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醫-第五章 外邪致病

作者:唐雲


中醫的病因觀
辨證求因
感染性疾病的本質
什麼是外邪
外邪與微生物
六淫與疫癘
六淫致病的特性
疫癘致病的特性

在前面幾章中我們反覆強調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中醫對疾病的認識始終是以人體內在的動態平衡為著眼點,所以中醫對疾病病因的研究,也不是微觀地研究各種致病因子形態和結構,而是將各種致病因子和它所引起的人體平衡破壞情況相結合來研究。這種研究方式有什麼好處呢?這個好處就在於不管外界致病因子如何複雜多變,我們只要把握住了人體平衡的變化情況,我們就抓住了疾病的本質,也就能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中醫對病因的這種研究方法,使我們能永遠用已知的目光來看待疾病,因為如果我們把致病因子作為疾病的重點來研究,那我們永遠只能跟在疾病後面跑,一旦遇到未知的致病因子,我們就傻眼了,就毫無辦法了;而如果我們把致病因子所引起的人體動態平衡變化作為重點,那我們就可以不管致病因子是否已知,只要根據疾病的症狀表現來判斷體內的平衡變化,從而就能找到治療疾病的方法,這就是中醫病因研究方法的優越性所在,而且這種研究方法是更符合生命科學的法則的。

舉個例子來說:感冒,西醫學認為多由病毒所引起,但我們再深入思考一下,誘發感冒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感冒的原因可以列舉出很多:如受涼、過度疲勞、出汗後受風等,我們再對這些原因進行一些分析,則不難看出,自身免疫防衛能力的下降是引起感冒的真正原因所在。原因找到了,那麼感冒的本質是什麼呢?你也許會很快回答,當然是病毒感染。這又錯了,我們不妨來問一個問題:如果病毒是感冒的本質,那麼同樣的病毒應該引起的症狀也是一樣的,但事實上,不同的人感冒時的症狀也是不盡相同的,有發熱、有不發熱,有惡寒、有不惡寒,有鼻塞、有不鼻塞,有流涕、有不流涕,有咽痛、有不咽痛,有頭痛、有不頭痛, 可以這麼說,沒有兩個人感冒的症狀會完全相同,這又是什麼道理呢?這個道理就在於病毒只是引起感冒的一種客觀因素,而人體對病毒侵犯所產生的反應才是疾病的真正關鍵。正因為這樣,由於每個人之間都存在著差異,所以在同一病毒的侵犯下,人體會出現不同的反應從而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人體對病毒產生的不同反應,其本質是什麼?就是人體動態平衡的不同破壞!中醫遇到感染性疾病,不講細菌,不講病毒,不講微觀化的理論,而是講風、講寒或是講熱(火),這不是中醫落後的象徵,也不是中醫不科學的象徵,這是因為中醫對疾病的認識已經超越了微觀的水平,中醫對疾病的著眼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你人體內在的平衡破壞在哪裡!所以中醫的風、寒、熱(火)都是表明疾病狀態下人體平衡破壞的一種類型,而這個內在平衡破壞的類型,才是我們感染性疾病的本質所在,也是我們苦苦找尋的疾病的真正病因所在。中醫把這種通過疾病的外在表現來探求體內動態平衡破壞情況的方法稱為「辨證求因」。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就把外界各種致病因子和人體內在平衡緊密結合了起來,在拋開了微生物和外界致病因子的多樣性、複雜性與不可知性的同時,又牢牢把握住了人體宏觀和整體變化的可知性與有限性,走上了一條以疾病外在徵象探求人體內部變化規律的醫學探究之路。

