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醫醇賸義 卷四 |
經曰︰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一則曰厥氣,再則曰寒氣,可知各種脹症,皆由濁陰上干清道所致。衛氣遇寒則滯,營血遇寒則凝,營衛不調,不能捍衛,陰邪乃得乘虛而入,何臟虛即入何臟,何腑虛即入何腑,真氣與邪氣相搏,而五臟六腑遂各有脹病矣。茲將見症及治法,詳列於後。
經曰︰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心本純陽,寒邪來犯,陰陽相戰,故煩滿短氣而臥不安也。治之之法,但須發其神明,摧蕩邪氣,使浮雲不能蔽日,自然離照當空,太陽之火不煩補助也。離照湯主之。
離照湯(自製)
琥珀(一錢) 丹參(三錢) 朱砂(五分) 茯神(三錢) 柏子仁(二錢) 沉香(五分) 廣皮(一錢) 青皮(一錢) 郁金(二錢) 燈芯(三尺) 薑皮(五分)
本方仍用心痺通陽抑陰煎之辰砂、琥珀、茯神、丹參、沉香,而去當歸、白朮、遠志、益智、故紙、紅棗,加柏子仁、燈芯、郁金、青陳皮,薑亦用皮。以痺偏於血,而脹偏於氣,故減去歸、朮等六味,而加郁金、青陳皮等助沉香以行氣也。祖怡注。
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肺為主氣之臟,居於至高,寒氣逆上,肺氣壅塞,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故虛滿而喘咳。當溫肺降氣,以解寒邪,溫肺桂枝湯主之。
溫肺桂枝湯(自製)
桂枝(五分)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沉香(五分) 蘇子(一錢五分)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二分) 栝蔞實(四錢) 桑皮(二錢) 薑汁(二小匙沖服)
本方以薑汁、桂枝為主藥,所以用當歸、茯苓者,助薑、桂也。消脹仍以沉香為大將,橘、半、栝蔞、蘇子、桑皮,皆肺胃氣分藥,所以助沉香也。祖怡注。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肝為將軍之官,氣血皆盛。但木喜條達,寒氣上逆,則兩氣相積,而肝木怒張。
脅下乃肝之本位,痛引小腹,則壅極而決矣。當疏肝化濁;青陽湯主之。
青陽湯(自製)
青皮(一錢五分醋炒) 柴胡(一錢醋炒) 蒺藜(四錢) 烏藥(一錢) 炮薑(五分)廣皮(一錢) 延胡(一錢酒炒) 木香(五分) 郁金(二錢) 花椒子(二十四粒打碎)
本方所用青皮、柴胡、蒺藜、烏藥、延胡、郁金、廣皮、木香,無非疏肝解鬱、利氣活血之品,俱是肝家不祧要藥。然而重點則在獨取烏梅安胃丸之椒、薑,蓋溫通之性強,而前八味皆大得其力矣。祖怡注。
脾脹者,善噦,四肢煩 ,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脾為濕土而主四肢,寒氣乘之,則土德衰而真陽不運,故善噦而肢體疲重,夜臥不安也。當扶土滲濕,兼解寒邪,薑朮二仁湯主之。
薑朮二仁湯(自製)
炮薑(五分) 白朮(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一錢) 當歸(二錢)苡仁(八錢炒) 砂仁(一錢) 濃朴(一錢) 木香(五分) 廣皮(一錢) 生熟穀芽(各四錢煎湯代水)
本方以薑朮二仁命名,扶中陽即所以去伏寒。半夏、茯苓、濃朴、廣皮、砂仁、木香、生熟穀芽,所以健脾胃而助消化者至矣。一派純陽藥中,加一味當歸補血活血,不完全放棄血分,是製方之正法。本方與脾痺方薑、朮、苓、歸、夏、朴、砂七味相同,而不用桑皮、蘇子、杏仁。祖怡注。
