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醫案 卷十九

清 張聿青

膏方

蔣(右) 形體蒼瘦,陰虛多火之質。春升之令,忽然發厥,當時神情迷憒,頃之乃醒。前診脈弦微滑。良以相火風木司年,又當仲春升泄之時,陰虛之人,不耐升發,遂致肝臟之陽氣,一時上冒,故卒然而厥也。

調理之計,惟益其陰氣,使之涵養肝木,參鱗介之屬,以潛伏陽氣。

炙熟地(三兩) 西黨參(四兩) 小黑豆(三兩) 龍骨(三兩) 炒牛膝(二兩) 炙生地(三兩)牡蠣(三兩) 生鱉甲(六兩) 決明(四兩) 澤瀉(一兩五錢) 龜甲心(刮去白炙八兩) 白歸身(二兩炒) 杭白芍(酒炒一兩五錢) 粉丹皮(一兩五錢) 女貞子(三兩酒炒) 炒于朮(一兩五錢)
上藥如法共煎濃汁,濾出,渣入水再煎,去枯渣,獨取濃汁,炭火收膏,藏瓷器內,每晨服一匙,開水沖挑。


王(左) 勞傷中氣,火載血行,血從上溢,失血成杯而至。治以清理胃氣,和營降火,血得循止。然一涉勞,又複帶紅,此絡未堅固,中氣未複,故一經火動,血即隨之。擬益其中氣,清其肺臟,補其腎水,中氣足則火莫能犯,肺氣清則木不妄動,腎水足則火有所製矣。

炙綿 (二兩) 炙生地(五兩) 茜草炭(一兩) 赤白芍(各八錢) 澤瀉(二兩) 西潞黨參(三兩)龜甲心(刮去白炙五錢) 川石斛(四兩) 炒黑丹皮(一兩) 製西洋參(二兩) 炒牛膝(三兩) 生山藥(四兩) 生扁豆衣(四兩) 炒麥冬(二兩) 川貝母(二兩) 茯苓神(各二兩) 真阿膠(二兩溶化沖入)
上藥共煎濃汁收膏,每晨服一調匙。


畢(右) 咽中灼熱者久,漸至頭旋眩暈,甚則人事不省,片時乃複。脈細左弦。此由肝腎並虧,厥陽盡從上逆。宜育陰而熄肝鎮肝。

生地炭(四兩) 龍骨(三兩) 豆衣(三兩) 牡蠣(三兩) 炒菊花(一兩) 製首烏(三兩)女貞子(二兩) 決明(四兩) 遠志肉(五錢) 磁石(二兩) 白歸身(一兩五錢炒) 粉丹皮(一兩五錢) 炒棗仁(一兩五錢) 朱茯神(二兩) 炒麥冬(一兩五錢) 川貝母(一兩五錢) 沙苑子(鹽水炒二兩)炒杞子(三兩) 炒白芍(一兩五錢) 西黨參(元米炒四兩) 龜甲心(刮去白炙八錢) 鉤鉤(另煎沖入三兩)
上藥共煎濃汁,用真阿膠溶化沖入收膏,每日服一調匙,開水沖挑。


張(右) 泄肝木,益肝陰,身熱循退。夫肝為剛臟,必得血以濡之,血充則膚澤而發長。特素體濕盛,未便一味滋填耳。

真阿膠(二兩溶化沖入) 大生地(重薑汁拌炙四兩) 炒牛膝(二兩) 廣皮(一兩) 西黨參(一兩) 炒杞子(三兩) 製香附(二兩) 沙苑子(三兩) 炒菊花(一兩) 金鈴子(一兩五錢) 川斷肉(三兩炒)茯苓神(各一兩五錢) 濃杜仲(三兩) 白歸身(一兩五錢) 生于朮(一兩五錢) 炒白芍(一兩五錢) 製半夏(一兩五錢) 木香(五錢)
上藥共煎濃汁,加白蜜少許收膏。


孫(右) 久帶不止,液耗陽升,頭旋眩暈,肝腎空乏,足膝作酸。帶脈者,如帶之圍繞,為一身之約束,帶脈有損,則脾胃之濕,由此滲溢,脂液由此俱耗。宜補益中氣,兼攝脾腎。

