉是也。從髭出者,當從陽明經五穴選用,厲兌、內庭、陷谷、沖陽、解溪是也。從腦出者,則以絕骨一穴治之。(各穴點法,俱見《銅人針灸經》,茲不再具。)
蜞針之法,可施於輕小証候,吮出惡血。若積毒在臟腑者,徒竭其血於外,無益也。

外施貼藥,亦發表之意。《精要》謂貼冷藥有神效,夫氣得熱則散,得冷敗斂,何謂神效?經曰發表不遠熱,是也。

(貼冷藥,惟輕小癤毒可也。)
外科用針烙得膿後,服神仙追毒丸。此藥能下積取毒,無取膿之功。若血氣壯實,則膿自出,當以和氣活血藥,佐參補劑服之。

腫瘍用手按之,熱則有膿,不熱則無膿。

膿出而反痛者,此為虛也,宜補之。亦有穢氣所觸而作痛者,宜和解之。風冷所逼者,宜溫養之。

疽發深不痛者,胃氣大虛,必死肉多而不知痛也。

腫瘍時嘔者,當作毒氣上攻治之。潰後,當作陰虛補之。若年老潰後發嘔不食,又宜參 白朮膏峻補,隨証加佐使藥。河間謂瘡瘍嘔者,濕氣侵於胃也,宜倍白朮。

癰疽發渴,乃血氣兩虛,用參、 以補氣,當歸、地黃以養血,或忍冬丸、黃耆六一湯皆效。

加味十全大補湯,治癰疽潰後,補氣血,進飲食,實為切要。凡膿血出多,陰陽兩虛,此藥有回生起死之功,但不分經絡,不載時令,醫者觸類而長之可也。或見腫平痛寬,遂以為安,漫不知省,無補接調養之功,愈後虛証複見,因而轉為他病而危劇者多矣。

蒲公英,化熱毒,消惡腫,散結核,有奇功。田間路側皆有之,三四月開黃花,似菊花,味甘。《衍義補遺》云︰四時常花,花罷飛絮,節葉間折之有白汁出者是。能解食毒,散滯氣,可入陽明太陰二經。同忍冬藤煎,以少酒佐而服之,搗爛 之亦妙。

白蠟屬金,稟收斂堅凝之氣,外科之要藥也。生肌止血,定痛接骨,續筋補虛,常與合歡皮同入長肉膏藥用之有神效。但未試其可服否,若合歡皮常服之驗矣。

蓖麻子性善收,能追膿取毒,亦要藥也。

癰疽已破未破,用皂角刺,能鑽引至痛處。

取剩骨法︰取久疽久痔漏中朽骨(俗名剩骨),用烏骨雞脛骨,以信砒實之,鹽泥固濟,火 通紅,地上出火毒,用骨研細,飯丸如粟米大,以皮紙拈送入竅內,外以拔毒膏藥封之,其骨自出。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十三條)

惡瘡發背腦疽等証方法︰

升陽益胃湯(東垣) 治一切惡瘡、發背、腦疽等証。

羌活(一錢五分) 獨活(五分) 防風(五分) 本(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生地黃(一錢) 黃芩(三錢) 黃連(五分) 黃柏(五分) 當歸(三錢) 防風梢(五分)連翹(二錢) 人參(五分) 黃耆(一錢五分) 生甘草(一錢) 陳皮(五分) 當歸梢(五分) 蘇木(五分) 炙甘草(一錢五分) 酒防己(五分) 澤瀉(七分) 桔梗(一錢)
上細切,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二大盞,浸半日,煎至一盞,滴酒數十點,去渣臨臥溫服。忌飲水,再作膿,效遲。

初患二、三日者服之立消,作膿者立潰,隨病上下食前後服。一人患腦疽,第八日腫硬如拳,即日晚服此藥一劑,次日便平複,腫勢消,更不疼痛,又服半劑,七日全愈如常。明之言︰凡瘡皆陰中之陽、陽中之陰二証而已。我治此瘡,陽藥七分,陰藥三分,名曰升陽益胃散;勝十宣也,老人宜之,亦名複煎散,或加乳香沒藥各一錢尤妙。

當歸羌活湯 治腦疽証。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各二錢) 黃柏(酒炒,一錢) 澤瀉(五分) 連翹(一錢) 當歸身(二錢) 防風 羌活(各一錢) 甘草(炙,一錢) 山梔子(一錢) 獨活(七分) 本(七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先浸一時許,入酒一匙,煎至八分,去渣食後稍熱服,日進二服,三日盡六服,俱將藥清汁調下後項檳榔散。

檳榔散(東垣) 大斂瘡口。

檳榔 木香(各三錢)
上為細末,用前湯調下或斂瘡口用之,決無疼痛,以蠟油調塗瘡口,生肌斂肉甚速,別無惡肉,瘡口易合平複,膏粱熱瘡所宜用也。貧人寒地及寒濕外來之寒瘡,禁不可多用。

背疽方法︰

托裡散(千金)治背疽並諸惡瘡,如三日以裡未針灸及利大便者,則可消矣。

羌活(一錢五分) 防風(酒洗,五分) 防風梢(五分) 本(一錢五分) 當歸身(三錢) 當歸梢(五分) 連翹(三錢) 黃芩(酒洗,三錢) 黃耆(一錢五分生用) 人參(一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五分) 生甘草(五分) 陳皮(五分) 蘇木 五味子 酒黃柏 酒防己(各五分) 桔梗 梔子 生地黃(酒洗,各一錢) 酒大黃(三錢) 酒黃連(一錢) 木豬苓(一錢五分) 麥門冬(二錢)
上細切,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三大盞,浸半日,煎至一盞,稍熱服,後一服如前,並渣再煎服,忌冷水。此方如覺病,即便忙服,無不效者。若瘡勢已發三四日,或成膿,則不消也。崔經歷二次發背疽,皆得此方而愈。

丹溪治背疽方,用大黃、防風、羌活、甘草節、生地黃、當歸身、貝母、白芷、赤芍藥、皂角刺、黃芩作大劑煎服,氣虛加人參、黃耆,瘡潰後亦宜加之。

附骨疽方法︰丹溪曰︰附骨疽者,皆因久得濃味,及勞役與酒後涉水得,此陽滯於陰之証也。又曰︰環跳穴痛不止,防生附骨疽,以蒼朮為君,佐以黃柏之辛,行以青皮,冬加桂枝,夏加條芩,體虛者加杜仲、牛膝,以生甘草為使,作大料煎,入薑汁,食前飲之。痛甚者,恐前藥十數帖發不動,少加麻黃。一二帖又不動者,恐疽將成,急掘地坑,以火 坑通紅,沃以小便,令患者赤體坐於坑中,以席或綿衣圍抱下體,使熱氣熏蒸,腠理開,氣血通暢而愈。

羌活防己湯(東垣) 治附骨疽初發於太陽、厥陰、太陰分者。

羌活 川芎 蒼朮 防己 木香 連翹 射干 甘草 白芍藥 木通 當歸尾 蘇木(各七分)
上細切,水酒各一大盞,煎至七分,食前服,美膳壓之。

托裡黃耆湯(東垣) 治附骨疽初發於足少陽、陽明分者。

柴胡(一錢二分) 連翹(八分) 肉桂(八分) 鼠粘子(八分) 黃耆(八分) 當歸尾(一錢五分) 黃柏(四分) 升麻(四分) 甘草(炙,四分) 白芷(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酒一盞,水一盞半,煎至一大盞,空心服,美膳壓之。

內托黃耆酒煎湯(東垣) 治瘡生腿外側,或因寒濕,得附骨疽於足少陽經分,微侵足陽明經,堅硬漫腫,行步作痛,或不能行。

柴胡(六錢五分) 連翹(八分) 肉桂(八分) 大力子(炒) 黃耆(各四錢一作四分) 當歸尾(八錢) 黃柏(五分) 升麻(七分) 甘草(炙,五分) 白芷(二錢)
上細切,水酒各一盞,煎至一盞,食前溫服。

黃連消毒飲(東垣) 治附骨疽。

黃連(一錢) 黃芩 黃柏(各五分) 生地黃(四分) 知母(四分) 羌活(一錢) 獨活(四分) 防風(四分) 本(五分) 當歸尾(四分) 桔梗(五分) 黃耆(二分) 人參(二分) 甘草(三分) 連翹(四分) 蘇木(二分) 防己(五分) 澤瀉(二分) 陳皮(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煎服。一老人年七十,因寒濕地氣,得附骨疽於左腿外側少陽膽經之分,微侵足陽明經分,闊六七寸,長一小尺,堅硬漫腫,不辨肉色皮澤,但行步作痛,以指按至骨,大痛。與此藥一服即止,次日堅軟腫消而愈。

內托黃耆柴胡湯(東垣) 治附骨疽。

生地黃(五分) 黃柏(三分) 肉桂(二分) 羌活(五分) 當歸梢(七分半)土瓜根(酒洗) 柴胡梢(各一錢) 連翹(一錢三分) 黃耆(二錢)
上細切,作一服,酒一盞,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熱服。賈德茂小男,於左大腿近膝股內,出附骨疽,不辨肉色,漫腫光澤木硬,瘡勢甚,又且左腳,乃肝之髀上也,更在足厥陰肝經之分,少侵足太陰脾經之分,其脈左二部細而弦,按之洪緩微有力,與此藥而安。

臀癰方法

丹溪曰︰臀癰者,臀居小腹之後在下,此陰中之陰,道遠位僻,雖曰太陽多血,然氣運不到,血亦罕來,中年後尤慮患此。才有腫痛,參之脈証,但見虛弱,便與滋補血氣,可保終吉。若無積補之功,其禍多在結痂之後,或半年已來乃病,多致失手,慎之慎之﹗

內托羌活湯(東垣) 治足太陽經中,左右尺脈俱緊,按之無力,尻臀生癰堅硬,腫痛大作。

羌活 黃柏(酒炒,各二錢) 防風 本 當歸尾(各一錢) 肉桂(三分) 連翹 甘草(炙) 蒼朮 陳皮(各五分) 黃耆(二錢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酒一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心服,以衣複蓋癰上,使藥力行,去衣。

內疽方法

丹溪曰︰內疽者,皆因飲食之火,挾七情之火,相郁而發。飲食者陰受之,七情者臟腑受之,宜其發在腔子而頭向外,非干腸胃肓膜也。宜以內托之藥托出於外,以針開之而愈。先用四物湯加桔梗、香附、生薑煎服。膿出後,亦用四物湯調理而安。