我們再來看西醫學,它把微生物作為感染性疾病的主體,且不說對付未知微生物時的束手無策,即使是已知微生物,因為其種類繁多,變異多樣,西醫也往往也找不到好的辦法,且隨著抗生素過多、過濫使用,微生物對其的耐藥性也在不斷地增加,抗生素的療效也在不斷地下降,還有抗生素帶來的毒副作用有時甚至超過了微生物對人體造成的影響。對於西醫研究方法下出現的這一系列問題,我把它比喻為「農藥現象」。我們可以看到,隨著農藥的發明和使用,蔬菜的病蟲害並未減少或消失,反而給我們人類自身造成了更大的麻煩,比如害蟲的耐藥性越來越強,農藥的毒性越來越大,病蟲害的危害性越來越重,農藥殘留導致中毒,長期食用含有超標農藥的食物而導致腫瘤發病率日益增加,等等,這是為什麼?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治理病蟲害的關鍵。我們現在已經認識到,蟲害的關鍵在於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如害蟲的天敵鳥類、青蛙等大量減少,氣候環境的異常,等等,這些因素的改變,導致害蟲獲得了大量繁殖的條件,如果我們不注重恢復這個自然的生態平衡,而是一味地用毒藥來殺害蟲,非但殺不完害蟲,反而會給人類自身帶來極大的危害。西醫現在對感染性疾病所採用的抗菌治療,在很大程度上正在重複我們當年對付病蟲害時的錯誤,總有一天,我們會認識到這種方法的錯誤之處。瞭解了中醫對病因的研究方法,下面我們就進入本章的正題——外邪致病。

首先我們要來解釋一個概念,什麼是「外邪」?從字面意思看,外邪當然就是「外來的邪氣」的意思,那什麼樣的因素可以稱為外來的邪氣呢?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就要時刻受到各種自然因素的影響,如寒來暑往、四季更替等,同時還會受到各種氣象因素的影響,如風、寒、暑、濕、燥、霜、雨、露、霧、雪等,在正常情況下,這種季節更替和風霜雨露等因素都不會對人體造成疾病,這是因為人體自身的防禦和調節體系(正氣)可以根據不同的自然環境而進行變化和適應,使人體能在各種自然環境下維持內在的動態平衡,從而保證機體的健康。比如在夏季人體會通過擴張血管、加快血液循環、增加汗腺分泌等方式來增加人體的散熱,而在冬季又會通過收縮血管、減慢血液循環、減少汗腺分泌等方式來抑制人體的散熱,通過這種自身調節,人體就能在各種環境溫度下維持自身基本恆定的體溫。但如果遇到氣候反常,如冬季反熱,夏季反冷等,或某種氣象因素過於強烈,如大風、梅雨、炎夏等,還有氣候變化過於急劇,如暴冷暴熱等情況,這些異常的自然變化超過了人體正氣的防禦調節能力,這時就會破壞人體內在的動態平衡,造成疾病的發生。此外,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還有著很多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們種類繁多,特性各異,有些對人體有益,而有些則對人體有害,在正常的自然環境下,各微生物之間也構成一個相對平衡的系統,在種類和數量上都會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當氣候異常(如冬季過暖),或在某種特定的氣象條件下(如梅雨季節),微生物間的平衡就會被打破,從而出現某一種微生物過度繁殖和生長的狀況(如梅雨季節,黴菌就會大量繁殖和生長),當這些過量增長的微生物對人體的影響超過正常人體的防禦調節能力時,就會擾亂人體的內在平衡,導致疾病的發生。另外,當人體自身的防禦調節能力下降(正氣虛弱)時,那些平常正常的氣象、氣候因素,或是微生物也會乘虛侵襲人體,造成人體內在平衡的破壞,產生各種疾病。這些凡是能對人體自身的動態平衡造成破壞,引起疾病的氣候、氣象因素及微生物,中醫統稱為「外邪」。