炙綿 (三兩) 炙熟地(五兩) 菟絲子(鹽水炒三兩) 破故紙(鹽水炒二兩) 西黨參(四兩) 茯神(二兩) 牡蠣(四兩) 野于朮(二兩炒) 濃杜仲(三兩) 製首烏(四兩) 潼沙苑(鹽水炒三兩) 豆衣(三兩) 炒山藥(二兩) 白歸身(酒炒二兩) 酒炒杭白芍(二兩) 金毛脊(去毛切四兩) 炒杞子(三兩)法半夏(二兩) 炒川斷肉(三兩) 土炒新會皮(一兩) 炒菊花(一兩五錢)共煎濃汁,溶入真阿膠三兩收膏。


鮑(左) 遺泄頻來,數年不愈,每至遺後,飲食轉增,若暫止之時,飲食轉退。蓋脾胃之運化,原藉命火之蒸變而為出入,腎水有虧,坎中之陽,不能潛藏。擬以介類潛之。

生地炭(三兩) 炒雞頭子(二兩) 酒炒女貞子(二兩) 元米炒西黨參(三兩)熟地炭(四兩) 旱蓮草(二兩) 炒山藥(二兩) 朱茯神(三兩) 龍骨(三兩) 牡蠣(鹽水 四兩) 潼沙苑(二兩) 炒于朮(一兩五錢) 金色蓮鬚(六錢) 龜甲心(刮去白炙八兩) 柏子仁(勿研二兩) 遠志肉(七錢) 大淡菜(三兩)
上藥煎汁收膏。


張(右) 凡屬丸劑膏方,俗每以補益上品匯集成方。然此症關鍵,全在經事後期色淡一層,用藥似宜專究於此。仿石頑先生法。

大熟地(十兩) 上黨參(三兩) 升麻(五錢) 炒杞子(二兩) 醋炙艾葉(三錢) 全當歸(三兩) 別直參(一兩另煎沖入) 廣陳皮(一兩) 杭白芍(酒炒一兩五錢) 撫川芎(一兩二錢) 野于朮(二兩) 潼沙苑(鹽水炒二兩) 川斷肉(二兩) 炙綿 (二兩) 茯神(二兩) 製香附(二兩打)
共煎濃汁,用白冰糖四兩糝入收膏,每晨服三四錢。


秦(左) 陰虧不能製木,木旺化風,風壅陽絡,頭痛時作時止,風性鼓蕩,心中怔悸。沖齡正在生發之秋,何至陰虧致疾。蓋其陽氣日充,稟先不足之軀,陰即不能配合陽氣,相衡之下,不能相偶者,即形其相絀也。宜壯水之主,以配陽光。

大熟地(三兩) 川芎(一兩) 茯苓(二兩) 酸棗仁(炒打二兩) 石決明(三兩打) 大生地(三兩)炒杞子(二兩) 澤瀉(一兩五錢) 元武板(十兩) 生甘草(三錢) 炒香玉竹(二兩) 酒炒杭白芍(一兩五錢) 桑葉(一兩二錢另煎沖入) 廣皮(一兩) 上黨參(三兩) 炙鱉甲(七兩) 炒菊花(一兩) 黑山梔(二兩) 牡蠣(三兩) 白歸身(二兩) 大有 (鹽水炙二兩) 粉丹皮(二兩) 野于朮(一兩五錢) 鹽水炒潼沙苑(三兩) 黑大豆(二兩) 龍眼肉(二兩)
共煎濃汁,加真阿膠三兩,溶化沖入收膏。


鮑(左) 自幼即有哮咳,都由風寒襲肺,痰滯於肺絡之中,所以隱之而數年若瘳,發之而累年不愈。今則日以益劇,每於酣睡之中,突然嗆咳,由此而寤,寤而頻咳,其咯吐之痰,卻不甚多。夫所謂襲肺之邪者,風與寒之類也。痰者,有質而膠粘之物也。累年而咳不止,若積痰為患,何以交睫而痰生,白晝之時,痰獨何往哉。則知陽入於陰則臥,陰出之陽則寤,久咳損肺,病則不能生水,水虧不能含陽,致陽氣欲收反逆,逆射太陰,實有損乎本元之地矣。擬育陰以配其陽,使肺金無所凌犯,冀其降令得行耳。

炒黃南沙參(四兩) 炒松麥冬(一兩五錢) 雲茯苓(四兩) 海蛤殼(五兩打) 川貝母(去心二兩)款冬花(蜜炙) 蜜炙橘紅(一兩) 炒香玉竹(三兩) 蜜炙紫菀肉(二兩) 甜杏仁(五兩去皮尖水浸打絞汁沖入) 代赭石(四兩 ) 川石斛(三兩) 牛膝炭(二兩) 杜蘇子(五兩水浸打絞汁沖入) 百部(蜜炙二兩)
共煎濃汁,用雪梨汁二斤,白蜜二兩,同入徐徐收膏。


