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聿青醫案 卷二

清 張聿青

濕溫

楊(左) 濕溫已屆三候,不特汗 均不獲暢,而且四肢背脊尚覺惡寒,陽氣不能敷布,與陽氣之衰微者,大相懸殊也。陽何以不布,濕阻之也。濕何以不化,飲食水穀資之助之也。為敵助糧,引虎自衛,非計也。擬開展氣化。使濕隨氣行,則白 及汗,可以通暢。

光杏仁 鬱金 桔梗 霍香 滑石 生米仁 製半夏 通草

此症經陳醫屢投濃朴佛手花茵陳等,致有棘手之象,先生囑以勿妄食。勿進補,一以宣化氣濕法治之,果獲漸瘳。案語卓然名論,不易多得。(文涵志)


昨投泄熱透邪,今午續得微汗,煩渴較昨略退,面色浮赤較淡。然天氣乍冷,陽氣阻郁,赤色瘀滯不勻,邪濕羈留,未能遽解。上焦之氣不展,胸中窒悶不舒。口膩苔白舌紅,脈數糊滑。化濕泄邪,固屬定理。但除感冒帶病酬應外,熱甚不退者九日,邪濕熏蒸之勢,尚在鴟張,總望轉候大得退機耳。

鬱金(二錢) 九節石菖蒲(四分) 桔梗(一錢五分) 香豉(三錢) 製半夏(三錢) 牛蒡子(三錢) 橘紅(一錢五分) 光杏仁(三錢) 蔻仁(七分) 黃芩(酒炒一錢五分) 川通草(一錢)滑石塊(三錢)

二診 疊得自汗胸中之窒悶稍開,尚未安寐,口燥而膩。脈數舌紅,苔白淡黃。胃中之濁與濕交蒸,不能遽化。症經旬日,惟有泄之,化之俾免內蒙為幸耳。

製半夏(二錢) 炒竹茹(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鬱金(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赤豬苓(各二錢) 炒枳殼(一錢) 黑山梔(二錢) 杏仁泥(三錢) 陳膽星(五分) 生薏仁(四錢)炒蔞皮(三錢)

三診 疏泄太陰,兼以通腑,宿滯下行,胸痞腹滿較舒。然熱勢仍起,下午為甚,面色晦黃,口渴而複粘膩咳嗽較退,寤難成寐。脈數而帶糊滑,舌邊絳赤,中心依然白膩足見邪勢由淺而深。然從無不可達之邪,亦從無不可泄之熱,其所以解之不汗,清之熱不泄者,以夾雜濕邪,相持於內也。再以泄化為主。

冀邪與濕分,不致蒸痰從中彌漫為上。

廣鬱金(三錢) 光杏仁(三錢) 滑石(三錢) 薏仁(五錢) 炒竹茹(一錢五分) 炒香豉(三錢)淡黃芩(一錢五分) 赤豬苓(各二錢) 廣橘紅(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通草(一錢) 製半夏(二錢)


陳(左) 濕溫熱勢起伏,濕包熱外,熱處濕中,熱勝於濕,挾滯蒸騰,太陰之邪,還並於陽明之分。舌紅苔黃,中心微燥。便阻頻轉矢氣,陽明之濕熱,漸化燥熱矣。

淡黃芩 川連 光杏仁 通草 鬱金 生薏仁 滑石 竹葉心(十二片) 枳實導滯丸(通草佛手湯下)

二診 兩投苦泄,熱勢仍然起伏,起則煩渴欲飲。濕熱蒸騰,津不上布,蓋熱如釜中之沸,邪之與濕,猶釜底之薪。仍以泄化主之。

香豉 廣鬱金 光杏仁 桔梗 通草 製半夏 淡黃芩 連翹 澤瀉 滑石 生薏仁 赤豬苓 竹葉心


周(左) 花甲之年,兼嗜紫霞,其命火之衰,濕痰之盛,不問可知。昨食甘寒之物,脾胃之陽為之暗傷,致濕痰彌漫三焦,旋轉營運之陽,為濕所遏,以致發熱在裡,熱勢不揚。濕勝則脾土不能分化,其水液應入於膀胱者,至此而淆入於大腸,所以便注下迫。氣愈內閉,則毛竅外開。所以淋淋汗出矣。濕痰停阻,就使引動伏邪,亦不過濕熱之常病。而舌無華色,脈沉細澀,右脈略大而混數不揚,一派正不勝邪之象。病在初起,又無遽培元氣之理。方擬分理三焦勿以發散攻消為事,以濕與痰皆不可力製,惟有化之為宜。

川朴 通草 澤瀉 佛手 鬱金 赤豬苓 藿香 滑石 蔻仁 生薏仁

二診 濕遏氣津,渴甚用流化法。

金石斛 炒黃川貝 滑石 鬱金 枇杷葉 辰茯苓 光杏仁 炒香豉 薏仁 白蔻仁(三分研用蘆根二兩打汁先調服)


以翁 昨診內竅欲蒙,及服藥之時,神已糊亂。今日竟爾神昏,手暖足厥,脈糊滑並不甚數,苔白膩並不焦黑,身熱並不熾甚。此由濕盛之極,中陽不運,致濕蘊成痰,痰蒙清竅。與火熱之甚,擾亂神明,而致神昏者不同。勉擬芳香通神,辛開苦降,為背城之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天竺黃(三錢) 製半夏(三錢) 遠志肉(一錢) 明雄精(一錢五分甘草湯拌炒) 陳膽星(一錢)白僵蠶(三錢) 茯苓(三錢) 廣鬱金(六分明礬三分化水磨) 九節菖蒲(八分) 竹瀝(一兩滴入薑汁少許)

轉機用至寶丹一丸,橘紅湯送下。一劑而神稍清,仍照服減半。

再方

川雅連(重薑汁炒三分) 製半夏(三錢) 九節菖蒲(八分) 橘紅(一錢五分) 廣鬱金(一錢五分)淡乾薑(六分迷甚乾薑用二錢打) 製南星(三分) 礞石(三分) 白明礬(三分) 炙牙皂(三分)麝香(五厘) 明雄黃(二分後六味研細末用竹瀝先調服)