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腎本屬水,寒氣乘之,水寒則成冰,氣益堅凝,坎中之真陽不能外達,故腹滿引背,時形困苦。腰髀痛則下元虛寒,營血不能流灌也。當溫腎祛寒,溫泉湯主之。
溫泉湯(自製)
當歸(二錢) 附子(八分) 小茴香(一錢) 破故紙(一錢五分核桃肉拌炒) 烏藥(一錢)杜仲(三錢) 牛膝(二錢) 木香(五分) 廣皮(一錢) 青皮(一錢) 薑(三片)
本方與腎痺用附、歸、茴、故、木香、牛膝、薑七味相同,而去茸、脊、菟、智、獨活、棗,加杜仲、核桃、烏藥、青陳皮,因彼系虛多,此則寒重。兩方皆溫通溫補,而用藥不同,大有分寸,其為重視腎陽,尤覺顯而易見,以丹田元陽,乃人類生命之本也。祖怡注。
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胃為水穀之腑,職司出納。陰寒之氣上逆,水穀不能營運,故腹滿而胃痛。水穀之氣腐於胃中,故鼻聞焦臭,而妨食便難也。當平胃祛寒溫中平胃散主之。
溫中平胃散(自製)
炮薑(五分) 砂仁(一錢) 木香(五錢) 穀芽(三錢炒) 神曲(三錢炒)廣皮(一錢) 茅朮(一錢) 濃朴(一錢) 枳殼(一錢) 青皮(一錢) 陳香櫞皮(八分)
本方以平胃散去甘草加炮薑、香、砂,而以神曲、枳殼、穀芽助消化,青皮、香櫞和肝胃。平胃散所以燥脾濕,此方所以溫胃寒,胃寒乃胃病中最習見之一種。祖怡注。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大腸為傳道之官,居小腸之下,司變化而出糟粕。
寒氣上逆,變化失度,故腸鳴腹痛而有水聲。重感於寒,故完穀不化也。當溫通腸胃,上下兼顧,未可徒治大腸也。顧母理臟湯主之。
顧母理臟湯(自製)
枳殼(一錢五分麩炒) 青皮(一錢五分) 濃朴(一錢) 乾薑(五分) 穀芽(二錢炒)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木香(五分) 白蔻(六分)橘餅(三錢切片)
本方乃上條溫中平胃散加減,以乾薑易炮薑,以白朮易茅朮,加當歸、茯苓等,所以顧母也。
枳、朴、蔻、香輩,所以溫通腸胃也。穀芽、橘餅皆扶胃藥,所以佐薑、朮、歸、苓也。理臟必須顧母者,胃是來源,大腸乃出路也。祖怡注。
小腸脹者,小腹 脹,引腰而痛。小腸為受盛之官,居胃之下,受盛水穀而釐清濁,水液滲於前,糟粕歸於後。寒氣上逆,則化物不出,故小腹 脹、引腰而痛也。當分理水穀,俾二便通行,則脹滿自解。通幽化濁湯主之。
通幽化濁湯(自製)
枳殼(一錢五分) 青皮(一錢五分) 木通(一錢五分酒炒) 車前(二錢) 赤苓(二錢) 蔞仁(三錢) 濃朴(一錢) 木香(五分) 烏藥(一錢) 穀芽(三錢炒)薑(三大片)
本方與脾痺加味木通湯相同者,僅有木通(減其量而加酒炒)、赤苓車前三味,而另用枳、朴、青皮、烏藥、蔞仁、木香,以通幽門;重用生薑,佐以穀芽,以顧脾胃。因小腸上承胃而下走膀胱、大腸,所以分水穀而行糟粕。其本身薄而且細,曲折最多,上不如胃之濃,下不如大腸之寬,是消化系之關隘,其為病比胃、大腸為獨多,故以通二便為急務也。祖怡注。
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膀胱主藏津液,氣化則出。蓋水氣循下焦而滲入膀胱,津液之藏,皆由氣化滲入,然後能出。寒氣上逆,則水氣窒塞不通,故少腹滿而小便癃也。當理氣行水,俾寒水得真陽而通利,既濟湯主之。
既濟湯(自製)