徐 (左) 任行於前,督行於後,又督脈者所督護氣血經絡者也。龜背高凸,先天稟賦有虧。兩膝臏時作酸痛,肝腎之空乏已甚。神疲力少,時或凜熱,亦固其宜矣。治宜大益肝,腎並補八脈。

大熟地(薑汁炒四兩) 炒杞子(二兩) 茯苓(二兩) 炒牛膝(二兩) 炙草(三錢) 大生地(薑汁炒三兩) 大有 (三兩) 製半夏(二兩) 金毛脊(去毛切三兩) 白歸身(酒炒一兩五錢) 杭白芍(酒炒一兩)東洋參(二兩炒) 川斷肉(二兩) 新會皮(一兩) 乾蓯蓉(一兩) 澤瀉(一兩五錢) 野于朮(二兩) 濃杜仲(二兩) 熟附片(三錢) 粉丹皮(一兩) 炒山藥(二兩) 山萸肉(一兩) 製首烏(三兩)鹽水炒菟絲子(二兩)
上藥煎濃汁,加龜板膠二兩真阿膠一兩鹿角膠三兩收膏。


張(右) 高年氣血兩虧,營衛之氣,不得宣通,遍身脈絡抽掣,四肢不遂。腹為至陰,臟陰虧損,則臟絡不和,運動之機,不能靈轉,腹中常常拘急,下虛不攝,沖陽逆升,痰飲泛逆,氣喘痰多,有時並發,營氣不行,虛風自動。氣可以補,血可以養,脈絡可以宣,痰飲可以化,無如古稀之年,氣血有虧無長,惟有循理按法,盡力之當盡而已。

大生地(薑汁炒) 刮白炙元武板(八兩) 大元參(二兩) 粉丹皮(一兩) 大天冬(三兩)炒杞子(三兩) 生杜仲(三兩) 奎潞黨(三兩) 薄橘紅(一兩) 虎脛骨(二兩酥炙研細末和入)生蒺藜(去刺三兩) 杭白芍(酒炒一兩五錢) 炒萸肉(一兩五錢) 酒炒懷牛膝(三兩) 炒絡石藤(二兩)製西洋參(二兩) 磁石(三兩) 酒炒絲瓜絡(一兩五錢) 酒炒全當歸(一兩五錢) 白茯苓(三兩) 咸秋石(六錢) 炒宣木瓜(一兩五錢) 海蛤粉(包煎四兩) 川貝母(去心二兩) 煨天麻(一兩五錢) 製半夏(一兩五錢)
上藥寬水煎三次,濾去渣,再煎極濃,用陳阿膠三兩桑枝膏五兩溶化沖入收膏,每晨服六七錢,開水沖挑。

附常服煎方

二原地(三錢) 咸秋石(五分) 白茯苓(三錢) 絡石藤(三錢炒) 橘紅(一錢) 炒萸肉(一錢)元武板(炙先煎四錢) 製半夏(一錢五分) 宣木瓜(一錢五分) 磁石(三錢) 懷牛膝(三錢炒)


王(左) 腎為陰,主藏精,肝為陽,主疏泄,故腎之陰虛,則精不藏,肝之陽強,則氣不固,所謂陽強者,即肝臟所寄之相火強耳。乙木之陽不潛藏,甲木之陽乃漂拔,怵惕恐怖,甚至遺精,進以滋陰八味,病之大勢遂定,以陰中伏熱,由此而泄耳。然諸恙雖平,而遺精數日必發,發必有夢。皆由病盛之時,肝陽相火內吸,致腎陰虛而真水不能上承,心氣虛而心陽輒從下墜。陽性本上,宜使之下,陰性本下,宜使之上。