案師云:此症緊要關頭,全在表熱外揚,邪方透達。複診由門下郁聞堯代去,云熱已起而厥漸轉。先是師命方如前意開泄。郁世兄回稟云:濕已化燥,舌絳中帶焦黑而干。師曰:尚不可言化燥,燥化未足也。再用開泄,冀其化熱化火,須十分透澈乃妙。藥大意如前,製南星用六分,加紫雪六分,燈心湯下,尚欲其熱顯揚。據郁世兄本意,擬用牛黃丸犀角地黃湯,或鮮石斛及清宮東加減。謂化燥而無大熱,書無明文,疑惑不定。師云:化燥而無大熱,非真燥也,熱未透也。不可滋膩,須仍泄化,微帶甘辛法。(清儒志)


張(左) 濕溫旬日,煩熱無汗,赤疹隱約不透,胸次窒悶異常,咳不揚爽,時帶譫語,頻渴不欲飲,飲喜極沸之湯。脈數糊滑,苔白心黃,近根濃 。此由無形之邪,有形之濕,相持不化,邪雖欲泄,而裡濕鬱結,則表氣不能外通,所以疏之汗之,而疹汗仍不能暢。熱與濕交蒸,胸中清曠之地,遂如雲霧之鄉,神機轉致彌漫。深恐濕蒸為痰內蒙昏痙。

三仁湯去滑石川朴竹葉,加豆豉橘紅鬱金枳殼桔梗菖蒲佛手。

二診 昨進辛宣淡化,上焦之氣分稍開,熏蒸之熱勢稍緩,神識沉迷轉清,譫語指搐已定,煩悶亦得略松,舌苔較退。但氣時上沖,沖則咳逆,脈數糊滑。良以郁蒸稍解,而邪濕之勢,尚在極甚之時,雖有退機,猶不足濟。肺胃被蒸氣難下降,所以氣沖欲咳,仍未俱減也前法之中,再參疏肺下氣。

甜葶藶(五分) 通草 光杏仁 製半夏 冬瓜子 廣鬱金 薄橘紅 滑石塊 炒枳殼 枇杷葉 桔梗 竹茹

三診 胸悶懊煩,氣沖咳逆,次第減輕,咯吐之痰,亦覺爽利。舌苔亦得大化,但脈仍不揚。其肺胃之間,尚是熏蒸之地,表不得越,邪無出路,還難恃為穩當也。

光杏仁 廣鬱金 淡黃芩 桑葉 甜葶藶 桔梗 白蔻仁 生薏仁 製半夏 炒香豆豉 橘紅 枇杷葉

四診 咳嗽氣逆大退,痰亦爽利,譫語熱煩亦得漸減,特小溲清而不爽,大便不行,頻轉矢氣,脈數糊滑,苔化而中獨濃。猶是濕痰內阻,邪難泄越再導其滯。

鬱金 橘紅 桔梗 製半夏 赤茯苓 生薏仁 滑石 通草 萆 竹瀝達痰丸(三錢佛手通草湯先送下)

五診 大便暢行,燠煩大定,熱亦較輕,口渴亦減。但赤疹雖布,甚屬寥寥汗不外達。脈象較爽,舌根苔白尚 。邪濕之熏蒸,雖得漸松而未能透泄。須望其外越方為穩妥也。

光杏仁 鬱金 橘紅 生薏仁 枳殼 滑石塊 炒蔞皮 葶藶子 桔梗 通草 木通 製半夏 赤白茯苓

六診 熏蒸彌漫之勢雖松,而濕性粘膩不克遽行泄化,裡氣不宣表氣難,達汗 不得發越,咳嗽氣逆小溲不爽。脈數滑苔白,邪濕互相犄角,尚難穩當。

鬱金 光杏仁 橘紅 冬瓜子 桔梗 鮮佛手 製半夏 生薏仁 蔻仁 赤豬苓 通草 葦莖

七診 熱勢遞減,咳亦漸松,然濕從內搏,邪從外越,是以熱勢戀戀不退,不能外達,而欲從內化,非欲速可以從事也。

豆卷 滑石 光杏仁 鬱金 製半夏 通草 新會紅 豬苓 桔梗 枳殼 生薏仁 鮮佛手

八診 清理餘蘊方

豆卷 生薏仁 製半夏 通草 廣皮 福澤瀉 光杏仁 鮮佛手 白蔻仁 真佩蘭

如胸悶加桔梗鬱金,甚者川朴枳殼藿香,頭脹加蒺藜天麻僵蠶,理胃加生熟穀芽沉香曲玫瑰花。

按此症濕溫胸悶,始起即有 語。張驤云先診,以其高年神志不清,案有防其內閉痙厥之語。首方用青蒿橘絡猩絳之類,繼用豆卷牛蒡赤芍前胡竺黃朱翹茯神玉雪救苦丹之類,不效續請巢崇山,案載咳不爽,渴欲飲熱由氣分內陷厥少, 語風動之險象。方用豆卷蟬衣生薏前胡光杏鬱金青蒿桔梗翹心至寶丹。既而熱勢仍熾,案有邪火內竄心胞之勢,倘其勢甚防動內風。改用羚羊蘆根紫雪之屬,仍不效。乃請師去。診其脈糊數苔白膩,審其神,則沉迷,投開展氣,化輕描淡寫,服一劑後,即有松機。竊觀此案,何以滬上諸名家於濕溫一症,尚亦茫然,無怪偏僻之區,悉以清蒿黃芩鮮斛等一派陰柔之品,為自保聲名唯一之妙術也。不竟為之憮然三嘆。(清儒附志)


蔣(右) 流化濕痰,以開鬱結,熱勢大減,煩懊亦定,神識亦得爽慧。脈較緩和,舌紅轉淡,邊尖轉潤,惟中心仍屬乾燥,而又覺甜膩。邪退三舍,濕痰有欲化不化之意,而氣機遏伏,津液猶難流布。稍稍經行,治當兼顧。

製半夏(三錢) 鬱金(五分磨沖) 栝蔞仁(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陳膽星(五分) 石菖蒲(一錢五分) 黑山梔(三錢) 杏仁泥(三錢) 滑石(三錢) 澤蘭(一錢五分) 枇杷葉(三片) 風化硝(六分)青礞石(五分) 明礬(一分五厘) 血珀(三分上四味研勻調服)