肺癰方法

丹溪︰肺癰先須發表。《千金方》曰︰病咳唾膿血,其脈數實,或口中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者,為肺癰。其脈緊數,為膿未成;緊去而但數者,膿已成也。

《要略》治肺癰,先以小青龍湯一帖,以解表之風寒邪氣,然後以葶藶大棗瀉肺湯、桔梗湯、葦葉湯隨証用之,以取膿血,此治腫瘍之例也。終以葦宙獨行方(名黃昏湯)以補裡之陰氣,此治潰瘍之例也。

黃昏湯(錄驗) 治胸中甲錯隱痛,知為肺癰。

合歡木皮(一掌大)
上以水三盞,煮取一盞半,分二服。

葶藶大棗瀉肺湯(錄驗) 治肺癰或肺脹喘促不得臥。

葶藶(一兩,炒黃,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大棗(十枚)
上以水三盞,煎大棗至二盞,去棗入葶藶一丸,再煎至一盞,攪勻服之。

葦葉湯(錄驗) 治咳,有微熱,煩躁,胸心甲錯。(出千金方。)
葦葉(二斤) 薏苡仁(半斤) 桃仁(五十個) 瓜瓣(半斤)
上以水一斗,先煮葦葉至五升,去渣入諸藥,煮取二升,分溫再服,當吐痰如粥而愈。

桔梗湯(錄驗) 治肺癰,心胸氣壅,咳嗽膿血,神煩悶,咽乾多渴,兩腳腫滿,小便赤黃,大便多澀。

桔梗 貝母(各一錢) 當歸 栝蔞子(各八分) 枳殼(炒,五分) 薏苡仁(八分) 桑白皮(五分) 防己(五分) 甘草節(三分) 黃耆(五分) 杏仁(去皮炒,另研) 百合(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若大便秘者,加大黃;小便澀者,加木通。

又方(錄驗) 治前証。

栝蔞仁 當歸 桔梗 貝母 白芷 甘草(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食後服。一方無貝母、白芷;有葶藶子。

肺癰已破入風者,不治。或用太乙膏丸服,以搜風湯吐之。

有吐膿血如肺癰狀,口臭,他方不應者,宜消風散,入無病男子髮灰,清米飲調下,可二服而愈。

祖傳方 治肺癰,未成膿者立消,已成膿者立潰,其效如神。

用樟漆樹葉,一名接骨木,又名健骨樹,又名野黃楊,田畔路側皆有之。

上一味細研,略入濾過,以酒調服。不飲酒人,入生薑研服。

腸癰方法

丹溪曰︰腸癰當作濕熱積治,入風難治。

《千金》謂腸癰妄治必殺人,其病小腹腫,強按之則痛,小便數淋,時時汗出,複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如腫狀,脈數者,微有膿也。巢云︰洪數已有膿,脈若遲緊者未有膿,甚者腹脹大,轉側有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自臍出,或大便膿血。(羽林婦証,具前脈法下。)
腸癰治法,《要略》以薏苡附子敗醬散,《千金》以大黃牡丹湯。(丹溪)

灸法︰屈兩肘,正肘頭銳骨端,灸一百壯,下膿血而安。

薏苡附子敗醬散(金匱)

薏苡仁(一錢) 炮附子(一分) 敗醬(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方寸匕,水二盞,煎至一盞,連渣頓服之,小便當下膿血而愈。

大黃牡丹湯

大黃(四分) 牡丹皮(一兩)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另研) 芒硝(三合) 栝蔞子(半升)
上細切,用水六升,煎取一升,去渣入芒硝,再煎一沸,分三服,頓服之,有膿即下膿,無膿即下血。

醫案

東陽呂俊文,得潮熱,微似瘧狀,小腹右邊有一抉,大如雞卵作痛,右腳不能伸縮。一醫作奔豚氣治,十餘日不驗。

召予診候其脈,左寸芤而帶澀,右寸芤而洪實,兩尺兩關俱洪數。予曰︰此大小腸之間欲作癰耳,幸膿未成,猶可治療。

與五香連翹東加減與之,間以蜈蚣炙黃,酒調服之,三日內平安。

乳梗方法

丹溪曰︰乳梗,多因乳母不知調養所致。蓋乳房陽明所經,乳頭厥陰所屬,忿怒所逆,鬱悶所遏,濃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故竅閉而汁不通,陽明之血沸騰,故熱甚而化為膿。或因所乳之子,膈有滯痰,含乳而睡,口氣 熱所吹而成結核。初梗,忍疼揉令核軟,吮令汁透可散,否則結成矣。治法以青皮疏厥陰之滯,石膏清陽明之熱,生甘草節行污濁之血,栝蔞子消導腫毒,或加沒藥、青橘葉、皂角刺、金銀花、當歸身,或湯或散,須以少酒佐之。若加艾火二三壯,於痛處灸之尤妙。彼粗工便用針刀,必成拙病。

乳癰,用蒲公英同忍冬藤入少酒煎服,即欲睡,是其效也。(丹溪)

乳癰未潰,以青皮、栝蔞仁、桃仁、連翹、川芎、橘葉、皂角刺、甘草節,隨証加減煎服。已潰,以人參、黃耆、川芎、當歸、白芍藥、青皮、連翹、栝蔞、甘草節煎服。

升麻托裡湯(東垣) 治婦人兩乳間出黑頭疙,瘡頂陷下作黑眼子,其脈弦洪,按之細小。

黃柏(二分) 肉桂(三分) 鼠粘子(五分) 黃耆 炙甘草節 當歸身(各一錢) 連翹 升麻 葛根(各一錢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酒半盞,同煎至一盞,食後熱服。

奶岩方法

石香程氏曰︰奶岩始有核,腫結如鱉棋子大,不痛不癢,五、七年方成瘡。初便宜多服疏氣行血之藥,須情思如意,則可愈。如成瘡之後,則如岩穴之凹,或如人口有唇,赤汁膿水浸淫胸脅氣攻疼痛,用五灰膏、金寶膏去其蠹肉,生新肉,漸漸收斂。此疾多生於憂郁積忿中年婦人。未破者尚可治,成瘡者終不可治。(石香居士,程常,東陽人,丹溪高弟。)

十六味流氣飲(局方) 治奶岩。

人參 黃耆 川歸(各一錢) 川芎 肉桂 濃朴 白芷 甘草(各五分) 桔梗(三分) 防風 烏藥 檳榔 芍藥 枳殼 木香(各五分) 紫蘇(一錢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或加青皮一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服。

單煮青皮湯(丹溪) 治婦人百不如意,久積憂郁,乳房內有核,如鱉棋子。

每服用青皮四錢細切,以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日二服。以上二方間服,至核消住藥。

橘葉散(丹溪) 治証如前。

青皮 石膏( ) 沒藥 甘草節 當歸頭 金銀花 蒲公英(各五分) 栝蔞子(一錢) 皂角刺(一錢五分,去尖,略炒出汗)
上細切,作一服,加青橘葉一小握,以酒一盞半,煎至一淺盞,食後或臥時服。

丁香散(丹溪) 治乳頭破裂,或因小兒吹乳,血乾自裂開多痛。

丁香(不拘多少)
上一味為末,乾敷裂處。如燥,唾津調敷。

囊癰方法

丹溪曰︰囊癰者,濕熱下注也,有作膿者,此濁氣順下,將流入滲道,因陰道或虧,水道不利而然,膿盡自安,勿藥可也,惟在善於調攝耳。又有因腹腫漸流入囊,腫甚而囊自裂開,睪丸懸掛,水出,以輔炭末敷之,外以紫蘇葉包裹,仰臥養之。

癰疽入囊者,曾治數人,悉由濕熱入肝經處治,而用補陰藥佐之。雖膿潰皮脫、睪丸懸掛者,皆不死(丹溪)。

一方(錄驗) 用野紫蘇葉(面青背紅者是也)焙乾為細末敷之。如燥,以香油調敷。囊脫無皮者,外以青荷葉包之,其皮自生。

丹溪便毒方法

便毒是厥陰經濕熱,因勞倦而發,用射干三寸,同生薑煎,食前服,得利二三行效。射干,開紫花者是,紅花者勿用。

一方(丹溪) 用破故紙、鼠粘子微炒黑、牽牛炒、大黃酒蒸焙乾,各等分為末,每服一兩,酒調下。

又方(丹溪) 已結成膿者,用大黃(酒蒸)、連翹(各五錢)、枳實(三錢)、濃朴、甘草節(各三錢)、桃仁(二十一個)、生薑三片,分三服,水煎服之。

石香程氏曰︰便毒一名跨馬癰,此奇經衝任為病,而癰見於厥陰經之分野,其經多血,又名血疝,或先有疳瘡而發,或卒然起核疼痛而發,皆熱郁血聚而成也。初發宜疏利之,即散。變腫後,如常用托裡內補之藥。

蘇方木散(瘡瘍集) 治便毒。

木鱉子(去殼) 當歸尾(酒浸) 芍藥 白芷 粉甘草 川芎 射干 忍冬藤(即金銀花) 大黃(銼碎,酒浸濕紙包煨) 穿山甲(糠火煨炒黃脆) 沒藥(另研) 蘇方木(各六錢,一作六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酒各一盞,煎至一盞,食前服。

玉燭散(瘡瘍集) 治便毒。

川芎 當歸 生地黃 赤芍藥 朴硝 大黃(依前製) 甘草(炙,各八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煎,食前服。

牡蠣大黃湯(精要) 治同前証。

大黃(依前製) 牧蠣(各二錢五分,火 ) 甘草(一錢) 栝蔞(一個,去皮)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瘰癧方法

丹溪曰︰瘰癧必起於少陽一經,不守禁忌,延及陽明。大抵食味之濃,鬱氣之積,曰風曰熱,皆此二端,拓引變換。

須分虛實,實者易治,虛者可慮。以其屬膽經,主決斷,有相火,且氣多血少。婦人見此,若月經不作,寒熱便生,稍久轉為潮熱,危矣。自非斷欲食淡,神仙不治也。

治瘰,用立效散與栝蔞散相間服,神效。(丹溪)

本草云︰夏枯草大治瘰,散結氣,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而經不言。觀其能退寒熱,虛者可仗;若實者,以行散之藥佐之,外以艾灸,亦漸取效。