今陽下而陰不上,遂令陽不能收,陰不能固,遺精之來,大率為此。擬補氣以收心陽,壯水以升腎陰。即請正之。

炙綿 (四兩) 炙熟地(三兩) 雞頭子(二兩) 龍骨(三兩) 牡蠣(四兩) 台參鬚(一兩三錢另煎沖入) 炙生地(四兩) 生山藥(三兩) 龜板膠(三兩化入) 奎黨參(三兩) 潼沙苑(鹽水炒三兩) 桑螵蛸(二兩炙) 於潛朮(二兩炒) 茯苓神(各二兩五錢) 大天冬(二兩) 萸肉炭(一兩五錢) 柏子仁(去油二兩) 清阿膠(三兩化入) 甘杞子(三兩) 生熟草(各四錢) 杭白芍(酒炒一兩五錢) 大麥冬(去心二兩) 酸棗仁(二兩) 肥知母(去毛炒二兩) 遠志肉(八錢) 益智仁(一兩) 龍眼肉(三兩)
上藥共煎濃汁,入水再煎,連煎三次,去枯渣收膏,或加白冰糖三四兩,熬至滴水成珠為度,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裴(右) 產育頻多,營血虧損,木失涵養,陽氣升浮。夏月陽氣泄越之時,往往頭脹眩暈胸悶。若系痧脹,無動輒即發之理,其所以屢發者,亦由陽氣之逆上也。茲又當產後,營氣更虧,少腸之木火勃升,胸悶頭暈汗出,手足烙熱,咽痛音喑。蓋少陰之脈,少陽之脈,皆循喉也。育陰以涵陽氣,是一定不易之道。但泄少陽清氣熱之藥。不能合入膏方,另以煎藥參服為宜。

大生地(四兩) 西洋參(三兩) 大天冬(二兩) 金石斛(三兩) 遠志肉(七錢) 山萸肉(一兩五錢)酸棗仁(炒研二兩) 生熟草(各五錢) 女貞子(酒蒸三兩) 大熟地(四兩) 黑豆衣(三兩) 肥玉竹(三兩)製首烏(五兩) 大麥冬(二兩) 甘杞子(三兩) 石決明(八兩打) 白歸身(酒炒二兩) 潼沙苑(鹽水炒三兩) 奎黨參(四兩) 製香附(三兩打) 生山藥(三兩) 生牡蠣(八兩) 茯神(三兩) 杭白芍(酒炒二兩) 新會皮(一兩五錢)
上藥如法共煎濃汁,去渣,用清阿膠三兩龜板膠二兩溶化沖入收膏,或加白冰糖三四兩亦可,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附煎方 如音喑之時服此方。

桑葉(一錢) 丹皮(二錢) 鬱金(一錢五分) 川貝母(二錢) 水炒竹茹(一錢) 栝蔞皮(三錢炒)生甘草(五分) 桔梗(八分) 生雞子白(一枚沖)


劉(左) 肺為華蓋,位在上而其氣主降,腎主封藏,位在下而其水宜升,所以升降相因,肺腎交通,而呼吸以勻也。胃為中樞,為十二經之長,主束筋骨,而利機關,脾弱濕困,胃為淵藪,中州濕盛,則肺降被阻,此稍一感觸輒發咳嗽之微理也。胃濕蘊聚,則胃氣不和,胃病則機關脈絡不和,時為身痛。濕不自生,脾失運化而始生,脾不自運,氣機鼓舞而始運,然則致病者濕也,生濕者脾也,脾之不運而生濕者氣也。吳儀洛云:脾健運則濕自除。又云:氣旺則痰行水消。洵哉斯言也。擬補氣運濕為主。但調攝之方,自當顧及肝腎,擇其不滯者投之,方為妥善。

炙綿 (四兩) 製首烏(四兩切) 杭白芍(酒炒一兩五錢) 龜板膠(一兩二錢) 別直參(另煎沖二兩)大生地(薑汁炒成炭四兩) 扁豆子(二兩) 枳實(一兩) 奎黨參(三兩) 炒杞子(三兩) 炒山藥(二兩)濃杜仲(三兩) 雲茯苓(四兩) 於潛朮(三兩炒) 生薑汁(三錢沖入) 霞天曲(二兩炒) 鹿角膠(一兩五錢)川斷肉(三兩) 海蛤粉(三兩) 炙黑草(五錢) 冬瓜子(二兩) 木豬苓(二兩) 生熟薏仁(各二兩)懷牛膝(酒炒三兩) 巴戟肉(一兩) 左秦艽(一兩五錢) 製半夏(四兩) 澤瀉(一兩五錢) 潼沙苑(一兩五錢鹽水炒) 桑寄生(酒炒三兩) 陳廣皮(二兩)
上藥共煎濃汁,文火收膏,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魏(右) 經事無故,而不受孕,平日間亦無他恙,惟時為昏暈,或四肢烙熱而酸楚,少腹時滿。脈大有力。