改方去栝蔞仁風化硝澤蘭,加川貝炒黃一錢五分,竹瀝五錢。

二診 昨晚熱勢又起,濕被熱蒸,胸中為之彌漫,神情不如昨日之爽慧。脈數糊滑。清空之地,悉皆穢濁所占。泄化之中參以芳化。

光杏仁 方通草 淡黃芩 廣鬱金(白明礬三分化水磨沖) 炒竹茹 白蔻仁 滑石塊 赤白苓 晚蠶砂 佛手 至寶丹

改方去至寶丹,加製雄丹一分五厘,用通草湯調下徐徐服之。


楊(右) 症屬兩候有餘熱勢並不甚重。夫病至半月邪,雖不化為火,斷無不化熱之理,亦斷無化熱而熱不甚之理,其所以淹淹者,邪輕於濕,濕重於邪也。濕蘊肺胃,胃氣不降,所以飲湯入口,似有噎塞之狀,並作惡心。熱蒸則口渴,而濕究內踞,所以仍不欲飲。濕為水屬,得暖則開,所以喜進熱飲。大便一日數次,皆是稀水,內經所謂濕勝則泄也。濕鬱之極,陰陽不通,以致振寒而戰。郁極而通,得以汗泄,肌表之風,隨濕外越,發為白疹,雖屬邪濕之出路,然肌膚分肉之事,於三焦之熏蒸,依然無益耳竅不聰,濁邪之害清也。鼻起煙霉,是熏蒸之炎,有諸內形諸外也。刻下神情呆鈍,時帶錯語,若以熱擾神明,靈機被塞,自必有一種昏憒情形。今似糊非糊,似爽非爽,皆是無形之邪,與有形之濕,蒸騰彌漫,其胸中清曠之地,遂成煙霧之區,大有蒙閉之虞。脈象沉細不爽,舌苔淡黃 膩,尤為濕鬱熱蒸之確據。茲擬辛以開,苦以泄,芳香以破濁,淡滲以引濕下行。

川雅連(薑汁炒五分) 製半夏(三錢) 鬱金(磨沖六分) 九節石菖蒲(八分) 陳橘皮(一錢五分)赤白苓(各二錢) 淡乾薑(五分) 竹茹(一錢五分薑汁炒) 香豉(三錢) 白蔻仁(入煎四粒) 生薏仁(四錢) 通草(一錢)

改方去川連乾薑,加滑石塊三錢,廣藿香三錢,石菖蒲減二分。

二診 投藥之後,神情大為靈爽,耳竅略聰,便泄亦減,濕之如霧迷蒙者,得化稍開而蘊蓄之熱,亦於此勃發,所以午後甚為煩熱,不若日前之沉迷罔覺也。脈象較爽,苔亦略化,然中心黃 。臍下作痛拒按,頻轉矢氣,口渴欲飲。良由濕積交蒸,不能泄化,還恐昏燥等變。

製半夏(一錢五分) 黃芩(酒炒一錢) 石菖蒲(五分) 竹二青(一錢五分薑汁炒) 廣鬱金(磨沖六分)白蔻仁(入煎四粒) 赤豬苓(各二錢) 光杏仁(勿研三錢) 滑石塊(三錢) 方通草(一錢) 香豆豉(三錢) 木香檳榔丸(三錢先服)

改方去木香檳榔丸,加蘆根一兩,滑石加重二錢。

三診 丸藥緩下,便泄已止,而腹中依然滿痛,頻轉矢氣。熱勢疊次輕退,而胸次不舒,格格欲噯,屢涌酸涎。其為濕積交阻了然可見。所可異者,口渴欲飲,不能稍緩,若系津枯,則內既燥涸,其酸涎何由而至,所以然者,都由積阻於下,濕鬱於上,清氣不能上行,則雖有清津無從流布,所以愈燥則愈飲,愈飲而更燥也。再擬疏化三焦,參以導滯。

香豆豉(三錢) 廣鬱金(一錢五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 淡乾薑(炒松三分) 通草(一錢) 生薏仁(四錢) 川朴(五分) 石菖蒲(五分) 上湘軍(三錢後下) 杏仁泥(三錢) 豬苓(二錢)枳實(磨沖五分)

改方去川朴上湘軍,加滑石塊三錢,白蔻仁入煎兩粒,西血珀研先服五分,上沉香三分磨先服。

四診 以燥治燥,津液果回,其為氣濕鬱遏,清津無以上供,固無疑義。複下數,次腹脹已松,少腹偏左之痛已退,偏右按之仍痛。脈細沉數,舌心干毛。幸邊道已潤。良由郁蒸漸解,氣機漸得施化,津液漸得通行,而餘滯積濕,猶未盡達。將及三候,元氣支離,未便疊次峻攻,暫為退守待稍能安穀,再商續下可耳。

川雅連(一分) 香豆豉(三錢) 杏仁泥(三錢) 赤豬苓(各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白蔻仁(入煎三粒)廣鬱金(一錢五分) 淡乾薑(四分) 枳實(炒成炭一錢) 製香附(二錢) 通草(一錢) 枇杷葉(去毛四片)

方有白,以燥治燥,津回而舌心干毛,肺胃之津液已虧,宜於此際酌用甘涼,後案統宜刪削。此先生檢點存案自批於後者也。先生於濕溫一門,具有心得,以燥化燥生平之效果,歷歷不爽。獨於此案不自滿意,記此數語。先生之虛心如此,詳慎如此。從可知症變萬端,毫厘千里,斷不可堅於自信,而孟浪投方也。(文涵志)


張(右) 病經一候,形寒已罷,熱勢不解,汗出不及下體,膈間煩悶特甚,嘔惡時作,臥寐不安,小溲赤少,大便不爽。寸關沉按弦數,左更上溢寸外,舌尖赤燥,近根黃膩帶濁。此皆濕熱之邪,心肝之火,搏結於胸膈之間,陽明之分,氣機被阻,陰液暗耗,其所以渴不喜飲者,挾痰濕故也。勢恐肝陽化風,有痙厥昏蒙之變。議瀉胸膈之邪熱,清心肝之火。冀得躁平安寐,庶免變端。錄方明裁。

羚羊片(先煎七分) 鬱金(一錢五分) 囫圇連翹(二錢) 製半夏(一錢五分) 木通(八分) 細川連(薑汁炒五分) 香豉(三錢) 薄荷(八分) 栝蔞仁(三錢打) 枳實(五分元明粉八分化水磨沖) 丹皮(酒炒一錢五分) 竹茹(一錢) 蘆根(去節八錢)