當歸(二錢) 肉桂(五分) 沉香(五分) 廣皮(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牛膝(二錢) 瞿麥(二錢) 車前(二錢) 苡仁(四錢) 葵花子(四錢炒研同煎)
本方用當歸、牛膝、沉香、廣皮、澤瀉、車前,與胞痺利濟湯同,而其著重則在肉桂之活血,同沉香之通氣,二味大力之藥合作。因為脹重於痺,膀胱最易蓄血,而小便不通,有發生水道閉塞之危險。本方與其說是重在利水,不如說其重在通陽之更為正確也。祖怡注。
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狀其氣與水之流行,而究無實在形質。受寒氣逆,故氣滿於皮膚之中。因無形質,故雖脹而輕輕然不堅也。當調和氣血,疏導行水。通皮飲主之。
通皮飲(自製)
廣皮(一錢) 青皮(一錢) 冬瓜皮(二錢) 茯苓皮(四錢) 當歸(二錢) 濃朴(一錢) 枳殼(一錢) 砂仁(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車前子(二錢)鮮薑皮(一錢)
本方以五皮飲為主,所謂以皮行皮,輕可去實也。再以枳、朴消痞滿,以澤瀉、車前利水道,最後以當歸、砂仁調和肝胃之氣血,可謂輕鬆流利,舉重若輕,於氣滿皮膚中,輕輕然不堅,針鋒相對矣。祖怡注。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肝雖強,非膽不能斷。但膽氣血皆少,為清靜之腑,寒氣干之,故脅痛口苦;氣郁不舒,故善太息也。當輕揚和解,後辛湯主之。
後辛湯(自製)
柴胡(一錢) 郁金(二錢) 廣皮(一錢)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梔子皮(一錢薑汁炒) 蒺藜(四錢) 枳殼(一錢) 合歡花(二錢) 佛手(五分)
本方柴胡為少陽正藥,郁金為治郁良劑,當歸、茯苓肝脾兼顧,梔子佐柴胡而清少陽,合歡佐郁金而通心氣,枳殼、蒺藜、廣皮、佛手皆肝家氣分藥,肝膽相為表裡,深得手揮目送之妙。祖怡注。
經曰︰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蓋上既目腫,下又脛腫,中則腹大,水氣已遍行周身,此必中州脾胃先敗,土不勝水,日積日甚,泛濫不收。其頸脈動而時咳,乃橫流溢出,犯胃射肺。病勢至此,危急之至,原非尋常之劑可以取效,但舟車、疏鑿等法,又過於峻猛,誠恐水氣雖去,元氣隨亡,仍歸於敗耳。消陰利導煎主之。
消陰利導煎(自製)
當歸(二錢) 茯苓(三錢) 白朮(一錢五分) 廣 皮(一錢) 濃朴(一錢)肉桂(五分) 附子(八分) 木通(一錢五分) 大腹皮(一錢五分) 牛膝(一錢五分)澤瀉(一錢五分) 車前(二錢) 鮮薑皮(一錢) 苡仁(一兩煎湯代水)
本方以桂、附為消陰之主藥,以茯苓、薑皮、腹皮、澤瀉、車前、苡仁、木通為利導之整隊,以當歸、白朮、廣皮、濃朴顧氣血而調脾胃,是速戰速決,堂堂正正之師。祖怡注。
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 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濃,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此症由於內則宗氣失守,虛氣無歸;外則寒氣客於皮膚,遍身流竄,故腹大身腫而皮濃。但氣為無形之邪,雖腫而不堅,按之則氣散而不能驟起。當扶正去寒,理氣化濁,祛寒建中湯主之。
祛寒建中湯(自製)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酒炒)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附子(八分)廣皮(一錢) 濃朴(一錢) 枳殼(一錢麩炒) 白蔻(六分) 木香(五分)棗(二枚) 薑(三片)