蓋氣鬱則生熱,熱從內吸,則子宮枯燥,不能攝精,熱盛則生風,風陽鼓旋,則頭旋眩暈,脈絡不和。養血益陰,固屬要圖,而泄熱調氣,尤為急務,非大劑補益便為良法也。

大熟地(砂仁炙五兩) 黑元參(三兩) 大連翹(三兩) 白蒺藜(炒去刺三兩) 大生地(薑汁炙五兩)豆衣(三兩) 黑山梔(三兩) 四製香附(四兩研) 大麥冬(二兩五錢) 製首烏(五兩切) 晚蠶砂(包煎三兩) 全當歸(二兩五錢) 製洋參(三兩) 奎黨參(四兩) 炒杞子(三兩) 粉丹皮(二兩) 淡天冬(二兩)滁菊花(二兩) 乾荷邊(二兩) 縮砂仁(另煎沖一兩) 杭白芍(二兩五錢) 半夏曲(二兩五錢鹽水炒) 松蘿茶(二兩) 桑寄生(三兩)
上藥共煎濃汁,用清阿膠三兩龜板膠二兩白冰糖三兩溶化沖入收膏,以滴水成珠為度,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梁(右) 左臍旁瘕聚已久,發則攻築,為痛為脹,偏右頭疼,略一辛勞,輒綿綿帶下。良以木郁不條達,厥陰之氣滯積成形,下為瘕聚,上為乳 。木旺而陽氣上升,是為頭痛。沖氣不和,則奇脈不固,以致脂液滲泄。木郁宜舒,而肝為剛臟,其體宜柔,從養血之中,參疏肝調氣法。

大熟地(五兩) 奎黨參(四兩) 清阿膠(四兩溶化沖入) 大生地(六兩) 炒杞子(三兩) 青皮(一兩五錢蜜水炒) 白蒺藜(炒去刺三兩) 全當歸(酒炒二兩五錢) 黑豆衣(三兩) 小茴香(八錢炒)製香附(一兩研) 杭白芍(酒炒二兩) 製首烏(五兩切) 麩炒枳殼(一兩) 柏子仁(去油三兩)川芎(一兩) 金鈴子(一兩切) 茯神(三兩) 山梔(薑汁炒二兩) 滁菊花(一兩) 濃杜仲(三兩)肥玉竹(三兩) 炙甘草(七錢) 龍眼肉(四兩) 淮小麥(四兩) 酸棗仁(炒研二兩) 大南棗(五兩)
上藥共煎濃汁,加白蜜三兩沖入收膏,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黃(左) 痰熱有餘,甲木少降,乙木過升,致痰生熱,熱生風,為耳鳴,為重聽。胃為中樞,凡風陽必過陽明而後上旋,陽明為十二經之總司,所以肩臂背肋不時注痛,所謂下虛而上實也。擬壯水育陰,以涵肝木,而以清化痰熱參之。

大生地(八兩) 淨柴胡(七錢另煎湯收膏時沖入) 白蒺藜(三兩) 生山藥(二兩) 西洋參(四兩)龜板膠(四兩溶化沖入) 清阿膠(二兩溶化沖入) 炒杞子(三兩) 橘紅(鹽水炒一兩) 竹瀝(五兩滴入薑汁三分沖) 茯苓神(各一兩) 枳實(一兩) 大麥冬(四兩) 橄欖膏(五兩沖入) 上綿 (鹽水炒二兩)半夏(二兩)豆衣(三兩) 粉丹皮(二兩) 奎黨參(四兩) 黑山梔(二兩) 磁石(四兩) 懷牛膝(鹽水炒三兩)杭白芍(酒炒三兩) 澤瀉(一兩五錢) 秦艽(一兩五錢)
上藥共煎濃汁,加白蜜三兩沖入收膏,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薛 平素痰多,漸起眩暈,始清痰熱,未能速效,繼進育陰以潛陽氣,眩暈才得退輕。蓋脾為生痰之源,胃為貯痰之器,升降之機,肝合脾主左升,膽合胃,主右降。惟胃有蘊聚之痰,斯膽失下行之路。於是甲木生火,火即化風,久之而水源亦耗,所以育陰之劑,獲效於後也。宜循經驗之法調理。