治血少馬刀瘰癧肚瀉,以四物湯倍酒炒芍藥、牡蠣粉、陳皮、柴胡、甘草、黃連、玄參、炒神曲、桑椹膏。

石香程氏曰︰瘰癧之症,內經謂之結核者是也。結核有大小如大豆、銀杏,連串而生者。形大如馬刀者,謂之馬刀瘡。經別為火類,夫火亢之甚,必兼水化製之,其核故堅也。凡瘰癧之起,始生於耳後足陽明、少陽二經,浸淫於太陽之經,漸隨經流注於腋脅手足皆有也。治法,以火針刺入核中,不可透底,納蟾酥膏於中,外用綠雲膏貼之,三日後取去核中稠膿,膿盡取去核外薄膜。先破初起之核一枚,以絕其源,服藥後出者皆愈。或不肯收,如銀杏者,盡皆開了,用藥取之。其自潰者,猶如木果之腐,熟肉雖潰而核猶存,故膿水淋漓,久難得愈,治者用鐵烙燒赤,烙去其破核猶存者,並肉潰處。次用金寶膏、龍珠膏等藥,追去蠹惡之根,遂能長肉而愈。隨經絡証候,服除風熱兼引經之藥,以除根本,可獲全功也。

蟾酥膏

蟾酥(如大豆許) 白丁香(十五枚) 寒水石(些少, ) 巴豆(五粒) 寒食面(些少)
上各另研,和作一處再研,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用一丸或二三丸,納入針竅中。如膿未盡,再用數丸,以膿盡為度。

綠雲膏

黃連 大黃 黃芩 玄參 黃柏 木鱉子(去殼,各一錢)
上細切,用香油一兩同煎焦色,去藥入淨松香五兩,再煎成膏,濾入水中扯拔令金色,入銚再熬,放溫入後藥︰

豬膽(汁,三個) 銅綠(三錢,醋浸一宿,綿去渣)
上用竹 帶溫攪勻,然後如常攤貼,兼治瘡口不乾,加乳香、沒藥、輕粉尤妙。

金寶膏 去腐肉朽肉,不傷良肉新肉。

桑柴灰(五碗,用沸湯十碗淋汁,用草紙一層,皮紙二層,放羅底,次置灰於上淋之) 穿山甲(二兩,煨胖) 信砒(二錢,另研) 杏仁(七枚,去皮,同信砒、穿山甲,研細) 生地黃(二兩) 辰砂(一錢,另研) 粉霜(另研) 麝香(各五分)
上將灰汁濾澄清,下鍋煎濃,下甲末,候焦乾一半,下麝香,次下粉霜,乾及九分,下辰砂,候成膏,下炒鍛石末,以成塊子,即收入小罐子內,勿見風。

龍珠膏

龍芽草(五兩) 棘棗根(五錢) 海藻(二錢五分) 蘇木(五錢)
上細切,量水二十碗,煎至十二三碗,濾去渣,又用︰

桑柴灰(二碗半) 鍛石(二碗半) 蒼耳草灰(二碗半) 以草紙二層,皮紙二層,放籮底,次置灰於上,用煎湯熱淋,取灰汁十碗許澄清,入鍋內煎成膏,用巴豆霜、白丁香、石膏、麝香、輕粉,瓷罐子收貯,每用取敷核上,再敷即去舊藥並靨,再上新藥,其核即潰而愈。根小者但只塗藥於根上,其核自潰。

(以上皆石香方)

救苦化堅湯(東垣) 治瘰癧、馬刀、挾癭,在耳下或耳後,下頸至肩上,或入缺盆中,乃手足少陽之經分。其瘰癧在頦下,或至頰車,乃陽明之經分,受心脾之邪而作也。今將二証合而治之。

黃耆(一錢,護皮毛間,補腠理虛及活血氣,為瘡家之聖藥,又實表補元氣之妙劑也) 人參(三分,補肺氣之藥也,如氣短不調及喘者,宜加之) 炙甘草(五分,能調中,和諸藥,瀉火,益胃氣,亦能去瘡中之邪) 真漏蘆 升麻(各一錢) 葛根(五分,此三味,俱足陽明本經藥也) 連翹(一錢,此一味,乃十二經瘡中之藥,不可無也,能散諸血結氣聚,此瘡家之神藥也) 牡丹皮(三分,去腸胃中留滯宿血) 當歸身(三分) 生地黃(三分) 熟地黃(三分,此三味,諸經中和血、生血、涼血藥也)白芍藥(三分,如夏月倍之,其味酸氣寒,能補中,益氣之虛,治腹痛必用之,冬寒不可用) 肉桂(二分,大辛熱,能散結積,陰証瘡瘍須當少用之,此寒因熱用之意。又為寒陰腹蓋其瘡,用大辛熱去陰寒之氣。如有煩躁者,去之) 柴胡(八分,功用連翹。如瘡不在少陽經,則去之) 鼠粘子(三分,無腫不用) 羌活(一錢) 獨活(五分) 防風(五分,以上三味,必問手足太陽症,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是也。其防風一味辛溫,如瘡在膈以上,雖無手足太陽經症,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部風邪)昆布(二分,其味太鹹,若堅硬者宜用,蓋鹹能軟堅也) 荊三棱(炮,二分) 廣朮炮,三分,此二味,若瘡堅硬甚者用之,如不甚堅硬者不須用) 益智(二分,如唾多者,胃不和也,或病患吐沫吐食、胃中寒者加之,無則勿用也) 麥 面(二錢,治腹中縮急,又能消食健脾) 神曲(炒,二分,食不消化者用之) 黃連(三分,治煩悶)濃朴(薑製,一錢一分,如腹脹者加之) 黃柏(炒,三分,如有熱或腿腳無力者加之,如有煩躁欲去衣者,腎中有伏火也,更宜加之,無則勿用)
上件共為細末,湯浸蒸餅捏作餅子,日乾,搗如米粒大,每服三錢,白湯送下。如氣不順,加橘紅。甚者,加木香少許。量病患虛實,臨時斟酌與之,毋令藥多妨其飲食,此為治之大法也。如止在陽明分者,去柴胡、鼠粘子二味,餘皆用之。如在少陽分為馬刀挾癭者,去獨活、漏蘆、升麻、葛根,更加瞿麥三分。如本人素氣弱,其病勢來時,氣盛而不短促者,不可用。考其平素,宜作氣盛,而從病變之權也,宜加黃芩、黃連、黃柏、知母、防己之類,視邪氣在上中下而用之。假令邪氣在上焦,加黃芩(半酒洗,半生用),在中焦,加黃連(半酒洗,半生用),在下焦,則加酒製黃柏、知母、防己之類,選而用之。如大便不通而滋其邪盛者,加酒製大黃以利之。如血燥而大便乾燥者,加桃仁泥、酒製大黃二味。如風結燥不行者,加麻仁、大黃以潤之。如風澀而大便不行者,加煨皂角仁、大黃、秦艽以利之。如脈澀,覺身有氣澀而大便不通者,加郁李仁、大黃,以除氣燥也。如陰寒之病,為寒結秘而大便不通,以局方中半硫丸,或加炮附子、乾薑,煎水冷服之。大抵用藥之法,不惟瘡瘍一家,諸疾病重人素氣弱者,當去苦寒之藥,多加人參、黃耆、甘草之類,瀉火而先補其元氣,餘皆仿此。

柴胡連翹湯(東垣) 治男子婦人馬刀瘡。

中桂(一分) 當歸梢(五各) 鼠粘子(炒另研) 炙甘草 酒黃柏 生地黃(各一錢) 柴胡(一錢五分) 黃芩(炒) 酒知母 連翹(各一錢五分) 瞿麥(二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稍熱服。

消腫湯(東垣) 治馬刀瘡。

鼠粘子(炒,五分) 黃連(炒,五分) 當歸梢 甘草(各七分) 栝蔞根 黃耆(各一錢,蜜炙) 生黃芩 柴胡(去蘆,各一錢二分) 連翹(二錢) 紅花(少許)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柴胡通經湯(東垣) 治小兒項側有核,堅而不潰,名曰馬刀瘡。

柴胡(去蘆) 連翹 當歸梢 生甘草 黃芩 鼠粘子(炒) 荊三棱(醋炒) 桔梗(各二分) 黃連(五分) 紅花(少許)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後稍熱服,忌苦藥泄大便。

散腫潰堅湯(東垣) 治馬刀瘡,結硬如石,或在耳下,至缺盆中,或肩上,或脅下,皆手足少陽經中,及瘰癧遍於頦,或至頰車,堅而不潰,在足陽明經中所出,或二症瘡已破,流膿水,並皆治之。

黃芩(八分,酒洗,半炒半生) 草龍膽(酒洗炒四遍) 栝蔞根(酒洗) 黃柏(酒製炒) 知母(酒炒) 桔梗(去蘆) 昆布(酒洗,各五分) 柴胡(四分) 炙甘草 荊三棱(酒洗炒) 廣朮(酒拌炒) 連翹(各三分) 葛根(二分) 白芍藥(二分) 當歸梢(二分) 黃連(二分) 升麻(一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先浸半日,煎至一盞,去渣食後稍熱服。於臥處伸足在高處,頭低垂,每含一口,作十次咽下,服畢少頃,依常安臥,取藥在膈上停蓄故也。另攢一料作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百餘丸,以煎藥湯送下,或加海藻五分炒入亦妙。以海藻反甘草,此東垣用藥妙處,世醫莫曉也。

升陽調經湯(東垣) 治瘰癧繞頸,或至頰車,此皆出足陽明胃經中來,若瘡深遠,隱曲肉底,是足少陰腎經中來,乃戊脾傳於癸腎,是夫傳與妻,俱作塊子堅硬,大小不等,並皆治之,或作丸亦可。

升麻(八分) 葛根 草龍膽(用酒四次製炒) 黃芩(各四分,酒製炒) 連翹(五分) 廣朮 荊三棱(二味俱酒製炒) 炙甘草(各四分) 當歸梢(三分) 桔梗(五分) 芍藥(三分) 黃柏(酒炒,二分) 知母(酒炒,一錢) 黃連(酒洗,五分) 黃芩(生,四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先浸半日,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稍熱服。外另稱十帖之數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服藥時,足高,去枕仰臥,噙一口作十次咽之,留一口在後,送下丸藥,服畢寢臥如常。

連翹散堅湯(東垣) 治耳下或至缺盆,或肩上,生瘡堅硬如石,動之無根,名曰馬刀瘡,從手足少陽經中來也。或生兩脅下,或已流膿,作瘡未破,並皆治之。

柴胡(一錢二分) 草龍膽(酒製,四次) 土瓜根(酒製炒,各一錢) 黃芩(酒炒二次,七分) 當歸梢 生黃芩 廣朮 荊三棱(酒炒) 連翹 白芍藥(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黃連(酒炒,二次) 蒼朮(米泔浸,各二分)
上細切,作一服,外另秤十帖之數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百餘丸。煎者,用水二盞,先浸大半日,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稍熱服,去枕仰臥,每口作十次咽下,留一口送下丸藥,服畢如常安臥,更以後藥塗之。