蔣(左) 神識已清,熱亦大減,然頻頻呃忒,胸脘不舒。舌苔炱黑,脈數糊滑。內閉之熱已開,而痰濕滯交阻不化,雖略轉機,尚不足恃也商進。

鬱金(磨沖五分) 川雅連(薑汁炒四分) 杏仁泥(三錢) 刀豆子(磨沖五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滑石塊(四錢) 冬瓜子(四錢打) 炒竹茹(一錢五分) 方通草(一錢) 九節石菖蒲(五分) 新會皮(一錢) 青蘆管(一兩) 竹瀝達痰丸(三錢開水先送下)


楊(左) 外感風寒,衛陽被郁,先發微寒,陽郁暴伸,遂發壯熱,汗出邪泄,陰陽洽和,得以脈靜身涼。惟熱氣一蒸,裡濕悉動,邪雖外達,蘊濕未清,所以胃納不複,舌苔未化。宜理濕和中。至於頭痛昏眩。腹滿心悸,乃平素肝陽之偏亢,由於血虛不能養肝而來。當置緩議。

製半夏(一錢五分) 赤茯苓神(各二錢) 生薏仁(四錢) 大豆卷(三錢) 川朴(一錢) 豬苓(一錢五分) 白蒺藜(去刺炒三錢) 建澤瀉(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佛手(一錢五分)


嘔吐已止,而氣濕不化,煩熱仍然不退,耳聾不聰,時帶 語。脈糊數不揚。此濕邪彌漫,清竅被阻。

有神昏發痙之虞。擬方即請商正。

光杏仁 鬱金 桔梗 赤茯苓 蔻仁 製半夏 香豆豉 橘紅 枳殼 晚蠶砂 九節菖蒲 萬氏牛黃清心丸(七分燈心湯先送下)


夏(左) 大邪已退,餘蘊宿積未清,便不行而頻轉矢氣,病已多日,本不敢浪用重藥,疊為推蕩。然以姑息為心,實蹈引虎自衛之弊,不可不察也。

豆卷 廣皮 杏仁泥 生薏仁 通草 鬱金 苦桔梗 赤豬苓 製半夏 枳實導滯丸(佛手通草湯下)

二診 流暢三焦,氣機宣通,內蘊之濁,得以上越,嘔出痰涎甚多。裡氣既通,表當自達,隨後尚有微汗而熱解也。

製半夏 南星 豆卷 澤瀉 桔梗 通草 橘紅 枳實 廣鬱金 杏仁 薏仁 淡黃芩 薛金楣 濕痰素盛,複感時邪,邪與濕蒸,發熱不解濕邪相持於內,表氣不能外通,旬日已來,未經暢汗,邪勢正熾之際,更兼誤食面包,胃口為之壅實,濕痰因而彌漫,清津被抑不能上供,以致神識迷糊。

舌乾無津,苔黑而舌質淡白。斑點隱約不透,大便不行。脈形滑數。邪濕化燥,彌漫神機,內竄昏厥,指顧間事也。與子范仁兄大人同議宣通郁遏。以望神機通靈,清津流布,然恐難得也。

枳實(六分磨) 廣鬱金(二錢) 滑石塊(四錢) 天竺黃(三錢) 陳膽星(八分) 川雅連(五分炒)光杏仁(去尖打三錢) 栝蔞仁(七錢打) 鮮石菖蒲(連根葉洗打三錢) 白蘿卜汁(一兩沖) 陳關蟄(洗淡二兩) 活水蘆根(二兩)

二診 昨進開通蘊遏,流濕潤燥舌乾轉潤,迷糊稍清,面色稍淡,郁遏較開。清津得以上供,所以舌燥轉潤。表氣漸得外通,斑點略為透露。然仍大便不行,迷蒙如睡。脈象糊滑,舌苔灰滯垢膩。胃中之濁邪,閉郁尚盛,胃脈通心,還恐昏痙。與子范兄同議苦辛泄化,參以劫痰。大敵當前,成敗非所知也。即請商裁。

川雅連(薑汁炒五分) 栝蔞仁(五錢) 光杏仁(三錢) 淡黃芩(酒炒一錢五分) 淡乾薑(二分)佩蘭葉(三錢) 豆蔻花(四分) 製半夏(三錢) 陳膽星(七分) 萊菔子(四錢炒) 竹茹(一錢五分)鬱金(四分) 菖蒲(二分) 明礬(二分) 明雄精(二分以上四味同研極細末先調服)

三診 苦辛通降,參以化痰,神識略為清爽,而仍迷蒙如寐。日前神情安靜,今則時揭衣被,頗有懊煩之意。清津既回之後,津液複劫。舌苔焦黑,舌質深紅,脈弦滑而數。良由痰濕積蘊遏,漸化為火,火劫陰津,胃脈通心,深恐熱入胞絡,症極鄭重。勉與子瞻仁兄大人同議急下存陰法。即請商裁。

鮮首烏(洗打六錢) 連翹(三錢) 天花粉(二錢) 光杏仁(去尖打三錢) 廣鬱金(一錢五分)元明粉(沖一錢半) 枳實(一錢) 竹茹(一錢水炒) 生廣軍(一錢五分) 礞石滾痰丸(三錢開水先化服) 至寶丹(一丸服煎藥後隔二點鐘用燈心湯化服)

四診 投劑之後,大便暢行,神情大為清爽,痰亦爽利。而日晡後又複漸見迷蒙,脈形轉細。舌乾質紅苔黑,以湯潤之,則浮糙濁苔滿布,齒垢唇焦。斑點雖漸透露,而未暢達。良由邪濁化火,遂令陽明熱熾,劫爍陰津。仍恐熱從內竄,而神昏痙厥。勉擬瀉南補北,泄熱透斑。留候子范仁兄酌奪。

鎊犀角(先煎四分) 川貝母(二錢) 阿膠珠(三錢) 鎊羚羊角(先煎二錢) 連翹(三錢) 大天冬(三錢) 鮮石菖蒲(連根葉洗打三錢) 細生地(五錢) 蘆根(一兩五錢) 竹瀝(滴入薑汁少許一兩)濂珠粉(三分燈心湯先調服)

五診 瀉南補北,泄熱透斑,斑點漸暢,神識較清,脈亦稍起,舌津稍回,稍稍飲湯,舌質即膩。清津雖回,而痰濁昏蒙,氣不能化,津不上升。與子范仁兄大人共議,乘此津液稍回之際,急急流化氣分,以通津液,仍以化痰宣竅參之。