炙生地(五兩) 奎黨參(三兩) 粉丹皮(二兩) 滁菊花(一兩) 黑玄參(二兩) 生于朮(一兩)杭白芍(酒炒一兩五錢) 廣橘紅(一兩) 竹瀝半夏(一兩五錢) 生甘草(五錢) 萸肉炭(一兩) 川石斛(三兩) 生牡蠣(四兩) 茯苓塊(二兩) 南花粉(一兩五錢) 川貝母(去心一兩五錢) 海蛤粉(三兩包煎)大天冬(二兩) 石決明(四兩打) 煨天麻(一兩五錢) 肥玉竹(二兩) 白蒺藜(去刺炒三兩) 澤瀉(一兩五錢)
上藥寬水煎三次,去渣,再煎極濃,用清阿膠龜板膠溶化沖入收膏,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楊(右) 氣滯則腹滿,陽升則偏左頭,痛而眩暈耳鳴。氣何以滯。生升之性不能遂其扶蘇條達也。陽何以升。剛臟而失涵濡。所以在下則為氣,在上則為陽矣。宜養其體之不足,而疏其用之有餘。

大生地(砂仁炙四兩) 製首烏(六兩切) 製香附(打二兩五錢) 澤瀉(一兩) 大熟地(砂仁炙五兩)奎黨參(四兩) 桑葉(一錢五分另煎沖入) 濃杜仲(三兩) 白歸身(酒炒二兩) 生于朮(一兩五錢木香五錢煎汁收入) 白蒺藜(炒去刺三兩) 炒山藥(三兩) 粉丹皮(二兩) 川斷肉(二兩) 黑豆衣(二兩) 朱茯神(三兩) 杭白芍(酒炒三兩) 金鈴子(二兩切) 川芎(蜜水炒一兩) 新會皮(一兩二錢)生熟甘草(各三錢) 滁菊花(一兩) 酸棗仁(炒研二兩) 麩炒枳殼(一兩) 炒杞子(三兩)
上藥如法寬水煎三次,再煎極濃,用清阿膠三兩溶化沖入,白冰糖二兩文火收膏,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盛(左) 脈象濡滑,左尺少力,右尺沉細。壯盛之年,雖不至疾痛纏綿,而神情疲弱,時多迷睡。考傷寒六經,惟少陰篇有欲寐之文。良由命陽不振,陰濁彌漫,胸中陽氣失曠。宜於調攝之中,仍寓掃蕩陰霾之意,庶與少陰篇之章旨符合也。

炙綿 (四兩) 製半夏(三兩) 別直參(二兩另煎沖入) 菟絲子(鹽水炒二兩) 炒杞子(三兩) 濃杜仲(三兩) 潼沙苑(鹽水炒二兩) 大生地(薑汁炒三兩) 奎黨參(三兩) 熟附片(七錢) 杭白芍(酒炒一兩五錢) 破故紙(鹽水炒三兩) 廣橘紅(一兩三錢) 淡蓯蓉(一兩五錢) 製首烏(六兩切) 炒于朮(二兩五錢)山萸肉(一兩五錢) 淡乾薑(五錢)白茯苓(三兩) 炙黑草(六錢) 枳實(八錢) 肥玉竹(二兩) 澤瀉(一兩五錢) 霞天曲(二兩炒)陳阿膠(二兩溶化沖入) 血鹿片(三錢另煎沖渣焙乾研末和入)
上藥寬水煎三次,去渣再煎極濃,加白冰糖二兩收膏,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林(右) 陰分久虧,木失涵養,肝強木燥,生火生風。陰血為熱所迫,不能固藏,經水反多,甚至一月再至,營血由此更虧。陽氣化風,上旋為頭暈。撼擾神舍為心悸,為火升轟熱,諸虛象雜陳。脈形弦細,左部澀弱,且有數意。陰弱陽強,急宜養血益陰,以配合陽氣,庶不致因虛致損,因損不複耳。

大生地(五兩) 西洋參(三兩) 酸棗仁(炒研二兩) 濃杜仲(三兩) 茯神(二兩) 大熟地(三兩)奎黨參(四兩) 潼沙苑(鹽水炒三兩) 樗白皮(炒黑一兩五錢) 製首烏(三兩) 生于朮(二兩) 大天冬(二兩) 川石斛(四兩) 生山藥(三兩) 柏子仁(去油三兩) 烏賊骨(四兩炙) 當歸炭(一兩五錢) 粉丹皮(一兩五錢) 炒萸肉(二兩) 大麥冬(二兩) 旱蓮草(二兩) 池菊花(七錢) 地骨皮(二兩) 杭白芍(酒炒二兩) 細子芩(一兩五錢防風七錢煎汁收入) 香附(一兩五錢蜜水炒) 黑豆衣(三兩) 橘白(七錢)女貞子(酒蒸三兩) 生熟草(各四兩)
上藥寬水煎三次,去渣再煎極濃,加清阿膠三兩龜板膠三兩溶化沖入收膏,以滴水成珠為度,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吳(右) 產育頻多,木失涵養,風木上干胃土,中州不舒。胃納因而日少,甚則涎沫上涌,有似濕從上泛之象。非濕也,正與厥陰篇中肝病吐涎沫之文相合。時輒不寐,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也。然陽明之氣不衰,風木雖從上干,胃氣自能抵御,何至土為木乘乎。陽明以通為用,則是通補陽明,平肝和胃,為開手第一層要義。宜先用通補煎劑以治肝胃,俟胸寬納穀漸增,再以膏劑養肝之體。煎方並附。