龍泉散(瘡瘍集)

龍泉粉(炒。即磨刀石上粉也) 瓦壟粉 廣朮 荊三棱(酒洗炒) 昆布(各五錢)
上同為細末,煎熟水調塗之,用此藥去疾尤速。

三聖丸(濟生) 治瘰癧神效劫藥。

丁香(五十粒) 班貓(十個,去翅及頭足,炒) 麝香(一錢,另研)
上為末,用鹽豉五十粒,湯浸爛研如泥,和前藥末,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食前溫酒送下,日三服,至五七日,覺小便淋瀝,是藥之效,便加服。或小便下如青筋膜之狀,乃病之根也。忌濕面、毒食。

立驗大聖散(瘡瘍集) 治瘰癧劫藥。

班貓(大者三十個,去頭及翅足,用糯米一合約炒,米黃色,去米,用班貓) 面僵蠶(一錢,去絲嘴炒) 黑牽牛(半生半炒,共三錢,取頭末一錢) 荊芥穗(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無灰老酒下。服此藥須忌魚肉酒醋鹽醬及發風動氣等物,止可吃菜蔬白粥。且如次早服藥,隔夜不吃夜粥,黃昏煎川木通湯,調下玉屑妙靈散二錢重,次日五更,酒調立驗大聖散一帖,如不能飲酒,用燈心木通湯調下,至日中,覺小腹攻痛,小便澀痛,又用燈心湯調下琥珀末一錢,或玉屑妙靈散亦可,當利惡物,從小便中出,如蒲萄肉狀,中有凝血一點。或未下,三日後可再服,至日中前,用六丁神散一服催之,必然自下。五六日後,再催一服,以病根除盡為度。如項上有 一枚,取下惡物十枚,則盡病根。如有小腹攻急,莖中澀痛之惱,不必驚恐,過後便自平腹無事。

玉屑妙靈散

滑石細研為末,每服一錢,煎川木通湯調下。

六丁神散(瘡瘍集)

苦丁香(六枚,或秤五分重) 白丁香(一錢) 苦參末(五分) 赤小豆(一錢)磨刀泥(青石者佳。一名龍泉粉) 大斑貓(七個,去頭足,炒) 白僵蠶(去絲嘴,炒,各一錢)
上共為細末,每服一錢重,空心無灰酒調下。

癭瘤方法︰

破結散(大成方) 治石癭、氣癭、筋癭、血癭、肉癭、馬刀、瘰癧等症。

海藻(酒洗淨) 龍膽草(酒洗) 海蛤粉 通草 貝母(去心) 昆布(酒洗淨) 礬石(枯) 松蘿(各三錢,今以桑寄生代效) 麥曲(炒,四錢) 半夏曲(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食後服,忌甘草、鯽魚、雞肉、五辛、生果。有人於項上生,大如茄子,潮熱不食,形瘦日久,百方不效,後得此方,去松蘿,加真桑寄生一倍服,三五日後,其瘡軟而散,熱退而愈,屢醫數人皆效。

南星散(瘡瘍集) 治皮膚頸項面上生瘤,大者如拳,小者如粟,或軟或硬,不癢不痛,宜用此藥。切不可輒用針灸,多致不救。

生南星(大者一枚)
上細研爛,入好醋五七點,杵如膏。如無生者,即以乾者為末,醋調如膏。先以細針刺患處,令氣透,卻以膏藥攤貼,覺癢則頻換貼取效。

瘤者,氣血凝滯結聚而成,或如桃李,或如瓜瓠。其名有六︰曰骨瘤,曰脂瘤,曰膿瘤,曰血瘤,曰筋瘤,曰風瘤,以其中各有此物而名之也。以上諸瘤,通用龍珠膏治之。

龍珠膏(方見前瘰癧條下。)

瘤宜服十六味流氣飲。(方見前奶岩條下。)
凡癭氣,先須斷濃味,用海藻一兩、黃柏二兩為末,置掌中,時時舐之,以津唾咽下,待消三分之二,止藥。

結核方法

丹溪曰︰大凡結核在項在臂在身,如腫毒不紅不痛不作膿者,多是痰注不散,名曰痰核,用二陳湯加酒炒大黃、連翹、桔梗、柴胡煎服。

又方︰治臂核作痛,用二陳湯加連翹、川芎、皂角刺、防風、黃芩(酒炒)、蒼朮煎服。

治耳後頂門各有一核,用炒僵蛋、酒蒸大黃、青黛、牛膽、南星為末,蜜丸噙化。

疔腫方法

石香程氏曰︰疔腫之症,皆蓄熱毒之深而成者也。近者多見因食災牛疫馬之肉,而成此証。其形有十三種,皆以形而名之耳︰一曰麻子疔,二曰石疔,三曰雄疔,四曰雌疔,五曰火疔,六曰爛疔,七曰三十六種疔,八曰蛇眼疔,九曰鹽膚疔,十曰水洗疔,十一曰刀鐮疔,十二曰浮漚疔,十三曰牛狗疔。惟三十六種疔最為可畏,其狀頭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大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後日生三,乃至十數,猶為可治,若滿三十六,則為不治之証也。夫十三種疔,其形狀雖各不同,而其所由,皆熱毒之甚也。治法並急用奪命丹下之,去其毒之銳勢,次服化毒丸及內托散、二活散、雄麝湯,隨証經絡病勢緩急,用引經藥斟酌施治。如無他証,有熱即退熱,有腫則退腫。如身冷自汗,嘔逆躁喘,狂喝妄語,直視者,皆毒氣入內,不可治矣。如疔已拔去,用金銀白芷散、加減十宣散調之,方獲全安也。

今將十三種疔証候開列於後︰

一曰麻子疔,其狀肉起,頭如黍米,色稍黑,四邊微赤,多癢,忌食麻子、近油衣布衣、並入麻田中行。

二曰石疔,其狀皮肉相連,色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肉微痛,忌瓦礫磚石之屬。

三曰雄疔,其狀 頭黑靨,四畔仰, 漿起,有水出,色黃,大如錢孔形高者,忌房事。

四曰雌疔,其狀瘡稍黃,向裡靨,亦似灸瘡,四面 漿起,心凹色赤,如錢孔者,忌房事。

五曰火疔,其狀如湯火燒灼,瘡頭黑靨,四邊有煙焰,又如赤粟米者,忌火燒烙。

六曰爛疔,其狀色稍黑,有白斑,瘡中潰,有膿水流出,瘡形大小如匙面者,忌沸熱食爛物。

七曰三十六疔,其狀頭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起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及至十數,未滿三十六,猶可施治,若滿三十六,藥所不能治也,忌嗔怒蓄積怨恨。

八曰蛇眼疔,其狀瘡頭黑皮浮生,形如小豆,狀似蛇眼,大體硬,忌惡眼人看,並嫉妒人見,忌毒藥。

九曰鹽膚疔,其狀大如匙面,四邊皆赤,有黑粟粒起,大忌食鹽味。

十曰水洗疔,其狀大如錢形,中如錢孔,瘡頭白,裡黑靨,汁出中硬,忌飲漿水、水洗、渡河。

十一曰刀鐮疔,其狀闊狹如薤葉大,長一寸,左側肉黑如燒烙,忌刺及刀鐮切割、鐵刃所傷。可以藥治,不可亂攻。

十二曰浮漚疔,其狀瘡體曲圓,少許不合,長而狹,如薤葉大,內黃外黑,黑處刺之不痛,黃處刺之痛。

十三曰牛狗疔,其狀內色 起,掐不破。

上十三種疔瘡初起,瘡心先癢後痛,先寒後熱,熱定則寒,多四肢沉重,心驚眼花,若大重者則嘔逆,嘔逆者難治。

其麻子疔一種,始末惟癢,初錄忌者不得觸犯,觸犯者發作難治。其浮漚疔、牛狗疔兩種無所禁忌,縱不愈亦不能殺人,其狀寒熱與諸疔不同。皆宜將護依法治療,禁忌不得觸犯,若或觸犯,脊強瘡痛極甚不可忍者是也。又云︰疔腫初發時突起如釘,故謂之疔,令人惡心惡寒,四肢強痛,一曰瘡變為焦黑色,腫大光起,根硬,刺之不覺痛,皆其候也。在手足頭面胸背骨節間最急,其餘處則可治,毒入腹則煩悶恍惚似醉,如此者三二日間死矣,皆不可不速治也。

返魂丹 經云︰汗之則瘡愈。必用此藥汗之。

乳香 沒藥 辰砂 雄黃(各一錢五分) 輕粉 片腦 麝香(各五分) 海羊(即蝸牛也,不拘多少) 蟾酥 青黛粉草 硼砂(各一錢)
上為細末,用海羊搗膏為丸,如難丸,加酒麵糊些少,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兼生蔥頭二三個,細嚼咽下,疔腫及癰腫毒氣入膈者,得微汗即解。一方,加銅綠、寒水石、輕粉、枯礬各一錢重。

按上藥皆非發汗之藥,蓋能解毒,又能追逐毒氣,從腠理為汗化也。

拔疔法︰以黑牯牛牽於石塔上,必撒糞,候糞上生菌,取焙乾,與 草葉等分為細末。先用竹筒兩頭去節,一頭解十字路,將不解頭套在疔上,以線緊縛竹筒,陷入肉內為度。以前藥末一匙,滴水和之,放於筒內,少時藥滾起,則疔自拔起。若一次未效,漸加度數,其疔必拔也。

奪命丹

巴豆(一兩,去殼,醋煮一伏時) 黃丹(三錢,炒) 朱砂 雄黃(各三錢) 乳香 鬱金(各五錢) 大黃(一兩) 輕粉(二十錄) 蟾酥(一錢或五分) 飛羅面(三兩)
上為細末,蠟水糊為丸,如綠豆大,隨身年分虛實,加減丸數服之,以下其毒。如無奪命丹,雄黃丸代之亦效。

雄黃丸

雄黃 鬱金(各一錢) 巴豆(十四粒,去殼) 麝香(少許) 皂角 全蠍(各一錢)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清茶送下。亦看大小虛實,斟酌加減丸數。