在外邪中,氣候和微生物因素對人體的影響往往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我們生活的自然界,在一年之中會出現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不同的季節都有不同的氣候特性,如春季多風,夏季多暑、熱,長夏(即梅雨季節)多濕,秋季多燥,冬季多寒等。這些不同的氣候因素,會對人體內在平衡產生不同的影響,如風可引起人體血壓波動,寒可引起血管收縮,熱可引起血管擴張,燥可引起組織缺水,濕可引起血流緩滯,等等。同時,在不同的氣候特徵下,微生物也會出現不同的變化,如春天大地回春,萬物復甦,空氣中微生物的數量也會隨之增加,夏季梅雨季節,空氣濕度大,黴菌數量就會大量增加,冬天氣候寒冷,微生物數量就會減少等,這些氣候因素和微生物因素緊密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以風、寒、暑、濕、燥、熱(火)為代表的六個綜合體,中醫把它們稱為「六氣」。由於人體在和自然的抗爭過程中已經逐步適應了自然界的四季更替規律,所以正常情況下,自然界存在的「六氣」不會給人體造成疾病,但如果這個「六氣」出現了異常,過於旺盛(如春季風過多過大、夏季過於炎熱、長夏過於潮濕 、秋季過於乾燥、冬季過於寒冷等),這時就會超過人體的適應能力而導致疾病的發生。這種過於旺盛的「六氣」,中醫給它命名為「六淫」,我們有個成語叫「淫雨霏霏」,這個「淫」,就是太多、過量的意思。下面我們就分別來看看,這「六淫」引起的疾病到底有什麼特點。

一、風邪

風為春季的主氣,大風、汗出受風、體虛受風都會導致發病。由於風有流動性、吹襲性、走竄性、開洩性,加上一年四季都有風的存在,因此風邪是「六淫」致病中最常見的因素,很多其他的外邪,如寒邪、熱邪、濕邪等也常常借助於風邪的這個「活動」性而侵犯人體,所以古人又稱風邪為「百病之長」。風邪侵襲人體,多影響肌表和上半身,所以皮膚、胸背及頭部疾患多與「風」邪有關。風邪導致的疾病,在臨床上常常會出現下面的特徵性表現:

  1. 發病迅速,變幻多樣,發無定處。如風疹,起病快,發無定處,此起彼伏。

  2. 遊走性關節疼痛。如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關節遊走性疼痛,痛無定處。

  3. 皮膚瘙癢,癢無定處,遇到風吹則更加厲害。

  4. 汗腺分泌亢進,出汗怕風。

  5. 脈象浮。

在上面這些風邪致病的特徵性表現中,發病突然是一個很有參考價值的特征。很多疾病雖然患者并沒有明顯感受風吹,但我們可以根據其突然發病的特征,認為是風邪所引起。

我曾治療一個中年男性患者的急性腰痛。患者半夜裏突然出現腰痛,疼痛劇烈,難以忍受,當時即前來急診,經過拍片等檢查未發現異常,服用了止痛藥仍無法緩解疼痛,挨到上午8點,由家人抬來門診。患者痛苦貌明顯,腰部肌肉緊張,整個腰背均有壓痛,腰部各方向活動均明顯受到限制,沒有明顯的怕冷、乏力症狀,食慾正常,大小便也沒有異常,雙手的脈象都呈浮弦。我根據風邪致病的特徵,診斷為風邪襲絡,給予處方:

麻黃15克,桂枝15克,細辛6克,川烏9克,草烏9克,炙甘草9克,生白芍30克,1帖。

並囑咐患者,將藥濃煎半小時,乘熱服,服後多蓋衣被睡上一覺,讓全身微微出汗為宜。第二天,患者自己走著前來複診,並欣喜地告訴我,昨天藥服下後,就覺全身暖和,逐漸有汗出,汗出後就覺得疼痛好像減輕了一大半,腰部活動基本上恢復正常,只是在活動時略微還有些牽掣感。這是由於風邪雖去,腰部經絡中的氣血運行還不暢快,我又給開了2帖舒暢氣血的藥:

當歸10克,雞血籐15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宣木瓜10克,獨活10克,杜仲10克。