人參鬚(另煎沖入) 製首烏 濃杜仲 阿膠珠 枳實 製半夏 白歸身(酒炒) 川斷肉 炙黑草 廣陳皮 炒杞子 木瓜皮(炒)左牡蠣 龍齒 生于朮 酒炒杭白芍 白茯苓 白蒺藜(炒去刺) 炒棗仁(打) 奎黨參
上藥寬水煎三次,濾去渣蓋文冰三兩收膏,每晨服一調羹,開水沖挑。

先服煎藥方,俟胸膈舒暢,飲食漸增,然後服膏。擬煎方如左。此方不拘帖數,如得效,不妨多服數帖。

人參鬚(七分另煎沖入) 陳廣皮(一錢) 川雅連(三分) 杭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沉香曲(二錢炒)白茯苓(三錢) 淡乾薑(二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 炒穀麥芽(各二錢)


吳(左) 向有遺精,有時氣從上沖,則心悸驚怖,不由自主,甚則頭暈,滿面作麻,牽及四肢。疊投壯水潛陽,甚合病機,足見陰精內虧,坎中之陽不藏。少陽內寄相火,沖陽上逆,則膽木撼動,陽得化風上旋。宜以柔養鎮靜之品,俾水中之火,不致飛越,陰精自臻固攝耳。

大熟地(六兩) 奎黨參(三兩) 湖蓮肉(二兩) 大生地(四兩) 生于朮(二兩) 甘杞子(三兩)炒芡實(二兩) 大麥冬(二兩) 潼沙苑(三兩) 龍骨(二兩) 金石斛(劈開三兩) 粉丹皮(一兩五錢)女貞子(酒蒸二兩) 生熟草(各三錢) 山萸肉(炒一兩五錢) 柏子仁(去油一兩五錢) 生牡蠣(八兩)建澤瀉(一兩) 杭白芍(酒炒一兩五錢) 縮砂仁(七錢另煎和入) 生山藥(二兩) 淡秋石(四錢)魚鰾膠二兩溶化沖入,加白冰糖三兩收膏,每晨服一調羹。


沈(右) 腎水不足,厥陽有餘,上沖胃土,則胃氣不降,中脘痞滿。歷投苦辛通降及鎮逆諸法,漸得舒暢。

夫六腑以通為用,似不宜更進陰柔。然胃之不降,木犯之也,木之所以上犯,剛太過也。涵木者水也,腎為起病之源,胃乃傳病之所,所以胃既通降,即進柔養,其少寐易汗等症,次第而退也。服食調攝,宜踵此擴充。

大生地(薑汁炒五兩) 製首烏(五兩) 炙熟地(三兩) 白蒺藜(鹽水炒一兩) 生于朮(一兩五錢用木香四錢煎湯沖入) 龍骨(三兩) 潼沙苑(鹽水炒一兩) 小兼條參(另煎沖七錢) 柏子仁(去油二兩)縮砂仁(六錢另研調入) 川貝母(一兩五錢) 光杏仁(三兩打) 酒炒歸身(二兩) 木瓜皮(一兩炒)夜交藤(三兩) 橘皮(一兩) 酒炒白芍(一兩五錢) 乾枇杷葉(去毛包三兩) 甘杞子(三兩) 牡蠣(四兩) 炒山藥(三兩) 茯神(二兩) 乾蓯蓉(一兩五錢) 薑半夏(一兩五錢) 生熟草(各三錢) 炒棗仁(二兩研) 濃杜仲(三兩) 炒枳殼(八錢) 澤瀉(一兩五錢)
上藥煎三次,去渣再煎極濃,用阿膠三兩龜膠二兩鹿角膠八錢溶化沖入,加白冰糖收膏,清晨服六七錢,漸漸加至一兩,開水沖挑。