化毒丸

片腦 麝香(各五分) 砂 朱砂 雄黃(各二錢) 輕粉(十錄) 蟬蛻(二十枚,洗去上)
上為細末,新取蟾酥為丸,如綠豆大,每用一丸,放於舌上,取涎而愈。

獨蟾丸(並取蟾酥法。)
拿取活蟾(即大壯蝦蟆,通身有傀壘者,俗名癩蝦蟆,又名風雞,大者重五六兩,不拘幾個)捉住後腳,以大桑葉或油單紙包掩其頭,用鐵釘一個,括取眉間白汁,濺於葉上,凝結如濕真粉,就丸如綠豆大,一蟾或作一丸,多者作二丸,懸當風處陰乾。如患疔腫者,即以一、二丸置舌尖上,仰臥片時,其苦水滿口,就以此水咽下。或以鈹針刺開疔腫頭上,納藥一丸於中,外以簿皮紙貼護之,勿令藥脫落。背癰及一切癰腫初起時,亦可依此法治之神效。(以上取蟾酥法,切防蟾酥汁入眼,人人眼即瞎。)

雄麝湯 解疔毒如神。(凡解毒,不可無雄黃、朱砂。)
雄黃(另研,一錢) 朱砂(另研,一錢) 真綠豆粉(二錢) 麝香(另研) 乳香(另研,各一錢) 白芷 茜草根 紫花地丁草(各二錢) 牡蠣 僵蠶 牛蒡子(炒) 大黃 金銀花 青木香 梔子 荊芥穗 朴硝 甘草(各一錢) 胡桃(二十去殼膜)
上以白芷以後一十四味細切,用無灰酒一碗浸少時,擂細,又加水一碗,同煎至一碗,去渣及濁腳,入前雄黃等五味,調勻作一服。更審患處經絡分野,依東垣引經瀉火藥加之尤妙。欲利,倍加大黃、朴硝二味,臨後下。茜草即過山龍。

二活散

羌活 獨活 當歸 烏藥 赤芍藥 金銀花(酒洗) 連翹 天花粉 甘草節 白芷(各四錢五分) 紅花 蘇木 荊芥 蟬蛻 干葛(各三錢) 檀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煎蒼耳湯調下。

取疔散

雄黃 砂 蟾酥 信石(各一錢) 巴豆(十粒) 輕粉(十錄)
上將疔四畔用針刺破,醋調塗敷。疔落後,用長肉拔毒膏藥貼之。

(以上俱見《瘡瘍集驗》)

解毒丸

白芷(十兩) 木香(五兩) 砂(研,一錢六分) 貫眾(晒乾杵末,秤四兩,取新者,去皮切) 朴硝(四兩,另研) 蘿卜子(去殼,醋浸炒,另研末,四兩) 京墨八錢,另研)
上和勻,糯米糊丸,如龍眼大,青黛為衣,陰乾,每服一丸,無灰酒磨化下。

賀藍先生解毒丸 解諸藥毒,及山嵐瘴氣,災牛馬豬羊肉毒,魚腥面菜毒,暑熱濕毒,傷寒濕毒,小兒斑疹喉痺急証,紅赤癰腫,及諸般無名腫毒。

黃柏 貫眾 茯苓 藍根 葛根 生地黃 雄黑豆 甘草 滑石 縮砂 陰地蕨 薄荷(各三兩) 益智 大黃 寒水石 紫荷車(即金線重樓) 馬勃 草龍膽 僵蠶(炒) 百藥煎 山梔子(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一兩分作十丸,細嚼,新汲水送下。小兒驚風,薄荷汁下。蜜水浸蒸餅為丸亦可。或加黃連、白芷。

萬病解毒丸(局方)

射干 文蛤(即五倍子) 杏仁 石膏 續隨子(去殼去油) 蚤休(即金線重樓) 土朱 大戟 山豆根 山茨菇 白藥子 大黃(酒蒸,各二兩) 麝香(二錢) 青黛(一兩) 葳靈仙(一兩) 白芷(一兩) 黃連 風化硝(各五錢)
上為末,糯米糊為丸,如彈子大,青黛、滑石細研為衣,陰乾。此藥解一切毒,蠱毒,及鼠 河豚魚毒,菌毒,疫死牛馬肉毒,喉痺骨鯁竹木刺毒,並用急流水磨下。癰疽發背,疔腫瘡瘍,毒蛇犬咬,蜈蚣蜂蠍蠆毒,刀斧湯,火傷,並用井花水磨下,並塗傷處。婦人鬼胎惡氣,積塊蟲積,心胸痞滿,肚腹膨脹,並用好酒磨下。

漏蘆湯(千金) 治疔腫神效。

漏蘆 連翹 黃芩 白蘞 枳殼 升麻 麻黃(去根節) 朴硝(各一兩,另研) 大黃 紫花地丁 金銀花(各五錢)
上除朴硝外,為細末,後入硝和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薑三片,薄荷三葉,煎至七分,空心溫服,利下惡物,止藥。地丁即大薊也。(一云剪刀草,開黃花者名黃花地丁,開紫花者名紫花地丁。)

取疔腫方(瘡瘍集)

青木香根(五錢) 木香 雄黃 甘草(各一錢)
上為末,湯調下,以利去毒氣,四五行即愈。

破毒散(瘡瘍集)

信石 砂 黃丹 雄黃 乳香(各一字) 斑貓(五個,去翅足炒) 麝香(少許)
上為末,取新蟾酥和丸,如綠豆大,以鈹針破開疔頭,納藥一丸在內,外以膏藥護之。如無蟾酥,加麵糊些少。

灸法︰以大蒜爛搗成膏,塗瘡四圍,留瘡頂,以艾炷灸之,以爆為度。如不爆,稍難愈,宜多灸,百餘壯無不愈者。

祖傳方 治食災牛馬肉成疔腫欲死者。

以 油木葉搗,絞取真汁一、二碗,頓服之,得大瀉毒氣而愈。如冬月無葉時,取嫩根研水服之,亦效。未利再服,以利為度。

諸瘡方法︰

活魂丹(丹溪) 治一切惡瘡,大有神效。

血竭 乳香 沒藥 銅綠 枯白礬 黃丹 穿山甲(煨胖,一錢) 輕粉 蟾酥(各五分)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用蝸牛搗膏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重者二丸,用蔥白一寸嚼爛裹藥,熱酒送下,食前服。

又方 用真僵蠶、蟬蛻二味,等分為末,香油調敷,拔疔效。

治諸般惡瘡︰經霜芭蕉葉為末,香油調敷。先用忍冬藤、蔥、椒、蒼耳草煎湯,洗瘡淨,挹乾敷藥,外以油紙掩之。

又方 治諸般惡瘡,用松木上白蟻泥、黃丹各等分炒黑,香油調敷,用油紙夾上,日易。後用龍骨、沒藥,斂瘡口收肉。

又方 治惡瘡,用黃丹入香油煎,入朴硝抹之。

天泡瘡,服防風通聖散,及用蚯蚓糞炒蜜調敷之。從肚皮上起者,裡熱發外,還用通聖散藥妙。

又方 治天泡瘡,用野菊花、棗木根煎湯洗,黃柏、滑石末敷。

治腳上沙瘡,清水出者,用紫燕窠泥、略炒黃柏二味,共研為末,香油調敷。

治 瘡,用白膠香一兩,黃柏、石膏各一兩,青黛五錢,龍骨五分,為末,香油調敷。

治 瘡方︰以香油一兩,入胎髮如梅大,煎焦烊,去渣,入白膠香、黃蠟各一兩烊化,入生龍骨,赤石脂、血竭炒各一兩攪勻,候冷瓷器盛,捏作薄片,貼瘡上,外以竹箬包之,三日後翻過藥再貼,從活血藥煎湯洗之。

又治 瘡方︰用箭箬剪去兩頭,以黃柏煮汁令稠,和白膠香、萆麻子同搗成膏,攤箬糙面,折縛光面貼之。先以清茶放溫洗,挹乾貼之。

又方 治外 腳瘡,用灶心黃土研極細,入黃柏、赤石脂、黃丹各五錢,輕粉、乳香、沒藥各一錢,細研和勻,以清油調如膏,以油絹攤藥,將絹面貼於瘡上,外以油紙掩之,扎縛定,縱癢不可開視,數日後未愈,再換藥緊縛,直待結痂去藥。先必以茶清洗瘡淨,敷藥。

桃花散 治一切瘡,生肌藥。

白芨 白蘞 黃柏 黃連 乳香(另研) 麝香(另研) 黃丹(各等分)
上為細末,摻於瘡上,二、三日,生肌平滿如故。

治火燒及湯泡瘡,用經霜桑葉焙乾,燒存性,為細末,香油調敷或乾敷,二、三日結痂平複。

又方 治火燒湯泡瘡,時取黃蜀葵花,以香油浸之,其花日漸烊於油中,以此油敷瘡即愈。或只收花焙乾為末,香油調敷亦妙。

下疳瘡,用青黛、海蛤粉、蜜陀僧、黃連為末,敷之。

又方 以雞內金燒存性,為末敷之。

又方 治下疳瘡,用鳳凰退燒存性,研極細,香油調敷。外看瘡大小,剪殼中白膜貼之。須靜坐一日不動,即結痂矣。

頭瘡,用豬油二錢(半生半熟),雄黃、水銀各二錢五分,和勻敷之。

金絲瘡,其狀如繩線,巨細不一,上下行至心即死,可於瘡頭上截經刺之,以出血,後嚼萍草根敷之,立愈。

手痴瘡,用皂角、枯礬、輕粉、黃連、黃柏為末敷之。

砂瘡,用塌地藤燒灰敷之。

諸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可施於資稟濃者。若稟氣薄者,宜於補中益氣湯中,加苦寒藥也。若血熱之人瘡痛,宜四物湯加黃芩、鼠粘子、連翹,在下加黃柏。若肥人濕熱瘡痛,宜防風、羌活、荊芥、白芷,蓋風能勝濕故也。

疥瘡並馬疥瘡,用馬鞭草,不犯鐵器,搗取自然汁半盞飲盡,十日內愈,神效。

白癜風癬,以小麥攤石上,以鐵器燒紅壓出油,搽之立效。

治風癬疙瘩,用梓樹葉、木綿子、羯羊屎、鼠屎、 油敷之。

治癬瘡,用浮萍末一兩,蒼耳子、蒼朮各二兩,苦參一兩五錢,香附二錢五分,黃芩五錢,水煎洗之。

身上虛癢,用四物湯加黃芩煎,調浮萍末一錢服。

又方 治通身癢,用凌霄花為末,酒調服一錢。

秘傳一擦光 治疥瘡,及婦人陰蝕瘡、漆瘡、天火丹、諸般惡瘡,神效。

蛇床子 苦參 蕪荑(各一兩) 雄黃(五錢) 枯礬(一兩二錢) 硫黃(五錢) 輕粉(二錢) 樟腦(二錢)大楓子(五錢,取肉) 川椒(五錢)
上為細末,生豬油調敷。

又方 治証如前,兼小兒癩頭瘡治之。

蛇床子(一兩) 雄黃(五兩) 硫黃(一兩) 枯礬(二兩) 大楓子(五錢,取肉) 川椒(五錢) 黃柏(一兩) 輕粉(二錢,另拌入) 牛皮岸(熏牛皮煙岸也。如無,以香爐岸代之,一兩) 黃丹(一兩)
上為細末,生豬油調敷。