服完後諸症消失,腰部活動恢復正常。此外,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早期,也常和風邪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在治療時,常根據風邪與寒、熱等其他邪氣的夾雜情況,而給予去風寒或是去風熱的治療。

二、寒邪

寒為冬季的主氣,冬季氣候寒冷、氣溫驟降或夏季貪涼取冷都會導致寒邪致病,多見於素體陽氣不足,對寒冷刺激抵抗力較差者。寒有什麼特點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知道熱脹冷縮這個道理,還有水遇冷就會凝結成冰塊,這兩個現象告訴我們,寒邪具有使物質收縮、分子運動變慢的特性,中醫把寒邪的這種特性描述為「寒主收引」和「寒性凝滯」。寒邪引起的疾病,往往會出現下面這些特徵性表現:

  1. 疼痛。寒邪傷於肌表,則表現為一身盡痛;寒邪傷於脘腹,則為胃脘冷痛;寒邪傷於關節,則為關節劇痛。這都是由於在寒邪的影響下,人體的血液循環變慢,甚至凝滯不通,導致人體組織器官因為缺血而發生功能障礙。

  2. 畏寒無汗,手足厥冷。這是在寒邪的凝滯作用影響下,人體血液循環變慢,新陳代謝抑制,產熱減少,汗腺分泌減少的結果。

  3. 肢體拘攣、少腹拘急、身體蜷臥。人體在寒冷環境下會自動蜷縮身體,這是因為通過蜷縮身體可以減少人體熱量的散發,從而減少寒冷對機體造成的影響,而肢體拘攣、少腹拘急正是寒邪收引特性的體現。

三、暑邪

暑為夏季的主氣,主要發生於夏至以後到立秋之前。暑熱對人體的影響往往是因為環境溫度高,人體在高溫環境下,產熱與散熱的平衡失調所致。因此,自身調節能力較弱的老人和兒童就容易發生暑病。在臨床上,由暑熱引起的疾病往往有兩種類型:

1汗腺閉塞,散熱不足。出現高熱無汗,心煩面赤,脈象洪大等症狀。

2汗出過多,機體脫水。出現汗出如洗,口渴喜飲,尿赤短少,氣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脈數而無力或虛大。

另外,暑季因為天氣炎熱,所以人多喜歡貪涼喜冷,比如夜宿於露天、多食冷飲、汗出後洗冷水澡或汗出後馬上吹空調等,往往會導致寒邪乘機侵犯人體,造成頭痛惡寒、胃脘冷痛、大便溏瀉、納食不香、脘悶噁心等症狀,這其實並非暑邪所引起,而是因為暑季貪涼,寒邪傷人而引起,所以古人稱這種情況為「陰暑」,以區別於真正暑邪所引起的「中暑」。

四、濕邪

濕為長夏(即梅雨季節)的主氣,尤其多見於江南,因為江南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勢較低,氣候潮濕多雨,所以濕邪導致的疾病更為多見。涉水淋雨、久居潮濕之地、氣候潮濕、冒受霧露等均可導致濕邪為病。濕邪所引起的疾病,常常有下面的特徵:

  1. 沉重重著、脹滿痞悶。我們在浴室裡或是大霧天氣裡常會有胸悶、呼吸不暢等感覺,這就是因為「濕」具有重濁、妨礙氣機流通的特性,所以濕邪導致的疾病往往也會表現出沉重疼痛、痞滿憋悶的特徵,如濕邪侵犯頭部,會出現頭部沉重疼痛,就像有毛巾包裹在頭部,或像有重物壓在頭部,以及頭目困重不爽等症狀;如濕邪侵犯四肢,則會出現週身酸重乏力等症狀;如濕邪侵犯關節,則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等症狀;濕邪侵犯肌膚,則會出現皮下水腫、按之凹陷或皮膚起水皰,挑破後滲出液體等症狀;濕邪侵犯腸胃,則會出現大便稀溏,甚至水瀉等症狀;濕邪侵犯心胸,則會出現胸部痞悶,脹滿不適等症狀;等等。