香豆豉(二錢) 光杏仁(去尖打三錢) 川貝(二錢炒) 活水蘆根(去節一兩) 滑石塊(四錢) 廣鬱金(一錢五分) 栝蔞皮(三錢) 陳膽星(一錢五分) 鮮石菖蒲(連根葉洗打三錢) 干枇杷葉(去毛三錢)天竺黃(三錢) 竹瀝(一兩用明礬四分磨極細末和入沖服)

六診 神識較清,而煩熱複盛,欲揭衣被不時 語。脈象弦數,舌苔黑質紅,仍然少津。斑點未暢,而已經化淡。邪熱內鬱,與濁交蒸,化火劫津,所謂火必為煩也。還恐內竄。以透熱救陰,仍參化痰留候子范兄商政。

羚羊片(先煎三錢) 黑山梔(三錢) 大天冬(三錢) 細生地(五錢) 元參(三錢) 連翹心(三錢)天竺黃(三錢) 阿膠珠(三錢) 鮮石菖蒲(連根葉洗打三錢) 滑石塊(重加辰砂拌三錢) 青竹葉(二十片) 活水蘆根(去節一兩五錢)

七診 神識漸清,舌黑稍化而邪熱尚盛,陰津劫奪不複。舌質尚覺乾燥。邪熱內擾,神煩不寧。心與小腸,表裡相應,內擾之熱,從上下趨,所以神明漸清,而小溲痛甚,囊胯之間,時作奇癢。為今之計,泄熱救陰,所不能緩。前人有上病而下取之法,與子范仁兄同議瀉下焦濕熱。

細生地(五錢) 大麥冬(去心四錢) 光杏仁(去尖打三錢) 廣鬱金(一錢五分) 龍膽草(六分)車前子(三錢) 木通(七分) 黑元參(六錢) 青竹葉(二十片) 益元散(重加辰砂拌絹包四錢) 黑山梔(三錢)

八診 用增液兼清下焦濕熱,大便未行,小溲作痛,涓滴不爽,氣粗顴紅,懊煩不寧。脈沉實,舌乾苔黑,中心有斷紋。邪熱挾積,複聚陽明,劫爍津液,有昏厥之虞。擬調胃承氣以抽釜薪。留候子范仁兄商政,並請高明裁奪。

生廣軍(後入四錢) 生甘草(五分) 大麥冬(去心三錢) 元明粉(沖一錢五分) 滑石塊(四錢) 細生地(四錢) 黑玄參(三錢) 活水蘆根(去節一兩) 車前子(三錢) 青竹葉(二十片)

九診 昨用調胃承氣合增液法,小便已通。而積熱仍聚陽明,不能曲折而下,大便仍然未行,腹滿拒按作痛,頻轉矢氣。舌乾苔黑,脈沉,重按有力。大腸與胃相聯屬,陽明胃脈上通於心,腸胃為積所阻,則陽土之氣,盡化燥火,劫液爍津。熱氣自胃上沖,則心胸之間,遂成氤氳之地,所以不為煩燥,即為迷蒙。

病中盜食面包,前次暢下,似不應再有餘積。殊不知大腸之垢滯雖行,而後進之食,為熱熏蒸,自然燥結於中,不克盤旋而下,所以前人有複下之法也。前法再展一籌。留候子范仁兄裁奪,並請高明商之。

廣鬱金(二錢) 光杏仁(打三錢) 鮮石斛(洗打一兩) 鮮首烏(細切洗打八錢) 枳實(一錢) 桔梗(一錢) 栝蔞皮(四錢) 鮮生地(洗打一兩) 元明粉(三錢沖) 車前子(三錢) 滑石塊(四錢) 生廣軍(三錢水浸絞汁沖服) 干枇杷葉(去毛絹包三錢) 活水蘆根(去節一兩五錢)

十診 下後仍未行,液枯故也備用。

金汁 竹瀝 梨汁 青果汁 蘆根汁 五味頻頻服之。(此日回紹興)


陳(幼) 濕溫逗留日久,濕蒸陽明,微寒裡熱。脈數糊軟,苔白。邪濕日戀,原氣日傷,將延入損途。

炒杏仁 赤豬苓 澤瀉 生薏仁 通草 廣鬱金 炒青蒿 製半夏 上廣皮 豆卷 蔻仁

二診 宣泄肺氣,表氣自通,不表而汗,不透而,肌表之風,太陰之濕,因之外解。然脈仍帶數。餘燼尚戀,雖得轉機,猶不足恃也。

製半夏 白蔻仁 赤豬苓 通草 澤瀉 光杏仁 生薏仁 炒地骨皮 廣皮 薔薇露(一兩溫沖)

三診 小溲黃赤,濕熱外泄之兆,所以熱勢得以漸減。藥既應手,再為擴充。

製半夏 通草 薏仁 蔻仁 木豬苓 光杏仁 廣皮 澤瀉 竹茹 地骨皮 薔薇露(一兩)


鮑(左) 時病之後,濕熱未清,熏蒸陽明,晡後微熱,有時凜寒,胸中欲咳稍舒。濕鬱而榮衛不宣,宜輕宣肺氣,氣化則濕亦清也。

杏仁 蔻仁 赤白苓 竹茹 橘皮 鮮佛手 薏仁 通草 豬苓 白殘花

二診 宣化氣濕,暮熱頓退。而昨晚又覺微熱,咳嗽痰不爽。濕熱未清,兼感新風。宜為疏化。

前胡 杏仁 橘紅 赤豬苓 象貝 炒白薇 蔞皮 生薏仁 豆蔻花(四分)

三診 胸中漸舒,咳亦遞減。然暮熱時退時來。陽明濕蒸。再為清化。

製半夏 蔻仁 木豬苓 通草 冬瓜子 生薏仁 杏仁 赤白茯苓 滑石塊 野殘花

四診 濕蒸陽明。濕邪旺於陰分,至暮身熱宣肺氣,淡滲濕,熏蒸既解,暮熱已退。擬和中醒脾。穀氣既旺,津氣自複。

製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通草(八分) 藿香(二錢) 生熟穀芽(各三錢) 生于朮(一錢五分)薏仁(三錢) 豬苓(一錢五分) 白殘花(七分) 橘白(一錢)