(以上諸瘡方法,皆《試效靈驗方》)
凡先哲治癰疽要方,俱采摭乾後,以備選用。

五香連翹湯(外科精要) 治癰疽未成膿者,服之可散,但當看時令及資稟加減用之。

乳香 木香 沉香 丁香 連翹 射干 升麻 木通 桑寄生 麝香 獨活 大黃(各等分)
上細切,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七分,去渣溫服。

內托複煎散(東垣) 托裡健胃。

地骨皮 黃芩 茯苓 芍藥 人參 黃耆 白朮 桂心 甘草 防己 當歸(各五錢) 防風(一兩) 蒼朮(半斤)
上細切,先以蒼朮,用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朮,入前十二味,再煎至三四盞,取清汁,作三四次,終日飲之。又煎蒼朮渣如前,再煎諸藥渣服之。

白芷升麻湯 治手陽明經分臂上生癰,左右寸部脈皆短,得之俱弦,按之洪緩有力,此得之八風之變者。

白芷(一錢五分) 升麻 桔梗(各一錢) 甘草(炙半錢) 黃耆(四錢) 酒黃芩(四錢) 生黃芩(三錢) 紅花(五分)
上細切,分二服,水酒各一盞,煎至一盞,溫服。

托裡散(瘡瘍集) 治一切惡瘍、發背、疔腫、便毒始發,脈洪數弦實,腫甚將作膿者,三服消盡。

大黃 牡蠣 栝蔞根 皂角刺 朴硝 連翹(各六分) 金銀花 當歸(各二錢) 赤芍藥 黃芩(各四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酒各一盞,煎至一盞,四分服。

又托裡散(瘡瘍集)

黃耆 當歸 金銀花 甘草(各等分)
上細切,每服一兩,酒水合煎,更詳部位,各加引經藥尤妙。

烏金散(瘡瘍集) 治癰疽、疔腫、時毒、附骨疽、諸惡瘡等証。若瘡黑陷如石堅,四肢冷,脈細,或時昏冒,譫語循衣,煩渴危篤,服此汗之即瘡起。

蒼耳頭(五月五日午時收采) 草烏頭 火麻頭(六月收采) 木賊(去節) 蝦蟆頭 樺皮節(酥炙) 麻黃(去根節)
上晒乾,各等分,同入瓷器內,鹽泥固濟,烈火,從早至申時,如黑煤色為度,研為末,每服二錢,病重者三錢,熱酒調下,未汗再進一服。如汗已乾,卻服解毒疏利之藥。如修合此藥,必選天時清明好日,於靜室中合。

黃耆六一湯(東垣) 治癰疽發渴。

黃耆(六兩,蜜炙) 甘草(一兩,炙)
上細切,水煎,不拘時服。

一方(精要) 治一切瘡癤癰疽發背殊效,亦能下瘀血。

大黃(三錢) 甘草 辰砂 血竭(各一錢)
上為細末,酒調服。

內托護心散(精要)

乳香(一兩) 真綠豆粉(四兩,一方用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煎甘草湯或新汲水調下。

小五香湯(瘡瘍集)

木香 沉香 乳香 藿香 連翹(各二錢) 麝香(另研少許)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複元通氣散(局方)

當歸 穿山甲(煨脆,各五錢) 川芎 天花粉(炒) 青皮 陳皮(各一兩) 大黃 甘草 黑丑(取頭末,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金銀白芷散(東垣)

黃耆 當歸(各一錢) 檳榔 川芎(各五分) 甘草(一錢) 天花粉(五分)乳香 沒藥(各三分) 皂角刺(去尖炒) 金銀花(各一錢五分) 防風(三分) 白芷(一錢)
上為細末,分三服,每服水酒各半盞煎,連渣服。

正鐵箍散(瘡瘍集)

貝母(去心,五兩) 白芷 蒼耳草灰(醋拌晒乾,各二兩)或加龍骨二錢尤妙。
上為細末,水調或香油調,貼瘡上。

大鐵箍散(瘡瘍集)

芙蓉葉 豬卷皮 木鱉子(各四兩) 白芷 黃柏 寒水石(各二兩)大黃 紫荊皮(各一兩) 赤豆 白蘞(各二兩) 白芨(一兩) 防風(五錢)貝母(二兩) 真地青 羌活(各一兩)
上為細末,涼水調,圍癰四畔。如肉脆,去白芨、白蘞,加生地黃、地榆,用芭蕉油調敷。熱甚者,用三消散。

三消散(瘡瘍集) 退極熱証,赤腫 赤者。

朴硝 焰硝 大黃 梔子(炒黑色) 寒水石 南星(各等分)
上為末,生地黃汁調塗貼,芙蓉葉汁調亦可。

雲母膏(瘡瘍集) 治一切癰疽、瘡癤、折傷等証。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略炒) 白芷 沒藥 赤芍藥 肉桂 當歸 鹽花 菖蒲 麒麟竭 黃耆 白芨 芎 木香 龍膽草 白蘞 防風 濃朴 麝香 桔梗 柴胡 松脂 人參 蒼朮 黃芩 乳香 附子 茯苓 良薑 合歡皮(各五錢) 硝石 甘草 雲母(各四兩) 柏葉 桑白皮 槐枝 柳枝 水銀(以絹另包,待膏成,以手細彈鋪在上,名養膏母) 陳皮(各二兩) 清油(四十兩) 黃丹(二十兩)
上除雲母、硝石、麒麟竭、乳香、沒藥、麝香、黃丹、鹽花八味另研外,餘藥並細切,入油浸七日,文火煎,以柳枝不住手攪,候匝沸乃下火,沸定又上火,如此者三次,以藥黑色為度,去渣再熬,後入丹與八味末,仍不住手以槐枝攪,滴水中成珠不軟不硬為度,瓷器收貯,候溫將水銀彈上。用時先刮去水銀,或服或貼,隨宜用之,其功甚大也。

太乙膏(瘡瘍集) 治一切癰疽瘡癤,貼之神效,亦可內服,須詳証經絡,作湯使送下。

玄參 白芷 當歸 肉桂 大黃 赤芍藥 生地黃(各一兩) 黃丹 真麻油(二斤)
上細切,入油浸,夏三日,冬十日,春秋七日,文火煎黑色,去渣入黃丹再熬,以槐柳枝不住手攪,滴水中成珠,不軟不硬,瓷器收貯。

神異膏 治諸般癰腫癤毒殊效。

露蜂房(有蜂兒多者佳,一兩) 玄參(五錢) 黃耆(七錢五分) 金蛇蛻(五錢,用鹽水洗淨晒乾) 杏仁(一兩,去皮尖) 黃丹(五兩,飛) 香油(十兩) 亂髮(如雞子大一塊,無病少年男子者佳,皂角水洗淨)
上先將香油入亂髮於銚中,文火熬,候發焦烊盡,以杏仁投入,候杏仁黑色,用真綿濾出渣,再將油入銚內,然後下黃耆、玄參二味,文火熬一二時久住火,候片時火力稍息,漸入露蜂房、蛇蛻二味,以柳枝不住手攪,慢火熬至紫黑色,又再用綿濾過去渣,入爐中,文武火熬,下丹急攪千餘轉,滴水中成珠子,膏即成矣。冬月略嫩些,夏月略硬些,瓷器盛貯,隨意攤貼。

(祖傳方)

萬捶青雲膏(錄驗) 治諸般癰腫,未成膿者貼散,已成膿者拔毒追膿,腹中痞塊,止瘧疾,貼大椎及身柱,其效如神。

白松香(一斤,去木屑) 萆麻子(三百粒,去殼) 杏仁(三百粒,去殼) 銅青(三兩) 乳香(一兩五錢) 沒藥(一兩五錢) 輕粉(二錢)
上共作一處,用鐵捶木砧於日中搗成膏,如燥少加香油杵之,或用石臼木杵搗亦可,用瓷器盛,緋帛攤貼。(湯中做,不見火。)

一方(錄驗) 治背癰、附骨疽、乳癰及一切癰腫未成膿者,發散極效。

槐花(一兩,炒焦色) 胡桃(十個,新鮮不油者,連殼 火煨熟,去殼)
上二味,於沙盆內研爛如泥,熱酒調,和渣溫服。如能飲酒人,多飲愈效,一醉後而癰腫散矣。

治癰疽發背及一切癤毒等証,效如神。

草(其葉長如牛舌,其氣如豬臭者) 小薊根 五爪龍(即五葉藤) 生大蒜
上四味,各等分細研,用酒和勻,濾去渣,服一碗,得大汗通身而愈。

又方 治諸般癰腫神效。

新掘天門冬一味,約三五兩,洗淨,入沙盆內研細,以好酒蕩起,濾去渣,頓服。未效,再服一二服必愈。

癘風

(癘與癩通)

《內經》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癩風。又曰︰癩者,因營衛熱腐,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丹溪曰︰是受天地間殺物之風故也。然近見病此者,原其所由,都是熱血得寒所致。或夏月勞甚而入寒泉澡浴,或冬月酒後而乃踢冰履霜及入水取魚,由是濕熱鬱於內而不散,風寒客於外而不行,內外怫郁既久,而漸成肌肉之敗腐矣,經所謂熱勝則肉腐是也。大抵此症屬肺,歸重於手足陽明之經。蓋手足陽明者,胃與大腸主之,脾肺二經之腑也。脾主肌肉而肺主皮毛,乃腑及於臟病也。經又曰︰腸胃為市,無物不受,無物不包,故其熱毒積於中而形於外耳。故治法必先取陽明而後及於太陰,亦本而標之之義也。又濕熱甚必生風,風甚則生蟲,如腐草為螢之類。又治法必先殺其蟲,瀉其火,然後生血涼血,祛風導滯,降湯升陰,皆為治之急務也。治雖多門,大略不越乎此也,學人詳之。