任(左) 上則眼目昏花,下則陽道不通,有時火升面熱,稠濃之痰,從喉中咯出。或謂真陽式微,陽道閉塞,則眼目昏花,火升面熱,又系陰虛陽升明証,如以陽道不通與火升目花分為兩途,則欲養其陰,必製陽光,欲助陽光,必消陰翳,未利於此,先弊於彼矣。或者陰陽並虛,水火皆乏。庸有是理。然果水火皆乏,安能形氣皆,盛起居無恙乎。細察陽道不通,斷非陽衰不振,實緣腎水不足,虛陽盡越於上,陽不下降,所以陽道不通,與陽氣衰乏者,判如霄壤也。脈象弦大,尤為陽氣有餘之征。擬每晨進育陰以潛伏陽氣,每晚進咸化痰熱備方如下。

大生地(六兩) 製首烏(四兩) 生甘草(七錢) 大熟地(四兩) 黑豆衣(三兩) 大天冬(二兩)生牡蠣(四兩) 磁石(三兩) 大麥冬(二兩) 海蛤粉(四兩) 川石斛(四兩) 奎黨參(四兩)生山藥(三兩) 浙茯苓(三兩) 川貝母(二兩) 西洋參(二兩) 甘杞子(三兩) 大元參(三兩)生于朮(二兩) 粉丹皮(二兩) 女貞子(酒蒸) 石決明(四兩打) 池菊花(一兩五錢) 橘紅(鹽水炒一兩) 酒炒白芍(一兩五錢) 潼沙苑(鹽水炒三兩) 牛膝(鹽水炒三錢) 澤瀉(一兩五錢)
上藥煎三次,去渣,用清阿膠三兩龜膠三兩魚鰾膠二兩溶化沖入收膏,每晨服一調羹。

再另加陳關蟄三斤,洗極淡,用清水煎烊,漸漸收濃,加荸薺汁六兩沖入,更加白冰糖二兩收膏,每晚將臥時服半調羹。俱用開水沖挑。


董(左) 心火炎上,水從下吸,斯火不上騰,腎水就下,火從上挈,斯水不下淪,水之與火,兩相交濟者也。

每至心事急迫,輒氣從下注,有似陰精欲泄之象,皆由心腎兩虛,不能相濟。時為眩暈,亦陰不足而陽上升也。擬交補心腎,參以熄肝。

人參鬚(五錢另煎濃湯和入) 大熟地(七兩) 遠志肉(六錢炒) 柏子霜(二兩) 奎黨參(五兩)元武板(十兩炙)潼沙苑(鹽水炒三兩) 山萸肉(一兩五錢) 生熟于朮(二兩) 龍骨(三兩) 雞頭子(三兩炒) 杭白芍(酒炒一兩五錢) 黑豆衣(三兩) 製首烏(四兩) 炙綿 (三兩) 生牡蠣(四兩) 池菊花(一兩) 炒山藥(三兩) 炙黑草(七錢) 當歸炭(二兩) 甘杞子(三兩) 白茯苓(三兩) 炒棗仁(研一兩五錢) 澤瀉(鹽水炒一兩) 加阿膠三兩冰糖三兩收膏。


蔣(右) 心主靈明,膽主決斷。靈明所至,雖虛幻之境,可以意構,惟有膽木決斷乎其間,一舉一動,方能合節。今診脈象細弦,關部堅硬,人迎浮露,舌苔薄白。良以營分不足,木少滋濡,厥陽上升,甲木漂拔,失其決斷之職,神情為之妄亂,目不交睫。刻下雖臻平定,而腹撐頭暈,還是木旺見端。擬平肝寧神,交通水火。

大生地(四兩) 製洋參(二兩) 玄武板(三兩) 金鈴子(二兩) 白歸身(二兩) 龍齒(二兩)製香附(四兩) 製半夏(三兩) 縮砂仁(八錢) 白蒺藜(二兩) 上黨參(三兩) 新會皮(一兩)小青皮(一兩) 濃杜仲(三兩) 炒牛膝(二兩) 川斷肉(三兩) 沉香曲(三兩) 遠志肉(五錢)石菖蒲(四錢) 朱茯神(二兩) 杭白芍(一兩五錢) 野于朮(一兩二錢枳實一兩二味同炒) 辰砂拌麥冬(一兩五錢) 菊花(一兩)
上藥如法共煎濃汁,連煎三次後去渣,將藥汁徐收,再用真阿膠三兩溶化沖入收膏,每日清晨沖服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