  2. 穢濁不清、粘膩不爽。濕邪的這個特徵常會表現為面色穢垢(面部看上去不清爽,就像是粘有污垢,但又擦不去、洗不掉);白帶增多,氣味腥臭;大便粘膩不爽快,解後又想解或大便夾雜黏凍樣物;小便渾濁,澀滯不暢;痰白而粘,滯於喉部不易咯出;舌苔厚膩;等等。

  3. 病程纏綿難愈。

因為濕邪具有上面講述的重著、黏膩的特性,所以濕邪導致的疾病常常病程長,易反覆,纏綿難愈。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潮濕的環境適合真菌和黴菌的生長,因此,濕邪為病,常常可以在局部的化驗檢查中發現真菌或黴菌,如濕疹、真菌性皮炎、黴菌性陰道炎、黴菌性肺炎等,西醫對這些疾病常常把真菌或黴菌放在首要位置,常常使用殺真菌或黴菌的藥物來進行治療,可臨床效果並不好,而且容易造成菌群失調、肝腎損害等不良後果。其實我們只要來看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我們就會明白西醫對這類疾病的認識和治療存在著多麼幼稚的錯誤。在梅雨季節裡,我們的衣物容易發霉,這時我們如果在屋子裡噴灑一些殺菌藥,是否就能達到防霉的效果了呢?當然不可能。一般我們防止衣物發霉,常會在衣物中放些乾燥劑,或者利用空調的除濕功能來降低空氣中的濕度,因為濕氣除掉了,黴菌自然就不會繁殖了,而我們才能真正實現防霉的目的。西醫之所以會犯這麼簡單的錯誤,就因為它的微觀化研究違背了生命科學的法則,從而導致了無法正確認識疾病的全貌。對這類疾病,中醫的治療很簡單,也很有效,這就是「祛濕」,這個「祛濕」的方法就好比是我們日常生活用乾燥劑,體內的濕氣去除了,黴菌、真菌當然也就無法存活了,也就無法對人體造成損害了,何必費心去殺呢?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病例:一男性患者,尿道口紅癢伴小腹脹痛一年餘,小便化驗結果示衣原體陽性(放免法測定),西醫診斷為「非淋性尿道炎(屬於性病的一種)」,在這一年當中,患者一直在使用抗生素治療,醫藥費總共花去了一萬餘元,但效果就是不大,患者非常苦惱,心理負擔也非常重,我一個同事建議他到我這裡試試中醫治療。患者來診時一般情況良好,體格較壯實,面色正常,無明顯疲乏、困頓的感覺,胃口好,大便正常,唯一的症狀就是尿道口紅癢,伴小腹睪丸牽引脹痛,小便並無明顯不適,舌質紅舌苔白膩,脈象左脈沉弦,右脈沉滑。衣原體是一種類似於真菌的微生物,在西醫目前的治療上尚缺乏好的辦法,抗生素等治療效果往往不好,像這例患者這樣,不但花費了大量的金錢,而且無法獲得滿意的療效。患者舌苔白膩、脈象弦滑,這些都表明了體內水濕過多,而體內這個「濕」的環境正是導致患者疾病的關鍵所在,我們只有通過各種方法去除體內這個「濕」,我們才能有效地治療由此而產生的衣原體感染。由於考慮患者因為疾病治療一年多而不見效,思想包袱較重,這又存在著中醫所說的「肝氣鬱結」因素(關於肝氣鬱結的意義在後面章節中有詳細介紹),因此,我給患者開了一張利水化濕、行氣疏肝的方子:

蒼朮15,車前子10克,地膚子10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川楝子10克,黃柏12克,滑石10克,劉寄奴10克,白蘚皮15克。

這個方子共服了半個月,患者自覺小便通暢,小腹及睪丸脹痛消失。複查小便,衣原體轉為陰性,這樣遷延了一年多的疾病就痊癒了,而藥費僅用了20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