脈法

脈兩寸浮而緊,或浮而洪,陽脈浮弦,陰脈實大。脈浮緩者易治,洪大而數者難愈,沉實者難愈。脈溢者病在上,脈浮者病在下,皆為不治之証也。

方法

丹溪曰︰大風病是受天地間殺物之風,古人謂之癘風者,以其酷烈暴悍可畏耳。人得之分在上在下,氣受之則在上,血受之則在下,氣血俱受則在上複在下。然皆不外乎陽明一經,陽明者胃與大腸也,無物不受。治之者,須致意看其疙瘩與瘡,上體先見者,多者,在上也;下體先見者,多者,在下也。在上者,以醉仙散取涎血於齒縫中出;在下者,以通天再造散取惡物蟲積於殼道中出。後用防風通聖散調之,更用三棱針於委中出血。夫上下同得者甚重,自非醫者神手,病者鐵心,罕能免此。夫從上或從下以漸而來者,皆是可治之証,人見其病勢之緩多忽之,以法治之,雖已全愈,若不絕味斷欲,皆不免再發而終於不救也。予治五人矣,其不死者惟一婦人,因貧甚無物可食耳,餘皆三四年後再發。孫真人云︰嘗治四五百人,終無一人免於死。非真人不能治,蓋無一人能守禁忌耳。其婦人於本病外,又服百餘帖加減四物湯,半年之上月經行,十分安愈。

醉仙散,須量人大小虛實與之。証候重而急者,須先以再造散下之,候補養得完,複與此藥,須斷鹽醬醋、諸魚椒果、煎炒燒炙等物,止可淡粥及淡煮熟時菜,雖茄亦不可食,惟烏梢蛇、菜花蛇淡酒蒸熟食之,可以助藥力也。

《外科精要》為諸瘡立法而不及癘風,蓋風為百病之長,以其殘害膚體,去死不遠,一有染此,鮮能免者,比之瘡瘍治法為難,乃不言及。夫八方之風起因於八方,應其時則物生,違其時則殺物。人之稟受有殺氣者,則感而受之,如待虛受物,後又因起居飲食男女,漸成郁氣,二氣積於厥躬,脾先受之,乃為濕病,溫積之久,火氣出焉,火氣滋蔓,氣濁血污(一云血熱凝結,其氣不清),化生諸蟲,以次傳歷臟腑。必死之病,而有可生之理,其始病者,胃氣微傷,脾主肌肉,流行甚緩,傳變以漸,或可借醫藥之功而免。謂之必死,非惟醫不知藥,悉是不能禁欲,可哀也夫﹗近見粗工用藥,佐以大楓子油,殊不知此藥性熱,有燥痰之功而傷血,至有病將愈而先失明者。

宋洞虛云︰大風有五,黑色不治,餘皆可治。蟲食肝,眉落;食肺,鼻崩;食脾,聲啞;食心,足底穿,膝虛腫;食腎,耳鳴啾啾,耳弦生瘡,或痺或痛,如針刺狀;食身,則皮癢如蟲行。自頭面來為順風,自足起者為逆風,多因感寒熱與瘀濁雜氣而成。治法,先以雷公散(即再造散)下之,以稀粥養,半月勿妄動作勞,後以醉仙散,中間或吐或利,不必怕怯,但腮喉頭面腫,吞不得下,漸出惡水,或齒縫中出臭水血絲,或言不得,或悶而死,難以飲食,只以稀粥用管灌入,或一旬或半月一月,面漸白而安。重者,又與換肌散。

換肌散 治大風年深不愈者,以致眉毛脫落,鼻梁崩塌,服此藥不逾月,取效如神。

黑花蛇 白花蛇(皆蘄黃來者。並用酒浸一宿) 地龍(去土,各三兩)當歸 細辛 白芷 天麻 蔓荊子 葳靈仙 荊芥穗 甘菊花 苦參 紫參 沙參 木賊 不灰木 炙甘草 白蒺黎 天門冬 赤芍藥 定風草(按本草即天麻也,今皆用野天麻,即益母草,未知可否,再宜審之) 何首烏 石菖蒲 胡麻子 草烏頭(去皮臍) 蒼朮(米泔浸去皮) 川芎 木鱉子(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溫酒調下,酒多為妙。

醉仙散 胡麻子 牛蒡子 蔓荊子 枸杞子(四味俱炒紫色) 白蒺藜 苦參 栝蔞根 防風(各五錢《寶鑒》前四味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一兩五錢,入輕粉一錢拌勻,每服一錢,茶清調下,晨、午、夕各一服,後五七日,先於牙縫內出臭涎,渾身疼痛,昏悶如醉,後利下膿血惡臭屎為效。

通天再造散

鬱金(五錢) 皂角刺(獨生黑大者,去尖) 大黃(泡各一兩) 白丑(頭末,六錢,半生半炒)
上為末,每服五錢,日未出時,以無灰酒調,面東服之,當日必利下惡物或臭膿或蟲。如蟲口黑色,乃是多年;赤色,乃是近者。數日後又進一服,無蟲積乃止。

愈風丹 治癘疾,手足麻木,毛落眉脫,遍身瘡疹,皮膚瘙癢。爬之成瘡,及一切疥癬風疾皆效。

苦參(一斤,研取頭末,四兩) 土桃蛇(一條,酒浸二、三日去骨取肉,日乾) 烏梢蛇 白花蛇(各一條,並同上製)
上為細末,以皂角一斤,銼長寸許段,無灰酒浸一宿,去酒,以新水一碗操取濃汁,去渣,銀石器內熬膏,和前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煎防風通聖散送下,粥飯壓之,日三服。三日浴,以大汗出為應,再三日又浴,取大汗,三浴乃安。(浴法見後條)

一法 用桃、柳、桑、槐、楮五般枝,濃煎湯,大缸浸坐沒頸一日,俟湯如油,安矣 本草治惡疾遍身生瘡,濃煎萍湯,浴浸半日大效,此神方也。又以荊芥穗、大黃、梔子、蔚金、地黃。杜仲、防風、羌活、獨活。白蒺藜等分為細末,以大楓子油入熟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茶清送下四五十丸,一日三服。……。

一法 以苦參五斤,好酒三斗漬一月,每服一合,日三服,常與不絕,覺脾既安,細末服之亦良,尤治癮疹。

方出圖經,陶隱居以酒漬飲治惡瘡,久服輕身。《日華子》以為殺蟲。本草除伏熱,養肝膽氣。予嘗以蒼耳葉為君,以此物為佐,更以酒煮烏蠡魚,代補蛇之或缺,研細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加至七、八十丸,熱茶清送下,日三服,一、二月而安。若入紫萍尤捷,紫萍多水蛭,須寒月於山沼取之,淨洗去泥,略蒸透乾用。

一法 治手指攣曲,節間痛甚,漸至斬落。用萆麻子去殼、黃連銼如豌豆大,各一兩,水一升,小瓶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取萆麻○ 破,平旦時面東,以浸藥水服一粒,漸加至四、五粒,微利不妨,忌豬肉魚腥,宜茹淡,累護神效。

一法 先服加減通聖散,大瀉惡毒穢積,又用三棱針,看肉黑處及委中紫脈刺出死血,不可令出太過,恐損真氣,後服神仙紫花丸。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三條)


加減通聖散

防風(五錢,去蘆) 連翹(三錢,去蒂) 川芎(五錢) 白芍藥(二錢) 當歸(三錢,酒浸洗) 薄荷(二錢) 荊芥穗(五錢) 麻黃(三錢,去根節,湯泡) 梔子(三錢,去殼) 桔梗(五錢) 枳殼(去穰麵炒) 石膏(各五錢) 甘草(三錢) 滑石(三錢)黃芩(三錢,去朽) 柴胡(五錢) 黃連(五錢) 黃柏(三錢) 生地黃(三錢五分,酒製) 羌活(五錢) 熟地黃(三錢五分,酒製) 錦紋大黃(六兩) 芒硝(一兩) 皂角刺(一兩,獨生者,去尖)
上細切,分八服,每服用水一碗半,煎至一碗,空心服,日進二服,五六日後又進二服,待補養完,又行二次,然後服後丸藥。

神仙紫花丸(外錄試驗方) 治癘風及諸般惡瘡、風瘡,其效如神,但要藥真,無有不效者,輕者一料可愈,重者二三料除根。

白花蛇(一具,出蘄黃州,黑質白紋,龍頭虎口,背上二十四個方勝花,尾尖有一佛指甲,新鮮者佳,蛀腐者不堪用,去頭尾各四五寸,並一兩為率,連皮骨用,一兩五錢) 何首烏 荊芥穗 葳靈仙(各四錢) 麻黃(連根節,二錢) 胡麻子(一錢) 蛇床子(二錢)
上六味細切,同蛇用無灰酒一大碗浸一宿,去蛇皮骨,通晒乾,仍還原酒內再浸,再晒,酒盡為度,待晒極乾,共為細末另包。

木香 沉香(各二錢五分) 人參(一兩) 當歸(七錢五分) 明天麻 豬牙皂角(各五錢) 麝香(一錢五分,鼻塞聲重者倍之) 乳香 沒藥(各一錢) 明雄黃 辰砂(各五分,大塊者佳) 肉豆蔻(一枚,煨) 定風草(二錢半,即天麻) 還瞳子(即草決明,一兩)
上麝至辰砂五味各另研極細,不見火,其餘草木味亦另研,細羅過,連前五味和勻另包。

防風(去蘆) 羌活 甘草 細辛 川芎 獨活 蒼朮(米泔浸一宿) 枇杷葉(去毛筋,焙乾) 白芍藥 白蒺藜 金銀花 五加皮 香白芷 苦參(各五錢) 胡麻子 白附子(米泔浸炒) 麻黃 川牛膝 草烏頭(米泔浸炮) 川烏(米泔浸炮) 石菖蒲(各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另包。

總合法治用大楓子三斤(新鮮者佳,去油黃色者不堪用,去殼),以瓷罐一個盛之,少入無灰酒,以皮紙、竹箬重重包口,勿令泄氣,頓滾湯中,勿令沒罐口,外以物蓋鍋口密封固,文武火蒸,候黑爛為度,杵無渣滓成油,分作三分,每一分入第二號藥八錢重,第一號藥六錢重,第三號藥一兩五錢重,和勻,加糯米飯搗極膠粘,丸如梧桐子大,晒乾勿見火,每服二十丸,漸加至五六十丸,雞鳴時、午時、臨臥時各一服,茶清送下,忌房勞、鹹酸酒醋糟淹、豬羊雞馬驢肉、魚腥煎 、水果、五辛薑椒大料、辛辣熱物、蕎麥綠豆之類。若不忌口斷欲,則藥無功,雖愈再發。其餘肉味,病愈後一年可食。但豬羊雞肉,終身用忌。此法乃治癩之神方也,不可輕忽。