五診 培土和中,胃納稍起。前法再為擴充。

奎黨參(二錢) 法半夏(一錢五分) 黑豆衣(三錢) 炒于朮(二錢) 茯苓(三錢) 橘白(一錢)炒白薇(一錢五分) 女貞子(三錢) 生熟穀芽(各二錢) 佩蘭葉(一錢五分)


陳(左) 熱勢不揚,惡心胸悶,汗不暢達。感邪挾濕交蒸,三焦為之阻窒,一候正熾之際也。

香豆豉(三錢) 廣鬱金(一錢五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 白蔻仁(七分) 枳實(一錢) 光杏仁(三錢)干佛手(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桔梗(一錢) 製川朴(一錢) 竹茹(一錢)


凌(左) 類瘧數次,少陽之邪,並歸陽明,遂致不寒但熱,發疹發,唇口牽動, 語神亂,風動之後,繼以發厥。今大勢雖定,而熱戀不解,大便經月不行,酸涎上涌,胸脘不舒,吐出酸水,略覺稍適,渴不多飲。舌紅苔白花糙,左脈弦大,右脈濡滑,俱重按少力。久熱之下,肝胃陰傷,胃失通降,所有濕邪,不能旋運。恐虛中生變。擬甘涼育陰,酸苦泄熱複入辛燥為之反佐。即請諸高明商進。

霍石斛 生白芍 青鹽半夏 大麥冬 雲茯苓 水炒竹茹 鹽水炒陳皮 蒺藜 左金丸 枇杷葉

二診 甘寒育陰,酸苦泄熱,複入辛燥為之反佐,酸涎上涌已定。左脈弦大稍收,而苔白花糙,退而複起,竟是糜腐情形。不飢不納,稍進糜飲,胸脘輒覺難過,而又並非被阻。小溲結滯不爽,臨溲之際,往往中止。大便不行。無非肝胃陰傷,肺津並損,致虛火挾膀胱濕熱,熏蒸胃口。既為虛火濕熱熏蒸,則不納不飢,胸脘不適。小腸與膀胱手足相應,膀胱之濕熱,既隨虛火上蒸胃口,則小腸火府,自然秘結,大便因而不行。深入重地,聊明其理,以盡人力。即請諸高明商進。

細生地 甘草梢 細木通 北沙參 川石斛 白茯苓 天花粉 青竹葉 外用薑柏散搽口。

三診 糜腐稍化,熱邪減輕,小溲略爽,脈亦較緩。然仍不飢,稍進糜飲,仍覺氣沖。氣陰並虧,何能遽複,濁蒸胃口,何能遽化。惟有循理按法,以覘其後。

細生地 北沙參 川貝母 木通 滑石 茯苓 川石斛 甘草梢 竹茹 竹葉

四診 小溲色紅且濁,濕熱之氣,稍得下行,而大敵不能摧散,熏蒸之炎,仍不克平。糜腐退者自退,起者仍起,胸中哽阻,欲噫不爽。足見糜布於舌,而糜之源,實在於胃,源之不清,流安能潔。大腸與胃相連屬,勉再通導府氣,而泄胃熟,以降胃濁。即請商之。

導赤加黃連黃芩滑石竹茹茯苓荷花露 外用豬膽汁導法

五診 大府得通,並有粘膩之物帶出,糜腐較昨大化,口渴較數日前大減。然中州郁郁不舒,時有痰涎隨氣上沖,飲喜暖熱。右脈糊滑。陰液雖虛,而胃中之痰濕鬱結不化,遂令清津轉難上升,氣火無從下降。病至於此,首尾無從兼顧。非辛不開,非苦不降,擬瀉心法。虛家善變。勢不暇顧矣。即請商進。

青鹽半夏(一錢五分) 白蒺藜(三錢) 川雅連(四分) 鮮竹茹(薑汁炒二錢) 細木通(七分) 橘紅(鹽水炒一錢) 車前子(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老薑衣(七分)

六診 病久陰氣兼虧,木火夾濁蒸騰,胃糜舌腐。陰液既虧,則不化氣,濁不得化,氣火內爍,熱從內陷。

左脈弦細急促,右脈濡滑,不耐重按。深入重地,勉與崇山先生同議方以盡人力。

洋參(三錢) 細生地(四錢) 金石斛(四錢) 橘紅(鹽水炒五分) 大麥冬(三錢) 川貝(三錢)蛤殼(八錢) 竹茹(水炒一錢五分) 真玳瑁(四錢) 濂珠(一錢) 金箔(一大張三味研極細末調服)


濕溫旬日,有汗不解,胸悶不舒,甚至氣逆塞至咽喉,呼吸難於流利,臍旁按之漉漉,今日忽又便泄小溲不通。脈數糊滑,舌苔薄白,而底質甚膩。此濕鬱三焦,恐其轉痢。

川朴 白蔻仁 滑石塊 通草 橘紅 生香附 木香 廣鬱金 沉香片 竹茹 枳實 鮮佛手


洪(左) 濕溫七日,煩熱胸悶惡心,汗出至頸而還。脈沉細澀,苔黃罩灰。邪濕鬱蒸,濕遏熱伏,有內閉神昏之虞。

製半夏 光杏仁 廣鬱金 淡黃芩 九節菖蒲 上廣皮 白蔻仁 范志曲 炒枳實 炒香豉 玉樞丹(四分研末鮮佛手湯下)

二診 發出斑痧,而煩熱仍然不減,至暮神昏譫語。脈糊不爽,苔霉雖化而底質白 。還是邪濕鬱蒸,欲泄而不能即泄。恐內閉昏痙。

製半夏(二錢) 白桔梗(一錢) 川雅連(三分) 乾薑(四分) 九節菖蒲(六分) 光杏仁(三錢)白蔻仁(四分) 川通草(八分) 枳實(一錢) 上廣皮(一錢) 赤豬苓(各二錢) 太乙丹(五分研細先調服)