本方附、芍、茯苓同用,能除皮中水氣,兼有真武湯意。朮、歸以顧正,薑、棗以建中。以上是扶正祛寒。枳、朴、木香、白蔻、廣皮,理氣化濁。理路非常顯明。薑、棗並用,脹門惟此一方。蓋以寒水去路,不外汗與小便,既有附、朮、苓以通小便,而皮膚與營衛最近,不可無薑、棗以通營衛而作汗也。祖怡注。
鼓脹者,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此症外象雖與膚脹略同,然色蒼黃、腹筋起二端,便與前症迥別。蓋黃為脾之本色,蒼則木氣勝而見於脾;腹起青筋,則肝邪熾盛,而脾土敗壞,症勢甚危。當扶土抑木,兼化陰邪,扶抑歸化湯主之。
扶抑歸化湯(自製)
黨參(三錢) 茯苓(三錢) 白朮(一錢五分) 當歸(二錢) 附子(八分)木瓜(一錢酒炒) 青皮(一錢) 蒺藜(三錢) 廣皮(一錢) 濃朴(一錢)木香(五分) 砂仁(一錢) 牛膝(二錢) 車前(二錢) 薑(三大片)
本方是治土敗木賊、外脹內空之鼓脹,不是治內外俱實之蠱脹。以參、歸、朮、苓、薑、附扶中土,以濃朴、青、陳、蒺藜、香、砂抑肝木,木瓜以舒筋,牛膝以達下,車前以助茯苓行水。此方歸、朮、附、薑、廣皮、茯苓、濃朴、木香八味,與膚脹祛寒建中湯同。祖怡注。
治脹一門,根據《內經》寒氣厥氣為病,以溫治寒,以通治氣,終始不出兩大法之外。熱脹與其它諸脹,當然不在范圍之內。祖怡又注。
金匱防己黃耆湯 治水腫。
防己(一兩) 黃耆(一兩) 白朮(三兩) 甘草(五錢) 薑(七片) 棗(一枚)
水煎,分溫服。
防己茯苓湯 治水腫。
防己(三兩) 黃耆(一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水煎,分溫服。
枳朮湯 治水腫。
枳實(七枚) 白朮(二兩) 水煎,分溫服。
實脾飲 治陰水發腫,用此先實脾土。
濃朴(一兩) 白朮(一兩) 木瓜(一兩) 大腹皮(一兩) 附子(一兩)木香(一兩) 草果(一兩) 茯苓(一兩) 乾薑(一兩) 甘草(五錢)
每用四錢,水煎服。
複元丹 治脾腎俱虛,發為水腫,四肢虛浮,心腹堅脹,小便不通,兩目下腫。
附子(二兩) 木香(一兩) 茴香(一兩) 川椒(一兩) 濃朴(一兩)獨活(一兩) 陳皮(一兩) 白朮(一兩) 吳萸(一兩) 桂心(一兩) 澤瀉(一兩五錢) 肉蔻(五錢) 檳榔(五錢)
研末,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導滯通幽湯 治脾濕有餘,氣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腫。
木香(五錢) 白朮(五錢) 桑皮(五錢) 陳皮(五錢) 茯苓(一兩)
水煎分溫服。
胃苓湯 治水腫。
陳皮(一錢五分) 蒼朮(一錢五分) 濃朴(一錢五分) 甘草(六分) 澤瀉(一錢)茯苓(一錢五分) 豬苓(一錢) 白朮(一錢五分) 官桂(三分) 水煎服。
驅風敗毒散 治風水、皮水,凡在表宜從汗解者。
人參(一錢) 獨活(一錢) 桔梗(一錢) 柴胡(一錢) 枳殼(一錢)羌活(一錢) 茯苓(一錢) 川芎(一錢) 前胡(一錢) 甘草(一錢)荊芥(一錢) 防風(一錢) 薑(三片)
調營散 治瘀血留滯,血化為水,四肢浮腫,皮肉赤紋,名為血分。
蓬朮 川芎 當歸 延胡索 白芷 檳榔 陳皮 赤芍 桑皮 大腹皮 赤苓 葶藶 瞿麥(各一錢) 大黃(一錢五分) 細辛 官桂 甘草(各五分) 紅棗(二枚) 薑(三片)
防己散 治皮水,腫如裹水在皮膚中,四肢習習然動。
防己(一兩) 桑皮(一兩) 黃耆(一兩) 桂心(五錢) 赤苓(二兩)甘草(五錢)
每用五錢,水煎服。