跌傷方法︰治跌撲損傷,用蘇木以活血,黃連以降火,白朮以和中,童便煎為妙。在下者可下瘀血,但先須補托。

在上者宜飲韭汁,或和粥吃。切不可飲冷水,蓋血得寒則凝,但一絲血入心即死。(丹溪)
骨損者,用古文錢五分醋淬,乳香、沒藥各一錢,酒研服,或用接骨散。(丹溪)

接骨丹(元戎)

沒藥 乳香 當歸 川椒 自然銅(火,醋淬) 赤芍藥 骨碎補(酒炙) 敗龜板(酥炙) 虎脛骨(酥炙) 白芷 千金藤(即郁李仁,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化蠟五錢,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好酒半升化開煎,用向東南柳枝攪散熱服。一方加龍骨、川芎。

凡治損傷,妙在補氣血,俗工不知,惟在速效,多用自然銅以接骨,然此藥必 煉方可服,新出火者,其火毒與金毒相扇,挾香熱藥毒,雖有接骨之功。其燥散之禍,甚於刀劍,戒之戒之﹗(丹溪)

治金瘡,急以鍛石濃敷裹之。如瘡深不宜速合者,加滑石末敷之。

又方 老杉木皮為末敷之。

凡跌撲損傷腹痛者,知有瘀血,用桃仁承氣東加蘇木、紅花下之。

當歸導滯湯(東垣) 治跌撲損傷,瘀滯不行等証。

大黃 當歸(在上用頭,在中用身,在下用尾,通身痛者全用,酒浸洗焙乾)
上細切等分,每服一兩重,酒煎服。

雞鳴散(大成方) 治從高墜下,及木石所壓,一切損傷,瘀血凝積,痛不可忍,並以此藥推陳致新。

大黃(一兩) 杏仁(二十一粒,去皮尖,另研)
上研為末,酒大碗,煎七分,濾去渣,雞鳴時服,至曉必取下瘀血即愈。(愚接︰此方用杏仁而不用桃仁者,蓋跌乃血入氣分,故用杏仁,以行氣中之血矣。)

沒藥乳香散(河間) 治跌撲損傷,痛不可忍。

白朮(炒,五兩) 當歸(焙) 甘草(炙) 白芷 沒藥(另研,各一兩五錢) 肉桂(去粗皮) 乳香(另研,各一兩)
上為末和勻,再研極細,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杖丹膏藥方(外錄驗方) 治受杖責後,如死血壅腫,宜先刺出惡血,然後以此膏貼之,三、四日平複。或早失調理成癰者,貼之即散。及治諸般癰疽瘡癤毒,已潰未漬,貼之無不神效。

甘草 肉桂 蛇蛻 蟬蛻 露蜂房 連翹 白芷 白芨 白蘞 白朮 蒼朮 人參 玄參 苦參 芍藥 南星 升麻 濃朴 梔子 百合 金銀花 天花粉 川歸 川芎 穿山甲(煨胖,另末) 羌活 獨活 黃連 黃芩 黃柏 大黃 生地黃 紅花 蘇木 柴胡 鱉甲(酥炙,為末) 青木香 何首烏 防風 荊芥穗 藿香 雲母石 花蕊石(各一兩) 亂髮(壯年無病男子者,一塊) 乾蟾(一隻,即風雞) 鳳凰胎(一隻,即殼中不轉頭雞黃也。陰乾用) 桃柳 桑枝(各五莖)
上各細切,用香油六斤重,浸藥三五日,入鍋內熬黑色,去渣入黃丹三斤,別用槐柳枝不住手攪,膏成候溫,入後藥末。

乳香 沒藥 龍骨(各一兩) 輕粉(五錢) 血竭(一兩) 麝香(二錢)
上攪勻,瓷器收貯,臨期看瘡大小攤貼。

沒藥散(錄驗) 治刀箭傷,止血住痛。

定粉 風化鍛石(各一兩) 枯白礬(二錢,另研) 乳香(五分,另研) 沒藥(另研,一字)
上各研為細末,同和勻再研,乾摻之。

破傷風

《內經》曰︰風者百病之始也,清淨則腠理閉拒,雖有大風苛毒,而弗能為害也。若夫破傷風証,因事擊破皮肉,往往視為尋常,殊不知風邪乘虛而客襲之,漸至變為惡候。又諸瘡久不合口,風邪亦能內襲,或用湯淋洗,或著艾焚灸,其湯火之毒氣,亦與破傷風邪無異。其為証也,皆能傳播經絡,燒爍真氣,是以寒熱間作,甚則口噤目斜,身體強直,如角弓反張之狀,死在旦夕,誠可哀憫﹗治之之法,當同傷寒處治,因其有在表、在裡、半表半裡三者之不同,故不離乎汗、下、和三法也。是故在表汗之,在裡者下之,在表裡之間者宜和解之,又不可過其法也。閭閻野人,多不識此証殺人之易,早不求醫治療,而袖手待斃,哀哉﹗

脈法

表脈浮而無力,太陽也。脈長有力,陽明也。脈浮而弦小者,少陽也。

河間曰︰太陽宜汗,陽明宜下,少陽宜和解,若能明此三法而治,不中病者未之有也。

愚按︰河間先生論破傷風脈証,詳明甚矣,何其但云三陽,而不及於三陰?蓋風邪在於三陽之經,便宜按法早治而愈。若待傳入三陰,其証已危,或腹滿自利,口燥咽乾,舌卷卵縮,皆無可生之証,故置而弗論也。

方法

丹溪曰︰破傷風同傷寒壞証治,看在何經而用本經藥驅逐之,誤則殺人。劉河間有法有方,宜選而用之。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條)

羌活防風湯(河間) 治破傷風邪,初傳在表。

羌活 防風 川芎 本 當歸 芍藥(各一錢) 甘草 地榆 細辛(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熱服,不拘時候。量緊慢加減用之,熱則加大黃一錢,大便秘只加大黃五分,緩緩令通。

白朮防風湯(河間) 若服前藥太過,令自汗者,宜服此藥。

白朮(一錢) 防風(二錢) 黃耆(一錢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不拘時。臟腑和而有自汗,可用此藥。破傷風,臟腑秘,小便赤,自汗不止者,因服熱藥汗出不休者,故知無寒也,宜速下之,先用小芎黃湯,二三服後,用大芎黃湯下之。

小芎黃湯(河間)

川芎(二錢) 黃芩(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不拘時候,三服即止,再用後藥。

大芎黃湯(河間)

川芎(一錢) 羌活 黃芩 大黃(各一錢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溫服,宜和為度。

發表雄黃散(河間)

雄黃(一錢) 防風(二錢) 草烏(一錢,泡裂)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溫酒調下。裡和,至愈可服;裡未和,不可服。

大蜈蚣散(河間)

蜈蚣(黃赤足各一條) 江鰾(五錢,即魚膠,炒) 左蟠龍(五錢,炒煙盡為度,即野鴿糞)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清酒調下。治法依前用,裡和,至愈可服;但有裡証,不可服。次當下之,用蜈蚣散四錢,巴豆霜五分,飯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漸加至六七丸,清酒調蜈蚣散少許送下,宣利為度。內外風去,可服羌活湯緩緩而治,不拘時候服之。羌活湯者,治半在表半在裡之藥也。

大羌活湯

羌活 菊花 麻黃 川芎 石膏(,另研) 防風 前胡 黃芩 細辛 甘草 枳殼 白茯苓 蔓荊子(各四分)薄荷 白芷(各二分)
上細切,作一服,入生薑五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稍熱服,不拘時,日進二服。

防風湯(河間) 治破傷風,同傷寒表証,未傳入裡,宜服此藥。

防風 羌活 獨活 川芎(各一錢二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小蜈蚣散

蜈蚣(黃赤足各一條) 江鰾(三錢)
上為細末,用防風湯調下。如前藥解表不已,覺傳入裡,當服左龍丸,漸漸看大便軟硬,加巴豆霜服之。

左龍丸(河間)

左蟠龍(五錢,炒) 白僵蠶(五錢,炒) 江鰾(五錢,炒) 雄黃(一錢)
上同為細末,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下。如裡証不已,當於左龍丸末一半內,入巴豆霜半錢,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漸加至以利為度。若利後,更服後藥。若搐痙不已,亦宜服後藥羌活湯也。

小羌活湯(河間) 治搐痙不止。

羌活 獨活 防風 地榆(各一錢二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如有熱,加黃芩。有痰,加半夏。若病日久,氣血漸虛,邪氣入胃,全在養血為度。

養血當歸地黃湯(河間)

當歸 地黃 芍藥 川芎 本 防風 白芷(各一錢) 細辛(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服。

雄黃散(河間) 治表藥。

南星(三錢,泡) 半夏(五錢,泡七次,去臍) 天麻(五錢) 雄黃(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如有涎,於此藥中加大黃,為下藥。

地榆防風散(河間) 治破傷風、中風,半在表,半在裡,頭微汗,身無汗,不可發汗,宜以表裡治之。

地榆 防風 地丁草 馬齒莧(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米飲調下。

白朮湯 治破傷風,大汗不止,筋攣,手足搐搦。

白朮 葛根(各二錢) 升麻 黃芩(酒炒,各一錢) 芍藥(四錢) 甘草(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不拘時候。

江鰾丸(河間) 治破傷風,驚而發搐,臟腑秘澀,知病在裡,宜以此藥下之。

江鰾(銼炒,五錢) 野鴿糞(炒,五錢) 雄黃(一錢) 白僵蠶(五錢,炒) 蜈蚣(黃赤足,一對) 天麻(五錢)
上為細末,分作三分,用二分以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用一分入巴豆霜一錢同和,亦以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不用朱砂為衣。每服以前朱砂衣丸子二十丸,巴豆霜丸一丸,第二服二丸,加至利為度,再單服朱砂衣丸子,病愈止藥。

祖傳方 治初破傷風,發熱紅腫,風邪將欲傳播經絡而未入深者,屢驗。

杏仁(去皮,研細) 羅白面(各等分)
上以二味和勻,用新汲水調和如膏,敷傷處,腫消熱退。

一方 治破傷風發熱。

用蟬蛻略炒研細,酒調一錢七服效。

醫案

安文陳珍四兄,因勸?毆,眉棱骨被打破,得破傷風,頭面大腫發熱。予適在彼家,以九味羌活湯服取汗,外用杏仁搗爛,入白麵少許,新汲水調敷瘡上,腫消熱退而愈。後以此法治若干人,皆驗。

附︰翻花瘡(一名綿花瘡,一名廣東瘡。)
川芎 天花粉(各五錢) 輕粉(二錢五分) 雄黃(一錢一分半) 辰砂(一錢一分半) 麝香(五分)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綠豆大,每服八分,溫酒下,日三服。一方無川芎、天花粉二味,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