三診 汗出頗暢,身熱遂解,但脈形不爽。蘊濕未清,還當泄化。

大豆卷 製半夏 赤白苓 澤瀉 川朴 木豬苓 生薏仁 鮮佛手


林(幼) 水痘之後,邪雖外達,餘熱未清。飲食頻進,胸中之餘熱,與穀氣交蒸,熱綿不退,漸至愈蒸愈重。

濕邪遏伏,津不上布,曾見舌苔乾白,而並不渴飲。旬日以來,熱勢轉有起伏,手清時暖,耳聾不聰。脈象右部糊數,左部弦大。當午火升,而熱勢夜重。舌紅溫甚,苔白濕甚。咳不揚暢。此由濕熱熏蒸,濕多熱少,濕在胃中,陽明少降,致少陽之木火,挾濁上騰,遂令清竅為之蒙阻,若蒙閉內竅,便成棘手重証。然火升暮熱,神煩耳聾,釜中之沸也。如煙如霧蘊釀熏蒸,釜底之薪也。擬流化三焦,以分其清濁,作抽薪之計,暫觀動靜。諸高明以為然否。

香豆豉(三錢) 晚蠶砂(三錢) 廣鬱金(一錢五分) 前胡(一錢) 光杏仁(三錢) 白蒺藜(三錢)赤白苓(各二錢) 通草(一錢) 白桔梗(八分) 生薏仁(四錢) 鮮竹茹(一錢五分)

二診 當午火升稍微,沉迷較昨清爽,鼻乾轉潤,迷蒙之氣,似為漸開。然蘊釀熏蒸,一時難已,熱勢仍然不退。前法略參苦泄,再望轉機。

香豆豉 光杏仁 廣鬱金 橘紅 前胡 生薏仁 通草 赤豬苓 白蔻仁(三分) 淡芩 桔梗 晚蠶砂

三診 流化氣機,氣通表達,發出白,背部為多,背俞屬肺,肺氣先得宣泄。然陽明之熱,太陰之濕,不克遽化,熏蒸之勢,猶然難解,熱仍起伏,伏則迷蒙多寐,胸中清曠之區,竟為濕熱熏蒸之地,神機自難轉運。舌淡紅,苔白膩,右脈糊數。還是邪濕溷處之象。再從流化之中,參入芳香,以破穢濁。即請商裁。

香豆豉 白蔻仁(三分) 蟬衣 雞蘇散 光杏仁 淡子芩 佩蘭葉 通草 廣鬱金 牛蒡子 生薏仁 野薔薇花(六分) 蘆根

四診 白 隨汗透露,色頗津湛,顆粒均勻,飢膚潤澤,喻氏謂上焦之濕宜汗,又謂化裡可以達表,氣通表達,上焦氤氳之濕,隨汗 外泄,熏蒸自衰,熱因遞減,神情爽慧,濁氣漸開,則清竅漸通,耳聾稍聰。

舌苔前半較化,後半尚覺粘膩。大便旬餘不行。從宣肺之中,參以潤府,冀其濕從下達,彼此分泄,病勢自孤耳。

製半夏(一錢五分) 蔻仁(三分) 炒蔞皮(四錢) 光杏仁(三錢) 牛蒡子(三錢) 薄橘紅(一錢)通草(八分) 生薏仁(三錢) 滑石塊(三錢) 炒枳實(一錢) 淡子芩(一錢五分) 蘆根(一兩)


王(左) 症交八日,熱重汗不暢達,紅疹發而未透,邪難外泄,熱蒸濕動,濕阻氣機,惡心脘痞,稍進湯飲,自覺停聚中州,裡濕相搏,表氣更難開泄,神情懊煩。苔白不渴,脈象糊數。恐邪濕交蒸,而致內蒙昏痙。

擬宣化開泄。

川朴(一錢) 橘皮(一錢) 桑葉(一錢) 牛蒡子(三錢) 製半夏(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桔梗(一錢) 枳實(一錢) 薄荷(六分) 炒竹茹(一錢五分) 蔻仁(五分) 佛手(一錢)

二診 宣化開泄,汗出甚暢,熱勢大減,並能得寐,煩懊因而大定,胸痞轉舒,惡心亦止。但脈仍糊數,熱猶未解。舌紅苔薄白。氣分之邪,依然留戀。再為宣化。

杏仁(三錢) 上廣皮(一錢) 茯苓(三錢) 製半夏(一錢五分) 廣鬱金(一錢五分) 蔻仁(五分)炒枳實(一錢) 薏仁(三錢) 竹茹(一錢五分) 豬苓(二錢) 通草(一錢)

三診 熱勢遞減,寐亦稍安,脘痞已舒。然不悲而泣,不恐而驚,痰稠色帶灰黑。脈象糊滑而數,苔白質紅。腹中攻撐,便帶溏薄。邪從外達,痰被熱蒸,蘊而不化,膽胃之氣從而失降,以致膽木漂拔。再從宣化之中參清氣化痰。

杏仁(三錢) 橘紅(一錢) 鬱金(一錢五分) 雲苓(三錢) 竹瀝半夏(一錢五分) 膽星(五分)枳實(一錢) 范志曲(二錢) 薏仁(四錢) 通草(一錢) 竹茹(一錢五分)

四診 脈靜身涼,稠痰漸少,思穀知味,胃氣漸開,悲泣驚恐亦定。宜和中以清餘蘊。

溫膽除枳實,甘草加天麻鉤鉤白蔻仁藿香膽星。

五診 苔白已化,胃開思納。惟脈形左大。頭重眩暈,肝陽挾痰上逆。再熄肝化痰。

製半夏(一錢五分) 白蒺藜(三錢) 石決明(五錢) 池菊花(一錢) 上廣皮(一錢) 煨天麻(一錢五分) 陳膽星(四分) 白金丸(五分) 鉤鉤(三錢) 鹽水炒竹茹(一錢)


丁(左) 熱不外揚,神情煩悶,中脘痞阻,噦惡嘔吐,不能容納,頭目暈眩,渴喜沸飲。左脈弦滑,右部糊滯。此肝陽上逆,挾停飲窒塞氣機。恐發痙發呃。

製半夏 炒竹茹 廣藿香 鬱金 川朴 枳實 白蔻仁 煨天麻 生熟香附 玉樞丹(三分研末先調服)