導水茯苓湯 治頭面遍身腫如爛瓜,手按之塌陷,手起則隨手而起,喘滿倚息,小便澀少。
赤苓 麥冬 澤瀉 白朮(各三兩) 桑皮 紫蘇 檳榔 木瓜(各一兩) 大腹皮 陳皮 砂仁 木香(各七錢五分) 每用五錢,燈草二十五根。如病重者可用藥五兩,再加麥冬二兩,燈草五錢,水一斗,於砂鍋內熬至一大盞,溫服。
人參芎歸湯 治煩躁喘急,虛汗厥逆,小便赤,大便黑,名血脹。
人參(二錢五分) 肉桂(二錢五分) 五靈脂(二錢五分) 烏藥(五錢) 蓬朮(五錢) 木香(五錢) 砂仁(五錢) 炙草(五錢) 川芎(七錢) 當歸(七錢)半夏(七錢)
每用一兩,加棗二枚,薑五片,煎服。
化滯調中湯 治脾弱氣脹。
白朮(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茯苓(一錢) 陳皮(一錢) 濃朴(一錢) 山楂(一錢) 半夏(一錢) 神曲(八分炒) 麥芽(八分) 砂仁(七分) 薑(三片)
人參丸 治經脈不利,血化為水,流走四肢,悉皆腫滿,名曰血分。其候與水相類,若作水治非也,宜服此。
人參 當歸 大黃 肉桂 瞿麥 赤芍 茯苓(各五錢)葶藶(一錢) 蜜丸如梧子大,先服十五丸,加至三十丸。
見 丸 治寒氣客於下焦,血氣閉塞而成瘕聚,腹中堅大,久不消者。
附子(四錢) 鬼箭羽(三錢) 紫石英(三錢) 澤瀉(二錢) 肉桂(二錢)延胡索(二錢) 木香(二錢) 檳榔(二錢) 血竭(一錢五分) 水蛭(一錢)三棱(五錢) 桃仁(三十粒) 大黃(二錢)
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溫胃湯 治憂思結聚,陽不能通,大腸與胃氣不和,脹滿上沖。
附子 濃朴 當歸 白芍 人參 甘草 陳皮(各一錢五分) 乾薑(一錢)川椒(三分) 水煎服。
強中湯 治寒傷脾胃,致成脹滿,甚則腹痛。
人參(二錢) 青皮(二錢) 廣皮(二錢) 丁香(二錢) 白朮(一錢五分)附子(一錢) 草果(一錢) 乾薑(一錢) 濃朴(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五皮飲 治水病腫滿,上氣喘急。
陳皮(一錢) 青皮(一錢) 茯苓皮(五錢) 大腹皮(一錢五分) 鮮薑皮(一錢) 水煎服。
中滿分消丸 治中滿膨脹,氣脹熱脹。
濃朴(一兩) 枳實(五錢) 黃連(五錢) 黃芩(五錢) 半夏(五錢)陳皮(四錢) 知母(四錢) 澤瀉(三錢) 茯苓(二錢) 砂仁(二錢)乾薑(二錢) 薑黃(一錢)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甘草(一錢) 豬苓(一錢)
蒸餅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
中滿分消湯 治中滿寒脹。二便不通,四肢厥逆。
川烏(一錢) 乾薑(一錢) 畢澄茄(一錢) 生薑(一錢) 黃連(五分)人參(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青皮(一錢) 麻黃(五分)柴胡(一錢) 吳萸(五分) 草蔻(五分) 濃朴(一錢) 黃耆(一錢) 黃柏(五分) 益智(三分) 木香(三分) 半夏(三分) 茯苓(一錢五分) 升麻(三分)
水煎服。
舟車丸 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
黑牽牛(四兩) 大黃(二兩酒浸) 甘遂(一兩面煨) 大戟(一兩) 芫花(一兩)青皮(一兩) 橘紅(一兩) 木香(五錢) 輕粉(一錢)
水泛丸,每服三十粒。
疏鑿飲子 治遍身水腫,喘呼口渴,大小便秘。
羌活 秦艽 檳榔 大腹皮 茯苓皮 椒目 木通 澤瀉 商陸 赤小豆(各等分) 鮮薑皮(一錢)