江蘇撫軍吳 病濕溫下虛,纏綿兩月有餘,仆以病近膏肓,恐藥石難於奏效,以未便立方辭。主人堅懇至再,不得已勉盡綿力,將病脈症因,方治宜忌,變方案之式,為之分列各條,備諸方家及主政采擇之。一、久病濕熱,化燥化火,而藏氣虛微,脈至少神,症屬難治。循例告辭者為此。一、病既沉重,不能袖手,惟有細究其理,勉為調治。一、口燥舌黃帶灰,時喜涼飲,非胃中熱甚,安得有此。一、 語錯語,病涉於心。蓋陽明胃脈,上通於心,胃熱上乘,則心神為之擾亂。一、胃中燥火,原從濕熱所化。夫濕熱何以致燥。蓋津之與液,清濁攸分,升降異致。濁之清者為津,清之濁者為液,液從上而下降,津從下而上升,滋養涵濡,悉賴津液敷布。今濕邪抑鬱,則津液不布,燥是其標,濕是其本。一、救陰即是潤燥,降火即是清心,無如津不上承,清之養之,仍苦揚湯止沸。一、大腹飽滿,按之而軟。謂之虛膨,虛者何,脾虛也。脾有氣血,有陰陽,虛膨不運,脾虛其陽,確有可見。一、胃有燥火,而脾虛其陽,勉欲挽回,動輒矛盾。一、瀉胃熱而仍顧慮脾陽,前人有連理湯一方,茲仿其意。一、連屬苦燥,薑屬辛燥,似有抱薪救火之弊。但火從燥化,燥從濕化,燥為假燥,濕為真濕,正治從治,例得權宜。一、養陰救津,甘涼之品,有益於胃,即損於脾。再仿前人藥露之法,專取其氣,以潤其津,於脾無損。

川雅連(五分炒) 炮薑(三分) 生熟甘草(各二分) 以上三味煎服。

上濂珠(三分) 西黃(一分) 辰砂(二分飛) 三味研細末,先調服。

西洋參(五錢) 元參(八錢) 細生地(一兩) 北沙參(一兩五錢) 麥冬(一兩) 生甘草(二錢)白芍(四錢) 上藥七味,加荷葉二兩,用蒸壺取露,隨意溫服。

此案變通舊式,羅列條例,精警透辟,得未曾有。藥露方尤為奇特。方中丞病甚時,蘇滬諸名醫遍治罔效,御醫陳某亦束手無策。先生為處此方,旋獲效果,蓋先生成竹在胸,原非幸獲,而猶以未便立方辭,是先生之謙德也。此案已見醫界鏡(又名衛生小說),群相稱賞。涵當時不獲隨侍,未知其詳。今春編印醫案,而先生侄孫紹曾以此稿抄示,並面述一切。涵讀此案,可法可傳,洵足突過前賢,而為後學之津梁也。故樂為記之。(文涵志)

溫疫說(補)

說文疫,民皆病也。從 。役、省聲。內經素問遺篇論司天在泉,升降不時,五運暴郁,剛柔失守,三年化疫。故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即仲景所謂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是也。至宋元時則不名為疫,而名曰瘟。近賢喻嘉言曰:四時不正之氣,傷人致病,初不為疫也,因病致死,病氣尸氣,混合成疫,以故雞瘟死雞,豬瘟死豬,牛馬瘟死牛馬。推之於人,何獨不然。如世俗所稱大頭瘟者,頭面腮頰,腫如瓜瓠者是也。所稱捻頸瘟者,喉痺失音,頸大腹脹,如蝦蟆者是也。所稱瓜瓤瘟者,胸高脅起,嘔汁如血者是也。所稱楊梅瘟者,遍身紫塊,忽發如霉瘡者是也。所稱疙瘩瘟者,發塊如瘤,遍身流走,旦發夕死者是也。所稱絞腸瘟者,腸鳴乾嘔,水泄不通者是也。小兒痧痘,傳染猶多。此外劉松峰有葡萄瘟鸕 瘟等種種名目,無足深究。陳素中謂凶暴大病,死人在數日間。戴天章謂中人人病,中物物傷。張石頑云時疫之邪,皆從濕土郁蒸而發,不異障霧之毒,或發於山川原陸,或發於河井溝渠。楊栗山雲毒霧之來也無端,煙瘴之出也無時。凡疵癘旱潦之氣,禽獸草木,往往不免,或數年而一見,或數十年而一見。不明証治,咸委劫運,良可傷悼。前人論疫,至精至詳。今人但聞西人有黑死病之說,又有鼠疫之新論,一若中國之醫,並疫症而不知者。夫中醫未嘗不言疫也,中醫言瘟疫,有大頭瘟捻頸瘟種種之區別,所述情狀,如腮頰腫硬結核,以及喉痺失音嘔汁如血等,頗與鼠疫情形,仿佛相同,近時中醫之研究西說者,亦出有鼠疫專書,互相發明。鼠疫之類,又有一種名肺炎疫。夫炎者熱也,肺炎者肺熱之謂也。香岩葉氏云: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其症身熱咳嗽,甚則氣喘神昏或斑疹吐衄等候,與肺熱之症吻合,謂之風溫,俗謂冬溫春發是也。拙於東西學說,茫無頭緒,故就中醫界限言之,悖謬與否,不能知也。夫溫之與瘟,音同義別瘟即是疫,陸九芝既詳論之,喻氏又云盛夏濕溫之症,即藏疫癘在內,一人受之則為濕溫,一方受之則為疫癘,傷寒溫熱感四時之正邪,疫病由於天地不正之癘氣。傷寒溫熱邪由外廓而入,疫邪從口鼻膜原而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議論最為扼要,治法具詳本書中,然溫熱濕寒之氣,皆能為疫。吳又可溫疫論主達原飲,治濕疫也。余師愚疫論主清瘟敗毒飲,治熱疫也。東坡聖散子,治寒疫也。近時通用者,如普濟消毒飲、玉樞丹、紫雪丹、甘露消毒丹、煉雄丹、神犀丹、古方今方,皆可取用。余師愚疫症條辨,既屬精詳王孟英溫熱經緯,尤為可採。甘露消毒丹治暑濕熱疫之邪尚在氣分,神犀丹治溫暑直入營分,清瘟敗毒飲為十二經泄火之藥。猶憶清光緒二十八年歲在壬寅,滬上疫症大作。吾師謂少陽司天,運值風木,風火交煽,合用辛涼鎮重之劑,以三石湯為主方,治效大著。當時門下按法用之,皆奇驗。惜其案散佚,無從搜輯。民國七年,方將抄存之案,次第排印。而南京鼠疫之恐慌特甚,既以前說登之日報,貢社會之采擇。又因同學何永清君述師門之事,惜疫案之闕,爰擬此以補之。續貂之誚,所不免爾。(文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